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易经系辞传-唯变所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诸行无常

    本章起,连续三章谈“易之为书”,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评赞《易经》的特色。不可远,表示其切合人生日用,充满了实践的智慧。“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的劣根性往往爱好神秘,故弄玄虚。易学史上许多荒唐言,经不起理性的检验,就是如此。《易经》以简易立教,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昭昭大义,何涉虚妄?

    为道也履迁,此处的道,即“可与适道”之道,尚非“率性之谓道”的道,有人之为道的意味。《中庸》上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意识型态、主观看法,就是人之为道,所以不宜固守,还得因时、因事制宜而调整。上章论忧患九卦,以善变的巽为终极境界,巽德之制、巽以行权,充分说明此理。

    迁字依《说文解字》为登,有向上升进之意。孟子有称:“出于幽谷,迁于乔木。”益卦大象称迁善改过;井卦居其所而迁,下接元亨利贞四德俱全的革卦。屡迁不是坏事,人有主动寻求更佳环境的自由,孟母三迁即为显例。

    变动不居,尸古为居,即法古、以古为主之意。《易经》尚变,不主故常。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以易卦六爻模型的变化法则,仿真天道人事的兴革变迁。六虚即六爻,言虚表示暂住,任谁也无法据以为实,时势一变,都得离开。周流的周字,更有全面涵摄、循环往复之意,天道好还,风水轮流转。泰卦九三爻辞说得好:“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极否来,地天通泰变成天地否塞,亦转瞬间事,真正是上下无常。泰六爻全变为否,恰好也是刚柔相易。

    爻变的概念,即刚柔相易,最极端的便是错卦的现象。易象所有的变化,皆可纳入四千零九十六种爻变类型来说明。上下无常,除泰极否来之外,剥极而复、晋转明夷、夬决遇姤、冥升变困、丰穷转旅、既济未济等,皆为显例。革卦更是典型的上下易位。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文言传》亦称其上下无常,而以“非为邪也”慰勉之。

    既然世事变化如此难料,我们切不可拘碍执着,应永远盯紧变化,作最恰当的调整。“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大破大立,颇有粉碎一切既定章法结构,随时俱进,剎剎生新的透悟和胆识。作为一部垂教万世的经典,居然自我解构,劝人不可为典,这是何等超绝的智慧?何等开阔的心胸。

    典要的要,本义是人身的腰部,引申为居中约束之意。要领、要终、要归、要求,人生在世,总是希望掌握一些简要的法则,以对未来有所控制,却往往事与愿违。不可为典要,澈底去除妄想,唯变所适,才是唯一真正可行的创造之路。

    恐惧修省

    然而,这种大破大立的真谛,适合上等根器人领受,一般人生行事,还得谨守节度,步步为营。出入以度的度,就是分寸、分际,拿捏得恰到好处,可绝不容易。毫厘之差,可能谬以千里。节卦彖传称节以制度,《大象传》以泽上有水之象,提示人“制数度,议德行。”于度的学问大有讲究。水位过高,有泛滥之虞,过低有枯涸之患。最好设立标尺,精密度量,以便适时调节。换言之,数度既立,还得视情况决定人的作为。议德行的议字,显示人运用时必有的弹性空间,所谓的节,仍是活节。

    节卦初九不出户庭,无咎;九二不出门庭,变凶。一爻之差,吉凶迥异。六三不节则嗟,六四安节获亨,守节为人位本份。九五甘节有尚,上六苦节贞凶,过度节制,反致凶险。人生立节,为的是求甘,而非自苦。率性自然之谓道,矫情苦节不可贞。

    外内使知惧,外内对应出入,人生行止,总不脱离这些范畴。知惧和惧不同,多了清明的理性思维,知惧什么呢?

    震卦《大象传》云:“君子以恐惧修省。”彖传称:“惊远而惧迩。”上六小象且云:“畏邻戒。”充满了戒慎警惧之辞。震为积极行动、承担大任之外,如此小心翼翼,所为何来?

    《说卦传》称:“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卦彖传且称:“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出入以度,震卦的特点就在出。出外主持政事,能不能经得起连续的震撼考验,始终维持主导权?修齐治平,须以诚意正心为本,行大事会否被权势熏染,而沦丧了内心的主宰?《中庸》开篇提戒慎恐惧,导出“故君子慎其独也”的结论。知惧连通内外,深度内省,操持外事均与之有关。故《大学》提慎独,强调诚于中,形于外。

    震卦言出,巽卦言入,沉潜深入才能体悟天命之所在,低调行事,不致遭受迫害。出震入巽,皆得知惧。出入以度,一切又得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过火了仍会出毛病。巽卦九五贞吉,长期经营布署,终于入主江山,得了便宜切勿卖乖。否则成为上九“丧其资斧,贞凶”,能入不能出矣!震卦六五“无丧有事”,确保政权,必须谦逊收敛。否则变为上六岌岌可危的征凶之局,能出又不能入矣!

    前章言巽为忧患九卦之终,可谓饱历忧患。一再深入沉潜,对天命人事皆有周悉的察识,不但了解忧患的表象,也清楚忧患发生的原因。明于忧患与故,知幽明之故,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知其然,复知其所以然,才能吉凶与民同患,进而团结众力,与民除患。

    以最痛苦的明夷卦为例,全卦充满了忧患。鸟飞折翼,三日不食,夷于左股,夷于南狩,那么忧患之故为何?显然是不明晦的上六。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多少也指出由晋而明夷,从日出到日落的因果关连。《小象传》云:“失则也。”则为天则,率性之谓道。违逆自然去强势操作,造成全局黑暗,六四所谓的明夷之心,正指此爻。祸源既知,如何除患呢?九三在下揭竿起义,当然是主力。而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再于出门庭,和九三里应外合,亦厥功甚伟。六四这一入一出,就是出入以度,和九三的呼应配合,就是外内使知惧。九三负除患重任,必须寻求最佳战机才出手。六四打入卧底,更得戒慎恐惧,以免破局。六二依附九三,《小象传》称:“顺以则也。”顺天则行事,以克制上六的失则,明夷才有重见光明的可能。九三得道多助,爻变成复,明夷之心成了天地之心。

    存乎其人

    无有师保,易教强调各正性命,自昭明德,师父领过门,修行在个人,人人以自性为师,才是终极的解脱之道。如临父母,就是如临自性,父精母血是我们生命的来源,敬慎其性,要像敬事父母一样。乾坤为父母卦,万物资始资生;复为小父母卦,人心人性发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本为易教宗旨。

    初率其辞而揆其方,率即《中庸》“率性之谓道”的率,为因顺遵循之意。辞即卦爻辞,尤指爻辞,为性情的表征。《文言传》论乾九三,有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立其诚即立己诚,修辞皆为立性。系下传首章且称:“圣人之情见乎辞。”易辞顺性达情,针对人生种种不同的处境,作出最深透的分析和建议。习易者由辞知其性情,即可推度设想出应变的方法。揆其方的其字,仍是自己之意,所谓自性生万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易辞并不提供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刺激诱导人建立自我,有了独门绝活,处理事情就有既定的章法。率其辞而揆其方,属习易揣摩的阶段。既有典常,表示自我树立,习易有成,故称既济之既。由于典常已有个人量才适性的考虑,所以不是那块料,还不能真正实践真理。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本章所下的结论精辟至极。完全突破了一般因循宿命、人云亦云的业障,积极肯定独立人格自由发展的创造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类似的思维在易传中处处可见。系上传末章即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张载所谓:“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占教人“有是德,方应是占。”确非虚言。

    本章论述,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可为典要一句,尤为关键。无有师保,道不虚行,皆由其衍发而出,可称是易教之魂。《中庸》和《易经》相表里,首章开宗明义,与本章论旨完全切合:“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既然道不可须臾离,易为弘道之书,故称不可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