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往事:改革纪事-海南“人才大潮”亲历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林明江

    我从海南调京工作已经9年了,时刻关注着海南的点点滴滴。2006年2月间,接到海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关于《海南建省20年》史料约稿函。尽管有同志已经发表过海南建省初期的人才大潮的文章,但只是简述。作为当时的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之一,我也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详细地记录下来,留给历史,启示后人。

    求职信件与来访如潮水般涌来

    1987年8月29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请的《关于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的议案,海南岛也应时应运而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海南建省的光辉蓝图、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像磁铁般吸引和激励全国各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海南求职,特别是1987年10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记者采访海南建省筹备组正副组长许士杰、梁湘的《海南将招贤纳士开发经济》的专题报道后,到海南求职的信件如潮水般涌来。

    说是声势浩大的人才大潮,一点儿也不为过。我们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每天接到的来信从几百封,增加到上千封;每天接待的来访人员从一百余人,增加到五六百人。建省筹备组成员许士杰、梁湘、姚文绪、孟庆平、王越丰办公室,尤其是许士杰、梁湘处,每天也转来大量的来信,并且要求我们每信必答,每函必复。中心的17位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处理也应付不过来。焦急时我们想到了解放军,于是从海南军区借来六位解放军战士帮忙拆信,还从求职人才中留下几位作为工作人员。

    十万人才过海峡,究竟准确的数字有多少?他们的情况如何?来自哪些省份?我们人才服务中心每天都有专人统计,从1987年9月至1988年3月底,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共收到来信约12.3万件,共接待来访2.6万多人。我们对其中92946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男性有81264人,占87.4%;35岁以下的有76545人,占82.5%;大专以上学历的有66915人,占71.9%;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有9174人,占9.8%;5000人以上的有湖南(10703人)、陕西(7390人)、江苏(7382人)、四川(7197人)、湖北(5584人)、江西(5323人),5000人以下的有贵州、吉林、辽宁、黑龙江、安徽、甘肃、广西、上海、浙江、北京、广东、天津、新疆、河北、云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青海、福建、宁夏、西藏,旅居国外的华侨、留学生、访问学者也有少量来信求职;专业归纳为47个,人数较多的有机械(6130人)、医学(5730人)、中小学教师(5348人)、文史哲(4516人)、工民建(3907人)、英语(2727人)、企业管理(2245人)、化工(2140人)、财会(2105人)、电子工程(2100人)、电气自动化(2042人)。另外,还有其他类(29446人)、在校学生(2224人)等。

    从以上分析情况和来信内容看,这次人才潮有来势猛、人数多、范围广、文化程度专业情况良好、求职人员决心大等特点。

    “人才请愿事件”和“摆摊”滞留现象产生的前前后后

    风大浪高,潮涨潮落,正如《现代人报》所说的:“于是有了涟漪,有了波涛,有了触动和困惑,有了兴奋点和阵痛点……”在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氛围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和不稳定的因素。

    由于海南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社会事业欠发达,而当时尚未正式建省,建省后的开发建设规划正在制定之中,一些新项目的引进与实施才刚刚开始,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是在筹划之中。因此,接收安置人才的容量有限,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产生了供大于求、僧多粥少的矛盾。也有少数的求职人员挑单位、挑岗位、挑地方,都要选择效益好的单位或在府海地区工作。没有实现自己的求职愿望,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求职无门,报效无望”的浮躁情绪。也有些求职人员上岛时间长了,盘缠用完了,或者辞职而来,无法回头。各种矛盾交织,迸发出来,于是产生了12月17日的“请愿”事件和摆地摊的现象。

    关于12月17日的“请愿”事件,林志向同志的文章已作了一些叙述。我仅引用香港《明报》记者的一段报道和我的亲历作些补充和证实。香港《明报》记者在报道中记述道:

    “12月17日晚,大约有500人在海南行政区党委门前静坐示威,这次行动是这些来自大陆的求职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事先包下了客运站舞厅的门票,然后到人才交流中心和求职者聚散地的军区第二招待所出售,并贴出海报招徕人员参加。当晚7时半,舞会开始,组织者宣布说,今天在这里聚会的目的是要向区党委和区政府提出几点要求:第一,与许士杰、梁湘对话;第二,要求解决我们在海南的职业,至少是临时职工;第三,生活上予以补贴;第四,给一部分人足够的回程路费。8点左右,求职者走出舞厅,先到东湖公园聚会,再度宣讲四点建议。之后,便纷纷来到区党委门口。他们在门前静坐,并选出代表与区党委谈判。……半夜时分,人群开始散去,凌晨4时,人群完全散去。”

    而我的亲历是:12月17日下午快下班时,我在区党委组织部招待所,即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发现了以“志在宝岛联谊会”名义张贴的海报,要求求职人员到海口港务局客运站售票处大厅集会(在三角池东湖宾馆对面,售票处白天售票,晚上办舞会)。我保存下来的“海报”的具体内容是:“来吧,朋友们——‘志在宝岛’联谊会首次联欢,‘海是龙世界,青春献宝岛’。为给聚集海南岛有志之士创造出结交机会,志在宝岛联谊会定于12月17日晚7点整,在港口客运站舞厅(在东湖宾馆对面)举行首次联欢,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加。”海南军区第二招待所也发现同样的海报。也有一些求职者向我们反映了有关情况。我立即向时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的谢百泉同志报告,由他直接向当时的区党委副书记董范园同志和建省筹备组组长许士杰同志汇报。当晚,由时任行政区人事局副局长的胡良冠同志带领我与林树泽(海南人事局干部)同志到客运站售票大厅进一步了解情况,相机做好工作。我们赶到时,他们已宣布了四点诉求,并准备移兵前往区党委、区政府集会请愿。我们又急忙奔回组织人员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这些请愿的求职人员一边走路,一边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等革命歌曲和电视剧《济公》中“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主题曲。据了解,这次请愿活动的组织者中有一位是来自江西的文艺工作者。请愿的求职人员大约于当晚8时多到达行政区政府(现省政府)大门口,请愿的求职人员加上旁观者,估计有数百人之多。首先由谢百泉同志出面对话,我们则分散到请愿人员中合情合理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没有发生任何过激行为。半夜时分,集聚的人群陆续散去,请愿事件终于平息下来。至于林志向同志说的第二次“胎死腹中”的请愿事件,也确有其事。我要说明的是,这两次未遂事件都是求职人员通报信息,并帮助做好思想工作而平息的。四五位来自四川和内蒙古的求职人员已有了接收单位,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耳闻目睹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那种诚恳的待人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深受教育和鼓舞,也充分理解海南目前的困难和将来的前景。他们及时将部分求职者企图在周日组织集会游行的信息通知了我们,使我们掌握了主动,及时做好引导说服工作。“公园事件”也是在他们的协助下做好化解工作的。当天只有十几人在公园“解放海南英雄纪念碑”前简单集会就解散了。

    “人才摆摊”及滞留现象是在1988年元月初出现的。据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编写的《人才信息》第二期刊登的《最近动态之一》记述了“人才摆摊”的具体情况:

    ——摆设摊点,以打“持久战”。1月10日以来,海口市海府路一带出现了十几处由来琼求职人员摆设的饮食摊点。主要经营煎饼、炸饺、馄饨、汤圆、份饭等。这些摊点均无必需的营业牌照,设施非常简陋。经了解,这些摊点的经营者多数已出门1-2个月,随身携带的钱已花光,打算以此暂时谋生,等待工作机会。……这些人长此下去的原因是:1.一部分出门前已辞职,便摆起摊点,谋生等待。此类人员在摆摊设点人员中占1/3左右。2.另一部分人外出时曾请假,但因出门太久,早已超假,等于自动离职。这些人员几乎全对原地区原单位及原从事的职业毫无兴趣,不愿回去,更不愿失去建省前后可能会有的工作机会。便以经营摊点谋生,等待时机(举例)。此类人在摊点经营者中占大多数。

    ——摊点已成为信息交汇处。……尤其是海南农垦第三招待所门前(现农垦医院门前),每晚7至11时,都有几十有时上百求职人员汇集在一起交流情况,相互了解,互通信息,谈论海南……

    ——摆摊设点人员的构成。……这类人员的身份以教师居多,其次是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如机械、计算机等,亦有个别国家机关的干部和已任一定职务的领导。按地区分类,这些人员以四川居多,亦有湖南、湖北、甘肃、安徽、新疆及东三省等省份……

    ——摊点有增多扩大的趋势。……据分析,这些摊点有可能在相互影响和支持下逐步增多,并向其他行业发展。如甘肃某服装研究所技术人员已在海府路开设了缝纫铺。另据反映,已有一部分来琼求职人员进入本地的饭馆、理发店、商店、宾馆担任各类服务工作。

    针对全国高校一些学生趁寒假到海南求职的趋势和大量求职人员滞留不归,根据建省筹建组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于2月4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劝阻工作,并要求海南做好滞留人员返回原地的动员工作。这些工作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滞留人员仍然存在,并以摆摊为生。根据领导要求,由我具体组织,再次进行调查,并以海南组织部青年技术干部处和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名义于1988年4月10日向上汇报。具体情况是:

    (一)滞留人员的人数,被抽查的对象共有87人,约占滞留人数的1/5左右,即目前滞留海口地区人数约有400人左右。

    (二)滞留人员的年龄状况,25岁以下者占48.2%,25岁至30岁者占36.9%,31岁以上者占14.9%。

    (三)滞留人员的文化知识构成,大学本科占20.6%,专科占44.7%,“五大”毕业生占29.9%,无大专文凭的占10.3%。除去9名无大专文凭外,学中文的19人,机械类的18人,经济管理类的16人,外语专业的8人,计算机专业的9人,其他专业的8人。

    (四)滞留人员的职业身份,国家干部23人,教师39人,工人6人,待业青年与其他无业人员12人。

    (五)滞留人员的地区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列,依次为江西、贵州、四川、湖北、湖南、甘肃、浙江、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北京、宁夏、黑龙江(云南、河北),不明省籍的4人。

    (六)滞留人员离开原单位的方法,自动离职者35人,批准辞职者3人,请长假者13人,超假者23人,停薪留职者2人,已被海南有关单位聘用,但不满意而未到职或中途离职者11人。

    (七)滞留人员的“谋生”方式,街头摆摊卖小食者34人,沿街卖报刊者21人,修理电器者5人,为个体户帮工者5人,卖气垫床者3人,从事其他行业者9人。

    (八)滞留人员居住地点,近1/2的人,已在海口市区内租借私房居住,有2/3的人仍住在市内几家收费较低的旅馆中。

    (九)滞留人员的思想动机:1.等待建省后可能出现的大批招聘人才的机会;2.向往到外资、合资、合作企业去应聘;3.挑选经济效益好,收入高的公司企业去工作,积累资金,寻找机会出国;4.打算长期从事第三产业,自筹资金,自办公司企业;5.筹集一定路费,重返家园。

    这些摆摊滞留现象虽然对当时的人才引进、社会稳定和海南形象造成一定不良影响,但未尝不是一种安置求职人员,做好人才储备的权宜之计,这些人员对建设经济特区的执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令人钦佩。逆境和困难锤炼了他们,培养了他们。他们当中后来留在海南,或回到内地,或出国而成为大企业家、成功人士的大有人在。

    大潮涌来,泥沙俱下,垃圾浮起。在“人才潮”中竟然有人冒充人才到海南来“淘金”,因而发生了“才女自杀”事件。那是1987年12月16日,有人通知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一位很有才华的女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在“建国旅店”214号房间内服毒自杀。我们听后十分吃惊。因为筹备建省期间,那么多人员进岛参观、考察、求职,而社会治安十分良好,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案件。现在出了命案,而且发生在“人才”身上,影响该有多坏!我和胡良冠同志赶紧通知红坎坡公安派出所封锁现场,介入调查;同时火速赶到海南中医院,交代医院一定要尽全力抢救,终于救活了这位“才女”。事后我们了解到,此“才女”并非大学生,而是某省一个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女工,冒充人才进岛“淘金”,因与多位男子发生感情纠纷而服安眠药自杀。买了60粒安眠药,吃了25粒。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发招聘财”的骗子。海南某公司有位骗子,非法印制了“海南岛特区代办联系工作表”和“《天涯诗人》征稿启事”各2万份向全国发出,上钩者数千人,骗得赃款1万多元。还有人打着“佛山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的幌子,明目张胆地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指示板上张贴广告“招聘”人才。用的是我们的登记表,每份收费10-20元。不但如此,还有的骗子打着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旗号,在内地的一些地方“招聘”人才,发放登记表,收取代办费。这些丑恶现象虽然是个别的,但影响很坏,我们一发现立即进行调查了解,报告有关部门处理。

    我们早先引进的画家、记者、《海口晚报》副总编杨诗粮和马啸遐同志曾联名写过一篇专门报道——《海南开发的一段真实写照:海南淘金热》,真实而又详细地报道了海南的“人才热”的方方面面,有关章节曾记述了这些情况。

    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引进海南建设急需的人才

    从我的经历中体会到,海南建省筹备组强调制订规划,搞好行政体制改革,开放洋浦,引进外资项目的同时,提出引进人才的战略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并且始终加强了领导和指导。面对突袭而来的人才大潮,也没有惊慌失措,失去方寸,而是沉着应对,因势利导,使引进人才工作走上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轨道,通过我的经历,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筹建统一的人才交流服务工作机构。海南在“汽车事件”前也有一次人才热。1983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加快海南开发建设问题讨论会纪要》发表后,为了引进人才的需要,海南区党委在区党委组织部的内设机构中,设立了青年技术干部处,具体职能为:做好青年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和高中级人才的引进工作等。至建省前夕,我都担任该处的处长。洪会锦、司庆阳同志任副处长。而海南行政区人事局则成立了海南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才的各项具体工作等。面对来势迅猛的人才大潮,建省筹备组主要负责人当机立断,以区党委组织部青年技术干部处和海南人才交流中心为基础,成立统一的机构,集中力量,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并把名称确定为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加上“服务”这两个字很好,体现了为特区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思想。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来信来访,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办理人才招聘手续等事务。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为我与林志向同志。

    建省筹备组许士杰、梁湘、姚文绪、孟庆平、王越丰对人才引进工作都十分重视,都在人才来信中做过批示。如许士杰同志在一篇材料中批示:“同意,今天《人民日报》第一版发了二幅照片,要做好思想工作。”梁湘同志在某市委组织部一位求职者的来信上批示:“谢百泉同志并林明江同志,请您看看此信,怎么办?此同志可用在交流服务中心,帮助处理来访者,整理来信登记等,如何?请定。”王越丰同志也亲自交代秘书,请我及时将北京来的二位人才引进到海南民族对外经济发展总公司工作。许士杰、姚文绪同志还多次亲自下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视察,了解情况,慰问工作人员和求职人员。当时的行政区党委副书记董范园同志和组织部长谢百泉同志、副部长陈美等同志加强了领导和指导,亲自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海南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是1987年9月中旬成立的。为了便于接待来访人员和靠近党委、政府办公地点,办公室设在设备简陋的海南区党委组织部招待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下设办事组、资料组、接待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出版人才信息,制定来信来访统计表等。我记得还挂牌上岗,上面贴有相片,我的编号是1号,我至今仍保存有这个牌子。

    至1988年3月19日,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成立已有6个多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答复来信11.4万多件,接待来访2.6万多人。同时已将2万多人的基本情况输入电脑,已落实接收单位的有2300多人,其中聘用(试用)的660人,已到职工作的有425人。区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如农垦)、各市县也为接待来信来访和引进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引进人才促进了事业的发展。据《人才信息》第4期反映,成立于1984年的海南人民出版社在“人才流入”热潮中,抓准时机延揽人才,他们没有采取消极的等编制、等政策、等规划、等经费的观望政策,而是本着大胆积极慎重的精神,毅然从600多名求职者当中挑选招聘360多人。这些人才在进社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就与该社的原有人才团结合作,已为出版社带来50多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皆好的出书选题,其中有的已经付印,有的已经发行,全年计划出版的图书将超过以往三年的总和。

    第二,积极制定引进人才的政策。为了不失时机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适应海南开发建设的需要,经当时区党委、区政府同意,区党委组织部和人事局于1987年10月底对来岛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了必要的优惠政策。具体内容有14项:关心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进步;实行工作岗位津贴;家属子女调动、就业或“农专非”优先照顾;子女转学给予方便;积极解决住房;努力改善工作条件;不受企事业单位编制限制;燃料供应要保证;免交粮油差价款;按户一次性发安家费;探亲待遇从优;以及到县以下单位工作的大学应届本科、专科毕业生转正,临时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生活待遇,各部门、各单位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积极稳妥地引进海南急需的管理干部与专业技术人才,建省筹备组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于1987年12月25日制定了《关于从岛外引进干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暂行规定》首先明确了引进干部的四条原则:一是规定了引进的主要对象;二是规定了引进的党政干部的条件;三是规定了引进的专业技术干部要进行考核,以及对有技术或管理专长的离退休干部聘用的待遇;四是规定了工矿、企业单位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引进专业技术干部可不受发展前编制限制。其次,规定了在筹备建省期间引进干部的审批权限。同时还规定了引进干部的三项工资待遇。

    第三,主动做好赴岛外招聘专业技术人才的准备工作。为了避免人才盲目进岛,造成人员滞留以致产生不利于海南开发建设的影响和不良结果,同时,也为保护岛外专业技术人才进岛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以便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引进岛外人才,建省筹备组提出,主动到岛外招聘人才,并提出时间为1988年3月以后。1987年12月31日,建省筹备组领导许士杰、姚文绪和区党委副书记董范园同志召集了组织部、人事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有关同志,听取了人才交流服务工作的情况的汇报,并专门就赴岛外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备工作做了指示。

    1988年1月8日,由组织部、人事局出面,分片召开了各市县组织部长、人事局长,各国营农场领导及区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处(科)长会议,由谢百泉、胡良冠同志传达了筹备组领导同志的指示,并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部署,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引进人才的目的与意义,及时修订人才需求计划,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从1月15日起至3月24日,由组织部、人事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市县、各单位去检查督促。1月下旬,谢百泉同志还及时召集了人事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的碰头会,听取各工作小组的汇报,并决定组织专门人员,继续做好以下五项工作:1.制订工作方案;2.修订人才需求计划;3.组织招聘队伍;4.编写有关宣传资料;5.筹集工作经费。以上准备工作内定于1988年3月31日向建省筹备组进行书面汇报。

    下面着重介绍赴岛外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案。方案确定,于当年3月份后分别派招聘小组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重庆等大城市设宣传招聘洽谈点,在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的帮助下,接待、考核、招聘我岛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后来确定第一批招聘点为北京、武汉、西安、重庆,分为五个小组,其中一个巡视联络组)。方案的具体内容有十项:一是确定积极稳妥保证质量的原则;二是修订人才需求计划;三是组织由70人组成的招聘小组;四是编印《引进人才资料》一书及向宣传部门筹集卡片、图书、电视录像带等介绍海南的资料;五是落实活动经费;六是争取中组部与劳动人事部的支持与帮助;七是制定接待、考核、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步骤与方法;八是做好应聘人员配偶的安置工作;九是将接待人员的资料输入人才库;十是进行工作总结;并向建省筹备组汇报,以后将根据海南开发建设的需要,继续组织招聘组到各地招聘人才。

    第四,进一步修订人才需求计划。为了改变府海地区引进人才多,各县引进人才少的现象,并且为了人才进岛工作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根据建省筹备组的指示,我们进一步发动各市县,各事业单位修订人才需求计划。几年前各市县、各单位曾制定过人才需求计划。现在提出,必须按照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经济开发建设的需求修订人才引进计划,确定现在、近期和几年内需求人才的目标。1月中旬由组织部门、人事局和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4个小组下去检查落实。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单位与部门都很重视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一是各市县党委、政府的领导同志多次研究此项工作,组织专人落实;二是到基层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修订人才需求计划,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以示负责;三是积极做好引进人才的接待安置工作,如工资、住房、家属子女就业就学等项准备工作;四是认真挑选赴岛外参加招聘的工作人员;五是编写介绍本市县有关情况的资料。

    在前一段检查督促的基础上,我们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了6名干部把各市县各企事业单位上报的急需引进的人才需求计划进行综合归类,制定出《全海南急需各类专业人才统计表》。据该统计表综合统计,当时急需的五类专业技术人才共4202人。其中工科1586人,文科210人,理科186人;农业类228人,医学类257人,财经类389人,师范类830人,以及政法、艺术等其他科类257人。在这些急需人员当中要求有高中级职称的561人,管理人员499人。

    第五,努力争取中办、国办和中组部与劳动人事部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在岛外人才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海南并出现滞留不归现象,政府部门处于疲于应付的情势下,建省筹备组想到了向中央告急。1988年2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到海南求职人员的劝阻工作。通知首先表明,海南缺少建设人才,全国各地有志之士关心海南、支援海南,海南是欢迎的。同时通知指出,目前海南正处于建省筹备阶段,可安排的人员极为有限。因此,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大学生和其他求职人员大量涌入海南,将会给海南的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通知最后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做好欲去海南求职人员的思想工作,劝阻他们不要盲目去海南,如确有建设海南之志,可用书信与海南联系。对于已在海南的外地求职人员,由海南建省筹备组和有关方面动员其尽快返回。通知还通报,海南建省筹备组将根据建设海南的需要,制定人才需求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进所需人才。国办的这一通知对阻止人才盲目进岛,促进滞留人员回归,帮助海南人才引进工作朝着健康顺利方向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1988年3月23日,建省筹备组又通过中共海南省(筹建)工委组织部、海南人事局名义向中央组织部、国家劳动人事部呈报《关于海南省人才引进工作的请示报告》,提出关于海南引进人才问题的十点意见。这些意见的具体内容有:第一条,允许海南到人才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自由招聘各类急需人才。第二条,根据需要,批准海南到国外或港澳地区设点招聘所需要的人才。第三条,对于边远省份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专业技术人才,海南一般不引进或不主动引进,如本人愿意,原单位也同意,海南可以接收;如本人愿意而原单位不同意,海南一般不应接收。第四条,如个别基层单位已采用这种方式(指“几不要”方式)引进了少数人员,应按劳动人事部劳人干字〔1987〕6号文批转的做法进行处理,由海南有关方面与对方协商,如对方同意可以补办调入或聘用手续,如对方不同意,海南有关单位应坚决动员他们回原单位工作,原单位应该热情欢迎。第五条,采取正当辞职方式到海南求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如海南需要,可以接收,已失掉国家干部身份的,可录用为合同制干部,计算连续工龄;如保留国家干部身份的,可当正式干部同原单位联系调入或聘用,原单位应协助办理行政、工资、粮食户口、档案以及党团关系等转移手续。第七条,聘用由用人单位与本人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受聘人员在聘请单位享受在职干部规定的政治、工资、生活福利等待遇,其户口、粮食、行政关系等不迁移,只办理临时户口、粮食和党团组织关系。聘请顾问,指聘请已经退休或已到离退休年龄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干部到我省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或单位任顾问、董事长,受聘干部享受聘用单位同级干部的政治待遇,聘用期间工资在原单位发放,聘用单位按规定标准发给生活补贴,其户口、粮食、工资等关系等不迁移,只办理临时户口、粮食和党团组织关系。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引进,有关部门和党团组织应予支持,提供方便。第八条,海南原来经济基础较差,目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比较困难,调入和受聘到海南工作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其家属子女、户口、粮食暂不随迁,有关部门和单位应酌情给予照顾,不得收回住房或取消当地户口、粮食关系。第九条,海南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流动、引进、考核、使用、奖惩等有关政策。至于第六条和第十条则要求中组部、劳动人事部根据海南呈报的用人计划,下达指令性指标,由海南到各地招聘所需要的人才,并提出4月份派员到北京、武汉、西安、重庆等大城市设点接待、招聘人才,请有关省市予以协助,提供方便。

    我们还要求二部出具介绍信赴各省市联系。中组部和劳动人事部也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有了中组部和劳动人事部的介绍信,我们招聘小组到各地招聘人才都得到当地组织、劳动人事部门的支持,工作十分顺利,并收到满意的效果。我记得,我们是在全国“两会”期间到中组部、劳动人事部汇报工作并取得支持的。当时由谢百泉和刚从中组部调来海南工作,后任海南省人事劳动厅副厅长的谢冠州带领我和林志向同志到二部汇报。这里还介绍一段插曲,当时许士杰、梁湘同志正参加全国“两会”,还属于广东省代表团,驻地在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我们随谢百泉同志到代表团驻地向许、梁等领导同志汇报到中组部、劳动人事部联系工作的情况。在汇报时,他们突然向我们提出借用全国通用粮票。因为当时海南已不用粮票了,而北京等地还在用,二位领导以为北京也不用粮票了而忘记带来,只好向我们求援。之后我和林志向同志还直接从北京到各省市参加招聘人才工作。我们俩到了西安、成都、重庆三市招聘了一批人才进岛工作。

    第六,正确处理好发掘、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外地人才的关系。据《海南经济特区年鉴》创刊号统计,至1988年底,全省(含中央驻琼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25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215人,中级职称的18737人。这些专业技术人才是开发建设海南的宝贵财富,在大量引进岛外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建省筹备组也十分重视发挥原有人才的作用,许士杰和梁湘同志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根据海南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大胆起用当地人才,使海南原有人才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大量引进内地人才,同时也要向海外和香港招聘人才。许士杰、梁湘同志提出,海南是宝岛,而人才是宝中宝,现在要大力开发海南,促使海南腾飞,必须十分重视人才,善于选拔、培养、爱护、使用各种各样的人才。许士杰、梁湘同志还提出,一定要办好海南大学,同时要搞好成人教育,办好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加强在职干部的培训,建立海南的“人才库”,对各方面的人才要给他们应有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以及工作条件,这些政策,在考虑制定海南建设规划时就要体现出来。的确,这些思路在《关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若干优惠政策的规定》中得到了体现,如第二条实行工作岗位津贴中规定:“在本岛工作的原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照上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标准发给岗位津贴。”在《关于从岛外引进干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实施细则中也提到:“在发挥原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既积极又稳妥地引进海南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办的《风流人物报》记者在采访报道《海南人才的引进和挖掘》一文中,引用了谢百泉同志的讲话,阐明了二者的关系。谢百泉同志说,开发建设海南的人才从哪里来?“一是大量发掘、培养当地人才;二是大量引进人才”。

    海南正式建省之后,成立了省委组织部与省人事劳动厅,省委组织部由中组部来的李志民同志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劳动人事厅由湖南来的罗席珍同志担任厅长,他们继续领导人才引进工作。我们处改名为干部培训、知识分子工作处,继续具体负责干部培训,引进人才以及为高中级人才服务与管理工作。到1988年底,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与工作任务后,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回到组织部、人事劳动厅及各部门工作。

    以上经历的回忆,由于时间已隔20多年,只凭记忆与保存的一些资料进行整理,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请当时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指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