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往事:改革纪事-一汽轿车的发展路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林敢为

    在我40年职业生涯中,有幸参与了一汽轿车发展的许多重大事件。从奥迪轿车的引进到15万辆轿车项目的谈判,从一汽大众一工厂的建设到二工厂的建设,从捷达轿车到即将投放市场的速腾轿车,往事历历在目,心潮澎湃。我把这段经历真实地写出来,作为对曾经创造过历史的一汽老员工们的怀念和对正在继续为一汽轿车发展而奋斗的年轻志士们的激励,希望他们干得更好、更出色。

    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讨论会

    1987年5月25日至5月29日,我和范恒光随同耿昭杰厂长参加了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决策咨询协调小组在湖北十堰二汽召开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讨论会,研究讨论如何加快发展我国轿车产业的重大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段君毅、饶斌、周子健等机械工业部的老领导,有国家各部、委的负责同志,有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有各企业的负责人和各新闻单位的记者共112人。讨论会上一汽和二汽的发言被公认为是主题发言,备受关注。一汽耿昭杰厂长在题为《对发展我国轿车工业的几点意见》的发言中,提出了依靠大企业集团,建立2-3个轿车工业基地,合理分工,注重联合,一次规划,分期实施,起步规模小一些为宜,走技术引进与自我开发、自我建设相结合的路子,近期立足国内急需,挡住进口;在这基础上,选择国外合作伙伴,建设符合规模经济的轿车生产基地。耿昭杰厂长的发言朴素、简明、切中要害,清晰地回答了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他在讲话结束前讲了一个催人奋进的故事:“1986年5月,当我国机械工业的老前辈沈鸿同志八十寿辰的时候,一汽想送给他一个礼物以感谢他对中国机械工业做出的重大贡献。沈鸿是个爱国老人,从不用洋货,最后决定把一汽自己开发的CA760型红旗轿车送给他。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并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记录下来,提出改进意见,还派他的司机专程送到一汽。他的来信中有一段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他写道:我乘坐这辆轿车去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前停了黑压压的一片外国车,其中只有一辆是国产的,那就是我乘坐的红旗轿车。我们一汽人有两个梦,一个是甩掉老‘解放’30年一贯制的落后帽子,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这个梦想实现了;还有一个梦就是要大批量生产国产轿车,我们正在为此而努力,我深信这个梦想也一定会实现!”耿昭杰厂长的这段话激起了与会者强烈的民族感情,博得全场的热烈鼓掌。参加会议的科技部代表、曾在一汽工作过的金履中局长在发言中痛哭着说:听了一汽耿厂长那段话,我实在受不了了,恳请在座的几位老部长向中央领导提个建议,大家带头乘坐国产轿车;一定要尽快把民族汽车工业搞上去。二汽陈清泰厂长在题为《振兴我国轿车工业的重要抉择》的发言中,提出了以骨干生产厂为主体,建设两三个轿车工业集团,产品实行“先避开、后交叉、体现系列化”原则;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国内市场为后盾,联合开发、合资办厂、出口导向、进口替代,一次建成30万辆轿车工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他的发言站得高、看得远,也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扬。一汽和二汽发言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市场目标和发展模式。

    同年6月19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国家机械委主任邹家华、国家计委副主任黄毅诚、国家经委副主任叶青来一汽考察,耿昭杰厂长抓住机会向中央领导汇报了上轿车的打算,征得同意后随即在7月21日正式向国家计委上报了一汽从3万辆先导工程入手,建设15万辆轿车工业基地的建议方案。1987年8月12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主持的北戴河会议上作出了我国要在一汽、二汽和上海市建立三大轿车生产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于是,一汽在胜利完成“解放”车换型改造的第二次创业后不久,又抓住了大批量上轿车的机遇,踏上第三次创业的征途。

    擦肩而过的克莱斯勒公司道奇600轿车和奥迪100(C3)GP车型的引进一汽的轿车先导工程,原来选择了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道奇600车型为参考样车,拟对外形稍作修改后生产CA7220小“红旗”轿车供政府机关做公务用车,媒体对此也有所报道。在这以前一汽结合轻型车建设项目已从该公司引进了为道奇轿车配套的2.2L发动机及其主要的二手设备。在发动机的引进谈判中,美方曾经许诺在提供整车技术和二手模具方面给予优惠,为引进道奇600埋下了伏笔。1987年9月22日至10月19日,一汽派出以李治国第一副厂长为首,有吕福源、李中康、范恒光等副厂级领导参加的8人代表团,赴美谈判,真心实意地谋求在轿车制造上进一步合作。美国人得知中国政府已同意引进道奇技术的信息后误认为胜券在握,表现得漫不经心和傲慢自大。在谈判桌上,我方四位厂级干部出席,而美方的主谈只是国际部亚太地区负责人拜塔尔先生,双方的谈判阵容很不协调。主管国际部的哈默斯副总裁和执行副总裁勒兹先生只在午餐席上与一汽代表团见过一面,谈判终因技术转让费报价太高(入门费1760万美元的天价)和工装模具的转让时间不能确认而告吹。

    正在这一关键时刻,德国大众公司的董事长哈恩博士,一位有眼光、有魄力、还有幸运的人于10月初访问了一汽。大众公司已于1984年和上海合资成立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桑塔纳轿车,意欲在中国再找一家合作对象。一汽十分重视哈恩博士的访问,耿昭杰厂长和他进行了十分热情、友好的会谈。哈恩博士详尽、细致地考察了一汽,一汽的实力和员工的素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找到了真正的合作对象。他接受了耿昭杰厂长提出的十分苛刻的条件,就是要把克莱斯勒2.2L发动机装入奥迪100轿车。对一家世界知名的汽车跨国公司来说,把别人的“心脏”放入自己的“身体”中是极不愿意的。但为了和一汽合作,哈恩博士还是同意了。一个多月后,大众公司通知一汽,他们已经把克莱斯勒的发动机放入了奥迪100车型中,要一汽派代表团前往“验收”。于是,我代表一汽首次组团访问德国大众/奥迪公司,代表团成员有:李中康、徐兴尧、郑镜彤、马怀琪。自12月9日至26日,代表团先后在大众公司总部所在地Wolfsburg、奥迪公司的所在地Ingolstadt和Neckarsulm工厂参观了轿车的生产过程;在Ingolstadt至Neckarsulm全长250km的高速公路上,对装入克莱斯勒发动机的奥迪100样车进行了平均车速为150-160km/h、最高车速达205km/h的“验收”和试车;摸清了有关产品、模具工装、整车技术转让的情况及大众公司对此项目的合作态度,还签订了一个会议纪要。代表团全体成员都倾向于和奥迪/大众公司合作生产奥迪100轿车,原因是:①在产品上,奥迪100优于道奇600,奥迪100的车身设计要比道奇600领先一代;奥迪100无论是外部尺寸及内部空间均较道奇600大,有利于乘坐舒适。奥迪100在世界市场上的知名度高于道奇600。②大众公司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有合作的诚意。③奥迪100与上海桑塔纳轿车有良好的通用性;从全局看有利于两种车型的国产化和将来备件的供应。④奥迪100/200可作为系列化产品生产,奥迪100是中高档轿车,可作为政府官员的公务用车,奥迪200是高档轿车可作为中央领导用车。此次赴德访问为3万辆轿车先导工程的产品选择奠定了基础。

    在一汽寻求和德国大众公司合作的同时仍然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保持着联系。1987年12月,范恒光副厂长再次赴美谈判。1988年2月和4月,克莱斯勒公司的拜塔尔先生和副总裁格林华特先生先后率领代表团访问一汽,他们向耿昭杰厂长表示“如果马上签约,我们的入门费只要象征性的一美元”,即使这样也未能挽回败局。不久,一汽发展轿车决策层讨论决定和德国大众/奥迪公司合作生产奥迪100/200系列产品,经过短时间的商务谈判后,一汽和德国大众/奥迪公司于1988年5月17日在长春签署了引进奥迪100C3GP的技术协议。1988年10月,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亚柯卡先生和他的随行人员乘专机到一汽进行工作访问,在参观完一汽后,他遗憾地说:“我们来迟了!”

    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建设3万辆先导工程

    汽车工业发展战略讨论会后,一汽根据会议精神和本厂条件,提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轿车的指导方针,这就是:“从中高级轿车起步,向下发展;依托老厂,轻轿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实现,先建一个3万辆的先导厂,挡住进口,进而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设一个符合经济纲领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一汽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上轿车的。当时一汽刚刚结束中型车的换型改造,轻型车的生产准备已进入高潮,资金显得格外紧张,就是要用3万辆轿车先导工程滚利的办法筹集资金。一汽的3万辆轿车先导工程,是在充分利用和改造老“红旗”轿车生产阵地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走的是一条边建设、边出车、以轿养轿、务实快上的路子。

    1987年9月18日,一汽轿车厂召开全体员工动员大会,耿昭杰厂长亲自出席了大会,揭开了轿车3万辆先导工程建设的序幕。建设方案是先利用老“红旗”轿车生产基地,改造原有的总装、焊装、涂装3条生产线,以尽快形成奥迪轿车组装能力,逐步提高国产化率。同时利用二厂区已有的原轻卡厂生产车架的厂房,改造为轿车生产的冲压、焊装车间,并接建涂装、总装车间,以建成高水平的、年产3万辆的轿车先导工程。后因1991年成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将先导工程建成的冲压、焊装车间以及涂装、总装的冷封闭厂房工程共80000平方米作为实物投资投入一汽大众公司,并在二厂区重新建设焊装、涂装、总装工程。1989年4月21日,新的奥迪轿车总装线在老“红旗”厂房建成投产,德国大众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专程前来参加剪彩仪式,在讲话中发出由衷的感叹:“我们同一汽的合作,使大众公司拥有一个最具实力的伙伴。你们的速度不是一辆卡车,而是一辆奥迪200。”同年8月1日,第一辆奥迪轿车在轿车厂总装线下线,当年组装391辆。

    轿车先导工程1996年底基本结束,1998年7月15日通过国家验收。截至1997年底,累计生产奥迪轿车和自主品牌的小“红旗”轿车123294辆,国产化率分别达到82%和93%,率先满足了国内中、高档公务用车的需求。10年间的总销售收入为311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6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总投资6.25亿元的10倍,还上交关税7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功发挥了先导作用。

    小“红旗”的诞生和发展

    1988年5月17日,一汽和大众/奥迪公司签订的转让奥迪100/200系列产品的技术协议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定,即在协议有效期为6年后一汽可以在引进产品奥迪100C3GP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国产化、自我开发的方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的轿车。这个规定充分体现了一汽人的民族感情和“红旗”情。1996年底,累计国产化率达到93%,装上匹配的克莱斯勒发动机和O16传动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轿车“红旗”CA7220(小红旗)实现了一汽人“红旗不倒”的愿望,也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恢复“红旗”生产的政治任务。但是,社会上对小“红旗”沿用奥迪100的外形仍有很多批评,认为是奥迪车上插一杆红旗,而对一汽在国产化和动力总成匹配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并不知情。为了消除人们的误解、树立“红旗”的形象。一汽又通过联合开发的形式设计出“红旗”自己的外形,耿昭杰厂长对此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后来的“红旗世纪星”。一汽在生产小“红旗”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大“红旗”的换型改造,1994年12月,耿昭杰、徐兴尧访问美国福特公司,讨论以联合设计的方式进行大“红旗”的换型改造。1998年11月10日,新型大“红旗”轿车CA7460在一汽轿车公司一轿厂正式下线,大“红旗”换型成功。2002年3月,一汽轿车公司和美国福特公司联合设计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级豪华轿车——“红旗”旗舰投放市场。

    签署一汽与大众公司长期合作备忘录

    引进奥迪100建设先导工程的工作推进了一汽与大众公司的长期合作。1988年8月,耿昭杰厂长率团首次访问德国大众公司,双方通过会谈于8月24日签署了“一汽与大众公司长期合作备忘录”。“备忘录”中写明“大众公司和一汽的第二阶段合作将于1990年开始,双方有意建设一个年产为15万辆能力的轿车厂,并成立合资公司”。同时规定“为了协调建立合资公司的全部活动,双方将于1988年9月成立一个联合协调小组”。

    1988年9月24日,耿昭杰厂长向国务委员邹家华汇报了访问大众公司的情况。邹家华对一汽选择大众公司为长期合作伙伴,以高尔夫A3为基本车型,合资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表示赞成,并指示现在可以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根据这一指示,一汽于1988年9月下旬成立了“15万辆轿车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小组”,由我担任工作小组的组长,并立即开始工作。

    一汽之所以选择大众公司作为长期合作伙伴,并选择高尔夫A3为基本车型,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众公司是一个世界著名的跨国汽车工业集团,它成立于1938年,1988年生产轿车261万辆,在世界上位于通用、福特、丰田之后居第四位。第二,高尔夫A3轿车是一种可以进入家庭的百姓用车,是最畅销的产品,A级轿车在大众公司的产量占总产量的40%,截至1988年6月1日,高尔夫系列产量已达1000万辆。第三,出于大众公司的诚意,大众公司副总裁Borgward先生于1987年12月11日会见首次访问大众公司的一汽代表团时就已提出:“和一汽合作给予优惠条件没有问题,但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长期合作,否则只卖给你们一些旧模具,没有什么意思。长期合作可以在第一阶段合作有一定基础后再谈。”对一汽来说也有同样的想法,但前提条件是大众公司是不是一个一汽下一个阶段合作的合适伙伴?它有没有一汽需要的产品?经过考察,回答是肯定的。

    十五万辆轿车合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从1988年11月至1990年2月,一汽和大众公司为合资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联合进行了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工作中难度最大、一直有分歧的就是总投资的确定。大众公司对总投资的确定十分认真、慎重,他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做法,同时吸取上海大众项目的经验,认为可行性研究如对总投资不留有余地,经中国政府审批后就很难增加投资,对项目的建设十分不利。而一汽方面的想法是尽可能压缩投资,使总投资在国家可能有的计划笼子内,以求得政府尽快批准,项目启动后超支再说。这也是国内建设项目大多是超概算的钓鱼项目的病根所在。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观念。在可行性研究刚开始时,大众公司提出的建设投资为25亿—26亿西德马克,相当于50亿元人民币,如加上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总投资约为55.5亿元人民币。而一汽方面则希望把总投资控制在30亿元人民币的范围内。双方的差距很大,难以统一,这就迫使一汽放弃最初的“绿色草地”建厂方案和选择生产大众公司最新产品的设想,采用了较为实际的建设方针。即:生产的产品由大众公司的最新产品高尔夫A3和捷达A3(大众公司将于1991年投放市场的新产品),改为先上大众公司即将淘汰的、但在市场上仍很受欢迎的高尔夫A2和捷达A2,然后再上高尔夫A3和捷达A3。这样就能利用二手模具,降低投资,减少风险,加快出车进度;利用一汽已购置的大众公司在美国的威斯摩兰厂的二手设备,该设备是生产高尔夫A2和捷达A2的焊装、涂装和总装的全套设备。利用这些设备可达到少投入、早产出的目的;放弃“绿色草地”的建厂方案,利用一汽在二厂区已建成的8万平方米的厂房作为合资公司的冲压和焊装厂房;减少合资范围,取消塑料件车间。在做出上述重大变化后,双方才把总投资统一到35.2亿元人民币,实属不易。经过商务谈判后总投资修改为42.0亿元人民币。一汽大众公司成立后,由于汇率的改变和物价上涨,经国家批准,总投资调整为89.06亿元人民币。1997年8月,国家验收时总投资超出国家批准额的2.38%。应该说,在当时这是一个投资控制很好的项目。

    合资项目商务谈判

    1989年11月至1990年9月,一汽和大众公司双方进行了为期11个月的六轮商务谈判。外经贸部、长城律师事务所的领导参加了会谈。前四轮谈判分别在德国汉堡和北京举行,由吕福源总经济师主持,完成了合资合同、合资企业章程及技术转让三个重要文件的文本,但仍有一些重大分歧,双方互不相让、争执不下,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在这种危难之际,耿昭杰厂长在我的陪同下亲赴德国主持了第五轮谈判。谈判期间,耿昭杰厂长和谈判小组的成员一起认真分析了形势,制订了谈判方案,提出要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好最坏的打算。鼓励谈判小组成员的斗志和士气。还亲自和大众公司高层领导会谈。通过大家的努力,大众公司在CKD价格、技术转让费、工程设计费等难点问题上均有较大的让步,谈判取得很大的进展,终于在7月20日草签合资合同。从7月7日到达德国时的一片否定声到7月20日胜利草签,短短的14天中,我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的谈判,第六次谈判于1990年9月1日至18日在北京进行,是我主持的,完成了合资合同、技术转让等27个文本的最终谈判工作。

    经过两年艰难曲折而又细致卓越的前期工作,一汽与大众公司合资建设15万辆轿车项目的合同于1990年11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签字。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中顾委常委段君毅、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外经贸部副部长李岚清等中央和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了由我主持的盛大的庆祝宴会。当我走上宴会厅的讲台,用洪亮的声音宣布宴会正式开始时的心情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

    十五万辆轿车基地的建设

    1991年2月8日,一汽大众有限公司成立,我被董事会任命为首任总经理。1991年8月24日,国务院以国办通19号文批复了国家计委《关于批准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年产十五万辆轿车项目开工建设的请示》,同意开工建设,从此拉开了建设15万辆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的序幕。

    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基地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轿车厂,含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一次规划(30万辆/年)、分期实施(第一期15万辆/年);发动机厂,27万台/年;传动器厂,18万台/年。总投资890636万元人民币(含外汇11017万马克),注册资本22.5亿元,其中一汽占60%,德国大众占40%。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也是一汽自1953年建厂以来的第二个大规模建设工程。面对这个庞大又陌生的轿车工程,一汽集团总经理兼一汽大众公司董事长耿昭杰提出了两个全心全意的指导思想,即“一汽全心全意支持一汽大众,一汽大众全心全意依靠一汽”。“两个全心全意”统一了集团公司上上下下各类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了各种阻力,使集团公司对一汽大众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援和服务,不断取得进展。还成立了以韩玉鳞为首的合资工作办公室,加强了15万辆轿车基地建设工作的指挥和协调,使工厂设计院、基建处、设备处、设备修造厂、涂装中心、三创公司、专用机床厂等单位纷纷进入角色,担负起庞大而复杂的建设工程。

    15万辆轿车基地的建设牵动着一汽集团广大员工的心,他们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出现了如工厂设计院总工程师、国家级“工程设计大师”韩云岭,一汽大众首任焊装车间主任王锡滋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和模范人物,充分显示了一汽人的智慧和才能。

    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基地建设受到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江泽民总书记为基地建设亲笔题词:“建设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1995年6月25日,江总书记视察了建设中的一汽大众公司,我非常荣幸地向他汇报了公司的建设情况,他还用英语和公司第一副总经理、德方的沃尔夫先生亲切交谈,询问他的工作、生活情况,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李岚清副总理于1993年7月15日视察了建设中的一汽大众公司并为江总书记亲笔题写的“建设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的纪念碑落成揭幕。邹家华副总理是一汽上轿车最坚定、最热情的支持者,一汽大众建设的每一步都倾注着他的心血和关怀。特别是1994年4月5日,在15万辆轿车基地建设的关键时刻,他亲自参加了决战誓师大会,给建设者们以极大的鼓舞。由于我经常到北京向他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可以方便地进出他的办公室,有时候汇报完后还有时间,他会给我们讲一些寓意很深的小故事。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也是一汽大众建设项目的热心支持者,她的平易近人、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一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一次因为工作需要,我不得不在晚上到她家里汇报工作,她很热情地接待了我,细心地听取了我的汇报。她曾多次召集会议协调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问题。机械工业部先后两次在长春召开会议,落实轿车基地的国内设备。吉林省将15万辆轿车基地建设项目列为全省的一号工程,成立了以省、市有关领导和一汽主要领导参加的建设总指挥部,先后召开了8次协调会议,促使一些地方政府承担的工程进展很快,特别是长春市历年缺水问题在1996年基本解决,保证了一汽大众正式投产的用水。

    1994年8月1日,总装车间第一个建成投产。1995年底,冲压、焊装、涂装车间相继建成,标志着15万辆轿车工程基本建成。1996年4月30日和7月10日,两个关键车间(传动器车间和发动机车间)建成投产。至此,历时近5年的15万辆轿车工程终于全面建成。1997年8月19日,一汽大众15万辆轿车工程项目正式通过了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对项目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个建设项目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国家验收大会上说,“在15万辆轿车工程建设中,一汽和一汽大众又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又一次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为我国有一汽这样的企业而感到骄傲。”所有参加一汽大众公司15万辆轿车工程建设的一汽员工都应该为邹家华副总理的这一番话感到欣慰。

    奥迪公司入股及奥迪A6(C5)中国型轿车的开发

    一汽以技术转让、许可证生产的方式从奥迪公司引进生产奥迪100/200(C3)中、高档轿车,取得很大成功。但这种方式难以继续生产奥迪公司的最新产品,这对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特别是官员用车的市场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与德方多次协商,决定让奥迪公司入股一汽大众公司。1993年4月23日,国家计委下达《关于将一汽奥迪轿车从许可证生产扩大为合资经营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同意一汽和奥迪公司合资生产奥迪C/D级系列轿车。1995年11月13日,在德国科尔总理访华期间,一汽、大众和奥迪三方在北京签署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公司生产的合同。合同规定,从1996年开始奥迪轿车将纳入一汽大众公司生产,奥迪公司将从大众公司所有的40%的一汽大众公司的股份中获得10%的股份。合同还规定,为生产奥迪轿车,一汽大众将引进先进的V6发动机(2.4L和2.8L)。自此,奥迪公司成为一汽大众公司的第三个股东。在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生产奥迪公司的新一代产品奥迪A6(C5)。1996年1月18日,一汽、一汽大众和奥迪公司三方签署“奥迪A6(C5)中国型轿车联合开发协议”。协议规定,奥迪公司和一汽同意为一汽大众公司在已由奥迪公司开发的奥迪A6(C5)基本型的基础上开发奥迪A6(C5)中国型(加长型)轿车。根据这一协议,一汽和一汽大众的产品开发人员参与了联合开发工作,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在产品开发的同时,奥迪A6(C5)项目的商务谈判也于1996年11月开始,一汽和奥迪公司双方都十分重视,一汽耿昭杰总经理和奥迪公司总裁Dr.Deme1都亲自参与谈判。一汽由于具有捷达轿车项目的谈判经验加上一汽大众6年来的经营实践,谈判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奥迪公司由于看好中国市场,又十分乐意和一汽合作,所以在CKD价格和技术转让费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的让步。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谈判,这为以后奥迪A6(C5)成功投放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9月6日,奥迪A6(C5)中国型高级轿车在一汽大众公司总装线下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等领导同志参加了下线仪式。奥迪A6(C5)中国型高级轿车投放市场后取得了极好的销售业绩,一炮打响,它和捷达轿车一起成为一汽大众公司的拳头产品,它也是挣钱的机器,一汽大众公司70%以上利润来自于奥迪A6(C5)的销售。

    一汽大众公司于1996年7月建成投产,建成投产前就已经开始生产捷达轿车,1992-2004年12年间共生产各种轿车130万辆,稳居中国轿车制造业的第二位;2002年公司生产、销售各类轿车191756辆,超过一期规划的产能。在根据市场的需要扩能后,于2003年生产、销售各类轿车302196辆,实现了原定的30万辆/年一次规划的产能。1997年公司开始盈利,19972004年8年间共计盈利226.6亿元人民币;1998年公司开始向股东分红,1998-2003年6年间股东共获分红59.4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股东初期投入(16.8亿元人民币)的3.5倍,成为一汽集团效益最好的子公司,为一汽集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汽大众公司不仅在经济上为一汽集团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一汽集团的体制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同时也为一汽集团乃至全国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一汽人走过了艰难的道路,终于实现了大批量生产轿车的第二个梦想,这个梦想的实现得益于正确的决策和千万一汽创业者为之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