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幽默谈吐-童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孙猴子的小便

    《西游记》的作者是很有幽默感的,有许多幽默的大场面,很是精彩。比如,大闹天宫中孙猴子对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嘲弄,把本来很庄严的神仙都写得很可笑而且无能。但是,这些只是作者在宏观上的幽默,在微观上的幽默与之相比更胜一筹,表现在能够在细节上嘲弄孙悟空。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可是,却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他自己以为翻出去了,在一座山下撒了一泡尿,结果这座山却是如来佛的一个手指。

    这个细节很幽默。因为,撒尿的行为和孙悟空的神通、藐视一切权威的气概之间产生了反差。一方面是大无畏的英雄,一方面又是本性不改的顽猴。

    如果光是低级动物的本性,也不见得有这么生动,这种本性还令人联想起孩子气的调皮,这就加深了显而易见的不和谐。这就形成了可爱的幽默感。

    这就是《西游记》比之神怪小说《封神演义》高明的地方。

    《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在法力上、神通上不亚于孙悟空的不在少数,但是在动物性与儿童性,在超人与凡人的错位和统一上,则不能与《西游记》相比了。

    天真与幽默

    孩子讲出话来,往往会引人发笑,引起人发笑的原因很多,但是笑不一定是幽默。有时只要有一点意外就会叫人发笑。这就是康德所说的“期待的失落”。

    小孩子讲话之所以令人发笑,原因往往是他们的天真。因为成年人早已失去了天真,人们期待小孩子像成年人一样说话,然而他们一说就出人意料,这就引起笑了。

    一个孩子来到我家,我给他一个糖果,然而他说:“不能吃。”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妈妈说,我生病了。”

    后来我又拿一个荔枝给他。问他这个吃不吃。

    他说:“吃。”

    我问:“你不是病了吗?”

    他说:“我的病已经好了。”

    这是出人意料的。在成年人的经验中,生了病是不可能在瞬间好转的。但是对孩子来说,由于他对荡枝有了强烈的食欲,就顾不上这些了。

    还有一次,在一艘海轮上,一个孩子指着一只比较小的轮船说:“爸爸,这只船是不是刚刚生下来的?”他爸爸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因为它比别的船小。”

    这也是小孩子的天真。表现了他的经验有限。幽默和天真都是可贵的,但是幽默可以有意为之,而天真却是认真的。

    幽默的孩子

    小孩子很少有幽默感,因为幽默有一个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心照不宣的假定。而小孩子说话却是很自然、很真实的。即使要说谎,也是很真诚地说谎。如果大人也认真地说谎,就要用很多心机掩盖,目的在于引人上当。

    但是小孩子说谎却因为经验有限,他们真诚的谎言和拙劣的技巧之间的裂痕会很明显地暴露出来,加之一般也没有什么危害性,所以是很好笑的。

    一个朋友和她的女儿出去旅游了一番,归来以后,孩子突然当着她妈妈的面,问父亲道:“爸爸你和一个女人照的照片哪里去了?怎么不拿出来给妈妈看看呢?”

    她父亲说:“没有和什么人照过照片啊。”

    孩子说:“当然有啊,还是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照的呢?”

    其父大窘,说:“没有啊。”

    女儿走进房间去说:“我拿出来给妈妈看看。”

    照片拿出来了。原来是她和她爸爸一起照的。

    这就是有意的幽默,而不是说谎了。因为这里没有任何欺骗的成分,只是为了心照不宣的沟通。

    这样有幽默天分的孩子是不多的。

    幽默的撤退

    有一首儿歌:

    反唱歌,

    倒起头:

    爷十五,

    娘十六,

    哥哥十八,

    我十九,

    记得外公娶外婆,

    我在村前打大锣。

    这自然是一种自由想象,颇为幽默,但需要有一点想象力。这种想象,当然是超越现实的。儿女不可能比爸妈大,这是常识。但是,科学家的想象力,有时落在文艺家的后面,但是有时也超越了艺术,使得艺术家相形见绌。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母亲在特殊高速运动中完全有可能比女儿小,女儿的年龄也可能比母亲大。

    如果人的运动速度达到光的速度,不仅时间会延长,人的寿命也会延长。比如一个女宇宙航空员,在她25岁的时候,生下一个孩子,在她孩子一周岁的时候,她乘上光速宇宙飞船,到达距离地球16光年的星体,在地球上,时间过了16年,在宇宙飞船上只过了一年,她来回各一次,在地球上是32年,她在宇宙飞船上只增加了两岁,也就是27岁,而她留在地球上的孩子已经增加了32岁,加上原来的一岁,也就是33岁了。33岁女儿和27岁的母亲,这就是科学家的预言。这不完全是幻想,因为在微观粒子实验中,有一种微粒在电子回旋加速器中,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本来只有大约四十八秒分之一的寿命就增加到将近三倍,也就是十六秒分之一左右。这是科学,不是幽默。在科学前进的时候,幽默只好撤退。

    可爱的虚字眼

    女儿在编一本她们年级出版的打印刊物,一篇稿件放在桌子上,顺手拿起来一看,是这样写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的解释是:“子,是孔夫子;曰,是说;学,是学习;而,是虚字眼;习,是温习;之,是虚字眼;不,是虚字眼;亦,是虚字眼;说,就是悦,快乐的意思;乎,是虚字眼。”老师让学生解释一下全句的意思。学生站起来,很流畅地回答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夫子说:‘学习虚字眼,温习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快乐的虚字眼!’”老师听了大笑,学生也大笑。为什么会笑呢?解释起来却不那么简单。

    首先,这是由于众所周知的经典给歪曲了。在幽默理论中属于歪曲经典的范畴,经典中人所共知的神圣意义和这临时附会出来的意思形成了不伦不类的反差。

    其次,这个学生如果是故意的,则双方早有心照不宣的前提,当属于故作蠢言之列。但是,女儿告诉我,这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那么这个外国学生就不是故作蠢言,而是犯了一个错误。错误本来不属于幽默范畴,但是读者是中国人,是非常熟悉《论语》开头这一段名言的意义的。

    这里就又有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准备状态的反差,那就不是说话者互相心照不宣的调侃,而是故事的作者和阅读者之间心照不宣的交流。

    好消息和坏消息

    舒婷很欣赏她的儿子,有关孩子的一切,她总是不由自主地反复诉说,以致虽然我好久没有见过她儿子,可是她儿子的成绩、爱好,他在班上女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我一清二楚。

    但是,所有这一切几乎都很快被淡忘了,只有一个幽默故事是例外。

    这一天,她儿子考完试,从学校里回来。像球迷等待着比赛结果那样,舒婷盼望着好消息。

    看到她紧张的神色,儿子说:“今天有两条消息,一条是好的,一条是坏的。先讲好的还是先讲坏的?”

    做妈妈的,自然愿意先听到好消息。

    儿子清理了一下喉咙说:“好消息是,英语考卷发了下来,我考了个全班第一。”

    舒婷大喜。接下来问道:“那条坏消息呢?”

    儿子说:“非常遗憾,那条好消息是假的。”

    舒婷从心里笑出来。她的笑不仅是为了这个故事,而且还为自己儿子的幽默而感到真正的欣慰。

    舒婷自己的散文就是以幽默见长的。这个故事的幽默感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儿子先是创造了一种不言而喻的期待——一个好消息和与这个好消息无关的坏消息。第二,坏消息的出现,不是孤立的,不但是和好消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把好消息取消了。

    为什么光膀子

    舒婷和朋友闲谈,总是很幽默的。一个朋友向她诉说,自己得不到妻子的体谅,常常在工作进入佳境的时候,妻子叫:“吃饭了!”那“鬼哭狼嚎”的叫喊,把隐约浮现的灵感惊跑了。舒婷不太同意用“鬼哭狼嚎”来描述妻子的叫声。她说,你们男人不可能体会到妻子把饭端到桌子上丈夫无动于衷的悲哀。她说这话时抒情语调很动人。

    后来,读到她的散文,恰巧有个地方是写到这种情况的:

    饭端到桌子上都快凉了,丈夫还是无动于衷,背还躬得像一座山似的,除非在他椅子下面放上一个大炸弹,否则他不会离开那个座位。

    无可奈何的焦急和怜惜都在其中了。我想舒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是比在散文中更加幽默的。不过她的丈夫却是一个严肃而且有点呆气的学者,绝对不是幽默的对象。她在家中,怎么幽默得起来,这可是个谜。后来接触多了,才发现她的孩子比她可能更为幽默。

    她儿子老是把上衣脱得光光的回来,每次都说是上体育课。这一天又脱了个光光。问是不是又上体育课了,回答:“不是,上的是地理课。”为什么脱得光光?答曰:“今天上到了赤道。”

    也许正是这种氛围使得舒婷的幽默天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孩子的减法

    做父亲的,经常夸耀自己年轻时数学成绩是如何如何的拔尖。

    时间长了,孩子反抗了,说:“不妨来一道最简单的算术题比试比试?如果我口袋里有四块钱,后来我丢了两块钱,结果怎样?”做父亲的脱口而出:“当然是还有两块了。”

    孩子哈哈大笑,说:“一分钱都没有了。因为口袋里有一个洞。”

    孩子接着又来了一道题:“如果哥哥有四个苹果,我拿走了三个,结果怎样?”

    这回父亲有了警惕:“如果是放在篮子里的,那就是还剩下一个苹果和一个篮子。如果是放在桌子上的,那就还剩下一张桌子和一个苹果。”

    孩子又哈哈大笑:“又错了。其结果是,我被哥哥狠狠揍了一顿。”

    接下来的一道题是:“口袋里已经有了一百块钱,又去问妈妈要一百块钱,结果怎样?”

    做父亲的自然知道,自己的妻子不会在孩子已经有了一百块钱以后,再给一百块钱。

    就说:“我看,你的口袋里结果是在一百和二百之间。”

    孩子又哈哈大笑:“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我破产了。”

    做父亲的说:怎么会这样?你太不懂数学了。

    而做儿子的则说:“你太不懂我妈妈了,我原有的一百块钱也给她没收了。”

    幽默感和伤害性

    科学的思维要求概念不得转移,转移了就无法思考、不能对话了。在任何交流和谈判中,这是个前提,也是双方无声的预期。一旦概念被转移了,被偷换了,对方的预期就失落了,如果是有意的,就可能产生笑。不过这种失落,不仅限于语言,也包括动作,比如,本以为一个人能安全地走路,忽然他跌倒了,如果伤得不太厉害的话,人们就会笑起来。动作是单纯的,而语言要复杂且含蓄得多。两个儿童对话:

    一个问:“你的弟弟呢?”

    答曰:“他受伤了。”

    问:“发生了什么事?”

    答:“我们玩了一个游戏,看谁把身子露出窗外更远。结果他赢了。”

    这段对话之所以幽默,最关键的就在一个字上,就是“他赢了”的“赢”字上。

    “赢”字,包含着互相矛盾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表层的,在身体动作上他伸得最远,这条符合原来输赢的准则。另一方面是深层的,他赢的结果是他掉下去受了伤。这样严重的伤害已经大大超过了游戏上赢得的一切。这样的伤害性是太大了,但是,这种伤害性是虚拟的,并不是现场鲜血淋漓的。在超越现场的想象中,还是可以幽默起来的。

    消解前提

    哥哥要到郊外去旅行,晚上临睡前叫弟弟明天清早五点钟唤醒他。弟弟爽爽快快地说:“好的,只要你到了五点钟告诉我一下,我马上把你唤醒。”

    这种幽默的好处在于一种特殊的偷换概念。

    弟弟表面上爽快地同意了哥哥的要求,实质上,却也爽快地取消了对方的要求。哥哥本是怕自己在五点钟以前醒不过来,才要求弟弟帮忙,如果哥哥能够清醒地告诉弟弟五点钟已经到了的话,也就不用要求他把自己唤醒了。弟弟答应哥哥和他对于哥哥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答应”作为前提被消解了,变成了不答应。概念中包含的自相矛盾被揭示出来,导致了预期失落,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还有一种消解前提的方法在逻辑上叫做同语反复。

    哥哥说:“有两只猪跑到我家菜园子里来了,是谁家的?”弟弟说:“大猪属于谁家我说不清楚,可是小猪我知道。”

    哥哥让他把小猪的主人说出来。弟弟说:“小猪是大猪家的。”

    弟弟的回答实际上等于是没有回答。“知道”的预期落空为不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所以才能产生幽默的笑。

    妈妈和妻子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出了他的妻子,但是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有人说他做得对,只要有妻子,孩子还可以再生;有人说他不对,孩子死而不可复生,而妻子是可以再娶的。

    这些议论都很正经,但却都不幽默。一个近似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男人和妻子、母亲一起去游泳。大水来了,妻子和母亲都被大水冲击着。

    问:“此时你应该先去救谁呢?”答曰:“救妻子。”

    问:“为什么?”答曰:“因为母亲是会游泳的。”

    这个故事很有一点幽默的情趣。两个故事不一样,因为思路不一样。前一个故事,虽然有它一本正经的价值,但是幽默不起来,原因是它拘泥于一条思路。后一个故事,问的人是出于一条思路的惯性,想把这个人逼到两难处境中去,但是这个人的回答却是两全其美的。因为这时另外一条思路冒了出来:母亲会游泳,可以不救,这就把另一条思路又贯通了。由于这条思路意外地出现了,人们获得了顿悟之乐,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但是,从幽默的口味来说,这还是不够幽默,因为情绪的调侃不足。

    舒婷的儿子曾经在家里开玩笑。

    舒婷问他:“如果游泳时,我和你爸爸都溺水了,你救谁?”

    儿子说:“当然救老妈。”

    爸爸问:“为什么?”

    儿子说:“像你这样的年纪和长相,再找对象的可能性等于零,我不救妈妈,你下半辈子就可能要永远单身了。”

    从情感超越于实用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幽默。

    典故和语义错位

    朋友的孩子非常用功,家庭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也很棒。我不免称赞几句:

    “你孩子好争气,很聪明,有才华,将来准有出息。”

    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却说:“什么才华?不过是笨蛋的才华、傻瓜的才华而已,没出息的种子。”

    话还没有说完,孩子的妈妈就笑了,而我却没有笑。

    原来他所说的什么“笨蛋”、“傻瓜”、“没出息”,都是他妈妈平时骂他的话。

    这里就有个幽默的道理:

    他妈妈说他“傻瓜”、“笨蛋”、“没出息”和他重复出来的意思(因为有了我的称赞)是不一样的,反差或者语义的错位是很强烈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一说,他妈妈就笑了起来。

    而同样的话却不能使我笑起来。因为我不知道孩子的话原来有典故。原来的意思和现场的意思的反差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而我是不知道的,因而就不处在同一个语境里。这种事情在同事、朋友、夫妻之间是经常发生的。

    一句话孤立起来很平常,知道这句话的典故的人,语义就发生了错位,所以笑得肚子痛;不知道其中典故的人,没有语义错位的心照不宣,当然莫名其妙。

    从应用方面来考虑,要幽默得起来,办法之一就是尽可能把朋友说过的话在另一种场合中,在相反的、错位的意思上去运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