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异闻秘录(1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换句话说,吕后那无比炽烈的报复心念,辗转间,在数年之后,竟吓死了自己的独子惠帝。惠帝死后,年幼的太子即位,于是吕后称制。吕后一称制,原本就多有不安的她更变本加厉,一方面,对于早就不放心的那班开国功臣更加疑惧;另一方面,也对于那些和她无血缘关系的刘姓诸王更多猜忌。因此,吕后把京师的兵权交给吕姓子侄,又开始分封诸吕为王,以作为自己的“屏障”,减轻功臣与刘姓诸王的“威胁”。可吊诡的是,当吕后布置越多、诸吕的势力也越大时,她的某种不安,固然消解了;可内心更深的不安,却也滋生了。吕后清楚,她的种种举措,其实都不得人心,也都违逆形势。当年刘邦定天下,就曾与大臣相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意味着,来日等她一死,那班功臣与刘氏宗室就必然要连手反击诸吕。因此,忧心忡忡的她在临死之前,便做了许多的安排,更千嘱咐、万嘱咐,诸吕“必据兵卫宫,慎勿送丧,毋为人所制”。

    这么多的安排、这么多的嘱咐,到头来,却只是一场徒劳。该发生的,终究仍要发生。吕后死后,才一个多月,绛侯周勃与朱虚侯刘章便连手举兵,宫里宫外,“悉捕诸吕男女”;结果,诸吕之人,无论少长,“皆斩之”;连惠帝的幼子(包括少帝与几个诸侯王,其实也就是吕后的孙子),最后也无一幸免。可怜吕后,生前机关算尽,身后却落得娘家无一幸免;可怜吕后,当初报复戚夫人丝毫不留余地,十几年后,却换来了自己的子嗣尽绝的下场,真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呢?又不知是巧合呢,或是另有天意呢?

    如厕与作弊

    文/张鸣

    屎溺是人的一件大事。禅宗法师说,道在屎溺,里面的名堂,我至今参不透。不过,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考试作弊,往往跟这点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有点关系,作弊之人,多借上厕所之机,打打小抄。时间一长,监考的老师明白了个中的奥妙,于是监考从一个变成了两个,为的就是防止有学生要求上厕所的时候,陪着同去。但是这一招并不太灵,因为陪同如厕的老师,一般不大可能跟到厕坑旁去,紧紧盯着,想作弊,机会还是有的。

    中国是个考试大国,科举实行了1000多年,作弊和防止作弊,双方拉锯,道高或者魔高,此消彼长,作弊的技术在发展,防止的措施也在发展,一来二去,考官们对于如何防止作弊,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其中就有防堵考生下三路下三滥招数的严格规定。

    像我们这个年代的问题,当年科举考试的时候,是没有的,因为考试期间,根本不给考生上厕所的机会。凡是大考,考秀才(最后一场院试)、举人和进士,一连考很多天,考生拎着考篮进考棚,一排一排的房间,很有些像今日的大型养猪场的模样,吃喝拉撒住,都在里面。随着考篮和考生进考棚的,还有一个马桶,考试期间所有的排泄物,都只能装到这里头,盛满了,就有公役统一倒进考棚尽头的一个大粪桶里。考生坐在考棚自己的号子里考试,外面士兵手持大刀长矛,像看犯人一样巡视,进了考棚号子,不交卷,就甭想出来。考秀才县府两级的考试,俗称小考,时间较短,几个时辰就得,而且不用进大考棚,在各府县学宫排下桌椅考试,但同样不许考生进厕所,每个人在座位底下,放一个夜壶,想要方便,就地解决。

    这样一来,考生借上厕所之机作弊是不可能了,但却出来另外的弊端。大考的考棚,靠近放粪桶的号子,味道异常,加之每次考试都是夏天,云蒸日晒,臭气熏天,谁摊上这个号子,若想发挥正常,非得有超常定力兼抗熏能力才行。此号,被称为“臭号”。据说谁要是摊上了,说明此人祖上不积德,或者自家平时做了什么缺德事。至于座位底下放夜壶,麻烦更大。由于这一级别考试的考生,都是童生,年纪大的固然不少,但年少的,具有顽童心态的人,也不乏其人。那时考试的现状就是,考生逢考必定排泄(大约是由于紧张),至少得撒上一泡尿,考完,就顺手把夜壶摔在过道上,扬长而去,弄得过道臭烘烘的。因此,凡是比较负责的考官,巡回监考的时候,必然口中念念有词:不许摔夜壶,不许摔夜壶!

    不许上厕所,则势必得允许考生带便器,因此给作弊带来了便利。那年月需要夹带的有两种东西,一是四书。八股取士,考题都从四书里出,带着书,防备万一考题出来,忘记在哪个章句哪个部位,可以翻看一下。另一样是现成八股高手的文章。平时复习,已经把各种题目的文章,反复做过,临考再压几个题,把现成的文章带进去,万一题正好押上,得中的机会就大多了。这种夹带的东西,都有专门的书商印制,纸张特薄,而且字特小。混在别的物品里,进门有搜检的,容易被搜出来,而将马桶夜壶做成有夹层的,带进去,相对容易多了,臭烘烘的便器,谁耐烦仔细搜检?这样的马桶夜壶,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如果有的话,博物馆应该收藏。对于历史,比皇帝用过的马桶夜壶,应该更有价值。

    考试取士,是中国的一项发明,也是一种无奈。只要有考试,总会有人投机取巧,作弊和防止作弊的攻防战就会年复一年地打下去。尽管如此,要想真正遏止作弊,还得靠技术之外的东西。一旦考生对于作弊毫无羞耻之感,每次大考都全民总动员,就算制度再严,恐怕也堵不住。排泄就是一个大口子,因为任何考试,总不至于严格到不让人家拉屎撒尿的地步。因此,人们利用这个口子,总是会做出作弊的文章来。在科举时代,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作弊奇招,而且这些招数往往借着便器施展身手,但人们作弊的幅度,远没有今日学校里那么大,因为真正有才能的人还羞于靠这种下三路的手段,取得功名。

    历史证明,制度的约束总是有限。纵使执法者严格,不惜成本,也难免防不胜防,有堵不完的窟窿。没有相应的道德文化,或者如托克维尔所说的民情配合,制度其实没多少用。

    1816:低温改变世界

    文/栗月静

    一个王朝可以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无论如何也阻止不了太阳黑子和火山爆发。可见古往今来,自然的变动也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变量。

    1816年,全球性的低温袭击了欧洲、美洲甚至中国。据保守估计,1816年北半球平均气温下降了0.4℃~0.7℃。在西方,这一年被称为“无夏之年”,在民间的记忆里被称为“冻死人的1816年”。嘉庆年间的云南饥荒与西方所说的“无夏之年”有共同的气候背景。

    在美国,饥饿的人群往西迁移,改变了农业结构,拓展了领土。在中国,饥荒导致民变,引发了清朝由盛转衰的道光萧条。同时自然的阴霾还影响到绘画风格和文学基调,促进了新宗教的诞生,新发明的涌现。

    “冻死人的1816年”

    根据美国民间的日记,1816年1月很温和,虽然也有寒冷的日子,但是很少。2月天气还算正常。3月1日到6日一直刮风,4月随着白天越来越长,气温却变得寒冷了。东北部大多数地区下了冻雨,晚春的积雪没过脚面。

    人们发现绵羊冻死在了草场上,没人见过这么寒冷的春天。5月的第一天就像冬天一样,天空中飘起了雪花和冰屑,柔嫩的花蕾冻死了,水塘和河里结了半英寸的冰,地里新种的庄稼经受着酷寒的蹂躏。

    新罕布什尔州88岁的医生爱德华,同时也是气象学和天文学爱好者,他详细记载天气情况已经有80年之久。在1816年的6月7日,爱德华医生写道:天气极其寒冷,土地冻得坚硬,风雪呼啸了一天,在中午的暗影处,冰柱有12英寸那么长。

    6月17日早晨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佛蒙特市附近的一个农夫有很大一块玉米田,这几天晚上他都在田里燃起篝火,和家人轮流看守不让火熄灭,以免玉米冻死。

    7月伴随着冰雪而来,新英格兰地区,纽约和宾夕法尼亚州部分地方覆盖上了一层厚玻璃似的冰雪。那些勉强熬过了5月、6月寒冷的玉米,在7月的冰雪里还是难免一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严重的还是8月,几乎所有绿色的植物都冰封在霜降之下。

    这一年的新英格兰只有一点收成,粮食极度匮乏。对美国东北部夏天的生动记忆保存在下面的民谣里:树木没有一片叶子,山脉光秃秃,田野愁眉苦脸,山冈阴郁,枝梗枯槁,从没出现过这样的年头。

    这年夏季,气温也有回归正常的时刻,6月17日到8月17日的天气还不错,蔬菜生长起来,部分缓和了饥荒,爱德华医生这样精细的气候记录者也乐观地认为前景将比之前预测的要好。但是寒冷再次降临,在8月21日,爱德华用冻得僵硬的手记下:“霜冻和冰雪冻死了地里所有的豆类和谷物,田里空空如也,像10月一样一片雪白”。

    这一天,破坏性的霜降从加拿大南部蔓延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9月11日寒流再次来袭,人们穿上了12月才穿的衣服。在随之而来的冬季,温度甚至下降到-32℃,上纽约港结了厚厚的冰层,马拉雪橇可以轻松地穿越巴特米尔克海峡从布鲁克林直达附近的总督岛。

    1816年,粮食大面积歉收,玉米和谷物的价格急速上涨,农民的生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位于新英格兰的阿尔弗雷德村的村史中记载:1816年被称为“饥饿之年”,也被称为“无夏之年”。

    低温之灾

    1816年在亚洲的印度,季风延迟,夏季阴雨连绵,加重了霍乱的传播,瘟疫从恒河流域的班加罗尔一直蔓延到莫斯科。

    1815年~1817年,云南地区发生大面积灾荒,被称之嘉庆大灾荒,可以说,嘉庆大灾荒是云南近代有记载的规模最大、最严重的一次饥荒。

    “无夏之年”除了造成嘉庆云南大饥荒之外,在中国东部的广大地区,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极端低温事件,如在台湾,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坚寸余。”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1817年在江西彭泽县:“六月下旬北风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见雪,木棉多冻伤。”湖口县:“六月低,天暴寒人”。可见1816年夏季低温并不仅仅局限在云南一隅,而是影响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只不过在东部地区未造成大范围的灾害,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

    1816年的低温不仅仅限于亚洲、美国东北部,欧洲也同样如此。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持续了20年之久的欧洲战争终于要结束了,但是恶劣的天气开始接管战争,像死神一样挥舞着镰刀来收割生命。

    恶劣的气候导致西欧的粮食大面积减产,法国和德国的葡萄受灾严重,1816年的葡萄酒贫乏而且品质很差。暴风雨、罕见的降水导致欧洲许多河流,比如莱茵河泛滥。1816年~1819年爱尔兰爆发了斑疹伤寒传染病,大约10万爱尔兰人死亡。英国BBC利用瑞士的档案资料推测,1816年的死亡率是之前年份平均值的一倍,也就是说整个欧洲因此死了20万人。历史学家叙述说,“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过路人哀求。

    祸起火山?

    1816年的夏季低温令自然生态崩溃,但是极端气候的原因何在?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除了一些基本共识,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没有彻底揭开谜底。

    一般认为这一年的太阳磁场活动非常不活跃,用科学术语说就是处于道尔顿极小期。这段磁场不活跃期从1795年一直持续到1820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极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续70年的连续低温。

    所谓的蒙德极小期是指1645年到1715年太阳黑子显著减少的这一段时期。这一结论是英国天文学家蒙德发现并提出的。在蒙德极小期时,欧洲的天气比平常冷得多,伦敦人可以在冬天结冰的泰晤士河上举办各种活动。

    蒙德极小期夹在更加寒冷的时期——小冰期的中间,1450年到1850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小冰期。在这段时期内,欧洲许多地区的冰川都有所扩大,温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运河都冻结了。第二个因素是在道尔顿极小期期间,太阳偏离了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这种情况每178~180年就出现一次。但是造成1816年寒冷现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喷发。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5000年的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岩浆喷薄而出,气势汹汹。五天之后,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时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发,随后断断续续持续百余天。这是坦博拉火山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喷发,也是有史以来、有文字记载的伤亡程度最为惨重的一次火山灾难,遇难人数总计11.7万。

    当烟雾消散以后,坦博拉火山已“喷掉了山顶”,其高度从4100米锐减到2850米。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剧烈程度相当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10倍,喷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气圈中形成一个层面,它“一手遮天”,将太阳释放给整个地球的光和热给挡在了外面,导致了低温天气。

    因为火山灰在大气层中需要时间流动,所以并没有立刻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直到1816年影响才显现出来。在此之前还有两次火山爆发,分别发生在1812年的加勒比海地区和1814年的菲律宾,在大气层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为坦博拉火山的喷发更加严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