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古诗词中的田园之风-无言定自愁(辛弃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闲居期间所作的田园词,地点为江西上饶。他从鹅湖这个地方归来之后生了一场大病,病情好转之后,他触景生情,突然觉得自己精力衰微,百感交集。词人用形象丰富的语言,描述了一片清幽疏朗的环境,将自己的愁情苦绪借景抒发,展现了一个志在天下的英雄如今穷愁末路的无奈与悲凉。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于中好》等。《填词名解》说,词牌名来自晚唐诗人郑嵛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鹧鸪”在宋代当是一种笙笛类乐调。《宋史·乐志》说:“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有不少诗人在作品中提及这种音乐,如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又如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再如元朝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

    诗题“鹅湖归病起作”,说明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诗人在鹅湖这个地方作了一次旅行,回来之后就生病了,如今终于康复,于是就写下这首词抒发病中以及如今的心情。其中的“鹅湖”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今天的江西铅山。晋朝末年,有一家族姓龚,曾在此大量养鹅,因此得名。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人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88年)曾经在此交流学术,号为“鹅湖之会”。淳熙年间,辛弃疾友人范开在鹅湖修建了一座别墅。由于上饶与鹅湖相邻不远,或许是受到范开的邀请,辛弃疾和朋友常常到鹅湖游览。另一位南宋著名词人陈亮此时和他同游,两人长歌相乐,成为词坛上有名的鹅湖之会。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上阕四句写词人病体康复,起来顾盼周围景色。第一句写枕头和席子都已经有些凉了,由此点出气候变化,如今已经是夏末秋初。看那远处的暮云,因为天色将晚,显得贴近水面,仿佛是紧紧贴附着水面而马上就要收起来的云锦一般。这两句一近一远,相互呼应,道出一种转折的感觉:盛年不再,已到垂暮。节气上是从热烈、浓郁的夏天,转向清冷、凋落的秋天。时间上,是从酷热的下午转向暮色四合的傍晚乃至黑夜。后面两句是以红莲、白鸟的状态自况。莲花仍旧红艳,相互依靠着,仿佛沉醉于这暮色天气。一只白鸟自己站在那里,定定地不说一句话,仿佛暗自哀愁。这白鸟就是诗人自己,他眼看着周围的红艳世界但是却有一肚子的哀愁无处诉说,只能“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意思是,要尽量放弃自己之前的抱负,不如做一个散淡安逸的闲适之人。《旧唐书·司空图传》记载,司空图写有一篇《休休亭记》云:“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谓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聩,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坠,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济时之用,则又宜休也。”这是说,要忘记和世俗仕进有关的东西,不再追求功名利禄。司空图还写过一首《耐辱居士歌》:“咄咄!休休休!莫莫莫!伎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着。”辛弃疾这首词大概就是从此演化而来,表达自己决心不问世事,一心隐居田园,做一个“长教闲处”的人。

    “一丘一壑也风流”,意思是说,如果能够做到不问世事,就此闲居旷野,那么即便是山水丘壑也自有其可以欣赏的地方,生活一样可以风流快意。《汉书》记载了班嗣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做到自由自在,那么就什么也不能改变其志向,什么也不能侵夺其快乐。《世说新语》里记载晋明帝和谢鲲的一次对话,皇帝问他说“论者以君方庾亮,自谓何如?”谢鲲答道:“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鲲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意思是说,如果论经国济世,我或许不如庾亮,但是要比对自然之妙的理解,我却比他要强一些。辛弃疾在这里等于是剖白心迹,决心渔樵隐居。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词人念及于此,恍然觉得自己和年轻时候比已经衰颓不少,也没有什么青春朝气了,不愿意再上楼观赏风景。“上楼”,其实是隐喻对仕途、对功业的追求。辛弃疾自己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其中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词句,感慨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抱负。此处不愿意上楼,则意味着已经放弃了先前的志向,也隐隐含有英雄暮年的伤感之情。这两句其实是从唐朝诗人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转化而来,不过诗句简明概括,写成词之后则显得摇曳多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