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易经系辞传-拨乱反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辩义,巽以行权。

    生于忧患

    本章为著名的“三陈九卦”,依卦序选出由履至巽的九个卦,以德行释之。由于开头谈到作易的忧患意识,又称“忧患九卦”,似乎教人在乱世中依序修行之法。何以只选这九卦,其间有何关联?分三次陈述又是什么意思?谁提出来的呢?跟孔子有没有关系?这些问题深究下去,极有意趣。

    前章讨论衰世之意时,曾质疑:易之兴和易之作不同时,不可混为一谈。中古意指何时,亦难确断,是不是系下传十一章所强烈暗示的殷周之际,也有问题。周文王显然不是作易者,周易前有连山、归藏之说,应非虚构。文王的羑里忧患,刺激了周代商而有天下,使易一跃而为定国安邦的显学,称为易之兴不为过,但并不表示作易者也有忧患。其衰世之意邪?其有忧患乎?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所有这些相关命题,皆以揣测语气提出,以此带出后文,甚至加上是故二字,强调因果关联,实在耐人寻味。是衍文?是正文?是本即如此,还是反映了学派的主张?

    根据《公羊春秋》的说法,孔子思想和三代之盛的周文明,实有重大差距,大同社会和小康世的主张,无法折衷妥协,于是尊孔或尊文王,就成了数千年儒家的学派之争。《系辞传》成书,最晚可至秦汉,非出一人之手,反映重大争议实无足怪。借着诠释经典而阐扬自身理念,从古就是如此。孔子作《春秋》,不也表白“其义则丘窃取之”吗?

    周文王的羑里忧患,确能予人相当启发,今本《易经》的坎、明夷二卦,尚可窥其意蕴,但不宜过分夸大。宇宙奥秘无穷,人生智慧亦可不断生新。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公羊春秋》论文王,主张“法其生,不法其死。”这才是与时俱进的大气魄、真精神。

    作易者不起于文王,那起于何时、何人呢?伏羲只是画卦,并没说他作易。易传称作易者为圣人,谁是圣人?八八六十四卦这套学问系统,又是自何时起称易呢?已流传至今的先秦经典来看,《老子》够古了,五千言未及易。《论语》称易仅寥寥数则;《孟子》完全没提。《荀子》则有几处见之,但诗、书、礼、乐、春秋并论时,却不提易。

    无论如何,由画卦、易之作、易之兴,到孔子集大成,以及系传之作,肯定是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作传的人习易,起忧患之感,也算正常。孟子称“生于忧患”,系传云“生生之谓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丁逢乱世,往往恰是深入学习的殊胜机缘。大易与《春秋》相表里,而拨乱反正、据乱以致太平,即《春秋》主旨。

    进德修业

    忧患九卦依卦序选出,其间似有规律性:履、谦二卦相错,恒、益二卦相错,损益相综,困井相综。上经三卦,下经六卦。履之后五卦为谦,再后九卦为复,恒之后九卦为损,益之后五卦为困,井之后九卦为巽,这是随机巧合或别有心裁?以组合的三画卦论,独欠离中虚,忧患难见光明,人群网络须重新修补。巽下断最多,深入潜修,低调权变,才能化解患难?

    九卦全以德称之,符合易传尚德的整体思维。乾坤为易之门,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两卦言德者特多:德施普、天德不可为首、君子行此四德、龙德而隐、龙德而正中、德博而化、君德、进德修业、位乎天德、君子以成德为行、与天地合其德、德合无疆、厚德载物、至静而德方、敬义立而德不孤。其它各卦言德,多见于大象传:蒙果行育德、小畜懿文德、否俭德避难、豫作乐崇德、蛊振民育德、大畜以畜其德、坎常德行、晋自昭明德、蹇反身修德、夬居德则忌、升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渐居贤德善俗、节制数度议德行。至于经文本身言及德者,有五处:讼六三“食旧德”、小畜上九“尚德载”、恒九三“不恒其德”、六五“恒其德”、益九五“有孚惠我德”。系传各章称德者更多,盛德、至德、崇德、贤人之德、蓍之德、卦之德、神明之德,几乎成了德化的自然观和人生观。《说卦传》首章总结得好:“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履为德之基,忧患九卦之首,一切修德从实践开始,实践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标准。人生在各个阶段脚踏实地奋斗,久而久之,就有了可观的履历。

    谦为德之柄,柄指入手处,执持以应万变。谦让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谦受益,天地人鬼神都福佑。

    复为德之本,木下为本,即生命根柢之意。复见天地之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恒为德之固。坚守原则,立不易方为固。真理常道本存于天地之间,不假外求为固。

    损为德之修。惩忿窒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身心不断调整修行的极境,转而获益。益为德之裕。为学日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资源充裕,心量开阔宽裕,行事顺畅,一切绰绰有余裕。

    困为德之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困乎上者必反下,既有资源耗尽,才会深入开发新资源。井为德之地。渊泉时出,纾困济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是太上有立德的宝地。

    巽为德之制。灵动深入,潜移默化,因时因地制宜,逐渐化被动为主动,取得发号施令的地位,列为九德之终,大有深意在。

    由九德定位的用字修辞,不难看出其依序发展的脉络:在乱世中,首先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基地,脚踏实地奋斗,打好事业的基础。对外关系尽量谦和忍让,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避免无谓纷争。匀出心力培元固本,探讨真理,作长期剥极而复、改造现状的准备。大本立定,面对不断变迁的形势,仍得斟酌损益,在策略上作机敏适时的调整,以开拓生存发展的空间。即使如此兢兢业业,人生还有可能阶段性受困,一旦遭遇瓶颈,得再深入研发转型。积此耗时经年的努力,终于化解忧患横逆,取得最后的胜利。

    慎思明辨

    第一次陈述九卦,以卦境、卦德的定位为主,以下第二次,则强调修行历程的特色。

    履和而至,人生实践须心平气和,调和各方冲突矛盾,才可能达成终极的最高目标。履虎尾而不遭反噬,冒最高的风险触碰强敌的痛点,还能履险如夷,全身而退,非和不为功。和而不同,和实生物,阴阳冲气以为和,和才能以柔克刚,进而刚柔互济,促成社会的和谐。

    履为一阴五阳之卦,彖传称:“悦而应乎乾。”和其综卦小畜一样,懂得以小事大,善用杠杆支点,争取夹缝中生存的最高利益。坤卦讲究顺势用柔,其初六爻辞云:“履霜,坚冰至。”第一个字即履,坚冰至,和而至,至的功夫正为坤元创造力所在,由天至地,刚柔配合无间。离卦以柔中之德,铺展人际网络,初九爻辞亦云:“履错然,敬之,无咎。”坤、离皆由履开始,故称履为德之基,二卦尚柔,故云和而至。

    谦尊而光,系传的说法和彖传完全一致。彖传还有后文:“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谦卑处世,过程低调,最后结果却超越众人,没有人竞争得过他,还赢得众人的尊重,光明徧照。《尚书.尧典》称述帝尧之德:“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正合谦尊而光的表率。

    复小而辨于物,复见天地之心,心能辨物,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一阳起于五阴之下,故名为小,内动而为众阴之主,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故能明察万物。复初九小象云:“不远之复,以修身也。”一般解释是行为偏离正道不远,即能回头改过;其实就根源上说,不远即近,指的就是心。正心以修身,以彰显良知良能的创造力,故爻辞称“元吉”。

    复六二受初九的强烈影响,深刻反省,见贤思齐,小象云:“以下仁也。”显示初九为核心的生机,仁心仁德的象征,且看《论语》上怎么说?

    《述而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雍也篇》:“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人心在身,自反即知,故云不远。《孟子.尽心篇》发挥此义,有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卦序复之后为无妄、大畜,正是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之象。

    从小而辨于物,发展到万物皆备于我,进而如《系辞上传》所称开物成务,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可见心力的不可思议。复为德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禅云明心见性,自性生万法。复卦之义蕴,真是深远无极。

    小而辨于物,除了内视反听的心性修为外,还得讲求分析入微的思辨之术,精研万事万物之理,才不致沦寂蹈空。现存《大戴礼.小辨篇》有云:“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思维的功能与实事实物相应,才可能开物成务,篇名小辨,和小而辨于物之义理相通,撰作上应有关连。

    恒杂而不厌,仍在本心上立论。复的天地之心既立,往后还得长期存养,无论遭遇多复杂烦扰的情境,都如如不动,不起厌离之想。恒字为古版《易经》上一特殊字,不以亘古心,而以去掉底部一横的一日心取义,实有深意。此心亘古不变,高调到近乎荒诞,一日心为恒,却有务实修行的理论根据。一日包含昼夜轮替,已具阴阳幽明之义,经典中常以之为周期变化的计时单位。干蛊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命先庚三日,后庚三日;革命己日乃孚;复称七日来复。《尚书.皋陶谟》一日二日万机;大学日新其德。说通透了,其实一日并不为少,每天养成习惯,念兹在兹,惕厉修行,经久自然养成恒德。

    所以,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才会抒发感慨:“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颜渊篇》中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颜回不迁怒,不二过,孔子以之为“不远复”的实践表率,已见于系下传第五章。后世称之为“复圣”,可见其日新之功,超迈同侪,已进入习惯成自然的恒卦境界。《雍也篇》中孔子说得很清楚:“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三月不违仁,其实已符合《里仁篇》的设定标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颠沛皆人生杂扰之境,不违仁,必于是,即杂而不厌。

    杂而不厌的修辞,让人想起上章的“杂而不越”,之所以不厌不越,皆因中心有主。《杂卦传》释蒙卦为:“杂而着。”本心虽杂于习染,只要正确启蒙,仍能昭著光明。

    损先难而后易,惩忿窒欲,自我减损,开始当然不容易,行之己久,嗜欲渐浅,天机渐深,也就从容和易了。益长裕而不设,不设即无心自然,全无矫情造作。长裕的长,更显修养功深,德之裕已臻稳定态,心净国土净,心宽天地宽。《论语.雍也篇》樊迟问仁,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难而后获,先难而后易,正是积极转益。

    长裕的长,和恒卦有关,恒益相错,本有旁通之义。益上九求益过度,反而招凶,其爻辞即称:“立心勿恒,凶。”小象且云:“或击之,自外来也。”恒为德之固,本心具足自在。上九立心勿恒,有了外诱之私,百般设计施为以求益,坏了长裕而不设的格局,遂致凶险。

    困穷而通,穷则变,变则通,故卦辞首言亨。孟子论生于忧患章则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井居其所而迁,遭困之后,进行深入研发,劳动改造。井若开发成功,进入革卦,静峙不移,就足以改变整个世界。井卦卦辞称:“改邑不改井。”《大象传》云:“劳民劝相。”困的穷而通,即因凿井有成。

    居其所而迁的修辞,更强化了井为德之地的意象,又与《论语.为政篇》首章的譬喻相通:“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无丧无得,似北辰星光不灭,往来井井,即众星共之。

    巽称而隐,行事潜移默化,用心良苦深细,长期布署经营,终获成功,一切物事的安排,皆恰到好处。称有衡量轻重、精确计算,以至毫厘不差之义。谦卦《大象传》即云:“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下学上达

    第三次陈述九卦,将其终极功效作个总结:一陈时用之,二陈时用而,三陈则用以字,和《大象传》“君子以”的用法相同,将既有资源作最好的运用。

    履以和行,再次点出和的重要,以及履的实行特色。谦以制礼,社会规范的制定是为了弭平纷争,使不同阵营的成员能和平相处。履、谦二卦相错,有旁通之义。根据谦的原则制礼,礼制定以后,再以履的精神照章实行。履字本与礼、理义通,礼以理定,依礼而行。大壮卦《大象传》即称:“君子以非礼弗履。”

    谦为言之兼,表述任何主张皆兼顾各方利益和立场,以之制礼,最无偏颇。谦、豫二卦相综,谦以制礼,豫以作乐。豫之《大象传》故称:“先王以作乐崇德。”

    《论语.学而篇》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谦和处世,履以和行,相错两卦在礼上有了最佳呼应。克己复礼为仁,仁为礼乐之本,所以复卦亦与礼有关,而且探讨得更深入,为礼乐制度找到了合乎人性的根源。复为德之本,确实所言不虚。

    德之基建立在德之本上,履字中涵有复字,尸为作主之意,履其实就是“主于复”,依于仁而行礼。履卦和复卦关系之密切,亦见于乾、坤两卦爻的变化。乾九三爻变,为履卦,小象传云:“反复道也。”乾代表天理,九三为人之正位,复为天地之心,代天行道即履。九三爻辞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朝乾夕惕,合为一日,正合前述日新其德之理。坤初六爻变,为复卦,爻辞称:“履霜,坚冰至。”履的目的即为复,行道证道,以见天地之心。

    复以自知,和系传首章所称“乾以易知”不同。乾知大始,纯性自然;一阳复始,有了人心人性的觉醒。《老子》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又称:“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又云:“见小曰明。”小而辨于物,自知自见为明。复为德之本,上承乾卦的天道,下启离卦的文明,在生命演化上,有无比关键的重要性。

    恒以一德,久历忧患,不改常度。咸、恒相综,《尚书》有“咸有一德”篇,据说为伊尹所作,篇中不断强调一德的重要:“惟天佑于一德…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损以远害,节制嗜欲当然可以远离灾害。损、咸相错,用情不当易致伤害。益以兴利,益、恒相错,根基立定,将本求利,日进无疆。恒卦重一,但又不可太执着于一,否则难以腾挪变化。六五爻辞云:“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小象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即寓批判之义。恒卦卦辞欠元,开创力不显,处雷风动荡之时,不宜执一以自我设限。恒错为益,触类旁通,初九、九五两爻爻辞皆言元吉。损、益相综,六三致一,三人行则损一人,六五元吉,卦辞亦称元吉。恒、损、益三卦卦爻的错综变化,可见一与元的不同,以及“改一为元”的具体功效。

    困以寡怨,人生难免困顿,应减少牢骚抱怨,积极转型谋求出路。井以辨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转化一己小我的困厄,为生民造福,完全清楚公私义利之辨。《论语.宪问篇》录载孔子的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下学而上达,正是凿井汲井之象,不怨不尤,先从困以寡怨做起。《述而篇》记冉有问伯夷、叔齐,不仕周而死,心中可曾有怨,孔子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忧患九卦,以复的仁心仁德为本,因应不同的情境考验,展现出艰难而精彩的求仁之路。

    蹇卦外险内阻,寸步难行,形势不比困卦轻松。六二小象云:“王臣蹇蹇,终无尤也。”也从寡怨入手。爻变成井,劳民劝相,结集群力以突破困局。

    困为德之辨,井以辨义。人生困顿,会一蹶不振,或天蚕再变,可得慎思明辨,而复“小而辨于物”的基本功,不可或缺。

    巽以行权,权有权衡、权量、权变、权势诸义,一路机敏低调行事,终于取得发号施令的主控权。忧患九卦自履以和行始,至巽以行权终,首尾呼应,层次井然。巽为风,为天命的象征,下学而上达,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风行草偃,化及全民,人世忧患至此,已拨乱反正矣!《论语.子罕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共学相当于履德之基,适道相当于复德之本,立相当于恒德之固,权则为巽德之制,行权是学道的最高境界。

    若以《为政篇》孔子自述其为学历程来看,十五岁志于学,为履以和行,三十而立,为恒以一德,四十而不惑,为损以远害,五十而知天命,为困以寡怨,六十而耳顺,为井以辨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则为巽以行权。

    《帛书易传?易赞》中的三陈九卦,最终不是巽卦,而是涣卦。涣德之制、涣称而隐、涣以行权,很难解通,至少不如巽卦贴切。以卦序论,巽、兑之后为涣,风行水上、利涉大川,也有极佳的教化意涵。而九卦中,仅巽为基本八卦,若改为涣,则皆无纯卦,似乎也更齐整。但无论如何,仍以今本易传之义理优胜,版本考据的问题,还是以俟来日。

    三陈九卦,分三次切入陈述,似乎隐涵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德之基、德之本、德之地,明确标示出现成可用的资源,属地之道。和而至、穷而通、称而隐,显然涉及人道的运用。以自知、以辨义、以行权,参悟天命的终极意义,属天道。九卦的次序以三卦一组,三组卦群也有地、人、天的发展脉络。履依地而行、谦、复之外卦,皆为地势坤,三卦皆言礼,讨论人际互动。恒为一日心、损惩忿窒欲不离心、益有孚惠心,三卦皆重心,落实人道修行。困、井致命遂志,上探天人之际。巽申命行事,天人合一,成就终极关怀。易卦六爻,兼三才而两之,初、二属地位,三、四居人位,五、上及天位,由下而上、终而复始的奋斗历程,似乎给了忧患九卦排序上甚佳的灵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