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十讲-清议之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铁骨铮铮

    小时了了

    东汉延熹六年,也就是公元163年的一天,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发生了一件很轰动的事: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十分出人意料地成了上流社会一位士大夫的座上宾,并且用他的机智和口才,令在座的宾客刮目相看,更有意思的是,他还让一位试图嘲笑他的官员颜面扫地,尴尬不已。

    这个小孩子是谁呢?他就是“建安七子”中排行第一的孔融。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孙。像孔融这样的人,天生就是为中国文化做贡献的。他四岁的时候,就留下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那就是“孔融让梨”。说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的时候,每次和兄长们一起吃梨子,他都拿最小的一个。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年纪最小,理当吃小的嘛!”因此家里人都觉得这孩子不同凡响。这个典故在《三字经》里又浓缩为四句话:“融四岁,能让梨,弟(悌)于长,宜先知。”

    在“孔融让梨”六年之后,就发生了我们说的这件事。这件事在《世说新语》和《后汉书·孔融传》里都有记载。故事说,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京城洛阳。父子俩到京城干嘛来了?我们不知道。估计是父亲出趟公差,顺便带儿子去见见世面。没想到,爷儿俩到了洛阳之后,小孔融居然撇开父亲单独行动了。他做了一件现在的十岁儿童绝对做不出来的事。

    什么事呢?他要单独去拜访一位名人。这个名人叫李膺,字元礼,是东汉着名的政治家。李膺这年已经54岁了,当时担任的职务是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差不多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李膺在汉末是个领袖级的人物,地位很高,名声很大。《世说新语·德行》篇有一条“登龙门”的典故,就是关于李膺的: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说李膺这个人风采出众,品格端正,而且自视甚高,把弘扬名教,也就是树立儒家的纲常礼教,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很多年轻人,都把他当做自己的偶像,如果有机会到他门下接受教诲,或者登堂入室,成为他的座上宾,都会感到特别荣幸,以为自己是登上了“龙门”!这说明,李膺的名望和地位在当时是如日中天,他可以说是当时的精英知识分子向往的一座精神灯塔。

    所以,十岁的孔融慕名而来拜访德高望重的李膺,当时的心情就很像是朝圣。不过,既然是李膺的府邸好比“龙门”,门槛当然是很高的,想要跳过去可不容易。凡是能够到李膺府上拜访,升堂入室的,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中的一个:一是当世的名流才俊,一是李家的中表亲戚。中表亲戚,也就是父系和母系的近亲。也就是说,要进李膺的家,必须拥有一张无形的门票。一张门票上写着“名流才俊”,另一张门票上写着“中表亲戚”,否则门卫根本不会通报。

    小孔融了解到这个情况,很快做出了决定:名流牌是打不得了,就打亲戚牌。于是就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请赶快给我通报吧。”门卫也搞不清真假,只好通报。李膺虽然纳闷,但好奇心也被吊起来了,于是就请孔融进去了。小孔融大摇大摆地走进客厅,只见里面是高朋满座,气氛很不一般。孔融年纪虽小,胆子挺大,通报姓名之后,也就大大方方地落了坐。李膺知道他是孔子的二十代孙,也不敢怠慢,就问他:“请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啊?”没想到,小孔融脆生生地说:“从前我的祖先仲尼与您的祖先伯阳(即老子),有师友的关系,如此这般,我和您当然是世代通家之好了。”这种套近乎的话出自一个十岁孩子之口,是很有喜剧效果的。要知道,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孙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但李膺是否老子的后代却查无实据。孔融这么一说,等于无形中抬高了李膺的血统地位。李膺和宾客们一听,无不赞赏小孔融聪明过人。

    不过好戏还在后头。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位客人。谁啊?太中大夫陈韪。陈韪这个人名不见经传,但因为这个故事他在青史上留了名。陈韪进来后发现今天的气氛不同寻常,特别是宾客中多了一位陌生的小朋友,很奇怪。有人就把刚才孔融和李膺的一番对话告诉了他。陈韪一听,有些不以为然地说了八个字:“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就能出类拔萃。没想到,孔融听见了,马上应声也说了八个字:“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想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言下之意,您现在可是不咋地!把个陈韪闹了个大红脸,尴尬不已。从此,孔融一夜成名天下知,成了真正的“名流才俊”。

    何谓清议?

    为什么要讲这么一个故事呢?因为它跟我们今天要讲的一种汉末魏晋的风气有关。什么风气?就是清议之风。李膺和孔融,正是汉末清议之风的两个重要人物,而且他们的命运很相似,最终都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死在了当权者的屠刀之下。

    那么,到底什么是清议呢?清议,从字面上看,也就是清正的议论。具体说也就是以激浊扬清、弘扬正道为目的,以批评现实政治和当朝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清正的议论。清议的发起者是以儒家道统自居的、具有正义感的士大夫和广大忧国忧民的太学生;清议的形式是公开或半公开的,其中最流行的形式就是民谣和谚语,当然也包括上书、奏议和口头的议论;清议的性质则是批评性的,无论议论朝政还是臧否人物,往往是言辞激烈,不留情面。

    刚才说的李膺就是当时清议运动的主要领袖之一。所以他家经常是高朋满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为什么这股清议之风,不早不晚,偏偏产生在汉末呢?这就有点说来话长。我们知道,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朝政混乱,到处都在兼并土地,买官卖官,国家经济每况愈下,贫富悬殊日益加剧,腐败盛行,民不聊生。当时流传着两首民谣。一首民谣说:“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后汉书·五行志》)意思是:品行正直得就像弓弦一样的人,最后死在道边无人理睬;品行邪曲得就像钩子一样的小人,反而获得富贵,拜将封侯。

    还有一则这么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葛洪《抱朴子·审举》)就是说,察举上来的秀才毫无学问,推荐上来的孝廉既不孝,也不廉,甚至连起码的赡养父母都做不到;那些标榜为寒门清白子弟的,其实品行污浊犹如淤泥;而那些所谓的上等良将,实际上都是一些胆怯如鸡之辈。

    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真相,最可信的往往不是官方的宣传,也不是史书的记载,更不是文人墨客的鼓吹,而是这些口耳相传的民谣。民谣,虽然土得掉渣儿,俗不可耐,但它常常能够直接而深刻地反映现实,表达民意。一句话,民谣,骨子里就是清议。

    这两则民谣,就极其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说明宦官专权的政治毒瘤已经给世道人心带来了灾难性的危害,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大汉王朝此时已经风雨飘摇,奄奄一息。

    所以,一大批正直的士大夫出于维护儒家道统和王朝命脉的需要,联合三万太学生,发起了对宦官集团的口诛笔伐。这就是清议之风产生的背景。《后汉书·党锢列传》里有段话,把这个背景表达得非常清楚: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

    大意是,在汉末桓帝、灵帝统治时期,皇帝荒淫,朝政混乱,朝廷的大权全部被宦官集团所把持,正直的士大夫耻于和宦官同流合污,于是群情激愤,纷纷起来奔走相告,发表言论,他们互相标榜,树立名声,品评议论当朝的公卿政要的得失,考量甚至批评腐败的政治体制,一种刚直不阿、仗义执言的风气,就此在社会上风行起来。——这就是清议之风。参与清议运动的名士往往被称作“清流”。清和浊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清流指的就是不与宦官同流合污的清正高洁之士。

    李膺就是汉末“清流”的代表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士林领袖。

    当时对抗宦官集团包括三种势力:一种是外戚,如大将军窦武;一种是太学生,当时太学生有三万人,都不满宦官集团的腐败统治,其中的领袖就是人物品鉴大师郭泰。第三种就是一批铁肩担道义的正直的士大夫,主要有三个人:陈蕃、李膺、王畅。当时在太学中流传着一首民谣:“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也就是说,当时的太学生把李膺、陈蕃、王畅这三个人当做自己的榜样。其中李膺被誉为“天下楷模”,可见其名望和影响多么巨大,也可见后进之士把升其堂、入其室当做“登龙门”,绝对不是夸张。

    当时,这些朝廷重臣和太学生联合在一起,参政议政,鞭挞腐败,怒斥宦官,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就形成了一种清议的风气。他们常常发表批评现实政治的言论,再有势力的豪强人物也不回避隐讳,所以当朝的大小官吏,没有一个不害怕被他们贬议批评的,都纷纷到他们门前拜谒,表示友好。用现在的话说,这些清议名士,就是当时的“意见领袖”和“舆论风向标”。他们的言论,就是口碑,代表了公理和良知,决定着人心向背,起到了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砥砺士气的作用。

    两个案子

    问题是:李膺毕竟是成人世界的领袖,怎么会让孔融这样的十岁的儿童也对他如此崇拜和仰慕呢?

    我估计跟李膺办过的两个案子有关。第一个案子是在李膺任河南尹(河南郡的太守)的时候。当时有个叫张成的方士,善于占卜预测,不少事都被他未卜先知了,所以有些名气。但他没把这个本事用在正道上。

    这一年,他预测出不久天子就要大赦天下,按说这不是个坏事,可是张成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而小人有个特点,就是他总是利用一切好的时机干坏事。张成干了什么事呢?他竟然怂恿他的儿子杀人!估计杀的是仇人。

    他以为这时候杀人没关系,反正将来可以被赦免。但是他有一个环节没算准,就是他忘记了当时的太守不是别人,而是李膺。而李膺是个眼里揉不进沙子的人,撞到李膺的枪口上岂不是自讨苦吃?事发之后,李膺立马将他儿子抓捕归案。过了不久,天子竟然下诏大赦天下,按照诏令,就是杀人犯也得赦免啊。这时张成心里估计是“没事偷着乐”,等着看李膺的笑话呢。可是让张成想不到的是,李膺是个大义面前,连皇帝的账都不买的执法如山的清官,他绝不愿姑息养奸,于是不顾皇帝的赦令,坚持将张成的儿子处死。张成偷鸡不成蚀把米,对李膺是恨之入骨。

    这说明像李膺这样的清议名士有个特点,就是嫉恶如仇、雷厉风行。因为他们都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刑。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李膺任司隶校尉的时候。当时野王县的县令名叫张朔,是当朝皇帝汉桓帝所宠信的宦官、“十常侍”之首张让的弟弟,这个张朔仗着他哥哥的权势,贪暴残忍,无恶不作。有一次,他竟然无缘无故杀了一位孕妇,以此取乐。那些把别人不当人的人,其实自己早已是非人。东汉时期,皇族也好,外戚也好,宦官也好,贪官污吏也好,他们中间到处都是这种披着人皮、不干人事的“非人”。事发后,张朔畏罪潜逃,逃到哪儿呢?不用猜也知道,逃到了京城他哥哥张让的家里,藏在合柱之中(由几根木料围成的空心之柱)。李膺这时刚刚走马上任,担任司隶校尉不过十天,得到消息后,他毫不犹豫,亲自带兵径自闯入张宅,打破合柱,将张朔缉捕归案。经过审讯,证据确凿,李膺立即下令,处死张朔。为什么要“斩立决”?

    这不符合法律程序啊?原因很简单。因为张朔的后台张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此时不杀,以后也就杀不成了。李膺的当机立断,先斩后奏,体现的既有大勇,也有大智。后来张让告到汉桓帝那里,皇帝兴师问罪,李膺一番慷慨陈词,终于化险为夷。由此可见,李膺对待丧尽天良的宦官集团,有一个很鲜明的态度,就是以暴制暴,除恶务尽!

    从此以后,李膺简直成了那些奸邪宦官的天敌和克星了。在他的辖区之内,大小宦官不得不夹起尾巴,走路都不敢伸直腰板,说话也不敢粗声大气,连假日里也不敢出宫门玩耍了。汉桓帝感到奇怪,宦官们就叩头如捣蒜地向他哭诉说:“畏李校尉。”——我们都被李校尉搞怕了!

    我猜想,十岁的小孔融之所以对李膺那么崇拜,可能就是因为他听说过李膺的一些事迹,特别是这两件大快人心的案子。要知道,十来岁的小男孩最崇拜的就是英雄,在孔融眼里,李膺就是这样一个除暴安良的英雄。

    还有一层可能不太为人所注意。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形势,可以说,十岁的孔融和五十多岁的李膺的这次会见,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见,这次会见冥冥之中完成了清议名士的一次新老交替——汉末清议之风的领袖李膺,把清议运动的接力棒,传到了后生可畏的孔融手里。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次会面的六年之后,李膺就被宦官集团杀害了,而与此同时,年仅16岁的孔融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奠定了日后他在政坛、学界和士林中的地位。

    党锢之祸

    先说李膺是怎么死的。

    事实上,李膺一直都活在屠刀边缘。因为他的对手宦官集团是一群穷凶极恶的变态杀人狂,当这帮变态杀人狂和国家暴力机器一起开动的时候,手无寸铁的读书人面临的当然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平心而论,这些清议名士都是大汉朝廷的忠臣,他们只是不能容忍宦官专权这只国家躯体上的毒瘤越长越大,他们想干的不过就是给汉王朝做一次“根除性手术”,将宦官这只毒瘤连根切除,让它不再做恶,不再害人,不再祸国殃民。如果把大汉王朝看作一个晚期癌症患者的话,那么,宦官集团就是日益肆虐的毒瘤,这些忧国忧民的清议名士就是手术刀,或者就是抵抗癌细胞的白血球。

    我们知道,如果人体的白血球过低,人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病毒就容易入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敢于鞭挞腐败、批评政治、疗救社会的知识分子,正是国家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白血球。没有他们的仗义执言,没有他们的查漏补缺,没有他们不停地说“不”,整个社会的免疫系统就会受到侵蚀,甚至陷入瘫痪。他们看似“拆台”,事实上是在为大汉王朝“补台”。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抢救”这个奄奄一息的王朝,延迟它的死亡。

    以李膺为代表的清议名士,正是这样一些有责任感、有正义感、有使命感的读书人。这种读书人,历来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但是,脊梁常常是被暴力摧残的对象。李膺既然旗帜鲜明、不遗余力地要铲除宦官,当然就成为宦官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就在孔融拜见李膺的第四年,即延熹十年(166年),宦官集团开始反扑,以李膺为首的一大批清议名士,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监狱。

    这件事的导火索就是那个术士张成。张成因为儿子被李膺正法而怀恨在心,就和宦官勾结起来,阴谋陷害李膺。他们上书告发李膺,什么罪名呢?说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也就是说,他们诬陷李膺和太学生聚众结党,拉帮结派,诽谤朝廷,败坏风俗。历来的统治者最怕读书人“扎堆儿”,一“扎堆儿”肯定要出乱子,这个状当然是一告就准。于是皇帝下令逮捕李膺、范滂等二百多人。这些人就被贬称为“党人”,意为结党不轨之人。第二年,在外戚窦武等人的援救下,桓帝才将李膺等人赦免,但遣送还乡,“禁锢终身”。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党锢,就是党人被禁锢、不得参政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对于李膺这样的政治家来说,剥夺政治权利可以说是仅次于杀头的处罚了。

    现在我们知道,清议之风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它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史上仅次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有一次对读书人的清剿和镇压。

    那么,被“禁锢终身”的李膺是不是就此在政坛消失了呢?也不是。汉灵帝建宁元年,发生了一件事,清议运动的另外两个领袖,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联合密谋诛杀大宦官曹节、王甫,于是又起用李膺出来做官,可以说,这时李膺的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窦武和陈蕃的计划被泄露,窦武兵败自杀,陈蕃下狱被害。靠山一倒,李膺再次被免官。

    紧接着,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宦官进一步逮捕“党人”,李膺和另一位清议名士杜密等百余人被捕入狱处死,迁徙、禁锢的多达“六七百人”。《汉书·李膺传》记载说,当时官府前来捉拿同党,同乡人劝李膺赶快逃跑,李膺说:“临事不辞难,有罪不逃刑,这是大臣应有的节操。我年已六十,死生有命,能够逃到哪里呢?”于是投案自首,被严刑拷打,最后惨死在狱中。一千八百多年后,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不愿逃亡,慷慨赴难,可以说正是李膺等清议名士的隔代传人。

    李膺等人一死,风起云涌的清议运动群龙无首,犹如一首惊心动魄的乐曲,基本上到了尾声。李膺的死,宣告了清议运动的失败,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封建统治阶层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自救努力也被宣布无效。国家到了这样的时候,没有不乱的。于是,第二次党锢之祸之后不多久,公元184年,便爆发了席卷全国、摧枯拉朽的黄巾大起义。

    孔融争死

    一个问题来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和孔融有关系吗?当然有。在这次株连众多的党锢之祸中,六十岁的李膺死了,十六岁的孔融也差一点死!孔融当然没有死。但他和李膺一样,也是大义凛然地争着要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要从说到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导火索——张俭事件。张俭(115-198)是清议运动中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当时有个宦官叫侯览,深受皇帝汉灵帝的宠信,狗仗人势,无恶不作。张俭对侯览恨之入骨,就上书弹劾侯览,请求皇帝诛杀他。侯览也是中常侍之一,他扣压了奏章,勾结张俭的同乡朱并,诬陷张俭结党谋反,来了个“恶人先告状”。汉灵帝昏庸无能,被宦官们玩于股掌之中,就信以为真,立即发出通缉令追捕张俭。张俭得到消息,被迫亡命天涯。因为这件事,朝廷再次捕杀党人。当时的百姓,都敬佩张俭的为人。张俭在逃亡途中,“望门投止”,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从不会吃“闭门羹”,大家都冒着灭门的危险收留他,因为收留他而被官府追究杀害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其中就包括孔融一家。

    且说“头号通缉犯”张俭在逃亡途中,走投无路,来到孔融家里,找他哥哥孔褒。那天孔褒碰巧不在家,家里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张俭看他太小,就没告诉真相,想要立马走人。孔融看见张俭神色忧惧,就说:“我哥哥虽然不在家,难道我就不能作主吗?”就把张俭留宿在家里,暂时躲过了一劫。后来这件事被官府知道,孔褒、孔融兄弟就被抓捕归案。接下来的情节十分感人:两兄弟竟然都争着承担责任。孔融说,留宿张俭的是我,理当我来顶罪。孔褒说,他来求的是我,与你无关,该我受死。前来抓捕的官吏没办法,就问他们的母亲,没想到母亲说得更绝:“家事应由长辈负责,应该被抓的是我!”郡县官吏都不能决断,只好呈报朝廷,请求定案,后来皇帝亲自下诏,给孔褒定了罪。

    吃梨可让,赴死可争,这种“一门争死”的义举,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我们不能说,孔融代兄争死的义举和他十岁时得到李膺的接见和赏识有多大的关系,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孔融后来的确继承了李膺的铮铮铁骨,在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他一直是最高当权者曹操的“反对派”,最后,曹操以不孝之罪杀害了孔融。

    像孔融这样的读书人,在中国历史上虽不算多,但也不算少。有人经常奚落这些如飞蛾扑火般与专制暴政对抗的读书人,说他们不够聪明,“不懂政治”。孰不知,中国文化人坏就坏在太聪明,太懂政治。

    人一聪明,便容易失掉良知;人太懂政治,便容易失掉正直。

    要我说,聪明不聪明不要紧,有没有良知很重要;懂不懂政治没关系,正直不正直很关键。

    孔融被杀的那一年是公元208年,距离李膺被杀正好40个年头。又过了54年,公元263年,三国时最有清议名士风骨的嵇康被司马昭杀害,清议之风就此风流云散。嵇康临刑前,写了一篇《家诫》,其中提到了孔融:“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说孔融求代兄死的义举,体现的正是忠臣烈士的节操。

    从李膺到孔融,从孔融到嵇康,中间贯穿着的是一条读书人反抗强权和暴政的主线,这是死亡的高压线,也是生命的地平线。这些铁骨铮铮的读书人,给中国历史的天空抹上了一道“血染的风采”。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说:“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读通鉴论》卷十二)孔融死后,知识分子的士气就低落了,嵇康死后,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清议就断绝了。是啊,每一次杀戮,对于知识分子的元气都是一次重大的摧残。嵇康死后,历史进入到了“后清议时代”,也就是读书人不谈政治、只谈玄理的清谈时代。于是,最能代表魏晋时代精神的一种风气诞生了,请看下集——坐而论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