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长篇小说全集Ⅱ-草原上的太阳(1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们在宗教上表现出的热情令他深深思索,让他更深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他重新翻阅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涉及到藏语文、藏兽医、藏医、会计、农田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藏语文和藏兽医两个方面是他最为成功的地方。成功之处就在于从本民族文化中搬取了精华部分,又有别于寺院传统教学和现代学校教育的方式,才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新时期开始,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髙度,它的作用也在更深广的意义上被认识。对政治风云已经具备了足够敏感的尼玛清楚地知道,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已经来临了。

    他开始起草一份报告。具体提出了创立一所全日制正规的用藏语文来开设大部分课程的全日制中学的设想。

    他深信这个设想会得到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从若尔盖到马尔康,一件事情按中国方式开始了它被认可被支持的过程。不能说一路都是绿灯大亮’不能说从每一个领导那里取得了需要的赞赏,但毕竟这是一个时代发展所需求的东西,不是个人好恶所能完全左右得了的。报告在一级级批复中更显得完整合理了。终于,到了那个日子了。

    他要和县、州的部门领导一起上省里去争取批复与具体的支援了。行走在草原上,他有了一种自身和脚下这片大地融为一体的感觉。这是一种崇高而庄严的感觉。

    从这种意义上讲,母亲感觉对了,因为他再也不能有寺院中很容易找到的那份超脱的感觉。

    和一片土地融入的感觉是沉重的。

    和一个民族联系起来的命运是阔大的。

    1980年的春天啊,解冻后的大地,泥土散发出的是更加醉人的芬芳。

    尼玛对回到寺院的僧人们说:你们去享受宁静吧,我要作一个教师。

    你要作一个领路人。

    只要我能,这是他的回答。

    也有人说,你成了很懂政治的人了。

    他回答:因为我们刚学会睁开眼睛的人们需要。

    让我们叙述一个小插曲。

    他的弟子牡丹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同时被两个寺院认定为转世活佛。其中一个寺院威信很高的活佛委托他的两个叔叔带上哈达、信礼、法衣和法器给他,并马上要迎他进寺。这时,他正在阿西牧场当兽医,他马上就去征求尼玛老师的意见。

    尼玛有自己的看法,但却不把想法强加于人,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他对牡丹说:“你已经比较成熟了,进不进寺院主意自己拿。当活佛明显是舒适尊贵的。在我看,年青人是属于将来的人。你不当他们也能找到别的人来当。我只能说希望你多学点实用的东西,我更希望在我身边做教育工作。”

    如果说,他曾影响了弟子选择的话,那就是他向牡丹畅谈了自己关于民族教育的设想,间接地让他明白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的方向何在。

    六月,晴朗的下午,藏文中学里书声琅琅,推开窗户可以望见外面大片的原野。沉静的绿色中蕴含着无限的生机。

    牡丹说:“我就这样又回到老师身边,做老师又做助手。直到今天。”

    今天,他已是这所蜚声州内外的学校的一校之长了。

    他去上课了。

    我只是想,在这偏僻的生活艰苦的地方,他肯定还会面临一次又一次选择,在老师已经故去之后,他还能坚持初衷,把当初的选择当成一项永远的选择吗?

    3.《雪山下的藏族青年》

    这是尼玛为他创立并领导的业余藏戏团新创作的一个剧目的名字。

    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共创作了两个剧本。一个是《宇妥·元丹贡布》,表达了对创立古代藏族科学文化的前驱者的景仰。《雪山下的藏族青年》就是他对未来的一种理想寄寓了。

    他的弟子们也总是说:“老师在他戏里写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东西,也是他希望能早日出现的东西。”这部戏上演较晚,但创作却是较早期的事情。

    这个戏是有一个直截了当的主题。写一个藏族青年经过刻苦学习,考上了大学。后面也很简单。学成后回到草原,他拒绝了许多对自己更有利的机会,而深人基层献身于民族文化传播这一意义重大却被人轻视乃至误解的工作,最终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群众的欢迎和领导的肯定。

    故事如此平直。

    主题十分明了。

    但后一部分恰恰是至今未能得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一点,有很高理论水平并善于总结表达的阿坝州州长泽巴足和我谈到此种状况时,却用了一个譬谕:“不穿鞋的人,打惯赤脚的人走路是不怕石头和刺扎脚的。穿上了鞋的人,就不肯再走那乡村的道路了,怕的不只是扎脚,而且害怕弄坏了他脚上的皮鞋。”这也就是我们教育存在的状况。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以提髙民族素质为主要目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更侧重为本地区造就人才。而造就的人才却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一些有关材料上的统计教学。

    在中国,一方面各种实用的技术与专业知识大面积地贫乏,一方面全民都在投身,或者说被鼓励进行一些大而无当的哲学论题的争辩与学习。20世纪70年代的一段时期,中国大地几乎成为一所巨大的哲学课程。认识论问题。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问题。“儒家”与“法家”的问题。甚至文艺问题也是这个课堂所要讨论的题目。譬如《水浒传》这本书。譬如文化艺术的功能与属性。和应有的本职技能知识的缺乏成反比’任何一个干部都能对你谈几句“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要高于生活”的道理。

    可惜,即使是真理,也是只能在某些人那里是真理,某些人那里却是教条。

    尼玛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也是那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如果不被视为异己分子被排除在外的话。

    这是政治上学会生存的需要。这也是他天性中对知识总能兼收并蓄的态度使然。他当然也知道“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并应用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个他希望中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这个形象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愿望。

    这个形象也仅仅是一个理想。

    他的目标就是要在草原上培育造就这样一批有用之才。

    在这部现代戏的创作中,他大胆改革了旧藏戏中带着太浓烈的寺院文化特征的部分,更是完全摒弃了其中的宗教说教。他无意当一个吃螃蟹者。他却偏偏又成了第一个用旧戏表现现代题材的先驱者。学生们第一次穿着和日常生活中的服装上台,舞台设计也是和日常生活环境中相似的。连收录机,电视机都搬到了台上。他们表演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学生们知道,老师就是要他们成为这样的有志青年。这是一次演出,也是一次教育,一个召唤。

    戏上演后,就有人说,看啊,尼玛又在搞政治了。语含讥讽。这种人都是尼玛平常十分敬重的,他们这种表现令尼玛感到失望。同时也警醒他注意克服知识分子通常自命清髙的弱点。

    藏戏团的演出受到了民间的热烈欢迎。

    全团上下同心协力,自成立以来,走遍全县的乡村牧场,行程万佘里,演出百余场,观众人数达到十多万人次。如果考虑到若尔盖地广人稀,全县五万多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仅在每平方公里五人上下,就可以看见剧团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受热爱的程度了。

    1981年,尼玛率团参加在巴塘举办的“全省藏戏调演”,演出的《朗莎姑娘》获优秀奖。

    1984年,《青颈鸟的故事》获全州调演二等奖。

    1988年,《雪山下的藏族青年》获得演出奖。

    第十一节 尼玛办学模式

    上面一节诗句是我终于有一个机会深入若尔盖的各个角落时写下的长诗中的一段。那是一次丰沛而又难忘的情感经历。

    而这次诗歌之旅却成了这本书的缘起。四年之后的春天,我坐在窗前,写这段文字。看见阳光渐渐照亮了大地。我就又想起我怎样在草原上一次次聆听人们用敬重的神情提到一个名字:阿古尼玛。

    我还不了解这个人做了什么。但却第一次发现在所有人口中,说到这个名字都加上了敬词。发现一个敬词在所有人口中都有一样深醇的味道。我开始注意搜集他的事迹。直到我相信这是一个伟大的人,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人,才对泽巴足州长谈了我最初的想法,并立即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州长说,不论是作为一个政府州长,还是一个既爱国、又有民族自尊心的藏族人,都有理由为解放以来民族教育的发展感到欢喜,也为它的前景感到忧虑。

    他谈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体制方面的问题。“升学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严重束缚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毕业生中能升入大中专的仅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学生回到农村,却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从而造成大量浪费并导致农牧民对文化科学技术缺乏认识。

    其次,农牧民子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再次,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还未普遍开展,形成系统,缺乏统筹、协调的整体教育功能。

    这是在我们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需要改革而叫人难以下手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一种表象繁荣的下面。我们对教育成就的估价方式统统不是以这些可以考察实际成果的角度人手进行的。我们更多对统计学意义上的东西感兴趣并寻求安慰。许多庞大的数字能X才今天进行证明,但不能对历史证明。

    体制的问题,避重就轻的思维定式都会把我们导向一个可陷的文化误区,这就是文化的贫困。

    所以,我们才有必要重温一个故去者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人物,鲁迅和郭沫若,都是从学医而转向警醒时代,从灵魂上拯救中国人而建立文化功勋的。

    他们就是《圣经》中那种先知式的人物。

    尼玛也是这样的人。是我们藏民族的先知,一个真正的觉者。

    他没有完全放弃他的医学,但在教育上的功绩却渐渐叫我们忽略他作为卓有贡献的藏兽医学创立者这样一个事实。

    在这个阶段,他于20世纪70年代末整理出古典藏医著作《医方四续》,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他在兽医实践中,与人合著《藏兽医验方选》《髙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主持编辑了《藏族民间常用兽医药物》《藏兽医药物理论及研究》《藏族民间常见畜病诊治》等共五种著作在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国家级的农业出版社又先后出版了他的《中草药治疗牲畜疫病的几个验方》《藏兽医经验选》两本专著。

    并于197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又相继出任省中兽医特约研究员,省畜牧学会理事等职务。

    就是在这个时候,经过近二十年不懈努力,红星及若尔盖全县畜病防治已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体系,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他的目光又转向了一个崭新的、利益众生的领域。

    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重要,但又未必真正予以重视的问题。

    或者说,这是个人人都觉得应该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

    1.藏文中学的创立

    1981年7月10日,阿坝州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州教育局《关于建立阿坝州藏文中学》的报告。

    这所学校一经建立就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与一般的普逋中学形成了明显的差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校的教学主要语言是藏语文,而不是仅仅把学习藏语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课程设置。汉语文的学习成为一种辅助课程。该校的特色还在于除了以普通教育中那种文化知识教育为主的同时,辅以一定量的面向农牧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保证了既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又能保证不能升学的学生除了读书识字之外,获得一定的生产技术,回乡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农牧民。

    在过去的“五七”学校的教育中,尼玛也进行一些文化教育,但这种教学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帮助学生掌握他所传授的科学技术知识,为农牧区培养大量初级的实用人才。经过二十年努力耕耘,社会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满足。促使他把人才培养的目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藏民族培养一批具有更高素质的新型知识分子。如果“五七”学校主要还为解决生产的急需,到藏文中学的建立,尼玛的思想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了。采访中,熟悉他的人都说,在晚年,先生更多地谈到民族素质与民族在现代世界上实际所居的地位这一类问题。我想,这可能只是他丰富思想的一些点滴的泄露罢。可惜他没有留下什么实际的文字叫我们学习,只有那些学生、那所学校留在身后让我们去揣摸和遐想。

    藏文中学建立了,这只是一个开端。这所学校主要是着眼向更高层次的大中专输送人才。这所学校也是全国第一所完全用藏语教授主要课程的普通中学。国家没有正式颁发的教材。甚至没有一个简单的教学大纲。当时各种大中专学校招收藏文专业都是在普通中学课程之外加试一门藏语。这样,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方面都必须既保持和原来“五七”学校办学思想那种连续性,又要考虑和上一级学校的招生方式接轨通车。尼玛先生就这样对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这一切有了头绪时,他又离开简朴的书斋,四处奔走了。有了正规的普通教育,他又记挂起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五七”学校。在人们印象中,那个学校就是现在的藏文中学了。正规了,但却丧失了某些灵活性。

    经过他的努力,加上各级领导的支持。1982年,在藏文中学旁,一所还保持“五七”学校特色的更具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建立起来。到1984年,这所学校正式由若尔盖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若尔盖县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尼玛兼任这个学校的校长。

    兽防站、藏文中学和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三位一体构成了后来被总结为一种独特教育模式:“尼玛教学模式”的外在条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