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却安慰大家:“吃吧,我们来办事的,不是来吃东西的。”平常因为胃病,他已经不吃这些难以消化的东西了,但他还是带头吃了起来,以胃必将爆发的加倍痛苦作为代价。尼玛这时才对老大不高兴的局长说:“虽然这是一种误解,可是善意的,但愿你对我的误解也和这种误解是一样的,你的善良和举措是对我们的草原有益处的!”
1987年7月,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到藏文中学视察,并指示:“藏文中学尼玛的教育方法是可行的。这种办学我是支持的。一定要把民族教育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欢迎。尼玛同志提出要把藏文中学办成中专,我看是可以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群众是欢迎的。”
离开若尔盖后,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杨汝伤同志再次指示:“他的办学方法应该肯定,把学习文化和发展牧区经济综合起来了。要好好研究尼玛同志的教育方法,他培养的学生都是回到牧区去的。”
四川省教育委员会终于于1988年4月13日,同意将若尔盖藏文中学升格为高完中。而此前仅仅一天,4月12日,尼玛又向上级递交了要求增设职业技术班的报告。
他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拼命向前迅跑!自此,他的努力也达到了一个顶点。他几十年孜孜以求,终于从形式到内容创立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被上级部门和专家们总结为一种新型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并被命名为“尼玛教学模式”。
关于这个教学模式的特点,除了它重要的特点是符合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情况外,它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省政协副主席杨岭多吉有一个很好的说明。他说:“现在大家都提双语教学,很多地方仍然是按内地教学方式开课,再开一门无足轻重的藏文。这背后隐伏着的是一种很危险的认识,即认为藏文不能用于现代化建设。而尼玛的教育实践就打破了这种新的现代迷信。”
4.尼玛办学模式
采访过程中,许多领导同志都认为大教育观念,全民教育的观念是尼玛教育实践的根本。若尔盖县委宣传部长白玛塔就这个问题和我有过竟夜之谈。
在成都,遇到原若尔盖县委书记杨解放,也谈过这类问题,后来约好到松潘。书记说:“我们谈他个三天三夜。”可惜我被阻于茂县一周,只好原路折返,十分遗憾。遗憾的事情还有,我在若尔盖等人人都讲熟悉与了解尼玛的县人大主任纳玛泽里,久等不归,盘缠用尽,只好开路,十分遗憾。
一年后的春天,泽巴足州长从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归来,他说到尼玛时,也谈到了尼玛的大教育思想。
“州长说尼玛办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就是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模式。”
那么,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如何具备的呢?它的意义何在?本节中,我们将在较小的篇幅中作一个力争明了的勾勒。
这种办学样式从20世纪60年代萌发,渡过“文化大革命”的难关,终于因其中许多东西和毛泽东“五七”指示的精神相契合而获得发展。这个机遇让它的创建人认识到了认清政治形势,审时度势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前提。从而终生保持了一种知识分子通常比较缺乏的政治敏感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使我们在今天回顾时看到了一系列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尼玛每一个政治荣誉的获得,都不是让他成为一种典型,一种运动的需要,成为一种点缀,然后,作为个人加官晋爵,或者像更多的这类人物,名噪一时昙花一现,然后被人遗忘。尼玛则恰恰相反,他首先争取,至少是并不拒绝政治荣誉,但他会十分巧妙地争取上级党政部门乃至一般群众,把对他个人的推崇转化成为对他所从事的,并无前例可援的事业的肯定和支持。
在这方面,他有一个大师的艺术水准。
他本人在这中间,没有任何私利,但事业就这样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所以,许多人说他不仅是一个藏兽医专家,一个民族教育家,更是一个政治家。
说他政治家的人又可以分为两种。前一种是支持他崇敬他的人,说他是政治家,就是说,一个民族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胸襟与气质。另一种人说他是一个政治家,也并不是完全的贬义,但总有一点尼玛有违知识分子清高自持风范的意思。这倒确实提供了一个范例,可以作一种知识分子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结构中心态研究的对象。持这种意见的人可能更多地看到尼玛个人领受了那么多政治荣誉,而一叶障目,被一己的失落感所左右,而看不到尼玛在名声大振之后运用这种影响与社会的认可为自己古老民族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人们啊,警惕我们内心的魔鬼吧!
我们都具有智慧,却总让盲目的情感所压倒!
我们都具有良知,但却总因为自私而坠入偏见的深渊。
好在世界永远是多数人的世界。多数人的世界永远建立在理性的良知的基础之上。
尼玛的业绩就在这个世界上逐一呈现,让更多的人看见并且欢呼和赞美。
到了1988年,经过近30年努力,一个以红星乡兽防站、若尔盖县农牧民技术学校、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三位一体为外在轮廓的教育与鲁防体系完全建立并成熟了!这年尼玛已经62岁。在智慧和社会经验上正是黄金时期,但他生命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这个体系就以现在的面貌固定下来,成为传统文化走向新生的一个伟大景观。
在外在结构和相互关系上,“尼玛办学模式”有着它鲜明的特点。尼玛一身三任的藏文中学、技术学校和兽防站是一种完全平行的关系。藏文中学属于普通教育范畴,招收国家规定学龄阶段内的学生。大部分生源来自下一级学校和班级。这其中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招生对象也包括具有同等学力而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中学教育的目的也是为大、中专的藏文系(班)输送合格人才。
技术学校则属于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范畴,生源基本上属于学龄阶段以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循着“从畜牧业生产技术学校——畜牧业生产”这样一条线路运行。
而兽防站除了其本身的职能之外,还充任着两个学校〔主要是技术学校〕实验和实习基地这样的角色。
在一般的教育成规中,两个学校、两种不的教育方式具备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它们分别与社会组织的各个部分发生各自的契合。它们自身则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不能建立一种契合依存的关系。只有在“尼玛教学模式”中,它们二者才取得了协调,并建立了互补依存的功能。
秘诀却只有一个:灵活性。
“尼玛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就在于这么一点上:即少量学生的交换。藏文中学毕业的学生不能升学就到技术学校接受技术教育,技术学校中年龄较小的学员经过必要的文化补习,可以升入藏文中学。
事情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如果我们放开眼光巡视,就会看到现行体制下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这种水乳交融的情况却是绝无仅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尼玛也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
“尼玛教学模式”最根本的突破和最大胆的改革还在于“双语教学”这个问题上。
过去,在若尔盖,在阿坝州乃至全藏区,所谓“双语教学”其实是以汉语文教学为主要内容,而在藏族聚居的一部分学校开设一门藏语课。这藏语课的地位和一般学校的英语之类外语课非常相似。藏语又不是一门外语,而是这一地区绝大多数学生的母语。这种“双语教学”比较适合城镇和通行汉语的民族杂居区,但在草原牧区,好像只是为贯彻某种政策而采用的没有实效的形式主义作法。而在“左”的思想严重侵袭着社会机体的时候,一方面,有宪法保证着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在创造文字,而有文字的藏族人民却不能充分享受运用自己语言进行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权力。
谁的脑筋出了问题,不充分行使宪法保障的权力?!
是尼玛以对民族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为天下先,突破了一般“双语教学”的不成文的内涵。采用了藏语文作主要学科的授课语言。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子弟才真正拥有了和汉民族一样,和城镇中的本族同胞一样接受教育,并能享受教育成果的均等机会。
也正是有了“尼玛教学模式”,各级学校,才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的职能作用。为社会输出符合地方与民族实际的各种层次的人才,促进了牧区农牧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长足进步。所以,在统计方式上,更广泛的意义还不在于找出他杰出学生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学校教育当然要培养高水准的人才,但那更多地属于高等教育的任务。醉心于寻找这种例证,其实可以视为一种可怕的偏离。
我们来看一组数学,目的当然是进行“尼玛办学样式”和基本沿用内地教育方式,这两种方式实际达到效果的对比。
有关资料显示,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若尔盖全县3所初中,两所高完中截止于1988年,共向上输送中专生565人,大专生121人。而其中藏文中学一个学校即输送了中专生93人,升人大专院校17人。而藏文中学是1988年才输送第一届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仅输送一届。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它奇特的效应。除此之外,藏文中学还设有学制长达3年的职业初中班,和州畜牧校联办的藏兽医中专班,它的效用就更是难以用数字进行统计和说明的了。
而具有更大意义的对比还在于,这个办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即使不能升学,也受到了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成为新型的农牧民。尼玛把他的这种作法称为“为民族地区输送和培养既懂文化、又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到他逝世以前,藏文中学和技术学校共培养了近5000名这种人才。有藏兽医、藏医、挤奶员、绵改技术员、乡村民办教师,确确实实为一个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指明了方向。
关于“尼玛办学样式”的特点,我们还是来看看藏文中学和技术学校自己的归纳和总结。他们说这个办学样式是“学习尼玛先生二十年来在牧区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克服了只为少数人服务的寺院办学方法,又克服了脱离牧区实际的内地办学方法,“使用民族形式,传授现代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一起抓,使学校育人与社会需求趋于一致,学得其所’把学校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质量、效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形成了一个局部范围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三教统筹”,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大好态势。
这种教育,也正在促使这片草原在乎静下面发生着变化。
5.草原新貌
“尼玛办学模式”在红星乡、在若尔盖县产生的影响显而易见。过去,县文教局、县委、县政府为这个办学模式的成长给予各方面的物质支持和方向上的肯定,为他的成熟起了巨大的催化作用。而尼玛和属下的弟子们与教职工一起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办学思想又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施行。这一点上,也可见出若尔盖县有关部门与领导的远见与魄力。过去,我们有太多的研究成果,太多有用的经验,更多的价值在于其宣传上的效应,而不能大范围推广施行。除了财力制约之外,主要原因还是决策者的认识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庆幸“尼玛教学模式”没有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样板,一个典型,一个某种政策施行结果的说明。在若尔盖县,在阿坝州,尼玛的这种经验被总结为双语教学、寄宿制、三教合一而在全牧区推广。
1988年,是“尼玛教学样式”成熟、并具备了它全部特征的年头。也是这一年,他的一些办学方式也在全县推广实施。当年,全县各类寄宿制班达到了17个班,有学生共计上100余名,县、州除投人大量新增生活与教学设备经费外,每个学生每月所享受生活补助都达到和接近20元的标准。与此同时,藏区各县,也相继建立了全寄宿制的民族中学,在若尔盖,还根据农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开办半寄宿制学校,体现了相当的灵活性。
同一时期中,“双语教学”也从中学向小学推广,从一点向全局辐射。这其中既有以藏语文授课为主,使用五省区统一教材,加设汉语文课程的“双语教学”。也有根据学校所在区域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汉文授课为主,加设藏语文课程的学校和班级。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在全县范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小学到髙中的“双语教学”体系。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富于战略眼光的举措。
而阿坝州则已经把“尼玛办学模式”中的经验和办法,纳人了全州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了。
规划中提出要在巩固现有各类民族寄宿制班和学校的前提下,把民族教育的重点放在牧区,理顺“双语教学”并作好配套发展规划,实现牧区每乡中心校有寄宿制学校或班级。并在师范学校加强“双语”师资的培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