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古诗词中的田园之风-山水有清音(左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招隐(其一)》

    左思是西晋太康年间最有名的作家,以《三都赋》和《咏史》诗最有名。史书记载,他耗费十年精力写出《三都赋》,当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招隐》诗共有两首,这里是第一首,写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世界的弃绝。“招隐”主题在汉代和汉末一度颇为流行,起初是指招募山中隐士出来匡扶世道的意思,后来则不断出现钦慕隐士生活愿意离弃世俗生活的诗旨。左思这里写的,就是后起的主题。

    钟嵘《诗品》将左思列为上品诗人,称赞其作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这首招隐诗虽然从字面意义来看,以写隐士的居住环境为多,但字里行间却不无隐喻,处处映照着当时的政治现实。此外,读者在理解这首诗歌时,不妨将眼光放得宽广一些,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放在一起考量,便能注意到,山水写作的兴起,包括山水画的蓬勃发展,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共同构成了隐逸风气。左思这首诗,不但是个人际遇的反映,也是当时整个士林风气的表征。

    诗人几乎是以写赋的手法来写这首诗,极尽铺陈叙事之能事。他拄着手杖要前往那隐士居住的地方。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呢?自然不在繁华的都城,也不在热闹的市井,而是人迹罕至、古今寂寞的荒野。接下来,诗人就开始描绘那里的好处。虽然岩穴之中没有华美的房屋,没有高耸的台阁,但是丘陵之间却自有美妙的音乐。白云掩映着山岗,太阳照耀着山林,山南山北一派祥和景象。清冽的山泉从石缝中汩汩而出,击打在山岩上,发出叮咚叮咚的美妙乐声,而细小的鱼儿也在其中上浮下沉自在漂游。隐士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清幽自在,与浑浊的世俗没有任何干系。他们何必需要人间的丝竹乐器呢?那山泉之间自然有美妙清丽的音乐。人们自己喜欢又擅长的长吟短啸也没有发挥的余地,当风吹过那一排排一簇簇的灌木林时,发出萧瑟深沉的声音,比什么乐音都要美妙动听。你若问起他们吃什么穿什么?那么可以告诉你,山珍海味和他们无缘,丝绸锦缎也不是他们的所爱。这些高洁的人吃的是纯净的秋菊,穿的服饰则都是用优雅静谧的兰花制作而成。想想自己如今所在的官场,真是感觉处处羁绊,几乎难以举步。那隐士的生活是如此美妙,如此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如此清丽动人,使人向往,诗人决意放弃自己的官职,从此挂冠离去。

    就写作结构来看,诗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诗人起兴,表示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中间十二句则依次写隐士的居住环境、精神生活和衣食问题。最后两句则束尾,表达了归隐的志向,与第一层形成呼应。在写作艺术上,除了诗人条理清晰、布局明白的叙事技巧之外,也需要格外注意其讽喻的意义。写作这首诗前后,正值西晋“八王之乱”,天下大乱,而左思自己也颇受牵连,于是闭门不出,专门著述。此外,诗歌中用清丽的诗句塑造出一种别有天地的境界,颇为当时士人推重。《世说新语》中有一个“雪夜访戴”的故事特别有名:“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因为一读左思的《招隐》就乘兴而去尽兴而返,可见本诗艺术魅力所在。

    左思归隐,在很大程度上身不由己,是历经变乱之后的避祸行为。左思年轻的时候,曾经尝试“学钟、胡书及鼓琴”,但是没有一样学成的,后来转而致力于学文,终于成功。但是,由于他相貌丑陋,还有些口吃,所以虽然“辞藻壮丽”却“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后来,因为妹妹左棻被选入宫,所以移家京师。在洛阳期间,他致力于撰写《三都赋》。他到处向人请教各地风物,构思十年,据说屋子里到处都摆满了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此外,由于他觉得自己知识不够广博,所以“求为秘书郎”,利用职务之便阅读了大量皇家藏书,最终,他写成《三都赋》,铺陈魏国、吴国和蜀国三国都城的繁华与兴盛,同时分析形势,陈述三个国家的强弱对比。当时的人用汉代的三篇名赋来赞誉左思说,“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司空张华见而叹曰:“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一时之间,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本来文名正盛,但恰逢秘书监贾谧请他讲《汉书》,后来贾谧诛,他也被连带其中,幸免之后就再不踏足官场,一心于典籍和文章了。

    其实,左思最有名气的诗歌是《三都赋》和《咏史八首》。从《三都赋》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关心国家大事、心怀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从后期的《咏史八首》中,我们已经看不到那种“雄心”,而只看到一个学者型诗人对古往今来兴衰变化的感喟了。这种前后变化,其实也正是左思归隐前后的情绪流露。在《咏史(其一)》中,左思就用对比的写法反映了自己的观念转变,起初“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到后来则“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