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少林寺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因人制宜,启发疏导;因材施教,卓有成效。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是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拳术的发源地。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所建,唐、宋以后,僧徒常习武艺,形成拳术的一派,世称少林派。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想来少林寺拜师学武的俗家弟子就更多了。

    少林寺僧当然很高兴让少林派武艺发扬光大、闻名天下,于是立了这样的寺规:想来学本领的,先得交一笔钱,即可拜一武僧为师,师徒俩的吃饭穿衣日常花销,都从这笔费用中开支;一旦武艺学成之后,必须从寺院的中门走出去——中门设有各式各样的木偶僧,人一走近触动机关,木偶僧即会使出少林派的各路拳法及杖法来。如果能打败这些木偶僧且自身没有受伤、顺利走出中门的,师父就在大门外摆酒为之饯行,而且把原来投师所交的钱全部归还,从此以后,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如果对付不了中门的木偶僧败下阵来,就说明武艺不精,仍然得回头再学。有的人好多年也没有学成本领,不敢从中门走出去,趁夜深人静偷偷翻墙逃走,那么,交的钱自然就不能拿回去了。

    一天,有一个盲人来少林寺学艺,胖和尚收他为徒。胖和尚仔细瞧瞧这盲人的眼睛,发现他有瞳孔,只可惜眼球上蒙了一层翳。于是拿出五百青铜钱,“刷刷刷”随手抛撒在五乳峰山上山下,然后让这个盲人去寻找,对他说:“等你什么时候把这五百个青铜钱都找到了,我再给你传授武艺吧?”

    把这散落在山上山下的五百枚铜钱一一找到,不要说对盲人,即使对明眼人来说,也是不容易办到的。开始,盲人一枚铜钱也找不到,心急如焚也无可奈何。

    天长日久,盲人尽管依然毫无收获,但对山上山下的情况却烂熟于心。有一天,居然摸到一枚铜钱,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后来,他连连找到好几枚铜钱,于是信心大增,每天除过吃两顿饭外,就在山上山下转悠,或多或少都有所得,如此习以为常。

    就这样两眼模糊地摸索了一年多,竟然累计已找到四百九十九枚青铜钱,还剩一枚怎么也找不到了。

    正当他感到毫无希望时,一天下午,他坐在山顶一块石头上歇息,手无意中触摸到石缝间有一枚青铜钱,正是他苦苦寻找的最后一枚?他高兴得发了狂,两股热泪奔涌而出,突然,使人晕眩的亮光在他眼前闪烁。他揉了揉眼睛,竟然能看见东西了?他看见了山上山下树木的青翠和花草的娇艳,看见了五乳峰峰巅气流袅袅升腾的柔姿,而且也看见了站在不远处他师父胖和尚笑吟吟的神情……

    不用说,后来,这个双眼复明的盲人跟着胖和尚学成了诸般武艺。

    某年,又有个患佝偻病两腿行走不便的人,带着钱来少林寺学艺,拜葫芦僧为师。

    葫芦僧命小和尚拾来一筐石子,放在患佝偻病者的身旁。葫芦僧在山坡上画了个大圆圈,让他把筐里的石子一一投在大圆圈里。起初,佝偻者投不中目标,慢慢地,投进圈内的石子越来越多,臂力也逐渐增强,后来练得能将每一个石子都准确无误地投进大圆圈内。

    接着,葫芦僧又给他画小圆圈,继续让他练投石子。圈越画越小,佝偻者投石子的本领也越来越高。于是,葫芦僧又让他用石击天上飞的鸟儿,直到能够百发百中之后,逐渐把石子换小,小得像芥菜籽那般大,不仅要用这样小的石粒击落飞鸟,而且必须击中鸟的某个特定部位才算数。

    后来,不论前后左右,只要在视野以内的飞鸟,佝偻者都能随心所欲地发石击落。至此,葫芦僧才对他的门徒佝偻者说:“你的技艺已精,可以出师了。”

    佝偻者离开少林寺后,以护水镖为业,每逢押运贵重物品时,他经常坐在船头,身旁放一筐石子。江洋大盗很畏惧他的绝技,都不敢冒犯他押运的船只。当然,他轻易也不以石伤人。

    (李雨河)

    哲学先生评曰:

    胖和尚与葫芦僧的高明之处,是懂得因人而异,不搞统一的教材教法。遇到盲人,就让他到山野找铜钱,使他即便没有视力也能胜过常人;对佝偻者,则让他学投击,以便不必追逃冲杀也能有用武之地。同时又注重循序渐进,在长期的行动中自然地培养过人的功力。相比之下,现代的学校有时反倒不明白因人而异的道理,眼中往往只有统一的进度,没有具体的人物(学生)。用哲学的语言说,这也是一种“异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