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古诗词中的田园之风-身寄山水,惬意(谢灵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廓。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朝宋代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秋,谢灵运辞去永嘉太守的官职,回到故乡浙江会稽(今绍兴)隐居。在家乡的庄园里,他筑造石壁精舍作为研习经文的场所,也以此为自己隐居的地方,号为“岩栖”。这首诗歌即是写他在此期间的生活。

    开篇二句对偶工整而又格外凝练。一天之中有晨昏变化,一日之内有温度不同,诗人采用大线条、大结构勾勒整体的山水图景,简洁而又明快地给出眼中的景色之清丽。青山绿水在清澈的气息之中坐落着,或者有渔夫樵夫经过,或者有鸟儿白鹤飞翔。随着日光的变化,山水的色泽也不断演变,时而五彩绚烂,时而清丽平静,时而澄净清澈。

    “清晖”四句写主人游而忘返,晨出晚归。诗人对这一番美景特别满意,总是喜欢带着朋友或者独自出游,一出去就必定沉浸在淡然闲适的风情中忘记世俗生活,忘记从山水里回到家中。出门的时候时间总是很早,连鸟儿都还没来得及出巢;回家的时候却总是很晚,当他们兴尽晚回舟,太阳早就落山,最后一缕微光也几乎要消失不见了。

    “林壑”四句写主人回家之后所见景色。每逢主人从外面游览回来,都已经很晚了。这时候山林丘壑都慢慢掩映在暮色之中,蒙上一层青色的夜幕。晚霞也渐渐散去,仿佛是给天空收了回去。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主人才觉得实在太晚了,不得不掉转船头,让船夫慢悠悠地荡着回来。小船慢慢地穿过菱角和荷叶密布的水面,逐渐靠在岸边,那里也密布着菖蒲和稗草。所有的一切都在夜色掩映之中,诗人就仿佛是归巢的倦鸟,但是心情却不错,他不是一个外来的人,而是一个归巢的人,是和这山林丘壑、云霞夕霏一样伴着时辰的变化按时出按时回的景中人。

    “披拂”四句写主人兴尽回家。他从小船上下来,和仆人、朋友一起拨开一丛丛茂盛的草,找到常常走的那条小路,心情愉快地回到家中。当他打开家门,满身疲倦地躺倒在床,一种别样的快意袭上心头。他回想这一天的生活,觉得人只要把世俗看得淡一点,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自然牵挂就少,顾虑就少,也就可以更加惬意地生活。

    末尾两句收束全篇。诗人用自己游历的经过现身说法,告诉那些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们,如果觉得心为形役,不如试试在山水中寻找获得惬意的方法。

    综合全篇来看,基本上是以诗题中的“还”字为线索。开篇追述出门情形,然后就是天色已晚,开始“归”,由“入舟”时所见的景色,到划船靠岸,再到循着“南径”找到“东扉”,直到卧倒休息。躺下来之后,想想一天的经历,抒发个人胸中情怀。诗句与诗句之间做到了环环相扣,抒情和叙事相互结合,结尾的议论则对上述内容做出一个总结。明代学者王夫之评价谢灵运说:“谢诗……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从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代表性人物,又是魏晋诗歌向南朝诗歌转变的灵魂人物。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在题材、词章、音韵方面就颇能代表这种风尚。“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和“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廓”是诗中特别有名的句子,凸显了谢灵运炼字的功夫。一个“敛”字写尽暮色四合的时光变易情状;一个“收”字将云霞散去的美景写得生气淋漓;一个“趋”字将归家之人的心情写得从容不迫;一个“偃”字则将奔波一天之人那种放松的心情和疲惫的状态融为一体。

    通观全诗,诗人的闲适心情和愉悦之态在字里行间无不显现,从而令诗歌具有一种青春飞扬的感觉,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连诗仙李白也格外喜欢这首诗歌,在其《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李白就完美地化用谢灵运原作写出另外一首佳作:“故人赠我我不违,著令山水含清晖。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