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异闻秘录(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西游记》里面的有关女儿国的描写,虽然也可能有受其他传说的激发,其诸多灵感来源当中起码有一个,甚至说很重要的来源是这个东女国。第一,《西游记》的作者把这个女儿国放在所谓的金山、金洞的后面,也就是在强调这个女儿国的周围是出产黄金的,而东女国恰就是《大唐西域记》里很少见的出产高质量黄金的地方。第二,《西游记》在这里为什么把这个女儿国叫做“西梁女国”?我想这个恰恰是欲盖弥彰露出的马脚,《西游记》的作者应该是看到东女国以西还有一个女国,况且“西”得更遥远,和玄奘西行更吻合,所以把这个女国改成了“西梁女国”。第三,所谓的“西梁女国”,我估计在吴承恩的内心深处,用的应该是“西凉女国”,就是暗指这个地方极度寒冷,而凉州又是我国西北地区相当著名的一个地名。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个人揣测而已。

    乌鸦为什么神秘

    文/栗月静

    20世纪以来,史学的边界不断扩展,梦、童年、身体、颜色、味道,对待死亡的态度,恐惧感,罪恶感都已经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而历史学的瓶子却装不下动物学研究,对动物的研究多属于自然科学。但是,美国人博里亚·萨克斯写的这本《乌鸦》却可看作乌鸦的乡野传说史。

    虽然我们中国人喜欢喜鹊,讨厌乌鸦,但实际上它们都属于鸦科。鸦科动物可能起源于澳洲,当时那片大陆与欧亚大陆相对隔绝。随着大陆板块不断漂移靠近,大约在2000万~3000万年前,这些鸟漂洋过海来到亚洲,接下来这些“移民”经历了快速进化演变期,散布到欧洲和美洲。如今除了南美洲的南端以及极地附近几片小地区外,世界各地都能见到鸦科成员的身影。

    乌鸦可谓是鸟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即使毫不起眼,它也能让自身那独特的神秘感毫不消减。也许这是因为大部分鸦科是全黑的,只有某些品种的局部有白色、棕色、灰色、蓝色、紫色或者绿色的羽毛。再加上乌鸦那懒散的姿势以及对腐肉的喜爱,在很多文化中,乌鸦都成为死亡的象征。乌鸦和狼经常联袂出演,它们总是同时出现在堆满死尸的战场上,也许正是因此,在北欧神话中,乌鸦和狼都伴随在魔法和战争之神奥丁左右。

    虽然世界各地都有乌鸦传说,但乌鸦的形象很少出现在宏大而系统化的欧亚神话中,而更多见于乡土气息较浓的民间故事里。那些宏大史诗是留给稀罕奇异的动物——独角兽、龙和狮子。但是如今处于边缘的乌鸦,也许在古代却是人类崇拜的主角。

    神话学家们发现,创世神话并非民间传统最古老的产物,他们往往是在人类从部落向人类社会形态过渡时产生的。现在传说中的造物主,创世传说往往是人类对一个早已逝去时代的追忆。这样的造物主,比如古希腊的地母该亚和印度的梵天,将今天的宗教传统与一个更古老的过去联系起来。北极圈民族流传着几则乌鸦或渡鸦创造天地的故事,也许正是现代人对乌鸦神秘崇拜已经失落的残存。虽然这些神话没能整合成一套完备的宇宙观。

    人类学家据此推测,或许在极远古的时代,有一种对乌鸦的崇拜:乌鸦教,渐渐地传遍世界,至今仍保持在那些零碎不全的传奇故事和民间信仰中。这种崇拜的发源地可能就在中北亚,从那里或多或少影响到东边的因纽特人、西边的凯尔特人和北欧人,也传给了希伯来人和中国人,以及其他许多民族。许多人类学者都注意到,西伯利亚人的萨满教与那些生活在北半球高纬度的美洲土著民的信仰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如今在整个北极圈及周边地区,乌鸦或者渡鸦还是被视为造物神而受人赞颂。

    在英国,人们视乌鸦为图腾,这种风气很可能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1555年,皮埃尔·贝隆在他的鸟类博物志里说,在英国,禁止对渡鸦进行任何形式的伤害,否则将受重罚。他的解释是,如果不是渡鸦及时清理,死尸将腐烂并污染空气。《堂吉诃德》里则提到了另外的解释,英国的亚瑟王曾经化身为一只渡鸦,而亚瑟王的臣民等候着他归来,所以英国人连一只渡鸦都不敢杀,生怕误伤了传说中的君王。在威尔士和康沃尔地区,这种信仰至少持续到了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

    如果你去伦敦塔,就不会错过如今有专人喂养的乌鸦,据说,如果乌鸦飞离,伦敦塔就会倒掉。这个传说可以追溯到英国中世纪的一个故事:《莱尔之女布兰雯》,故事的英雄是巨人布兰,在威尔士语中他的名字意思是乌鸦或者渡鸦。布兰的妹妹,布兰雯(意思是白乌鸦)嫁给了一位爱尔兰国王,但却遭受他的辱骂。布兰雯派一只八哥飞越重洋将她受虐待的消息送回家里,很快布兰的军队就对爱尔兰发动了进攻,一场惨烈的战斗之后,布兰和他的士兵几乎杀光了所有爱尔兰人,而布兰自己也身负重伤,随从只活下来6个。在巨人的命令下,随从们只好割下他那还在继续说话的头颅,带回伦敦,将之埋在伦敦塔下。按照传说,伦敦塔上的那些乌鸦就是布兰的灵魂。只要乌鸦还在,英国就永远不会被侵略者所征服。

    英国人罗伯特·弗拉德在其17世纪初的记录中说,将渡鸦或者渡鸦头在曲颈瓶中蒸馏后,瓶底会留下一些黑色沉淀。这些黑色沉淀便是当年用于创造宇宙的最初物质,它是魔鬼之所在,也是通往上帝的起点。在20世纪后半叶以后,乌鸦成为城市风景中少数的野生元素之一,只有它们还能把我们从21世纪的水泥丛林带回到远古的乡村,乌鸦和我们的祖先看到的时候一样神秘。

    茅台酒得了巴拿马金奖吗?

    文/田巍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直被视为中国国货走出国门,赢得世界声誉的开端;而众多国货名品,也以曾获“巴拿马金奖”为荣。那么,在100多年前的大洋彼岸,茅台传奇的真相是怎样的?

    “国人都知道,茅台酒是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一举成名而跻身世界名酒行列的。但很多人并不知其详情。”在如今的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官方网站上这样写道。这一段话表达了两个概念:一是茅台酒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这是“国人都知道”的事实;二是“很多人并不知其详情。”

    那么,茅台金奖的事实和详情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需要回溯100多年来的历史。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从本刊记者所查询到的最早记录来看,“茅台金奖说”始于1981年。这一年7月14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开坛香溢十里家”——访贵州茅台酒厂》(见《茅台新闻五十年》)的文章,其中写道:“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荣获金质奖章。”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直被视为中国国货走出国门,赢得世界声誉的开端;而众多国货名品,也以“巴拿马金奖”为荣。那么,在一百多年前的大洋彼岸,到底曾发生过什么?

    20世纪初,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为了庆祝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竣工,准备在旧金山举办一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他们游说了33个国家参加这次盛会,其中包括时由袁世凯主政的中国。

    自1861年到1915年,中国已参加过在伦敦、维也纳、比利时、费城、圣路易斯、米兰举办的六次“世博会”,但每次都是以猎奇对象的形象出现在西方人眼里。展品由组织者(通常是西人把控的海关)自行筛选,不仅品质差,而且大都是西方人脑海中的“中华民俗”形象,如吸食鸦片的男子、裹脚妇女的泥塑像之类。而丝绸、茶叶等优势产品则因采集面过窄而并没有显示出竞争力。

    1911年以后,新的民国政府渴望成为世界游戏规则的平等参与者,并期望借此获得外交、贸易上的突破,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就成为展示中国产品与经济实力的最佳舞台。袁世凯执政的民国政府拨了近30万美元的巨款,任命国会议员陈琪专理参会事宜。

    为了一扫旧貌,陈琪以工商部名义下文各省,着其择本地物产中的精华产品赴旧金山参展。于是,来自贵州仁怀县荣和、成裕两家烧坊的“茅台酒”作为贵州省署的推荐产品,被呈送巴拿马参赛。它只是十多万种参赛国货中的一种。而整个巴拿马博览会,共有全球150多万种产品与会。

    今天谈及中国食品(饮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必是溢美之词铺天盖地。然而当年赴旧金山中国代表团成员亲眼所见则不尽如此:“食饮为众展厅陈列最乱,包装粗制,亦无说明”(《巴拿马赛会直隶省观会丛编》)。足见食品饮料工业无论包装、品牌,中国与欧美都有很大距离。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共设奖六等,分别是:Grand Prize(大奖章)、Medal of Honor(荣誉奖章)、Gold Medal(金奖)、Silver Medal(银奖)、Bronze Medal(铜奖)、Honorable Mention(荣誉奖),每个奖项都对应一个分阶,银奖对应的是85~94分。

    整个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从1915年2月20日到1915年12月4日共持续将近10个月。整个赛会结束时,中国共获得1211个奖项,其中大奖章(一等奖)57枚,荣誉奖章(二等奖)74枚,金奖(三等奖)258枚,银奖(四等奖)337枚,铜奖(第五名)258枚,荣誉奖(227枚)。中国所获总奖牌数较第二名的日本多了近百枚,大奖章多出22枚,是整个巴拿马赛会获奖最多的国家。

    中国获得奖项数量位居第一,这与陈琪的精心筹备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赴赛会人员的遴选问题上,陈琪提出6个条件:“一、通外国语言;二、有赛会经验;三、曾游历欧美;四、与外商接洽;五、有交际才能;六、识外交关系。”(1913年月1日《政府公报》384号)。这些成员大多进入评审团,尽可能与组委会沟通,争相为中国展品竞奖。

    赛会之初,中国总奖牌数并不理想,“半由各省原送说明书未尽举其滋产与制造之底蕴,难免沧海遗珠”。陈琪作为大会高级评审员“一一特别致函高级评审会竞奖,并为制造人请奖”(《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在代表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取了奖牌第一的佳绩。

    茅台酒在巴拿马

    据本刊记者所查阅到的资料,贵州茅台酒在本届博览会上获得了一枚银奖(Silver Medal)。巴拿马展会结束后,中方总负责人陈琪编撰了一本官方总结的《中国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纪实》,在此书第181页,记载了茅台酒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银奖(SilverMedal)。不过书中并没提“茅台”二字,只说“贵州公署”的“酒”获得银奖(这也是贵州省唯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酒)。不过,联系到后来发生的茅台镇奖牌争诉,我们可以确定,这枚银奖确系茅台酒所得。在该书同一页上,与“贵州酒”并列为“银牌奖章”的,还有云南出品协会的猪鬃、吉林佟庆山的麻等商品。

    关于“金奖”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流传甚广的“怒掷酒瓶振国威”故事。茅台酒厂官网上刊载的《茅台酒是怎样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一文称“大致是这样的”:“当时,身着长袍、梳着长辫的中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用土陶罐盛装的茅台酒无人问津。展会即将结束,一位中国代表心生一计,佯装失手摔坏了一瓶茅台酒,顿时酒香四溢,使评委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经反复品尝后一致认定‘茅台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于是向茅台酒补发了金奖(因为此前已评出金奖产品)。在国运不济、饱受欺凌的旧中国,茅台酒大长了国人的志气,这或许是人们更为接受这一故事的关键所在。”

    姑且不谈1915年中国人已经剪掉了辫子,根据本刊所见的资料,“怒掷酒瓶振国威”的故事最早见于1982年《旅行家》杂志上一篇《坎坷两千年,酒香飘万里——漫话茅台酒》的文章,原文是“展览会开幕后,有人不慎,把摆在地上的一瓶茅台酒踢翻,结果瓶破酒流,香气四溢,轰动博览会。这也许是传说。但……”文中有“这也许是传说”的后缀,但在此后类似的报道中,“这也许是传说”再没有与“怒掷酒瓶振国威”同时出现。

    巴拿马赛会上,中国展品确有补发或升格奖项的情况。

    陈琪为避免“沧海遗珠”,致函高级评审会请为中国展品补发、升格奖牌。他所申请补奖的展品有近百种。农产品中,他直接申请补发一等奖的有7项:它们是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浙江、湖北、江苏七省的茶叶。这些补发升格的情况如实体现在《中国参加巴拿马博览会纪实》的各省获奖名册上。名册上,7省的茶叶被记为一等奖,是补发后的结果;徐家汇孤儿院、汉冶萍公司、招商局等几十个农业、艺术、教育展品都是升格、补发后的奖项。但其中并无茅台酒补发、升格的记载。

    1915年巴拿马赛会的评奖机制,按美国人的话说,体现了彻底的民主精神。陈琪当年就曾感慨:“物类既非一地,评审又非一人,必众意签同,务昭公允,西商视之至为重要。”

    赛会开始后,美国从各参赛国中聘请了500名审查员组成评审委员会。中国由于展品最多,派出了16人担任审查员,其中8人担任各部类副会长。到高等审查时审查员只有50名,美方作为主办国,邀请25名本国名流作为审查员,另外25席从其他参赛国中选聘,中国代表团团长陈琪被聘为高级审查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