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楚军谋士武涉看出了刘邦与韩信之间的矛盾正在加深,便对项羽说:“大王不必烦恼,我已为大王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策动韩信反汉归楚,斩断刘邦的一条臂膀!”
武涉是盱眙(今属江苏)人,是韩信当年在项羽帐下时熟识的朋友。项羽听了他的话,将信将疑。实际上,自从破齐以后,韩信已经成为楚、汉之间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了。但是,韩信一向对刘邦忠心耿耿,一心想帮助刘邦成就大业,想说服韩信实在是太困难了。
武涉渴望的目光紧盯着项羽,继续说:“如果大王您采用此策,我宁愿担当此任,即刻前往齐国!”
“好吧,下去准备,迅速启程!”项羽主意拿定,立即下了命令。
武涉辞别了项羽,昼夜兼程,很快就到了齐国,来到韩信帐下。
这时,临淄城内的经济恢复得很快,城内很是繁华。大街上吹竽鼓瑟,弹琴击筑,到处是悠扬的乐声。有的人寻欢作乐,不是斗鸡走狗,就是赌博踢球。道路上车辆互相争途,人们也彼此拥挤,真是“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临淄城的富裕可见一斑。身为齐王的韩信,不但是手握重兵、威震天下的大将,而且是齐地七十余城的诸侯。不仅兵力强盛,而且富可敌国。以此时韩信的兵力和财力,与楚、汉争衡毫不费力。
武涉是深通游说技巧的辩士说客,善于分析利害得失,善于分析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态。武涉见到韩信,慌忙参拜,接着,便开始鼓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苦苦劝说:“当年,百姓长久苦于秦的暴虐,大家都起来反抗,秦被击灭以后,计功割地,分土称王,诸侯都罢兵休养生息。没有想到,汉王却举兵东征,侵犯人家的疆界,夺取人家的封地。攻破三秦之后,又率兵出关,收取诸侯的军队,东击楚国。刘邦的意图是三秦吗?是楚国吗?不是的,他的真正意图在于吞并天下!他的贪心真是太过分了!”
“同时,汉王这个人是不可信的。他好几次落入项王掌握之中,项王出于怜悯,都把他释放了,但是,只要他一脱险,就背信弃义,重新攻击项王。现在,您自以为与刘邦的感情很深,为他竭尽心力地打仗。可是,我想,您终究要被他捉拿、处死。您所以能够活到今天,就是因为有项王存在,您对他还有用处的缘故。”
“对当今楚、汉二王的争斗,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偏右则汉王胜,偏左则项王胜。但是,如果项王今天为汉王所灭,那么明天就将换到足下了。您曾与项王有故交,为什么不及早地反叛汉王而与项王联合呢?现在,您如不当机立断,仍去效忠汉王,等到项王彻底覆灭了,到那时,汉王庆功登基日,就是将军您身首异处时……您想想这个可怕的后果吧!”
武涉的分析,合情合理,韩信无法提出批驳。但是,对武涉前面所说,刘邦为人的一贯无信,韩信与刘邦之间的矛盾,以及项羽灭亡后韩信自身的危机,韩信都听得进去,还甚为动心。但是,重提在项羽麾下的旧事,就激起了韩信心中的怒火。
韩信压抑住内心的不高兴,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微微一笑,口气坚定地回答武涉说:“从前在项王那里,我的官位不过是个小小的郎中,只是一个执戟的卫士,职责就在于执戟值宿保卫项王安全。我提出的任何建议和谋略,都未得到过项王的采纳,所以才离开楚营而投依汉王。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印绶,给我数万之众,独立作战。还把他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送给我穿,把他喜欢吃的东西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得以有今日。人家对自己深为亲信,我却背汉联楚,这是内愧于心的,虽死也不能从命!请务必代我感谢项王,原谅我无法采纳他所提出的建议。”说罢,即派人将武涉送出宫外,并命令他第二天就离开临淄。
韩信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为了追随汉王,他即便遭受杀戮也忠心不改,这就彻底杜绝了武涉继续游说的可能性。武涉虽善于游说,但劝降失败。他也只能带着遗憾的心情,异常惆怅地退出军帐离开了,向楚霸王项羽复命去了。
武涉前来临淄这件事,十分秘密,韩信也绝口不提,曹参、灌婴等人至多略闻一二。尽管如此,武涉的话的确分量很重,不得不让韩信陷入沉思之中。一连几天,韩信的心事都很重,诸将看到他心事重重的样子,以为他在考虑军事,没有觉察出有异样。但是,有一个人却猜出了韩信内心的活动,这个人就是谋士蒯通。
在刘邦与齐国议和的情况下,劝说韩信攻打齐国的蒯通,并非凡人。他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为韩信平定齐国、称霸一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蒯通对目前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对敌我实力也有独到见解。看到韩信和刘邦之间的矛盾加剧,蒯通自然从韩信的利益出发,为韩信出谋划策。
其实,明眼人不难看出,刘邦之所以忍气吞声,册封韩信为齐王,无非是项羽还存在的缘故。韩信英勇善战,正是对付项羽的绝佳武器。有了韩信,项羽只有防守的份,至于进攻别国的计划就会有所顾虑。然而,一旦项羽被消灭,韩信就将成为第二个被消灭的对象,蒯通对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洞若观火。在其位、为其主,为了成就韩信的大业,蒯通决定伺机向韩信进献思虑已久的“奇策”。
有一天,蒯通和韩信闲谈,谈到了相法,他说:“我曾经学过相法。”韩信以为蒯通在开玩笑,因为相处已久,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懂得这种玩意。于是,韩信漫不经心地问道:“先生如何相人呢?”
蒯通郑重其事地回答道:“人的尊贵与卑贱在于骨骼,忧愁与喜悦在于面色,成功与失败在于决断。从这三个方面加以验证,相一个人,是万无一失、十拿十稳的!”
他说得相当严肃,也有道理,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韩信不由得产生了兴趣,接着问道:“您说得倒挺好。请先生相一相我,看我怎么样呢?”其实,韩信知道蒯通话中有话,而且大有文章。但是,他也故意不去说铍,想听听蒯通的意见。
蒯通看见周围站着不少卫士、侍从,就说:“等一下再说吧!”
韩信知道蒯通的意思,就叫左右的人都退出去。卫士们退下去以后,就剩下韩信他们两人了。但是蒯通还是沉思不语,手摸着稀疏的短胡须,紧皱着双眉。
韩信再一次催促道:“请先生为我相一下,看我怎么样呢?”蒯通前后左右地端详了一番韩信,便意味深长地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既危险又难于保全。但是,相君之背,却贵不可言。”这话太隐晦,韩信弄不明白它的意思,不解地问道:“此话怎讲呢?”
对这个问题,蒯通曾经反复考虑过,当即口若悬河地说道:“韩将军,您还记得当初天下起兵的时候吧?那时,英雄豪杰们纷纷树起自己的大旗,领头起来造暴秦的反。天下的穷苦百姓一致响应,飞快地集合在他们的造反旗帜之下。那时,起义造反的声势之大,就好比熊熊燃烧的大火,迅猛异常的巨浪。虽然说当时起义的有很多路大军,但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心情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亡秦。按理说,暴秦已被推翻了,目的达到了,战火应该熄灭了。然而,现在又开始了楚汉相争,天下无辜的百姓,死亡相继,不可胜数。”说到这里,蒯通痛苦地不禁潸然泪下。
韩信见蒯通言真意切,也有所触动,他若有所思地回答:“我记得这些。”
蒯通透过蒙蒙的泪眼,看了看韩信,看到韩信也有同样的感触,心中很是高兴。但是,他又不想表露出自己的心情,就继续声泪俱下地说:“楚军起彭城,转战至于荥阳,虽然威震天下,但三年之间,项王被阻在成皋以西的山地再也不能前进一步了。汉王现在怎么样呢?他率领数十万之众,依靠险要的山河,与项王对峙。虽然一天要进行多次战斗,却得不到半点胜利,甚至连遭惨败。而且,他还不能自救,真是智勇俱困。由此看来,汉王的彻底失败似乎也是无法挽救的。当今百姓疲敝,怨声甚深,现在,应该想方设法赶快扭转这种形势,如不及时扭转,让战争继续下去,将士们的锐气就要彻底消磨干净啦!”
说到这里,蒯通又痛苦地抽噎起来了。韩信看到蒯通那副伤心的样子,不由得勾起一阵心酸。他问道:“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蒯通回答道:“据我所料,只有天下的贤圣,才能平息天下的祸难。现在,楚、汉两主的命运,都决定于你,您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我愿竭其愚诚,献策于您,对楚、汉都有好处,双方都不受损害。但恐怕您不能采纳啊。”谈到这里,蒯通的目光直视着韩信,似乎要他立即点头同意。
但韩信却什么也没有表示,仍在认真地听着。
蒯通就接着说:“如果能听从我的计策,既不为汉,也不与楚,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当前这种举棋不定、胜负未分的形势下,无论是项王还是汉王,都十分小心谨慎,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您呢,却不同了,以足下的贤圣,拥有众多的士卒,据有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引兵西向,以止楚、汉之争,为百姓请命,谁敢不听?”
“然后,您就可以分割大国,削弱强国,重新分封诸侯,这样,各诸侯就会感恩戴德,臣服听命于齐国。到那时,天下的诸侯都要相继到齐国来朝见了。我听说:上天所给不取,反受其祸,时机已到不行,反受其灾。愿您深思熟虑。”蒯通确实是掏出一片真心规劝韩信的。所以,他的情绪异常激动。
尽管韩信与刘邦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几天来心事重重,韩信所考虑的,就是武涉所说的背汉联楚、三分天下这个重大问题,但他总是下不了决心。现在,蒯通再次提出,完全是为韩信着想,分析也很清楚,不像武涉那样,目的是为了解救项羽当前的困境。按理说,韩信是不应该再犹豫了。
但是,韩信却不想走上背叛汉王的道路。他说:“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把他的车让给我坐,衣服让给我穿,饭菜让给我吃。人们也常说:乘坐人家的车,就要分担人家的灾祸;穿人家的衣服,就要分担人家的忧愁;吃人家的饭,就要肯于为人家的事情献身。我哪能为自己的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蒯通看出韩信心中仍有“忠义”二字在作怪,心情变化起伏不定,需要给他举些实例。针对这一点,蒯通继续说道:“您自以为与汉王交谊很深,希望建立万世之业,我却以为是错误的。当年,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还是老百姓的时候,两人是生死之交,后来却因为权利和欲望变成了仇家。张耳为陈余所攻,抱头鼠窜,逃归汉王。他借兵东下,终于杀陈余于抵水之南,身首异处。”
“想他们最初结交之时,真是天下的至好,最后却相互攻杀,陈余身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人们的私欲没有止境,而人心又是难测的。在政治斗争中,只有暂时的相互利用,哪里有恒常不变的交情呢?那只不过是欺世盗名的鬼话罢了。如果说到您与汉王的交情,肯定不如当初张耳与陈余那样深厚;如果说到您对汉王的忠诚,肯定也不会超出于文种、范蠡对勾践之上。从这几个人的结局,足以测知您未来的命运了。请您一定要认真思考,慎重选择啊!”
韩信还要争辩,却被蒯通制止了,蒯通不以为然地笑笑,继续说服韩信:“武勇谋略超出于君主之上而使君主感到震惊的人,自身就难以保全。功劳盖天下的人,绝不会得到君主的赏赐,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我先简述大王您近来所建的功业:巧渡黄河、俘获魏王豹、活捉夏说、攻取井陉、阵斩陈余、镇抚赵国、威降燕国、制服齐国、击溃楚人二十万援兵、斩杀楚军骁将龙且,连战获胜。您只要获得了战斗的胜利,都派人向汉王报捷。您的计谋极高,功劳极大,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功劳之大已使君主觉得无法给以相应的赏赐酬报,您已经置身于进退维谷、难以自保的困境了。现在,您拥有超越国君的威势,又建立了无法封赏的功绩。您归顺楚王,楚王不敢相信您;您报效汉王,汉王感到害怕。以您目前的状况想到何处去寻找一个安宁的归属呢?这种形势下,我很为您的安全担忧啊!”
听着,听着,韩信真的不寒而栗起来。蒯通所举的事例,韩信早就熟知,只是他从来没有把他们的悲剧与自己的未来联系在一起,而经蒯通说破,顿觉合情合理,丝丝入扣。难道自己忠心辅佐汉王,出生入死,东征西战,最后只能落个惨死的下场?韩信确实无法保持心理上、感情上的平衡,面对被杀的前景,他不能无动于衷。
他实在不敢再听下去,便打断蒯通的话,说:“先生,您的这一番话就是您开始说的相面,高不过达到封侯的爵位,而且面临着危险;相背,却是贵不可言吗?您说的话的确是有道理,但是却太过极端了。先生请休息吧,我将认真考虑先生的意见。”
蒯通见韩信仍在犹豫不决,就退了出去。他心中暗想:韩信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这也许就是他不如刘邦的地方。须知,在决定前途大事时,被条条框框束缚,是十分危险的啊!想到这里,他不禁叹了一口气。
几天来,韩信独处一室,思前想后。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自信和魄力,在这复杂的选择中似乎力不从心了。在历次战役之前的决策,他都可以应付得挥洒自如,两军尚未交锋,他对战局已是了然于胸。他的预见,他的决断,使多少将领甚至包括敌手,为之倾倒。但现说:士为知己者死。韩信能够得到刘邦的赏识,已经十分满足,哪里还有其他的什么不忠不义的想法呢?韩信为人耿直,又重义气,根本就不会做出那种小人的行为!
韩信对称霸天下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只想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才华,报答汉王的器重,做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但是,蒯通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现在项羽在,所以汉王刘邦会重用我,很难预计项羽要是被打败以后,刘邦会怎么对我了。难道真的会像蒯通说的那么凄惨吗?真的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了吗?
韩信苦苦思索着,为自己,也为自己的主君刘邦。忽然间,他想到了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开国的姜子牙,不由得心头一亮。姜太公作为牧野之战的周军统帅,后来受封为齐国诸侯,一生荣华富贵,死后千古流芳。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代传袭,绵延百年不绝。
姜太公尚且如此,我韩信所立军功,早已超出于姜太公之上,而且也被汉王受封为齐王。难道汉王将来做了天子,就不会允许我当汉朝的姜太公吗?我无意于与汉王争天下,我一定会把苦战打下来的半壁江山,拱手交给汉王。汉王为人慷慨大方,不至于吝啬到把已经封给我的齐国再给夺走吧?蒯通的话未免太危言耸听了!
想到这里,韩信才稍微舒展了紧皱的眉头。凡事要从好的方面去想,韩信做事一贯如此,这次也毫不例外。
过了几天,韩信尽管仍和蒯通见面,但好像从来没有过这回事一样。没有看到韩信采取任何行动,蒯通实在耐不住了,特地去见韩信。蒯通知道,对这件事,韩信仍在迟疑不决,缺乏决断。
他对韩信说:“听取意见是事情成败的开端,决定计谋是功业成败的关键。听取了错误的意见,只能办错事;听取了别人正确的意见,就能够转危为安,功成业就。人必须要有决断,迟疑不决是最为害人的。有人专门考虑一丝一毫的小事,却丢掉天下的大事。对事物的利害,不是不知道,却迟疑而不敢行,这真是最大的祸害呀!”
“俗话说,猛虎若是犹豫不决,还不如马蜂、蝎子能蜇人。千里驹徘徊不前,还不如劣马稳步走路。勇士猛贲的狐疑不前,不如庸夫的必定到达。虽有虞舜、夏禹那样的智慧,如果沉吟不语,那还不如聋哑人的以手比划。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贵在行动。况且,功业难以成功,而很容易失败;时机难以得到,而很容易失掉。时机啊,时机今日一旦错过,就永远不会再来了!请您认真地考虑啊!”
听了蒯通这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韩信仍旧犹豫不决。但以对“义”、“利”之分的准则,韩信仍不愿背汉,并认为自己建立了这样大的功绩,尽管刘邦对自己愈来愈不信任,但称王齐地是不会有问题的。
韩信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并严肃说道:“先生请告退吧!”说罢,就立即起身送客。蒯通一看韩信不听规劝,冷笑一声,嘴里又絮叨起那句话:“相您的面,高不过达到封侯的爵位,而且面临着危险;相您的背,却是贵不可言啊!”他一边念叨着,一边晃悠着身子走了,最后只说了一句话:“但愿您以后不会对今天的决定感到后悔!”
韩信不由得一愣,心中想:我会后悔吗?我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不管吃了败仗、打了胜仗,都从来没有后悔过。而且,这次是为了汉王刘邦,我一定是不会后悔的。
如果说,韩信拒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武涉,或许并不难以做到,那么,他拒绝了真心为他谋划的蒯通,那就是很难做到的了。如果说,韩信因为蒯通所言毫无根据而拒绝了他,或许并不足以表明对汉王的忠贞不贰,那么,韩信在认同了蒯通的分析是合情合理之后,虽有犹豫,但最终仍选择了义无反顾的路,那么,他对汉王的忠贞应是无可置疑的了。韩信的确没有背汉自立、最终统一天下的意念,他对汉王刘邦的忠心无可质疑。
蒯通两次游说韩信背汉,都首先屏退左右的人,做得十分机密,曹参、灌婴等人无从知晓,不可能向刘邦报告。但是,韩信本人呢?他虽曾犹豫、动摇,最后仍然不肯背汉,真是所谓“只顾考虑细枝末节的人,甘愿给人充当臣仆的人,永远也无法产生当君主的雄心。”
现在,蒯通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心,如果哪一天韩信企图杀人灭口,自己所面临的,将是不堪设想的大祸。怎么办呢?这时,蒯通不是在为韩信,而是在为自己发愁了。他终于想出了脱身之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