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始交,地雷复,坤卦初爻变,下卦为震,震为长男。任何东西初交,必有动之主,坤虚而受之,物之始生。初交,生之几,动之主,一阳生,震为长子,震为雷,雷为动,“反者,道之动之也”,一元复始,终而复始,生生不息。
一阳生,含无尽生机。《春秋》改一为元,生生。复卦,终始,生生之谓易。复,明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懂复卦了,就知何以要“明明德于天下”。复卦学完,多有生命力!
《序卦》:“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序卦》:“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物包含人、事。物不可穷,《易》以“未济”终焉,含无限的生机。
“物不可终尽”,剥极而复,穷上返下,硕果坠地又生,故曰复。没有失败,不能复。复,循环往复,“反者,道之动也”,由剥而复。
《杂卦》:“复,反(返)也。”
一阳返入始位,复自内而出,自下而长,阳长阴消,自然之势,故无害。一阳生的成就,天德,仁也,“精”之另名。既明其体,也得明其用。
《系辞下传·第七章》称“复,德之本也”,德之本,生生不息,“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不诚无物。一阳生,小,生之机,“复,小而辨于物”,初动之机,防患于未然,一阳微要养生机,不使之绝了。“复以自知”,自知,才能复性,与生俱有的,没人能帮忙。复性,“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剥卦“六五”,“贯鱼”的目的,在缓阴济阳,要戒急用忍。“上九”硕果没被吃掉,才能穷上返下,功劳在“贯鱼求宠”。人家多会用,到剥了,再一用,则一阳生,因有“雷”的作用,下卦震,“震为雷”(《说卦传》),春雷动,“帝出乎震”(《说卦传》)。
这就是智慧的产物,懂政治的当政治学,懂科技的当电脑,全视人如何运用。以时事印证。周恩来长于外交,你们是社会“乡愚”的境界。要真明白,才能用上。演算,复原(元)。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硕果坠地又生,故曰“复”。爻位在上为外,在下为内。由内往外曰“出”,由外往内曰“入”。“出入”,一出一入,来复。一阳返入始位,复自内而出,自下上长,阳长阴消,自然之势。
“出入无疾”,“疾”,急迫也,出入没有急迫,不行加快,要顺其自然。则天,天为自然的代表。什么事都不能以人力违背自然。按标准行事,不加人为。人的毛病,在没法守住度。过犹不及,就是要好也得慢慢来,天天干,每天心平气和,连疾病都没了!中国总抓住“中”字不放,中行、中道、中国,中国永远是中国。必抓住文化的核心。
复之所以亨,生生不息,就在“出入无疾”,四字多么传神!多么正常!生病乃不正常,好发脾气所以生病。
“朋来”,朋,指阳,初爻;“来”,由外而之内。有贵人相助,利有所往,“无咎”。
多少人坐着净琢磨,用智慧使人生与文化愈来愈深。“般若”,妙智慧。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个人一个如意也没有,年轻时净做梦。后悔事太多了!人的嘴怎么辩,但事实就是事实。儿子说:“老爸回我们家来了!”自以为聪明、有智慧,不服输,至今一无所有,还自以为是。人生必要好好过生活,就择偶与择业,要慎择,要有一个安乐窝。
许多事有规律,即天则,要“出入无疾”。尧有智慧,则天;我们,“修道之谓教”。必要突破自己的伪装,才能进步。我一天和谁说笑话?人就是人,天下无异人。吃亏了,快快走回头路,不要一错到底,此我之体悟。说真,才明白,出入要顺其自然。自以为和人不同,最大的骗子。
“疾”与“不疾”,个人的主观。自真的动静去了悟。疾、慢有其时,要顺应环境。但人对环境未必真明白,因而老有成败、善恶、毁誉……在人为之下,都有成败;顺自然,没有成败。许多事,都是环境决定的。
诸子都有所不足,都有其主观。我不要以主观决定事。但多少人认清自然律或环境的限制了?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反复其道”,“反复”,终而复始,生生不息。反复己道,乃自性所有。
“七日来复”,每七天一来复,有度。以月令计,夏历五月,夏至为白天最长的一天,然后渐短,又至冬至最短的一天。往复,一阳周而复始。阴消阳长,循环无端。
阳刚势长,阴邪消退,故“利有所往”,能有所作为,一点也不感情用事。
中国古时亦七天休息,称“来复日”,要养生机。不复,则宇宙灭绝,所以一阳生,是生机,要休息以养生机。必要懂用脑,因就只一点阳。不懂得培养自己,是消耗生机。看一个民族的思想,懂此,每人都懂养生机。什么都拼命,则成拼命三郎。
中国自有文化以来,来复日休息,在养生机,知此,第七天应怎么生活?有伤生机的事不可做。
复卦富有生机,一阳生的成就,仁也。天有好生之德,《大易》之道尊生,仁也,中国传统之道。
《彖》曰:复亨,刚反(返),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复亨”,复卦有亨之象,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故曰“一元复始”。
“刚返”,阳刚之返于始,如回家,是有本的。震者,动也,其象主动;起也,一阳复于始位,春回岁转,草木萌动,复其见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仁也,生之机。
剥,顺能止;复,动能以顺行。不论急或缓,都有己意所在,就没以顺行。
“动而以顺行”,动,不可盲动,要动能以顺行,即顺自然、顺道,无有违逆,故有无限生机。顺乎理势之自然,顺而行之,故能“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出入无疾”,做事急不得也慢不得,不急不慢,动乎顺也,出入顺其自然,顺乎理势之自然而行动,不疾言厉色,故能“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此为做事的办法。无咎,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安仁者,天下一人”,世界大同。
每天找毛病,成立一笔队,随时写,写放诸四海皆准的文章。非偶发事件,有通盘计划,每天按计划发表意见,不能说外行话。同道,专谋福利。有大目标、小步骤。朋,同道。有大同道,有小同道。
何不自己脚踏实地做,先自小问题论起。文章就怕写,辞达而已矣。
打杂的没有位,每天上班,空心马子,没有专长。今天有些知识分子都打杂的,没几个真正专学的。总要认清自己的本来目面,多一分真诚就多一分成就。小人之行无往而不利于君子,好好努力!
我聪明不足,但绝非糊涂人。人有点成就特别难!春风化雨,非你说,而是看别人是否接受。
“在其位,必谋其政”,此乃责无旁贷。培勇、培刚,无欲乃刚,自无欲入手,轻欲。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反复其道”,一阳复始,春回岁转,草木萌动,见天地之心,仁,造物之意。震者,动也,其象主动。反复己道,有一定的程序、规格。
“七日来复”,代表立诚,没有一锹就挖一个井的。剥复、泰否,都是一步一步的。
来复日,初一、十五,祭拜,祭牙。农业社会的休闲日。
“天行也”,则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一般人无此智慧。天代表自然,则天,尽物之性,没有神秘。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小为家,大为国,是否尽性了?“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尽性,尽自己的能力。没有尽己之性,焉能影响别人尽其性?“在明明德,在亲民”,皆自试也。
利有攸往,刚长也。
“刚长也”,阳刚势长,阴邪消退,故利于往,而有所为,但要有时机,再看群阴。“天地之心”,仁也,生之机。顺乎理势之自然而行动之,故能“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何以利有所为?得“刚长也”。无欲乃刚,刚长,欲就低。欲深,天机浅;欲低,天机就深。天下焉有糊涂人能做事?
奋斗的目标,为后人留下什么最重要。看清人生,就知自己要做什么。一辈子为人做嫁衣裳,最后自己什么都没有。要干就自己独当一面,卖豆浆也行。在自己所学上表现自己,此乃为自己。懂为自己奋斗,才有所成。“象喜亦喜,象忧亦忧”,活着有什么出息?在社会应利有所往,其利在能向前奋斗,因“刚长也”,“君子以自强不息”。
“尊其位,重其禄”(《中庸》),彼此尊重,父慈子孝,家焉能不快乐?爸爸叫倒杯茶,应该高兴才是,父母为你倒过多少次茶了?为父母亲尝汤药,是发乎情,父母即如此照顾子女的。知之深,必孝之切,尽己之性,尽责。素其位,尊其位,家就和美,建立一有人性的家庭。父母对儿女之尽责,儿女对父母如有其十分之一,即得奖。“祭而丰不如养之薄”,“子欲养而亲不在”,尽孝心,父母多希望你们的温存。儿女使父母高兴,太简单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刚长也”,刚长阴就消,“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易·泰卦》),即“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日久,不论远近,都成仁者,新民了。
必将中国东西变成有用之物。要下功夫,不要净人云亦云。读《尚书》,以曾运乾《尚书正读》作为入手。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到六,绝望了,再进一步,有胆、有见地;复,得一了,就生生不息了!“七日来复”,中国人喜用“七”,生字,天地之心,一阳生。念七遍,中国人之伟大,使佛教兴于世。
复,生生之精。生,即精。心,仁也,花心,粉可播其生,体万物而不可遗也,承认有神。神,“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言,所以然者也。橘子加人工,改种就不如自然,违背天行,味就变。德,必有东西给人看,所结之果。见天地之心,造物之意。天地之心,生、仁,爱,有无穷的盼望!
好好读,每一卦都是活泼的。多试验,有经验、有结果就能立说,有德者必有言。德,有恶德,有善德。
恢复人性,要把家造成快乐窝,谁回来都高兴。不要一进屋,就冷战。要自自然然,每个人都素其位而行。《大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次要弄清楚。心不正,身能正?要养正知正见。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净邪知邪见。人活不易,不要贸然决定一事。不到三十岁出家,那后半生如何过?是人,必要做人事。
《战国策》《三国演义》多看,也可以懂得动脑,要好好看。为了保存生活必得斗,诸子百家、《农政全书》《黄帝内经·素问》都要看。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彖》曰”“《象》曰”,两个作用不同。有何不同?这是活的智慧。
“《象》曰”,即“《大象》曰”。“雷在地中”,地雷复,春回大地,周而复始之象。在教人养生机,凡事不可以过力。一言以蔽之,在自养。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相互印证。
“地雷复”,春回大地,草木萌芽,周而复始之象。“有朝一日春雷动”,春雷动,生之动。春雷惊蛰,十二节气应认识。养己生机,微阳,应好好培养,有希望。天地是大宇宙,人即小宇宙,亦必按自然好好养。摄生之道,到什么时候吃什么,斋戒。想身体好,必在年轻时就好好养,以养微阳。复,讲一切之生机,生生不息。
“帝出乎震”,帝,主宰义,一切主宰都出乎动。帝尧、帝舜,天下的主宰,“德合天者帝”,德合天地,以德服人;后来皆自己抢的,故称某帝。“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子”(《说卦传》),“主器者莫若长子”(《序卦传》),长子对家所负的责任重。
雷在地中,养生机。节气,“惊蛰”那天雷一响,闭眼的都睁开了,岂不是复了?自今天应惊蛰,不就复己之本性,就不迷了?一阳之复机,静静地培养。重机之微,为转机之所在。注意节气,一月有两个,到节气那一天一定要养生机,绝非迷信。生机,“精气神,人之三宝”,要善养这个生机。闭目养神,少看,因“五色令人目盲”(《老子·第二十八章》)。养气,少说话,不可以过力,太消耗自己。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冬至日,阳长阴消之始,“冬至大过年”,比年还大。
古人重视冬至,有“冬至大过年”之说,此日敬神明、拜祖先、吃汤圆、做腊味糯米饭、杀鸡宰鸭炖八珍。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回圈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从此日起,大地阳气开始增加,人体内的阳气也适应大自然而渐复。
冬至,古时闭关之日,就是不知,也能养生机。初一、十五祭祖,要斋戒。闭关,为培养一阳之复,静静地培养,养微阳,重机之微,转机之所在。
失败之中不失望,努力培养复生之机。做事不要逼人太甚,重德行,要留一手、留一步,为自己留下转身的余地。
旧社会,每餐要少吃一口,留给别人用。剩的不可以倒在一起,一类类倒在一起,下工时可以带回去给父母吃。我家族是最丰厚的一家,溥儒家已断了。富而不骄,必要培德。我小时想学汉医,但我母亲要我救国。国没有救成,自己一人过半生。你们偶一不慎,像我;守不住,则出笑话。人生不容易!愈富,应是愈有慈爱心,家才能传之永久。权不可以用尽,福不可以享尽。要少吃一点,留给别人用。
没有要饭的,饭菜应少做些,不但卫生也少糟蹋,千万不可以扔东西。人一旦缺德,再恢复就不易。名门,不失义,要向善。
伯鱼趋庭而过,孔子问:“学《诗》乎?”“学《礼》乎?”诗礼传家久,讲礼没有用,是要学礼。没能教子,丢祖宗的脸。孔家丢汉族的脸,孔裔有南北宗,南宋时嫡系到衢州,明时二系相争,至康熙时立南北二宗,始化解纷争。衢州孔府挂的孔子像,吴道子画的,有张九龄题字。孔德成女儿嫁美国大兵,圣人出问题,成为“剩人”,对民族有辱。我光宗耀祖办不到,绝不丢祖宗的脸。
不争家世,要争家教。人皆望子成龙,不能光是望,而是要教,不是讲,是行。讲学与教,不是一回事。
“先王”,创事者,先觉。“后”,君也,奉行者。在管子的时代,有领导能力者称元后,后,酋长。刚有文化开始,管子即有深的谋略,远虑。管子时,齐国仍为一荒凉的时代,要注意《管子》一书,实学也。
“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生机之所在。自剥的“上九”,成为复的“初九”,表现的贤与不贤,就在一刹那间。一刹那间,可能造成终身遗憾,人生太不容易!
冬至日,阳长阴消之始,古时封关闭口之日,为培阳,“商旅不行”;为了静养,“后不省方”,“省方”,巡狩,省察四方。诸侯也不到四方省察。
重“机之微”,转机。一阳之复机,必培养,“失败之中不失望”,努力培养复生的机会。培养一点生机,快停止做事,静静培养微阳。做事不逼人太甚,重德行,留一手。
年轻气盛消耗过度,到老才打太极拳便来不及了。养,要随时养,人要随时养生机。
我这套必得想,考据学是抄的,不必想。一个时代,有时代的学风。用忍,绝对伤身。必用化,化育万物,管子用道家功夫化自己。必要养生机,精神不足要注意。吃饭绝不可过饱,习惯很重要。晚上空腹总是好的,头脑清楚。
初九。不复远,无祇(qí,大也)悔,元吉。
由剥返于复,中无距离,物极必返,有旋转乾坤之气魄。“困心衡虑”,左右环境皆考虑好,正之己心,悔于己行。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过,则勿惮改”,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复,小而辨于物”,辨析术。“无祇悔”,没到悔的境界,马上就复了。已经做错,才悔恨终生。念头动了,但是没做,复。在意念之中,知道马上改。克己复礼曰仁,自我了悟。
熊子的启发大,传统注解没有想。《系辞传》中有许多重要的东西,必要整理之。
知要复就复,不远复。不至悔,无大悔,刚有一念,要错,马上就复,所以是善吉。
一阳始于下之一线生机。剥极而复,能挺住剥极,不易!有旋乾转坤的气魄,挺住其中的苦,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也”。
“初九”当位,懂自己是干什么的,就明白了,素其位而行,不务乎其外。“不远复”,没有错得太离谱,便懂得复。遇事,要知其所以然,你们遇事往往不够沉静,且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出手,令人啼笑皆非。一个人要有成就,就得有组织的智慧。同学不但不能办事,且常将事情整个败坏了。
《系辞下传·第五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知之,未尝复行”,改过了,颜回“不贰过”(《论语·雍也》)。距离标准太远,又回到那个标准,此即“克己复礼之谓仁”,克己,就复了那个标准——仁。“不贰过”,“过,则勿惮改”,“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无祇悔”,去其所当去,为其所当为,往其所当往,故无大悔。曾子“启予手,启予足”,“启”,视也,拿我所当拿,行吾所当行,如此,当然元吉。元吉,与大吉不同,“元者,善之长也”,故为善吉。
元朝以《易经》立朝,按八卦方位修北京城。
《象》曰:不远之复,以(因)修身也。
“不远”,即回原位,就以此精神修身。“不远之复”,善心之萌,马上克己复礼,复的功夫即克己。拿不义之财,即欲。“造次必于是”,仁者安仁。
“反身而诚”(《孟子·尽心上》),多一分修为,就能多接近一些正常人,就多一分成功的机会。常人要真有定力,可能在六十以后。
刚长,第一个德,“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没离人性,就复性,以修身也,因以天地之心为己心。
养生机,养精气神,“以修身也”。人若是不迷,便是智者。许多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还给妖姬磕头,根本是迷和贪。
发现有毛病,不终日,改正之。修身为一切事业之本,养成旋乾转坤的魄力。反省自己能诚一,“反身而诚”,每个人都懂得反省,何以没有成功?“不诚无物”(《中庸》)。
《读经示要》问题多,我写“补”,改正之。
号召,政治家的手段。“以宫人宠”,宠乃至高之权,愈愚者愈信而不疑。“可与适道,未可与权”,人的境界不同,权的境界非一般人能懂。
六二。休复,吉。
“六二”当位,中正之吉,吉。
“休”:一、美也,美复。存疑,是否应酬语?二、休养。“休”的本义,人靠在木头休息,有所依也。
“依”与“休”有何区别?休复,休,依于仁,从休到依,有什么距离?“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据、依、游,皆恳切的。“中立而不倚”(《中庸》),倚,不能离开,不中立就得倚。
“休复”,“依于仁”的境界,“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尚书·秦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若自其口出”。依经解经,可见我悟之深细。
亲仁、养仁,乃生息之机,而复见天机也。其在人身,乃至高灵敏、无昩之元智。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
“六二”柔顺中正,下为“初九”,而有“休复之吉”。
“以下仁也”,仁,生人之道,仁政、仁心、仁性、仁德,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也。“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然有辜者必杀之。以柔克刚,才能成其大者。仁道,仁之行,“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助人为善,促其有所成德,仁以行之。
何以不说“六二,乘刚也”?知此,才明白“休”的境界。此“仁”,指生命而言,是自剥的“上九”“硕果不食”来的。自剥的“上九”,至复的“初九”,中间经过的一段,即休。看古人头脑之致密!
依靠仁之吉,因下仁也。下仁,礼贤下士,“居是邦也,友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下仁也”,见贤思齐,此贤即“初九”。
克己复礼曰仁,培养此仁,此仁有生机,如杏仁、桃仁。现在小孩要培养生机难,看西门町(台北闹市区)如何?没有仁,那以什么下仁?“下仁”,即乘马,所乘的马为仁,有仁的环境,所以好是必然的。在中正的环境中,当然美复,家的环境不同,人当然不同。
要下赢一盘棋,必要处处找生路。周太王去豳,百姓跟着跑,因有生人之道,人人好生,要他离开都不。以空言号召不成,岂不是更糟?叫一人生,并不是施与,而是给他生之力。老年人给钱,照样自杀,必要叫他生得有意义,则不用你的钱照样能生。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个人生存不易。我现在可以讲老人之道,有生民之道,必使他活得有生的意义。
六三。频(数,反复)复,厉无咎。
“六三”以柔居刚,在震之极。“频”,数也。“厉”,奋厉。距离仁者远,必下“频”的功夫,反反复复。有过而文过,最可怕!过而改,改而又过,虽改过,但不固。“频复”,但结果“无咎”。然此非善策。
有错误马上改,“过,则勿惮改”,但有条件,得“不贰过”,所以,频复,就不太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微,隐而未现,因人心有情欲,即有私,故危。要终日乾乾,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夕惕若,厉无咎”,戒惧小心,只要守得住,在大义上应无咎也。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
有屡次改过之心,“无咎者,善补过也”(《系辞上传·第三章》),“义无咎”,应这样做。
人最大的毛病在原谅自己,《大学》“毋自欺”,就不会“频复”。厉乃自人心之危来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要“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错误很快发现,下“克己复礼”的功夫。礼,元,止于一,止于至善。
“频复之厉”,也总比不复好。印证自己,考详,自讼。人要自讼,多少有点自讼功夫,就不会糊涂。就是精一,天下无论怎么乱,但你本身要不乱。要知怎么用自己,则每天都不浪费。
六四。中行独复。
以六画卦而言,四居人位,“中行”指人说。
“六四”处上下四阴之中,但“中行独复”,有特立独行的行为与见识,舍群阴而下应乎“初九”,有识先机之智,故能捷足先登,与“后夫凶”(《易经·比卦》)正好相反。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行独复”,独行己是,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更难!
“六四”与“初九”为正应,故为“从道”,而非从朋。道为生民之道,生一切之道。仁心,生民之心;仁政,生民之政。自己认为是者,独行其是!“从道”,非从朋。
“六四”处于群阴之中,到底走哪条路才对?“初九”,初微之阳,未来成就未知,“六四”能舍其同党,而与“初九”相应与,此其有远见、先识,“从道也”。自己有“中行”的本钱,当位,又有应与。
自己心中有“中”,懂得“从道”。别人迷,自己不迷,不离人性,不离道。有中道的行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别人虽反对,自己也要“独复”,“以从道也”。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究竟是以什么情?如系亲情,是应该的,又何必说?什么都无空话。是同学,未必是同志,因不相和。相和之道,在能通情。儿女也得与父母相和,才有奖赏。相和,情相通,非亲相通。
文从道,名字取得好,代表一个境界。我为孙子取个皇帝名“中中”,真爷爷查笔画,改名字为“忠忠”。大陆有家风的家庭,名字取得雅。
六五。敦(厚)复,无悔。
“六五”阴居尊位,为坤之主,厚重自持。
“敦”,诚笃,“诚者,天之道”,不贰,一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中庸》)。敦复之诚,信道之笃,善行之固,故无悔。
书都活用,并非理论。细心,如数学公式般,有一定的。读完,都立体化,才有用。了解深意了,则知在什么环境怎么做事,才能应世,因山以为高,成就自己的事业。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敦复”,笃于复善,能“无悔”。有“敦复”之诚,小则复己之德,修在应世,成其有用之德。有所凭借,因山以为高,成就自己的事业。
“中以自考”,自己无必胜的把握,就拿“中道”以自考,即自试。“考”,察也,成也。“自考”,“自”的功夫,《坛经》心即佛,成佛得自己求,此偷自《学》《庸》。自明、自考、自讼,是功夫,无下此自修功夫,将来如何担当大任?将《大易》之道用于生活上。
用中,事情都有两端,不走两极,执两用中。止于一,即不二,一即诚、元。有元,就有乾坤。自根上认识。不偏激,执中。
尧传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舜传禹,就加以解释,执两用中;禹不明白,就传给儿子,用“宗”,宗法社会。越讲愈多,越是糊涂。以后的人并非智少,而是欲多,嗜欲深,天机浅。看《易经》的智慧,多深!随时要运用自己的思想。
“中以自考”,以中自考也,虚中以自考,“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中,礼义也。《“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一切断之以礼义。礼,天理之节文,则天。义,宜于道,做事与道合。宜于理、宜于性,顺着人性去做,就是义。以礼义考察,成就自己。
虚中以自考,有敦复之诚才能复国,小则复己之德。诗言志,可以兴观群怨,读《诗经》,恢复人性,别像个道学先生。非化育,乃就道,克己复礼。脑子无障碍,因无贪欲。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与)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上六”居复之终,亢极,有“迷复”之象。王船山注:“不度德,不相时,迷而凶矣!”天天在自己的想法中看一切事,乃不懂相时。“圣之时者”不易!
此爻值得我们作参考、警惕。有外来之灾,乃自己造的业,不德之眚,不知自考。“迷复”,坐失复机,违天心,遭天谴,凶!灾眚并至,虽有贤者亦莫如之何矣!
“至于十年”,“十”,整数,喻永远。“不克征”,不能征服对方。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迷复之凶”,迷于复,不知何时为复,坐失良机,可就凶得不得了!
“反君道也”:一、不能选能任贤,坐失时机之成,违反为领袖之道,君为国之主,心为身之主。失其正,故凶。二、君者,群也,反群道也。违反了为政之道,为君之道,“君者,群之首也”。“迷复之凶”,反群道也。
应其时而乘变,随时乘变。柔弱,必招致失败。复卦二爻讲仁,“休复之吉,以下仁也”;四爻讲“中行独复,以从道也”。
有所见,就有进步。迷者自迷。由剥而复,乃自然之势,无不可复之理,世上无绝望之事。
脱掉一切环境的束缚,自元入手。立说必得有所本,依经解经没有流弊。得下全功,没功夫则出问题。思想的问题,没有止境。
不必强调自己甜不甜,真甜必有真滋味,连狗都吃得津津有味。应考虑自己所用的佐料是否为人所喜。粉饰不行,人之为道而远人。
想,练习思维,《易》为智海,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社会,人比人强,才进步。复性,复元,“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点毛病也没了。不诚无物,“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要特别领悟,学会深思,否则遇事不知怎么办。求职,必要生活。求学,学无止境。学己之所不知,不知就得学。一个人活着,每天头脑都得清楚,不能糊涂,要日知其所无,当然必得学。
“诚者,天之道”,天道无私,人道才有私。人活着,日知己所无,才能进步。没有什么找什么,所以要求。求,拿来,求学、求师、求婚。天天学些什么?生。学生,即学生之道,求学生存之道。学生,得卫生,要优生、育生,保卫自己的生命。求职,亦为卫生。环境好,更要求学。
“国之将亡,求之于鬼神”,迎佛牙。其实,佛牙不重要,佛心才重要。我天天试验自己,看有无先见之明?都一一应验了。你们必须活下去,得惊醒。
卫生,吃维生素,仅是其一,应求己所不知,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我经过战乱,学会用脑,不自我陶醉。不能用智慧,遇大问题能解决?
中国讲天下,取消际与界,要达平天下而天下平,乃“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的境界,因有界与际,就不能达天下一统。奉元,就没有界与际。
不是人家怎么看我,而是我怎么看别人。懂怎么用脑,才知怎么去领导人。能善用智慧,还在乎别人怎么看?
如完全不能吸收,根本不知自己是干什么的。脑子不懂得想事,这十年没人干涉,却搞得人性半点不存。你们梦做完,恐怕就没饭吃,半点生产力都没有。天天喊,要为子孙留生存之路。如有往前进的机会,绝对前进。王永庆绝没停止学,学历不代表智慧,不懂事情要怎么做。即使在山沟也能做事,有丰富的知识,在什么地方都能成就事业。
不学,根本不知自己不懂。讲道统?盗统?喊“杀猪”,太愚了!不在乎哪里人,而在乎学。你们连写封信都不会,怎能不好好努力?在乎学与否,不在乎是哪地方人。山沟,成就最有成就的朝廷。应日知己所无,不要天天吹牛,净食色性也。
十年至此,教育完全失败。你们生于斯、长于斯,应负起大任。如再胡扯,绝路一条。
有界际,乃天下一统的障碍。夏,大也,“唯天为大”,有天下观:夏、诸夏、华夏。“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华夏”一词出自《春秋》。夏学社,只要中国人的思想都收入。一部《大学》,就为了天下平。
我老重复讲,是要你们将观念快快改过。“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维民所止”,掀起文字狱风波,汉奸之可恨在此。年轻必学仁人君子,自小就卑鄙,没办法。先道德(良知)而后学问。认贼作父,大不孝。对父母不孝,其他都是假的,不过利之所在。
要懂用智,培智。练达智慧,如太知足,又如何去学?外国语必学到一境界,贵精不贵多。精可不易,经刚、健、中、正、纯、粹了,才达精。佛讲“勇猛精进”,境界差多了。了解多少,就通多少。不通,没法用上。不用功,就不能传道,不知从何开始、落脚。有精一的功夫,才知怎么守中。中,己之性。懂得守中,就已成道了,又何必下精一的功夫?
现在必须从头开始。文人读书没明白,贻祸无穷——假自由之名。治国,有一定之道。读书人的责任,见到问题要说,责任在拨乱反正。多少年轻人自以为有智,所行皆卑鄙龌龊,净出卖别人,换取一些蝇头小利,根本无正知正见。
求学,要有玄奘取经的精神,历尽千辛万苦,终达精一的境界。应求己所不知,学会吃苦。一举一动卑鄙,无智亦无脑,上下交相欺、上下交征利。
勉励学生去开创,认识天下事,海阔天空。嫉妒、小器,守得紧紧的,焉能成事?中国人精神之所系必得明白。对国家民族不能起死回生,没有用。走和平的路,必要唤醒世界和平。人生就是跑接力,无能没有贡献,不看书不读书,还以大学者自居。发掘人性的卑鄙,太可怕!
中国学问高,讲“类情”,“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就知利己,卑鄙得无以复加。负起时代责任,不要白读书。要每天培智,做学问有点懈怠,要马上想玄奘的精神。问自己:才智、为文能如玄奘?《心经》译文,真是美到极点!寥寥数字,将《大般若经》要义揭出。
如《大般若经》为佛家最重要经,为何还有法界?“般若”,妙智慧,入不二法门。既无界,焉有法界?般若智,如天下观,一切没有。诸佛是空的,又怎么现金身?
练习思想。你们既不会办事,也不会想。真明白,三年可有成。盲人瞎马,怎能不掉入河?脑子总用,人不会老。
八正念(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很重要,不能天天胡思乱想。天天接触肮脏,做事都有目的。拨乱反正,“乱”包含太多。没有人不想成就,就没有真知。
《系辞下传·第七章》称“复,小而辨于物”,《原儒》说“复以辨小(物)”,复以小辨,万物生生不息。有体,形而下的,为小。物,小也,辨物,辨小。万物生生不息,生完又生,终而复始,所以复,能分辨出万物。
从汉至今,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不超过十个,以董子最有成就,代表一个时代,研究那个时代,必自那里开始。孔子则放诸四海皆准。以后的学者都是化妆师。
汉,我喜董子、王充,除此二人外,无书可读。董子在汉朝有多大的影响力?董仲舒的成就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充《论衡》,至少有想法。
扬雄处处比孔子,结果搞一辈子,得“莽大夫扬雄死”六字。何以有此错误?因“好名者,必作伪”。《论语》什么都讲,《法言》言为世法。《易经》易简之道,《太玄》玄之又玄。处处作伪,人格亦作伪,费尽心机,所得无非六个贬字。
“迷复”,偶一不慎,即凶。“频复”,错了改、改了错。读书,马上得到教训,知道错在哪里?要如何改变?此即《大易》。
必要有思想,不能再抄书了。十年研究一个,绝对成学。你们有我的修养?心静为要。没到精,绝不能成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自看不到、摸不到的地方,再下“执”的功夫,允中。王弼《易》一出,郑氏《易》就绝了。孔氏《易》,潜龙,尺蠖之屈。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卜而已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以德为本,恒己德,就不必卜。
今后以“元”为源,与历史争,不与常人争。要迎接未来。练习思维:我、你、伊(他),“元”动以后。“元”未发之前,那个境界是什么?要辟时,从脑子产生的学术。我的传人,绝不是会抄书的。有脑,则放诸四海而皆准,才能改造这个时代。无一超水准、有脑的。
子书,以《管子》为本,《晏子》《商君书》为辅。《晏子春秋》,后人写的。有德,必有所守,绝有至高智慧。管子很享受,懂培养自己的生机。
管子使其君霸,晏子碰三个昏君,却使其君显。文丐,连个签呈也不会写。管子、晏子有政治经验,但二人的环境不同。商君使其国亡而身灭,商君、李斯自己有所不足。此三人皆有政治经验,值得参考、借鉴,看他们怎么做、结果如何?懂商君之所以失,用了,即你之所得。商君是尸子的学生,尸子是高手。好好读书,就知自己要做什么。如读书本身无得利,又如何教人?什么都不可以求速,欲速则不达。
我健康,我怎么做,你也怎么做,可是心不静,仍没办法。社会乱,人谋不臧,应止善以治之。必要有智慧的境界。今应“中行独复,以从道也”,有中行之德,独复,因从道也。此“独”,即“慎独”的作用。本身需要改造,又如何改造别人?怎么做,都有一定的,如同下棋,必看出五六步,知道一步输了,要搞哪步弥补。
如本身都安排不好,其他免谈。找一合适的对象,就过安定的生活。“牺牲享受,享受牺牲”,我喜这两句话。白天想一天,晚上讲自己的看法,五十年功夫,有一套看法。
我一生错杀一个人,少杀一个人。一个人要有情意,《易经》即讲“通德类情”,“六爻发挥,旁通情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系辞下传·第五章》),学以致用。“精”,是功夫;“义”,是德守。此即读书的功夫,至此功夫就能致用。不学以致用,那读书做什么?
读复卦,知如何防奸——“频复”“迷复”。秀才遇到兵,就是有理也讲不通。“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初九”,以下“仁”也。剥之“上九”“硕果不食”,成复之“初九”,有生命之仁,一阳生。“硕果不食”,生机,乃剥“六五”之功,“贯鱼,以宫人宠”。
悟,企划,下功夫。我开个门,你们往里深入。懂得复卦,知自己责任之所在。读完一卦,有心得,天天改,以之作为自修的功夫,每天活在《大易》中。无真知,知识没变成生活,享受不到趣味。见年轻人,如此讲,就是无志者亦有志,使其明白,可以奋斗一辈子。
学术外,有副业,不可以做活死人。有目标,用脑,可想,脚踏实地负时代使命。“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系辞下传·第五章》),老婆最低限度要如太史公之妻。
看完《原儒》,可以更了解复卦。熊十力敲第一棒,我接着做。台北讲新儒者,无一懂熊十力。华夏文化必得在中国。
什么样的人才不过去?必本身分量足,得中行才能独复。但中行何等难!有“中行”的行为,才有“独复”的智慧。一个人苟苟且且,焉能成事?读书,才知衮衮诸公,均不足道!
《孙子》简略,不全。为间、使间、用间,“非圣人不能用间”(《孙子兵法·用间篇》)。一般书呆子可以讲《孙子》?
狡兔有三窟。以后安定了,好好向东北投资。东北之富庶,一百年完全供外人消耗。
自己处理问题,不假手他人,才有尊严。摆一盘棋容易,但走子难。
找同志,得有品,团体以品德为第一要义。天下事无论怎么进步,成大事者必有德。不能振奋人心的人,焉能有影响力?
做事,敌人反对,天经地义的事。必有反对的,看是谁反对,敌人嘴说赞成,心里实要害你。搞政治,必要练胆识,还要有量,婆婆妈妈,绝不能成事。无超人的见识,怎能成事?
做大事业必得有守,有守才足以有为。在什么环境有什么规矩,仆人有仆人的守则。没有勇,焉能做事?
要自求多福,不要仰赖任何人施予,不要贴上标签,此成功之要素。活棋子对死棋子,百战百胜。以道为帮手,自己的本钱为中行。贞,利永贞,绝不可失德,如频复。
一切讲实学,文章是生活的经验。复卦,复什么?自问:克己复礼为仁,那克己复什么为心?“复其见天地之心乎”,那天地之心是什么?
“七日来复”,七,阳之正,易之正也。明明德,为天地立心。终始,克己复始,终而复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始”,天地之心,“资始”;“生”,天地之德,“资生”。一元复始,始其天地之心乎!生其天地之德,故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一元复始,由一变元。纬书说“元者,气也”。公羊学是纬书盛行的时代。讲真理,也得分时候。《原儒》以《大易》与《春秋》为主。
唐时无一用世之大臣,宋出一王介甫。自有人类、有智慧以来,又几人焉?在宇宙间,有成就者几人?十二人。
谭嗣同与戊戌维新,谭有《仁学》一书。我不提南海,有原因。
没有明白,如何讲书?自《四书》温习、钻研,才能上课。要随时布道,布道与证道不同。
一元,一阳,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在明明德,明德,终始,生生不息。说“先造死,后造生”,要懂得惜福,省着用,以前的人如此教子,家庭教育,跟着学,不觉得困难;用时再学,慢且有压力。天天有压力,就未老先衰。
天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法天,法天行之终而复始,没有休息,故曰“行健”。复卦的作用,至此可以完全明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复,绝对亨,因“朋来无咎”,“出入无疾”,疾,快,则失准,不自然。准,中也,不快不慢。失疾、失慢,就不合中。
打坐,何以得利少?愈想静,愈静不下,气不顺,病自此生。打坐,得分房,否则静不住。
复之亨,得“出入无疾”,即中,“喜怒哀乐之未发”的境界。生机特别微,为养生机,得“出入无疾”。大家都不动,出入皆中,复。没复,则失掉天地之心。“出入无疾”是功夫,“出”与“入”得皆“中”。复了,利有所为。刚返,一阳生。“贯鱼,以宫人宠”,是缓兵计,保住了生机。刚返,回家,否则剥庐,什么也没。
怎么以复的智慧办理天下事?必要好好养生机,一刹那间,在冬至那一天,谁也不能动。动而以顺行,动而顺才能亨。动能顺行,才能“出入无疾”。复礼,人之行也,生、始之用。
我何以天天如此忙碌?因已习惯,没法休息。人生特别苦。如无中国传统观念,没儿女可是德。春雷地中动,惊蛰(伏)。另辟天地,一元复始。有远望、大志,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我将苗栗那山改名“乾元山”。从剥到复,得把持得住。
我每讲一爻,都是活的。听得真懂,才能过生活。给个启示:过这个村,可没这个店。如重要书会背,可以随时想,串在一起。不能笔之于书,怎么教人、办杂志?中国人有爱心,将智慧与人力结合。至少要提醒下一代。不知哪块云有雨?历代史书的《儒林传》《艺文志》何其多,又如何?与历史争长短,不要扯闲,要造就自己。“休复”之吉,非主动的,乃见贤思齐,可谓乘人,因下仁也。
读完一章,必明白此章有何用处。将来所读经书,皆有本有源。变一为元,一者,善也;元者,善之长也。止于一,止于元,才能奉元行事,为万世开太平。
王弼出,扫象,郑氏《易》作废。宋出《程传》(《周易程氏传》),至清初王夫之亦讲义理。清末民初,熊十力出,在前人之上。每天必读书,选一喜者为主。《乾坤衍》《体用论》《读经示要》为基本书,必读书;读《尚书》时,则看相关部分。
《大易》与《春秋》为书院主经。没有学问,怎么讲学?狗扯羊皮。人之所以是人,即因有品德。你们的学问只能好好为子孙谋。
我一生守己,受尽多少苦,失业五十年。是人,必得做人。没德行,如何相信你?是非不分,早晚没裤子穿。不学无术,没出息。读书,得成方子,用以治病。
何以《四书》重要?因为是个本。如断章摘句,易出问题。
一、“无友不如己者”,传统说法,应是孔子“从周”时期说的。“过,则勿惮改”“君子不重则不威”,从周时期。
二、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感到无一人不可取。
三、前后不一者,以“一”贯之,说“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的思想,在《论语》有三变。读《论语》,必分出时代。刚开始,很骄傲,说“无友不如己者”。
要看主旨何在,是有层次的。宾主必分清,才能解决问题。
所有古书的智慧,就要求我们做个“成人”。看《论语》谈“成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论语·宪问》)。
《尚书》二十八篇,讲为法为戒,完全治事之学,政治入门可知。
从熊十力的《原儒》与《读经示要》看,何以二十年功夫即变?熊先生《新唯识论》出,拨者多,最后以《体用论》代替。熊十力是民国第一个“文化大革命”者。学术的思想,没深思的头脑不行。必特别客观,不能主观。
《易经》仍必挑一挑。读《易》,以来子注作入门,应以义理为宗,如《文言》解乾卦,其余皆画蛇添足。我讨厌迷信。依经解经,不能造谣。
乾六爻,都是龙德,时、位不同。隐时,不可以做汉奸,“不易乎世”,不叫世局改变,今天像人者少;“不成乎名”,亦不可欺世盗名;“遁世无闷”,虽遁世了,可不能天天发牢骚;“不见是而无闷”,不被肯定、承认,也不发牢骚。到什么境界?不能讨价还价,“确乎其不可拔”!我这辈子按卦行事。
今后讲义理,以船山作初步,上溯至王弼、程颐。为了未来中国文化,才倡依经解经。实用与否,视你的智慧,也非复古,如同医生治病。《船山易传》,就是孔子来听,也必交学费。
脚踏实地,将文化变成自己的生活,如读书仍缺德,就不是人。克己,孔子的境界,但我感到人会有痛苦。如《系辞传》也是孔子所作,那“克己复礼”恐为其早年的思想。孔子晚年赞《易》,讲“通德类情”了,并非克己。类情,顺自然。类完情,绝不悖伦。勇者不惧,包括自己的痛苦、矛盾、断绝之苦。“情”包括太多,“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性都是善的,但用情太难了。《易经》讲情,不讲性。最难的是类情,人什么都没有,见义必为得有大勇。
作《春秋》,不为东周了,为新王立法。改一为元,元的文化,奉元。奉元、类情、行仁。人之元,为父母。奉元五德:孝、慈、智、仁、勇。
类情,得有智与勇。如敦伦,得有勇,使“好恶敦伦”(《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不合伦的不能做,绝不能讲价还价。敦厚、敦笃、敦诚。有勇无智,亦不能敦伦。在权势、名利引诱下,明知不对,却无勇气拒绝,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做人特别不易,不失足,得有多大的勇。闹笑话的,多半是有知识的,缺德,鬼名堂多。
现外面乱,太可怕!不是叫别人心灵改革,必讲自己做到的事。天天讲道德、说仁义,却是一点道德、仁义的事也不做。21世纪如是中国的,必是中国文化。必也“盘皇另辟天”,帝王时代学人不敢讲违时的言论。朱子所以被称为“伪学”,因其行为与所言不合,人轻之。
依经解经,第一个革命的是熊子。但熊子主张“五经皆遭窜改”,不易为人所接受。我受启示,但依经解经,以“元”演变,在使后人相信,脱离奴儒。如数学之演算,要还原印证。人要有志,能说必能行,必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称“奉元文化”,元为形而上。奉元,能知能行,知行合一。《中庸》“其为用不贰……”
廖平(1852—1932)、钱基博(1887—1957)的弟子还能讲,在台湾研究公羊学的都我弟子。是为人类,否认有界——世界,奉元文化即华夏文化。中国讲天下,不讲世界。天下没有际界,即华夏,远近大小若一了。
平天下,入手处;终极目的,天下平。天下平自哪儿入手?人人亲其亲而天下平,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笃恭”指用说,素其位。今天乱,即不亲其亲、不笃恭,虽有贤者亦莫如之何也。
以寰宇言,为天下文化。天下无际界,故曰“天下一家”。如两口子都不一家,同床异梦,还谈什么天下一家?做多少,讲多少。已无“人形”,更别谈“人德”!
我们是适逢其时,第一个创儒宗的是熊夫子。熊子喜吃花生米,怪怪的,我也喜吃花生。我来台读的第一本书《读经示要》,熊十力给我许多启示。徐复观失业,摇身一变成学者、大师。我托他将《读经示要》交给广文书局印。
“长白又一村”,我知自己没有政治前途,但向人低头办不到。讲“奉元文化”,是五十年功夫悟出的。五十年功夫,五十年多长啊!有时在屋中净琢磨,拿书当消遣,自找麻烦,读得滚瓜烂熟。我的个性与人和不来,人喜的我不喜,有自己的审美观,什么都不接受,有个性,但处人有原则。
你们记笔记,往往片段,无系统。讲学,必自己通了,才可以讲,通儒。有志,要下真功夫。没真功夫,骗不了人。你们再懒,也要承担一样家业。女孩子,诗词歌赋,选一个。中国学问门类太多,选一样,也没白活。
你们哪是写书?那是偷书。我写的,必是前人没有讲过的,非空的。行的文化,动的文化——奉元文化,是高深的,要人人亲其亲。大奉元,通神明之德。不要囿于注解。
证明马一浮有先见,“复性”即奉元的入手处。在人人不亲其亲,则乱。奉元非空的,类情得有大智。两性之情必类之,第一个类情。“利贞者,性情也”,一部《易经》是人世的事,无一句鬼话。后人是鬼,才讲鬼话。高者可以立说,做通儒。
“世卿非礼也”,但孔子子孙代代为世卿,都被历代帝王糟蹋得一塌糊涂,没有一个学者。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把经弄得乱七八糟。历代帝王皆世卿,乃不讲这一段。《孔府秘事》,孔德懋写的,揭示孔府黑幕。孔府、张天师,最大的两个世卿。孔府的人,聪明有余,正事不足,就“食色,性也”,最后来个孔尚任《桃花扇》,连一个讲《论语》的都没有。
程子不讲卜筮。朱子自称《周易本义》,讲卜筮。两个非一个系统。《本义》的序,并非《本义》序,乃《程传》序。
我不厌其详,乃希望你们说出你们懂的。来子注《易》,只要细心,都能读。今后所有经,都必依经解经,得有高智慧,且经文必熟,要盘皇另辟天,非标新立异,乃要恢复思想面目。“奉元”一词,出自董子,“此奉元之应也”(《春秋繁露·王道》)。
中国学问尽在《大易》与《春秋》。《尚书》是政治史、政治学。《诗经》是社会学,可以兴、观、群、怨。《礼记》“礼以时为尚”,要随时而转,不是要恢复旧的。《周礼》乃一部行政制度的书,可以了解古人如何制礼作乐。《易》为五经之源。《春秋》为孔子之志,孔子作《春秋》。
奉元五德:孝、慈、智、仁、勇。智,“智者不惑”为初步。智的最高境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裁成天地之道,辅相万物之宜。仁,从仁者爱人,到仁者无不爱。勇,“勇者不惧”乃初步,因要“贵通天下之志,贵除天下之患”,所谓大勇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至精不行,还得“得一”,下精一的功夫,经过危、微。
书院宗旨:“秉大至之要道,行礼运之至德。”与天下同归于仁,以礼运天下,谁也不欺负谁。书院、学会、同学会均以此为宗旨。
学什么,只要一门精,就够了。大家对西方思想一知半解。我年轻时好动,哪个地方都去,也认识周恩来,可惜没有加入共产党。
要你们自己有思想。文化是跑接力,不可以欺师灭祖,熊十力跑第一棒,要接下去。错的,就不要再接下去。思想一有矛盾,问题就出来了。《中庸》“隐恶扬善”实是“遏恶扬善”,自《易经》《春秋》引证据。前后贯通不易。今天讲《易》的皆索隐行怪,一点根据都没有。
“天下之动,贞乎一者也”,“吾道一以贯之”,《春秋》正贯(《春秋繁露》有《正贯篇》)。《大易》之道,改一为元。一是什么?“帝出乎震”,一切主宰出乎震,一阳生,动的,非死的。但动,也非乱动。
复,一阳生,到这天什么都不敢动,要护生机,因极微。“天地之心”,一,生之机,仁,桃仁。中国人是最尊生的民族,因尊生而不杀,非怕因果。
吾道“生”以贯之,生的文化、生的哲学,所以必“学生”。最高的为“大人”,《大学》讲“学大”。每天必修养:学大、用中。中,喜怒哀乐之未发。禅,喜怒未发之形象,外不着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故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人的最高成就——大人。
“学生”有深意,非徒名词而已。不称“学人”,因“生”是机,生机。“生”与“中”同一重要,“喜怒哀乐之未发”之形象,元气,元气十足!
自根上了解字义。“卒业”实比“毕业”好。卒业,一段结束;毕,完蛋,“六王毕”。
《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骏图。一部《易经》就是讲“尊生”,放诸四海而皆准。
诸侯得一,不杀,岂不天下太平?桃仁,有生机之仁;瞳仁,眼睛之所以有作用。求仁而得仁,求一而得一,“唯圣人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春秋繁露·重政》)。
先道德而后事功。萧规曹随,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是大才,但其才犹不如张良。张良能拾履。一个人不能忍、不能容,绝不能成大器。脾气大,只能做科员、科长。从懂事就养成卑鄙,最后皆“狡兔死,走狗烹”。有些人来书院,根本不是来读书,只是当副业,来打听消息的。人家一看你,便知你心里想些什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