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易经-损卦第四十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山泽损 艮上兑下)

    损卦卦体:艮为山,兑为泽,泽深山高,损其深以增其高,山泽损。

    卦德:损,损下益上,挖自己的根,其道上行。在人事上:牺牲自己,帮助别人;在政治上:最忌善政要民财。

    《序卦》:“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

    为何损益?为求平,求中。水,“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求平。

    损益,达“中”之法。不损不益,求平求中,截长补短。恰到好处最难!礼,规矩,由不平中使之“立于礼”(《论语·泰伯》),“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一废,则人有偏颇之行,失之于“准”,没有个准是,家自为俗。

    《系辞下传·第七章》称“损,德之修也”,修身、修德,损去其所以害德者,惩忿窒欲。“损,先难而后易”,损之又损,习惯成自然,不以之为苦,自然受益,有损就有益。“损以远害”,损欲在远害,去掉毛病,不犯瘾。

    知人难,被人了解亦难。我九十几岁犹做这做那的,为什么?说东说西的,你们真坏了,于我又有多少害?

    皆自以为万能。想靠拢一东西也必要找个识途老马者。

    社会即需要而有用。有作用,不必你找他,他必找你。你找他,必要如找赛金花,要带元宝去。

    真想发挥作用,在此地必要发酵。有几个志同道合者?什么都没有做,天下焉有白捡的事?人都有二三知己,干上半年必有五十人。

    耳不聪,目不明,孤高自赏没有作用。

    开会是个方式,并不是力量。选哪一条路,都得有群众。拼死也得有群众,群而不党。

    一品官称哀家,提醒自己。王与帝,称孤道寡,唯恐“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即独夫。

    儒要“无适、无莫”“无愚、无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戒三毒:贪、嗔、痴。儒戒“独”之毒,“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忌惮,“戒慎乎其所不闻,恐惧乎其所不睹”。

    说话要思考,不要净说梦话。

    有多少群众就有多大力量,实力视你能号召多少人。要他认识你,而非你认识他。需要而有用,在这边有力量,谁上位都找你。立本,本立而道生。建设基础,三三两两。

    不结婚,照样“发昏”,人心之坠落!得群力,得大智慧。得不到,积怨在心。玩世不恭,消遣!净做水上浮萍事,能有作用?扎几分根,才结几个果。根深了,结的果才多。没量,能容人?能成大事?识、量、胆,即智、仁、勇。

    孟森《清初三大疑案考实》,考“太后下嫁”,说没这回事。孝庄不到三十岁,历经三朝:太宗、顺治、康熙。

    君子不党,群而不党。用什么方法保住既有的福利?此自处之道。必得有“下限”,如兄弟分家,慢慢谈。皆实学也。

    要你“不许再搞”,岂不是表明“再搞”?不听其言,在外围攻。

    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损,王弼云:“损刚益柔,不以消刚;损下益上,不以盈上。”损而有孚,则元吉,无咎。

    “有孚”,“诚于中,形于外”(《大学》),以真见真,就可补其损。损,无过差,当其时,无“过”与“不及”,才能长久,细水长流,“可贞,利有所往”。

    进可攻,退可守。有看法,是进;应守,自处之道。在此环境下如何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刚自受苦过来,绝不再失寸土。

    天生的奸种,争宠即养奸。即使可靠,也发挥不了作用。自处之道,必要有万全的准备与把握。认清,计划自处之道。一有利即乱,争得不可开交。谁有群力,就当家做主。自保之道,在于智力、勇力,智、仁、勇,缺一不可。

    结交失意者,最易成功。有高度智慧者绝对取全胜,野心家利用之机。以高智慧解决,求自处之道。

    人人都可以成功,好好想,不作文章,写空话。

    你们要跟着事,天天琢磨。

    曷(何)之用?二簋(guǐ,祭器,内圆)可用享(祭祀)。

    “簋”,古时祭祀用以盛干物的器皿。昔按地位,所摆放的器物不同。

    二簋至薄,亦可用于祭神、祭祖宗。“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祭在诚不在物。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损下益上”,相益之道,不止财物,包含德行。人世即如此,盈者损之,虚者益之。

    就是死也得会死,不可如召忽之效愚忠。愚忠,损命益上(君)。文天祥,损命益国。“如其仁,如其仁”,孔子对管仲的评语。文天祥、管仲留下什么?正气,乃其仁。

    子路至死犹不明白,而做了冤死鬼。这块土真不知将来怎么办。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yìng)有时,何以用损?损的目的在损文存诚,“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二簋应有时”,祭祀时用,不可以为常。祭在诚,不在物资多少。

    损刚益柔有时,时,“当其可之谓时”(《礼记·学记》)。

    “损刚益柔”,因时损益之,以趋于中。

    《说苑·敬慎》云:“孔子观于周庙而有欹器焉,孔子问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对曰:‘盖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坐之器,满则覆,虚则欹,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而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子路曰:‘损之有道乎?’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应损则损,应虚则虚,损益有时。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损益盈虚”,损益,相对的;盈,月盈则亏,亏则虚,盈了接着虚,自然界现象。

    社会亦“损益盈虚”,损了就益,益了就损,虚转为盈,盈转为亏。是以人的智慧转,必得随时用心机,此为变局之所在。

    “与时偕行”,以“时”为标准,识时、知时,“与时偕行”。人家盈时,就等一等,待其虚了,而俟机而动。

    写《易》,容易;懂《易》,可不易!

    为政、过家以开源最重要。不知开源,只知节流,终必同归于尽。家财万贯,坐吃山空,不添不少就长。自救不及还救人,也不行。

    钱财在吃饭,生活用度以外不重要,必需之内的用度重要,不可以向人借钱过日子,“朋友只供一饥,不能供百饱”。做人之道应自基本认识。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说苑·谈丛》:“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五采曜眼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

    “山下有泽”,泽之深,山愈高,损之象。

    损己,“为道日损”(《老子·第四十八章》),所当损者为忿与欲。忿、欲,人之常情,不满则忿,爱之则欲。

    “惩忿”,“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大学》),“忿思难”(《论语·季氏》),结果之难,故智者不怒。

    “窒欲”,嗜欲深者天机浅,什么戒都不可开,食髓知味就不可收拾。“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真明白,做事能偏僻?

    忿、欲,食髓知味,使人失常、失德。“惩忿”,“不迁怒”;“窒欲”,“不贰过”。止己之忿、欲,损己以利人之道。

    人生是一台戏,真是不假!一个人一动念,即要了解他是好人、是坏人。原心定罪,以动机论。就看你们的智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有所誉,其有所试”(《论语·卫灵公》),试一试,必有所悟。

    对牛放音乐,牛长得好,乳汁多。早晚有天,人不如兽禽。

    惩忿、窒欲,皆克己功夫,很苦。“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先进》),成才不易!权势足以毁一个人,有的成就了,有的造孽了,全斗焕今欲为平民而不可得也。

    初九。己(我)事遄(速)往,无咎;酌损之。

    “己事”,我责任分内之事。“遄”,快也。“己事遄往”,事成了马上离开,见好就收,故无咎。

    “损刚益柔有时”,“酌损之”,酌,时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以“时”做参酌,斟酌而后损之。

    “初九”阳刚,居损之始,与“六四”相应与,有责任使“六四”变好,益“六四”之德。朋友之道,“忠告而善导之”(《论语·先进》)。自己损多少,益朋友多少,以“中”为标准。

    《象》曰:己事遄往,尚(上)合志也。

    “初九”与“六四”合志,以刚居刚,损刚益柔。

    读书人既不能放枪也不能发子弹,要以什么领导社会,能对时代有益?百姓都想要过安乐的日子,如何使社会步入正途?如何除掉那些发号施令而使人类有灾难的人?读书人如为“浑者之奴”,焉有良知?今天闲者没事,要到地府游一游。人心无所倚,故宗教盛行。读书人没有群德。弄不好,接着事就来。

    学会用脑,也必要真的认真,且必要客观研究,没有立场。缺少客观的认识,就找不到标杆。

    讲《易》,必要绝对客观。《易》在“通德类情”,情不类必要弄清,使之恰到好处。下“类”的功夫,使“情”无所偏倚。类情则不失其正,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必要深思,用心深细,以曲求道理。有深细的功夫才能发人深省。《易》一法通,百法通。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此八字含无量义!

    “利贞”,在利于正固。做事时,对宠信之人若不“约之以礼”,必致杀身之祸。

    “征凶”,有所作为,凶!升平世,人人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不损,益之,以刚中自守,不必损己益上,否则以柔悦之性益上,拍马逢迎,则失其正。

    知人则哲,任人以哲,读《春秋》在明是非。真认清自己的环境、地位、时势,就可以做事。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损卦,先看“九二”爻,无论损或益,都有一标准——“中”。“中以为志也”,即中庸之“中”,素其位而行。

    “九二”其利在正固,守住本分,少管闲事;不守正固,妄为,往前进,凶。不损,益之,不必自损,也不必益人。

    必记住要点:“九二”具“正中”之德,已近“中正”。过中,要损;不及,要益。中国思想,以“中”为标准。正中,应守住中,其利在于正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庸》)

    看完注,亦不知所指,用不上。真明白道理,天下就不乱了。社会之所以乱,在不中。

    非人的社会,是畜生社会。“解,缓也”,庖丁解牛,自间,慢慢来,游刃有余。自“间”入手,自“缝”慢慢解决畜生社会。乱下刀,完了!

    基本了解,非一日之工。不自《四书》入手即读《易》,真是惊心动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四十八章》),损,即克己,“九二”是个标准,过犹不及,“一介不取,一介不予”,即中。贪污发财,益物损德。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此乃人之情,因有同情的,损多益寡,损有余补不足。

    《系辞下传·第五章》云:“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缊”,天地合气,元气盛;“醇”,和厚、谨重、不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生生不息。

    “《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致一”,专一不贰,惟精惟一。

    画卦的目的,在“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传·第二章》)。神,造物者;明,生生不息。类情,情如能类得好,就没有战争。

    要有作为,必要有量。整个想,这是大趋势。社会就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有问题应解决,不要拖。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三与四、五,三阴并行,以承于“上九”。“三则疑也”,三与上为正应,“一人行”则得友,而成两,“二簋可用享”,可以承祭祀。

    “太极生两仪”,中国人的太极观,以偶为基。中国思想的基础:善恶、仁义、黑白。“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系辞下传·第六章》)。儒家观念:二生。道家观念:三生,“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三则疑也”,“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多思则生疑。

    六四。损其(己)疾(毛病),使遄有喜,无咎。

    “损其疾”,人家来帮你忙,必要先去掉自己的毛病。损己之毛病,于人无害即益人。“使遄有喜”,“初九”与四相应,损刚益柔,“无咎”。

    “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以他人之阳刚,补己之阴柔不足,有向上心。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损其疾”,“初九”益“六四”之德,“亦可喜也”,扯耳腮动,使人处处送好。

    没有前瞻性,何以必要撞南墙再回头?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或”,来子注:“不期而至,不知所从来也”。

    古朋贝制:朋,古代货币单位。五贝为一朋。龟,《广雅》:“龟贝,货也。”古代作为交易之货币。两龟一朋,十朋为大宝。

    王船山注:“龟,守国之宝也……三阴居外而欲消,得上之益以止,而安于尊位,是五之宝也。弗克违,理数之自致。”

    《尚书·洪范》:“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谋从众,虽龟策也不违。只要有益人之德,连十朋之龟都不违,何必卜?损己之尊位而从仁。

    “六五”以柔居尊,处损之时,只要有下贤之心,则受天下之益矣!虚中、损己、从仁,则天下莫不从,实至名归。“王者无外”(《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大一统也。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助)也。

    “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容众,上天助之。“人之所助者,信也”,无私诚信,才能得众。能守德者,就是团体中的胶水,发生粘连作用,人人无我,上下合德,元吉。面从阴违者,败事。

    “天听自我民明听,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天灾、人祸。大风暴、大雨雪。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弗损益之”,不损下而自益,不损就是益之,无咎。“贞吉”,守正固之道,吉。在外不贪小便宜,一贪就有损。

    “利有攸往”,何以得人心?因除天下之患。圣人贵通天下之志,贵除天下之患。

    “得臣无家”,家,限内外,无家,无内外之分。无我,无自私其家之心,国而忘家,使人人皆能为国家贡献其能。

    此爻有太平世味道。“得臣无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得天下之民,而无自私其家的私心。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上九”处损之极,居艮之上,用刚乘柔,不损就益之,得臣民,“大得志也”。

    “大得志也”,此为政之要。自以为是国家最有权的领袖,则损下益上,用法律、威权损下而自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