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夺情”事件中,很多官员都对张居正的人品产生了怀疑,但是张居正在整个朝中的地位和权力却是无人能比的,而且万历皇帝以及太后对张居正的信任也是有增无减。
可以说,从前张居正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而经过这次“廷杖事件”之后,他也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同时张居正也开始反省,是不是自己处世太过于专横自大了呢?张居正也明白了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权力和地位之下委曲求全的。
邹元标等人的弹劾,导致他们最后落得廷杖以及发配边疆的下场。而这种办法也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那些原本反对张居正的人自此不再敢产生站出来弹劾张居正的想法。
当时有一种类似于现代报纸的东西,被称为“大字报”,是一些文人用来评论事情的。在“廷杖事件”之后,大字报上曾经这样写道:“人情汹汹,指目居正,至揭榜于通衢。”在大字报上的内容传开之后,皇帝下达了诏书:“再及者杀无赦。”
在事件平息后,张居正开始为万历皇帝的大婚作准备。由于离皇帝大婚的日子越来越近,张居正也变得越来越忙;由于是皇帝的大婚,一切都要布置得奢华而隆重,更要按照《礼记》中的规矩来办。比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最后才是迎亲。
纳采、问名,其意思是向女方求亲。因为皇帝是一国之君,自然不可能亲自去向女方求亲,而且也不能按照民间的形式,派媒人前去求亲。因此,只能派朝廷亲贵大臣前去,代替皇帝向女方家里求亲。根据惯例,万历皇帝让英国公张溶作为正使,而又下旨让张居正做副使去纳采、问名。
正使一般是由功臣的后代来担任,往往这些人的祖先都是开国的大功臣,而且必须是爵位世袭。万历皇帝要求张居正担任副使,由此可见皇帝对他的尊敬。而这时,张居正还在服丧期间,按规定应该只穿便服,不能参加任何喜庆场合。也就是说,在一国之君的大婚之日,是不可以让一个正在服丧的人担任副使的。针对此事,户科给事中李涞上疏,他认为张居正“夺情”是因为国家大事都得依赖他,但是皇帝的大婚与国家政事不同,不应该让不符合要求的大臣来担任。
可是不管大臣们有什么异议,万历皇帝依旧让张居正担任副使。而张居正也清楚,自己能够担任皇帝大婚的副使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而且这也代表太后和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不过,对于一些大臣的反对,他自然不会就此旁观。于是,张居正上疏称:“凡可以虑忠效劳者,皆不避神迹,不拘常理。”
最后,张居正脱下了为父服丧的孝服,穿上了红袍高高兴兴地担任了副使。
2.“归葬”既风光又隆重
皇帝的大婚之后,张居正开始准备回乡给父亲办丧事。如果张居正连老父的丧事都不参加,那么他的父亲泉下有知也不会安息的。张居正已经被“夺情”,回乡丁忧二十七个月自然是不可能了,但是父亲的丧事还是需要他亲自去主持的,这样他也算尽了最后的孝道。
万历六年(1578年)三月,张居正上疏请求万历皇帝批准他回乡葬父。万历皇帝想也没想就批准了。至此,张居正已经十九年没有回乡了。十九年前,张居正回乡探亲的时候还只是一名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当时他在家中休养了三年,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只是无名的官员,而现在需要他为父亲守孝三年,他却已经成了朝中权力最大的臣子,不能为父亲尽该尽的孝道。
当年他在家中休养了三年,重回朝政之前,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国士死让,饭漂思韩,欲报君恩,岂恤人言。”这首诗运用了韩信千金报一饭之恩的典故。其实,当时张居正并不知道自己以后的官途是怎么样的,但是在他执政的将近二十年里,他确实做到了“欲报君恩,岂恤人言”。
在明朝开国之时,荆楚大地是非常晦气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最大对手陈友谅的窝点。明朝中期,正德皇帝驾崩以后,明朝的风水开始慢慢地转到了这块土地上。正德皇帝生前没有亲兄弟,没有子嗣,而他十六岁的堂弟朱厚在他父亲的封地湖北安陆地区,朱厚在收到正德皇帝驾崩的消息之后才入京继承皇位。这个地方不仅出了一位一国之君,而且还出了一位一代名臣张居正。
张居正这次回乡葬父,阵势摆得相当大。万历皇帝从兵部派了一千骑禁军作为张居正这次的随从,而随从后面还有很奢侈的奏乐队,各种仪仗随风飘扬。不仅有千骑的京城禁军,而且戚继光还专门从边防调来了一整队的鸟铳手。这些鸟铳手携带着新型的军事火器,目的是用来衬托排场。张居正在看到这种阵势之后,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阵势太大,因此最后只留下了六名鸟铳手。
张居正这次回乡所乘坐的轿子是万历皇帝吩咐相关人员专门为他定做的,需要三十二个轿夫来抬。轿子的前半部分是会客室,后半部分则是休息室,而且会客室与休息室之间还有相通的走廊。轿内有两名侍从,负责焚香以及摇扇。
张居正途中所经之地,当地官员都会奉上美食,而且张居正的轿子所到之处,道路都清理得十分干净。不仅如此,道路的两旁还放置很多兵器,排场极大。
当张居正路过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时,真定知府钱普为了讨好这位首辅大人,专门找来了很多江南的名厨跟随仪仗队随时听候吩咐。据说,为了征集好的厨师,江南一带的厨师全部被他招来了。
张居正回到家中之后,在四月十六日,为父亲主持了葬礼。最后,张居正的老父张文明被安葬在荆州西门外的太晖山。
安葬张文明的这块地方不是普通的地方,而是风水非常好的宝地。这块宝地是在张文明去世的时候,万历皇帝赐给张家的坟地。这块宝地的旁边便是湘献王朱柏的王陵。
这次归葬真可谓是既风光又隆重,万历皇帝还下旨派了司礼监太监魏朝和工部主事徐应聘主要负责葬礼的一切事宜,而礼部主事曹诰也从京城赶来谕祭,尚宝司少卿郑钦和锦衣卫指挥佥事史继书负责一路护送棺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官员都跟随在仪仗队之后。可以说,排场之大,除皇室人员之外无人可比。
在风风光光葬父之后,张居正开始考虑怎样孝敬母亲的问题。一番思考之后,张居正打算将母亲接到京城。但是从江陵到京城的路程非常远,母亲年纪又大,张居正怕她在路途中受苦,因此决定向皇帝上疏,奏请在九月以后天气凉爽时再带母亲一起回京。而万历皇帝收到上疏后,恐怕张居正就这样在家住下。随后,内阁各个级别的官员全部上疏,恳请张居正能早些回朝。接着,万历皇帝又下了道圣旨:要求由魏朝留在江陵照看张居正的母亲,而张居正本人必须在五月以内回朝。后来,万历皇帝又派了锦衣卫副使翟汝敬连夜前往江陵,催促张居正回朝。
翟汝敬前往时还带着万历皇帝的手谕,手谕中这样写道:“元辅张先生:自先生辞行后,朕日夜悬念,朝廷大事俱暂停以待。望敕书一到,马上整装上路,以慰朕怀。”
万历皇帝亲自下旨,张居正不得不回京。于是,五月二十一日,张居正起程回京。在六月十五日,张居正一行人终于到达京城的郊区。而这时就有万历皇帝派来的司礼监的太监在此迎接了,并且司礼监太监何进还宣读了皇帝的手谕:“如果中午以前进城,请张先生在朝房稍候,立即平台召见;如果在中午以后进城,请张先生回家休息,次日清早召见。”
张居正进城之后的次日清晨,文武百官全部等候在紫禁城门口欢迎他回朝,而接着万历皇帝就在文华殿西室召见了张居正。这次张居正的回乡,是万历皇帝即位之后第一次那么长时间与他分开,因此两人嘘寒问暖了很久。
之后,万历皇帝问:“先生路途中所见到的庄稼怎么样?”
张居正回答说:“一切都托皇上的福,麦子大丰收,而稻苗长势也很茂盛。”
皇帝又问:“那么,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呢?”
张居正回答:“臣向各地的巡抚以及当地的官员传达了圣上的旨意,并且教育他们,不但要爱民,还要做好本职工作,更不能弄虚作假。臣认为官员们都在努力地为朝廷做事,与之前的风气已大不相同,所以官员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一切都呈现出了太平盛世的景象。”
在听完张居正的这番话之后,万历皇帝的心中十分高兴,并且特意批准张居正在家里休养十日之后再回朝务事。随后,张居正又去拜见了两宫的太后。
至此,张居正既风光又隆重的葬父事件才宣告结束。
3.皇帝要归政
时间过得很快,万历皇帝已经到了十八岁的年纪。十八岁的他作为一国之君也想干出点政绩来,这样才会被人称作明君。但是这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之前国家不管出现什么大事,全部要依赖首辅张居正,而万历皇帝很少主持政事,所以他极为缺乏主事的经验。也就是说,万历皇帝虽然已经成年,但是他还不具备领导群臣的能力。而明朝拥有广阔的土地,繁琐的事务又多,所以至此他一个人还无法全权处理政事,他还是要依赖张居正处理政事。
张居正为朝廷可谓是呕心沥血。此时他才刚刚五十岁,但是看起来却已经是年过花甲的样子。即便如此,张居正并没有任何怨言,为朝廷做事一直是尽职尽守。
其实,随着万历皇帝的不断成长,张居正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力太大,怕会功高盖主,而且万历皇帝也确实长大,是时候让他归政了。
在张居正回乡为父亲办丧事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万历皇帝在连发三份诏书催促张居正回京之后,湖广的地方官员就提议为张居正建造一座“三诏亭”,而张居正想也没想便拒绝了。不仅如此,张居正还将这些官员训斥了一通,并且对他们说:“建‘三诏亭’,建了又怎么样?不还是普通的一座亭子?如果你们建了这个亭子,说不定到时候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张居正一向比较谨慎,之后他又给湖广巡抚朱琏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出了自己的不安——他从建设“三诏亭”这件事情上想到了功高盖主者的后果,并且在信的结尾他还这样写道:“骑虎之势自难中下,所以顾命大臣霍光终于难以避免灾祸。”
张居正越想越担心:自己为朝廷努力了这么多年,如果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犯了皇帝的大忌,那么下场会是凄惨的。因此,张居正决定自己主动申请退休。作出了决定,张居正便上疏朝廷要求辞官养老。在奏折中他这样写道:“每自思维,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接着,他在奏章中称之前自己是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因此一直不敢退休,但是现在百姓安居乐业,皇帝也已经成年,朝廷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才,皇上完全可以亲政了。除此,奏章的最后张居正还加了这样一句话:“臣于是乃敢拜手稽首而归政焉。”
归政的意思是将执政大权交还给万历皇帝。而这就代表在归政前,张居正不是简单地辅佐皇帝,而是代替皇帝处理一切事宜,并且包括代替皇帝下令。张居正的这种说法等于是在夸赞自己。而万历皇帝从五岁时就开始读书练字,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非常高的,对于张居正的这些话他当然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皇帝是一国之主,其自尊心极强,所以张居正的这番话让他觉得十分不舒服。虽然事实上这些年来确实是张居正在执政,但是这些话一直是皇帝所忌讳的,而张居正却毫不避讳地直接表达出来。你想,皇帝能高兴吗?
虽然万历皇帝心里非常不舒服,但是他对张居正还是比较忌惮的。张居正已经当权了很多年,而自己当下还没有完全作好全面接手朝政的准备。其实,在此之前张居正也要求过退休,但是被万历皇帝直接拒绝了。而这一次,张居正在奏章中明显地表示,自己不会彻底辞官,只是想要降低自己的官职。而且,他还表示如果国家出现什么大事,只要他活着,就一定会为国家效劳。
但万历皇帝这次有些摇摆不定了,他是这样想的:张先生已经执政很多年了,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在朝廷中一直是他一个人在独揽大权,而且他为人也比较专制。现在,他竟然主动地提出将手中的权力交还给我,这肯定是他经过一番考虑而作出的决定。而我也一直想做一个真正当权的皇帝,这次不就是最好的机会吗?
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了慈圣皇太后的耳朵里,皇太后从小是在民间长大的,因此她对国家的整个局势比久居深宫的儿子看得更加透彻。而此时她当然清楚自己的儿子在打什么主意,但是她也明白,这么大一个国家靠万历皇帝自己一个人来管理是不可能管理好的,而且在她看来儿子也比不上老谋深算的张居正。
慈圣皇太后是比较明事理的人,她清楚张居正的顾虑,但是她更清楚在制度严明的明朝,出身于科甲的首辅大臣不可能做出夺权的事情。即使张居正威望再高,也不会对自己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反而会尽心地辅佐皇帝。所以,对于张居正为了自保想退位的做法,皇太后是不赞同的,而且她一次次极力地挽留张居正。
于是,皇太后在警告万历皇帝之后,又嘱咐他:“与张先生说,各大典礼虽是修举,内外一切政务,尔尚未能裁决,边事尤为紧要。张先生亲受先帝托付,岂忍言去!待辅尔到三十岁,那时再作商量。先生今后再不必兴此念。”
其实,本来万历皇帝一腔热血想要亲政,想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反而被皇太后的一番话给浇了冷水。虽然万历皇帝比较自负,对皇太后的话十分不服气,但是皇太后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是不会害自己的。因此,最后万历皇帝还是妥协了,但他却将心里积压的怨气都算到了张居正的头上。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怨恨的种子便慢慢地萌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