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消灭项羽、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但是,楚、汉之间的诸侯割据势力,守境自保,先是服从项羽;一旦刘邦得势,他们又可以归顺刘邦,这些反复无常的中间势力也让人头疼。
为了向东击燕攻齐,再南下断绝项羽的军粮供应线,同刘邦会师荥阳,以剪除项羽的羽翼和动摇楚军后方,形成一个包围楚军的态势,最后消灭楚军。为此,就必须首先消灭赵、代两个诸侯割据势力。这样,一方面将使项羽处于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一方面又可以消灭那些中间势力,扩大刘邦的领土,并免除诸侯对楚汉战争的干扰。
这时,刘邦恰好在荥阳正面战场同楚军相持,又常常失利,正想不出对付的良策,接到韩信的报告,就请张耳到大营中,说道:“当年你与陈余如同子侄,世人都称你们二人是生死与共的刎颈之交。可他在与你反目为仇之后,竟然夺你的王国,还要挟我用你的头颅换取他的合作。这个人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该是替你惩治他的时候了。韩信已平定魏地,很快就要出兵攻赵,烦请你带三万军队,前去与韩信会合。”
张耳本来是魏地的豪杰,与另一豪杰陈余十分交好。刘邦年轻的时候,也和张耳关系不错。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时,张耳、陈余前往支援,得到陈胜的重视。他们请兵经过河北,攻占赵地。陈胜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就给了他们三千人马,派自己的亲信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两人分任左右校尉。
陈胜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信早有另立为王的野心。这支军队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后,一路上得到当地豪杰的支持,逐渐发展到几万人,武臣大喜,被权力冲昏了头脑的他自称为武信君。不久,他们就脱离陈胜,武臣自立为赵王,张耳任丞相,陈余任大将军。陈胜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怒,派李良攻打武臣,武臣抵挡不住,遂被杀。
张耳、陈余见主君已死,就又奉赵国旧贵族赵歇为赵王。秦将章邯击杀楚军的项梁后,就渡河攻赵,将赵歇、张耳包围在巨鹿城内。陈余因为手头兵少,不敢前来援救,于是,张耳对他甚为憎恨。巨鹿之战胜利后,张耳夺了陈余的兵权。陈余无奈,只好率领数百亲信脱离张耳,来到南皮(今属河北),从此两人由好友成为仇家。
汉王元年二月,项羽在分封诸侯王时,将赵国一分为二,封张耳为常山王,改封赵歇为代王。由于陈余势力弱,项羽仅封他为侯,管辖南皮附近的三县。看到自己被如此怠慢,陈余大为恼火,于是就伺机待变,报复项羽和张耳。
不久,田荣在齐地起兵反楚,陈余看到这个大好时机,就派亲信游说田荣,说:“项羽虽为当今霸主,但是却私心太重。他分封天下很不公平,随从他的诸将都封给好地方,原来的诸侯却迁徙到地质条件恶劣的地方,赵王歇改封代王就是这样。我早已对项羽的种种行为不满,现在大王起兵反楚,我全力支持。但是,我的势力很弱,请大王借给我部分兵力,愿以南皮作为齐国的屏障。”田荣也希望壮大自己的声势,就派遣一支军队给陈余。
陈余大为高兴,又调集南皮的全部武装,进袭常山王张耳。这一仗由于陈余兵力强盛,张耳的军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两军相接,没有多久,张耳就败走了。张耳无路可走,只好凭借与刘邦的旧日交情,投奔到汉,得到汉王的重视。
陈余击走张耳,占领赵地,就把赵歇迎回,仍为赵王。赵歇感激陈余,立他为代王。赵歇本人没有什么才能,赵地也刚刚安定,陈余就留下来帮助赵歇治理新恢复的赵国。刘邦出关击楚,陈余曾派兵相助。在汉军大败以后,陈余也和魏豹等诸侯一样,背弃了汉军,占地自守。
代、赵之地,均在黄河北岸。由于赵、代两国关系特殊,常常互相勾结,互相支持。但是,由于投奔汉王的张耳,做过常山王,对赵、代的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刘邦现在派张耳率军协助韩信攻打赵、代,这对韩信取胜是很有好处的。
张耳为了报前日宿怨,自然乐于率军一行。这样,张耳率领数万人马,协助韩信进攻代、赵。
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同张耳率领数万汉军向赵、代进军。由于代地基本上在太行山以西,赵地基本上在太行山以东,要进攻赵,必先占领代。而且,在军事力量上,代弱赵强,韩信决定首先进攻代国。他与张耳率领曹参等诸将,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代地进发。
代相夏说本是个游说之士,没有多少军事经验。他听到韩信大军正向代地开来,也不细问双方的军事实力,就赶忙发兵迎击。代军与曹参率领的一支汉军在邬县(今山西介休东北)东面相遇。曹参是久历战场、经验丰富的将领,夏说根本就不是他的敌手。两军交锋之后,没几个回合,代军就纷纷溃败下来。夏说见状就急忙收拾残兵,向阏与(今山西和顺)方向退走。韩信、曹参自然不会放过夏说,赶紧率军在后紧紧追赶。追到阏与境内,将代军全部消灭,并俘虏了代国丞相夏说。
公元前204年冬十月。韩信和张耳打败了代国,准备立即挥师向东,越过太行山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去攻打赵国。这时,刘邦已经调走了韩信的精锐部队,韩信手下只有一万多人了。陈余得知夏说被俘、戚公被杀、汉军已获大胜,同时韩信又要进攻赵国的消息后,立即和赵歇商议对策。他们认为韩信进攻赵国,必经井陉口,于是就立即调集了赵国的全部军队,号称二十万大军,由赵王赵歇和陈余亲自统领,在军事要塞井陉口屯兵据守,重兵设防,准备迎战汉军。
韩信统领的汉军,又面临一场恶战。
千古天险太行山,果然名不虚传。它绵延数千里,山峰高耸,地势险要,悬崖峭壁,处处可见,成为分隔晋冀的天然分界线。整个大山之间很少有关口通道,南北千里之地,只有八处险要谷地可以通行,这就是先秦时期就闻名于天下的“太行八陉”。它们分别是: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军都陉、紫荆关、飞狐陉、井陉口。这八处通道的出入口,都有险关相扼,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井陉口正是太行山不可多得的八个隘口之一。
要想从代国到赵国去,必须经过这个井陉口。井陉口又称土门关,周围群山环绕。井陉关就建在陉山上,关前有一片谷地,四周均为陡峭的高山,谷地如同一口探井,故有“井陉”之名。井陉关北面,有一座小山。关前有两条河流。东面一条小河,从井陉县城流经井陉关前,向下汇入滹沱河,名为井陉河,它的下游也称祗水河。西面有一条较大的河流,名为绵蔓河。在井陉口的西面,有一条长约一百里的独窄驿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汉军营中,灯火通明,几案上摊放着一张地图,韩信和张耳、曹参等人,围着几案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商议作战方略。
赵王赵歇和陈余统领二十万生力军,据险而守的消息,使得许多汉军将领目瞪口呆。当时,除地形对汉军十分不利外,在兵力上也很悬殊。陈余的二十万兵马已经在井陉口整装待发,气势恢宏;而汉军仅有几万人,远道而来,行军疲惫,又无精兵良将,在兵力上处于劣势;汉军在士兵素质上也不如赵军,赵军训练有素,汉军在训练上不能与之相比;况且,汉军远道而来,陈余又以逸待劳,汉军更是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三万汉军,再加上孤军深入,在异国作战,屡犯兵家大忌,在诸多不利条件下想要获胜,岂不是太不可思议?
但是,众所周知,赵歇是个无能之辈,不足为惧。陈余虽是久历战场的一员大将,但他儒生气太重,满肚子的仁义道德,而且死读兵书,不善于从实战中总结经验,因此也不足挂齿。韩信最为担心的,是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此人深通韬略,善于用兵,擅长诈谋奇计。
众将注视着自己的统帅,都想听一听韩信的意见。只见韩信不动声色,传令说:“继续侦察。赵军的一举一动,都要给我及时报来。”韩信又对众将说:“陈余真是不懂兵法。用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他把全国军队驻扎在井陉险关,真正交战时,能发挥作用的也不过是几万人。其他军队恐怕只能遥遥观战。我军只要一战获胜,赵军溃散,其他地区就可轻易地夺得了。”
韩信再三考虑,决定尽量利用赵军的弱点,以奇计制胜。他与张耳、曹参等人商量之后,大家也同意了,但心中却在嘀咕:“一战获胜,自然全盘皆活。可这一场战争,我们能获胜吗?”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赵国,人们惶惶不安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这场战祸。
且说陈余部署各军布阵已毕,就率领几位将领,立马于井径关,观察战场形势。陈余指点着关前地势,对众将说:“我军早已经占据井陉雄关,筑垒设防。韩信纵然有神仙相助,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大军齐集之后,我大营安扎在关前平地上。等汉军前来进攻,不等他逼近关前,我就命令大军开营迎战,井陉谷地,就是韩信的埋骨之处了。”说罢,陈余哈哈大笑,似乎早已胜券在握。随行赵将,也随声附和,称赞陈余的英明。
但是,陈余虽然这样说,心里却并不是一点都不担心的。毕竟,这关系到赵国的生死存亡啊!一天,陈余正在为如何迎击韩信苦苦思索,进来了谋士李左车。李左车见陈余愁眉不展,就说:“按照您的用兵意图,我军恐怕要吃败仗。”李左车在赵将中以多谋善断而著名,陈余听他对自己的部署提出异议,心中有些不高兴,碍于情面,又不得不让李左车阐明他的见解。
李左车说:“韩信渡过了黄河,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夏说,现在又有熟悉赵地情况的张耳率兵增援,妄图一举消灭咱们赵国。汉军在离开大军很远的地方展开战斗,乘胜进军,士气旺盛,其锋锐不可当。韩信孤军深入,利在速战速决。我们在关前平地与汉军决战,正中韩信下怀,万一失利,我军势必陷入崩溃。咱们一定要利用有利的地势,用智才能取胜。”
李左车略微停顿,接着说:“我想,从千里之外供应军粮,战士们必定面有饥色,等到打来柴草才能开灶烧饭,全军势必不能按时吃饱饭。他们千里迢迢转运粮食,给养十分重要。现在韩信沿井陉险路进军,军粮供应就成为他无法解决的难题。井陉道狭路窄,兵车不能并驱行驶,骑兵也不能排成队列,在这样的道路上行军几百里,粮食势必落在后面,慢慢跟进。因此,我希望您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请您给我三万人马,作为独立作战的奇兵,让我从小道迂回到韩信大军的背后,去截取汉军的粮草,切断他们的粮运,断绝汉军的退路。”
李左车又接着说:“您的大军则退守井陉关,深沟高垒,据险坚守,不论韩信如何挑战,您也不要同汉军交锋,使韩信求战不能,让他有力无处使,有智无处用。我再以奇兵从背后袭击,堵住退路,那样汉军就会进退两难,腹背受敌,在深山险谷之中,他们即便是想以劫掠来维持军粮供应,也没有东西可以抢劫。几万大军进退两难,粮尽援绝,不出十日,韩信、张耳两人的头就可献至麾下。如果您不接受我的意见,仍按原计划用兵,恐怕我们都会成为韩信与张耳阶下之囚。务必请您三思而后行。”
李左车根据双方的实力状况所献的破敌计策不但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是比较可取的。李左车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如果他的计策得到采纳,赵军可以立足于不败之地,并使汉军陷于困境。
然而,陈余是个迂腐透顶的书呆子,自以为熟读兵书,通晓兵法,自高自大。他常常把“正义的部队堂堂正正,不用阴谋诡计”这句话挂在嘴头上,并想方设法照办,根本不懂得“兵不厌诈”的道理。
听了李左车的这一建议,他连连摆手,不耐烦地说:
“我们赵军将士,是为了守卫本国领地而作战,是正义之师,自然就该堂堂正正地与来犯之敌决战,怎能用诈谋诡计取胜?我听说兵法上规定,兵力十倍于敌,就可以进行围攻,两倍于敌,就可以进行交战。现在,汉军号称有士兵几万人,实际兵力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其实不过一万人。他们从千里以外来进攻我们,士兵已经疲乏不堪。虽有连战连胜的虚名,实际已经是强弩之末,不能有所作为了。我二十万大军云集险关要隘,以逸待劳,双方力量的对比相差悬殊。
“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对手是这样弱小的敌人,我们倒躲避起来,不与他们交锋,要是以后再遇到更多的敌人,又如何战胜他们呢?真按照李将军的话去做,天下诸侯一定要嘲笑我陈余太软弱,都会耻笑我们赵军是缩头乌龟,胆怯畏敌,那样他们都会随意地来进犯我国了。我的部署不变,就在井陉关前的谷地布阵,主动进攻,全歼汉军,打出我赵军的军威!”
说罢,陈余就进入内帐,根本不把李左车的计策放在心上。李左车见陈余不采用他的建议,愤然地扬长而去。李左车暗自叹息道:大军决战,岂能作此书生之谈?岂能如此意气用事?
韩信是个天生的军事家,特别是他被刘邦拜为大将后,又先后经过还定三秦和破魏、代等战斗的实践,实战经验也比较丰富了。他面对井陉口的形势,深知敌我力量悬殊,不能猛冲直攻,只是把大军驻扎在离井陉口很远的地方,观察动静,研究对策,寻找战机。
陈余不重视李左车,韩信可十分重视,经常派人打探他的动静。当韩信接到探报说李左车建议陈余改变原有部署一事,大吃一惊,立即传令继续侦察,他感叹说:“赵军中有李左车这样深通兵机的将领,真是不容轻敌。如果陈余真的采纳了他的建议,我军将不敢沿井陉关方向进攻赵国了。那样,战事势必旷日持久。”
不久,韩信知道陈余拒绝李左车献计的这个情况后,才放下心来,暗自庆幸:“如果李左车的计策得行,不但汉军将全军覆没,我也要被陈余所擒,性命难保。”在反复核实情报无误后,韩信才领兵进入井陉险路。
韩信针对陈余盲目轻敌的心理,想出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计划。要用背水列阵之机,打垮赵军,全歼敌人。汉军艰难行进,在距离井陉口陈余所设军营还有30里路的地方,韩信下令安营扎寨,士兵休养生息,再周密进行军事部署。
部队遵命扎营,准备过夜。将士们劳累了一天,吃了东西,躺倒之后就酣然入梦了。正当大家睡得香甜,突然又传来“紧急集合,马上出发”的命令。部队很快集合好了。韩信从中选出轻骑二千,给他们交代的任务是:每人手持一面汉军所用的红旗,从东北方向迂回到抱犊山北面,潜伏起来,监视赵军营垒的动静,绝对不许暴露。
韩信还对带队的军官说:“明天我军要同赵军决战,先假作战败而后退,赵军如果看到我军主力部队后退,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到那时,你们乘赵军营垒空虚之机,立即攻进去,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再把我们汉军的红旗插上。然后关闭军营,凭借敌人构筑的堡垒,阻击赵军返回大营,配合我军主力部队共同夹击赵军。”诸将不知道韩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甚是诧异。看不起韩信的人更是心中不服,等着看他的笑话。
接着,韩信又命令他的副将弄一点食物给士兵们吃,并告诉大家说:“先随便吃点吧,等打败了赵军,咱们再正式会餐!”战士们听到这样的军令,自然相信击破赵兵不必费太多周折,所以士气高涨起来,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奋勇杀敌。
那些了解敌我力量对比的汉军众将领,却都觉得韩信的这道军令未免太过自信了,一顿早饭的时间,就能将二十万赵军将士打垮?但是,军令如山,他们又不便公开反驳,只好一面互相传递着疑问的眼神,一面敷衍了事地齐声回答:“好,我们就等着胜利后大会餐!”吃完饭以后,这两千骑兵就按韩信的部署出发了。
其实,韩信是个聪明人,对于诸将的神色自然都看在眼中。但是他不愿在此时揭破,他相信自己的谋略足以破敌,到那时,汉军将领的满腹疑问,自然会化作衷心折服。
随后,韩信派遣一万名士卒,作为前锋。这一队前锋乘着明亮的月光,向井陉口进发,争取天明之前越过井陉口,渡过大河,在东岸背靠大河,也就是背水摆阵。在那里,扎下大营,摆开阵势。
无论从整个楚汉战争的全局考虑,还是从韩信自身面临的危机出发,对于这次攻关之战,韩信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速战速决。不战则已,一战必须全胜,击溃赵国主力,站稳脚跟,使其无法再对汉军构成威胁。要不然,汉军不但不能击败赵军,还可能会自身难保。持久战和消耗战是汉军长途奔袭的大忌。如果项羽击败对手,抽出兵力同赵国合击,韩信就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
韩信的担心不无道理。后来的战局发展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韩信在平定赵国之后不久,果然遭到项羽的奇兵渡河偷袭。现在,天时、地利、人和,汉军能胜算几分?利弊得失权衡,韩信该如何量裁?大战在即,此役该如何运筹?井陉关前的韩信,眉头紧锁,勒马望关,陷入沉思。
韩信知道陈余的胃口很大,想乘此把汉军一口吞掉,不会急于攻打这一万先头部队,就给这一万兵马的将领和士兵壮胆打气说:“赵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形,还构筑了营垒,陈余的意图在于围歼我军。所以,他们在没有见到我军大将的旗鼓出现之前,是不肯轻易地进攻我军的先头部队的。我们这一万兵马虽不是对手,但赵军知道你们不是汉军主力,又没设置大将旗帜,因而胃口很大的陈余是不肯来攻打你们的。我们恰恰可以利用敌军的这种心态派出一支人数众多的先头部队,占领一处地盘,构筑我方营垒。只要营垒落成,我军就有了立足之地,不怕优势敌军的进攻了。你们不要有什么顾忌,就大胆的去吧。”
这一万人马立即出发,直奔井陉口前的谷地,并依照韩信的吩咐,在绵蔓河的东岸,迅速构筑营垒。果然不出韩信所料,陈余未阻击这支部队,这一万先头部队就顺利地开赴到绵蔓水的东岸,背水建立了阵地,蓄势待发。赵军望见汉军背水为阵,这不是自绝退路吗?汉军怎么连起码的军事常识都不具备呢?但是,又怕韩信耍诈,所以就赶忙报告陈余。
陈余听到报告,开始还不敢相信,便赶紧跑到壁垒上一看,发现情况果然如此,不禁哈哈大笑,轻蔑地对诸将说:“没有想到韩信这个无名小辈,竟然如此愚蠢,简直不读兵书,不学无术。从‘背水布阵’来看,他还不懂得兵家的大忌,看来关于他‘用兵如神’的传说,都是不可靠的了。刘邦重用这个人,真是天大的笑话!”
将士们也跟着哄笑起来。赵军上下都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盲目轻敌情绪。
兵书《尉缭子》上说过:“背水阵为绝地。”只要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都知晓这个道理。背水列阵,又名背水阵,是兵法上的一种阵名,即沿河设阵,背靠大河,前临大敌,后无退路,以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从而夺取胜利。由于背水列阵危险性很大,稍不小心,就会全军覆没,导致失败,因而向为军事家所忌用。同时兵法上还说,布列阵地要右后靠山,左前临水,切忌背水列阵。
对于这个部署,不但韩信手下的诸将都大吃一惊,就是张耳、曹参也感到奇怪。尽管大家心中不服,但也没有人敢于出来违抗军令。同样,赵军也不知道这是韩信的计策,陈余这个书呆子也因此中了计,大大麻痹起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在赵军急于求战的气氛之中,韩信按计策率军出阵,他吩咐竖起大将旗帜,带着仪仗鼓号,从背水阵地出来,出现在汉赵两座营垒之间,向着赵军营垒冲来。一路上,只见大将的旗帜满山遍野,鼓手们敲起大将出马的鼓点,声音震天。这阵势真壮观,真有气派。
赵军看见汉军的主力部队已到,便横下一条心,决定与汉军决战。于是,赵军打开营寨大门,部队一拥而出,合力迎击汉军,准备活捉韩信和张耳。两支劲旅紧紧地撕咬着,恶斗开始了,井陉关前的开阔地带,顿时变成了血肉横飞的战场。战斗持续很长时间,不分胜负。看看时机已到,韩信、张耳悄声命令:“全军假意溃逃,向西撤回,到先头部队在绵蔓河东岸抢筑的军营中。”为了让赵军相信汉军并非诈败诱敌,韩信把用于指挥全军作战的大将旗鼓也扔到了撤兵途中,汉军丢弃的兵器和其他物资,不计其数。
这些溃逃的部队到了水边,营寨大开寨门,部队急忙进入其中。陈余立于军营高处,扫视着战场上的变化,他确信,韩信不可战胜的神话,今日已被自己所粉碎了。眼看着韩信与张耳一起,狼狈地逃回背水列阵的汉军营垒中,陈余下令:各军包围汉军营垒,活捉韩信和张耳的,将给以重金奖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一会儿,又从赵军营寨里边杀出一支赵军的部队,双方再次激烈交战,战斗又持续了很长时间。战前陈余部署据守军营的部队,也有不少士兵不甘心错失立功受赏的机会,自行冲出军营,加入了进攻的行列。
两军接战多次,韩信假装抵抗不住,节节后退,丢弃旗鼓,直奔背水为阵的汉军。赵王歇和陈余看到韩信、张耳后退,误认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想乘势消灭汉军,活捉韩信和张耳,就命令赵军倾巢出动,十几万赵军一面争抢战利品,一面追赶后退的汉军。韩信一见赵军中计,就回军接战。
在赵军如同潮水般的轮番进攻之下,势如孤岛的汉军营垒,多次出现难以抵御的危机,形势一度十分严峻。背水为阵的军队望见赵军势大,后退无路,也死命战斗。韩信传令军中:“我军三面被围,一面临水,已无后退之路。营垒一旦被攻破,我们只能任人宰割。现在只有拼死力战,保住营垒,我另有奇兵策应作战,我们必能反败为胜。”
汉军抱着与敌军血战到底的决心,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陈余原以为汉军必定一触即溃,韩信、张耳将立地就擒,哪知事与愿违,大出意料之外,只得挥军力战。这座临时构筑起来的营垒,竟成了赵军无法攻破的铜墙铁壁。
这时,有人向陈余报告:大营已无人防守。陈余冷然一笑:“韩信张耳已被我军三面包围,后面就是汹涌的河水,他们已是插翅难逃。这正是我军将士立功扬名的良机,谁愿意坐守空营?韩信哪还有精力和兵力来光顾我的大营啊?真是无稽之谈!”说罢,他竟然陪着赵王歇,也从大营中冲入战阵,亲自督战。这样一来,攻击汉军营垒的冲击力更强了,而赵军的大本营却营门大开,竟无一人防守了。
这时候,韩信预先派出担任埋伏任务的轻骑兵两千人,暗中监视着赵军大营的动静,到此时,看到赵军果然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都为韩信的神机妙算而赞叹不已。趁赵军全部出动、军营空虚之际,立即迅速地冲下山去,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赵军大营,并把赵军的旗帜通通拔掉,竖起了汉军鲜红的大旗。那些只知向前进攻的赵军,对于这个重大变化,竟没有丝毫发觉。
赵军与汉军激战多时,陈余知道一时未能取胜,就命令后撤,准备坚守营帐。在多次冲击受挫之后,赵军将士也感到倦怠了,他们不得不暂且放下立功受赏的贪念,准备撤回本营,稍作休整,再设法进攻。
然而,赵军往后一看,只见自己的营寨里竟然插满了汉军的红旗,不由得军心大乱:汉军是从何处飞来的?怎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占据了我们的大营?坐镇大营中的赵王和陈余等人,是不是全都作了人家的俘虏?
赵军惊慌失措,秩序大乱,兵士们纷纷溃逃,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赵王歇、陈余等人,由于脱离了大营,原有的指挥、通讯系统都已失灵,面对着全军大溃散,竟然无计可施。赵军将领们虽然当场杀了不少逃兵,以正军威,严明军纪,但仍旧阻止不了士兵的逃亡。更多的逃兵拥来,裹挟着他们一道逃走了。
韩信见自己的战略意图,已经开始实现,命令据垒苦战多时的汉军,乘赵军混乱之机全力出击,占领敌军大营的两千名精锐骑兵,也不失时机地策马杀出,形成了东西夹击的局面,赵军大败。井陉关守军也丧失了斗志,弃城而逃。
留守的赵王赵歇知道大势已去,在汉军全部占领赵国之前,就逃回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陈余率领部分残兵败卒,逃奔到抵水边上,为汉军中的常山守张苍所杀。此后不久,赵王歇也被汉军所俘虏。
井泾大战结束后,将领们纷纷向韩信呈献俘虏和赵军官兵的首级。井陉之战,以汉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韩信谋定而后动,再次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韩信当然没有忘记大战前的允诺,当天就在大营中犒劳将士,举行了热闹盛大的会餐,设宴庆功。汉军官兵个个笑逐颜开,纷纷献上战利品,报告战果,庆贺胜利。不到一天时间,汉军就阵斩陈余,全部消灭赵军,大获全胜。对韩信的计策,从诸将到士卒,人人心悦诚服。
破魏、代之战的打法,诸将觉得易于理解。但是,这次赵军实际有二十万,固守井陉,对于这样的劲敌,韩信不按兵法行事,却能以少胜多,以劣势敌优势而获胜,诸将感到韩信的战略,真是深奥莫测,自己实在不能领会其中之奥妙。
诸将请教韩信说:“兵法上说摆布阵地要右靠山,后靠山;左临水,前临水。将军您这次却命令我们背水列阵,与兵法的规定正好相反。还说等打垮了赵军再会餐。当时,我们不理解也不相信。结果这样摆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这到底是个什么战略战术呢?”
韩信一听,笑道:“诸君都读过兵法书,我的计策就在兵法上,不过诸君没有注意而已。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吗?这次我军参战的主力,都是最近才调集过来的,没有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我与各部将士互相都不熟悉,把这样一支素质很差的军队投入战场,就等于驱赶着街市上的老百姓去打仗。根据这种情况,只有把他们放在绝境,让他们看到自己处于险境,才能迫使他们为了保全自己而英勇作战。这样,一盘散沙才能团聚在一起,一个懦夫才会变成各自为战的勇士。如果置之生地,敌军势大,和敌人一交锋,他们肯定就要纷纷逃散的,这样还能战斗吗?我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在战场上拼死杀敌呢?”
诸将听了,如梦初醒,都点头称是,连连称赞道:“将军深谋远虑,巧妙地运用战略战术,变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我们比起您来相差太远哪!”
听了这话,韩信只是笑而不答。
随后,韩信肃然起立,回礼说:“诸位将军过誉了。今日之战,全靠各位身先士卒,殊死搏斗,才有此大胜。否则,只要有任何一部分将士作战不力,我方阵营被敌军攻破一个口子,那么现在庆功祝捷的就不是我们,而是陈余了。我韩信恐怕也死无葬身之地了。依我看来,真正的功劳是你们的,而不是我的,我应该感谢你们才是啊!”
诸将听了,无不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话语所感动。
韩信接着说:“一个人不论多么机智多谋,也总难免有思虑不周的地方。身为一军统帅,只有把部下的意见都汇总起来,从中选择最佳方案,才能保证决策不出现失误。希望大家今后都一如既往,精诚合作。”诸将都格外感动,一个个都表示愿意跟随韩信杀敌到底。
的确,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因时因地因情况而制宜。正是这场战役,使“背水一战”、“拔旗易帜”演化成为今天我们常用的两个成语典故。如今的人们大都仅仅知道这两个成语的字面引申意义,而早已忘记了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八个汉字背后,曾经的那场实实在在的战火狼烟,以及处于这场战火狼烟中心位置的韩信,曾经的惊心动魄、奇妙绝伦、炉火纯青的战役指挥艺术。
韩信不顾兵法禁忌,背水列阵,在破赵之战中,大获全胜,占据了代、赵之地。这在军事上创造了背水列阵取胜和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从而为我国古军事学增添了宝贵财富。正是这场战役,进一步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充分证明了韩信不愧为古代伟大的军事家。
正是这场大战,充分展现了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杰出军事才能,成为韩信荣登中国战争史“兵仙帅神”排行榜的抗鼎之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