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正确取舍,把握命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不能苛求“总是得到”,“能够得到”就应该让我们欣喜不已了。“失”非常正常,就像花总要凋零。人生不是简单的“得”与“失”的搏弈,而是选择与放弃的过程。

    别太看重眼前的利益

    不同的人看待事物有不同的眼光。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往往缺少对未来的把握和规划能力,其表现过于“重利”,甚至为了小利斤斤计较,急功近利。而懂得舍弃眼前利益的人,重视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全面,其表现具有长远眼光,不轻易被眼前利益诱惑,不迷失自我,这种人最有可能登上人生境界的顶峰,并获得长远的大利。

    有个人非常羡慕一位富翁所取得的成就,于是跑到富翁那里询问成功的诀窍。

    富翁弄清楚了这人的来意后,什么也没有说,而是转身拿来了一只大西瓜。他迷惑不解地看着,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3块。

    “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富翁一边说,一边把西瓜放在这人面前。

    “当然选最大的那块!”这人毫不犹豫地回答,眼睛盯着那块最大的西瓜。

    富翁笑了笑:“那好,请用吧!”

    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这人,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当这人还在享用最大的那块西瓜的时候,富翁已经吃完了最小的那块西瓜。接着,富翁得意地拿起剩下的一块西瓜,还故意在这人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其实,那块最小的西瓜和最后一块西瓜加起来要比这人手拿的最大的那块西瓜大得多。

    这人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两块瓜表面上看都没自己的大,但加起来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赢得的利益自然比自己的利益要多很多。

    吃完西瓜,富翁讲述了自己的成功经历。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这人说道:“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小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利益”就像一块蛋糕,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路过者的眼球。胡雪岩说:“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么你就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就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就可以做天下的生意。”

    走路、爬山需要向远看,经商赚钱干事业也需要把目光放远些。一个人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即使得到也是小利,是短暂的快乐;如果眼光放长远,则能收获长久的大利、长久的快乐。

    三个年轻人一同结伴外出,寻求赚钱机会。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这种苹果仅在当地销售,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年轻人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10吨苹果,运回家乡,再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了家乡的第一个富裕户。

    第二个年轻人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100棵苹果树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树苗栽上。整整3年的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第三个年轻人找到当地人,用手指指果树下面,说:“我想买些泥土。”

    当地人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还怎么长苹果?”第三个年轻人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当地人看着他,笑了:“好吧,你给1块钱拿走吧。”

    第三个年轻人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把泥土送到研究所,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也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然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10年过去了,这3个一同结伴外出、寻求赚钱之路的年轻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第一个购买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要去购买苹果,来回运输进行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很发达,竞争者太多,所以每年赚的钱有限,有时甚至还会赔钱。

    第二个购买树苗的年轻人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一定的利润。

    第三个购买泥土的年轻人种植的苹果果大味美,每年秋天都引来无数的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现实中,有些眼前的利益不见得是最大、最好的利益。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其他赢利的事情,虽然一下子没有那么大的利益,但是因为做的事情多,故总的利益也许比做一件事情要大得多。所以,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也许就能获得长远的大利。

    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年轻时开了一家小米铺。不久,隔壁开了一家日本大米铺。王永庆店小本薄,竞争不过隔壁,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当时大米加工技术落后,米中掺杂大量米糠、沙粒、小石头等。王永庆想到买米人淘米前的辛苦,于是自己每次将进货来的米先挑干净,价格却不变。这一额外服务深受买米人好评,王永庆的名声越来越响,大家纷纷到他的店买米。

    对一些熟客,王永庆还采取上门服务手段。每次卖米前,他总是将熟客要的米的数量记在本子上,估摸人家快吃完了,他就送米上门,到人的家里后,先将人家的米缸清干净,将新米放下,陈米放上,赢得了许多人的赞赏。

    王永庆不看小利,眼光长远,无私为顾客服务的品格,赢得了他人的赞赏。这也是他最后能成就大事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在遇到难题时,会抱怨,会后退,甚至会甩手不干。实际上,干什么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更没有把钱扔在你面前,让你去捡的好事。太看重眼前小利的人,由于目光短浅,做事冲动,只想占有,不想付出,因而,最终不会得到“大利”。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道”就是合理、合法、合适地取,而不是“取点是点”,“取一次不管第二次”的做法。人做事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从全局、长远利益出发。

    正确把握“得”与“失”

    真正的智者,拿得起,也放得下。一个人背负再多的金钱,想登上山的顶峰,也必须抛下它,否则只会毁掉自己。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很多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当要“舍”时,特别是要“舍弃”已拥有的东西时,往往会彷徨、犹豫,会心疼,会不舍,加上由于“得多少”还是个未知数,于是,有些人就自以为聪明地选择了“守”,当然,后面的“得”也就无从谈起了。

    一个独自在荒凉的沙漠中旅行的人,在走了两天两夜之后,他的身上已经没有任何可以吃的东西了,更糟糕的是,他已经没有水了,他非常渴。很快,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个人在途中遇到了暴风。风卷起漫天的黄沙,使他的眼睛都无法睁开。一阵狂沙吹过之后,他已认不得正确的方向。

    两天后,烈火般的干渴几乎摧毁了这个人的生存意志。绝望中,他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小屋,发现这里除了一堆废弃的木材之外,什么也没有。当他几乎绝望地走到屋角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台抽水机。

    他兴奋地上前抽水,可任凭他怎么使劲,也抽不出半滴水来。正当他颓然地坐在地上时,他看见抽水机旁有一个小瓶子,瓶子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你必须把这瓶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瓶子里的水装满!

    果然,当他拨开瓶塞时,发现瓶子里装满了水!

    这个人的内心开始了交战——如果自私点,只要将瓶子里的水喝掉,他就不会渴死,就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

    如果照纸条上写的做,把瓶子里仅有的水,倒入抽水机内,万一还是抽不出水来,他就会渴死在这里了——到底要不要冒险?

    思考良久,最后,他终于决定把瓶子里仅有的水全部灌入这个看起来破旧不堪的抽水机里。

    没想到,当这个人按照要求将水倒入后,真的从抽水机里涌出了大量的水。他高兴地喝足水后,依旧将瓶子装满水,用软木塞封好,然后在原来那张纸条后面,加上了一句他自己的心里话:相信我,真的有用。

    几天后,这个人终于走出了沙漠。

    人生最大的幸福和不幸,实际上就体现在“得”与“失”上,而这都由自己来掌控。人生最大的“得”,应该是“生”。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吗?没有这个“得”,就没有以后的“得”。而人生最大的失,应该是“死”。当这一刻来临时,我们便会交出这一辈子的“所得”,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失”吗?

    人不能苛求“总是得”,实际上,“能够得”就足以让我们欣喜不已了。至于“失”,则非常正常,绝不能成为活不下去的借口。人生不是简单的“得”与“失”的博弈,人生的精彩在于对“得”与“失”的正确认识。

    把什么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这个问题是对每个人的考验。

    有人把“利”放在第一位,有人把“健康”放在第一位,等等,世上人有千样,答案就有千种。

    人生真正的含义其实就是“得”与“失”,所有一切均在“得”与“失”之中,所以要正确把握“得”“失”。

    不给自己留退路

    在生活中,“给自己留退路”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在人际关系中,不要将所有关系堵死,要给自己留下迂回腾挪的地方。然后,干大事的人往往不会给自己留退路。

    不给自己留退路,让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方能竭尽全力,锐意进取,就算遇到千万困难,也不会退缩,因为回头没有路,因此,只能不顾一切地前进,这样或许还能找到一丝希望。

    不给自己留退路,实际上是一种“拼命”和“豁出去”的信念,它可以彻底消除人心中的恐惧、犹豫、胆怯。因为,当一个人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的时候,他就什么都不怕了,勇气、信心、热忱等会从他的心底油然而生,到最后他有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恺撒在掌权之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

    恺撒奉命率领舰队前去征服英伦诸岛。他在检阅舰队出发前,才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随船远征的军队士兵人数少得可怜,而且武装配备也残破不堪。妄想以这样的军队征服骁勇善战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恺撒还是决定启程,驶向英伦诸岛。舰队到达目的地之后,恺撒等所有士兵全部下船后,立即命令亲信部属一把火将所有战舰烧毁。同时,他召集全体士兵训话,明确地告诉他们,战船已全部烧毁,大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勉强应战,如果打不过勇猛的敌人,后退无路,只得被赶入海中喂鱼;二是不管军力、武器、补给的不足,奋勇向前,攻下该岛,则人人皆有活命的机会。

    士兵们人人抱定必胜的决心,终于攻克强敌,而恺撒也因为这次成功的战役,打下了日后掌权的基础。

    人在摔倒时,如果不爬起来,只能倒卧在地。不给自己留退路,实际上就是让人拥有保持不败、不后退的勇气。

    一个人失去钱财,还可以再挣;失去了勇气,就失去了奋斗的全部希望。

    关键时刻,我们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要敢于不给自己留退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大的勇气面对挑战,最终摘取胜利的果实。

    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军队往往能获得胜利。同样,一个做事不留退路、一心向前的人,往往也会取得事业的成功,因为他无路可退。

    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他意志力的强弱。意志坚强的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会百折不挠、想方设法地克服困难;意志薄弱的人一旦遇到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到来之前,就开始庸人自扰、彷徨失措,当困难一个接一个到来时,他们只能一步接一步地后退,直至最后无路可退,束手待毙。勇气是人的“胆商”,成大事少不了它;勇气更是人的灵魂的支撑,如果缺乏勇气,人就失去了行动的动力。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人与人交往,一定要学会忍让、谦让。强争高下,你有可能赢,但这种强争下来的“赢”只是一时的风光,你失去的将是永久的和。

    一天,动物集会,举行搬运木头的比赛。

    动物们各自盘算着夺取冠军的事。黑熊力量很大,它心想,如果比赛顺利的话,自己拿个冠军是没问题的;野猪认为自己浑身都是力气,而且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冠军非它莫属;猎豹认为自己奔跑速度快,身手敏捷,自己如果能发挥出速度快的优势,夺取冠军是不成问题的;大象认为自己力大无穷,搬运的工作是它的特长,如果能够发挥正常水平,夺取冠军就如囊中取物一样。黄羊也报名参加了比赛。大家觉得黄羊个头不大,力量也不大,跑得也不是很快,认为它只是参与而已,没有夺冠的实力。

    按照比赛规则要求,参赛者将木头从河东岸运到河西岸,必须走过架在河上的一座独木桥。在不落水的情况下,谁运送的木头多,就算谁赢。

    比赛开始了,黄羊扛着木头走到桥边。它正想过桥时,发现黑熊已经运完了一根木头回到了桥边。黄羊想,还是让黑熊先过吧,自己晚过去一会儿,不会对比赛成绩有什么大影响,而且,两边都想过桥,总得有先有后,有谦让,同时过桥肯定是不行的。就这样,黄羊每到桥边,只要发现有别的动物走到桥边,它总是让别的动物先过桥。观看比赛的动物们都纷纷说黄羊过于善良,每次过桥总是给别的竞争者让路,这样肯定会输掉比赛的。

    两个小时之后,最后宣布比赛的结果,黄羊获得了比赛冠军。大家都不相信这是真的。但经裁判细说比赛经过,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来,只有黄羊肯为其他竞争者让路,所以它每次都能顺利过桥。而其他的参赛者都不肯为对方让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大象和黑熊甚至在桥上动武,结果双双跌到桥下,丧失了比赛的资格。猎豹和野猪在桥上谁也不肯给对方让路,结果它们结了仇,相约到河边去角斗。斗了一个小时,他们也没有斗出高下,忘记了比赛这回事。只有黄羊自始至终一刻不停地运送木头。它运送的木头堆积得如小山一般,所以它是名副其实的冠军。

    给对方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这是黄羊取胜的秘诀。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很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动干戈,以至于伤了和气。其实,必要的忍让是化解怨愤的催化剂,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良药。

    忍是牺牲小我的利益而保全大局,它需要的是一个人有强大的自信和坚韧的性格。善于忍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人生的大智慧。

    凡事让步、忍耐,好像是吃了亏、服了输,其实不然。退让、忍耐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处世哲学。这种做法既是为他人着想,同时也是为自己留下更多方便的空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遇事让他人一步是极为明智的,因为让一步等于为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遇事忍他人一时更是一种智慧,因为忍一时会使人平和、从容,更有利于更好地处理事情。

    扬长避短,“借势而为”

    在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中,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已经踪迹难觅,取得成功的多是选择“借势”的高手,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三国演义》中“借势”的例子有很多,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正是利用“借”轻而易举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借得东风使孙吴联军一举大败曹军。

    有人说过,一切都是可以“借”的。借势就如“借梯登高”,借势助己。如今这个世界的所有资源都已经具备,就看你会不会“借”,会不会按照你所需要的,运用你的智慧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为你所用。

    比尔·盖茨说过:“一个善于借助他人力量的企业家,应该是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在做事的过程中,善于借助于他人力量的人是聪明的人。因为他们明白一个人想做事,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只有借助于他人的力量才能进一步增强和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扬长避短,取他人之长舍自己之短的结果。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就是善于“借势”的高手,刘邦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范增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正是由于刘邦善于挖掘、借用众人的智慧,他才依靠众人的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楚王项羽自认为了不起,不借人,不借势,仅仅靠一己智谋和力量,听不得劝,不肯纳谏,最后惨遭失败,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还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大英图书馆新馆建成后,需要把老馆的书搬到新馆去。这本来没什么难的,直接找一个搬家公司就可以了,但是一预算却发现竟然要350万英镑的搬家费,图书馆没有这么多钱。但如果不马上搬,到了雨季损失就大了。馆长为此一筹莫展。

    后来,有一个馆员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仅需要150万英镑,由于比原来的预算低了很多,馆长立即同意了,不久就实施了馆员的新搬家方案。结果最后连150万英镑的零头都没用完,就把图书馆里的书给搬完了。原来,图书馆在报纸上发出了一条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地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从老馆借出,还到新馆去。

    一个令馆长愁眉不展的问题,如此简单地解决了。可见借力发力,会产生多大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狐狸本是弱者,但是它巧妙地借助老虎的威风吓退了百兽,大长了自己的气势。世间“借势”的手段有很多,借脑、借力、借人、借钱……一些成语、俗语也留下了“借势”的内容,譬如“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借网捕鱼”“借东风”等等,都是靠“借”增长自己一方的势力或威风。

    如今,很多产品凭借市场的流行元素来扩展自己的销路,像在儿童玩具上印的孩子们喜欢的动漫作品形象取得了很好的销售量,在电影和电视中植入流行产品广告帮助企业扩大宣传等等,这些都是“借势”,以此来帮助企业扩大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

    借力、借势是人们经常选择的手段。荀子在《劝学》中说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善于利用马的人,没有厉害的脚力,也可到达千里之外;善于利用船的人,即使不会游泳,也能穿越江河。君子没有特殊的地方,只是善于借物罢了。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挫折、困难和逆境之中“借势”、“借力”,就有可能走出困境,平步青云。对于“善借者”而言,成功不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

    人贵自助

    植物界有一种植物叫猪笼草。它有个器官叫捕虫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阔大,上部收缩,笼口上有盖子,形状就像猪笼。通常情况下,猪笼草将小盖子敞开时,会散发出小虫子喜欢的香甜气息,将各类飞虫引诱过来。飞虫一旦不幸落入捕虫笼中,其顶端的盖子就会及时合拢,猪笼草就慢慢享用囊中之物。

    猪笼草的生存环境并不好,但它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启了求生之路。捕虫笼是它唯一的优势,靠着它,猪笼草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牛仔裤从诞生到现在延绵了一个半世纪,仍然经久不衰。它的创始人是李维·斯特劳斯。

    1848年,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的消息传遍全国,无数做着发财梦的人们蜂拥而至,引发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淘金热”。

    李维当时仅20岁出头,非常聪明。他没有同那些淘金人一样只专注于从沙土里淘金,而是将发财的目标投向成千上万的淘金人身上。

    1853年,李维采购的大批帐篷、马车篷用的帆布卖不出去。看着成堆的帐篷和帆布,他突然想到,淘金人身上的衣服极易损坏,何不用帆布裁成耐磨的衣服呢?淘金人一定喜欢。于是,李维根据帆布粗硬耐磨的特点,试着裁成低腰、直腿、臀围紧小的裤子,卖给淘金人,结果大受欢迎。从此,李维开办了专门生产帆布工装裤的公司,为淘金人和伐木工等制作耐磨、便宜的裤装,还以自己的名字“Levi's”作为产品的品牌。

    一个人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善于开拓自己的思维,将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这就是自助。如能再借助他人,则会使自己省力多多、省时多多,节约奋斗的时间及成本。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好意思向他人求助,总认为自己要发掘自身潜能,靠自助,求人费心、费力、费时,他人还未必帮忙。这是求人帮忙的误区。他人帮忙能帮则帮,不能帮可以再找其他人。因为,上天赋予一个人的东西是有限的,一个人即使具有聪明才智,也有需他人帮助的时候。

    手破了就要用纱布包扎,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是这样做的,但是,有没有人曾想想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有一个人想到了,他就是创可贴的发明者埃尔·迪克森,他改变了世界。

    20世纪初期,迪克森刚刚结婚,在一家生产外科手术绷带的公司工作。他的太太非常喜欢每天亲手为丈夫准备晚餐,但是由于对烹调毫无经验,常常不是被菜刀割破了手,就是被烫伤。迪克森每天都为太太担心,担心太太的手被割伤,无人帮忙包扎。所以他就考虑着要为太太发明一种可以自己包扎的绷带,最终迪克森成功了,他发明出了创可贴。

    这一发明被公司主管凯农先生命名为B and-Aid,也就是邦迪。接下来,这种创可贴风行全世界。现今,创可贴成了人们必备的东西,也为迪克森带来无穷的财富。创可贴也因为使用简便、有效,被列为20世纪影响生活的十大发明之一。

    肯动脑筋、不断进取是人的一种可贵的精神。人做事情,只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成就大事。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助只是成功的一方面,有时还需要他助,诸如他人帮忙、他人启发、运气,等等。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是自助,再有他助,成功就会很快到来。

    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

    人生的1/3时间是在做事,但是做事不等于不敢挑战自己的事业。有些人做事,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像个机器人;而有些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不断给自己创造机会,挑战事业。所以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有些人做得很一般,有些人则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如果人能在做事中选择不等待机会而是创造机会,那么其事业应该比等待机会的人要好得多。

    两个石匠在太阳下挥汗如雨地工作着,有一个过路的人问他们:“你们觉得辛苦吗?”

    甲石匠点了点头,一脸无奈地说:“辛苦,我每天都要面对一些毫无生命的石头。为了完成一件雕塑,有时不知要磨坏多少根铁锥。”说着,他伸出满是老茧的手掌给路人看。

    乙石匠却说:“肯定累啊,但是我能用手中的锤子和铁锥赋予这毫无生命的石头以鲜活生动的生命,感到很快乐。尤其是当我雕刻出的那些作品被运送到很远的城市摆放时,会有许多人看到我的作品,我为此而感到自豪!”

    多年以后,乙石匠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雕刻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卖到很高的价钱;而甲石匠依然是日复一日、愁眉不展地做着与从前毫无分别的工作。

    两个石匠的差别如此之大,最大的原因就是一个在创造机会,愉快地工作,而另一个只是为生计而“干活”。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做事的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出其全部才能的80%~90%;相反,一个人如果做事总是被动地去干,就只能发挥他20%~30%的才能。

    人生的目标不管是大是小,兢兢业业地做好事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第一步。然而,如果只选择敬业而不去创造做事的机会,敬业能坚持多久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爱因斯坦在60多岁以后,每天还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有人问他:“你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不觉得辛苦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辛苦?我从来没有觉得辛苦。我总能发现新的问题,总想着去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样,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出现,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我认为工作是一种享受。”

    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辛苦的,也从没有为工作抱怨,产生不干的念头。尽管他们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但执着使他们最终发现了镭。

    人如果总是等待机会,就难以产生干事业的热情,做事就会成为无休无止的“苦役”,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反之,人如果创造机会,做事就会充满兴趣,就会积极热忱,就会从做事中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即使遇到困难,也绝不会放弃。

    卡耐基曾经向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请教成功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爱上你的事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将做事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要学会在做事中创造机会,完成一个个目标,把事业当成自己挑战自己的舞台。积极主动的人都是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会的人;而消极被动的人即使机会放在眼前,也会被他们以各种借口拖延或不做,让机会白白溜走。

    不怕“吃亏”就不会“吃亏”

    “吃小亏占大便宜。”这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但实际上却揭示了做人的真理。比如:邻里之间互相谦让,都舍得吃点小亏,就会维持和睦的生活氛围;公交车上让座,会让全车变得温馨。为人处世学会谦让,不怕“吃亏”,既是为他人着想,同时也是为自己提供便利,何乐而不为呢?

    “吃亏是福”也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很多人对把“吃亏”和“福”联系在一起很不理解,认为它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比如,当起纷争时,如果你能退后和忍让,纷争就会消弭,矛盾就不会升级,你也能平安保全;再比如,争利争名时,如果你主动退出,不往前冲,虽没名没利,但身心快乐,不用再以名利约束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临。两国一向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上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惨不忍睹。

    看着对面梁国的瓜地,楚国的人觉得失了面子。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楚国的人偷跑过去把梁国的瓜秧全都扯断。梁国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给县令宋就说:“我们要以牙还牙,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楚国人的这种行为当然不对。但别人做得不对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跟着学,那样心胸就太狭隘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国的人听后虽然不大情愿,但还是照办了。

    楚国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后发现,每晚梁国的人都悄悄过来替他们浇水。

    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给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边睦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歉意。后来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

    亏和赢是相对的,人活一辈子,再精明的人,再能算计的人,再不想“吃亏”的人,也会有“吃亏”的时候。而敢于“吃亏”的人,实际上是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有了对社会的感悟后才能做出来的举动。人都有趋利的本能,但总想占便宜,吃不得一点亏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古时,有一年过年时,皇帝一高兴,就下令赏赐每个大臣一只羊。在分羊时,大臣们犯了难,不知怎么分。因为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

    正当大家束手无策时,一位大臣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这些羊很好分。”说完,他就近拎了一只小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众大臣见了,也都纷纷仿效那位大臣,不加挑剔地拎一只羊就走。该大臣如此举动,不仅得到了同僚们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糖是甜的,盐是咸的。它们是味道的两极,互为正反。如果想要使食物尝起来是甜的,只要加点糖就够了。然而事实上若我们再加上些盐,反而更能增加糖的甜度与味道。这是因为调和了互为正反的两种味道而产生的一种新鲜滋味。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吃亏”不一定是坏事。

    何谓“吃亏”?何谓不“吃亏”?生活中没有一定的论断。人最怕互相比较,“攀比”会让人失去理智,盲目处事,身心受到伤害。因此,人要放宽心胸,不怕“吃亏”。

    成功不会从天而降

    有的人通过观察马的牙齿,看马的牙口,就能迅速说出马的岁数。有的人通过观察树木的年轮,看树木的年龄变化,就能考察出多种自然现象,例如:气候的变迁、太阳的活动规律、地方病的真相、火山喷发的印记、地震的启示、过去的历史真相、环境问题等等,这些自然现象在树木的年轮里都有不同的印记,树木的年轮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俗话说:“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劈柴的时候,如果能发现树木纹理的规律,按照树木的纹理来劈柴,就能省时、省力。人说话如果讲理,听众就能口服心服。

    战国时,有个姓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盖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梁惠王就问丁厨师他的技术为什么这么高明,丁厨师说他只是喜欢寻找规律。他在开始宰牛时跟别人看到整牛一样;三年后,他看见的只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在宰牛的时候,他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也就是说视觉停止了,精神还在活动。他能顺着牛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然后沿着骨节间的空隙使刀,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也没碰过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

    这就是“庖丁解牛”成语的由来。

    人的一生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活着,吃饱喝足睡好就可以了,而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一个不断为社会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当然,事情有大有小,但做事不分大小。真正有心做事的人,不论扫大街还是研究造原子弹,都会全力以赴,用心去做,直至做到最好。

    宋朝有个叫陈尧咨的人,很擅长射箭,他射出的箭十有八九能射中,他也因此经常自夸。一天,有个卖油的老头见他射箭,只是微微点头称许。陈尧咨就问老头是否也会射箭,本领是否也是如此精湛。卖油老头说他不会射箭,也不懂射箭,但他认为陈尧咨也没什么别的本领,射箭准确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听了很是气愤,说老头轻视他射箭的武艺,非要和老头理论。

    老头说:“我给你表演我的本领看看,和你那个差不多,没什么别的窍门,只是凭借经验手熟罢了。”老头说完,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然后,用勺子慢慢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陈尧咨见状,问他为什么技术如此精湛,那个卖油的老头笑笑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上面的两个故事,看似是某个领域熟能生巧而成,实际上它们揭示了一个最为浅显的道理——成功不会从天而降。成功需要人脚踏实地,不怕辛苦,坚持不懈才能达到;成功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在重复中不断摸索技巧、不断实践的过程;成功更不是一日而成,而是在挫折、困难、逆境中经受考验而成。

    成功从不会从天而降,成功都是“熬出来”的,是和自己“较量”出来的。

    学会“妥协”,求同存异

    在有些人的大脑中,一就是一,绝不能成为二。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人生是多项选择题,而不是单纯的是非判断。对他人、对现实甚至对自己,如何判断,要根据此情此景、彼情彼景,因为人是变化的,事物也是变化的。刚极易折,适当的“妥协”“不当真”是必要的,就如同有时放弃才是明智的选择。

    人在社会中生活,离不开与人相处。人与人交往,如果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是没有多少朋友与合作伙伴的,反而会使自己处于孤立。而适当地“妥协”,不仅能换来周围人的让步,达成相互理解、共识,也容易形成合作关系,取得双赢。

    “不当真”“会妥协”是人生选择题中的大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人际关系“润滑剂”。

    孔子有一次没米下锅了,就叫子路去一个有钱人那里请求施舍一点米。那个人知道来意后说:“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一定认得字。我写个字给你认,认对了,就给你们米;不认得,就不给。”

    于是,那人写了一个真假的“真”字。子路说:“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这是‘真’嘛!”那个人把门一关说:“你认不得,不给米。”

    子路回去告诉老师,孔子说:“我们到了这一步,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你还认‘真’个什么!不应该认‘真’了。”

    于是,孔子亲自出马,说这个“真”字念“直八”。那个人听了,哈哈大笑,将米送给孔子。

    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实是很无奈的,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涉及人际关系、利益权势时。因为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若是过于认真,有可能不是扯着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所以,在不丧失原则和人格尊严的情况下,该哈哈一笑的时候就不要紧绷着脸,该“妥协”的时候就一定要“让步”。

    对于个人来讲,“妥协”能够使自己随机应变,进退自如;对于团队来讲,“妥协”能够沟通意见、团结同事,形成战斗力;对于敌对双方来讲,“妥协”能够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总之,“妥协”不是一个贬义词,更不是“耻辱”的代名词。

    孔子周游列国时,一天,碰到两个小孩争论。一个小孩说四八三十二,另一个小孩说四八三十三。他们看到孔子及一队人马来了,便拉着孔子给评判一下,还说判对了,他们将捡的柴火送给孔子。

    孔子听完原委,将柴火给了那个说四八三十三的孩子。那个孩子高高兴兴地走了;而说四八三十二的孩子十分生气,说孔子一定判错了。

    孔子笑道:“孩子,你没错,坚持你的就行了,他如此坚持,只好让真理以后给他教训了。现在你们俩谁也不服谁,如果总是纠缠,外人评判也不管用啊!”

    这个故事说明,某些场合不必太较真,如果一定要弄个一清二楚,有时会失去和气;相反,避开风头或锋芒,以后再论,反而能缓解紧张的气氛。

    当然,“不当真”“妥协”也要分情况,能“不当真”、能“妥协”就“不当真”、“妥协”,不能做到,想别的方式避免争斗也可以,但绝不能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等投入到争斗之中,甚至使形势恶化、扩大,继而使自己各个方面朝不利方向转化。

    水至清而无鱼。人如果每天戴着放大镜和显微镜看人看物,那人人都有一身毛病,物物都不干净。所以,求大同存小异应该成为人之常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明察秋毫、眼里不揉沙子的做法要坚决摒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