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简单生活
《庄子·天运》中说:白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身上的羽毛也一直都是洁白的;黑天鹅的羽毛永远都是黑色的,并不是因为它整天滚在黑色染料里。天鹅的羽毛白和黑都是出于自身本来,不是苛求的结果。
有个老师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人面向东,一个人面向西,他们中间至少要几面镜子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脸?
学生们一边绞尽脑汁,一边比比画画。答案很多,有说2面的,有说4面的,还有说6面的……
这时,一个在旁边玩耍的小孩“嘻嘻”地笑了,他说:“你们都错了,1面镜子也不要。”
立刻有学生斥责他:“小孩子懂什么,一边玩去!”
老师却十分认真地问他:“你说说,怎么不要镜子?”
那小孩说:“他们两个是面对面站着的嘛!”
最后,老师宣布正确的答案:所有的学生都错了,只有小孩说对了。老师补充说:“有些人容易犯错误,是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知道得多,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以常常把一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想得很复杂。”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两种极端化的人,一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两种人,前者把事情想象得过于困难,后者则把事情想象得过于简单。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按事物本能来做,既不看得过重,又不看得过轻,而是找准问题所在,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准确处理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年,法国一家报纸组织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
在该报纸收到的成千上万个答案中,有一个人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
这个人的回答既简单又实在:“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据研究考证:蚂蚁的视力不如人类,大脑也比人脑小得多,但数百万只的蚂蚁大军日复一日地不停搬家、赶路而从未出过差错,原因就是它们的出行策略很简单,“盲目”地遵循着一条路线行动,不存一丝怀疑。
人每天开车行路,每个人都想“快点,再快点”,但如果不按交通规则行车、走路,反而去“加塞”、“堵道”,大家都快不起来。因为车多,道路上常常拥满了车,谁也动弹不得;因为人多,大家都不按指示灯行路,就会到处是人。所以,如果人们的心态简单一点,遵守交通规则,不乱争乱抢,就能大大减轻交通堵塞。
每个人都渴望简单的生活,但生活有些是简单的,大多数则是复杂的。复杂的生活大多有规律可循,因此,只要找准规律,不过于苛刻,不过于追求完美,复杂的生活相对就会变得简单一些;反之,粗心大意、马虎生活,即使是简单的生活也会过不好。能简单的事一定要简单,切不要在简单上平添几分复杂。
当然,简单不是“凑合”,不是“简陋”,简单生活、简单思维、简单做人处事,是在心灵成熟的基础上将复杂的“枝节”去掉,保留“主干”,简单行事。所以,在生活中,要尽量学会简单一点。
不要事事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渐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是一种天性。人如果只满足于现状,而失去了对完美的追求,那么人类今天大概只能在森林中爬行。
人只有对事物要求尽善尽美,愿意付出全部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无缝、完美无瑕的地步,才能不断获取成果。追求完美本是人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但行事如果过分追求完美,结局又达不到完美,人的心理必然会产生落差。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把“不完美”看成是对自己做事的动力,日后会更加勤奋;而有些人则会把“不完美”看成是对自己的压力,一旦认为“不完美”,便怨天怨地,把责任推给他人、他处,甚至自暴自弃。
一位老和尚为了选拔理想的传人而想出了一道“考题”。老和尚对两个弟子说:“你们出去给我捡一片你们认为最满意的树叶回来。”两个弟子领命而去。
时间不久,胖弟子回来了,递给师父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漂亮,也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树叶。”
瘦弟子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我见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所以没有一片是我最满意的。”
那么这道题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可想而知,胖弟子成了老和尚的传人,因为他懂得世上本无绝对完美之事的道理。
“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人们的初衷总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找下去,最终往往会吃尽苦头,直到有一天,才会明白为寻找完美的树叶而失去许多机会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况且,人生中完美的“树叶”又有多少呢?
居里夫人说:“完美催人奋进,但苛求反而成为科学进步的大敌。”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完美与不完美的辩证关系。世界上许多遗憾之事,很多是因为人们热衷于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造成的。
当然,世上追求完美者也并非都两手空空,有些追求完美的人斩获颇丰,他们因为完美做事,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但这些人少之又少,而且他们取得的“完美”在他人眼中实际上也是相对而言的。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树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自沿着一行果树,从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道。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头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摘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好的,可是我自己错过了。”
苏格拉底笑着说:“孩子们,你们的后悔是没有用的。生活中无数道选择题中,也许改变其中一个答案,就会把我们的人生引领到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方向。不要事事追求完美,完美是相对于不完美而言的。”
是的,不管人多么努力,人生都会有缺憾存在,就像再澎湃的海浪也有退潮的时候,再寒冷的冬天也有迎来春天的那一天。
有一棵梨树,开始结梨子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梨子,9个被主人拿走,自己得了1个。对此,梨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再成长。
第二年,它结了5个梨子,4个被拿走了,自己得了1个。它突然很高兴:“去年我得了10%,今年得了20%,翻了一番呢!”梨树心里居然平衡了。
这是一棵很“笨”的梨树,如果它聪明,它可以这样选择:继续成长。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梨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10个。当然,很可能拿走99个,自己得到了1个。但是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梨树得到多少果子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梨树在成长,等它长成了参天大树,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就会变得非常微弱,它结的梨子也会不计其数。
完美是人生所需要的,但得到完美的人生很难,不完美的人生倒是经常出现。尽可能把事做完美,不完美也不要抱怨、难过,尽力就好。
选择给予,学会分享
人生在世,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无私地给予,那么,我们生活的环境就会温馨很多,快乐很多。
不要总想着“别人能给我什么”,而应时时想着“我能给别人什么”。只有懂得给予、懂得分享、懂得感恩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老方丈住在山上的寺院里好多年了。周围的人们都很敬佩他。有一年,老方丈出去带回来几株菊花,让弟子们把菊花种在院子里。菊花越长越多,三年后,院子里开满了菊花,香味一直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来寺院烧香的村民们在欣赏了满院子里的菊花后,都禁不住赞叹一番:“好美的花儿啊!”
有一天,山下的村子里有个村民觉得这菊花太香太美了,就想要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也种上几棵。于是他开口向老方丈要了几棵菊花来种,老方丈高高兴兴地答应了他,并亲自动手挑了几棵开得最艳、枝杆最粗的花,连根须一起挖出送给那个村民。
消息很快传开了,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要花,老方丈满足了每个人的愿望。他帮助每个人挑选花株,还挖出来送给人家。没过几天,院子里的菊花就都被老方丈挖出来送人了。
弟子们忍不住对老方丈说:“本来我们这里应该是满院花香的,现在都送给别人了,我们什么也没有了。您这么大方干什么呀!”
老方丈笑着告诉弟子们:“这样不正好吗?你们想想,这些菊花长在我们院子里,香味只在我们的院子里。把花送给大家,三年以后,就会是满村的菊香了啊!”
弟子们听完老方丈的话,明白了老方丈的用意,脸上露出了笑容。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索取,总希望别人为自己做点什么,甚至认为别人为自己所做的都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于给予者来说却恰恰相反,他们把为别人着想当成一种习惯,认为付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他们选择给予,因为他们相信给予就是拥有,他们因给予而快乐。
有两个人上了天堂,上帝对他们说:“我现在就让你们转世,你们有两种人可以选择:一种是整天给予,一种是整天索取。你们选择做哪种人呢?”
一个人抢着说:“我当然要做索取的人。”
上帝笑了笑。他转过头来问另一个人:“你要做哪种人呢?”
另一个人答道:“我犯的过错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能够重新做人,我想做一个给予的人。”
于是,上帝让那个索取的人当了乞丐,因为只有乞丐才会整天“索取”,而让另一个成为富有的人,因为只有自己拥有,才能给予他人帮助。
当一个人摆脱了世俗的物质观念,真诚地做一个给予者时,他就会获得人世间最大的回报,这就是快乐。
给予是一种助人的高尚行为。并不仅仅是给钱给物等物质行为才叫给予。当你遇到他人时,露出一个微笑,说出一句亲切的话,给予一声喝彩、鼓励、称赞时这种给予有时甚至比给钱给物更有意义。你会发现,给予别人的越多,你收获的也越多。
在向前行走的路上,经常给予的人会发现,搬开他人脚下的“绊脚石”,也是在给自己行路扫清障碍。
只有播种,才能收获
种子孕育着果实,劳动孕育着收获。任何事情,只有去做了,才知道结果是什么。森林的形成,是因为播撒了种子;庄稼的收获,是农民劳动的成果。先“舍”才能有“得”。
当我们面临只能在鱼和熊掌之中选择其一时,选择了鱼就不要再贪图熊掌,同样,选择了熊掌就意味着放弃了鱼。取舍是要脚踏实地的,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舍要真“舍”,人如果真的做到了“舍”,不在乎结果,心就会释然,不会纠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英美为首的战胜国商量着要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才发现,想要建立的这个组织,竟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买一块地皮吗?刚刚成立起来的联合国机构身无分文。向各国集款募捐?又似乎太没面子了,况且战争刚刚结束,各国财政都很困难。到底要怎么办呢?
得知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量,果断地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然后,将这块地皮无偿地赠予了联合国组织。同时,毗邻的地皮也陆续买了下来。
对洛克菲勒家族这一出乎人们意料的举动,当时美国许多大财团都不只是吃惊而已。870万美元啊,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却毫无条件地将它拱手白白送给了联合国!一时议论纷起,说什么的都有。洛克菲勒家族默默忍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始终不为所动,也从不后悔。
后来,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联合国大楼刚一竣工,毗邻地价便立刻飙升了起来,相当于之前的10倍!看着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洛克菲勒家族的腰包里,当年议论过他们的人都目瞪口呆。
如果洛克菲勒家族没有做出“舍”的举动,勇于牺牲和放弃眼前的利益,就不可能有最后“得”的结果。洛克菲勒家族从本质上说是“商人”,他们更是经商的天才,他们不仅捐地皮为自己赢得口碑,同时买下商机,买下更多财富。现今,有些人做事只看眼前,对于他们来说最好能看到“得大于舍”再去做,而洛克菲勒家族却眼光长远,先“舍”后“得”,并不在乎人们的议论、指责,他们始终认为“舍”和“得”是辩证统一的。
现实中太多太多的人执着于“得”,常常忘记了“舍”。有这么一句流传很久的话:“当你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而当你张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人的一生,只顾自己拥有,不愿付出,是自私的一生,是不会有朋友的一生,因为太顾自己,忽略了他人,长此以往,自己拥有的也会越来越少。所以,一定要记住:有“舍”才有得。只有播种,才能收获。
忘记不幸,是选择快乐的最佳答案
有一种选择快乐的最佳答案,那就是“忘记”。有时,忘记过去所有的一切不幸,快乐就会如约而至。
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是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感觉。快乐需要忘记过去:不为生活的拮据而唉声叹气,不为亲人的离去而痛哭流涕,不为爱人的背叛而伤心不已,不为旁人的指东道西而长吁短叹。忘记生活中种种不幸的往事,拥有一颗快乐的心,人才能得到快乐。
阿里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去旅行。3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亏吉伯拼命拉住他,才将他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3人继续走了几天,到了一条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两个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行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
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所以要刻在石头上。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不想记仇,希望我忘了,所以写在沙滩上,任水冲走。”
马沙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一个人该牢记别人的恩情,忘记仇恨。
为人处世,应牢记他人的恩情。我国著名诗篇《诗经》中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游子吟》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活中更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结环衔草,以报大恩”等等。报恩就是感恩,就是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情。感恩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相反,一个人对于他人给自己的伤害,应该想方设法地尽快忘记。因为,人如果没有宽阔的胸襟,是成不了大器的,他就会整天陷于斤斤计较之中。忘记不幸,于人于己都是非常有利的。世界上很多悲剧的产生,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纷争而不愿忘记造成的。忘记是让人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懂得忘记的人,具有非凡的气度和成熟的思想。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气呼呼地对林肯总统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听后,立即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于是,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林肯看。“好!写得好!”林肯看后,高声叫好,“就是要好好教训那家伙一顿。”
但是,当斯坦顿准备将信寄出去的时候,林肯却大声说:“不要胡闹!这封信不能寄,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忘了吧。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因为写信的时候就已经很解气了。如果你还不解气,那就再写一封吧。”
人与人相处时,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转不过弯”的时候,若长期怒火中烧,“灼伤”的只会是自己。据医学专家研究发现,人在生气时,往往会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
古代三国时期风度翩翩的周瑜,在战场上智勇双全,但最终中了诸葛亮的“三气”之计,英年早逝。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害死周瑜的其实不是诸葛亮,而是他自己狭窄的心胸。为此,鲁肃曾遗憾地说:“周瑜肚量狭窄,是自寻死路!”
古人有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忘记过去的一些东西,会舍去许多烦恼。学会忘记,心境才会从容坦然;学会忘记,生活才会轻松自在。
一个人在生活中学会“忘记”,就能获得轻松的心情。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当你种下快乐时,善良、宽容、幸福就会接踵而至;当你种下生气时,愤怒、不平、烦恼也会接踵而至。所以,要学会忘记过去的那些伤害与不幸,轻松、快乐地迎接新的人生。
看淡身边的“得”与“失”
现今,有些人总是患得患失,总是担心自己要“失去”拥有的东西,“眼红”他人正常得到的东西。在他们的心中,见不了别人的“得”,也见不了自己的“失”,故而,总是思量来思量去,在自己的“得与失”小天地中反复权衡。还有一些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胸坦荡,视“得与失”为正常现象,“得”不张扬,“失”不难过,于是烦恼全无。
人生在世,烦恼的根源,多是为了夺得一点蝇头小利而争斗不休,为细小的得失而唠唠叨叨,不能辩证地看待“得”与“失”,总是殚精竭虑地自我盘算,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疑神疑鬼。
有位70岁的老先生,携一幅“祖传名画”参加电视台组织的鉴宝活动。他对主持人说,父亲告诉他,这幅画是董其昌的作品,可能值数百万元,所以他一直好好地收藏着,还老是提心吊胆,怕被人偷走。由于自己不懂艺术,这次有这么好的机会,所以他拿来请专家作个鉴定。
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几位专家一致肯定,这幅画是赝品。现场观众都同情地看着老先生,怕他受不了。但老先生看上去非常平静,表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主持人问老先生:“这个鉴定结果,一定让您很失落吧?”
老先生淡淡地笑了,说:“这样也好啊,至少以后不用再担心有人来偷这幅画,我也可以放心地把它挂在客厅里了。”
人生中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有时候,失去比拥有更轻松,因为,当你失去一样东西时,你“占有”的心理实际上已经没有了。世上本不存在任何可以让一个人永远拥有的“东西”,“东西”在每个人手中都是暂时拥有,人一旦离开这个社会,东西也就易主了。
许多人总是患得患失,时时盘算的是一己之私利。其实,“广厦千万间,人只能居一屋,家财千万贯,日食不过斗粮”。对“得失”的计较实际上是欲望的不满足。长此以往,人的争夺之心必然越发大,烦恼必然增多,也必然会失去周围人的信任,使自己在社会交往中处于十分孤立和被动的位置,难以获得真诚的友谊和情意。
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是说祸患没有大于不知满足的,罪过没有大于贪得无厌的。人的一生,如潮涨潮落,得到的珍惜,失去的不可惜,将“得失”看淡,人世间就没有什么耿耿于怀的事了。
知足常乐
弘一法师有幅著名的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知足是人在领悟生活本质之后心态的明智选择。俗话说:“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丰富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带来了诸多欲望。许多人在欲望面前失去了分辨的能力,“不知足”成了耿耿于怀的心病。
曾经有一个老和尚整日“暮鼓晨钟、诵经传道”。他年逾80。有一次,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寺庙烧香。年轻人表情肃然,烧完香,请求老和尚为他算一卦。
老和尚问年轻人:“你为什么要算卦?”
年轻人说:“我想知道未来会怎样。”
老和尚微微笑着,端详着年轻人的脸,犹如感受到他年轻而有力的心跳。他对年轻人说:“你心绪有点乱,需要宁静!”
年轻人疑惑地看着老和尚。老和尚继续解释说:“你不要过于在乎结果。你很年轻,年轻是你的资本,好好把握吧!”
年轻人像是没听懂话的孩子,不仅没走,反而更加委屈地诉说了起来。老和尚只是静静听着,年轻人临走时,老和尚送给年轻人三句话:“
得到你该得到的,
忍着你该忍着的,
拥有你该拥有的。”
年轻人回到家,闷头“修行”。好多年后,他成了一个事业小有成就的人。当他再次去寺庙拜访老和尚时,老和尚早已不已在了。
生活中不知足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有了吃喝,想要更奢华的大餐;有了金钱,想得到更多的“金山”;有了房子,想去住带花园的别墅;等等。
不知足是人的惯常心理,倘若是对事业不知足,有时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奋勇向上。然而,一旦对生活不知足,就容易导致“贪欲”的滋生。而永远生活在“追求”不知足的生活之中的人,不仅累身而且累心,更无快乐可言。
据说,有一种虫子,只要在路上看见东西,就把它背在背上,直到被重物压得不能动弹。如果能继续爬行,仍然一如过去背上东西,最终被重物压死。这种虫子还喜欢往高处爬,中间不停,直至摔倒在地。
世事在更迭与变化之中,人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丢掉“不知足”的思想,常怀知足心态,人不仅不会被物质蒙蔽双眼,同时还会对“现在拥有”更加珍惜,对生命心存感激。有人说:追逐汽车、洋房、金钱的人,把他放在沙漠中,他就会明白一杯水、一块面包的重要。
知足不是无所希冀、无所追求。谁不爱吃山珍海味?谁不喜欢汽车洋房?但现实终归是现实,眼红、伤感均无济于事。要拥有有望得到时努力去做,无望得到时也不介意的平和心态,这才是真正地领悟了人生。
一杯混浊的水放一放,自会清浊分明;人经常静一静,才会在浮躁与沉静中找到出路。
古代禅学有一句著名的话:“水清月自池中观。”而整天为“不知满足”费尽心机的人,什么时候才能观到“映月”呢?
莫将名利挂心头
世界上,金钱与名誉,就像两个太阳,交相鼓舞着人们去争夺。其实金钱与名誉,不过是浮云,转眼即逝。
从前,有一个人在梦中见到了上帝。
这人问:“我很想和你交谈,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
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人问:“你觉得人类最烦恼的是什么?”
上帝答道:“他们为名利而活,又为名利而烦。他们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来恢复健康。他们总想未来,不想现在。”
这人又问道:“那你有什么话想要告诉现在的人?”
上帝笑着回答道:“名利乃身外之物,要想活得轻松,就别将名利挂在心头。还有,不要太在乎自己得到多少,重要的是你已得到,这就可以了。”
大多数人都知道名利是身外之物,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躲过名利的“明枪暗箭”,他们嘴上喊着淡泊名利,内心却在不由自主地追逐着名利,是名副其实的为名利而活。
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对大多数人所汲汲追求的名声、富贵或奢华都看得非常淡。
在一次旅行中,某艘船的船长为了优待爱因斯坦,特意让出全船最豪华的房间给他,爱因斯坦却严词拒绝了。他表示自己与他人并无差异,不愿意接受这种特别优待。
居里夫妇在发现镭之后,世界各地纷纷来信希望了解提炼镭的方法。居里先生平静地说:“我们必须在两种决定中选择一种。一种是毫无保留地说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炼方法在内。”居里夫人做了一个赞成的手势,说:“是,当然如此。”居里先生继续说:“第二个选择是我们以镭的所有者和发明者自居,但是我们必须先取得提炼铀沥青矿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地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取得专利代表着他们能因此获得巨额的金钱、舒适的生活,还可以留给子女一大笔遗产。但是居里夫人听后却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么做。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我们原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初衷。”于是,居里夫妇放弃了这唾手可得的巨额名利。
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各种奖章16枚,各种荣誉头衔117个,但她对这些荣誉丝毫不以为意。有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她:“夫人,这枚奖章是你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拿去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而已,决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在巨大的荣誉面前,成大事者都保持了宁静与淡泊的心态。他们心无名利,但名利自来。
格劳伯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创造性地提出了“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
2005年10月4日凌晨,当有关方面来电祝贺格劳伯荣获了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他还睡眼惺忪。他漫不经心地听完电话后,自言自语道:“今天又不是愚人节。”
不一会儿,一位老朋友也在电话里传递了同样的喜讯,格劳伯却说:“一定是你知道今天要颁奖,所以故意捉弄我!”
很快,第三次有人来报喜。这一回,格劳伯生气了,“玩笑开大了吧?”
后来,有记者问格劳伯准备怎样花那笔巨额奖金,他竟一脸惊讶:“怎么还有奖金?”
名利是一种社会存在,人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它们,但是,追逐名利要合理,要有度,“非分”的名利一定要坚决舍弃,绝不可为了名利丧失了做人的原则和尊严。
很多事实表明,促使人们追求进取的是名利,阻碍人们前进的也是名利,甚至使人坠入万丈深渊的还是名利。所以,人生在世,千万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名利即使唾手可得,也要谨防为之付出过大的代价。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22个字,表面看表现出一种悠远美妙的意境,说出的却是起伏人生的深刻哲理。这22个字,也讲明了“荣”与“辱”的关系,以及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性。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就会从容自若,不会轻易受外物左右;而不正确的荣辱观,会导致人在得失成败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火红耀眼之时,也有黯淡萧条之日,既有得意张狂之时,也有失意落寞之日。因此,人要尽量把功名利禄看得轻些,看得淡些,要把厄运、羞辱看得开些,要把困境、痛苦看得远些。
日本有一位白隐禅师,有一对夫妇在其寺庙住处的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
一日,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女儿做了这种事,让她的父母异常愤怒。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个字。
夫妇俩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但白隐禅师对此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白隐禅师。此时,白隐禅师虽已名誉扫地,但他却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冷嘲热讽,但他总是泰然处之,仿佛是受托抚育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之后,这位未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相:孩子的生父是一个卖鱼的青年。
夫妇俩立即让女儿到白隐禅师那里道歉,请求原谅,并将孩子带回。白隐禅师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有什么事发生过;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转瞬即逝。
白隐禅师为了给邻居的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虽然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他始终处之泰然。“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最好的解释。如果白隐禅师不能以忍来对待受辱,事情的结果就可能是另一种样子了。
人要想活得愉快,就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心胸宽广。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他人,尤其是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境界是非常高的。
19世纪中叶,菲尔德率领工程人员,进行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连接起来的工作。为此,他成为美国当时最受尊敬的人,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
然而,在举行盛大的海底电缆接通典礼上,刚被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突然中断,人们的欢呼声立刻变为愤怒的责骂声。但菲尔德对于这些毁誉只是淡淡地一笑,不作解释,只管埋头苦干。
又经过多年的努力,菲尔德终于将海底电缆架在了欧美大陆。在庆典会上,他没有登上贵宾台,只是远远地站在人群中观看。
菲尔德不仅是“两个世界的统一者”,而且是一个“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智者。当他遭遇到常人难以忍受的厄运、困境时,他以冷静心态处事,显示出刚强的意志力和自持力。
人在受宠时要清醒,在受辱时要冷静。人生是个过程,无论宠、辱,都是人生的经历,都有尽头,生命不该为宠、辱付出高昂的代价。正如诗中所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夫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困厄中选择坚强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最后破产时,家人为财去楼空哀叹不已,他却说:“我胡雪岩本无财可破,当初我不过是一个月俸四两银子的伙计,眼下光景没什么不好。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吧。”
生活中,遭遇困厄的人,最怕的是失去走出困厄的信心。如果在此时,仍牢记当初的抱负,以不服输的精神重整旗鼓,就一定可以走出困厄之境。
小丁是一个老师,一天,他花2块钱买了张彩票。
没想到真的中了大奖!他中了500万元。
小丁买了一幢别墅并对它进行了一番装饰。他买了很多贵重的东西:高级地毯、名牌柜橱、精致小桌、名贵瓷器,还有价值不菲的吊灯。
坐在装好的别墅内,小丁点燃一支香烟,静静地享受着属于他的“幸福”。突然他感到很孤单,便想去看看朋友。于是,他把烟蒂往地上一扔,就出去了。
燃着的香烟静静地躺在地上,躺在华丽的地毯上……一个小时后,别墅变成火的海洋,一切都被完全烧毁了。
朋友们很快知道了这个消息,都来安慰小丁。“小丁,你真是不幸啊!”他们说。
“怎么不幸啊?”小丁问道。
“损失啊!好不容易挣了钱,现在你什么都没有了。”朋友们说。
“什么呀?不过是损失了2元钱。”小丁答道。
俗话说:“顺境不常有,逆境不常无。”困厄是暂时的,困厄会使强者更强,勇者更勇。贝多芬曾陷入几乎绝望的境地,但他不忘自己的理想,孜孜以求,对困厄大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他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
得和失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事物都会有正反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凡事都在正和反之间同时存在,在你认为是“正”的同时,其实“反”也可能潜伏其间,而在“反”的同时,“正”也可能会慢慢来到。总之,如果你对摆脱困厄失去信心,成功就会离你远去;如果你永远怀有信心,不忘初志,那成功也不会遥远。就像宋朝诗人陆游曾写下的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美国科学家弗罗斯特虽然是个盲人,却推算出太空星群及银河系的变化;达尔文疾病缠身,却四处考察,最终写出《进化论》;爱迪生从小失去听力,却发明了留声机。
霍金21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的不可治愈的运动神经疾病ALS,医生说他只能活二年,并且随着病情恶化,他将失去所有的活动能力。但霍金并没有因此被打倒。他提出了黑洞理论,将现代物理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被选入皇家学会。
1979年,霍金被任命为卢卡斯数学教授——这是个曾被牛顿获得的荣誉职位。霍金写作的《时间简史》发行全世界。
没有谁会永远一帆风顺,困厄有时就像夏天的雨、冬天的雪,会不时“光顾”,但雨雪过后仍会是明媚的艳阳天。
逆水行舟,阻力固然很大,但如果具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逆水行舟很快会为顺势行进所代替。
很多时候,不幸降临、幸福到来都是无法预知的。而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得自己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人要不畏困厄,坚强地在人生之路上走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