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易经-艮卦第五十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艮为山 艮上艮下)

    艮卦卦体: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升,极上而止。

    卦德:兼山艮,艮为止,有止于至善之义。

    艮卦,来子讲得并不高,本文的文义高。

    《序卦》:“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

    动而知其所当止。一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得其止之所宜。

    《杂卦》:“震,起也;艮,止也。”

    震、艮二卦互综,震、艮有其时,动静应其用,主宰起于动,动而止于至善。

    止,止于至善,何谓至善?“元者,善之长也”,至善。止于至善,即止于元。孔子之前得一,求一得一,说“吾道一以贯之”,证明得一了。其后,“改一为元”,境界更高。

    艮,止也。知己之所止,有目标了,望着标杆拼命往前。最笨的人如肯下功夫,亦可三年有成。我教了五十多年,一个成器的也没有,连做人都未达到,何况成器?

    何以不成器?因为本不立,不足以言其他。“本立而道生”,绝非老生常谈。越过本位,想希圣希贤,净写自己多少第一,聪明过度即愚。

    康熙帝以乾隆帝为可造之才,亲自调教。乾隆帝在位久,自称“十全老人”,骄,清亡于乾隆帝。乾隆帝活到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退位,做四年太上皇。忘了真正善,伪装,“十全”即伪装,忘了如其祖康熙帝之谦虚,心中有“骄”和“傲”,其后有和珅,所以准失败。

    嘉庆帝因为其父活太长,有遗业。英国女皇应传位太子,此为中国想法。道光,盗光!

    曾文正六十岁死,守正之人,对国有丰功伟业,清朝中兴、学术再造、文章一派之主。

    人无知无才,才会嫉妒;有知有能,多豁达大度。见人好,心中不舒服,下贱心理,不能成。

    曾在复杂环境中能成,即守一“正”字,故卒谥“文正”。《曾文正公日记》,曾的日记其实是写给慈禧太后看的;家书则亲切,看《曾文正公家书》。曾编有《十八家诗钞》《经子百家杂钞》,在戎马倥偬之中能如此,何等能力!

    你们忙,能如曾的忙?必得守住正,否则必无成。不讲群德,有正知正见者不如是。

    曾文正造就其子惠敏公(曾纪泽)不错,不幸亦早死;退而求狂狷如李鸿章,结果贻无穷之军阀后患——淮军,安徽帮。所以如此,因李无那本质。

    李鸿章为人恃才傲物,其父与曾同科,知儿子谁都不服,请曾教之。李到曾处报到,马弁打水,曾洗脚。李心中不舒服,告辞。一出辕门,觉其中有道理。慢走,曾派人追。后做文案,抄稿十多年,一放即江苏巡抚。临去,曾告之,实尚不足,但因时间急迫。李在老帅面前应付,不下功夫。李为中国留下后患。

    今天最需人才,同学中谁能胜任?用时无用,则皆非人才。同学之所以无成,乃仗恃小聪明,不肯下真功夫,就手拿书抄论文。告之养正,绝不养正。

    养正,首先“艮其背”。大家喝茶,不能喝,止不住。眼不见,在背后,始能止。摆在背后,因不见可欲。人皆有可欲,形形色色,各有不同,嗜欲有别,其为欲一也。真能止,不见可欲。眼看见,马上犯毛病。“艮其背”,得没有其身的存在。

    止于善,止于正,不易。康熙帝用功至吐血,其师即孝庄。乾隆帝师即康熙帝。康熙帝自幼循规蹈矩,乾隆帝则自恃聪明。“本立而道生”,做人的本质不足,不能成才。

    好好扶正中国文化。此地讲学,必带“康德”。所以,我们要“奉元”。不扶中国文化,如何正中国文化?

    止于至善,“元者,善之长也”,止于元。得一,一为数之始,有始就有终,所以改一为元,元无终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所以“元者,善之长也”。止于一即正,止于元的意义更深。

    从小养正,蒙以养正。失去做人的立场,即失正。想成就,本身做人不够,不会有成就。民国以来,几人成就了?之所以无成就,因不像人的样子。

    艮其背,不获其身。

    “艮其背”,止于自己的背后。养正,首先“艮其背”,眼不见,始能正。不见,可欲,“可”为动词,把欲限制住。

    不见可欲,行;见可欲,怎么办?得“不获其身”,不得己身,忘我,得没有“身”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欲?止欲。牺牲享受,享受牺牲。“四十而不惑”,不惑于欲。有我的存在,即有欲。“我”,《说文》释:“施身自谓也。谓用己厕于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

    止什么,即“可欲之谓善”(《孟子·尽心下》)。什么叫善?朱子解:“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有人喜欢即善,此解,对吗?

    止于善,有至善。至善是什么?是善之长,能资始、资生,仁之至也,仁者爱人,而无不爱也。

    中国今日,“正学”为第一要义。我加“扶”,扶正学。谁能接?不要责难人。不要说别人不知道,人要用行吗?《论语》句句叫人心寒,真能“不惑于欲”,成就可不得了!

    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在院子走,看不到那种人;见其人,则有好恶、爱欲。

    好恶都一样,不喜抽烟不一定就是圣人,可能喜欢喝酒。茅台,有人说它是假的,不见其酒。

    我初到南京,吃臭豆腐、鸭肠子,陪我的是浙江人。张同学当初问:“您老最不喜欢什么人?”我说:“第一不找福州人,最‘恨’浙江人。”媳妇是杭州人,浙江人。什么事都如此,不喜什么,什么来面前。至今他们犹不知我讨厌腥味,可见我之容!希望媳妇能干,完全不能,根本不干!

    至此修养,不见其人,才真止。有欲,则不能止。止于至善,多难!无咎,才能至善。明乎此,才知如何修至善之境。

    想扶正华夏之学,得先在“人”的格里,人像人,鸭像鸭,鸡像鸡。北方人不喜鸡、鸭,甚至蛋亦不喜。北方的酱多。

    《彖》曰:艮,止也。

    “艮,止也”,有欲,有所留恋,就不知止。

    喝茶,不浓,觉得不够味,不能可欲,即不能善。红茶,以印度的好。

    读完书,半点不能用世,废物!必活泼能做事才行,好坏事皆做。人必有志,或有欲,则必做。书呆子,如同抽大烟的,就满足自己,什么事也不知,能不穷?知必能用,“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在行事上有所表现。

    知止,才能定,止即止欲。佛“戒定慧”,讲得高,却缺步骤,欲没能戒住,就没法定;欲戒住,就能定。儒讲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有修为的步骤。意淫也是盗,看其人的颜色,也不信其得道。有功夫,必有所得。今人无真功夫,到用智慧时,什么都无。《易》为智海,必好好吸收。自经文下功夫,再看注解。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该止则止,该行则行,得多么无欲之人!此即境界。

    无欲,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都干,但“动静不失其时”,即“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内圣外王,止于至善之境了,才能“其道光明”。行止,动静不失其时,说割断即割断,乃英雄人物。如连做法都没有,那还谈得上什么结果?

    孔子集大成,将华夏思想收在一起讲,可见孔子之了不起。可惜传人先死,叹“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是退而求其次。曾国藩亦如是,李鸿章即狂狷之士。曾如活到八十,中国应不致如此。

    艮其止,止其所也。

    “止其所”,止其应止之所。死得其所,至善之地。

    止,不易!必要无欲。《大学》曰:“於(wū)止,知其所止,可以人不如鸟乎?”

    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得于道之全,此功夫即真理的显现,是非就明。

    世俗的得,即真的失。有欲的人能止?把持不住,有欲,尽往好处想,看社会事不如此?人都行将就木了,还是定不住。

    人老了,就进于圣人。讲臆说,净耍小智慧。求学,要自基础入手,有点臆说也必自基础来,不能完全耍小聪明。教书,必教自己,而且有兴趣的。人愈老愈扎实,年龄很重要,“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的自传,也是体验。自己到那个年纪,要体验自己是否到那个境界。

    做任何事,必问清楚。我买这地下室做讲堂,因有执照。天下没有一件事,都叫你完整无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必知足常乐!人必吃苦才能,不要总想完整无缺的事,如此想,就心理泰然。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艮卦自卦体看,无一相与,上下都“敌应”,即“不相与也”。

    光是应,而不与,也是好事。相敌应,“不相与也”。乱相与,就坏!一个独善其身者,与任何人皆应而不与。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没有对象,不获其身、不见其人,连影都没有,不相敌应,无咎。

    不相与,还可无咎;乱相与,是非太多。多认识一个,多是非;有一点不对,即是非丛生。

    成就大事必要无我。家贫出孝子,因为无可争。帝王之家夺大宝,父子、兄弟之情俱无。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孔子可行则行,可止则止,“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圣之时者,完全看客观环境。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己)位。

    坎,曰习坎;艮,曰兼山。何以言“习坎”“兼山”?

    “兼山”,止而又止,止于至善。

    “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何以天天瞪眼看人不对?学者不出其位,学人;为政不出其位,好官。家中不出其位,好父亲、好母亲。

    有机会在外闲聊,何不理理自家?要说帮助人的话,不要净东家长西家短。有工夫何不练练字?现在有些研究生的字,不如小学三年级。

    止于自己职分之内,狗看门即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素其位而行。整天扯人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第一堂课一定告诉同学:读书要改变器质,立志就不能变,见异思迁即没有志。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止其趾”,人无趾,走路跳。走路平整,因有趾。

    “初六”居艮止之初,在下,止于初,慎始,止其趾,无咎。

    一事做不好,不如不做,必于微时就止,“履霜,坚冰至”(《易经·坤卦》),可见一个人行止的重要。

    要保持“无咎”,还必“利永贞”。永贞是什么?永贞,为“用六”之德,坤卦“用六,利永贞”,不是一会儿得,是“利永贞”,止于至善。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此即近取诸身。

    “利永贞”,则“未失正也”。永正,未失位;永贞,止于至善。

    行止之重要,行止即动静。止于其初之微者,如成形了再止,还得了!做事,必知微知止。

    自欺者,净好名。什么都成立,没有作用等于没有用。

    “时至而不失之”即圣人。

    六二。艮其腓(féi,小腿肚),不拯(救)其随(从),其心不快。

    “六二”在艮之中,得止之道,与“九三”相比,但“九三”不正,为艮之主,“六二”只能随,不能拯。

    “六二”中正,何以其心不快?“不拯其随”,中正之士拯救不正者,未达其功,不能拯不正,无德拯之,只能随其祸,所以心中不快。所以《易》“不可为典要”。

    中正之士跟着奴才混,心中自然不快。跟着走,福受福,祸受祸,日詈之,心中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若能听“六二”之言,即“退听”,地位高的听地位低的,长官听幕僚的话。

    我有中正之德,不能改正不正之人,就得受祸。止,不单自己止,还得止不正之人,否则没有半点用处。都在一条船上,闹翻即挨淹。不能拯救之,随受其祸,心中不快。

    中国人应深思,近代百年受祸,最应重整的为文化。

    何以我如此老,犹如此坚强?同学岂知我当年之志?志在救亡图存。同学之志,女友、房子、车子,没想一点苦。我们当年,无人想做官、想享福,只想杀敌。

    日军当年侵略中国,屠杀我们同胞,未把中国人当人,活埋、喂狗,其残酷无以复加。

    九三。艮其限(腰),列其夤,厉熏心。

    “九三”阳居阳位,在下卦之上,隔上下之限,刚愎自用。

    “艮其限”,“限”,腰间,分隔上下,“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孟子·尽心下》)。止其限,使上下不通。

    “列其夤”,一个东西不听“列”,列兵,一群兵。“夤”,后脊椎,人身之中。王弼注:“上下不相与,至中则列矣。”

    “熏”,香草。熏鱼,熟了再熏。熏陶,利欲熏心,熏香沐浴。“厉熏心”,不明白。《易》“洗心”不知,何以“以洗心退藏于密”?官名何以称“洗马”?东西就是玩味。

    “怀瑾握瑜”,周瑜,字公瑾。废省,如今究竟是谁之天下?会用脑子重要。

    接近成功的边缘,不要多说话。学,就有术。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艮其限”,不当止而止,执一不变通。

    “危熏心”,不明熏心,怎知危什么?“太子洗马”究竟何意?不懂,但不影响做事。通志,除天下患。

    有些人最懂风向,自私,不利他。不是不聪明,而是聪明在其范畴内,就是自私!

    万事漠不关心,因以为事不关己。儿子打死父亲,莫以为打不到我家。要“遏恶扬善”(《易经·大有卦》),见恶遏止之。如“隐恶扬善”(《中庸》),隐恶则坏人不停止。反对同学入外国籍,遏恶;鸣鼓攻过,遏恶。

    不懂,没学问有什么关系,有学问反而无耻。不知就是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才是智者。

    六四。艮其身,无咎。

    此与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相应。

    “六四”近君,伴君如伴虎,必修己身,才能无咎。

    坏,即因有我。艮己身,无我,当然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身”和“躬”有什么不同?正身,“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鞠躬。

    似是而非,谁是“正身”,谁是“躬”?即身与躬。求学得主动。

    “艮其身”,己身所欲都得止,止其身,就是“止诸躬也”。字字分析,则知层次和境界。

    不知止,岂能有定?当然见异思迁。《大学》:“《诗》云:‘缗蛮(鸟叫声)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学而时习之”,学什么?学大,“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则天,没有说学天。“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文”非文章,乃经纬天地,学做政治家。学文则天,所以“知止而后有定”。

    艺术家天天雕刻、玩泥巴,能把自己糟蹋得不成人样子,定了,当然静了。如我即定了,也静了。我不争名夺利,所言值得研究。

    大弟子留胡子,学问不像德国人,就嘴像德国人,年未四十满嘴胡子,开性学课。之所以如此,因为不知止。若知自己是教授,因为教就得学。先把自己修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苏洵《心术》),修至此境界,始有担当。

    我不到男学生家,男学生都叫女人俘虏,怕老师不高兴,回家有没有商量好?女学生在家则可以做主。此即人情。不通人情,岂能不受侮辱?社会事都如此,必到有主事权的地方。我什么秘诀都传。

    清一色绝对成功,时,花不了钱。

    人想救时,就得无私。有私心,即败事之根苗。

    圣人不能生时,时至而不失之。好,好吉;坏,坏吉。都预备好,水到渠成。世事一盘棋,旋乾转坤不是难事。要有主动能力,每人做轿夫。识时,自己不是领袖人物,得乘势。无胆量推动,但得乘势。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艮其辅”,辅,腮帮子,止住,不是装哑巴,是要“言有序”,有伦有序。心有中,则言有序。一爻一爻,即序。言不妄发,则“悔亡”。后悔的药难吃,君无戏言。

    平日无术养,岂能有伦有序?乱说话近乎荒诞,胡言即因不知序,层次不分明。“言有序”,知其序,知纲、知凡、知目。练基本功,好好玩味《大学》,“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尚未中道。

    男人有主张,不受蛊惑。遇事冷静,逾规无一好人。头脑清楚的,吃亏就算了。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九五”,中正;“六五”,不中正。或以“正”为“止”之讹。“以中止也”,懂得中道,因中道而止,讲得通。

    上九。敦艮,吉。

    “敦艮”,敦,笃也,笃于止,吉,“以厚终也”。

    “上九”居艮之终,为艮道之成,笃于止,止之至也。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敦艮之吉,以厚终也”,正因为慎其始。《说卦》曰:“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终始,成终为了成始,“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明是终始,“大明终始”。

    人要懂得知止,就在知止内能达“止于至善”境界。尽走马灯,一辈子也一事无成,最可怜!知止,知自己分量多少,在己之止里,大小事皆会有成就。不要把自己所喜加于下一代,人皆有其想法。老的要儿女承其衣钵,最糊涂!

    孔子四十而不惑,一般人至死不悟,于社会得点俗名,就是名?人必冷静,深思到最高境界,就懂得知止,知止而后有定,乃不惑,素其位而行,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往前做一步。

    每件事皆看真功夫,以知止为德,还必在自己范围内,天天干。俞樾(1821—1906),以自己不合官场,退而著书,也是曾文正弟子,终于学术上有成,知止也。知止,在自己范畴内尽量有所建树。

    做人出毛病,不懂得造就自己,就看人的毛病。大家王八蛋,一好人即成,“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不讲人事,专讲兽行,装妖扮鬼,不以人事面对一切,活一辈子,不敢以自己面目面对一切。装神弄鬼,为何不敢以人的本来面目面对人?此皆非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以人对人,西方文化以鬼对人。我此言,即为正本。无人说非,则竞相比美。读中国文化,深玩味中国文化。

    养正,“蒙以养正”。怎么养正?孟子说“养浩然之气”,什么叫养?养孩子,得有孩子,孩子怎么来?正怎么来?养正,得先有正。正是什么?知小孩怎么来?正怎么来?爸妈在一起,最大的天职即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伟大的事。“食色性也”,为什么看成卑鄙?生完,就得养。

    乾坤所生为正,父母所生为子。乾坤成形,就叫正,得养正。男女之德不邪僻,在生;乾坤之德不邪僻,始正。乾元和坤元合在一起,即止于一。乾元、坤元,物之两面。

    何以能一?惟精惟一。此于道家就是得一,道家修一叫朝元,止于一就是止于元。

    人身之元在哪?如小孩之囟门。我们“返于元”,他们称“朝元”,我们叫“奉元”。小孩囟门软,圣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当年有儿子了,嫌麻烦不看。生孩子是奶奶的,一再叮咛:进门得脱外面鞋、外面衣,免得带入寒气。

    小孩,初要东西时都给,进而往后藏,“囟门硬,私心满”。开天门,朝元,一点私都没有。大人、圣人,简言之即没有私。政客装男扮女,就为一“私”字,一切不要脸。

    正,止于元,乾元、坤元;止于一,乾元、坤元为一,所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修,儒家有儒家的功夫,道家有道家的功夫。

    不要白活,人活着必要有价值,活一天做一天,此即我的观念。21世纪应好好发挥中华文化,可能挽救人类的噩运,因光吃必然相杀。祖宗智慧——“不患寡而患不均”,求均必要联。好好为人类谋幸福,不必发明,祖宗留下的能接受即足。

    在21世纪发挥中国文化,可能度生民之厄。糟蹋就因战争,必要发挥“联”。

    必要有志,有志得往前动。光会抄书,徒成行尸走肉,在妻子面前骄傲,侍候一辈子,抄一本书,玩死。中国是玩生,天德好生。净走错路子,还不悟。“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出门就得行道。

    佛,慈悲;我们讲仁,二人即仁,二人之天职即生。桃仁、杏仁,蛋中之仁。无仁做咸蛋,无仁始可以吃。负阴抱阳,父精母皮。

    养正,正从哪里来?小孩自乾元、坤元来的,变成一,止于一,此小孩即一。叫之有成就,得养此正。此成就乃为本有,以物资、环境养之。正,乾元、坤元归一就是正。养正,就是养性。性,就是正的异名。弄清此,才能步入修心的境界。

    我们不是无为而发,不如此修,儒家不会有境界。许多借儒者之名的,都是贼道之行。根据儒家追本溯源来,所以奉元,性生万法。宋明理学,盗禅宗。

    我数十年受不少苦,但也得不少福。现有孙女,有了乐子。没小孩时,我喜养宠物,外有大狗,内有小狗,桌上有猫。有了小孩,即不养宠物,以小孩当宠物,其乐也融融。人要察微,家之所以不和,多从微上来。

    寄骨寺的棺材,浮灵,自恃浮灵。在台面上何以无一成功?都是浮灵,完全没有实修的功夫,浮夸,就天天浮夸,净作秀。以功夫对付浮夸,读书改变器质。读了八年,何以还似瘪三(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流氓游民)?习气,乡下孩子到都市读书半年,学会喝黑水(咖啡),习也。人习好慢,习偏门快。改变器质,即去除习气。有多大的功力,成就多大事业。对事没那么大的热忱,即因为没有那大的功力。干一辈子,即因他有修的功力,“有始有卒,其唯圣人乎”,“唯”字最重要,做事有始有卒者就是圣人。

    “谁能出不由户”?既是出必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出必由户,出必行道。“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则”字重要,必至此境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泛爱众,而亲仁”,不必学。言必成章,“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圣人要我们学文,再进一步学大、则天。学东西,必“有则”,所以“则天”。法自然,尚不足尽,含则天,自然界的规律永不变,人的规律也不能变,所以有始有卒。

    不下功夫,好名永不能成。没有实东西,没有用。不在乎在哪儿,在乎是否有真功夫,真的认识特别重要。儒家有一套,大家散乱讲,把中国文化分尸。思想就是行为,修道之谓教,思想领导行为。

    下真功夫,同一智慧的必接受。真懂道,必把道讲得老太婆都笑。慈老(慈航法师)当年在汐止讲唯识,讲得老太太笑。写的东西,上焉者能接受,金字塔。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有士君子之道。所言不能人人都懂,那士君子之行自何而来?

    什么是正?正,没有神秘,精神成就、灵性成就,就是正。有形的成就,就是子。母爱子,即道、即人性,“率性之谓道”,不是空的,我们跟着学就是道。

    老和尚说,女人是“虎”,危险!但小和尚遇“虎”必瞪视,此即人性发挥。受教育,但有作用者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