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古诗词中的田园之风-只为春色而去(叶绍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叶绍翁在历史上是一个小人物,但他的诗名却很盛,而且几乎就是因为一首《游园不值》名传千古。“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流传甚广,在今天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诗句。

    先来看诗题。“游园不值”,意思是诗人到一个园子去游玩,但是却没有遇到主人。“值”,是遇到的意思。“不值”二字入诗题,在唐宋之后颇为常见,如唐代唐求有《友人见访不值》诗,元代诗人方回有《宗阳宫访叶西庄亨宗饮寻杜南谷道坚不值留诗并呈戴帅初》诗,元末明初张昱有《访晁云子不值》诗等。诗人所要拜访的是什么人,我们不知道,他也没有说。从诗题里看不出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此前应该多次来拜访过这位友人,但是敲门很久,也不见有人来开,“小扣柴扉久不开”。其原因是,主人担心来客的木屐在门口的苍苔上留下痕迹,影响了园中春色,所以常常拒不见客。“屐齿”指的是木屐的齿。木屐是一种底部有两齿的木底鞋,在隋唐以前是汉人常穿的鞋类,特别适合在雨天泥地上行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云:“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在宋朝,木屐仍然流行,但主要用作雨鞋。《宋高僧传·十九丰干传》记载:“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宋张瑞义《贵耳集》记载苏东坡在海南时的生活说,“东坡在儋耳,无书可读,黎子家有柳文数册,尽日玩诵,一日遇雨,借笠屐而归。”由此可见,叶绍翁访问主人,是在一个雨后初晴的时间来访,此时木屐的确容易在苍苔上留下痕迹,但主人之所以不见客人,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爱惜春色,不忍心为别人破坏。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颇为有趣的两行诗。诗人几次来访都不能见到主人,无缘得见园中春色,本来有些怅惘,此时突然看见墙头伸出一枝红杏,不由一阵窃喜。主人不愿意让我看,但我还是看到了,你这园子中的春色实在是太过饱满,以至于溢出墙外了。“春色”本来是一个虚体,但诗人用“关不住”来形容,就让其具象化,仿佛春色真的可以关住似的。

    说起“红杏”,在古诗中似乎是一个很特别的意象。同样是写春光,桃李就会给人以明艳的感觉,而红杏总是觉得有些朦胧。唐代毛熙震《女冠子》云:“碧桃红杏,迟日媚笼光影,彩霞深。香暖熏莺语,风清引鹤音。翠鬟冠玉叶,霓袖捧瑶琴。应共吹箫侣,暗相寻。”从内容来看,是写一个女子,很有晚唐五代词的风韵,朦朦胧胧,似远似近。“红杏”在其中起到一种很别致的效果。另一个唐代诗人牛峤写《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楼上望卿卿,窗寒新雨晴。熏炉蒙翠被,绣帐鸳鸯睡。何处有相知,羡他初画眉。”也是写一个女子,将红杏与“笼烟”并置,显得朦胧多姿。叶绍翁写红杏出墙来,也含有春气氤氲、朦胧可爱的意思。

    钱锺书曾经对这首诗做过比较详细的考释,他认为这首古今传诵的诗歌其实多有所本,而之所以能够格外有名,是因为写得比较“新警”。他认为,叶绍翁诗歌脱胎自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此外还有好些诗人写过“杏花诗”,诗意也都近似,但不及叶绍翁写得好。比如,温庭筠《杏花》诗云:“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李建勋《梅花寄所亲》诗云:“云鬓自沾飘处粉,玉鞭谁指出墙枝”。

    纵观全诗,诗人写一来一去,一顾一盼,为观春色而来,虽然不见主人,但也得其所乐而去。正是这一枝红杏让诗人兴致勃勃的来访没有变成败兴而返,相反却让他格外惊喜,“兴尽而返”。这种平淡中出意外的写法,让他得以超出前代诗人平铺直叙的写法,具有了一种难得的机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