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一日一释-人生在世 自立自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经文】

    夫忠为事君之首,而龙逢斩、比干诛;孝称德行之先,孝己忧而曾参泣。遇好文之主,贾谊被谪于长沙;当用武之时,李广无封侯之爵。又曰:“意合,异类生爱;意不合,至亲交兵。”

    夫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凡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此难必者也。何以言之?语曰:“羿关弧则越人之行自若,弱子关弧则慈母入室闭户。”故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也。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子、兄弟、君臣之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恃也。”何者?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叟拘;兄贤不过舜,而象傲;弟贤不过周公,而管、蔡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理,亦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汉时,梁孝王藏匿羊胜、公孙诡,韩安国泣说梁孝王曰:“大王自度于皇帝,孰与太上皇之与高皇帝及皇帝之与临江王亲?”孝王曰:“弗如也。”安国曰:“夫太上、临江,亲父之间,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剑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终不得制事,居栎阳。临江王,嫡长太子也,以言过废王临江。景尝属诸姬,太子母栗姬言不逊,由是废太子,栗姬忧死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害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泣涕,幸大王自改,大王终不觉悟。又如太后车即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出羊胜等。

    由是观之,安在其可必哉?语曰:“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又曰:“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绝。”此言财、色不可必也。墨子曰:“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黄石公曰:“王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民叛。”此言臣子不可必也。《诗》云:“自求伊佑。”有旨哉!有旨哉!

    【译文】

    忠诚,是臣子侍奉君主的首要道德标准,可是忠于夏桀的关龙逢却被杀害,忠于商纣的比干也被剖心。对父母行孝道,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行最重要的标准,可是殷高宗的儿子孝己,尽管事父至孝,还是担心后母的谗害。曾参是有名的孝子,可还是因得不到母亲的信任而悲泣。生逢爱好文学的汉文帝之时,以文著称的贾谊却被流贬到长沙;正当抗击匈奴的用武之时,英勇善战的李广却终生未得封侯。所以,又有这样的说法:意气相投,本不属同类的人之间也会产生友爱;心思不合,最亲近的父子、兄弟也会刀兵相见。

    作为君主,没有不希望他的臣子是忠诚的,可是臣子忠诚未必能获得信任,所以忠于吴王阖闾的伍子胥却被沉入钱塘江,苌弘忠于周灵王,却被流放蜀地,刳肠而死,其血存放三年,化为碧玉。凡是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儿子孝顺的,然而孝子却未必获得父母的喜爱,所以孝己尽管对父亲殷高宗非常孝敬,却由于后母的谗害而忧虑,曾参对父母非常孝敬,却因不被父母喜爱而悲泣。这就是事物难以有定准的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后羿张弓欲射,越国之人谈笑自若的与别人说起这件事,但假如是被母亲疼爱的小儿子弯弓欲射母亲,那么老母亲就会躲进屋子里,关起门户。所以说,如果有定准,越人可以不怀疑后羿;无定准,慈母也会逃避自己的儿子。

    魏文侯问狐卷子说:“父子、兄弟、君臣之间,可以依赖对方的贤德吗?”狐卷子回答说:“不可以。”为什么呢?父亲贤德,大约比不过尧了,可是尧的儿子丹朱却被尧放逐;儿子贤德,谁也比不上舜,可是舜的父亲瞥叟却把他囚禁起来;哥哥贤德,谁也比不上舜,可是舜的弟弟象却傲慢无礼;弟弟贤德,谁也比不过周公,可是周公的哥哥管公、蔡公却死于周公之手;臣子贤德,谁也比不上商汤和周武王,可是夏桀、商纣这两位君主正是被商汤和周武王这两位臣子伐灭的。所以盼望别人时,人偏偏不来;依赖别人是不可能长久的。你要治理天下,就得从依赖自身开始,别人又怎么能依赖呢?”

    汉代,梁孝王把朝廷通缉的罪犯羊胜、公孙诡窝藏在自己的王宫里,内史韩安国哭泣着劝说梁孝王道:“大王您自己忖度,您和当今皇帝的关系与当年太上皇与高祖皇帝的关系,以及当今皇帝与临江王的关系相比,哪种关系更亲呢?”梁孝王说:“我与当今皇帝的关系是兄弟关系,所以比不上太上皇与高祖皇帝以及当今皇帝与临江王的父子关系。”韩安国说:“太上皇与高祖皇帝,当今皇帝与临江王,是亲父子关系,然而高祖皇帝却说:‘手提三尺宝剑,夺取了天下的是我。’所以太上皇最终不能当朝治理天下,只能闲住在栎阳的宫殿里;临江王是当今皇帝的嫡亲长子,由于说话不谨慎,景帝曾经对他的嫔妃们说:‘太子亲母栗姬出言不逊,我就废掉了太子。’栗姬因此忧伤而死,就是由于宫廷内部的斗争而在中尉府中自杀。为什么这样呢?治理天下的君主,不因家事妨害天下国家的根本利益。所以才有这样的古语:虽有亲父,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凶残的猛虎?虽有亲哥哥,怎么能知道他不是凶残的豺狼?如今大王你位列诸侯之上,喜欢听奸佞之臣不负责任的话,冒犯皇帝,违背法度。当今皇帝因为你,有太后宠爱的缘故,不忍心动用法律手段制裁你而太后日夜哭泣,盼望你能自我悔过,可是你却毫不觉悟。假如有一天太后逝世,你又能依赖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便把羊胜等人交了出来。

    由此看来,事情哪里有个定准可依据呢?有这样一句话说:“因为权势和利益的需要而结合的,一旦失去了权势和利益,交情随之疏远;以美丽的容貌侍奉别人的,一旦容貌衰退,宠爱随之断绝。”这就是说钱财和美色由于没定准而不可依赖。墨子说:“尽管父亲很慈爱,但他决不会疼爱没用的儿子。”黄石公说:“国王不能没有仁德,没有仁德,臣民就会叛离。”这是说臣下和子女不可依赖。《诗经》上说:“求自己保佑自己吧!”真值得回味啊!

    【智解】

    求人不如求己

    万事都无定准,很多人们认为“一定”的事物都是主观臆断的结果。世上没有必然的事情,原本看似可能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会变得不可能;而原来认定不可能的事情,在世事流转间也会成为可能,正如俗语所说“世事难测”,谁也不能把事情预料得没有丝毫偏差,而只要这一点点偏差就可能改变整个事情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有人参与其间的事情更是如此,因为人心难测,人的思想观念、情绪都是时刻变化的,其结果也难以定准。所以说,世事不可完全依赖他人,即使是忠臣孝子,也不能依赖君主和父母,因为你的忠诚和孝顺并不一定能被对方理解。即使对方很贤明也不一定万全,如尧、舜、商汤、周武王、周公旦都是公认的圣人,但是伐君、囚父、抛弃爱子、杀掉哥哥的事也是他们的真实所为。

    在君主与臣子间,起维系作用的是权势和利益关系,二者之间是互相需要的,君主靠臣子来维持统治,靠他一个人之力是不可能管理偌大一个国家的,只有通过官吏层层逐级管理,以保证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拥有最高权力,并且能长久地传承下去,古代奉承君主总要说“皇朝千秋万代”,表示这一朝代的“家天下”永远会繁荣兴旺下去。而臣子们忠心耿耿地侍奉皇帝,一方面是想实现自己济世救国的理想抱负,还有就是借助国家机器来实现自己的个人和家庭利益,拥有一定的财富和权力,虽然比不上帝王富有海内,但是足以过上优裕富足的日子。可以说,古代王朝就是统治者和他的大臣们所组成的利益集团,从总体上说,在其间的感情因素是比较淡薄的,一旦在两者之间起维系作用的纽带断了,那么这个集团也就瓦解了,也许自古忠肝义胆和忠臣良将不存在绝对的依赖关系,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君主与臣子相互间是谁也靠不住谁的。君主不能再给臣子带来权力与利益时,君主也就不再值得尊敬与忠诚了,臣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另谋高就,寻找新的主人以求富贵。而当一个臣子不能再为皇朝服务,不能为帝王排忧解难时,也就没有了继续居高位、吃皇粮的资本,很可能被扫地出门甚至是人头不保。所以说,在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忠诚与顺从是靠不住的,奢求绝对的忠诚与爱戴是不可能的。

    要想成功,要想求得平安幸福,把希望全放在别人身上是不行的,完全依赖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支持、理解是不行的,在很大程度上自己的成功、幸福还得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绝对忠诚、信任,只有自己才永远不会背叛自己。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铲除魏忠贤便是这样一个例子。明朝的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皇帝朱由校去世,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位的皇帝权力被太监魏忠贤控制,朱由检刚即位时发现自己的权力很不稳固,自己周围的人尽是魏忠贤的人,弄不好自己连命都给魏忠贤收拾了,所以朱由检对自己的处境谨慎观察,什么都小心翼翼。即位初,朱由检明白不能让魏忠贤等太监对他怀疑,所以,这个似乎很糊涂的崇祯皇帝给魏忠贤及他的爪牙种种封赏,魏忠贤洋洋得意,整个朝廷对魏忠贤恨之入骨,更对崇祯皇帝摇头叹气,认为这个皇帝将来会死在魏忠贤的手里。

    但是,一切都在崇祯帝的计划下进行,连安插在皇帝身边的魏忠贤耳目也没有发现。大约即位10年左右,崇祯帝首先在兵部安排自己可信的人,这些人官不算大,但是有实权。然后,有一天崇祯帝下诏书,凡是属于魏忠贤人马,忠于魏忠贤的人马,都可以到兵部领赏。这些平时被安插在皇帝身边的人不知是计,大喜,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奖励,都纷纷到兵部去,等待封赏,没想到到了兵部,全部落网,所有魏忠贤的亲信武器全被解除,属于魏忠贤的爪牙给逮起来,属于一般的走狗轰出京城。崇祯帝身边已经安全了,连刺客也都没有了,全换上自己的人马,这时候下诏魏忠贤进宫,魏忠贤明白自己的末日已经到来,便提出告老还乡,崇祯帝照准,就在他回乡的路上赐死。

    崇祯帝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如果他上台就迫不及待动手的话,他不但占不到便宜,很有可能连自己的性命也丢了,正是因为崇祯帝明白这一点,他做事才深而不露痕迹,崇祯帝靠的是自己,像这种杀头的大事他不委托信不过的人,什么计划都自己来完成,关键的时刻他才利用兵部人马。如果他正面下诏让兵部人马举兵攻打皇宫,搜捕太监,他的计划必定失败。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一切虽然没有古代官场的凶险、复杂,但是要想建立一番自己的事业同样要树立首先依靠自己的信念。当然,人是群体性的生物,不同其他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不与别人互相来往是不可能的,互相帮忙也是常有之事,我们说求人不如求己,并不是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说要把处理一切事务的支撑点放在自己身上,凡是自己能做到的就不要去求助于别人。有这样一个禅宗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某人向一位高僧求教:“众生有难念观世音,观世音有难念什么?”高僧答:“念观世音。”此人不解地问:“他自己就是观世音,为什么还念观世音?”高僧答:“求人不如求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依赖别人,任何成功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看来,自己才是自己最可靠、最忠诚的救星,要想把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首先应该使用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能力,一方面这样能增加自己的才干,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才能博得别人的出手相助,一个连自己都不肯帮助自己的人,是没人愿意帮助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告诫自己的孩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的确如此,人生在世,最应该靠也最能靠的只有自己。朋友虽可靠,但各有各的事业,各有各的家庭,未必能够长久。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朋友各奔东西,相隔千里时,就无法再去依靠了。父母当然是最有力的靠山,但是父母也会有衰老的一天,是不可能依靠一生一世的,当习惯了处处依赖别人时却失去了依靠的对象,自己又没有自立的资本和能力,那时恐怕是人生最为悲惨的境地了,所以说“人处天地间,万事当以自立为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