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易经系辞传-同功而异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原始要终

    本章谈易之为书,专论六爻结构,尤其是提出了所谓中爻的问题。卦中二、三、四、五爻依序重组,形成所谓的互卦,自古争议即多。好好研究本章,应可有正本清源之效。

    原始要终以为质,追溯事情的开始,并据此推断其结果,是《易经》这门学问的本质。六爻相杂,爻性有阴有阳,间杂出现;唯其时物,最重要的是把握其随时变动的关系。要终的要,和上章典要的要同义,有居中约束、要求控制之意。《系辞上传》第四章称原始反终,或原始及终。时物的物,指爻而言。系下传第六章称乾为阳物,坤为阴物。第九章则称“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唯其时物,唯变所适,唯精唯一,唯有特殊义。万事万物皆随时流转,剎剎生新,不守其故。

    其初难知,初爻方有端倪,不易辨识清楚。乾卦的潜龙勿用、坤卦的履霜,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上易知,上爻物势已极,天下皆可共见,亢龙有悔和玄黄血战,多半不能避免。爻称初不称下、称上不称终,于时位上皆有取舍考虑。初爻为本,为树木的根柢,上爻为末,为树木的枝梢,又寓有本末终始之义。大过卦初、上两爻为阴,中四爻为阳,彖传即称:“本末弱也”。

    初辞拟之,由于其初难知,所以任一卦初爻的爻辞,皆有拟议的成份,希望能精确摹拟其情境。卒成之终,初爻一定,往后顺理成章,即可一直发展到上爻。整个看来,《易经》特别重视初爻的基础意涵,以及见微知着的思维训练。

    以泰、否两卦为例,初爻爻辞皆云:“拔茅茹,以其汇。”拟议完全雷同,往后究竟是泰是否,非常不易判断,此即其初难知。若智者知机,看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了正确的准备。泰卦“征吉”,否卦“贞吉亨”,即可趋吉避凶而得利。泰否消长有其周期性的循环,泰极否来,上六“城复于隍”不难预知。否极亦转至同人于野的新境界,上九“倾否,先否后喜”,亦意料中事。此即其上易知,卒成之终。

    杂物撰德

    初、上两爻位谈过后,往下论及中爻。杂物撰德,根据阴阳爻间杂出现的状况,以撰述其可能的际遇和表现。辨是与非,澈底辨别人事的是非对错;则非其中爻不备,那么非研究其二、三、四、五爻的历程变化,否则必不完备。《系辞下传》第六章有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下传第二章亦称:“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两段说的,就是杂物撰德。

    中间四爻,三、四为承上启下的人位,二、五分居内外卦的中心,五爻且为全卦最高领导的君位。这四爻的关系分析清楚,最后的是非成败,存亡吉凶,便是足不出户,闭门家居都能预知。噫表示对中爻之妙的赞叹,亦要存亡吉凶的要字,仍是居中约束,以期许最后结果之意。

    中四爻再加上初、上两爻,所形成的复杂奥妙的全卦结构,其特性会反映在总括论述的卦辞中。智者深入研究卦辞,对该卦的吉凶祸福,就可有大致的掌握。彖辞非指彖传,系传中所称之彖皆指卦,彖辞即卦辞。思过半是很有意思的说法,以要求精确度较高的问题来看,例如人生成败攸关的重大危机,其实是远远不足的。换言之,若欲原始要终,除卦辞外,还得详细研究爻辞,全面掌握其变化的趋势,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卦中以五爻为君位,居高临下,掌控最多的资源,一般皆为卦主,影响全局至巨。其它各爻,或多或少都得考虑跟他的关系,以定行止。二爻与五爻相应,四爻上承五爻,在全卦中配合行事最密切,故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同功是同佐五之功,异位指一在野、一在朝,有分工合作的意味。其善不同说得好,人生任事总期有所贡献。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乾九四《文言传》亦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二多誉,居下卦之中,颇孚民望,和五爻距离又远,不易针锋相对起冲突,亦深得五爻倚重赞扬。四多惧,伴君如伴虎,一句近也,道尽千古重臣心事。四距五太近,与闻机密,也可能包括人君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私行。一旦五爻出状况,四爻又最可能取而代之。这种高度敏感的共事关系,实在险不可测。

    柔之为道,柔指的是爻位。二与四皆为阴柔之位,本身不宜主事,最好贴近主事的君位,取得奉令执行的权柄。若离权力核心太远,则可能被边缘化,故云不利远者。前面说四爻近,显然远者是指二爻,既然不利,何以又称二多誉呢?道理也很简单:吃不到羊肉,也不沾腥膻。二爻正是因为离五爻够远,威胁不到五爻,距离造成美感,也提供了安全。其要无咎的要,仍是居中约束,以保善终。其用柔中,二居下卦之中,做事合乎中道,善处人际关系。

    以蛊卦为例:六五为干蛊之君,爻辞称“用誉”,显然是起用多誉的九二,利用其清望,以推行改革。九二下乘初六,拥有广大民意支持;上应六五,又蒙国君重用。却仍不能放手施为,爻辞云“不可贞”,其故安在?

    原来,六五本身就是澈底改革的最大障碍,九二爻辞所称“干母之蛊”,母即指六五。改革毕竟不同于革命,九二再有热情和魄力,也动不了根源体制,只好妥协放过。《小象传》云:“得中道也。”正应了本章讲的:其要无咎,其用柔中。反观六四,近承六五,深识个中利害,不但不认真改革,反而假改革之名,行丰裕个人利益之实。爻辞云:“裕父之蛊,往见吝。”吝为文口,逢君之恶,文过饰非,以期保住权位。爻变为鼎,可见其据位分肥的用心,六四的作法,岂非四多惧?

    再以履卦为证:九五“夬履贞厉”,为乾纲独断之君。九四“履虎尾”,真正伴君如伴虎,小心戒慎,“愬愬终吉”。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完全远离风暴圈。爻变无妄,又是其要无咎,其用柔中。

    柔危刚胜

    三与五亦同功而异位。三、五皆处阳刚之位,可积极主导行事,但结果往往不同。三爻多半遭凶,五爻则多建功,这又是什么缘故?道理更简单了:五爻君位为贵,三爻臣位为贱,等级有差,莫可奈何。三爻居下卦之巅,仍得受全卦之君五爻的督责节制,稍一踰越失职,必遭严惩。由此看来,君位对全局的影响深重,其它各爻,无论居阳居阴,为主为从,必须重视和君位的协调关系。

    其柔危,其刚胜邪?最末二句以疑问语气表述,究竟何所指?过去的解释多半延续三、五之论,三虽多凶,五虽多功,二爻皆居主事的阳位,仍以当位称职为佳。换言之,九三、九五表现稍胜,六三、六五则有难以负荷的可能。由于各卦情势有异,并非绝对如此,所以也只提个大概的看法。这样讲,当然不会不通,但九三强于六三多半没问题,九五强于六五就见仁见智了。事实上,几个重视高层管理的卦,如临、鼎、大有、晋、升等,君位皆为六五,而非九五。临卦六五且称:“知临,大君之宜,吉。”六五虚中尚贤,易激发全员的创意和参与感,不似九五刚愎自用,容易走上独裁之路,可能才是更妥适的领导统御之术。

    再者,此处的刚柔若指爻性,前面论柔之为道、其用柔中时,又指的是爻位,似乎也转得太快,至少嫌交代不清。有没有可能,其柔危、其刚胜这两句,是全章有关中爻的结论,涵盖二、三、四、五爻呢?亦即刚柔仍指爻位,而非爻性?二与四居柔位,须依人成事,或近而多惧,或远而无咎,都是因为其柔危。三与五居刚位,可直接主导局部或全部事宜,不论遭凶或建功,总是其刚胜。

    三多凶、五多功的实例颇多。再以履卦为例:六三为全卦唯一阴爻,却居于须积极主事的刚位上,不但不能发挥以柔履刚的特色,反而躁动惹事,遭虎噬之灾。小象称“志刚”也,所释颇切,志刚却缺乏刚的实力。武人为于大君,只是局部专业的技巧,不具备君位盱衡全局的器识,一味蛮干,当然致凶。九五就不同,当位中正,志刚力也刚,虽然不和柔,令众人敬畏也能成事。六三、九四皆称履虎尾,九五本身即猛虎,用不着摆笑脸去伺候别人。这就是贵贱之等的实力原则,或干脆称丛林法则,六三强争也没用。

    同功而异位,除了强调其位异之外,也注重其功之共同。人人在其位分、性分上努力,虽然禀赋及后天际遇有异,都有修成正果的可能。《中庸》即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社会团体中,人人尽其本分,充分协调合作,也可能扭转逆势,共成大功。利如蹇卦,内忧外患,艰险难进,三、五两爻阳刚当位,即有分头整合之功。九三往蹇来反,回头整合内部派系矛盾;爻变成比,谋求合作的态势明确。九五大蹇朋来,力拒外患;爻变成谦,虚怀若谷,包容异类。蹇卦彖传称:“往有功也。”正是三、五同功异位之效。

    再如涣卦,全局涣散,离心离德,二、四两爻协助九五,力挽狂澜,亦属佳例。涣卦彖传称:“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即分指九二、六四。至于“王假有庙,王乃在中”,则为九五。三爻各尽己责,三爻齐变为晋,又成旭日东升之局。彖传遂下结论:“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佐君治民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传统皆以佐五而言,其实也可以换个观点,二者都在争取初爻基础民意的支持。二与初为承乘,四与初为应与关系,中央与地方的施政绩效,都得落实到初爻上来检验。如此,二者所同之功,可一言以蔽之:佐君治民而已。

    以上述涣卦为例:当民心涣散之际,九二涣奔其机,极力奔走以安定基层。六四涣其群,抛弃部门本位主义,以国家整体利益为依归。涣有丘,丘即丘民,有丘即拥有民众支持,经营重点仍然落在初六。

    再如鼎卦:六五、九二相应与,九二鼎有实,六五小象称“中以为实”,很明显五应重用二,以推动新政建设。但六五、九四又有阴乘阳的不正关系,可能错用无能的近臣,而疏远了九二。因此,九二爻辞才称:“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怨偶曰仇,指六五;朝政为九四把持,称有疾。虽一时不得发挥,投闲置散,九二下乘初六,拥有雄厚的民意基础,也不必急着有什么突兀的政治动作。等九四破绽百出,不能胜任了,六五自会来找九二善后。九二爻辞最后称吉,九四为凶,长期竞争有了结果。九四“鼎折足”,鼎足正为初六,政绩太差,失去了基层民意的支持。

    多誉、多惧、多功、多凶,既称多,就不是全都如此。例如观六二“窥观”,小象称“亦可丑也”,即不誉。豫九四“由豫大有得”,不惧。屯九五小象称“屯其膏,施未光”,无功。谦九三小象称“劳谦君子,万民服”,不凶。

    最后,我们来审视所谓互卦的问题。其实《易经》经传本身从未言及,本章所论中爻,亦只涉及爻位及爻际关系之比较,并无上互、下互组合方式之陈述。杂物撰德一语,有人认为就是指互体、互卦的操作组成,似乎亦乏充分论据。还有人认为,传文既称六爻相杂,便没有理由将初、上两爻排除在外。由此互卦的变化更趋复杂,一卦中可重组成五个互卦。民初周善培据此写成《周易杂卦证解》一书,引例回环互证,颇有义理。然而,所有这些衍伸的论述,并不能直接由本章推导而出。

    那么,互卦、互体的理论,是何时发展出来的呢?孔子之前有没有?汉代易学中,爻辰、纳甲、世应、飞伏、升降多种说法,均有烦琐绞绕、难以自圆其说的通病。互卦的衍义则精深奥妙得多,卦中蕴卦的观点,也合乎宇宙人生的实际,值得深入钻研,并发扬光大。互字造形极美,上一横代表天,下一横为地,中间所呈现的,正是上下重迭交流之象,和互卦依三、四、五,及二、三、四爻的组合方式酷似。一卦六爻的模型,上下卦间并非截然不可流通,人在大组织中再设组织,具有多重角色定位,也是情理中事。

    依本章诠解,中爻应指中间四爻,有人说为居上、下卦之中的二、五爻,或居全卦之中的三、四爻,都有些说过头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