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办事,语言技巧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恰当的语言会使你顺利地达到目的。
在饭桌上和人交谈时,不能一味谈自己的事,把自己的请求提出后,最好先诚心诚意地听取对方的意见。
善于求人的年轻人,很注意礼貌用语。不得体的言辞往往会伤害别人的感情,即使事后想弥补,那也为时已晚。所以,在饭桌上求人办事的过程中,使用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1.不说不中听的话
求人时要使对方产生好感,你必须言语和善。尤其是那些心直口快的人,更要深思慎言,不说让人生厌和惹人不快的话,否则往往事与愿违。
2.不要说沮丧的话
在出现困难和危难时,如婚姻危机、事业不顺、孩子来找到工作的时候,人们往往情绪低落,容易说一些沮丧的话。要注意,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说这样的话是不得体的。因为这容易给人造成压抑,引起对方的不快,也易使你们的话不投机。
3.不要说贬低自己的话
有些求人者喜欢用贬低自己的方式来抬高对方,其实这样会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谦虚要用对地方,不能自贬的时候还是实事求是的好。
4.不要说担心、怀疑对方的话
求人办事的人,往往意愿都比较紧迫,容易说一些急于求成、催促对方的话,甚至仅凭一己之断胡乱猜疑对方的能力、权力和身份,表明自己的担心和说一些情绪低落的话。这些话暴露出来的多是一些负面意识,因而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是应尽力避免的。
5.要注意语气和措辞
求人办事时,即使是关系很密切的人,措辞、语气也要适度,不要用命令的口气,一定要给人留下充分考虑和商谈的时间。
总之,在饭桌上求人办事,一定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言,只有这样你才会成功地求到别人帮忙。
名正言顺的理由让人更容易接受
饭桌上论的是交情,但是有交情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办成,要求人办事就要名正言顺,要有个理由,给个交代,或找个借口。在求人的理由上做文章,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求人办事寻找个好借口。
借口,很多时候就是“没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时要做出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方能如意。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采取拒绝承认错误的态度或学习颠倒黑白的行为。这里强调的是,有些人面对想请求的对象时,就以理亏的口吻说话,这种无谓的谦卑反而会使自己站不住脚,并无益处。
人都是这样,办事情讲究名正言顺,你给他一个名,他是很乐于做些自我欺骗、掩耳盗铃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对他有利的时候。实际上,嗜酒者从不主动要求喝酒,却以“只有你想喝,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舍命陪君子”这类借口来达到目的,表面上既不积极也不干脆。
如果你想在应酬中如鱼得水,就一定要擅长“正名”,即在办某件事时找个理由作为依托,这样才可能圆满。先替对方准备好理由和借口,对方就不会再推辞。比如,送礼给人时,先要说:“你对我太照顾了,不知如何感激,这是我一点小意思,请您接受。”由于有了借口,对方减少了内疚意识,定会欣然接受礼物。
总之,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先在理由上做足文章,为办事找个台阶。
另外,找出的理由要有理有据,这样才会使对方无话可说;以理服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对你所求之事产生认同,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思行事。
需要注意的是,说理要对准要害。大凡被劝者往往对某一问题想不开,结上了疙瘩,怀有成见。要说服之,非对准这个要害不可,否则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再就是劝导说理要具体实在,不能讲空话、套话、大话,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论证说理。以理服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摆事实,出言有据,这样对方不帮你的观点才会不攻自破。这是在求人办事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说话投其所好成大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完全没有一点需求和感情的人是不存在的。这种需求一旦利用好了,往往可以在彼此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求人办事也就顺风顺水。在饭桌应酬中,要建立起这种关系,问题就在于怎样才能够使同桌人知道,你和他对某件事有着共同的兴趣,你能满足他的需求。
古往今来,聪明的人都明白选好他人喜爱的“青菜萝卜”, 投人所好,借人成事,皆大欢喜。
清朝光绪年间,镇江木号的木材大都堆在江里,木材店的老板们每年要上缴很多银两给政府。偏偏木材店的老板们面对的是清正廉明的知府,送礼是行不通的。这可愁坏了这些靠木材吃饭的老板们。其中包括周炳记木号的周老板,他已经茶不思饭不想地发愁好久了。
这一天,周老板得知孝顺的知府大人要为母亲做寿,派人细打探后,周老板了解到老夫人十分钟爱鲜花。老夫人寿宴当天,周老板给老夫人的第一个惊喜就是在周太太下轿后,丫鬟们用绿色绸缎铺出一条路,周太太每走一步,都留下一朵梅花的印记,周太太走到老夫人面前,梅花就开到老夫人面前。老夫人喜出望外。宴席期间,共上了24道菜,周太太也换了24套不同花样的衣服,见老夫人大喜,周太太才说请知府大人放宽木行税贴。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的老夫人叫来孝顺的儿子,让儿子放宽政策,周老板得意地笑了。就这样,周老板和太太用他们的细心,为木号赢来了转机。
木材老板因为了解到那个“无懈可击”的知府大人是个孝子,有讨母亲开心的孝顺需求,也调查到知府大人的母亲偏爱鲜花,他正是从两个重要人物的需求点下手,投其所好,让老人家开心,同时又利用知府对母亲的孝顺,让原本清正廉明的知府大人开了金口,自己的难事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当我们与他人一起吃饭,特别是想在饭桌上求人办事的时候,最好对对方感兴趣的事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一起进餐的时候就有共同语言了。尤其是对于那些值得接近的人,越应该努力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知道他们想听什么,我们就说什么,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我们就点什么,饭桌上能够准备好合宾客口味的“饭菜”,所求之事顺利办成也就指日可待。
机遇无处不在,关键是你能不能发现它。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好商战,在社交中打好人情战,想在饭局中取胜,不仅需要宏观上的决策力和远瞻力,还需要一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有时候,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帮你准确捕捉到一些平日里很难直接看到的机会。如果你抓住了,那么你就可以顺利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或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如果你想赢得周围人的好感,就不能只顾吃饭,要时刻留意他的兴趣、爱好,明白他的意图,只有了解了对方的心思和需要,才能投其所好,将话说到点子上。对于那些难以捉摸的对手,你必须要下工夫掌握他的心意,揣摩他的心理,然后尽量顺应他,最好争取抢先他一步,说他想说,及他所及。这样一来,他给你的回报也是沉甸甸的。
细节处入手动人心
在饭局上,处处细心能够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很值得信赖。
当有人吃到不喜欢的东西难以下咽时,你细心地递过餐巾纸;当有人喝水呛到,你细心地叫过服务员要一杯温水;当有人喝酒喝到快要晕倒,你细心地为他盛一碗解酒汤并主动为他挡酒;当有人坐在那里左右不舒服,你细心地安排工作人员换一把座椅;当有人感觉冷时,你细心地把空调温度调高。
细心就是人们常说的会来事,但是要做到细心还有要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时刻掌握身边的小动态,才能够及时地“雪中送炭”,温暖他人。
现代人赴的是饭局,吃的是饭菜,喝的是酒水,处的却是人际关系。面对饭桌上那些陌生和不熟悉的重要面孔,不但要学会“破冰”,让大家在短暂的饭局上吃好喝好,更要学会让人迅速地记住你、接纳你、依赖你。毕竟,朋友多了,路就好走了。
在人际交往中,对细节的注意被称为敏锐、殷勤或体贴,所有有心人都知道如何细心经营,去赢得他人的好感和支持。
老李和一帮朋友约好去一家新开的餐馆吃饭,在朋友点菜的时候,老李的表情有些痛苦。朋友问怎么了,老李说:“胃病又犯了,有点不舒服,没事大家点菜吧。”这本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一旁的服务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不一会儿,在送茶水的时候,服务员用干净的餐巾纸包了几片药笑着对老李说:“先生,很抱歉我们店有规定不能为客人提供一整盒的药,不过您可以先吃几片缓解一下胃痛,大家喝的茶水不适合服药,给您端了一杯白开水,有什么需要您尽管叫我们。”老李感激地服下了那几片胃药。餐馆很忙,但是那位服务员每次路过老李所在的桌位,总是特意走到老李面前,面带微笑地询问他是否好点,或者是否需要别的什么帮助。在用餐快结束时,服务员又端了一份热汤过来,对桌上的人说:“各位客人,考虑到这位先生胃疼,我们饭店免费赠送一份汤,希望可以让这位先生更舒服些,也提醒各位注意身体健康。”结完账要出门时,服务员将客人送到门口,还让保安帮他们叫了车。后来,深受感动的老李和朋友们每有宴请或是聚会都会首选这家店。
这么细致入微的服务也许是这家饭店的经营策略,但不得不佩服这家饭店深谙人心。服务员也正是因为关注一个个细小的环节,做了很多小事,才成就了“客人再来”的大事。
不只是饭店经营,人际交往也是如此。要想结交他人,应把握饭局上的每一个小细节,细致入微地打动他人,让他人对你产生好感,并帮你成事。
在饭局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陌生人,他们的价值又往往不可估量。在与这类人接触的时候,更要倍加小心,要细心观察他们的各个细节,主动从细微之处表现出你对他们的关心、钦佩,当对方感动了,你的细心就会换来超值的回报。
在饭局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老朋友,这就要我们通过平时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品位特点和特别爱好,点他们爱吃的菜,记住他们身上哪怕很小的优点,把它放大了表扬,关注对方的每个小细节这往往会让对方非常感动。当一个饭局中充满了温情和关心,你的人脉之树也就更容易茁壮成长,求人办事也更容易成功。
求人办事时要懂得赞美
每个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求人办事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在饭桌上赞美别人。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爱好虚荣,你所求助的对象也不例外。有时候,一句赞美的话可以决定一件事情最终能否办成。但是,赞美别人还得讲究技巧。那么怎样来赞美别人呢?你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赞美的话要坦诚得体,且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赞美的首要条件,即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辞会反映一个人的心理,轻率的说话态度会让对方产生不快的感觉。赞美也不能太离谱,这样别人会觉得你太虚伪。
2.赞美人最好的方式是在背后赞美他。一传十,十传百,总有一天你的赞美会传到他耳朵里。时机一到,他也会赞美你一通,因为他是不会忘记使他美名远扬的朋友的。
3.把对方捧上天,让他感觉不帮你办事会有损他的自尊心。在现代社会活动中,人们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求于人的情况。怎样才能求得他替你办事,而不至于被对方拒绝呢?这就需要你巧妙地吹捧他,将对方引入你设定的情境中,然后提出你的要求。
4.把对方美化成道德上的完人。赞美可以是多方面的,通常你把对方说成是道德上的完人比称赞他的衣饰得体更有效果。也许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又确实达到了办事的目的。饭桌上,人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都可以成为你求人办事的武器。
5.把对方标榜为能力上的超人。这样做挑起了对方的好胜心,类似激将法,因为谁都不愿意被人看扁,你用赞美的方式把对方说成是全能的,他自然想方设法去维护自己的这个“全能”形象。
6.重点捧对方的那些你特别需要的能力。当一个人很有兴趣地谈到他的专长,或他所取得的成绩,或他所开展某项业务的辉煌时,你适时地提出与之相关的要求,他拒绝你的可能性最小,你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成功率最大,这是经过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实验所证明的。当你有求于人时,就去赞美他、吹捧他,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使你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
然而,你也要明白赞美不当,恰似明珠暗投,更有甚者,反而激起疑惑,甚至反感,这便是懂得赞扬却没有掌握赞扬的诀窍。所以,要想在饭桌上让求人办事取得成功,就要把握以上六个方面,相信对方在听了这些话后,肯定会很乐意地施以援手。
转移话题调动对方谈兴
适当转移话题,调动对方的谈兴,也是在饭桌上求人办事常用的方法。比如,有些事通过直言争取对方的应允已告失败,或在自己未争取之前对方就已经明确了不肯允诺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采取委曲隐晦、转移话题的办法了。
“委曲”就是不直接出面或不直取目的,而是绕开对方不应允的事情,通过另外一个临时拟出的虚假目的做幌子,让对方接受下来,当对方进入自己设定的圈套之后,自己的真实目的也就达到了。所谓“隐晦”,就是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以虚掩实,让对方无从察觉,表面上好像自己没有什么企图,或者让对方感到某种企图并非始于自己,而是另外一个人。这样,对方可能就不再有戒备和顾虑,要办的事情处在这种无戒备和无顾虑的状态中显然要好办得多。
委曲隐晦的最大特点就是含而不露或露而不显,在具体运用时有些小窍门需要认真领悟。
在运用这种技巧时,说话者首先要了解听者的心理和情感,这是说者必须掌握的说话技巧的基础。说者也只有在了解听者的心理和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选择某个场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话题能够打动听众的心坎,能使听众产生共鸣。
人的情感是一种内心世界的东西,一般是捉摸不定,较难把握的。但是,在有些场合,人的情感又常通过各种方式而外露。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听者的一举一动,并能据此加以分析和推测,那么我们是基本上可以掌握听者的心理和情感的。
由此可见,如果在吃饭的过程中,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此时就要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新的话题,以激起对方的谈兴。当在饭桌上求人办事进入某种僵局时,你最好采取适当转移话题的办法,从另一个角度同对方谈话,以此调动对方的谈兴。在不知不觉中,你再把话题拉回来,顺利办成你想办之事。
说出相似性博交情
人是群居动物,社交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满足相互交流的心理需求。人们对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人,总会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一旦对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也大都会热情相助。
中国有句俗语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人们对和自己相似的人容易看得顺眼,相似的两个人容易成为朋友。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在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当你与一位陌生人交谈之后,发现你们在电视、文学、球赛甚至烟酒等方面的态度存在惊人的相似时,你们是否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般来说,如果你了解到对方的观点与你的观点很接近,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这个人。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社会地位的相似性以及兴趣爱好的相似性等。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要求一些年轻人回忆他们结交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并列举这位朋友与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大多数人列举的尽是自己的朋友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如“我们性格内向、诚实,都喜欢欣赏古典音乐”,“我们都很开朗、好交际,还常常在一起搞体育活动”,等等。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
除了上面提到的相似性,还有很多方面的相似性同样影响人际吸引。既有内部倾向性的方面,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也有外部的身份特征,如年龄、性别、学历、经历、阶层、民族、宗教、行业、国籍等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个人嗜好一致的人比较容易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许多类似的条件中,态度特征、对象身份、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的相似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人生观、宗教信仰、对社会时事看法比较一致的人,更容易谈得来,感情融洽。由此可见,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同年龄、同性别、同学历和相同经历的人容易相处;行为动机、立场观点、处世态度、追求目标一致的人更容易相互扶持……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更加突出,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对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着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着负强化的作用。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过程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喜欢不相似的人。另一种解释认为,相似性影响吸引是由于它提供了关于他人的信息。人们通常重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所以拥有同样特点的人引起好感。
此外,有相似性情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就更容易进行。
当人们与和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交往时,能够得到对方的肯定,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他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较少,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很少受到伤害,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
在饭局上,我们要善于用相似性博取对方的认可与交情:“老王,您爱吃这个菜呀,这也是我的最爱啊,每次吃饭我都会点,咱们真是心有灵犀呀!”“王总,听说您有很多精良的爬山装备啊,我也特别喜欢户外运动,正好我知道一个攀岩的好地方,十一我正想约人去呢,不知道您方便么?来,为了咱们的共同爱好干一杯。”人们往往倾向觉得自己是个有品位的人,如果“刚好你也和他一样”有品位,那么,他不但会喜欢你这个人,还会喜欢帮你办事。
自曝“弱点”赢同盟
商务应酬时,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往往不大喜欢那些看起来各方面都比较完美的人,相反,讨人喜欢的往往是那些既有优点又有一些明显缺点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被试者看4个候选人的演讲录像,这四个人是:几乎是一个完人、一个犯过错误的完人、一个平庸的人、一个犯过错误的平庸人。看完录像后,他让被试者评价哪一种人最具有吸引力。结果表明,犯过错误的完人被认为最有吸引力,几乎是完人的人居于第二位,其次是平庸的人和犯过错误的平庸人。
一个善于商务应酬的人,绝不会在饭桌上过分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而是懂得利用不完美法则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瑕疵,让对方知道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这么了不起的人也是平凡人啊”。这样一来,尽管他出人头地、木秀于林,也不会被别人敬而远之,反而容易对他产生亲近感。
老李靠种辣椒致富,在十里八村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大家觉得他有思想,有能力,能挣钱。为了竞选村支书,他特地把一些平时与自己来往不大多的村民请到一起吃饭。饭桌上,村委会的会计隆重地对大家说:“今天是咱们村最有思想的李大宝同志请大伙吃饭,大家一定要多多支持,他可是被县委领导亲自接见过的人物啊,还出国考察过。”当然,下面的人反应并不强烈。
老李很明白,这些不了解自己的村民对自己的看法是很复杂的。会计这样的抬举并不足以拉拢那些村民支持自己,于是,老李悄悄地将提前写好的发言稿塞回兜里,在讲了几句开场白之后,他对在座的村民说:“我感觉自己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见识也不多,就拿我第一次去大城市来说吧,到了人家那里,我连公交车都坐不明白,在挤得喘不上气的公交车上站了两个小时,才知道我坐反了,下车的时候还让公交司机好顿骂,到现在我去大城市都还害怕那公交车呢。”村委会的会计看着老李在那讲自己的“糗事”很着急,按照两人事先的安排,老李应该是给大家做一场演讲,讲现在种辣椒的技术,讲他是怎么致富的,讲他能带大家致富。但是让会计没想到的是,下面原本没一点反应的村民开始露出了笑脸,他们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老李又接着讲了很多他在大城市里遇到的事,有新鲜好玩的,也有糗事,一些在山沟里窝了一辈子的老村民听得如痴如醉,几个年轻些的村民也不时发出笑声。在气氛热得差不多的时候,老李端起酒杯郑重其事地说道:“各位,外面的世界发展得很快,家里有大学生的也知道,他们逢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到咱们这大山沟里,我呢,也没什么能力,但是我希望能够借着我这几年攒下的致富经验带着大家一起致富,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再进大城市的时候能不像我当时一样,像个傻子一样,我们一块儿干,没准过几年啊,在外上大学的孩子都盼着回家,别村的大姑娘都排着队往咱们村子里嫁。”
结果一顿饭饭吃完了,老李也征服了在场的大多数村民。让大家听进去他讲话并不是因为他是个有钱又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因为他和村民们一样,也见识有限,也在大城市里做了不少的“糗事”。
人们常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老李正是深谙这个道理,他虽然想要做一个领头人,但是他先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了那些对他不太熟悉的人,而这样做换来的就是别人心理的一个平衡:“原来这个有钱人也和我们一样是个乡巴佬,也会出丑,还挺可爱的。”这样,老李显得更有人情味,所办的事也就水到渠成。
为人处世时,锋芒是强者额上的角,一不小心就会伤人伤己。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对你怀有亲近之感,就要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一些无关痛痒的缺点,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
那些不太完美的人,更容易让人觉得可亲可爱。与十全十美的人相比,能力出众但有一些小错的人最有吸引力,是人们最喜交往的对象。如果你刚好是饭桌和交际圈内的佼佼者,求人办事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会适当地用小错误点缀自己,比如你“不小心”把桌上的醋当成了酱油倒在你的面食上,而且“不小心”表现出了酸后的痛苦表情。比如说主动曝光一下你的“糗事”,也许会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同盟者,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唤醒交情,博朋友援手
老陈是某单位的技术员,一直勤勤恳恳,工作也干得十分出色,却因为不太善于交际,因而一直未分到一套大的房子。据说最近单位又有一批大房即将分配,身边的人都劝他主动争取一下,可一时半会儿他还真想不出办法来。所幸的是,此时正逢单位换领导,原领导到别处高就,从别处调来了一位新领导。这位新领导正是他以前相交甚好的一位朋友。此刻,老陈又是喜来又是忧。喜的是,也许这位朋友能念及旧情帮上忙,忧的则是,人家可是已发达了,成了自己的上级,怎么好意思开口,再者人家现在认不认他这个朋友还是个问题。
朋友相交之初,总会有“苟富贵,勿相忘”的豪言壮语,可事实上远非如此。有些朋友在自己富贵发达后,就忘了当初的誓言,逐渐与原先那些状况并未有多大改善的老朋友疏远了,甚至忘了老朋友,躲着老朋友。
导致老朋友之间这样不近不交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发达显贵的一方人格上产生了偏差,耻于与无权无势的旧交为伍;有可能是他心情没变,因整天沉溺于繁杂的事务之中,无暇顾及他人;有可能是没有长进的一方妄自菲薄,因自卑而羞于交往。无论怎样,两者的交情已不是窖藏的陈年老酒,越陈越香,而好比将老酒搬到阳光底下,敞开盖,让味越来越淡,最后有可能变成无滋无味的水。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在原地的低层次的朋友如何向已发达的高层次的朋友开口请求帮忙办事,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当然,这肯定是在被逼无奈非求不可的情况下。因为求相识的旧友,必然比求陌生人要好得多,至少曾经有过很深的交情。再者,跟老朋友说话总比跟陌生人好开口,对老朋友的性格、爱好等有一定的了解,能把话说到点子上。
首先,你可以请老朋友吃饭,另外准备点见面礼。因为是多年不见,是老交情,准备点礼物是非常自然的,也是情感的体现。礼物不在多少,但它有把这么多年没有交往的空缺一下子填补之功效。这礼物最好是对方旧有的嗜好,也可以是土特产,也可以是烟、酒及钱。当然,礼物不同,说法也不同。若是旧友的嗜好之物,就说是“特意带给老兄(老弟)的,我知道你最喜欢这种东西”;若是土特产,就说是“带给嫂子(弟妹)和孩子尝尝”;若是钱,那就得说是“给的,买一件合适的衣服或买书”之类。只要上了饭桌,便有了开口求老朋友办事的机会了。
其次,在吃饭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回忆过去,这样才可能唤起沉睡多年的交情,这交情便是对方肯为你办事的关键所在。当然,回忆过去,闲聊往事,也有个当与不当的问题。与朋友闲聊过去要有节有度,不要引起他的反感,而达不到办事目的。
再次,“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们长时间没有来往,此次你突然请他吃饭,对方便心知肚明你有事要求他。他若不愿意帮忙,态度往往会非常冷淡。当你把事提出的时候,他会显出含含糊糊的拒绝态度,这应该在你的意料之中。这时,你就得把“死马当成活马医”,采用“以言相激”之法,让对方扭转态度,然后继续深入,直到切入正题。
最后,如果你意识到这事办成的难度大,或者对方是一个一切向“钱”看的人,即使他帮你办成,也会欠下一个天大的人情。这样,你不妨干脆以合作的态度去找他,以利益为驱动。如果你把实情道出,挑明利害,对方可能会碍于旧交之面不好接受。那么,这时你可以撒一个小谎,说这事是别人托你办的,这样,对方就会很坦然地接受,你也可以显得不卑不亢,事后也避免欠下还不完的人情债。其实,这种方法也是当今社会中求人办事很普遍的手段,运用这种手段办事,成功率往往很高。
四种策略,“远亲”变“近亲”
玲玲在北京某学院上学,在大学四年中,她一直都知道有位关系比较远的亲戚在学院任教,但是总感到好像是刻意讨好人家,所以她从来没有拜访过那位亲戚。临近毕业,看到同学一个个找关系、走后门,她也开始着急了。没有办法,她只有硬着头皮请那位亲戚吃饭。吃饭的过程中,那位亲戚谈到老家亲戚们的情况。其实玲玲对老家的情况也不太了解,只好含糊其辞。尴尬地坐了一个小时后,那位亲戚说:“玲玲,我今天还有事,咱们下次再聊吧。”玲玲一听这话,感到事情没有办就这样回去,那这顿饭就白请了,于是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那位亲戚一听马上绷起脸说:“玲玲,学校自有分配,我也不好参与什么。”玲玲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寝室,感叹人情冷暖与世态的炎凉。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常常能从亲戚那里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但亲戚也有远近之分,近亲之外更多的则是远亲。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亲戚关系也被蒙上了金色的镀膜,变得非常的不确定和难以把握,特别是那些远亲。当然,亲戚间的关系是需要维持的,否则就可能造成“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亲戚用时方恨远”,我们得将有用的“远亲“变成“近亲”,这样才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解脱自己求助无门的烦恼。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先“报李”后“投桃”
在传统的亲戚交往中往往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亲戚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彼此都是一家人,七大姑给八大姨帮忙办事是应该的,没必要像其他关系那样客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血缘关系虽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但亲情的维护更多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帮助上。
在求关系疏远的亲戚办事时,你可充分运用自己的真诚去打动对方,然后作出承诺,让对方相信自己,这样才可能先得到亲戚的“报李”。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就是在作出“投桃”的允诺之后,就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及时兑现自己的诺言,千万不要做出小人行径,暗中坑亲戚一把,那时“亲情”这两字也将变得一文不值了。
所以,有诺必践,有“报李”必有“投桃”,这是继续保持良好亲戚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前提,切不可“一次性处理”。否则,在今后的关系中,再想利用亲戚办事那真是难上加难了。
2. 循序渐进
遇到麻烦事,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亲戚关系来解决。亲戚有远亲和近亲,对于近亲,一般都能尽力帮助解决问题;而对于远亲或关系已经疏远的近亲,如果要求其帮忙办事,就要考虑好巧妙的对策。
这时,一蹴而就的办法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使人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使其接纳你,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上文故事中的玲玲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她的要求太过突然,未给对方一个心理接纳过程。毕业分配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前途,轻易找人办事,人家在心理上还没有接纳你,又如何能够答应帮你这样重大的事情呢?不要说多年没有打交道的亲戚,即使是经常见面的也需要慢慢商榷。
3.主动出击,积极沾亲
中国自古就有“沾亲带故”一词,“沾”可以理解为攀附,它是充分利用亲戚关系的一个好方法。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处于困难之中,需要就某事求助于别人时,拿出“踏破铁鞋”的精神来,就不怕没有“觅处”。
4.诉说苦痛获同情
通过向疏远的亲戚诉说你的苦痛,可以促使亲戚予以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说出共同利益,诱对手出手
李先生和张先生是生意上的竞争对手,在一次宴会上,两人碰面了,可谓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李先生与宴会上的一位外籍商人正好有一笔生意洽谈,由于资金上的问题一直谈不拢,他想如果和张先生合作一定可以成功接下这笔生意。问题是:张先生愿不愿意呢?该怎么说服张先生呢?李先生烦恼不已。
其实,这个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求人办事时应该把你的对手囊括进来,因为也许你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双方的联合更容易达成目标。也许你的对手在某一方面比你更有关系、更有能耐,缺少了他就不能将事办成……总之,求人办事时不应该把你的对手排除在外,明智的做法是化敌为友,或采用一定的计策,让他(她)乐意为你办事。
如果你的对手是个高智商且自尊心很强的人,你可以利用兵法上的激将之术,对准对方的要害刺激对方为你办事。
此外,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冤家宜解不宜结”,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对手可以关怀释之,而不必耿耿于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互不忍让,必将使矛盾激化,冲突升级,加重双方的对抗心理。即使一方凭借权力或武力压倒对方,那也只能导致压而不服,或面服心不服的结果。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对对方礼让三分,用事实来表白自己。一旦你这样做,你的宽容大度必然会激起对方的羞愧之心,令他打心底里佩服你的度量。这样做,常常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你不仅不会失去名望,而且还能获得他人更多的真诚拥护。
在饭桌上想让对手为你办事,就要让对方知道你与他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样对方才会竭尽全力去做。相反,如果把对方的利益排斥在自己的利益之外,那么对方绝不会对你友好相待,你们之间永远都只是敌对的,那对方就更不乐意为你办事了。
有时你也可以把你的对手逼上“梁山”,让他为你办事,不过这样做有个诀窍就是: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攻其一点,在对方最脆弱的地方下手,在对方最害怕的地方下刀。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方一定会做出让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