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归来-俄罗斯的守护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休克疗法"的后遗症

    "休克疗法"本是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引入经济领域。当时玻利维亚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率高达24000%,经济负增长12%,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萨克斯临危受聘,向该国献出锦囊妙计:放弃扩张性经济政策,紧缩货币和财政,放开物价,实行自由贸易,加快私有化步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述做法一反常规,短期内造成经济剧烈震荡,仿佛病人进入休克状态,但随着市场供求恢复平衡,经济运行也回归正常。两年后,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降至15%,GDP增长21%,外汇储量增加了20多倍。萨克斯的反危机措施大获成功,"休克疗法"也名扬世界。

    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儿。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即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想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对此,俄政府似乎早有准备,"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可是,这一次政府再次失算。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增发货币18万亿卢布,是1991年发行量的20倍。在印钞机的轰鸣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休克疗法"的第三步棋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15万亿卢布,刚好人口是15亿,以前财产是大家的,现在分到个人,也要童叟无欺,人人有份。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领到一张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可是,到私有化正式启动,已是1992年10月,时过境迁,此时的1万卢布,只够买一双高档皮鞋。因此这个措施使大批国有企业落入特权阶层和暴发户手中,他们最关心的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是尽快转手盈利,职工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生产经营无人过问,企业效益每况愈下。1992年12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实际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如果说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算接近世界平均指标的话,其他部门则远远低于美国同类指标20%-24%。70%多的生产设备服务期超过10年,高于经济发达国家一倍。这种局面是国内投资特别是实际经济部门的投资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后果。外国投资不愿进入俄罗斯,吸收的外资总额累计只有115亿美元。俄罗斯科技开发支出全面减少,投资不足,对创新重视不够,使得俄罗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民用科技产品市场上受到外国竞争对手的排挤,俄罗斯产品还占不到1%的份额。

    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到2000年底俄罗斯人的货币收入总量不足美国人的10%,健康状况恶化,平均寿命也在缩短。有专家估计,俄罗斯人均GDP要达到葡萄牙或西班牙的水平,GDP每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也需要15年的时间。

    普京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烂摊子。1999年12月30日,普京发表了《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坦言俄罗斯面临的严重困难,有真正沦为二三流国家的危险。他承认,如果将俄罗斯比做一个家庭的话,它的日子很不好过,社会上许多人都在艰难度日,勉强糊口。有人形容说:"普京总统就像一位外科医生,开刀后发现病人的肌体已经千疮百孔。"

    普京新政

    普京上任之初,俄罗斯评论家总结出普京执政的"一个目标和三大任务",即以"振兴俄罗斯为最高目标",首要解决的三大任务是"横向摆脱财团寡头影响,纵向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全面建立正常市场经济秩序"。

    普京首先从恢复宪法秩序、整顿联邦体制入手,拉开了普京"新政"的大幕。

    为维护俄罗斯的统一,恢复中央的权威,普京首先发兵车臣,打击恐怖主义、分离势力和极端分子,从而拉开了一系列政治战役的序幕。

    加强政治控制,防止地方势力"做大"是普京采取的第二步行动。普京就职不久便决定在俄罗斯89个地方行政主体基础上成立七大联邦区,由他亲自任命总统代表管理。7个联邦辖区与俄大军区区划相似。从内务部独立出来的武装警察--内务部队也将在7个联邦区总统代表所在地设立分部。另外,中央还将向7个联邦区派驻审计代表,以监督和审查各地执行中央预算和财政情况。

    普京决意结束地方势力各自为政的局面,削弱地方政治势力,确保政令畅通。

    普京认为,俄罗斯行政体制不改革,俄罗斯就难以建立有效的权力体系,也不能形成一个廉洁、高效的官员队伍。普京认为行政改革不仅限于中央政府,还包括地方整个行政体系。普京强调,这里不需要革命,不是要开除或把某些官员解职,而是要对每个改革方案进行认真研究和论证,目的是加强行政效率。2001年初,普京调整了一些政府强力部门部长之后,年底继续改组。精简强力部门的人数,在原安全总署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安全部。

    普京曾历数官僚无端干预企业经营的种种表现和危害,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普京提出,其他国家的公民可以享受的正常的经济自由,俄罗斯人在自己的国度也应有权拥有。经营活动应当自由化,官员应放松管制和无谓的监督,让资本自由流动。

    2001年,在普京总统的大力支持下,俄政府经济部部长格列夫提出"经济活动非官僚化"的主张,旨在大大缩减各部门的审批权力,减少审批或登记的经营项目,为企业经营创造自由宽松的行政环境。2001年上半年,由俄罗斯政府经济部向国家杜马提出14项法律修正案,目的是防止官员干涉企业活动,简化手续,减少各种检查和批复。结果,俄罗斯需要审批的经营项目由原来的500多个减少为102个。与此同时,俄罗斯新《税法典》获得通过,俄罗斯实行统一的13%的所得税。普京坚持把俄罗斯企业的利润税下降为24%,取消或合并过多的税种。

    在普京总统的敦促下,俄罗斯政府和有关方面开始对自然垄断部门进行改组。自然垄断行业是俄罗斯的老大难问题,天然气、电力、铁路运输等传统垄断部门的改组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政治较量和利益斗争。在这些复杂的过程中,普京表现得十分稳重,强调"行业改组要以社会利益为主,而不是以公司或公司领导人的意愿为主"。2001年夏天,俄罗斯宣布成立国家统一的价格和收费委员会,防止垄断部门自行定价。

    俄罗斯总检察长称,腐败是俄罗斯10年改革留下的祸根,是与恐怖主义一样的俄罗斯之大害。普京上台之初,一些政治谋士曾建议普京要高举反腐败之大旗。人们发现,真正的反腐行动是2001年夏天后才开始的。俄检察院、审计委员会已经对紧急状态部、铁道部、海关、渔业等部门开始调查,审计部门甚至连总统办公厅事务管理局也不放过。

    在法制建设与改革方面,曾是法律系毕业的普京强调要先理顺立法关系,清理各部门与法律不符的规章。加强法院的地位,提高法院审判效率,同时严格对法官队伍的监督。提高法官的工资,防止权力或黑社会拉拢和影响法官对案件的审理,2002年法官的工资提高40%-50%。

    多年来,俄罗斯在搞政治运动方面轰轰烈烈,但社会领域的改革却一直未动。俄罗斯居民的房屋修缮、水、电、煤气等仍基本沿袭着苏联时期的管理体制和方法。普京出任总统的第二年便开始对土地、税收、海关、预算体制、劳动领域、公用事业、教育、养老金等领域进行改革。

    俄罗斯分析家指出,虽然社会领域的改革困难重重,但普京能着手改革就已经难能可贵。相对于过去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习惯提出宏大纲领和计划,这些改革措施似乎显得过于安静和平淡,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往往给俄罗斯带来的不是灾难,就是表面文章。这样看来,普京的"水滴石穿"策略可能更适用于积重难返的俄罗斯社会。

    国际上一些媒体曾长时间宣传"普京是一个谜"。一些西方记者甚至直接向普京提出了"普京先生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普京笑着答道:"最好不要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像您这样聪明的记者自己心里清楚。首先我自己不愿给自己作评语,更不喜欢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况且谈论一个人,不应看自己说自己什么样,而应观察他的行动。"

    在回答"当3年半后总统任职期满时希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制度"时,普京说道:"我希望,我们今天开始的,并积极努力地实施的这一切,到那时能够实现,并能带来实际成效,让每个公民都能通过自己的口袋切实感受到的成效。希望我们的人民感觉更安全,生活更幸福、更富有,每时每刻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骄傲。"

    "航母终结者"的沉没

    "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科列斯尼科夫上尉出航前给妻子留下的情诗。

    2000年8月12日,星期六上午11点28分,俄罗斯最大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爆炸沉没了。

    "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战略导弹核潜艇是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的。当时,世界上任何一支舰队都没有找到对付这种潜艇的有效武器。"库尔斯克"号潜艇可以击沉一艘航空母舰和航母编队的其他舰艇,同时还可以攻击敌方的潜艇,因此它被誉为"航母终结者"。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罗斯海军奥斯卡级II型飞航式导弹核潜艇的第十艘舰艇,舷号K141。该艇由俄"王牌"武器设计局--"红宝石"设计局设计,俄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制造。该潜艇上的许多设计方案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如采用了双壳体结构,艇体宽大,耐压壳体与非耐压壳体之间的两舷各约有3米的距离。西方国家曾认为,其双层壳体至少需3枚MK-46型鱼雷才能击穿。

    "库尔斯克"号潜艇应用了俄罗斯于20世纪80年代获取的某些重大技术,在安静性、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续航能力为120天,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库尔斯克"号潜艇的壳体特殊,在两层壳体之间有厚度相当大的水,使声波的传输增加了4个界面,增大了折射和散射损失,声能量被衰减,大大减少了本艇自噪声向外界传播,因此使潜艇航行起来很安静,隐蔽性极强。

    "库尔斯克"号于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正式加入俄北方舰队服役,为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核潜艇之一,隶属于北方舰队第41巡航导弹核潜艇大队。

    指挥"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是45岁的海军上校根纳季·利亚钦,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潜艇指挥官和潜艇专家,多次获得奖章。1999年10月,俄海军司令库奥多夫海军上将在"库尔斯克"号从大西洋完成任务返航后,曾高度评价"库尔斯克"号艇员的职业水准,称该潜艇上的官兵为俄海军潜艇部队的精华。

    但就是一个装备如此精良的庞然大物却突然于2000年8月12日在巴伦支海举行的演习中沉入了海底。

    在此次演习中"库尔斯克"号潜艇担任水下演习指挥艇。12日15时前后"库尔斯克"号发现敌"目标"立即下潜,准备向"目标"发起攻击。15时至18时,俄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海军上将接到根纳季·利亚钦舰长关于发现敌"目标",准备发起攻击的报告。波波夫上将同意根纳季·利亚钦的请求。此后,"库尔斯克"号便与指挥舰失去联系。指挥舰以为"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通讯设备发生故障,下令每隔30分钟呼叫一次"库尔斯克"。12日晚或13日晨,临近的舰只和潜艇听到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传来的爆炸声,还以为"库尔斯克"号在发射鱼雷。

    13日11时至13时,俄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上将向新闻媒体通报演习情况,高度评价俄海军官兵的作战水平和武器的精良。此时,指挥舰与"库尔斯克"号的联系尚未恢复。波波夫上将立即向俄海军总司令部报告,并亲自率舰寻找。

    14日8时至11时,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向正在黑海度假的普京总统汇报了事故和寻找情况。但普京没有立即结束休假赶往现场,这使他留下了被人指责的把柄。而此时参加寻找的舰只接到命令,立即关机,保持安静,目的是为了通过海底的声音来判断"库尔斯克"号的准确位置。11时至16时,深水营救装置"警钟"号微型潜艇发现了已沉入海底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并收到潜艇内敲击艇壁的信号。"警钟"号微型潜艇迅速浮出水面,向波波夫上将报告了勘察结果。勘察发现,"库尔斯克"号发射报警求救信号弹的装置严重受损。核潜艇的设计人员紧急赶往出事地点。18时至次日零时,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做出初步结论:在核潜艇进水舱内很可能有人员死亡,船体已不能自行浮出水面。他立即下令,尽一切可能营救艇上人员。同时他指出,舰艇和人员获救的可能性极小。

    15日俄罗斯成立由副总理克列巴诺夫任委员会主席、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任副主席的事故调查委员会,负责处理"库尔斯克"号的救援工作,俄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亲赴出事地点,直接指挥营救。20余艘俄罗斯海军舰艇聚集在出事海域,进行紧张的抢救。救援人员试图将救生舱沉入海底与"库尔斯克"号对接,但由于当时空中乌云密布,海面上风大浪高,海底水流湍急,能见度低,对接没有成功。当晚,克列巴诺夫副总理向普京汇报营救的最新情况。

    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潜艇被困一事首次正式表态。普京承认:"目前"库尔斯克"潜艇的情况非常危险。为了救出被困船员,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17日英国LR5救援潜艇和挪威救援人员分别乘船赶往巴伦支海,俄海军官员前往布鲁塞尔,就救援工作的技术性问题与北约进行协商。俄总理卡西亚诺夫在政府会议上说,迄今为止所有救援行动都没有取得进展,"库尔斯克"号面临着灾难性的形势。俄副总理克列巴诺夫和海军总司令库罗耶多夫前往北方舰队所在地摩尔曼斯克,亲自主持救援和抢险工作。克列巴诺夫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为与巨大的外来物发生撞击而搁浅的。但西方猜测潜艇上曾发生两次巨大的爆炸。

    18日俄军方透露,俄海军救援装置首次接触到"库尔斯克"号的逃生舱口,但由于舱口遭到严重损坏,救援装置无法与潜艇对接。与此同时,对潜艇内人员已经死亡的猜测越来越多。克列巴诺夫表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救援工作就将继续进行下去。

    19日俄北方舰队总参谋长莫察克发表讲话说,"库尔斯克"号的多数密封舱都已经进水,估计艇上人员都已经死亡,其中多数人是在事故发生后不久死去的。

    同时经过两天多的海上航行,应邀而来的英国救援潜艇LR5及挪威深海潜水员终于抵达出事海域。但在此后的两天中,LR5并没有派上用场。

    20日挪威深海水下摄像机拍摄到了"库尔斯克"号的镜头,录像资料显示,失事潜艇的逃生舱口遭到严重破坏,估计LR5救援潜艇也无法与之对接。在这种情况下,身穿特殊防护服的挪威深海潜水员在海下作业数小时,试图用人工方法打开舱盖,但没有成功。与此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将把抢救潜艇内人员的努力进行到最后1分钟。

    21日格林尼治时间上午9:00,挪威潜水员在几经努力之后,终于打开了"库尔斯克"号潜艇应急舱的内外两层密封舱门。人们最为担心的情况也随之出现在潜水员们的眼前,潜水艇的隔离舱里早已充满了水,被困在潜水艇中的118名船员已经全部遇难,不可能再有生还者了。

    挪威领队随即同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波波夫进行了协商,双方认为抢救"库尔斯克"号被困船员的行动应到此结束。不过,俄罗斯方面请求挪威方面继续协助打捞遇难船员的尸体。

    俄罗斯永远拥有未来

    正在军方进行紧张的搜救工作时,各种责难和谣言接踵而至。

    俄罗斯《生意人报》说:"在5月份,当海军司令部决定在巴伦支海演习援救假设是沉没了的潜艇时,就已经计划好了海难,为此而选中了"库尔斯克"号。可事态是按照另一版本发展的。"

    《今日报》则说:"仅是到第6天才开始了积极的救援行动,而5天里只有"钟"在无机组人员的情况下工作。晃晃荡荡了120小时。难道还不够多吗?"

    《共青团真理报》在17日以红色大字写道:""库尔斯克"号的船员昨天没有发出声息。为什么总统还不说话?"该报说:"全国上下过去5天只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是否会获救,他怎么可以默不做声?""只要普京一声令下,懒散的海军将领一定会采取行动。"

    一时间指责声铺天盖地,普京也受到了媒体的指责:灾难发生时,普京没有立刻停止休假,赶往现场指挥救援,是个冷酷无情的人;国家和军队官僚们在欺骗民众。

    同时国外报章也表示了对普京的不满。英国的《金融时报》和《每日电讯报》的社论撰写人特别不满因俄罗斯迟迟没有向外国求救而导致船员未能获救。《每日电讯报》说:"过去几天所发生的事反映出,该国并没有在这名年轻、精力充沛的领导人执政下复兴,而是具有和过去相同的弱点。""隐瞒意外的严重性以及无谓的尊严,延迟了当局向外国寻求援助,这可能导致人命丧亡,两者反映出俄的最大弱点。""普京无疑希望,只要他保持低调,就能不对这起灾难负责。"

    面对责难,普京在18日雅尔塔独联体国家元首非正式会晤后对此进行了驳斥,他认为俄军方在"库尔斯克"号发生意外事故后采取的救援措施是及时和正确的。未能迅速向公众通报,是因为应该提供客观、翔实的信息,为此,军方先要搞清发生了什么事情。普京说,他在核潜艇事故发生后即有意亲临北方舰队的救援现场,但考虑到领导人并非专家,政府或军方高级领导人在现场无助于救援工作,反而会影响和牵扯救援人员的精力。

    这种说法虽然能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让外界的刁难为之一顿,但依旧没能熄灭遇难者家属的怒火。为此,2000年8月22日,普京来到了牺牲艇长根纳季·利亚钦家,看望了他的妻子利亚钦娜,并同她交谈了1个多小时。

    普京握着利亚钦娜的手,眼里噙着泪花,说:"根纳季·利亚钦是俄罗斯英雄,俄罗斯人民会永远记着他的……你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带好你们的孩子。没想到英雄只是住在这么简陋的地方,有什么困难你可以提出来,我会帮你解决的。"

    利亚钦娜抽泣着说:"根纳季·利亚钦是为国捐躯,虽然我们全家都很悲痛,但我们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谢谢总统,困难我们会想法克服的。"

    随后他们一起前往"军官之家",普京只让少数几位陪同和警卫随行。当知道普京总统到来的消息后,牺牲艇员的家属都赶来了,"军官之家"只有650个固定座位的大厅里挤进了一千多人。普京亲切地与大厅里的人们交谈,并回答了所有问题。

    普京说:"首先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慰问,所有牺牲的艇员都是国家英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会永远活在俄罗斯人民的心中……"

    顿了顿,他又接着说:"我没意识到,舰艇处于如此可怕的状况。这是一场灾难,国家会尽最大的努力处理好善后事宜。所有牺牲艇员家属的合理要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我代表国家并以我本人的名义向你们再一次表示慰问,并向你们致敬。因为父母培养了英雄的儿子,妻子拥有英雄的丈夫,孩子拥有英雄的父亲。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的灵魂将与我们同在,他们的精神将永存。"

    他也批评了俄罗斯媒体在报道"库尔斯克"号悲剧事件时的极端偏见和歇斯底里,他认为这样做是侮辱了潜艇官兵。普京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偷光了国家、陆军和海军,今天又妄想操控社会意识。你说我们能答应吗?显然不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这次会面,极大地安抚了遇难者家属的情绪,他通情达理的讲话也赢得了人心。《消息报》指出:"总统成了一位优秀的心理疗法师。"

    一位遇难潜艇水兵的母亲对"公共电视台"记者说:"他像亲人一样和我们说话。"甚至就连反对普京的《今日报》也感到异常惊讶:"弗拉基米尔·普京部分完成了稳定遇难者亲属们情绪的任务。"

    8月23日晚,普京接受了俄罗斯电视台的专访,他回答了过去10天来令全社会躁动不安的所有问题。普京首先承担了这次事件的全部责任,他说:"尽管我在总统职位上才100多天,但我还是应该对这次悲剧负有全部责任,我有过失。我将与军队、舰队同在,也将与人民同在。我们大家不仅要一起来重振军队、舰队,还要振兴国家。"稍作停顿,他用坚定的语气对全国观众说:"俄罗斯永远拥有未来!对此,我深信不疑。"

    9月1日,普京再次在电视上发表讲话,承认对这件事负有责任。从这就能看出普京是个政治高手。其实事发后,他的所有解释都是越抹越黑,因为全国上下此时都认定是他的错,所以不如什么都先认下来,把后事处理好,等俄国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发现错怪了他,也就会更支持他。而他现在保军界的人,则更能使他在军界树立良好形象。

    2001年7月18日,当为期两个月的打捞"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工作开始后,普京坦言,后悔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时未中断度假,表示"一年前"库尔斯克"号沉没时他应该从度假地返回"。同年12月,北方舰队司令员波波夫上将和参谋长莫察克中将被解职,派往他处。此时"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已在2001年10月8日,由"巨人4"号大型驳船从巴伦支海海底打捞出水,并停泊在了位于科拉湾畔的罗斯利亚科沃镇附近的船坞中了。

    "库尔斯克"号事件对普京及其政府的影响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俄罗斯有可能因为这次事件而发生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改变。

    尽管普京作了如此多的补救措施,负面影响还是会对他及其政府造成不小的打击。在国内,反对派必然会利用人民的悲痛情绪作为攻击普京政府的工具,无能、冷酷,将是他们能戳到普京痛处的最好字眼。普京将面对一次不小的考验。而在国际上,俄罗斯的形象也将会变成无能、冷酷、不近人情,尤其以后在对美国的外交活动中,俄罗斯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不利位置。

    打击金融寡头

    2002年6月中旬,俄罗斯南部城市罗斯托夫的一家礼品店出售的一种小雕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雕像是由3个连在一起的人像组成的:一个是身穿囚服、手戴镣铐、肩上蹲着硕鼠的大财阀别列佐夫斯基;一个是身着大法官袍、头戴卷曲假发、手持法典的普京;还有一个是手执斧头行刑的刽子手。雕像就叫"普京审判别列佐夫斯基"。

    在普京正式就任总统前,你问任何一个普通的俄国人:是谁在统治俄罗斯?你会得到几乎相同的答案:别列佐夫斯基和"寡头"们在统治着俄罗斯!而在普京正式就任总统后,你如果再提出相同的问题,俄罗斯人会告诉你说,是他们的总统在统治着俄罗斯。

    "寡头"是伴随着俄罗斯的独立以及经济的转轨而出现的历史产物。经济转轨以来,在俄罗斯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相互渗透、不断融合的金融集团,他们中的一些"精英"已经不满足于当大款,他们开始企图控制国家政权,这些人被称为"寡头"。

    1996年初,叶利钦总统的第一任期即将结束,国内竞选斗争日趋激烈。叶利钦为了赢得竞选,邀请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等企业巨头成立了知名企业家小组,出资全力支持叶利钦再次参加总统大选。

    鉴于"寡头"对叶利钦的资助,在叶利钦执政期间,寡头们的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其代表人物别列佐夫斯基就是一个例子,此人长脸、秃顶,有点儿口吃,他不仅家财万贯,还利用与叶利钦的特殊关系左右了俄政策。

    对寡头们来说,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还以别列佐夫斯基为例,从无执政经验的他,硬是一步就坐到了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的位子上。其后,叶利钦说服独联体12个国家元首,他转眼间又成了独联体执行秘书,在独联体内飞来飞去,与大小总统们讨论着独联体的未来。

    《环球时报》曾报道,俄罗斯寡头新贵的穷奢极侈,同平民百姓的贫苦形成了巨大反差。例如古辛斯基,他经常身着豪服出入巴黎五星级饭店,每餐一掷千金。他的周末是在欧洲的私人别墅里度过的,在西班牙和伦敦的奢华场所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古辛斯基出门必有保镖跟随。他周末打网球时,在网球场巡逻的武装警卫多达15人。古辛斯基公开声称,他雇佣的保安人员达几千人之多。

    别列佐夫斯基是个习惯不"露富"的人,世人面前一副普通公务员形象,而他在莫斯科的一幢别墅则是按沙皇宫廷的标准装修的。他有一张喜爱的椅子,甚至扶手都是黄金制作的。他经常躺在这张椅子里,闭目养神。

    而另一方面,俄罗斯近两成居民处于赤贫状态。在俄大城市的地下通道里,总能见到骨瘦如柴的老妪,伸着颤抖的手,眼泪汪汪地向行人乞讨。每当傍晚,街头就会出现一些老妪,手中举着几条干鱼、几根香肠或几包油炸马铃薯片,她们从不叫卖,只是默默地呆立着,眼巴巴地望着过往行人,静候问津者。更凄惨的景象是有的老年寡妇,手中居然举着年轻时获得的劳动勋章,或是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亡夫的衣服,期待着能换回点食品。这种鲜明的对照,令有良心的俄罗斯人都感到痛心疾首。

    面对这种情况普京发誓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强调说,"我们的优先方向是保护市场,使其免受达官显贵和犯罪分子的非法侵入","所有经营主体应该一律平等",同寡头的关系应"像同小面包房主和修鞋店主一样","诚实的工作应该比偷窃得到更大的收益"。普京还坚定地表示,政府惩治金融寡头的行动"今后再也不会回头!"

    普京首先把枪口对准了"传媒大亨"古辛斯基。

    2000年6月13日,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那一天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对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一定是一个好日子。但是,对"梅地亚·桥"集团公司总裁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来说,可就不是了。13--这个西方人认为不吉利的数字,给古辛斯基带来的是牢狱之灾。那一天早上,他正悠闲地坐在他豪华的办公室里阅读当天的《今日报》,两个警察把他带走了,并把他送进了布蒂尔卡监狱。这是普京向寡头宣战的第一步。

    古辛斯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俄罗斯著名寡头,他在俄罗斯、以色列、西班牙和直布罗陀等地拥有许多家企业和不动产,他拥有俄罗斯和以色列双重国籍,同时还是一个庞大的犹太人社会性组织的领导人。

    6月16日,星期五白天,在律师在场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向古辛斯基宣读了对他的指控:非法侵吞价值1000万美元的第11电视频道的国有财产。

    随后,蹲了3天大牢的古辛斯基被取保候审,假释出狱。此后,古辛斯基隔三差五就得去总检察院受审。十几年来在俄罗斯商界和政界风云一时的古辛斯基最终落得个流亡海外的下场。

    普京打击的第二个对象,是俄国头号金融和工业寡头别列佐夫斯基。

    别列佐夫斯基敏锐的嗅觉感觉到了这股浓浓的火药味,在惊恐不安中他伺机报复。

    还真让他等到了机会。

    "库尔斯克"号的沉没给了寡头们可乘之机,他们立即抓住普京对这一灾难的处理情况,利用他们控制的电视台和报纸大肆向普京身上泼脏水。别列佐夫斯基扬言要为遇难者家属捐钱,事后证明,他并没有捐。这时,普京说话了:"对这种慈善行为,我们赞成,最好卖掉地中海岸边的别墅。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他们是从哪里得到这么多钱的?"

    11月,俄总检察院开始传讯别列佐夫斯基,指控他的罪名是:他控制的两家在瑞士注册的公司内外勾结,把俄罗斯航空公司在境外的几亿美金款项清洗并据为己有。该航空公司的总裁就是叶利钦的女婿奥古廖夫,如果深挖到底,必然牵扯到叶家的人。

    11月2日,别列佐夫斯基以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为由,拒绝回国接受俄总检察院的传讯,并向当地媒体披露一个爆炸性新闻:他曾用俄罗斯航空公司瑞士公司洗的黑钱,赞助普京竞选总统和组建被称之为"普京党"的俄国家杜马第二大党团"团结党",言外之意是普京当选总统和"团结党"在议会的胜利赢得不干不净。他甚至断言"普京总统的任期最多一年,长不了"。

    虽然此案的背景十分复杂,但普京打击别列佐夫斯基的决心仍没有动摇,这主要是因为:一、由于别列佐夫斯基太猖狂,自恃"举贤"有功,向总统要求更多的商业和政治回报,欲壑难填;特别是别氏无视国家利益,企图利用与车臣分裂主义头目的特殊关系,在车臣问题上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打乱并阻碍总统遏制分离主义、维护联邦完整的计划;二、普京总统这么做还有两个目的:通过追究这个寡头,显示自己作为独立政治家的形象(他通过把苏联国歌定为俄罗斯国歌的举动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团结大多数政治精英和人民,巩固自己的地位;警示那些曾助选有功、希冀求得回报的地方诸侯不要有非分之想,要规规矩矩遵从中央的权威,以便进一步推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改革,实现"富民强国"之梦。

    普京密会叶利钦,取得叶利钦对处置别列佐夫斯基的支持。叶利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态说:"普京目前对别列佐夫斯基和其他寡头采取强硬立场是正确的,我支持他。"

    随即,联邦司法部门依法查封了别列佐夫斯基在莫斯科的国家别墅和挂着政府牌子的汽车,使他成为"在莫斯科无家可归的人"(别列佐夫斯基原话),实际是把他轰出国外。

    两记重拳让寡头们草木皆兵,但普京似乎并未满足,他再次将手中的大棒对准了俄第一大富豪、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

    2003年10月25日清晨5点,夜幕尚未完全退去。一架从诺夫格罗德飞往伊尔库茨克的俄图-134客机降落在新西伯利亚托尔马齐沃机场,准备加油。

    哪知飞机刚刚停稳,突然客机四周灯火通明,警笛大作,十几辆警车仿佛神兵天降,呼啸而至。一眨眼的功夫,警车将飞机团团围住,荷枪实弹、身着黑色迷彩作战服、戴着面罩的特种兵冲进机舱,搜捕俄罗斯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一位"强力部门"官员迅速走到坐在头等舱、惊魂未定的霍多尔科夫斯基面前说:"请跟我们走一趟!"霍多尔科夫斯基强打精神回答:"我们走。"就这样特种部队的士兵从飞机上揪下了俄罗斯首富。

    2004年6月16日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莫斯科一家法庭就商业诈骗、偷税漏税、伪造文件等7项指控接受了审判。

    当时40岁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曾是俄罗斯不可一世的寡头。

    1963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普通家庭,后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拥有理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他经常戴一副无框眼镜和一块塑料表带的普通手表,穿西装很少打领带,笑容可掬,温文尔雅。

    霍多尔科夫斯基最初的发迹得益于"共青团经济"。1986年,他出任莫斯科伏龙芝区共青团委副书记。当时国营单位纷纷成立合作社,也就是公司承包给个人经营。霍多尔科夫斯基也加入了首批下海经商者的行列,他与人合伙承包的合作社叫"梅纳捷普"。最初的买卖是贩卖假酒--包括从国外弄来的"拿破仑"牌假白兰地和假冒伏特加酒,此外还倒卖过牛仔服、计算机等紧俏商品。

    当年和霍多尔科夫斯基一同起家的瓦列里说:"霍多尔科夫斯基当初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一天工作将近12小时。那时在莫斯科开公司,都是个人干个人的,而且都是为了一个项目开公司,挣了一笔钱就赶快把公司给关了,赶紧跑掉,不然就会被抓,送去蹲监狱。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运作这样的小公司方面很有组织才能,而且他特别敢于冒险,挣钱也很疯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梅纳捷普"开始经营当时苏联人很熟悉的一种日用消费品--古巴红糖。霍多尔科夫斯基在给了外贸部门大量好处之后终于获得了这个贸易机会。当时苏联和古巴之间是易货贸易,霍多尔科夫斯基向古巴提供苏联的石油,换取红糖。通过这些交易,他大赚了一笔。

    在经历了多年商场的历练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盼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88年初,霍氏结识了一名叫格鲁博维奇的人,此人的父母都在苏联银行工作,而且官职显赫。于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这个机会,动用了各种手段,成立了一家民办银行,业务挂靠在苏联银行的莫斯科伏龙芝区支行。1991年5月,霍氏注册成立了"梅纳捷普国际银行联合体",后来又改名为"梅纳捷普国际财政联合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实行私有化。这为资本向少数人集中提供了法律框架和依据。之后,国家采取的"全权委托银行制度"使寡头在金融领域迅速膨胀。1995年实施的抵押拍卖进一步帮助金融寡头完成了资本集中的最后过程。

    1995年,在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拍卖中,霍氏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以3.5亿美元买下78%的股份。两年后尤科斯石油公司上市,市值达90亿美元。

    尤科斯石油公司到手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专心经营石油业务,先是为公司筹措得17亿美元的资金,接着收购了东方石油公司。他采用西方的经营理念,在公司内部实行透明化管理,在主要的俄罗斯石油公司中,尤科斯石油公司是第一个依据美国标准公布季度财务报告的。而投资者也对他给予了回报,仅在2001年间,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升了250%。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2年的排名,尤科斯石油公司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的第267位,而他个人也以80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全球富豪榜的第26位,在俄罗斯国内更是高居榜首,成了令人瞩目的首富。

    2003年8月,俄反垄断政策部批准尤科斯石油公司与俄排名第五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成为俄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其市价总值达400多亿美元。2002年两公司的石油开采量达7.5亿桶,占俄罗斯全国石油总开采量的29%,而俄媒体估计,经历这一兼并后,霍氏的资产已经猛增到了约200亿美元。

    霍氏具有冒险家的性格,这与他迅速致富的经历紧密相关。但他的野心还不仅仅停留在钞票上。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他对于政治的兴趣也日益显现出来。

    霍多尔科夫斯基有几年经常与克里姆林宫唱反调,大有要成为总统普京的政治对手之意。他广泛结交政界人士,在俄左中右各派中大力培植代言人。他积极向反对普京的俄共、"亚博卢"集团和"右翼力量联盟"等提供政治资金,并向很多慈善机构捐款,借此提高在西方的知名度。2003年9月,霍多尔科夫斯基又买下了以批评普京政策而闻名的《莫斯科新闻》。霍多尔科夫斯基有明显的亲美政治倾向。他频频飞往美国,与美国议员和能源部长会面,并且曾表示要与美国的石油公司结盟。

    这一切不能不令很多人怀疑这位石油巨头有意干预政局、甚至问鼎克里姆林宫。对此,普京自然决不会容忍。

    霍氏被捕消息传出后,尤科斯石油公司股价一天暴跌了19.3%。为了保住公司,霍多尔科夫斯基2003年11月2日在狱中发表声明,宣布辞去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职务,当天股价回升12.9%。

    2005年5月31日,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判9年监禁。在对金融寡头的作战中,普京这个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再次赢得了胜利。然而,普京这种"消灭寡头阶级"的做法在金融寡头们看来是过河拆桥,他们正在联手反击,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

    另一方面,普京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引起国际媒体的一片指责声。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拘被判事件也不例外,俄部分媒体和西方舆论据此指责说,普京政府的做法是俄罗斯的"独裁标志"。

    普京在莫斯科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驳了有关俄政府对尤科斯事件的处理是俄"独裁标志"的说法。普京说,在私有化的过程中,有人分占了最大份额的国家财富,他们应该学会守法。国家必须在经济领域里建立有效的税法制度,从而获得资金来解决社会问题。他同时表示,应该仔细监督和调查权力机关的商业问题,并保证事态不向负面方向发展。

    打击金融寡头是普京的大手笔,这也表明普京在着意恢复国家秩序、增强国家控制能力、削弱寡头的经济势力以防止他们干预和操纵政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又一个"8·19"事件

    历史是由无数个巧合构成的。1991年的8月19日,发生过著名的"8·19"事件,引起了苏联以及俄罗斯政局的动荡。11年后的8月19日,又发生了一次"8·19"事件。这次事件不同于上一次,它发生在车臣境内的一个雷区--坎卡拉军事基地。

    2002年8月19日下午4时50分,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郊外的坎卡拉军事基地内,两名在直升机场边武装值勤的卫兵听到了一阵由远及近的直升机轰鸣声,有"巨无霸"之称的米-26直升机庞大的机身隐约可见。这是从印古什共和国军事基地起飞执行运兵任务的重型直升机。此时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无风,不存在任何降落障碍。米-26开始降低高度,调整飞行姿态,做好了降落准备。就在这时,只见那架直升机突然剧烈晃动起来,最后失去了控制向基地外的地面坠去!

    更不幸的是,失去控制的直升机正好跌入了坎卡拉军事基地外围的雷区!由于坎卡拉军事基地是车臣俄军的指挥中枢,驻车臣俄联邦武装部队司令部、驻车臣俄内务部队司令部、俄联邦特警部队车臣司令部均设在此,所以这里的防卫格外森严,除了全副武装的卫兵、嗅觉灵敏的军犬和先进的电子侦测装置外,基地四周密密麻麻的灌木林和蒿草丛已经被工兵们变成一个巨大的雷区。这个雷区宽2000米,方圆8公里,埋设了各种反单兵地雷、饵雷、绊雷近万枚,不夸张地说,连一只耗子都休想闯过这片雷区,所以就算车臣武装分子贼胆再大,也始终未能闯入坎卡拉军事基地半步,雷区构成了车臣俄军官兵的安全天堂。

    然而,天堂转眼间成了地狱,基地的救援人员眼睁睁地看着数百米外的满地的残骸和呼救连天的战友束手无策,因为不知道都哪些地方埋地雷了,再加上失事现场浓烟滚滚,所以官兵们根本不敢贸然强闯雷场。

    正在救援人员一筹莫展之时,基地的工兵和弹药专家赶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出一条通道,救援人员这才得以将幸免于难的战友从熊熊燃烧的直升机残骸中拉出来,立即送往基地医院抢救。基地医院的部分军医也被紧急抽调到现场,对一些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

    这次失事的直升机上共有147人,其中114人死亡,33人生还。

    据俄罗斯ORT国家电视台报道说,这是俄军历史上最惨重的军事空难。

    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尼古拉·杰里亚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发当时米-26驾驶员报告说一只引擎起火,请求紧急迫降,在迫降过程中,直升机跌入雷区,因此才酿成了伤亡如此惨重的灾难;车臣俄军副司令波多普戈拉上校还解释说,这起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系超载所致,因为米-26重型直升机设计载客最多是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但实际上这次运载的官兵多达132人,所以远远超过了核定的运载量。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波多普戈拉上校没有解释为什么明知米-26的设计载量是80人,可从邻近的印古什共和国摩兹多克军事基地起飞时硬是挤上了132人。

    俄车臣非法武装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表白的好时机,他们立即在专门的网站上贴出一张米-26直升机烈火熊熊的照片,同时附了一份书面声明:"拜托"针"式地空导弹的神力,我们一举击落了一架米-26重型直升机。这是反抗"占领军"的重大胜利!"这个网站还绘声绘色地说,执行此次袭击行动的是一个猎杀伏击小组。该小组一直在格罗兹尼地区侦察跟踪俄军直升机的行动,等摸清车臣俄军司令部直升机的行动规律后,他们潜入坎卡拉军事基地雷区外围密林中,等满载俄情报部队官兵的重型直升机刚准备降落,他们就发射了便携式地空导弹,结果一举中的,给俄军一次不小的打击。

    驻格鲁吉亚的车臣非法武装代表阿尔达莫夫在接受路透社记者电话采访时颇为得意地说:"大约有118名俄军官兵被我们消灭。"这一消息与国际文传电讯社从俄军内部获得的消息不谋而合。国际文传电讯社此前曾获得消息说:"直升机似乎是被一枚"针"式地空导弹击落的。"还有两名俄军士兵报告说,就在直升机坠落前,他们看到有地面炮火向直升机射击。

    闻讯后的普京立即要求有关方面随时向其通报这一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在接受俄国家RTR电视台采访时表示:"我要求能随时掌握有关这起事件的最新情况。我们将彻底调查这起灾难,并尽快向车臣派出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

    8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强烈谴责了车臣武装分子击落俄军用运输机致使118人丧生的行动,并命令全国降半旗,为这些遇难士兵默哀一天。同一天,普京还将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召进克里姆林宫,要求他将目前的调查进展情况作汇报。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了两人的对话。当天的汇报比以往例行汇报的时间要长,持续了将近10分钟。

    在对话中,普京面色严酷,命令他最亲密的政治盟友、前克格勃同事伊万诺夫亲自负责调查这件事。他说:"即使是最初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这样的悲剧通常是由于一些官员玩忽职守而造成的。"他指出,俄罗斯早在1997年就明文规定,不允许使用米-26直升机运送士兵。他质问伊万诺夫说:"为什么在国防部明令禁止使用这样的飞机运送士兵的情况下,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普京还指出,他极力主张的军事改革就是为了"使俄军队更加强大有效,以至于以后不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

    但不幸的是就在普京提出警告的8月31日,俄罗斯驻北高加索联合集群的另一架米-24"鳄鱼"式武装直升机在车臣诺扎伊-尤尔特山区再次被地面炮火击中后坠毁,机上两名飞行员当场死亡。随后,车臣反政府武装宣称对此负责。

    为了杜绝今后类似的悲剧,普京下令严办玩忽职守者。9月7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俄罗斯国防部米-26直升机坠毁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已于6日结束了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小组的结论,国防部对此次事故负有责任的5名国防部高官予以处分。

    其中俄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科尔米利采夫上将因对下属部队管理不严和领导不力,受到警告处分;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特罗舍夫上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飞行安全和预防人员伤亡,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另有其他三名国防部高官也受到了不同的处分。

    这一事件的发生,更坚定了普京打击车臣恐怖分子的决心。后来俄军在发现车臣非法武装后,总是出动苏-24轰炸机和苏-25强击机轰炸,同时用远程大炮轰击,把敌人驱赶到较为狭小的范围内,然后再派出特种部队前往围剿,以避免自身的伤亡。

    这种战法已经收到了效果。俄罗斯联邦军队在坠机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在车臣诺扎伊-尤尔特山区发动的特别行动中一举歼灭了50多名车臣非法武装分子。

    惊天大劫案

    2002年10月23日晚,在距克里姆林宫仅45公里的杜布洛夫卡大街上的轴承厂文化宫音乐厅内,在上演一部在莫斯科颇受欢迎的美国音乐剧《东南风》。此时巨大的剧场里座无虚席,1000多名观众大都是住在附近街区里的莫斯科市民。

    21时30分左右,就在音乐剧第二幕将要结束之时,一个大汉在50多名穿着传统的伊斯兰黑色长袍、蒙着脸、挥舞着手枪、身绑炸药的女恐怖分子--"寡妇军"的簇拥下突然出现在舞台上,宣称接管了整个音乐厅,全体观众及100多名演员和文化宫的工作人员已成为了他的人质。

    他疯狂地叫嚣道:"俄罗斯军队必须在一周内撤出车臣,并要释放所有被俘的车臣战斗队员。否则,我就要引爆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并警告说,如果警方敢采取强硬手段,那么他们每"牺牲"1人,就杀死10名人质作为抵偿。

    事件发生后,莫斯科警方、内务部和"阿尔法"特种部队马上赶到了现场,并将事发地区周围的街道严密封锁。在米尼科夫大街及其周围的街区,布满了上千名荷枪实弹、身穿迷彩防弹背心并且头戴钢盔的军警。在临近剧院的高层建筑物上,也安排下了狙击手以防不测。几十辆装甲车和消防车、医疗救护车停在街道两边待命。在剧院外围街道上,警方设置了几道警戒线,阻止行人通行,只允许军警车辆、消防车和医疗救护车辆进出。

    "紧急情况指挥中心"也在距剧场不足500米的地方临时组建起来。随后"阿尔法"成员化装成工人,在剧场附近以挖凿排污和供暖管道为掩护监视恐怖分子的行动。

    23时恐怖分子在近两小时中陆续释放了近20名儿童和人质中的高加索人,并再次扬言,如果当局采取行动,他们就要炸平文化中心大楼。几位被劫持的人质也偷偷从大楼中给警察局打电话说,恐怖分子已经开始在楼中布置炸弹了。

    很快,俄情报部门就证实了这次劫持人质事件的实施者是已被俄军导弹击毙的车臣军阀阿尔比·巴拉耶夫的侄子--非法武装"伊斯兰特种战团"团长马夫扎尔·巴拉耶夫。

    马夫扎尔·巴拉耶夫的叔叔阿尔比·巴拉耶夫是个在俄罗斯人人皆知的恐怖人物,车臣臭名昭著的匪首。阿尔比·巴拉耶夫心狠手辣、残忍狡猾。他亲手杀害的俄军官兵就有170余人。1998年10月,阿尔比·巴拉耶夫绑架了4名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修理电话系统的工程师,在英国雇主被迫答应他的要求支付了1000万美元赎金后,他却背信弃义,杀害了4名人质,使他们身首异处,并抛尸荒野。

    在马夫扎尔·巴拉耶夫追随他叔叔的过程中,越来越成为阿尔比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没多久,马夫扎尔·巴拉耶夫就成了阿尔比为首的那伙匪徒中的二把手。

    马夫扎尔对杀害170余人的叔叔佩服有加,发誓有一天杀死的俄军官兵人数要超过他叔叔。

    阿尔比·巴拉耶夫被俄军炸死后,马夫扎尔接受了阿尔比那伙匪徒,继续进行各种令人发指的恐怖活动。

    马夫扎尔还当上"伊斯兰特种战团"团长,专门组织了一支车臣妇女组成的敢死队。马夫扎尔招募人员的条件只有一个:被俄军击毙车臣匪徒留下的"寡妇"。这些寡妇对俄军怀有刻骨仇恨,衣食无着。在被马夫扎尔招募后接受射击、制造恐怖活动的军事训练。

    此时普京总统正在准备出访德国、葡萄牙,前往墨西哥参加亚太经合会议。在收到车匪"黑寡妇"挟持人质的消息后立即取消了出访计划,果断决定,自己亲自挂帅解决人质危机,并责成俄联邦安全局副局长普罗尼切夫负责营救千名人质的行动,由莫斯科内务总局局长普罗宁坐镇指挥。

    普京连夜召开由俄联邦安全局、内务部、军队等强力部门最高级别官员参加的紧急会议。在会上普京对车臣非法武装分子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地提出"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政策。普京指出,这次劫持人质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俄罗斯永远不会屈服于他们的挑衅。一方面普京的克格勃经历给了他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胆量和魄力;另一方面普京也深知,面对车臣匪徒的无端挑衅,如果政府退让,使车臣匪徒的阴谋得逞,那么将会刺激发生更多的、让俄政府应接不暇的人质绑架事件。

    普京积极安排部署俄强力部门有关各方采取积极的行动营救人质。在人质事件发生1小时后,俄罗斯车臣共和国在国家杜马的议员阿斯拉哈诺夫、车臣族俄罗斯原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赶到文化宫剧场入口处,与参与绑架人质的车臣武装分子交涉,要求他们保持理智和克制。

    24日清晨,一名俄罗斯特工佯装醉酒,走进剧院,被车臣武装分子击毙。

    24日中午,几名俄方红十字会代表手持白旗进入剧院与绑匪对话。车臣绑匪释放了一名身体虚弱的60多岁的英国人质和俄罗斯的几名妇女、儿童。

    24日下午2点,普京公开发表声明:这次人质危机是"外国恐怖组织中心策划的"。他命令特种部队"准备解救人质,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质的安全"。

    这时,被劫人质给普京写信,要求俄军不要动武,并从车臣撤军。电视台公布了人质要求普京结束车臣战争的呼吁。50多名人质家属上街游行,要求俄罗斯政府接受车臣绑匪的要求,停止车臣战争。国家杜马强调,应同绑匪进行谈判。很多国家也纷纷发表声明,在遣责车臣恐怖分子的同时,希望和平解决人质危机。

    面对巨大压力,普京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强硬立场,力主采用铁腕手段。普京宣布,俄政府决不向绑匪妥协,决不向车臣叛乱武装让步,决不让俄罗斯军队撤离车臣。俄政府唯一能作的让步是:"如果释放全部人质,可免绑匪一死,并将他们逐出俄罗斯国土。"

    24日下午4时左右,一向与车臣部族头领保持良好关系的俄国家杜马议员卡伯松,在国际红十字会两名代表和一名英国记者的陪同下,走进被武装分子劫持的剧院,开始与恐怖分子接触。据卡伯松后来介绍,此次劫持剧院的车臣人"头脑十分清醒,说话也很有逻辑性"。他们强烈要求俄罗斯政府中止在车臣地区的军事行动,马上把部队撤出车臣地区,否则将与人质同归于尽。"他们这一次来,就没想活着回去。"不过武装分子同意释放3名儿童人质,并带给政府释放人质的谈判条件:外国人质获释须由各国大使馆外交官进入剧院进行谈判;外国红十字会成员可以进入剧院抢救伤者;要求俄罗斯著名自由经济学家、"亚博卢"集团领导人雅夫林斯基和女记者安娜·波德利科娃进入剧院参与谈判。

    下午6时30分,两名女人质设法从一个窗户逃出。"寡妇军"向她们开枪,并投掷了手榴弹,其中一人被打伤。晚上,26岁的售货员罗曼诺娃在试图进入剧院时,被"寡妇军"开枪打死。"寡妇军"说,她们认为罗曼诺娃是政府派来的特工。

    10月25日早晨6时30分,7名男女人质被释放。中午12时30分,包括1名瑞士女孩在内的8名8-12岁的儿童被释放。但绑匪原先答应释放所有75名外国人质的诺言没有兑现。下午4时45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长帕特鲁舍夫向媒体宣布,若绑匪释放人质将保证其生命安全。晚上7时,普京总统再次召开强力部门负责人会议,说这次危机的当务之急是"确保人质的生命安全",表示愿意与车臣绑匪谈判,并授权总统驻南部联邦区全权代表卡赞采夫担负这一重任。晚上8时,普京在电视上讲话,表示他对车臣战争的立场不变。晚上10时35分,俄罗斯官员说,又有3名妇女和1名男性人质被释放,他们都是阿塞拜疆人。

    25日午夜,为了迷惑马夫扎尔,俄罗斯著名的车臣战地女记者波利特科夫卡娅被任命为马夫扎尔和当局的调停人,并与马夫扎尔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会谈中马夫扎尔强调,如果当局不给出计划从车臣撤军的证据,他们将采取"最极端的措施"。"普京必须表态结束车臣战争,从车臣撤出一切军队。"

    26日凌晨,距离绑匪的"最后期限"已临近,许多人质的承受力也到了极限。有一个人质从自己的座位跑向大厅,被恐怖分子击毙。

    抉择的时刻已来临。能够而且应该作出决定的只有一个人--弗拉基米尔·普京。

    无可奈何的强攻

    2000年10月23日晚到26日,对普京来说是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事后普京说:"我任职期间,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刻,但最糟的就是剧院人质事件,我整夜待在克里姆林宫,尽可能地获取信息,听取不同意见,以便作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独自作决定。"

    10月24日早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给普京打电话,他不仅向俄罗斯总统表示完全的政治支持,还提出美国特工机构向俄方提供实质性帮助的具体建议。这一天,类似的谈话还在普京与布莱尔、施罗德、沙龙、贝卢斯科尼及其他国家领导人之间进行。

    报纸这样描绘当时的情景:"克里姆林宫办公室内的不眠之夜","强力部门首长与总统进行昼夜磋商","克里姆林宫与白宫的灯光不曾熄灭"……

    然而,一些政治家与媒体却决定利用这次人质危机向总统发动新的攻击,正如他们在2000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悲剧发生时所做的那样。卡耐基基金会的莉奇娅·舍夫佐娃提出:"俄罗斯总统应该公开承担解救人质的责任。如果普京不这么做,他将失去在民众中的威信,可能遭致与被迫辞职的吉米·卡特一样的命运。是的,我们的确看到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召集会议的电视画面,但没有看到他与民众的接触。难道对民众没有什么可说的吗?整个国家都应该感觉到领袖的存在。但普京回避责任,采取观望的态度。他的威信在以小时为单位下降。这次事件更像是布琼诺夫斯克人质危机的延续。"《莫斯科真理报》的尤·卡里宁娜对普京的任何决定都先作指责,认为总统"错过了时机,必遭失败"。逃亡国外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也忍不住要发表批评演说。他声称在与马斯哈多夫进行谈判中可提供帮助,否则莫斯科"将得到700具灵柩"。俄罗斯共产党的报纸与《新报》更是以其惯常的方式批驳普京。

    此时对于外界的种种质疑,普京已经没有心思理会,他的心被紧紧系在剧院里。

    26日凌晨2时30分,救护人员从剧院救出了被击伤的一男一女。

    凌晨3时30分,马夫扎尔提出的"最后期限"已到,于是他开始枪杀人质。一些人质试图逃跑,"寡妇军"马上举枪射击。顿时剧院内的枪声和爆炸声响成了一片。最后8名人质成功逃脱。

    凌晨5时30分,普京一声令下,"阿尔法"特种部队开始发动袭击。他们从通风管道向剧院内施放了大剂量的"神秘气体"--一种强烈麻醉剂,并用炸弹在大楼墙壁上炸开一个大洞。冲入剧院的"阿尔法"特种部队与"寡妇军"展开了激烈枪战。激战中"寡妇军"引爆了一些被绑在支撑天花板支柱上的炸弹。

    经过数分钟的战斗,爆炸声和枪声沉寂下来。

    随后,特种部队士兵将活着的绑匪押出剧院。安全部队已经彻底控制该剧院,所有人质已经被解救。

    在大厅内的红色观众席上,已看不到被劫持的人质,但在不同的座位上可以看到被击毙后以各种姿势躺着、坐着的女性恐怖分子。她们身着黑色衣服,腰间仍缠着爆炸物。大厅中央堆放着很多装在背囊里带有导线的炸弹。在另外一些地方,躺着被击毙的男性恐怖分子,旁边散乱地堆放着武器。所有的恐怖分子都被消灭--32名男性,19名女性。

    这起历经57小时,震惊世界的事件至此总算落幕。750名人质被救,128名人质死亡,还有500多名人质受伤。

    10月26日,普京到斯克利福索夫斯基医院看望被解救的人质,并祝他们尽快康复。当晚21点,普京对国民发表电视演讲。他说:"亲爱的同胞们!这几天我们一起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我们都在为落入全副武装的败类手中的人们担心。我们都希望人质获释,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应该做最坏的打算。今天早晨进行了解救人质的行动,拯救了成百人的生命,几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我们证明了俄罗斯是不会屈服的。现在我想首先向死亡人质的亲友表示歉意。我们没有能解救所有的人质。

    请原谅我们。

    对死者的哀悼应该将我们团结起来。

    感谢所有俄罗斯公民表现出的忍耐与团结。特别感谢参加此次解救行动的所有人。首先是特种部队的成员,他们毫不犹豫,冒着生命危险,为解救人质而战斗。我们也同样感谢广大国际社会在与共同的敌人的战斗中给予我们的道义援助和实际援助。这个共同的敌人既强大又危险,没有人性,而且残忍,这就是国际恐怖主义。它没有被战胜之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会感觉到安全。但它应该可以被战胜,而且一定能够被战胜。今天我在医院与一位受难者交谈。他说:"当时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坚信无论如何恐怖分子都不会有未来。"这是真理。他们不会有未来,而我们有。"

    莫斯科人质危机的圆满解决,使普京再次成为一些媒体瞩目的焦点人物。他在处理绑架问题上的方法独树一帜,其强硬的态度得到了不少评论人士的肯定。据民意调查,有85%以上的俄罗斯公民对普京所采取的行动表示赞同。

    这次解救人质虽然获得成功,但也并非十分圆满,其间也出现了重大纰漏,主要是因为施放"神秘气体"。

    俄特种部队施放的"神秘气体",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绑匪失去抵抗能力,来不及点燃炸药就失去知觉或死亡;另一方面又导致大批人质死亡。这种"神秘气体"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不是某种生化武器呢?对此,俄当局严守"国家机密",迟迟不肯说明真相,只含糊地说是一种"特殊物",不肯公布其成分。虽有医生从侧面说,这是一种"催眠气体",但仍有不少人怀疑这是"神经毒气"。后来,俄卫生部长出来澄清说,当时使用的是"医用麻醉剂芬太尼的衍生物",并非"国际化学武器公约禁用的化学物质"。俄官员也辩解说,如不使用这种气体,人质可能全部丧生。而据美国专家说,这是一种麻醉神经的鸦片剂,其中含有毒品海洛因或吗啡的化学成分。

    莫斯科人质事件的发生,使车臣战争进一步激化,而且延伸到了俄罗斯的首都。于是,普京宣布要"以牙还牙",不仅拒绝马斯哈多夫的和谈建议,而且下令停止执行逐步撤军计划,在车臣展开大规模的清剿行动。这种情况,无疑使俄政府对车臣叛军的立场更趋强硬,使俄车两个民族的仇怨进一步加深,并使冲突更加尖锐。今后,俄军的清剿行动将更加强化,车臣叛军的恐怖活动也将更加凶残,他们会充当"人体肉弹",不再提出条件而直接杀害无辜平民。

    尽管普京的强硬立场一时占了上风,俄当局限制了媒体对反恐和车臣问题的报道和争议,政治解决车臣问题的呼声暂时又被压制了下去,但可以预料,在俄罗斯即将举行的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中,车臣问题必将再度成为焦点,引起各派政党的激烈争论,使普京面临新的考验。

    猎狼行动

    在苏联时期,军方一直保持着"军人不干政"的传统。除赫鲁晓夫时期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曾通过朱可夫元帅调动军队干预苏共中央全会外,军方一般很少对国家高层决策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然而国家安全机关的地位则不同,它不仅参与国家上层的活动,而且在一些关键时刻往往还为国家的重大政治变动发挥特殊的作用。

    斯大林的政策给了克格勃膨胀的空间,随着它的日渐壮大,它渐渐成为了一支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其地位和作用远远超过其他强力部门。比如担任克格勃主席15年之久的安德罗波夫,后来当上了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叶利钦上台后,感到日渐强大的克格勃对自己的统治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于是决定对克格勃进行大刀阔斧、伤筋动骨的改组。他先是将保卫和监听职能从克格勃分离出来,成立了联邦保卫局与联邦政府通讯和信息局;后来又把对外情报和边境安全分立,分别成立了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和联邦边防局。余下的机构又几经组合,最后才成立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叶利钦曾经十分得意,俄罗斯终于没有克格勃这个庞大机构了。联邦安全局、对外情报局、总统保卫局并列存在,一方面,各特工机构并肩存在,权力制衡,相互制约;另一方面,这一改组又符合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使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易于接受。

    然而,实际却并不像叶利钦想象的那么好。分而治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职权混乱、职责不清等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出现直接听命总统的联邦保卫局借天子之威凌驾于政府和其他特工机关之上的局面。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和国内民族矛盾的迅速激化,联邦安全局在打击国际恐怖组织、民族分裂主义等重大行动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分立而治,还带来不少副作用。由于克格勃的改组和裁员,大批克格勃下海、投身商界。他们"士为知己者死",公开搜集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的绝密情报。要知道,由于这些人长期在克格勃工作,个个都是窃听等领域的行家里手,联邦调查局对他们也奈何不得!俄国总统、总理、副总理以及其他高级官员的机要电话屡屡遭到窃听,令俄政府大为头疼。

    这一系列问题,已造成俄安全的巨大隐患。昔日令人闻虎色变的克格勃,不仅风光不再,甚至在某些方面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盛传着一个嘲讽新贵的段子:

    公共汽车上一个人的脚被邻座踩了,他忍了又忍,终于决定交涉一下。他细声细气地说:"对不起,先生,您千万别为我的问题感到不快,您是圣彼得堡人吗?"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道:"那您有幸为克格勃效过力吧?"当对方再次回答"没有"后,被踩的乘客勃然大怒:"混蛋,还不快点把你的脚收回去!"

    在俄罗斯,对警察等强力部门从事犯罪活动的人有一个专门称号--恐龙。他们的犯罪活动引起民众的极大愤怒,人们纷纷要求彻底整顿强力部门。针对这种情况,普京开展了一场"猎狼行动"。

    "猎狼行动"是2003年6月23日开始的。当天凌晨6时,俄联邦最高检察院侦查部大楼前,400多名荷枪实弹的警察、头戴面罩的"阿尔法"特种部队士兵以及扛着摄像机的记者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很显然,一场大的突击行动即将开始。为了保密,直到行动开始前,一位高级警官才将几个密封的信封交给各行动小组负责人,他们拆开信封后,立即按上面的指示带领队伍出发了。

    上午10时,俄联邦紧急情况部安全局局长加涅耶夫上将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悠闲地玩着纸牌。这位51岁的上将在俄罗斯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阿富汗立过战功,1993年叶利钦总统亲自签署命令,将他安排到这个重要位置上。突然,加涅耶夫办公室的门被重重地撞开了。没等这位将军明白是怎么回事,几名训练有素的"阿尔法"特种部队士兵已经给他戴上了手铐。加涅耶夫愤怒地叫嚷着,但是没有人理他。一名检察院工作人员宣读了刑事起诉书。此时加涅耶夫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打不起精神了。在随后进行的搜查中,人们在这位将军的皮夹中发现了1万美元,此外保险柜中还有5万美元。

    莫斯科警察局刑事侦查部上校萨莫尔金是在家中被捕的。当家门被重重地敲响时,这位上校似乎已经预感到出事了。他狂吼着要开枪,还威胁要扔手榴弹,但是还没等他来得及行动,他家的大铁门已经被炸开。人们在萨莫尔金的家中同样找到大量美元,他手上的一块瑞士表也至少值3万美元。

    这次行动有1名上将、6名上校落网。在随后的调查中,人们发现这些"恐龙"在莫斯科郊外都拥有豪华别墅,造价至少在50万美元以上,里面有网球场、溜冰场和游泳池等设施,此外还有大量古玩和奢侈品,当天被缴获的现金共有300万美元。另外,这些人家中还有制造枪支的车间。

    萨莫尔金和加涅耶夫同属一个有30多人的犯罪团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对经济界人士进行威胁并收取巨额保护费。当被勒索对象不肯服从时,这些人就将武器或毒品藏到对方家中,制造冤案,将他们投入监狱。

    "猎狼行动"并没有结束,2003年8月14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军区法院以"违反职责罪"判处西伯利亚军区少将瓦季姆·米哈依洛夫3年监禁。俄军事总检察院称,米哈依洛夫变卖军用物资,给国家造成了近50万卢布的损失。米哈依洛夫只是俄军官腐败的一个缩影,自1992年3月俄国防部成立以来有两名国防部副部长、一名陆军总司令、一名陆军副总司令、一名海军副总司令以及数百名将军因腐败被罢官甚至进了班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