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一如既往地放弃了所有战胜之后的权利,连同虞允文也冷淡视之。同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退位。
把赵玮推向前台去遮风挡雨,他退到后方只管逍遥享乐。这不仅符合他的个人利益,还能缓和眼下的政府信任危机。
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说,之前对金国的妥协政策的确是错的,而我已经付出了代价,皇帝都不当了,你们还有什么怨气?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十一日,赵构先正常上朝,赵玮等在后宫;赵构在前殿发布退位诏书,一次全面总结之后,他总算公开承认了一次错误,说他——“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之后他离开正殿,进入后宫。
后宫的赵玮,不,这时他又改名了。30多年间他从赵伯琮改成了赵玮,从赵玮改为“赵眘”,这就是他作为南宋皇帝的官方姓名。
眘,意为谨慎、慎重、实在、确实、千万、切切等,顾名思义,这是升格为高宗的太上皇陛下对新任皇帝的殷切希望,希望孝顺的儿子一定要三思于每一件事啊……一定别自作主张。
赵眘终于当上了皇帝,他在金殿上三番五次地拒绝,上演禅让的规范流程,标准地完成了每一个步骤,包括在雨天里亲自搀扶着他老爸出宫,坐上太上皇专辇,去皇宫外的新家定居。
第二天,再率领全体官员去太上皇新家问安。
新家隐于都市,缥缈于仙山。纵观古临安,它东临西湖,西临吴山,馥郁青葱,世称“清淑扶舆之气”。山势直入城中,尽头处立一山门,名“朝天门”。门前有山溪流过,溪上架一小桥,从桥上回望吴山,可见云雾中“如卓马立顾”。
这桥,名为“望仙桥”。
没错,就是这儿,秦桧的故居。临安城里最好的住宅,当然要住着权力顶峰的那个人,毫无例外,赵构一定会选这儿。
六月的南宋上演太上皇荣升大戏。在北方的金国,这个时段发生了更重大的事件——契丹大起义被扑灭了。
完颜亮南侵时契丹人趁机反抗,队伍很快发展到5万人,收复了原辽国都城临潢府,起义军首领移剌窝斡称帝,建元“天正”。辽国灭亡不过30余年,支系庞大,根本不用求助于南宋,就能让金国焦头烂额。
契丹、南宋、国内贵族……这三方面的压力如此巨大,而受力者又是一贯软弱的完颜雍,从哪方面看,他都承受不起。
可奇妙的是,挽救局势的偏偏就是“软弱”。
完颜雍先派人去南宋提请议和,希望保持、恢复绍兴和议条约的全部条款。不管怎样,先稳住江南;对国内春风化雨,专门提拔了一些完颜亮的前嫡系,借此告诉国内的骑墙派、犹豫派、反对派,所有的罪都是完颜亮一个人的,除他以外,全部赦免。
饱受摧残,在血海里泡了13年之久的女真人哪受得了这个,立即扑向了完颜雍温暖宽厚的怀抱,把他当成了再生的阿骨打。
最后是契丹。
辽金世仇,几百年间纠缠不休,近年来矛盾激化,按说绝无回旋的余地。可完颜雍做出的姿态低到了不能再低。他亲笔写了圣旨,所有起义的契丹人,凡自愿投降的皆不问罪,奴隶身份的升格为平民。这道诏书是历史性的,它展示了女真人破天荒的仁慈。尽管铁了心造反的契丹人宁死不降,可完颜雍的形象建立起来了。
契丹大起义被扑灭,这个过程中金国的实力不仅没有被削弱,还增进了内部团结。而战事结束后,完颜雍让这种团结第一时间再次升级。
他宣布,凡是参加完颜亮南征的中原部队步兵全部遣返回家,山东汉人起义聚集地的农民们只要回家归农种地,罪名一律赦免,移居中原汉地的女真人,父兄子弟都参军的,免一人解职回家。
金国的形势迅速逆转,终于抢在南宋皇位禅让前完成了安定。这让荡漾在山水佳居间的赵构沉静地微笑,让赵眘刚刚戴上皇冠的头颅一阵懊恼。
新首相是原帝师史浩。
这位帝师先生快速收集即时信息,发现了一个对帝国安危影响极大的隐患。他以数十年的圣人学术为根基,判断出一个结果,必须立即阻止吴璘。
吴璘一直处于进攻状态。完颜亮南侵时,他击败了试图由陕入川的金军后顺势反击,这时已经收复了秦凤、熙河、永兴三路共十六个州军。这是空前的胜利,进兵速度之快,得地之广,唯有20年前岳飞的第四次北伐才可与之媲美。
可史浩认为,这是个天大的错误。
孤军深入,这是军事上最大的禁忌,唯有迅速后撤这一条路可走。这是铁律,只要稍微认字的就都知道。
认字多的更是说得头头是道,他们会举例子说,远的如战国时期秦国的战神白起,孤军深入赵地,不是被召回了吗?近的有第四次北伐的岳飞,深入江北,也是被紧急召回。于是,孤军和召回是紧密相连的,除此之外任何举措都注定是错误!
哪怕白起挟长平之战大胜余威,岳飞百战百胜复国在望,也必须撤回来。
赵眘习惯性地听从了老师的分析,严令吴璘立即撤军。
吴璘不是刘锜。
事实上宋史近200年了,也只有刘锜在班师金牌面前挺直了腰。川军开始撤退,金军顺势反攻,之前所有夺回来的州郡都丢失,还在撤退途中被掩杀数万人……活着回到蜀地的川军只有7000人左右。灾难就这样发生了。
赵眘对此一无所知,他坐在皇宫里构思着北伐复国大计,觉得西南一隅无关大局,甚至川军先回来整顿,之后配合中路北伐大军出击,这才是正途。他在展望中,一个在帝国四周再次开始来回跑的人回来了。虞允文,他十万火急地赶回来给新皇帝上课,您的老师是书呆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西南必将因此付出血的代价!
像印证虞允文的警告一样,川陕大败的消息随即传来。赵眘呆了,他连声哀叹,史浩误我,史浩误我!接着紧急下令给吴璘,许他便宜行事,西南方面可以重新展开攻势。
吴璘冷笑,这都是一些什么命令。不是读书人吗,难道不知道白起收兵之后是什么结果?秦王命他再次出征,白起说什么都不去,哪怕被贬至士卒,流放外地,被逼自杀,都不奉诏;至于岳飞,他仰天长啸时说了什么还言犹在耳。
——“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七月之后,赵眘振作起精神,回忆近30年以来他对帝国的改造计划,开始一一实施。
第一,为岳飞平反。这时距风波亭冤狱已经过去了21年,岳飞之冤天下皆知,可谁也没办法做什么。赵眘也一样,他在14岁时曾经在资善学堂见过岳飞一面,那时岳飞大喜过望,认为江山得人,转身就向赵构建议早立皇储。
结果赵构心生杀机。
35岁的赵眘回望前尘,从心底里怀念这位英雄。他下令恢复岳飞的名誉、官职、封地,接岳飞父子的家眷回原住地。岳飞的尸骨终于在临安城西北钱塘门外,九曲丛祠北山山麓的那块长着两棵橘树的坟里找到。
英雄被隆重地迁葬,赵眘以百万贯巨资为岳飞建庙立祠,赐名“忠烈祠”。
当年曾经参与构陷岳飞冤狱的秦桧走狗等,活着的一律处罚,死了的……就死了吧。
第二,平反扩大化。
近20年来被秦桧一党迫害的人,如李光、赵鼎、范沖、朱震、辛次膺、胡铨等人恢复名誉,已死的追封,活着的进京,加入新朝的政治班子,共同改革国家。
第三,重用张浚。
这位“中兴名臣”此时年过花甲了,作为新上任的儿皇帝,赵眘非常清楚这个国家是谁的,想用谁,只能去找爹。
赵构现在每天在望仙桥悠度岁月,已经修炼到了八爪大章鱼的境界。他坐在屋子里逍遥,触角牢牢地吸附在帝国的每个角落里,时刻监管全局。
赵眘得不到他的支持,一切名不正言不顺,并且不孝顺。话说每个月总有几天,赵眘要去看他爹,最近他去时总会情绪激昂,对爹讲帝国最新的可喜变化。而爹的反应是淡淡的,仿佛不关心,仿佛很放权,仿佛退居二线。
赵眘不甘心,终于某天下定了决心跟爹讲,俺要北伐!俺是说最近、立即北伐!却不料爹突然间勃然作色,清晰地对他讲——“待老夫百年后汝再行此事。”
当天,赵眘神情恍惚地出了德寿宫。
一路上他想了很多,北伐是不讨喜的,做下去很可能会导致皇位不稳,至少也会被人骂不孝顺……可是不做呢?之前35年间凝结了宋朝皇室数不清的屈辱,任何一个稍有血性的人都无法忍受,何况是他赵眘!
赵眘有着巨大的荣誉感,这种感觉很可能来自他的血统,那源自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骄傲的血脉。但也很可能是他天生的独有个性,两宋18个皇帝里,唯他骄傲到了敏感的地步。
为了尊严,他能去做任何事。
他思前想后,决定不顾一切推行北伐,而这就得更加强硬地支持张浚。从这时起,赵眘坚定地站在了张浚的身后,他先是写了一篇《圣主得贤臣颂》送给张浚,给张浚定性。接着在皇宫深处的内祠中立下了张浚的生辰牌位,每次宣召张浚议事前,先要到祠堂里恭敬参拜一番,才会召张浚入宫。
这叫“示以不敢面诘”。
这是亘古未有之礼遇。
传到了外界,说什么的都有。有赞叹赵眘不愧厚德载物如大地,于国难当头时,能比当年周文王礼遇姜子牙做得更到位,很显然,宋朝必将因此中兴;有的摇头哀叹,这都是什么事啊,张浚何许人,有过啥建树,难道是富平之败、淮西兵变吗?
凭这些都能成中兴之贤臣,受不世之礼遇……这皇帝傻到底了。
传到了赵构的耳朵里,当爹的心里一哆嗦,这是真要重用张浚啊,为了他自己最后这段生命的舒服着想,是必须得做点什么了。
赵构很轻松就在儿子的心里种了一根刺,他说——儿子你要长点心,认真仔细地观察臣子做事。比如张浚,他常备一个记事本,凡有士大夫拜见他,都会记在本子上,私下许诺以后予以举荐。到了军队里,他又拿国家的金银财宝分给手下士卒,以笼络人心。不知官职是谁的,金银又是谁的!
其徒有虚名,唯好以国家名器为人情尔!
赵眘不管,他把这一年应该给金国的岁币省了,发给张浚当军费,整军北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