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战争拾遗(2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跟卡迪拉克车同行的还有一辆敞篷吉普,载着猎枪、猎禽狗和其他打猎用具。猎狗后来从吉普车换到暖和的卡迪拉克车里了,大概是趴在巴顿腾出来的前排座椅上。吉普本来跟在卡迪拉克后面,这时超过卡迪拉克,在前边领路,因为伍德林没去过那个打猎的地方。伍德林一边盯着前面的吉普,一边听身后巴顿说话,没太留意对面车道上过来了一辆卡车。

    那辆两吨半军用卡车,突然几乎90°急转弯,车身一下横到卡迪拉克前面。伍德林事后说,他只来得及踩了一下刹车,一边试图把车向左打,但说时迟那时快,与卡车几乎迎面相撞。

    伍德林没受伤,但当他回头,看到的景象让他心惊肉跳:盖伊没有大碍,可巴顿将军在后座上倒卧在盖伊身上,从鼻梁到头顶的一道裂口血流如注。巴顿说他脖子很痛,接着又说:“我喘不过气来。帮我活动活动手指头。”盖伊做了,可巴顿继续要求“活动活动我的手指头”——他麻痹了。

    附近一家咖啡店为红十字会工作的一位妇女目击车祸,跑过五条街口,到第290工兵营部求助。工兵营指挥官塔克少校和辛德上尉带着医务人员赶到现场,把巴顿送到位于海德堡的第130驻地医院。

    军警也很快赶到现场。巴顿的伤口是怎么造成的,盖伊和伍德林都没看见。军警推断说:巴顿被向前甩,头部撞上了前后座位之间的隔离板。那个年代,座位上都没有装设安全带。

    一位对德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上将出了严重车祸,从杜鲁门总统到艾森豪威尔将军都表示关切和慰问。但在同时,各种说法也冒出来了:车况正常,路况正常,为什么突然撞车?撞车力度大吗?若大,为什么盖伊少将和伍德林都没有前翻后仰?若不大,巴顿何以受了这么重的伤?那辆领路的吉普哪里去了?

    最关键的是卡车为何会突然撞向巴顿座车?匈牙利出生的前美国海军调查人员法拉格写过一本《巴顿:磨难与胜利》,这是影片《巴顿》所依据的两本书之一。法拉格后来到德国勘察了车祸现场,1981年又写了一本书《巴顿最后的日子》。在第一本书中,他说卡车司机汤普森发出了转弯的信号,要转上一条小路;而在亲自调查之后的第二本书里,他改变了说法,说卡车司机并没有发出转弯信号,也并没有要转到任何小路。汤普森在车祸中的角色令人格外生疑:他没有正当理由星期天上午开车出去,法拉格说:“汤普森违反规定,那天他也没有任何外出任务……他是和两个伙伴喝了一晚上酒之后,出去兜风的……他们三人都坐在驾驶室里——这又是一项违规。”

    尽管汤普森是肇事者,车祸之后被人拍下了照片,但他本人、两个不知名的伙伴和那辆卡车,都被莫明其妙地放走了!

    死亡谜团

    巴顿并未当场殒命。当天中午12点30分,被急救车送往离得最近的位于海德堡的第130驻地医院。

    最先接诊巴顿的是急救室的希尔军医。事后他写道:将军失血很多,脸色苍白,但人是清醒的。希尔对巴顿“鼻子、前额和头皮上的严重伤口”的描述是:“一道又长又深的Y字形伤口”,“从鼻梁横过前额,直到头顶”。而1945年12月12日一份无人签字的“病情简介”上则说,巴顿的“头皮翻下来到鼻梁上”。这显然和希尔医生对伤口的描述矛盾了。这些细节对于确定巴顿到底是怎样和被什么击伤,可都至关重要。车祸后人们给两辆车和两位司机都拍下了照片,但唯独没有人给巴顿将军拍下照片——或许拍了但消失无踪?——以致人们至今都无法对证。

    巴顿头上脸上这么重的伤是怎么造成的?按说到车上察看一下就明白了,可医生没有这么做。这倒也合乎情理:医生的任务不是调查受伤的原因,而是治疗不管什么原因受的伤啊。

    车祸现场清理得很迅速,撞得一塌糊涂的卡迪拉克给拖走了,从此下落不明。

    巴顿好几天生命垂危,医护人员日夜抢救。这么重的伤,他居然恢复得挺快。医生说出现了奇迹,家人和部属脸上的愁云也慢慢散开了。美国当局一直要求让巴顿回国治疗。到车祸之后第十天,12月18日,鉴于他好多了,他的夫人贝翠丝(Beatrice)也想让他回美国过圣诞节,医生便同意了将他送回美国加州他老家的医院。

    就在他动身的前一天——又是一个“动身前一天”——12月19日,巴顿的病情忽然恶化,出现了血栓。贝翠丝一直担心会出现血栓:巴顿有过出现血栓的病史,1937年他们夫妇骑马,他被马踢断了一条腿而住院那次就出现过。巴顿的病情急转直下,感染了肺部,12月21日下午,巴顿去世。

    尸体没有解剖。有一位医生提出要解剖,但贝翠丝拒绝了——这也无可指责:丈夫死在异国他乡,她不想把痛苦拖延下去。再说,一位有过血栓史的患者受到重创之后又一次出现血栓,这有什么可疑呢?

    不过,联系车祸等一系列反常现象来看,没有解剖,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过失。

    《目标:巴顿》叙述说,巴顿将军死后几小时就有传言,说他不是死于事故,而是死于谋杀。他的不少部下、亲属听到噩耗,第一个反应就是“他被害了”。

    巴顿夫人后来也对丈夫的死感到怀疑了。2006年,FOX电视台“战争故事”系列节目,以“巴顿将军卓越的一生与离奇的死亡”为题制作了专辑,巴顿的外孙、家族发言人詹姆斯·巴顿·特坦,对着镜头说:“我的外祖母(即巴顿夫人)曾雇了几个私人侦探调查死因。结果没有发现能证实那些传言的证据。”

    美国国家档案馆中关于巴顿车祸和去世的记录都付诸阙如。这太令人震惊了。威尔考克斯到处询问原因,有一种解释是:1945年底,正是数年血火厮杀结束之后的混乱时期,所有情报、调查人员都归心似箭,无心做什么记录。档案的混乱和丢失,都不是不可理解的。《光荣与梦想》一书中就记载,当时在欧洲的几百万美军闹着退伍回家与妻儿团聚,斗志和军纪涣散得不成名堂,群体事件此起彼伏,让杜鲁门总统焦头烂额。何况,官方也不那么在意巴顿了,和平了,战将还有什么用武之地呢?

    不过,巴顿将军的死亡疑云让不少人念念不忘:“飞鸟尽,良弓藏”还可以理解,如果是“兔死狗烹”呢?巴顿很有性格魅力,一边对着血肉横飞的战场吟诵诗篇,一边逼迫千万士兵超越体力极限赢得胜利;一边在伤员床边为他默默祈祷,一边用他极富个性的粗话俚语激发全军斗志……他的“粉丝”成立了“巴顿历史协会”等多个民间社团。在巴顿去世半个世纪后有了互联网,“粉丝”更建立了多个以巴顿为中心的网站。多年来,“巴顿死于暗杀”一直是讨论不已的话题。

    传奇蒋百里

    文/萨苏

    蒋百里,本名方震,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我国著名军事家,夺刀日本陆军官校,育百颗中国将星,凭舌战折服墨索里尼,以《国防论》引导中国抗战,一生皆是传奇,已广为人知,这里,仅选其平生轶事,聊作一文,以祭奠将军于地下。

    谈兵

    蒋百里将军,曾号称东方第一军事家,谈起传奇,自然要从谈兵开始。

    人忆将军最后一次谈兵,是在去世前不久,到达宜山时见到冯玉祥,对冯玉祥说,建议多修高等级公路。将军解释说,此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我军装备多靠外援,日本必定要切断我国国际交通线。我国内地没有橡胶资源,轮胎只能靠进口,所以多修公路,修好公路可以减少轮胎磨损,从而增强我国作战的后勤能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劳力便宜,修路,就是惠而不费的事情了。

    将军不久后去世,而预言竟成真,日军切断香港、滇缅补给,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后,中国外援断绝。轮胎的匮乏使中国无法集中进行一次大战役的所需物资,一时竟有“一滴橡胶一滴血,一个轮胎一条命”的说法。此例可见百里将军谈兵风格,一言以蔽之,简明实用。

    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校长时,蒋百里给学生上课,先不讲课,而是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一个人打十个人怎么打?让学生们讨论。

    此地是中国当时最高军事学府,堪称众星云集,然这些未来叱咤风云的将领们面对这个题目,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是啊,这一个人打一个可以讨论,打十个除非对方个个是病猫,又如何打法?

    半晌,百里将军乃从容讲道:一个人打十个人的法子,便是一个一个地打,打了一个再打一个。一句话点出了兵法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精髓,众人恍然大悟之下,这堂课学到的东西大约终生不会忘记了。

    对日

    蒋百里将军一生研究对日作战,1923年即断定中日将来决战之地为平汉线以西的襄阳、洛阳、衡阳,他所作的《国防论》成为指导当时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方针。

    时抗战军兴,敌强我弱,形势严峻,当此艰难时刻,蒋百里却发表文章,在充分分析中日国情后,坚定鼓励大家——“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无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一时传彻全国,舆论为之振奋。

    而中日此后的战况一如将军所料。中国最终也没有和日本讲和,终于坚持到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不知道此时人们是否还记得将军的这段话?

    有趣的是,蒋百里将军在讨论中日问题时,首先就指出——中国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好家伙,就这一句话,能被标榜爱国的人士骂死——谁说我中华民族不尚武?这个帽子谁敢戴啊?蒋百里敢戴,他说得有道理,我们“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能和德国日本这样的军国主义比尚武吗?

    如果言尽于此,对蒋百里先生谈不上佩服,他不过是敢说实话罢了。我们很多人也就言尽于此,也许这就是我们和蒋先生的差距所在。

    蒋先生随后指出,虽然我们尚武不及敌手,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我们不是工业国而是农业国。工业国好打,占领它的关键地区他就得投降,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打不下去了。而农业国你占领了我最重要的沿海沿江地区也不要紧,我这样一个松散的国家没有要害可抓。所以,我们的抗战可以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这是我们打持久战的条件。

    所以,蒋百里先生说:“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友人

    蒋百里是军事家,又是国学家,其父本是海宁藏书名家,一生风流倜傥,身边名士云集。他好交朋友,罗素、郑振铎等都受其帮助;蒋纬国、唐生智虽为部下却感情深厚,蒋百里的朋友,也都是大有性格人物。

    徐志摩与蒋百里为亲族,曾共同组织新月社。在徐志摩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蒋百里将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交徐志摩出售,帮其渡过难关。1930年蒋百里受牵连入狱,徐志摩竟然扛上行李到南京陪蒋百里坐牢,一时天下轰动,新月社的名流纷纷效仿南下,一时“随百里先生坐牢”成了时髦的事情。

    梁启超与蒋百里尽管有师生名分,政治观点上却相左,经常激烈争论。有人对此不解,蒋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人的争论丝毫不影响两人的感情,梁启超也是出名的豁达人。蒋百里曾作《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启超作序,梁看了非常赞赏,下笔就没了定数,写完一看,居然比原作还长——天下没有这样的序,梁只好另作一序,原来那篇长序呢?干脆充实为另一本书发表,这序呢,就请蒋百里来写,遂成佳话。

    蒋百里和蔡锷是同年秀才,又是同学,相交莫逆。蒋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以第一名毕业回国后,袁世凯对他极为器重,彻夜谈兵孜孜不倦,随后根据他的建议组建“模范团”,作为中国新式陆军的样板部队,逐渐推广全国。因袁称帝倒台,这个设想没有实现。不过模范团的后身第九旅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兵海参崴,以纪律严明为中国争得一份光荣。

    当袁世凯酝酿称帝的时候,蒋百里不顾个人恩情,和蔡锷、张宗祥等11名将领秘结同盟,先后南下组织反袁护国。这期间,蔡锷因受到监视,乃采取蒋的妙计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的疑虑,然后突然逃走,到云南组织讨袁战争,这就是电影《知音》中小凤仙掩护蔡锷出逃的真相。同盟中人曾担心袁派人追杀蔡,蒋却胸有成竹道,“老袁用错了人”,原来他已知晓袁世凯派出追杀的人是陈仪,也是同盟中的一员。

    不久,蒋亦南下加入讨袁司令部,参加北伐。袁惊惧而死后,蔡锷因喉病逝世于日本福冈,蒋百里时在其侧,代拟遗电,并护送灵柩回湖南安葬。时人论曰,蒋之反袁,取大义而舍私恩,万里扶棺,是豪杰显真性情。

    妻女

    蒋百里的婚姻很是有名,因为他是一个以研究对日战略著称的中国将领,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其过程早有披露,盖将军为保定军校事心灰意冷而自杀,日本护士佐藤屋子照顾他时两人产生感情而成眷侣,过程则一波三折,不及详叙。

    两人成亲后,佐藤屋子改名佐梅,盖将军酷爱梅花。两人曾在海宁植梅数百株,意将来归老此地,皆毁于抗日战争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