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神:韩信-功高震主 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一天晚上,蒯通收拾好简单的行装,乘夜深人静,悄悄逃离临淄。第二天,大家发现蒯通不见了,但看他的物件都在,也不加注意。过了几天,仍然不见蒯通的影子,才感到奇怪,但都猜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不辞而别。只有一个人心里明白,这就是韩信。

    韩信深知蒯通潜逃的原因,虽然佩服蒯通的神机妙算,但是为了汉王刘邦,自己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韩信为人慷慨大度,向来就宽厚待人。对于蒯通的劝谏,韩信虽然没有采纳,但是也是心中有数,根本就没有杀人灭口的意图。

    但是,蒯通不知逃往何方,韩信却不放心了。蒯通会不会泄露他们之间的两次谈话呢?要是被刘邦知道了,没有的事情也会变得很麻烦了,所以得让蒯通作证人。韩信派人四处寻找,始终没有找到,连一点线索也没有,好像蒯通这个人从人海中消逝了。时间一久,韩信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了。

    在韩信停止寻找蒯通后没有多久,齐国一个小地方就来了个服装奇异的男人。他衣衫褴褛,头发散乱,任由其披在肩上。他身上散发着一股臭气,苍蝇们都嗡嗡地追赶着他,路上行人避之不及。他的举止奇怪,满口胡言乱语,声音嘶哑,也听不出是什么地方的人。最初,人们把他当作疯子。不久,大家注意到,这个人的胡言乱语有时还非常灵验。本来连续多天烈日高照,旱象已成,大家都在发愁,他却说,上天即将降雨,果然没有多久,就是一场倾盆大雨。这类事不止一次。从此,人们不再将他看作疯子,而是将他看作“神巫”。

    其实,这个人就是蒯通。为了能够活命,他不得不隐姓埋名,甚至装疯卖傻。但是,他又逃不出韩信的领地,所以只能在这个小地方生活下去,谁也不知道他的本来面目。曾经为韩信出谋划策、位居众人之上的蒯通,竟到了如此田地,确实可悲可叹!

    没有多久,韩信就不再把蒯彻的建议放在心上,也几乎忘掉了蒯通这个人。按照预定计划,他决定立即乘虚攻打项羽的后方,向楚国进军。

    公元前204年十一月,刘邦在张良“三路攻楚”的战略部署下,派出杰出的外交使臣随何前往南方的九江说服英布反楚。随何到了九江以后,就声情并茂地向英布分析了楚军远道作战,军粮后继困难,而汉王名正言顺讨伐项羽的情况;又列举了英布托名楚臣却没有尽臣子责任的事例。说他既没有身先士卒作为项王先锋征讨齐国,又没有出兵帮助楚军解彭城之围,这样的做法根本不是臣子所为。一席话说得英布哑口无言,在随何三寸不烂之舌的鼓动下,他动摇了归附汉军图存的念头。

    想赢得英布帮助的不止刘邦一人,项羽也派来使臣要求英布出兵相助,共同灭汉。英布顿时成了两方争夺的对像。还没等楚国使臣说话,随何抢在楚国使臣前面,对他说:“九江王已经归顺大汉,你们项王凭什么调发他的大军?”

    这话一出口,英布大惊失色。他本来打算暗中与汉军缔结盟约,想不到随何快人一步,说出这句无法收回的语句,他一脸愕然,不知如何是好。楚国使者见状,以为随何说的是实情,他认为自己的处境有危险,就急忙站起来。随何向前跨出一步,对英布说:“事情已经败露,大王赶快处死楚国使者,不要让他回去报告项王。然后紧急出兵与汉王联手对付楚国。”英布无奈之下,处死了楚国使者,率军攻击楚国后方。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英布杀死项羽使臣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项羽得知消息,一边派遣大将项声前来阻挡,几个月后,项声等将击败英布的军队,英布在九江无法立足,只好前来投靠刘邦。项羽则急攻荥阳。他获悉汉军在敖仓囤积了大量的军粮,马上指挥军队抢夺敖仓通向荥阳的河道控制权,几次拉锯战后,河道被楚军控制。

    当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国的时候,刘邦在荥阳与项羽相持,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刘邦勉强支持了一段时间。但是,项羽大军将刘邦围困在荥阳城内,粮食将尽,人心惶惶,情况十分紧急,只好请求议和。条件是将荥阳以东的所有地区割让给楚国。

    项羽打算接受汉王的条件,但是项羽的谋士范增却提出建议:“现在汉王军队缺乏粮食,很容易对付,如果我军放弃目前的大好时机而不斩草除根,日后必定会后悔。”项羽同意了范增的意见,于是不理会刘邦的求和条件,加紧攻打荥阳城。

    楚军猛烈的攻势把城中的汉王急得团团转。这时,将军纪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对刘邦说:“大王,请允许我冒充你,前往楚营投降,你另外从小路突围。”刘邦同意,于是假汉王纪信夜间领域中的女子及二千名战士由东门出城。

    纪信自愿扮成汉王,大开东门,伪称投降。这一招果然奏效,楚军们麻痹大意。楚军一见荥阳城门打开,马上从四面八方涌上来,纪信在汉王专用的黄色战车上张开装饰着五彩羽毛的旌旗,大声说:“城中粮食用完了,我就是汉王,现在投降来了!”楚军欢呼雀跃,长久的战争结束了!围攻其他城门的士卒都蜂拥而至,“万岁”之声如同海浪翻涌,胜利的歌声嘹亮长空。他们甚至纷纷抢夺从城中出来的女子。项羽部将连忙前来张罗受降仪式。

    这让刘邦得到了乘机逃走的机会。真汉王刘邦偷偷地带着数十名骑兵从西门逃出荥阳,一路向成皋急奔——这就是“偷梁换柱”计了。当楚军还在欢呼胜利的时候,刘邦已经带着几十名亲信远走高飞了。

    这时,项羽来到阵前,他是认识汉王的,一看,竟然不是刘邦而是纪信,于是哇哇大叫,问:“汉王在哪里?”纪信面不改色,对答道:“汉王已经突出重围了!”项羽发现自己上当,但是事已至此,即使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这时,项羽想起了当年的鸿门宴,也是自己的疏忽让刘邦逃走,历史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演,让项羽分外自责。项羽只有立即下令将纪信活活烧死,再挥军攻击荥阳城。

    荥阳城中,刘邦逃亡前留下御史大夫周苛和枞公、魏豹守城。周苛与枞公暗中商议:“魏豹是背叛过汉王的诸侯王,我们不可以和他一同守城。”于是,合力杀死了魏豹。可怜的魏豹,就这样被自己的同事诛杀。

    不久,楚军攻陷荥阳,俘虏了周苛和枞公。项羽对周苛说:“你归顺我吧,我任命你为上将军,加封你为万户侯。”周苛高声大骂:“你还不赶紧投降汉王,汉王很快就会俘虏你了,你不是汉王的对手。”项羽大怒,将周苛抛下油锅烹煮而死。他的怒气还未息,连枞公也杀掉了。由此可见,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对刘邦都是很忠心的。

    刘邦逃出荥阳后,向南经过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叶城(今河南叶县南)地区,遇到英布,于是一起收集残兵,进入成皋驻守。

    汉军坚守,楚军一时无法突破,两军就这样相持着。渐渐地,汉军的粮草越来越少,军粮供应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刘邦又想和楚军决战了。这时,刘邦的一个谋臣郑忠向他提出另一个战略:坚守阵地,另外派出支援部队前往中原梁国,与部署在那里的彭越部队共同撞击楚国心脏,烧毁楚军的军粮。

    这个计策乍一听还不错,可是,刘邦此时手下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能不能和彭越的部队联合出击取得胜利,实在是无法预料。但是,此时的刘邦已经无计可施。所以,刘邦就同意了郑忠的意见。

    于是,刘邦就派汉将刘贾、卢绾领二万人及数百名骑兵,由白马渡口渡过黄河,进入楚国地界,与彭越呼应,四处破坏、焚烧楚军后方设施和军需粮仓。项羽见自己的后院起火,连忙派出部队前去救援,刘贾等人坚壁清野,不肯出战。

    这次,楚军运输线彻底断了,楚军的军粮失去了供应的渠道。按说,项羽应该及时派大将领兵去救急,项羽手下的大将众多,完成这个任务并不是很困难。但是,项羽此时已经不想再拿自己的任何一位大将随随便便去冒风险。眼下正是军中极度缺乏将才的时候,损失了一员大将无异于损失了一万精兵啊!

    彭越看到项羽的部队仍然故技重施,不肯派大军出战,就决定转移项羽的注意力,挥军到处征讨。彭越越战越勇,一连攻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池,项羽派出的楚军部队抵挡不住刘贾和彭越的联军。楚军的后方告急,项羽无奈,他要稳定后方,于是领兵攻击彭越。

    项羽一走,汉军就乘机渡过汜水河,收复成皋,并驻军广武山(今河南荥阳市东北),由敖仓提供军粮。项羽赶走彭越后,回军荥阳地区,驻军广武山以东,与汉军相隔着广武涧水,彼此又僵持了几个月。

    刘邦退回关中后,对这样僵持不下的战况很不满意,决心速战速决,拿下项羽,力挺中原。所以,就命令彭越重新发动对项羽的进攻,后方的彭越又卷土重来了,他采纳袁生的建议,聚集一部分兵力,改从武关出兵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叶城(今河南叶县南),吸引项羽主力南移。楚军刚刚南下,彭越又攻占下邳,大破楚军。项羽因为后方受到威胁,只得再从宛、叶东征刘邦手下的大将彭越。

    这时,刘邦乘机北上,击败楚军,将部队驻扎在成皋(今河南汜水西北)。项羽打败彭越后,立即回军西攻,占据了荥阳、成皋。当楚军西移之后,彭越又在项羽后方展开了军事活动,项羽被迫再度东征彭越。项羽留下大将曹咎守卫成皋,告诫说:“你千万要谨守成皋,不论刘邦如何挑战,都坚守不出。你只要牵制了汉军,不使东进。十五天内,我攻破彭越,立即回师。”

    但是,汉军不断向曹咎挑战,又派人在阵前辱骂。曹咎是个热血男儿,哪能经受起如此的奇耻大辱。他怒火中烧,忍耐不住,就出军渡汜水应战。他哪里知道,自己的鲁莽行径正中汉军之计。楚军刚到半渡,即遭到汉军袭击,措手不及,大败溃退,曹咎也自杀了。刘邦乘胜率军渡河,再占成皋,把军队驻扎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

    项羽听说成皋为刘邦所破,急忙回师,楚、汉双方又在广武相持不下。

    楚军缺粮,利于速战,项羽多次向汉军挑战,刘邦总是深沟高垒,避免决战,打持久战拖延楚军。项羽很清楚,如果再不速战速决,肯定会吃亏的,于是决定威胁一下刘邦。

    项羽的心中有自己的一番想法:要招降刘邦。项羽想不费一兵一卒,要刘邦对自己俯首称臣。项羽将前段时间俘虏的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推到两军阵前,准备了一个巨大的俎案——即切割肉菜的砧板,他吩咐士卒将刘太公放在俎案上,高声向城中的刘邦说:“如果你现在不迅速投降,我就杀掉你的父亲!”原来项羽经常带着刘邦的家人在军中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不能说计谋不深啊!

    刘邦看见自己的父亲即将成为刀俎之下的鱼肉,按说理应心急如焚,然后,自然就是想办法救自己的亲人了。或者是领兵投降,或者是拒不投降,或者是诈降,这些都是常人会想到的办法。不过,此时的刘邦却不循常理,竟然对项羽说:“我当初和你项羽一同受命于楚怀王,在他的面前相约为生死兄弟。既然我们都是兄弟了,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真下得了狠心,要烹杀父亲,我也无力挽回,那就只能期望你能分我一杯羹,以尽我们的兄弟之谊。”

    项羽听了刘邦这番大逆不道的话,不由大怒,心想:刘邦这个人真是没心没肺,为了权利和地位,竟然连亲情都不顾,哪里还能算得上是个英雄!既然他对自己的父亲都这样,我干脆就了了他的心愿,让他父亲去见阎王吧!于是,就下令执行烹刑。

    这时,项羽身边的叔父项伯连忙制止了他莽撞的做法,说:“天下大事尚未最后平定,后事如何不得而知,谁胜谁负还得过些时日。况且,争取天下的英雄豪杰往往不顾家业。许多豪杰英雄为了国家大事,天下苍生,根本就无法顾及家人的死活,这也是常有的事情。将刘邦的父亲挟持为人质,借此声讨刘邦,并不是长远之计,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深谋远虑。相反,你出此卑劣的手段,恐怕会得到天下人的谴责和耻笑。即使你今天打败了刘邦,也难以为天下人所信服。现在两军对峙,形势危急,即使杀掉刘太公,也于事无补,只会增加彼此的仇恨,增加自己的祸害。”

    项羽想了想,觉得项伯说得对,于是没有继续下去。在鸿门宴上曾经出剑救刘邦一命的项伯,想不到如今再次出言挽救了刘邦父亲的性命,刘邦真的是应该感谢项伯了。

    项羽的“苦肉计”没有得逞,又不想轻易出兵强行攻打刘邦,所以,楚汉继续僵持。但是,两军的士卒长期征战,苦不堪言,负责运输的老幼后勤部队,更是疲劳到极点。项羽左思右想,觉得这样下去实在不是个办法,想到威胁不成,项羽又心生一计。项羽出阵对刘邦说:“如今天下战乱不休,已经数年之久了,都是因为你我两人不肯罢休的缘故。我项羽愿意和你单人独骑决一生死,不要再为害天下老百姓了!”

    刘邦知道单打独斗自己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根本就不理会项羽的那一套,他微笑道:“我不和你斗力气,我宁愿斗智。”

    刘邦软硬不吃,项羽仍然无可奈何。楚军多方受敌,疲于奔命,韩信为刘邦所策划的计谋,正在逐步实现,战争形势进一步在向有利于刘邦的方面转化。

    见“激将法”没能成功,项羽又想出一个方法,每天命勇士前去阵前挑战,对刘邦破口大骂。刘邦原本为人就挺高傲,听不得别人说他的坏话。于是,就命令一个楼烦士兵去对付项羽派来的那些勇士。楼烦士兵善于射箭,楚军勇士先后挑战三次,三次都被楼烦士兵用箭射死。项羽大怒,亲自披挂铠甲装扮成勇士前来挑战。楼烦士兵并不认识项羽,认为只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勇士又来自寻死路,所以又想弯弓射他。

    项羽见这个无名小辈居然对自己无礼,就瞪大眼珠,神威凛凛,大喝一声,厉声呵斥楼烦士兵。士兵吓得双腿哆嗦,不敢正视项羽,双手颤抖得拉不开弓。项羽再次呵斥,楼烦士兵竟然吓得退回到城楼里,不敢再出来了。项羽见状,哈哈大笑,直骂汉军没有志气。汉王觉得奇怪,为什么楼烦士兵不敢射杀这个骑兵?他究竟是什么人?他带着人马出城,并派出探子前去打探,回报是项王时,刘邦大惊,他没有想到项羽竟然会表现得这么英勇。

    这时候,刘邦和项羽隔着广武涧水,进行了近距离、面对面的对话。刘邦口才甚佳,他声情并茂、声泪俱下地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指控项羽擅杀宋义,坑秦卒,杀秦王,焚秦宫,杀义帝,劫诸侯,分封不公平,为诸侯做榜样逐旧主等等。直说得项羽暴跳如雷,肺都快气炸了。项羽想也没想,不计后果地想和刘邦决一雌雄,刘邦还是对项羽的挑衅置之不理。情急之下,项羽竟然吩咐士卒放箭,一支箭正中刘邦胸口,刘邦应声倒地。

    众将见刘邦倒地,急忙将刘邦扶入大营之中,并叫来军医诊治。刘邦箭伤严重,卧在营中,无法起来。张良坚持请他起床,步行出军营,与汉军士卒见面,慰劳全军,借此来安定军心,不要让楚军有机可乘。汉王刘邦勉强走出营帐,展示自己安然无恙。但是,回到帐内时,伤势更加严重,于是入城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好转。刘邦虽然受了重伤,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汉军的士气。但是,这场拉锯战发展到这里,形势对楚军并不有利。楚军求战不得,欲退不能,渐渐处于弱势。

    公元前202年,由于韩信占领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彭越又在梁地不断骚乱,使楚军供应困难,形势对项羽日益艰难。汉军方面,萧何不断从关中运送兵员和粮草,支援前线,刘邦兵足粮足,在荥阳以西稳住了阵脚。

    正面战场上的项羽,所处的地位越来越不利了。公元前203年二月,张良奉汉王之命,立韩信为齐王,项羽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被韩信所拒绝。其后不久,韩信就从齐国向楚地发起了相当规模的进攻,由于韩信从齐国派灌婴向楚地进兵,袭占了项羽的许多地方,包括他的根据地彭城在内,项羽知道形势危急,就派人向刘邦讲和。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一分为二:凡是鸿沟以西的地方,都归汉王刘邦,凡是鸿沟以东的地方,都归楚霸王项羽。显然,这是一个对楚方不利的停战和约。其一,鸿沟地处荥阳东南,和议达成,就意味着项羽要把苦战夺得的荥阳拱手送还汉王;其二,项羽送还刘太公与吕氏,刘邦不必再顾忌身陷楚营的老父与妻子,可以任意行事。

    即便是这样不合理的合约,此时的项羽也只能被迫接受,因为再不和谈,项羽已经快要支持不下去了。或许是出于担忧汉王毁约,项羽提出汉王必须派出一位亲信将领来楚军作为人质,才能归还刘太公与吕氏。项羽的这个条件提出以后,刘邦很费脑筋,派谁去做人质实在难以决定。这时,早年间跟随刘邦起兵于沛县的周缲,自告奋勇,前往楚营充当人质。

    周缲多年来追随刘邦,鞍前马后,不离左右。不论刘邦如何身处险境,他都寸步不离,他与刘邦的亲密关系,不仅汉军里人人皆知,就是楚军也有耳闻。周缲只身来到楚营,项羽当面问他:“你来此处换回刘太公与吕氏,万一汉王毁约进兵,你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周缲听后淡淡一笑,昂然说:“我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且我也已经将自己的身体交给汉王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项王何须多言?”

    项羽不得不暗自感叹:前有以身代死的纪信,现在又有一个知险而进的周缲,看来刘邦本人虽无武勇,但确实能笼络人心,让人们甘愿为他拼死卖命。平心而论,在这一点上,我的确不如刘邦啊!也许,汉王能成为我的劲敌,原因就在此处?真是造化弄人啊!

    和约并未规定汉王要撤回韩信、彭越、英布、刘贾等人在东方的军队,而实际上楚国所能控制的地域已经很小了,所谓的“中分天下”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即便如此,项羽还是接受了这个不公正的和约。

    刘邦同项羽讲和以鸿沟划界之后,项羽和刘邦双方罢战,各自领兵退回。当项羽东归后,刘邦也想西归。刘邦目送楚军渐渐远去,不由得长叹了一口气,不管将来如何,目前却可以睡个安稳觉了!他正准备下令撤兵,张良和陈平却给刘邦献策说:“我们已经有天下一大半,诸侯们也都归附我们。现在,楚军疲惫不堪,粮草已断绝,这正是消灭项羽的天赐良机。不如乘这次机会把它拿过来,如果不追击,那就是养虎为患。”

    刘邦略加思索就下达了命令:全军越过鸿沟,跟踪追击撤退的楚军,务求全歼。

    由刘邦首先提议的中分天下的协议,在项羽撤兵之后不久,就由刘邦君臣一手撕毁了。人们可以从道义上对刘邦的行为提出谴责与批评,但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而言,无疑是一个高明的决策。有道是“兵不厌诈”,刘邦撕毁和约的行为虽然算不上是“耍诈”,但是项羽也早就该想到这一点。

    刘邦和张良、陈平等人在决策毁约进兵时,都只字没有提到那位前往楚营作为人质的周缲。与其说这是一时的疏忽,不如说是故作糊涂,要争夺天下,连父亲的安危都可置于不顾的汉王,怎能因为一个忠诚的部将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可怜对刘邦忠心耿耿的周缲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成了刘邦手头的一件工具。

    项羽得知汉军尾追而来的消息,自然十分恼怒,但他不思株连无辜,何必再多杀一个无足轻重的周缲呢?于是下令释放了周缲,周缲平安返回汉营,仍然不改对汉王的忠诚。后来,刘邦封他为蒯成侯。当然,这是后话了。

    刘邦下令各诸侯会合后,韩信和彭越却迟迟不来,眼下兵力不够,项羽又被刘邦不守信用的行为弄得怒发冲冠,刘邦一下子也不知所措。

    这时,刘邦心急如火,求计于张良。他对张良说:“诸侯不来,怎么办呢?”张良回答道:“项羽即将覆亡,韩信、彭越二人还没有正式分封疆土,他们不来是不奇怪的,大王如果能够跟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促使他们领兵前来会师,如果不能共分天下,事情就难说了,现在,如果能将睢阳以北直到谷城,都封给彭越,从陈县以东一直到大海,都封给韩信,那么,他们两人都将尽力作战,楚军就容易消灭了。”

    刘邦是最清楚轻重缓急的人,思前想后,同意张良的点子,并立即派使者前往告诉韩信和彭越:“请你们立即发兵,合力消灭楚军。楚军消灭之后,从陈县以东直到大海的领地,全封给齐王韩信,从睢阳以北到谷城之间的领地,全封给相国彭越。”

    其实,刘邦与项羽的这场反击战争,早在韩信的预料之中,并且早有了主意,只是最近与刘邦产生了一些分歧。

    北举燕、赵,东击齐国,最后在荥阳会师,消灭项羽,这本是韩信的既定战略。但是,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韩信和刘邦却产生了矛盾。汉王事前不与韩信商量,事后也不通知,就派郦食其说降齐国,韩信很恼火,感觉自己不被重视,于是不理睬刘邦的决定,按原计划攻占了齐地。在这个问题上,韩信不高兴,刘邦当然更不高兴,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韩信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虽然张良奉命前来立他为真齐王,但韩信知道,这是张良、陈平的计策,并不是出于刘邦的真心。在这个问题上,刘邦不高兴,韩信当然更不高兴。刘邦畏忌韩信的才能,对他既要任用,又不放心,韩信想到这些事情,总是怒火中烧。

    但是,韩信又对刘邦心里的真实想法了如指掌。其实,韩信一直都在关注着刘邦与项羽的战况,他对刘邦虽有防范之心,却也是赤胆忠心。刘邦与项羽在广武相持,楚军粮尽,韩信就派灌婴攻占项羽的后方,对战事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现在眼看项羽就要被消灭,自己的计策即将全部实现,韩信心中十分高兴,日夜都在考虑如何与刘邦会师的问题。但是,突然有一天,探子报告:“汉王决定与项羽讲和,楚、汉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韩信大为震怒,心想这岂不是放虎归山,现在,关键时刻已经来到,消灭楚军已是指日可待,刘邦竟会用此下策,功败垂成,这是为什么?

    韩信心急如焚,不过头脑里隐隐约约出现了这样一个想法,是不是刘邦畏忌自己的才能,深恐消灭项羽以后,自己将转过身来,把矛头对准汉军?想到这里,韩信苦笑了。他本来是项羽身边的人,后来背楚归汉,不能不怀疑啊。尤其是魏豹一而再、再而三的背叛,让刘邦变得多疑。最近项羽又派武涉前来,游说他反汉与楚,尽管遭到严词拒绝,监视他的曹参、灌婴等人,还能不知道汉王对此的反应?

    现在,汉王放走项羽,是不是企图利用他来牵制自己?想到这里,韩信不再是苦笑,而是震怒了。“野禽殚,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韩信突然想起这句古话。越王勾践和文种的故事,这时也浮现在脑际。汉王的举动,对韩信说来,是一个大疑问,韩信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无奈啊。

    韩信虽然身在兵营,但仍时刻关心着外面的动态,不久又收到探报,得知项羽引兵东归的时候,刘邦毁约追击,这才放下心来。后来打听到,这个计策原来是陈平和张良两人为刘邦谋划的。他知道,刘邦要他会师的命令快要来了,他想试探一下刘邦。

    果然,刘邦命令韩信率军到固陵会师。韩信接到命令后,不加理睬。刘邦急了,就按照张良的计策,将陈县以东一直到大海的原来齐国的疆域,封给韩信。尽管又打听到,这是张良的主意,也非出于刘邦真心,不过韩信还是消释了心中的一些疑问和怒气,毕竟完成统一天下的意愿是他的梦想。

    不久,韩信随即传令发兵。刘邦见诸路兵马如期而至,心中大喜,当下命韩信为总统帅,指挥各路大军,又命萧何、夏侯婴运输粮草,供应前方。

    不过,话说回来,有了这一番曲折,汉王刘邦对韩信的疑忌更加重了一层,因为在关系楚汉兴亡的关键时刻,韩信一定要等到汉王明确划分封地范围之后,才亲自率兵参战,确实有乘势要挟之嫌。对于韩信而言,这决非明智之举。

    韩信大兵既出,果然不同凡响。三十万大军军容齐整,旌旗鲜明,在韩信率领下,浩浩荡荡地从齐国出发。

    垓下之战闻名于世,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源于韩信神机妙算。

    韩信很有头脑,他没有领兵直接西进,与项羽交锋,而是首先从齐地南下,与先期纵横于淮北的灌婴骑兵会合,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向守御力量不足的彭城。楚军集中主力精骑在南平阳县(今山东省邹县北)布阵迎战,灌婴的骑兵不费吹灰之力就一战而胜,楚军溃败。韩信顺利地攻占了楚都彭城,俘虏了替项羽留守根据地的项佗。项羽的根基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打击,现在的战局对项羽来说,已经是无法挽回了。

    此后,汉军又乘胜进兵,招降了留(今江苏沛县东南)、薛(今山东膝县南)、沛(今江苏沛县东)、酆(今河南永城西)、萧(今安徽萧县)、相(今安徽濉溪市西)等县城,攻占了苦县(今河南鹿邑县)、谯(今安徽亳州市)等地,占领了项羽的大后方。

    汉兵云集,项羽自知无力取胜,就向东南方撤退到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与汉军相持,双方都在等待决战时机的到来。韩信率领大军抵达,刘邦十分高兴,盛情招待韩信,把当前的战况说明一番。这时,楚军不过十万,汉军方面,仅作为主力的韩信部队就有三十万人,优势不言自明。

    韩信估计了汉军的力量,也估计了楚军,认为楚军虽数量远逊汉军,却是百战之余的劲旅,在项羽率领下,又都抱有必死的决心,不可轻视。如果指挥不善,汉军的优势将会转化为劣势,胜负之数是不可知的,还须先计而后战,出奇制胜。经过反复思考,韩信的作战方略已定。

    这夜,微风轻拂,星光灿烂,汉王帐内,各大将领都意气风发,准备商量作战计划。刘邦南面席地而坐,大将韩信坐在一旁,诸将朝北环立。汉王就当前形势说了几句,便把目光转向韩信,请他提出作战方略。韩信微微点点头,开始说出自己的计策。首先说明的是他对楚、汉双方的估计,接着说道:“这次决战,如大王从前所说,只能斗智,不能斗力,应该出奇制胜,用计谋克敌。我愿率领齐军三十万,首先迎战。”

    “这三十万之众将分为三军,我自居中军,请孔荣、陈贺两位将军分领左右二军,作为两翼。”刘邦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韩信又接着说:“我率领中军首先出击,孔、贺两军埋伏在左右两侧。我军一交战,就佯败后退,诱敌追击。我败一阵,退一阵,使楚军误认为汉军不堪一击,更加紧追不舍。这样,项羽和楚军诸将必定骄傲轻敌,士卒则疲惫怠惰,乘他们将骄兵惰之际,孔、陈两将军伺机夹击。到时候,我们的各路大军只要一会合,项羽就插翅难飞了。”

    说到这里,韩信露出笑容,高兴地对刘邦说道:“大王必定料想得到,这样一来,楚军措手不及,定被拦腰截为几段,前后不能相救。”刘邦思索了一下,点点头。诸将也都称是。

    韩信最后说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乘楚军混乱之际,我回师反击,三军合围,项羽的胜负,大王也是可以料想得到的。”

    刘邦等人听了韩信所谋划的计策,都十分佩服,本身是军事良才的张良也对韩信的这一招佩服得五体投地。韩信又说:“大王处在我军的后面,周勃和柴武两位将军所率部队又在大王的后面。”周、柴两人的部队是在后,当项羽大举迎战之时,他们可以绕道进击楚军的后背,与汉军主力配合作战,这样布置使计策更加周密了。说罢,刘邦拍手称赞计策周密,下令立即实施。

    回顾韩信的计划,他将主攻的任务留给了他本人直接指挥的部队,这不仅说明了他有不畏强敌的勇气,而且表明了他对汉王刘邦并没有防范之心,表明了他甘愿为汉王拼死奋战、剪灭大敌的忠义之心。

    刘邦将全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齐王韩信,韩信立即调兵遣将,将三十万人马分成十队,布置了十面埋伏阵,四环接应,一起从四面八方向垓下涌来,不到十万人的楚军立即陷入了被围攻的困境之中。

    这时,正值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气候格外寒冷。楚军正被迫作困兽之斗,汉军将士虽然都已知道这将是灭楚的最后一战,但项羽的神威却是任何人都不敢忘记的,大战前夕的紧张气氛,弥漫在方圆百里的战场上空。

    项羽把楚军分作三个大营,分别由他本人及大将季布、钟离昧统领,排列成“品”字形,严阵以待。

    日上三竿,韩信擂鼓进军,他亲率三万人马上前挑战。士兵按韩信命令,冲着楚营高喊:“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项羽一听,气得七窍生烟,率众冲杀出去。垓下之战开始了!

    当年,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将军身边的侍卫,这次在战场上重逢,却是敌我两方,你死我活了。韩信成竹在胸,按预定的计策行事,项羽仍旧猛打猛冲,奉行他的一贯战法。项羽手持长戟,催动胯下乌骓马迎头向汉军杀来。楚军将士尽管已是连年征战,现在又处于粮尽援绝的困境之中,但他们仍然奋勇力战,莫不以一当十,紧紧跟随着他们心中仰慕的英雄,在汉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左冲右突,有进无退。

    两军相接,仅交战一次,韩信就佯装失利,挥军后退,项羽不知是计,命令楚军急追。楚军人人奋勇,在后死命追赶。两军相接,交战几个回合,韩信且战且走,把项羽引进了包围圈。项羽尚不知是计,大为高兴,认为韩信斩陈余,杀龙且,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这次可遇到劲敌了。他准备大破汉军,活捉韩信。

    楚将虞子期怕中埋伏,打马追上项羽,劝道:“韩信多谋,汉军势众,主公不必急于追杀,待我江东援兵赶到,汉兵粮草空虚,再杀他也不迟。”此时项羽已怒不可遏,如何能听进这些话,他狠狠瞪了虞子期一眼,全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一直杀奔过去。

    楚军认为胜利即将到手,从项羽到诸将,都越来越骄傲,同样也越来越疲惫。突然,杀声四起,汉军伏兵两路杀出。汉军漫山遍野而来,原来楚军是遭到了孔荣率领的左翼军的袭击。楚军措手不及,即被拦腰截为两段。正当两军混战之际,陈贺率领的右翼军也乘机杀出,这一来,楚军更被截作数段,彼此失去照应,乱成一团。

    项羽气得血往上涌,一心要抓住韩信,径直追去。接连汉军伏兵四起,十面埋伏,一起杀出,将楚军团团围住。项羽方知中计,余气未消,身心疲惫,只得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残部退回垓下大营。

    十万楚军经过几番厮杀,剩下的已不足两三万人,垓下被围,岂能动弹?一晃几日过去,粮草断绝,外无援兵,不禁陷入一筹莫展的苦境。时值隆冬,寒风刺骨,楚军将士忍饥受冻,多有怨声。

    到了这种地步,楚军已是强弩之末,失败已成定局了!

    项羽也因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而坐卧不安。只是他苦思无计,只能在帐中和美人虞姬饮酒解愁,忽然听到四面汉军都唱着楚歌,也大为吃惊,以为汉军全部占领了楚地,因而更加惊恐,他惊慌失措地说道:“难道汉已全部占据楚地?为什么汉军中有那样多的楚人呢?”善解人意的虞姬也在一旁暗暗抽泣。这种际遇,这种折磨,又岂是一个“愁”字所能了得?

    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引动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连跟随项羽多年征战的将军们,也暗地里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偷偷离去了。军心大乱,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千余人。

    项羽叫人把他的战马牵来,面对美人、骏马,感情的波涛在项羽的胸间奔腾翻涌,最后化成了千古绝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反复吟唱着出自内心的悲歌,泪流满面,心若刀割。项羽原本是性情中人,感情真挚,秉性坦荡。虞姬在一旁失声痛哭,“大王若活不下去,贱妾还能活下去吗?”说罢,自杀身亡。一代枭雄楚霸王,闻声急救。可是,虞姬早已香消玉殒。抱着虞姬的尸体,项羽痛不欲生。只能仰天长啸,叹造化弄人,悲苦之情难以言状。

    袁枚对虞姬飘然而逝的叹息,引人无限遐思。今人尚且如此,当时的楚霸王项羽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称王称霸就要承担这个风险。忆往昔,项羽也曾威风凛凛、盛名远播。但是,在自己失利之时,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真是令人惋惜!

    项羽出帐,飞身上马,八百多名亲信壮士也跟着上马。他们乘夜色已深,突围向南面飞驰。天明后,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经突围而去,急忙报知汉王。刘邦大吃一惊,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名骑兵紧紧追赶,在追赶的过程中,双方又经历了几次搏斗,项羽损失惨重。

    项羽率兵渡过淮水,八百多名亲信壮士仅剩下一百多人。项羽来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迷失了道路,向一个农民问路,农民骗他说:“向左走。”项羽信以为真,往左面走,最后陷入大沼泽中。后世有人说,那农民就是韩信故意安排在那里,设计让项羽误入歧途的。

    道路泥泞,沼泽陷没马蹄,项王知道受骗,想着回军另走他途。谁知汉军已经追上,一轮混战立即就开始了。项羽不愧号称是“楚霸王”,他组织战士突围时,勇猛异常、无人能敌,让汉军士兵目瞪口呆。项羽以其神勇,威慑敌胆,竟从东城突围而出。突出重围时,项王回头看了看自己的部队,只剩下二十六名骑兵,而汉军追上来的有数千人,霸王叹息一声,知道自己绝对没可能逃出包围圈了,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

    项羽回头看了看来势汹汹、越来越近的汉军追兵,此时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焦急的神态。他对二十六名勇士说:“我起兵反抗暴秦,到今天足足八年了!八年来身经百战,从来没打过败仗,于是称霸天下。想不到如今竟然被困这个地方,这是上天不给我生路,要灭亡我,并不是我指挥作战上的过失啊!今天,我决定和敌人决一死战。大家跟随我多年,对我忠心耿耿。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同我血战到底,就让我来为大家进行一场痛快淋漓的决斗吧!如果我能够突出重围,并斩杀敌军主将,又砍倒敌人的军旗,这种胜利都能够一一实现,那就是说明这是上天要我灭亡而不是我的错误!”

    说完,项羽用青筋暴露的手紧紧握住手中的战刀,又用力拉了马的缰绳。指挥二十六骑从高处四面出击,约定到对面山坡的三个地方集合。于是,楚军最后的二十七名(包括项王)勇士呼啸而下。项王身先士卒,迎面就将一名汉军斩杀下马。这时,有一名叫杨喜的汉军骑将追了上来,项王怒目圆睁,厉声大喝。杨喜人马顷刻惊慌失措,狼狈退避到几里之外。因为二十七名骑兵分路出击,汉军不知道何人是项羽,于是兵分三路,紧紧追赶。汉军再次包围项王二十七人,项王纵马奔驰,又斩杀一名汉军将领、数十名汉军士卒。等到楚军再次会合时,只是损失了二名骑兵。项羽大声说:“你们觉得怎样?”“大王说的一点也没有错!”剩下的骑兵佩服地点头回答。

    项羽再次带着二十四骑,一路冲杀,向东南方撤退到长江西岸的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内),终于到达乌江地区的长江北岸。面对着滚滚长江,项羽百感交集。项羽看见大势已去,就对身边的骑兵说:“我自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余战而未败,遂霸有天下。今困于此,这是天意亡我啊。”

    正在此时,乌江亭长驾着一只渡船过来,请项羽渡江,以后卷土重来,再争中原。

    此时此刻,项羽悲伤而又十分矛盾的心情,让他踌躇不前。乌江亭长已驾船等待,并催促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百姓还有几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称王。大王,请您赶快上船。现在,仅我有船,汉军虽到,是无法渡江的。”

    项羽苦笑道:“天要亡我,何必渡江?想当年,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淮北进,今天无一人一骑归还,纵然江东父老可怜我,仍尊我为王,但我还有什么脸面再见他们呢?他们虽然不说什么,我难道能不内愧于心吗?”说罢,七尺男儿落下了伤心羞愧的泪水。

    他将自己的坐骑送给亭长,命令骑兵都去马,手持短兵器交战。项羽大呼,激战汉军,又杀死汉军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他举头一望,突然看见汉军骑将吕马童,便大声说道:“你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指着项羽,回头对另一骑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又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的头,现在成全你吧!”说罢,就举刀自杀。项羽一死,楚军遂被消灭干净了。一代悲剧英雄,就这样血洒乌江,时年三十一岁。

    项羽死后,汉军纷纷上前抢夺项羽的人头,好回去请功邀赏。王翳首先抢到项羽的头,几十个人也奔上前来,互相争夺项羽的身体,最后,杨喜、吕马童等四人各抢到项羽身体的一部分。后来,这五个人全被刘邦封为列侯。刘邦这样做,颇具戏剧性。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取得最后胜利而结束。

    在整个垓下之战中,韩信先以歌谣激怒项羽,使其误入十面埋伏之阵,后用“四面楚歌”之法,致使项羽的八千子弟肝肠寸断,战斗力荡然无存。可以说,这是韩信采用的心理战略的成功战例,充分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