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经典战例-豫东战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交战时间】1948年6月17日~7月6日

    【交战双方】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各一部;国民党军12个整编师、3个快速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保安部队等

    【指挥将领】陈毅、粟裕;胡琏、邱清泉、区寿年、黄百韬

    【战果】歼敌9万余人

    1948年1月27日,在位于豫皖苏三省交界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粟裕收到了中央军委紧急来电:

    中央军委致华野粟裕电:

    (1)为迫使敌人改变战略部署,吸引其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我们确定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立即编为华野第一兵团,由你率领渡长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

    (2)计划在湖北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渡江,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先在湖南和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沿途兜圈子,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使敌人防不胜防,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

    (3)渡江时间,可在2月,或5月,或秋季,请粟裕熟筹见复。看罢电文,粟裕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一丝笑意挂上嘴边。

    此时,室内的其他人都不约而同地停下手中的工作,望着眼前这位身材不高但英气逼人的副司令员。从那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中,大家都明白了——又要有大行动了!

    由于这个战略意图机密度极高,不曾普遍传达。粟裕在受领任务后,十分注意保密。当他向侦察科长个别交代任务,要他率领侦察分队提前南下的时候,还特别叮咛:“这件事不能对任何人讲,如果泄露了机密,是要永远开除党籍的!”

    3月16日,粟裕率华野第1兵团北渡黄河,来到了中原古城——濮阳,进行渡江前的整训。

    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亲率中野主力转出大别山,并统一指挥华野在中原地区作战的部队,在淮河、汉水、陇海路、津浦路之间寻机歼敌,以掩护华野第1兵团进行渡江准备。

    万事俱备,只待南下。

    然而此时此刻,早已跃跃欲试、枕戈待旦的华野将士们却不曾想到,他们的司令员这几个月来愈发不愿渡过长江了。

    作为一个帅才,多年的战争实践使粟裕养成了不轻易赞同别人意见,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粟裕认为在打仗时,一个指挥员不论上级怎么催下级怎么急,自己都要通过对战场的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否则,本级指挥就形同虚设。机械地执行命令、一味地听取汇报,在瞬息万变的两军对抗中极可能闹出损兵折将的大乱子。

    这也正是毛泽东特别钟爱这位比自己小14岁的湖南小老乡的缘故。

    1948年春季,中原战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刘邓大军在华野外线兵团的密切配合下,浴血奋战,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清剿”,而且还成功地开辟了桐柏、江汉和沙河淮河之间的三个新解放区,拦腰斩断了中原地区两条交通大动脉——陇海、平汉铁路。同时,西北野战军取得宜川大捷,歼灭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迫使胡宗南从中原战场抽调裴昌会第5兵团回援西安。在苏中,由于苏北兵团的积极作战,也吸引了部分国民党军从中原地区东调。这样,国民党军中原防御体系绽开裂痕。

    随着中原战场形势的变化,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粟裕的面前:华野1兵团是迅速渡江、争取把国民党军主力一部牵到江南去有利呢?还是暂不渡江,集中兵力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更加有利呢?

    想到这里,粟裕不禁回想起14年前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兵败怀玉山的悲壮一幕……

    那是1934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国民党统治区挺进。虽然行程仅5000多里,沿途尚有几个小游击区为依托,但部队长途转战,在国民党军重兵的围追堵截下,战斗频繁,加之物资奇缺、兵员难以补充,到达皖南时部队已减员一半以上。次年1月,在怀玉山陷入国民党军重兵包围中,方志敏不幸被俘罹难,粟裕仅率先头部队500余人突出重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过这一段痛苦经历的粟裕在反复斟酌、权衡利弊后,最终得出南进方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的结论。

    粟裕认为,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战略战术的秘诀就在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以当时中原地区敌我态势看,解放军已初步具备在短期内打几个大歼灭战的条件,也有这样的战机可寻。而渡江后,解放军从中原抽走了3个主力纵队,客观上势必会削弱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的力量。同时,华野1兵团十万大军突入敌后,将陷于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之下,行程上万里,不仅在群众和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而且在兵员补充、粮弹供给、伤员安置上都会有诸多困难。而这次渡江南下,虽说总的形势与十多年不可同日而语,但也要辗转数省,路程比抗日先遣队还要远1倍多,估计到达目的地时,能保有5万部队就很不错了。那时,华野1兵团即便在江南站住了脚,也无力攻克大中城市,甚至当出现了有利的战机,也会因为力量不足而难以取胜。

    更为重要的是,粟裕判断:华野1兵团南渡后,会将调动一部分国民党军尾随南下,减轻对中原战局的压力。但其在中原战场的4个主力军却无法调动。因为第5军和整编第11师都是蒋介石嫡系主力,是半机械化部队,又是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的骨干。蒋介石就是再傻也不会把他们统统调回江南与解放军去打游击。而第7军和整编第48师则是桂系主力,一向害怕桂系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蒋介石,更不会纵虎归山,让他们回到江南老家。这样就无法实现“吸引敌人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的预期行动目的,中原战场仍会在较长时间内呈现僵持局面。

    在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一种数学的竞赛。

    粟裕又算了一笔细账:如果不能调走国民党军在中原的主力,只调走一般的力量,那么以较小的兵力南下即可达到同样的目的。而把华野3个主力纵队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便可歼灭国民党军3~5个整编师,这对中原战局将更为有利。

    两利相较取其大,粟裕逐渐形成一个主力暂不渡江南进而留在中原作战的构想。

    尽管这个构想有充足的根据,但粟裕毕竟是有着20多年党龄、素以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久经沙场的老将。激战在即,他决不允许自己过多地犹豫于个人得失和小圈子的利益之中。

    粟裕深知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关系到千千万万将士的生命,关系到解放大业的成败,对这么一个已经确定并正在付诸实施的战略决策,是不宜轻易提出不同意见的,尤其是在当时正十分强调组织纪律的情况下。

    粟裕后来回忆:

    开始我是有顾虑的,主要是担心自己看问题有局限性,对中央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看法,会不会干扰统帅部的决心。但又想,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联系起来。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会对中央观察全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想到这些,我终于消除了顾虑,决心向党中央陈述自己的设想。

    恰在此时,从陕北南归的陈毅在沿途向晋绥、晋察冀等地传达中央12月会议精神后,匆匆赶到濮阳,准备对华野1兵团做南下渡江动员。

    粟裕一向敬重陈毅,每每遇到重大决策时,必须要首先征得陈毅的支持。这次在是否渡江南下的问题上,粟裕太需要陈毅的支持了。

    在向陈毅汇报完工作并征得同意后,粟裕于4月16日致电刘伯承、邓小平,报告了自己的构想。

    两天后,粟裕又以个人名义正式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局,详细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在这封长达3000字的电报中,粟裕建议:

    三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而集中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背靠解放区,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部署三线武装,紧密配合。即以主力留在中原歼敌;以旅为单位组成游击兵团到淮河以南配合主力作战;以一个师的兵力组成许多支五六百人的游击队,深入江南,扰乱敌人后方,破坏敌人支援战争的力量。

    粟裕是个作风严谨的人,深知这一建议的分量。为此,在电报结尾处又特意注明:“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在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在涉及战争全局的战略决策上,粟裕一再“斗胆直陈”,提出不同于中央既定方针的建议,再次表现了他无私无畏、实事求是的作风。

    此时,毛泽东已同中央机关离开陕甘宁边区,来到了河北阜平城南庄。

    在收到粟裕电报的同时,毛泽东也收到了刘伯承、邓小平发给中央的电报。刘邓在电报中表示:在此情况下,渡江南下以“迟出几个月为好”。这样,华野1兵团就可“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的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对粟裕的“熟筹见复”,毛泽东立即电令陈毅、粟裕尽快到中央当面汇报,以便中央对行动方针作出最后决策。

    4月30日,陈毅、粟裕赶到了城南庄。当天,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史称城南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了。

    参加会议的除时称“五大书记”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外,还有陈毅、粟裕、彭真、薄一波、聂荣臻、李先念等。这是“五大书记”会合后第一次全体会议,也是部署夺取全国胜利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集中听取粟裕关于华野1兵团渡江南进的意见。

    粟裕在会上直抒己见,汇报了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方案,并详细说明了这个方案的依据。会议经过慎重研究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5月5日,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和华东局,指出:

    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使江淮河汉之敌容易被我军逐一解决,正如去年秋季以后将战争引向江淮河汉,使山东、苏北、豫北、晋南、陕北地区之敌容易被我军解决一样,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他三个纵队在徐汴线南北地区,以歼灭五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同时明确中原野战军夏季作战任务:在平汉铁路南段寻机歼敌,牵制敌军北援,配合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作战。

    这就是毛泽东的风格和魅力所在。对部属的不同意见,他总能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采纳并果断地进行调整,而且特别善于从别人的思路上扩展下去,以自己的思考做出高人一筹的见解。

    城南庄会议结束后,粟裕立即动身返回部队,毛泽东要破例他送一程。

    自从成为领袖后,为了党内不表现出亲疏差异,毛泽东对来访的党内同志从不出门迎送。这次他不仅接受了粟裕的意见还亲自送粟裕,表现出毛泽东虚怀若谷的领袖风范,也说明了毛泽东对这样一位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将领的由衷喜爱。

    村口,毛泽东微笑着说:“粟裕同志,中央要向你借个人。”

    “借谁?”粟裕不解地问。

    “陈毅。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

    原来,在会议召开前,党中央为加强中原根据地的建设,加强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在中原地区的协同作战,经研究决定调陈毅到中原军区任第一副司令员,同时决定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粟裕颇感意外,十分焦急地说:“主席,大战在即,不论军事上、政治上我都需要陈老总这样有威望的老同志坐镇领导,统一指挥。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

    粟裕的话并没有让毛泽东吃惊,因为他太了解这员爱将了——为人谦诚,处事以大局为重,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无丝毫个人得失的计较。这已是粟裕第二次“让”司令了。

    “这个决定已经通知了中原军区。”毛泽东平静地说。

    一旁的朱德也插话:“粟裕同志,七战七捷以来,主席对你的指挥才能在我面前多次表示赞赏。中央认为,你能够承担华野的重任。”

    粟裕知道这是中央已经做出的决定,自己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于是提出了最后的请求:陈毅同志在华野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职务继续保留。

    毛泽东沉思片刻,说:“那好吧,陈毅同志仍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你当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但中原那边的工作很需要陈毅,他必须马上动身去。”

    “谢谢主席!”粟裕恭恭敬敬地向毛泽东敬了一个礼。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粟裕“两让司令”,向世人展现了其博大的胸怀和为革命事业深谋远虑的风度,深为后人所敬仰。

    几天后,中共中央任命邓小平、陈毅、邓子恢为中原局第一、第二、第三书记,并决定重建中原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李先念任副司令员,邓子恢、张际春任副政治委员,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华东野战军其他部队由粟裕指挥。

    至此,“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正式确定,指挥体制也已建立,中原大战迫在眉睫。正如粟裕在回忆录中谈到的:

    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采纳了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建议,陈毅同志又暂时离开华野。我深感自己的担子沉重,觉得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把仗打好,以战场上的胜利来回答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殷切期望。

    5月上旬,国民党军统帅部为摆脱中原战场被动局面,部署13个整编师30个旅担任中原地区重要点线的防御,其中7个整编师16个旅位于沙河以南及豫西地区,其余位于商丘、开封、郑州、菏泽、阜阳、蚌埠等地。另以12个整编师27个旅和4个快速纵队编成4个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企图寻中原野战军主力或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留置黄河以南的第3、第8、第10纵队决战,并监视和堵击在濮阳地区整训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第1、第4、第6纵队南渡黄河。

    中旬,朱德到濮阳视察,号召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努力学习战术,用“钓大鱼”的办法,寻机歼灭以整编第5军(即邱清泉兵团,下辖2个整编师及1个快速纵队)为主要对象的中原国民党军。

    整编第5军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早在抗战时就已经全部美械化了,杜聿明曾担任该军军长。各级军、师、旅、团主官大都毕业于黄埔军校,倚仗着是王牌军,个个高傲自矜,目中无人,猖狂万分。

    生于1902年的邱清泉在国民党军中是个颇具争议的将领。他誓死效忠蒋介石,对共产党怀有刻骨仇恨。此人骄横狂妄,崇拜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笃信用无限的暴力歼灭敌人,甚至对不少国军同僚的仇恨不亚于对共产党,人称“邱疯子”。

    但邱清泉的确有些骄狂的资本:黄埔二期生,后到德国陆军大学留学,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心腹爱将,曾任蒋介石的侍从副官,常常直接“通天”,与老头子对话。

    此次来到中原战场,“邱疯子”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口出狂言:活捉粟裕。

    6月13日,粟裕下达求歼邱清泉兵团的预备命令:首先以位于平汉路许昌附近的第3、第8纵队向淮阳方向挺进,吸引商丘地区的邱兵团南下;以在濮阳地区的第1、第4、第6纵队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一部乘机由张秋镇、旧县之间南渡黄河,前出定陶、城武(今成武)地区,会同原在该区的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力求割歼临时归邱兵团指挥的整编第75师一部,开辟战场,调动邱兵团北返;在邱兵团北返时,第3、第8纵队立即尾随北上,协同南渡黄河的各纵队实施南北夹击,歼灭其于鲁西南地区。

    14日,各纵队开始按计划行动。

    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司令部获悉华东野战军第1、第4、第6纵队渡过黄河,大为震惊,急令已经南下的邱清泉兵团由淮阳、扶沟地区北返堵截,并从苏北地区增调整编第83、第72、第25师和整编第63师1个旅到鲁西南,企图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

    粟裕认为由于国民党军兵力集中,队形密集,不易分割,达到歼灭邱清泉兵团的目的;且鲁西南地区狭窄,地形于我不利,前有重兵,左有运河,右有黄河,形势严峻;而开封是中原战略要地、河南省会,攻克该城,对全国政治影响大,邱清泉必定增援,可为在运动中歼敌创造战机;驻守开封的国民党军仅有1个正规师及一些保安部队,战斗力不强,攻占比较有把握;第3、第8纵队正进至通许、陈留地区,距开封仅1日行程,就势转进,可收奇袭之效。

    根据以上分析,粟裕立即改变计划,把战场由鲁西南转到豫东,决心先打开封,如邱清泉兵团西援,再歼援敌。

    17日,中央军委复电批准了这一决心。参加豫东地区作战的有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中原野战军2个纵队、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部队各一部共20万人。国民党军有12个整编师、3个快速纵队,以及特种兵部队、保安部队共25万人。

    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平原,当时是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所在地。开封为中国六朝古都,古称“大梁”、“汴州”、“东京”、“汴京”,北濒黄河,南倚陇海铁路,东临商丘,西连郑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城周约20公里,有六门四关。

    守军为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师部率第13旅、整编第68师1个团及河南省保安第1、第2旅和3个保安团共3万余人,由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担任总指挥。

    其部署是:第13旅担任城区及曹关、西关防御;整编第68师1个团位于城南作预备队;保安第1旅1个团担任省府警卫,其余保安部队在南关、宋关担任防御。

    华东野战军以刚到通许、陈留地区的第3、第8纵队组成攻城集团,由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准备采取奔袭手段占领城关,尔后实施攻城;以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揳入郑州、开封之间,阻击郑州方面国民党军增援;以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和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于巨野地区,自北向南牵制邱清泉兵团;以华东野战军第1、第4、第6纵队揳入定陶、曹县、民权、考城地区,阻击邱清泉兵团西援;以冀鲁豫、豫皖苏军区部队相机攻占东明、兰封(今兰考),并破袭陇海铁路兰封至野鸡岗段,阻止国民党军西援。

    战役于6月17日发起。

    攻城集团展开攻击后,迅速占领了南关、宋关、曹关。18日23时,第8纵队首先突破新南门,但突破口很快被守敌封闭,后续部队未能跟进。已突入城内的部队依托城楼,抗击守敌反扑。

    19日1时,第3纵队经炮火准备后,对宋门实施攻击,炸开城门,突入城内,向两侧及纵深发展。9时,第8纵队重新组织突击,先肃清新南门外地堡群,再度控制突破口,与先期登城的部队会合,随后相继突破大南门和西门。

    各入城部队多路向纵深穿插,与守敌展开激烈巷战。至20日23时,攻占了除核心阵地古龙亭、华北运动场以外的全部市区。

    21日17时,攻城部队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发起最后攻击。至23时全歼古龙亭守军。华北运动场守军一部投降,一部在突围中被歼。22日晨解放开封。

    在围攻开封期间,蒋介石亲临开封上空督战,组织多路增援,严令空军昼夜轰炸,邱清泉兵团等部全力增援。

    位于兰封以东担任阻援的华东野战军第1、第4、第6纵队和两广纵队、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对西援之邱清泉兵团实施运动防御,予以重大杀伤。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在豫皖苏军区部队的配合下袭占中牟,阻止了郑州整编第47军(即孙元良兵团)东援。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及中原野战军第1、第3纵队在上蔡及其以北地区阻击整编第18军(即胡琏兵团)北援。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包围津浦铁路线上的兖州,苏北兵团攻克陇海铁路线上的阿湖,有力地保障或策应了攻克开封的作战。

    在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开封战役中,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这是人民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上继洛阳战役后又一次成功的攻坚作战,也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国民党军据守的省会的作战,为尔后攻占大中城市和制定城市政策提供了经验。

    开封失守后,蒋介石为挽回败局,急令邱清泉兵团并指挥整编第83师星夜向开封攻击前进,令由整编第75、第72师和新编第21旅组建的区寿年兵团从民权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企图与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开封地区决战。

    在强敌多路进逼的形势下,粟裕鉴于区寿年兵团刚刚组建,战斗力较弱,作战经验少,围歼把握性较大,决心放弃开封,集中兵力歼灭区兵团于运动中。具体部署是:

    以华东野战军第1、第4、第6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隐蔽集结于睢县、杞县、太康之间和民权地区,准备对区兵团实施夹击;以第3、第8、第10纵队和两广纵队组成阻援集团,隔断邱、区两兵团的联系,在杞县以西地区阻击邱兵团东援;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进至郑州东南地区,阻击郑州东援之敌,并从侧后牵制邱兵团等部;冀鲁豫、豫皖苏两军区各一部兵力破击陇海铁路徐州至民权段,直接配合野战军作战。

    时值盛夏酷暑,部队连续作战,十分疲劳。有人提议应当立即转入休整,不宜再战。粟裕则认为:此战是扭转中原战局的关键一仗,必须发扬我军连续作战、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精神,出敌不意,争取全胜。

    对此,陈毅评价道:“粟裕同志浑身是胆!”

    果然,国民党统帅部根本没有料到华野会有如此强大的连续作战能力,错误地判断华野“似无积极企图”,“必向津浦路前进”。于是急令邱清泉、区寿年两兵团全力追堵,同时令黄百韬整编第25师南下豫东,孙元良兵团积极东进,胡琏兵团兼程北上,企图围歼华野主力于黄淮地区。

    6月26日晨,华东野战军第3、第8纵队撤离开封,向通许方向转移;第1、第4、第6纵队向杞县以南傅集地区转移。

    邱清泉兵团即以先头1个旅占领开封,主力尾击第3、第8纵队。区寿年兵团在进抵睢县、杞县后徘徊不前,与邱清泉兵团形成40公里的间隙。

    粟裕抓住这一战机,指挥突击集团于27日晚对区寿年兵团进行合围,并以一部揳入纵深,割裂其部署。至29日晨,将其兵团部及整编第75师包围和分割于龙王店、常郎屯、杨拐、榆厢铺、陈小娄等地,将整编第72师包围于铁佛寺周围地区。

    与此同时,阻援集团第3、第8、第10纵队迅速插入杞县、齐砦、高阳集、王崮之线,隔绝了邱、区两兵团的联系。

    29日晚,突击集团以一部兵力包围整编第72师,主力围攻龙王店外围各村落。

    经两昼夜激战,至7月1日中午,将整编第75师所属第6旅及新编第21旅全歼。接着向龙王店守军发起猛攻,激战至2日凌晨3时,将区寿年兵团部、整编第75师师部及第16旅1个团全歼,俘兵团司令官区寿年及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

    与此同时,西线阻援集团在杞县西南和以东地区对邱清泉兵团进行顽强的阵地防御战,连续打退其在飞机、坦克、大炮支援下的轮番进攻,予敌以重大杀伤。

    在华东野战军围歼区寿年兵团的战斗打响后,国民党军统帅部将进至山东省藤县(今藤州)的整编第25师回调,与以伞兵总队改编成的第3快速纵队和交警第2总队组成一个新的兵团,由整编第25师师长黄百韬任司令官,立即增援豫东,于7月1日到达帝丘店附近。

    粟裕根据黄百韬兵团经长途跋涉,立足未稳,利于围歼;在帝丘店附近铁佛寺的整编第72师已伤亡较大,无力出援等情况,决心先求歼黄兵团,然后再围歼整编第72师。具体部署是:

    以第3、第10纵队及第8纵队一部继续担任对邱清泉兵团的阻击任务;以第8纵队主力及第6纵队1个师围歼榆厢铺、何旗屯的整编第75师残部;以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监视整编第72师并作预备队;以第1、第4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及两广纵队东移,围歼黄百韬兵团。

    3日,各纵队到达帝丘店西北曹营、谢营,同时全线出击,达成合围并迅速歼灭敌军2个团。接着增调第8纵队参战。5日晚发起总攻,至6日晨,攻克王老集、孙庄等地,再歼敌1个团。黄百韬兵团余部缩踞帝丘店地区顽抗待援。

    见区寿年兵团没有解救出来,黄百韬兵团又陷入重围,蒋介石急得团团转,严令各部兼程增援。

    6日,东援的邱清泉兵团已由杞县以北柿园、谢砦地区到达帝丘店右侧,并正向东南方向迂回;由阜阳向北的整编第74师经商丘西援已到达宁陵以西地区;沿平汉铁路北援的张轸集团(包括胡琏兵团)已达淮阳、商水地区。

    针对战场形势的变化,粟裕认为如继续围歼黄百韬兵团,势必被迫与多路援敌作战,将陷入被动。同时,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已连续行军作战近1个月,十分疲惫,弹药缺乏;加之战区久旱无雨,井河干涸,饮水困难,又兼盛夏酷暑,疫病流行,处境异常艰苦。

    为保持主动,粟裕果断下令结束战役。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各部队于当晚撤出战斗,向睢县、杞县以南及鲁西南转移。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睢杞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5万余人。

    在此期间,中原野战军主力钳制了平汉铁路南段张轸集团和胡琏兵团;山东兵团扫清了津浦铁路济南至临城(今薛城)段的国民党军,围攻兖州;苏北兵团攻克涟水、众兴(今泗阳)、宿迁等城镇,有力地策应了睢杞战役。

    豫东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次大会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和中原野战军一部,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2个整编师师部、4个正规旅和2个保安旅,连同阻击战共歼灭国民党军9万余人。不仅大大削弱了中原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打破了中原战场上的僵持局面,动摇了其据守战略要地和远程机动增援的信心,同时也锻炼了人民解放军进行城市攻坚战、运动战和平原地区阻击战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中原、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1日,毛泽东发出贺电,指出:这个战役的胜利“正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同时,也正使我军更有利地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度”。

    粟裕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写道:

    豫东战役的胜利证明,适时扩大战役规模,组成更为强大的野战兵团,以对付敌人的高度集中,比以较小的野战兵团,寻歼较小目标的敌人,对我更为有利,发展下去,势将成为我军同敌人主力的决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