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情绪控制学:如何管住情绪不失控-第二个要义了解自己的情绪从何而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了情绪,不停地埋怨带给我们烦恼的事物,这种面对情绪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误态度,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的自己情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从何而来,不懂得反省自己的错误认知,这样的人何谈转化自己的坏情绪?

    情绪不是"孙悟空",它有产生的根源

    情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那么,情绪究竟来自于哪里,是如何产生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个女作家,人到中年,尚单身一人。她常常四处飘荡,寻找写作的灵感。正是这种生活的积累,她的文章总是那么有味道和富有特色。

    有一次,她来到一个村庄,到一对农民夫妇家借宿。女主人在得知她的情况后,不无同情地说:"一个女人没有家庭,没有丈夫和孩子,一个人这样浪迹天涯,太可怜了!"

    女作家诧异地说:"可怜?不,我从不觉得自己可怜,更不觉得孤独。我做着自己最喜欢的做的事,过着自己最想过的生活,活得既自由又充实,我很幸福!"

    对于同样的状况,农妇觉得可怜,女作家觉得幸福,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在于她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人类的很多感受和情绪皆来自于我们的主观对事物的不同感知。

    要更清楚地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来看看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伤是怎么来的。情绪产生的基础是需要,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便产生了各种情绪。

    例如,当一个人的期望或追求得到实现后,心理的急迫感和紧张感解除,需要得到满足,快乐的情绪便由此产生;当一个人的需求受到抑制或阻碍,愿望无法实现,紧张感增加,甚至不能自我控制,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这时的情绪就是愤怒;当危险状况出现时,人们企图摆脱和逃避,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就是恐惧;而悲伤是丧失之后的情绪体验,因自己喜欢的对象遗失,或期望的东西幻灭,而引起的一种伤心、难过的情绪体验。

    从以上四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来看,情绪的产生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客观原因就是客观现实本身,包括人、事、物;当客观现实满足或者满足不了人的主观需要时,人的身心就会受到某种刺激,因而产生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这就是情绪。所以说,客观现实是否能满足人的主观需要这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但是,同样的客观现实能满足这个人的主观需要,却不能满足另外一个人的主观需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看法、观点都不同。例如,观看同样一部电影,有人深陷其中为之感动,几欲泪下;有人觉得做作煽情,无聊之极。这说明对客观现实的不同认识使人产生了不同的情绪。

    用一个词来概括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那就是:主观认知。这也是情绪产生的内在原因。所以,当客观现实符合我们的主观认知时,我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正面情绪;反之,当客观现实不符合我们的主观认知时,我们就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这就是情绪产生的根源。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挖掘情绪产生的根源呢?这对我们了解情绪、掌控情绪有什么帮助呢?下面这两点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1、知道了情绪产生的根源,才能不再和情绪"较劲"

    情绪产生的根源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主观认知,也就是说情绪本身是一种现象、一种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解决情绪的方法不是"折腾"情绪,而是找出产生情绪的原因。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你发烧了,头很疼,医生看了说:"把头切掉!"你一定会骂这个医生是神经病。头疼是症状,它在告诉我们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医生要做的是把头疼的原因找出来,是颈椎不好引起的,还是感冒引起的?

    情绪也是一样,它也只是症状而已,它在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处理了。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大多不是这样,他们不去寻找和解决产生情绪的缘由,而是在和情绪"较劲"。这样非但缓和不了自己的情绪,只会令自己的情绪更糟糕。

    因此,在有了情绪时,别再妄想怎样才能把情绪赶跑,而是尽快解决产生情绪的事情,那么情绪自然会不赶自跑。

    2、知道了情绪产生的根源,才知道"治病要治本"

    知道了情绪产生的根源,我们就知道了情绪是赶不跑,灭不掉的,就像我们无法对着头疼欲裂的头说:"求求你,别再疼了。"就算你吃一颗头疼片也只是将头疼暂时压制,而无法让头痛彻底消失。所以,"治病要治本",找出产生情绪的人或事,解决它,切断令我们产生不快的源头,不快才能随之消失。

    坏情绪来自于对事物不合理的认知

    情绪来自于主观对客观现实的不同认知,当客观现实不符合我们的主观认知时,我们就会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那么,我们的情绪之所以不好是客观现实的错吗?当然不是!客观现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没有对错、不会改变的,更不会依我们的喜好而改变。例如,电影会因为我们不喜欢而在瞬间改变剧情吗?当然不会!

    我们再来看看,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认知都是正确、合理的吗?当然也不是!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别人不会产生负面的情绪,而你却会呢?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情有了不合理的认知,或者说错误的判断和看法。你对这个世界不合理的认知越多、越深,你的负面情绪就会越多、越强烈。

    小李和小王共同负责一项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到下班时两人还没完成。领导要他们两个留下来加班,把工作做完。小王没有任何怨言,老老实实地继续工作。小李却不情愿了,他对小王说:"哎,有没有搞错啊,叫我们加班,我们已经下班了。"

    小王淡淡地说:"是到了下班的时间,但我们的工作没做完,留下加班是应该的。"

    "什么应该,不能明天再做吗?"

    "既然领导让我们加班,肯定是着急让我们做完,不能等到明天。"小王耐心地劝他。

    但小李依然有情绪:"我不想加班,我想下班,朋友们还等着我去玩呢。"

    "赶快干吧,有你发牢骚的功夫,也快干完了。"

    没办法,小李只好做了下来继续工作,但人是坐下来了,心明显不在状态。干一会儿,叹下气;写一会儿,站起来转两圈,还不停地看表。嘴里不时地说着:"烦死了,烦死了。"

    同样是加班,小王是心甘情愿的面对,小李却诸多怨言。正是因为,他们俩对加班这件事有着不同的认知。由此可见,坏情绪正是来自于对事情不合理的认知。

    也许你会觉得,谁会喜欢加班呢?"我不喜欢加班"这个认知并不是不合理。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如果你的工作完成得很好,领导还要你加班,或者不止一次要求你加班,那么你"不想加班"这个认知当然是合理的;但因为你的工作没做好,领导才让你加班,那么你"不想加班"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是否"合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和界限,而是要视客观情况而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既"合理"是合乎事理和道理,而不是合乎你的主观感受。因为人的感受作为一种主观意识,是随意的、个人的,是符合自己的心理的,但却未必符合事理和道理。

    因此,事情并不会改变自身去迎合你的主观感受,而你却必须改变自己对事情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让自己的坏情绪得到转化。对于这一点,还有几个方面需做详细说明:

    1、事物不会伤害我们,伤害我们的是对事物不合理的认知

    坏情绪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伤害,而坏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对事物不合理的认知,由此可以得出伤害我们的是对事情不合理的认知,而不是事情本身。

    事情往往是无法选择和无力改变的,那就只有改变对事情的认知:乐于接受并寻找它的积极面。例如,加班,"虽然加班不能让我那么快回家,但能让我把未做完的工作做完,减轻了我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就由不想加班变为积极主动的加班,情绪自然就好了。

    2、不要把"不合理"认知当做"合理"认知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之所以不能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认知是不合理的。这样的人,总是躺在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上睡大觉,执迷不悟。

    例如,失去了升职的机会,不觉得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却认为是同事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或者领导故意给自己穿小鞋,因而陷入对领导和同事的怨恨情绪当中。经他人提醒之后,还不改变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总认为自己的看法都是正确的,他人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或者自己有一些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却不自知,这样的人当然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只有多和他人交流和沟通,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知,坏情绪才会离你而去。

    情绪来源于生活

    情绪来自于我们对事物不合理的认知,那这些事物又是来自于哪里?当然是来自于生活,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情绪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引起我们的情绪波动,大至超越了人的能力承受,小至扰乱了人的心理平衡,这些大事小事都会是"情绪"的来源。这些可以预测以及不可预测的刺激事件,都会给我们带来或大或小的情绪。

    小灵今天晚上可谓祸不单行:出去吃饭时,一脚踢在一块石头上,踢得脚趾头生疼,心里想:"怎么这么倒霉啊。"

    来到饭店吃饭,想喝口汤,谁知勺子调进碗里去了,好不容易把油乎乎的勺子拿出来,端起碗来想喝一口,却洒了一裤子的汤汁。小灵吃饭的心情一下子全没了,心想赶快回去换条裤子,这湿漉漉、黏糊糊的可真不舒服。

    走到家门口,却发现钥匙忘在家里了,而这时没人在家。她的情绪一下子跌到了极点:今天真是祸不单行。于是只好给妈妈打电话,让她赶快回来开门。

    大冬天的晚上,小灵穿着湿漉漉的裤子蹲在门口簌簌发抖,心里真想找个人发发火……

    看看小灵的遭遇,我们就知道,坏情绪其实就来自于生活中很琐碎的小事。别看这些小事,却能扰乱自己的心情。一旦这些"倒霉"的小事累计起来,也会让人的情绪处于愤怒的边缘。

    那么具体来说,哪些事情会成为情绪的来源呢?

    1、生活中的小困扰

    我们每天都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小挫折。例如,正在使用电脑却突然停电,自己的文件因此不翼而飞;去外出就餐,饭菜洒在身上;走在路上突然摔了一跤……这些小困扰都会成为我们坏情绪的来源。

    2、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大的变动

    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和大的变动是造成"情绪"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事件一般都比较难以处理的,所以使我们产生了很大的情绪。

    例如,突然中了200万元特等奖、换了一部新车、突然升职加薪等,因为这些会造成我们日常生活的重大变动,使我们必须面对新的生活需求以及新的环境要求,当然就会产生大的情绪波动。

    还比如亲人的突然亡故、夫妻离异、牢狱之灾、个人生病或者受伤、失业、退休等等,都会引起情绪的波动。

    3、突发灾难

    突发灾难例如,地震、火灾、水灾等重大突发灾难,这些灾难对遭遇灾难者、现场目击者、前往救援的人、受害者的亲友及从各种传播媒体听闻这事件的人来说,都会带来不小的情绪冲击。

    4、长期的社会问题

    很多长期性的社会问题都会成为我们情绪的来源,例如,快节奏的生活、过度拥挤的空间、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不安全的食品、环境污染等。

    近年来,精神病人数、自杀率、酗酒致死及心血管方面的患病率都在升高,这和现在过多的社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些问题导致了人们心理上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情绪问题。

    对于坏情绪,我们究竟有哪些不合理认知?

    坏情绪来自于对事物不合理的认知,那么不合理的认知又是如何产生的?这跟我们的经历、受到的教育、成长的环境有关,也跟我们的性格有关。是这些造成了我们绝对化、偏执、极端等不健康的心理,以及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情绪。

    志强从小在农村长大,虽然自己学习很努力,考上了大学,但因为家境不好、见世面少等原因,致使他不仅在穿衣打扮方面比较土气,其他个人素质方面也很一般。

    有一次,他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孩,就向对方表达了好感,但这个女孩已经有男朋友了,就拒绝了他。他愤愤不平地说:"为什么这么快就拒绝了我,为什么不能让我和别人展开公平竞争?"因此,他对这个女孩非常怨恨。

    后来,他听说那个女孩的男朋友的父亲是个公务员,他心里又不平衡了:"凭什么?凭什么他生在城市,我生在农村?凭什么他父母是当官的,我父母是农民?太不公平了。"从此,他不仅对自己的出身耿耿于怀,还对那些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深恶痛绝。他发誓,以后要好好努力工作、赚钱,不让这些人看不起他。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看不起的,是他自己自卑而已。

    工作以后,他确实很努力,天天希望能升职加薪,但在一次职位竞争中却败下阵来,他又发起了牢骚:"凭什么我兢兢业业努力的工作,升职加薪的却不是我,这不公平!"

    他总觉得老天爷对自己不公平,每件事都不让自己如愿,他恨命运的不公,恨他人的不公,因此,他总是活得很痛苦。在痛苦中,他放弃了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志强为什么会总是抱怨、会这么痛苦?因为他陷入了"一切必须公平"的错误认知。我们都知道,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更没有天生的公平。所以,总是抱怨世界不公的人,必然陷入对世界强烈不满的负面情绪。

    我们不能像志强那样,因为自己的错误认知而掉入负面情绪的深渊。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认知是不合理的,因此,先要知道自己哪些想法是"错"的,"错"在哪里?才能有针对性地去改变、去纠正。

    1、"绝对化"的认知

    在生活中,有这么一部人,他们喜欢这样要求自己:"这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次考试,要么不参加,参加就要拿第一!"在参加比赛和得第一之间还有第二、第三、第四等种种可能,他们却都不能接受。这是一种绝对化、极端的想法和认知,一些完美主义者常会有这样的认知。

    他们对事物的看法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一旦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他们就会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一旦结果不如所愿,他们就会产生失望、难过、无法接受、不能原谅自己等负面情绪。

    2、以偏概全、过度归纳的认知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心态:发生了一次的事情,就认为以后次次都是这样,进而产生放弃的心理。

    例如,一位男孩子鼓足勇气追求一个女孩,女孩拒绝了他。于是这位男孩就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我以后再也不会主动追求女孩子了,所有的女孩都看不起我。"再如,有个人开车遇到了堵车,心情非常不爽,于是发出了这样的牢骚:"这个世界真是糟透了!"

    因为一次失败和不顺利,就对自己或世界下了绝对的定义,完全否定自己和这个世界,由此产生了很深的挫败感和很糟糕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正是因为他对事物以偏概全、过度归纳的认知产生的。

    3、喜欢给自己和他人贴上不好的标签

    给自己或他人贴上不好的标签,有些人特别喜欢干这样的事。例如:"我天生就是一个失败的人,这辈子都无法改变了。"有些人在数落别人的喜欢给对方贴标签:"你这个人真是一无是处,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

    看不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反倒把缺点夸大化、绝对化,这种认知必然让自己和他人心情低落、情绪不好。

    4、以"应该论"看待人和事

    许多人的情绪都被"应该论"操纵。例如,"我这么爱你,掏心挖肺地对你,你不应该这么对我!"、"我付出了这么多,就应该得到好的结果!"

    世界上的人和事是复杂的,不是所有的事情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因为"就一定有"所以"。抱着"应该论"看待人和事的人,会觉得他人或这个世界都对不起自己,会委屈、不满、抱怨,极易陷入负面的情绪里。

    坏情绪来自于不健康的心态

    不合理的认知,是坏情绪产生的根源。除此之外,不健康的心态也能使情绪变得糟糕。因为,不健康的心态会产生不好的心境,会影响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因而也左右了自己的心情。

    有一个女孩子是一位老师,各方面都很优秀,就是有点"疑心病"。

    一次,她在办公室里,几位同事却避开她躲在一边说话。她心里想:"干吗躲着我,难道是在说我的坏话?"好几天这个念头一直在她的脑中挥之不去,甚至都影响到了她的工作。

    课堂上,有一位同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她心里又不舒服了:"他干吗睡觉?肯定是嫌我的课讲得不好!"心里为此又难过了好几天,不停地反思自己的课哪里讲得不好。

    心情正郁闷呢,突然想起来男朋友好几天都没给自己打电话了,她又闹心了:"看来他根本就不爱我,原来说的话都是骗我的。"这样一来,她的心情更痛苦了,工作也没心思了,吃饭也没胃口,晚上躺在床上独自哀伤,无法入眠。

    故事里的主人公有强烈的"疑心病",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态。这种心态的人总是怀疑别人的言行是对自己不利的,他们喜欢怀疑一切莫须有的事情,却不主动去求证事实的真相,只是自己在那里猜测、胡思乱想,因此导致自己天天处于忧郁的情绪中。

    由此可见,不健康的心态直接导致了我们不好的情绪,因此,我们必须尝试去改变、调整自己不健康的心态。首先我们要了解造成坏情绪的不健康心态主要有哪些:

    1、喜欢反复咀嚼令自己不快的人和事

    有一些人喜欢沉浸在回忆里,反复回味令自己忧伤的过往。或者别人一句不太中听的话,他们会反复的琢磨:"他这么说是什么意思?难道是看不起我?"

    他们时不时地回忆起令自己不快的人和事,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快乐的情绪当中。与其说不快乐常常光顾他们,不如说他们揪住不快乐的情绪不放。这种人多少有点自虐倾向,他们以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治疗曾经受到的伤害,终南逃脱痛苦的折磨。

    2、对未发生的事情做悲观预测

    你是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候,明天要考试了,你想:"我肯定考不好的,上大学我是没有希望了,将来也不可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我这辈子算完了。"

    也许你的学习成绩确实不太好,考上大学的希望不大,但凭什么就可以断定你找不到一份好工作,甚至断言自己这辈子都完了?对未发生的事情抱着这么悲观的情绪,而且是这么遥远的事情。

    更糟糕的是,你深信自己这种悲观的预测是正确的,并以此作为自己不再努力奋斗的借口。那么你不仅容易陷入悲观绝望的负面情绪中,也可能一生一事无成。

    3、过于敏感

    敏感不是缺点,但过于敏感就是缺点了,特别是与人交往的时候。这方面有一个人代表人物,那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随便说说的一句话,她琢磨半天,并费尽心思地去猜测对方话里的"潜台词";受到丫环恶语相激,就联想到自己身世可怜,连丫鬟都来欺负自己;看到落花,又触景生情,于是产生了更加失落、悲伤的情绪。

    过于敏感的人通常也有"疑心病",他们的心思过于细腻、神经太敏感,过于重视细节,因此放大了自己的负面感受,极易悲伤和落寞。

    4、把他人的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

    这类人说起来也挺"伟大",也许他们内心也觉得自己很"崇高",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把他人的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例如,女儿离婚了,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都怪妈妈,当初不该给你找这样的男人。"下属犯了错误,领导一个劲儿地道歉:"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没把工作安排好,所有的责任我来担。"明明是自己的老公不争气、不上进,还对自己乱发脾气,妻子却还怪自己:"都怨我,我给你压力太大了。"

    这类人的负罪感很深,他们喜欢自责,更喜欢乱揽责任。他们不仅把自己的情绪弄得很糟,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5、自我激励变成自我强迫

    为了鼓励自己取得成绩和渡过难关,我们都会自我激励:"这次任务我必须完成!"、"这个星期我必须把这个做完!"、"这个女孩我必须追到!"

    但是由于自己能力或时间的原因,这个任务确实完不成,领导都说:"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算了。"但你却不放过自己:"不行,我必须完成!"

    对方觉得不适合,拒绝了你,你却发誓说:"不管你拒绝我多少次,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不会放弃追求你。"

    朋友们,这还是自我激励吗?明明无望的事情却强迫自己必须做到,这是偏执!这是自我强迫!通过自我强迫给自己一种莫大的压力,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怨恨。怀着这种心态的朋友怎能有快乐的心情呢?又怎能带给他人快乐呢?

    5、过度依赖他人

    过度依赖他人的人,容易陷入孤独、恐惧、失落、悲伤等负面情绪中。

    例如,有些父母过度依赖孩子,一旦孩子离开自己到外地去生活,父母就陷入无尽的思念和失落的情绪中;有些人过度依赖异性,一旦分手或者离异,就觉得到了世界末日,自己无法独自走下去;还有些人依赖自己的同事和工作伙伴,一旦他们离开,自己就手足无措、紧张慌乱,无法独自完成任务。

    这种过度依赖他人的心态,使他们像个婴儿般一样,一旦失去他人,就变得恐惧不安。不健康的心态还不止这些:完美主义、封闭自己、自卑等心态都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情绪。因此,要想改变自己的负面情绪,首先应该弄清楚情绪从何而来,是不合理的认知还是不健康的心态,追根溯源,才能从根本上转化自己的坏情绪。

    我的坏情绪是被他人传染的

    早上,同事们都来上班了,一个个脸上挂着微笑,打着招呼"你好!你好!"快乐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愉快的一天眼看就要开始。这时进来最后一位同事,脸拉得长长的,嘴里骂着:"真烦!"然后使劲一拉凳子,往位置上一坐,再也不理身边任何一个人。于是,办公室刚刚酝酿起来的一团和气,似乎一下子碰上了冷空气,瞬间凝成了乌云。刚刚还快乐无比的同事们,情绪立刻低落下来,不再说笑,各自坐下埋头自己的工作。

    这些无辜的同事们的坏情绪是怎么来的?很明显,是被最后进来那位同事传染的。的确,坏情绪就像一种病毒,是会互相"传染"的。如果在一群人当中,有一个人怒气冲冲、闷闷不乐,那么其他人也会"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一个老板因为工作心情很不好,于是在办公室里朝自己的一名员工发脾气,责怪他工作不努力。这位员工无故被错怪,闹了一肚子火,却又没地方发泄。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刚好饭菜端上桌,他尝了一口就大声斥责妻子做的饭太难吃。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心里想:"平时都是这么做的,你也没说难吃。"于是觉得很委屈。

    这时,刚好儿子回来了,妻子没好气地斥责儿子:"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儿子其实跟平时回来的时间一样,被冤枉了一回,心里很不舒服,出门看到别人家的小狗在叫,狠狠踢了小狗一脚。

    妻子很生气,想指责儿子,可孩子已经跑远。于是,她便把气撒在了丈夫身上,无中生有地数落起了丈夫。结果,两个人就吵了起来。

    妻子是个教师,第二天,她还没有缓过情绪,就把班里的两个学生训了一顿。两个孩子挨了骂,心情很不好,路过报刊亭,哗啦哗啦地大声翻杂志。卖报刊的老板娘制止他们,两个学生反而使劲把刊物摔在摊子上。卖报刊的女人揪住学生不依不饶、大吵大闹,引得众人围观,好不热闹……

    在这个故事里,除了老板,每一个人的情绪都是被他人传染的。一个人的坏情绪竟然被扩大了十几倍,可见坏情绪的传染性是巨大的。而这样的坏情绪又会直接影响或是波及到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也极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像扔进平静湖面的小石头,涟漪一波一波地扩散,也就将情绪污染传播给了社会。

    就算是一个心情舒畅、开朗的人,整日同一个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得情绪沮丧起来。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强,越容易感染上坏情绪,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的研究证明,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

    由此可见,坏情绪不仅来自于不合理的认知和不健康的心态,也来自他人的传染。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他人的传染,才能让他人的坏情绪到了自己这里就"戛然而止",不再无休止地传染给他人呢?来看下面几条建议:

    1、远离坏情绪传染源

    现代心理学告诉人们,在两个时间,人的情绪容易被传染:一是早晨就餐前,二是晚上就寝前。所以,如果在这两个时间发现自己身边有情绪不好的人,就尽快离开他们,避免自己的情绪受到他们的传染。其他时间若发现身边有情绪不好的人,若不想被他们传染,自己也要及时离开他们。

    2、理解并接受对方的情绪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了坏情绪时,不要轻易地责怪他,不要觉得"我又没有得罪你,干嘛无缘无故地冲我发火。"应该学会理解对方:"他的情绪很可能也是被他人传染的,他也是受害者;为什么他的情绪这么坏,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学会理解对方,自己的心态就是平和的,就不那么容易被对方的坏情绪所传染。

    然后,我们要从心里接受对方的情绪:"他心情不好,就让他发泄发泄吧。"坦然地接受对方的坏情绪,自己的内心就不会变得暴躁,对方的坏情绪自然不会那么容易传染到我们身上。

    3、引导对方说出他的情绪来源

    要让对方的坏情绪不再传染给他人,我们还需引导对方说出他的情绪来源,尽量分担对方的坏情绪,帮对方走出坏情绪的困扰。

    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对方说出他的感受:"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能和我说说吗?"这时,我们要发挥自己的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替他想一想,学会理解对方,并肯定对方的感受:"如果我是你,我也会生气的。"然后再安抚对方的情绪:"别生气了,生气于事无补,不如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件事。"最后再和对方讨论事情的解决办法。

    当你帮对方解决了情绪困扰,他的坏情绪不但不会传染给你,也不会再传染给他人。这个坏情绪的传染源也就消失了。

    身为职场人,你的情绪来自于哪里

    现代人压力大、负面情绪多,老人、学生、家庭主妇、职场人士谁没有压力,谁没有情绪?在这其中,职场人的压力最大,情绪状态最不稳定。工作、经济、情感、家庭、社交,压力从四面八方袭来。尤其是大部分的职场人,上有老,下有小,面对的状况是一生中最为复杂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几年前,网络上有一段视频广为传播:

    在香港的一辆公交巴士上,一位阿叔在打电话,坐在他后面的一位男青年,嫌其嗓门太大,便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示意他小点声。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动作,惹得这位阿叔暴跳如雷:"你为什么拍我肩膀?我在讲电话。我有压力,你也有压力,你为什么要挑衅我?"

    男青年一头雾水:"你想我怎样?"

    阿叔:"我想你怎样?你跟我道歉!"

    青年:"哦,不好意思。"

    阿叔:"为什么不好意思啊!是我对还是你对?今天必须解决问题!"

    男青年:"问题已经解决了。"

    阿叔:"未解决!"

    男青年:"解决了。"

    阿叔:"未解决!!"

    虽然男青年一再忍耐,但这位阿叔还是不断地痛斥、奚落和辱骂。

    这段视频被网友争相传播,尤其是"巴士阿叔"的那两句话:"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未解决!"更是引起了网友们强烈的共鸣和热烈的讨论,它折射出了现代人生活的真实的一面:早上的公车上,超市长长的付款队伍中,汽车你刮我碰的公路上,都会听到类似的争论和吵骂声。

    "巴士阿叔"正是用他强悍的语言暴力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和不安--经记者调查,"巴士阿叔"正处于失业中,当时在公车上,他正在和心理咨询师打电话。

    其实,在职场人士的内心深处,自己何尝不是"巴士阿叔",何尝不是常常面对着众多压力和一大堆未解决的问题。在高速运转的现代化都市里,职场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在催促自己:"快点,快点,再快点!"否则,你就会失去机遇,就会落于人后。不管你是老板还是打工仔,无论你高薪还是低酬,除了物质生存上的未解决,还有情感、心理上的未解决……

    "未解决"就如空气一样,令我们无法逃避。我们的情绪就像是一个易拉罐,只要谁在不当的时候"拍一下我们的肩头",这个易拉罐就会立刻启动爆炸。

    那么,职场人这种易燃易爆的情绪究竟来自于哪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生存危机

    生存危机,这是职场人面对的最大压力。毕业了,能不能找到工作;工作了,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能力优秀者,忧虑能不能得到提升;能力一般者,担心会不会被"炒鱿鱼";所有这些人,都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没有保障。

    中国人的"生存危机意识"是有史以来最强的,这些生存危机迫使我们不停地考证、不停地充电、不停地加班、不停地应酬,唯恐不这样就会被淘汰。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优秀者每天忙得像陀螺,平庸者则感觉成了城市的"边缘人"。

    无论你是"高产"、"中产"或者"无产",都有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每个人的情绪都会随时"崩盘"!

    2、未解决的问题

    职场中人,每天都有无数未解决的大问题和小问题。大问题:工作待遇低、不稳定,想换个新工作还没找到;房价还在看涨,想买钱不够;没有好工作、没有房子,老婆还没着落;母亲重病,手术费还没凑齐;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令人头疼。这些未解决的大问题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除了这些大问题,还有诸多未解决的小问题令自己烦恼:这个月没有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目标;和同事闹了点摩擦,矛盾还没解决;答应陪妻子和孩子一起出去旅游,还没兑现承诺;网上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还没时间看;一大盆脏衣服,都没时间洗……

    所有这些未解决的大问题和小问题累积起来,我们的心灵真的是不堪重负,怎么可能没有压力和情绪?

    3、对压力和问题没有合理的认知以及有效的解决办法

    诸多压力和未解决的问题使职场人的情绪时时处于"临界点",但我们的情绪就是来自于这些问题本身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的情绪来自于对这些问题不够恰当的认知,以及没有找到有效的缓解情绪的办法。

    例如,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一时又找不到新工作,与其烦恼忧虑,不如好好审视自己的能力,给自己重新定位,安下心来,做好现在的工作,厚积薄发,等待机会;好久没有陪家人了,与其内心愧疚,不如这个周末彻底放下手头的工作,把时间留给爱人和孩子。

    当你改变了对事情的认知,以及付出行动去改变令你情绪不好的事情,你心中的乌云便会渐渐散去,舒适的微风就会慢慢吹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