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易经系辞传-开物成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知来藏往

    本章继续论易之用,但头绪太多,思想也嫌芜杂,前言还未必对后语。文中“是故”二字出现六次,却没有承上启下的逻辑必然性,合理推断,当有阙文。有关河图洛书那段,几近神话,与义理风格不类,甚至有可能是后人妄增的意见。《系辞传》基本上仍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明显受了道家不小的影响。总之,本章论述不如上章精纯。

    首段引用孔子的话,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释易之用,问题是孔子的看法说到哪里为止呢?应该在第一个是故之前。物为一切人事物的总称,开物即开发利用天地万物的资源。《中庸》所谓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及尽物之性。成务已见前章,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开物成务四字,其实已涵盖尽天地造化、人事兴革的所有道理,而易的宗旨亦在于此。如斯而已,孔子言下之意,似对时人于易的误解有所驳正,而且多半是所谓怪力乱神方面。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专述科技的开发利用,其名即导源于此,天工二字出于《尚书》:“天工人其代之。”人代天工,开物成务,多么健康踏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系传作者秉持孔子之意,说出第一个是故:通志、定业、断疑,且皆以天下为重,决不陷溺于小我之执。由断疑又引发第二个是故:揲蓍成卦,可断天下之疑。依大衍之法,十有八变而成卦,成卦之前圆转变化、阴阳不测,没法预知最后结果,称圆而神。成卦之后,尘埃落定,依卦辞卦象可作明确的解读,称方以知。但所成之卦中,六爻还可能有变化,为9为6,爻变是否带动卦变,仍须以天地之数55去检验。引伸触类,才能全盘掌握变化的行情,这就是六爻之义易以贡。易即变易、变动,阴变阳、阳变阴,贡有贡献、赐告、成功之义,至此才算克竟全功。

    圆和方的对比极具哲理趣味,所谓天圆地方,并非指外形,而是指其象征意涵。《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有云:“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道的行健不息、周而复始、圆融无碍称圆;地道的厚德载物、敦笃实践、配合无间称方。圆主开创,阴阳不测;方为守成,中规中矩。

    方字有模仿效法、定域定准之意,在《易经》经传中亦为常用。坤卦六二称“直方大。”文言释云:“义以方外。”恒卦大象称:“立不易方。”益卦彖传则云:“其益无方。”复卦大象:“后不省方。”观卦大象:“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姤卦大象:“后以施命诰四方。”离卦大象:“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未济卦大象:“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坤效乾,地法天,以方为德。恒守中任常,不轻易改变立场。益灵活应变,因事制宜,不拘泥于固定方式。后为地方诸侯,相对于中央天子的先王而言,又有后王之意,在行政层级与文化理想上,均居较次一级的地位。后不省方,仅以施命诰四方,见出行动上的谨守分寸。先王省方,省除了到地方视察外,也有观察思考以反省调整之意。观卦神道设教,神无方,不守故常,可使天下服。离卦重继往开来的文明创造,也不以一方为限,而光照天下四方。世界化、国际化,并非不重本土,任何人成功失败,仍与选择落脚处生根固柢有关,故而未济称:“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圆而神,方以知,易以贡,于变易中见不易,不易中又生变易,虽为蓍卦而言,实可用之于人生行事。经过这三道探索的程序后,人对未来已有足够的先见之明,却不轻易泄漏。退藏默运,从容布局,吉凶成败都与民众共忧同患。

    洗心二字启人疑窦,按辞类应属名词,但心怎么可以洗呢?后世读者很自然就往清净心、涤除玄览,或庄子“心斋”方面去联想,甚至发展出“洗心革面”的成语。革卦上六不是称“小人革面”吗?蒙卦言初筮告、比卦强调原筮、观卦称盥而不荐、复卦见天地之心、明夷又有污秽黑暗的明夷之心…嗜欲浅者天机深,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似乎言之成理。洗心成了一种高度修行、超凡入圣的境界?

    如此,则退藏于密就更像是佛道二家深深遯隐的风格,然而,下文又称吉凶与民同患,入世承担的气势一点也没退缩。孔子所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乾卦九四文言云:“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天下有山曰遯,泽上有地为临,两卦相错,进退的态势澈底相反。遯世固然可以无闷,解决现实忧患,只怕力有未逮。若真是退隐,又如何奢言吉凶与民同患呢?

    洗心的洗,应该仍如诸多旧说之解,为先见之明的先。其实洗、先二字古即通用,太子洗马的官职,意即太子先马。继揲蓍、成卦、爻变之后言洗心,不应是涤除染习,而是成竹在胸,洞烛机先。知几之后,还得严守机密以免败事,这就是退藏于密。系传第八章引节卦初九,有云:“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以传解传,退藏于密和隐遁无关。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蓍的功能帮助我们知道未来,卦的功能储藏了许多前人的智能和经验。究竟谁有这样贯通过去未来的本事呢?谁创作了像《易经》这样伟大的经典呢?大概是古代那些有绝高智慧,且能以和平方式解决重大纷争的人物吧?

    《尚书.洪范》称领导人须“敬用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聪明睿智,代表视听思都到了极高的境界。《易经》临、观二卦,所诉求的重点即在于此。

    临卦君临天下,六五君位爻辞云:“知临。大君之宜,吉。”《大象传》称:“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智慧和深思,为成功领导必备的要项。观卦用心观察,九五君位小象云:“观我生,观民也。”《大象传》称:“省方观民设教。”观察反省,听取民意,以为施政参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睿字依《说文解字》解释,为:“深明也,通也。”有反复究思,声入心通,及响应不穷之义。睿智非一般浮浅小智,想得长远而深透。《管子》一书有云:“思之思之,鬼神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

    精气之极,即至神的境界。神武而不杀,武本有止戈之义,最高的武德,自能全己全敌,不战而屈人之兵。乾卦彖传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咸卦彖传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上下经之首,天道人道皆以和平共存为尚。

    神道设教

    下段以是以开头,接着又说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是字恐怕非连接语或虚字,而系意有所指。《说文解字》释是字云:“直也,从日正。”释正字则云:“是也,从止,一以止。”日正当中为是,正直无偏为是,止于一、止于至善为是。人生当实事求是,组织各派系不可各行其是,国家发展有争议时,得召开国是会议。《论语.里仁篇》则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全部易象的变化,其实也是始于是,终于是。乾卦初九潜龙勿用,《文言传》云:“不见是而无闷。”未济上九爻辞云:“有孚失是。”从第一爻阳居阳位,有是而不显现,到最后一爻阳居阴位,乐极生乱,而失去了是。天人之际所深蕴的义理,着实耐人寻味。

    上经演天道,下经明人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在探究一个是字,成就一个日中为明的正道。人生艰苦修行,一旦是了,即可了悟天道,也能明察人事之所以然。民之故,仍在天之道的范围内。人是自然的产物,容或有其特殊性,却不可能违反自然的共通性。

    兴神物以前民用,依上下文语意来看,是指发明并倡导筮法,以供民众临事决策时使用。但以神物观整部《易经》,赞其生生不测之妙,亦无不可。圣人创作《易经》,是为了严谨持身,净念修行,并提高思维与实践能力。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生命的学习永无止境。神明其德的其字,是指圣人本身,既前民用,又修己德。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观音菩萨还不断念佛呢?

    神明二字连用,屡见于易传,如《说卦传》首章即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概括来说,阴阳不测之神,代表一阴一阳之道,由体起用,为天地造化之妙。大明终始之明,则为离卦的概念,强调人事的继往开来,薪尽火传。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既通天道,又通人事,依此而发明蓍法,正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神明其德,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化育万物,与天地参。

    斋戒二字有浓重的宗教意味,借着某种敬天祭神的仪式,以涤除习染,节制嗜欲,提高清明认知的能力,促进天人互动的关系。《易经》中有大量的祭祀行为,元亨利贞的亨字,通享,本有祭祀之义,而揲蓍演卦,也可以视为某种广义的祭祀。蒙卦卦辞云:“亨…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由亨、渎、告与不告等字,可见一斑。最后利贞二字,点出正心诚意的重要,再次呼应日正为是,止一为正的精义。

    蒙卦彖传称:“蒙以养正,圣功也。”初六发蒙,小象云:“以正法也。”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关键即在一正字上。老师为已发之正,学生为潜在未发之正,透过老师以身作则的示范,而获启发。此正的根源何在?

    乾卦彖传有明确的解答:“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天命之谓性,芸芸众生各有其正,非可期其必同。所谓启蒙发蒙,只是心心相印,以正引正,师父领过门,修行在个人啊!师卦彖传故而称:“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能因顺众人心中自有之正,去开导启发,使之各得其所,即成王道政治。

    再如屯、临二卦初爻,生命的自由发展,《小象传》皆强调:“志行正也。”无妄卦辞称:“其匪正有眚。”大畜彖传云:“能止健,大正也。”二卦内外兼修,往下的颐卦,彖传遂总结为:“养正则吉也。”离卦彖传更称:“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可说全易之精神,皆在求是与持正。

    斋戒的真谛不在口斋,而在心斋,只要心正意诚,实可不忌荤素。萃卦卦辞称:“王假有庙…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宗庙祭祀,杀牛以上供。鼎卦象征政权,君主将祭祀后的胙肉分给大臣,彖传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困卦九五有言不信,爻辞称:“利用祭祀。”九二困于酒食,爻辞称:“利用享祀。”只要信念坚定,皆可脱困。豫卦《大象传》云:“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荐是上供,殷为殷勤郑重,盛大铺张。藉此崇德报功,营造欢乐气息,以激励团队斗志。

    观卦的宗教味最重,卦辞云:“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全为庙堂祭祀观礼之事。盥是祭之始以水净手,有斋戒沐浴之意。荐当祭之中,牺牲贡献。由盥到荐,始终对礼敬的对象虔诚信仰,不稍懈怠。为什么不荐呢?如此岂不是程序未完,有始无终吗?传统的解释大致皆依王弼的看法,以盥时庄严肃穆,精神专注为尚,荐时则烦扰热闹、流于形式而已,故不足观。《论语.八俏篇》记有孔子之言:“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似乎为此说左证。

    然而,孔子此言特有所指,为不满现状的一时牢骚,难为万世定论。而且《易经》卦辞的创作,当在孔子之前,以后证先,亦不足为训。再检验彖传及《大象传》的思想,盥而不荐,很难说得通。观卦彖传称:“下观而化也…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祭祀的目的是为了化民,让一般人看了能受感化。《大象传》则云:“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为图教义风行,必须深入了解各地风土民情,因时因地,设定教化的方式。换言之,观卦的重点在深入浅出,务求通俗,不宜崖岸自高,而拘限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盥的意境固然好,一般信众仍得透过荐的形式,来接近真理。好的主张和观念,若不大力推荐,热情营销,怎么让人接受呢?豫卦以殷荐鼓舞群众,观卦化民成俗,岂可不荐?系传首章岂不云:“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不荐的不字应该有误:若属形误,当为丕字,丕为盛大之意。若为音误,当为必字,《孙子兵法》中,不、必二字,就有相误之例。“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必趋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虚实篇》这段料敌的文字,版本流传就有出其所不趋、守其所不攻的谬误。总之,盥而丕荐、盥而必荐,不但不能不荐,还得大荐特荐!既冷静深入,又热烈普及,有始有终,澈上澈下打成一片,才符合观卦的主旨。

    豫、观二卦彖传中,皆有“四时不忒”。由天道运行的没有差误,期许人事的观察和预测,亦能绝对精确,以收民服乃至天下服的效果。这就是斋戒的好处,既明天道,又察民故,正是神明其德。可能也因斋戒二字的出现,让不少旧注对洗心作了宗教味过浓的解释。其实观得洗心,豫却须有洞察未来的先心。观和豫都得与民同乐,与民同患!

    制器尚象

    往下又以“是故”开头,以“谓之”为辞,定义了一堆概念,从基本面的乾坤,谈到最高运用的神。至于本段与前段的关系,只能说透过神字或乾坤,而有连系:圆而神、神以知来、神武而不杀、兴神物、神明其德。前段“神以知来,知以藏往”,也有版本为“乾以知来,坤以藏往”。其实,以天圆地方之理来看,都差不多。

    阖户、辟户的意象,相当具体而生动,显示乾、坤的作用密切相关。坤卦六三含章、六四括囊,都有紧掩门户之象。乾卦见、惕、跃、飞则有开辟之象。一阖一辟自然就造成了有节奏的变化,而资源亦随之流通往来。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遂成泰卦之象。

    变通之后,即能生生万物,显现出来为人所感知,就称作象,更进一步有了确定形体,则称为器。制作器物,供人学习使用,称作法。将这套法则全面运用于人民生活,任谁也离不开它,就叫作神。

    前章论圣人之道,以制器者尚其象,象在形先,故而为制器所尚。法在器后,欲制新器时,得师其意,不师其法,而尚象则是寻其意的必经步骤。

    《易经》六十四卦中,井、鼎二卦的卦名为确有其物,且均为人造的器物。鼎卦的卦形即有鼎之象,初为鼎足,二、三、四爻为鼎腹,五为鼎耳,六为鼎铉。彖传云:“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烹饪为造鼎之意,上祭天地神明,下赐辅佐群臣。为政称调和鼎鼐,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太公兵法《六韬》则坦言:“取天下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

    以木巽火为鼎之象,巽乎水而上水,则为井之象。养而不穷,普济群生,为造井之意。古代有水井之处,即有人家。改邑不改井,政治区划会变,民生的基本需要永远不变。卦辞称:“往来井井。”《杂卦传》云:“井通而困相遇也。”往来不穷谓之通,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井卦正合此旨。

    井的错卦为噬嗑,其《大象传》云:“先王以明罚饬法。”噬嗑有残酷政争之象,依《系辞下传》第二章,制器尚象的说法,又有商场交易之象。金钱和权利的角逐领域,最需要立法以规范,否则不知伊于胡底。噬嗑谐音市合,古代市井小民的生活方式及交易秩序,皆须遵守法则,利用出入,民咸用之。

    鼎为国之重器,富丽堂皇,井则非常平民化。依卦序发展,由井至鼎,须经革的步骤,此义尤深。一方面明示革为平民革命,鼎为全民共和,非仅改朝换代而已。另方面,革为人革天命,前井后鼎,更凸显人能制器的可贵。

    民咸用之谓之神,真是神字的上好定义,完全摆脱了虚无飘渺、不切实际的俗情。

    改一为元

    易有太极四字,突兀冒出。前接是故二字,可能由乾坤阖辟而来,故而往下又云是生两仪。太极一词最早可能见于《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该段是在论道,道若在太极之先,则太极即非一切创造的本源。后世周敦颐撰《太极图说》,亦称:“无极而太极。”头上安头,大大减低了太极的份量。这些恐怕都是受了老子“有生于无”、“道生一”思维的影响。老子以无立教,大易则盛张万有,一句易有太极的有字,和是生两仪的是字,都对宇宙人生作了全面的肯定。

    《序卦传》第一个字就是有:“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不提乾坤的卦名,直接由代表万物的屯提出有天地。“唯万物”一语,尤其引人深思:易理主张唯心,还是唯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下经部份亦从有字开始,天地人的存在,昭然无疑。首卦咸无形无象,略去不提,直接从明确定形的恒卦开始讲,亦见出修辞的匠心。

    不仅《序卦传》的语脉中多以有字符串连,由无妄、大有二卦的命名,也显示《易经》崇有的精神。无妄《大象传》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一切众生历历真实,绝非虚幻。大有则人人皆有、一切皆有。

    易有太极的易字,即指生生之象,一语揭示所有现象必有本体存在,为其创造根源。本体不可见,可见的为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吉凶和大业。吉凶为失得之象,见乃谓之象,富有之谓大业。系传前几章的定义,又充分说明了万象皆有。

    是生两仪的是字,为日正、止于一、直而无偏之义,前文已分析过。《易经》虽千变万化,始于是,终于是,是即能生生不息,不是或失是,则生机滞塞。

    四象依传统的说法,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由阴阳两仪重迭交互而成。筮法中的9、6、7、8,四时的夏、冬、春、秋皆可与之对应。四象再分阴分阳,自然得出三画的八卦。

    八卦定吉凶,此处的八卦应指六十四卦,由八卦互动而生。三画的八卦各有特性,无所谓吉凶,六画的六十四卦,才有吉凶祸福可言。系传中所谓的八卦,有时即代表六十四卦,在大衍之章中已经说明。

    吉凶生大业,明示人生大业的开创,必从无数艰险成败中而来。富有之谓大业,今日丰富奇诡、无所不有的生态世界,不也是物种演化,不断竞争突变而生么?

    太极生两仪的生字,只是自然显现之意,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可言。仪字在《说文解字》释为:“度也,从人从义。”《尔雅.释诂》则称:“匹也。”《诗经?毛传》云:“善也,宜也。”总之,仪是指相反相成、相生相配的两极,显现出来以为人所效法的对象。渐卦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小象且称:“不可乱也。”鸿雁群行以序、往来以时,丧偶后不再偶的习性,所显现的团队精神及高尚德操,值得人群效法。

    太极的极字,《说文解字》释云:“栋也。”而栋字又云:“极也。”古代木造房屋,居中最高之处称极,又有大中至正之义。《尚书.洪范》称:“建用皇极…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标举无偏无陂,王道正直之义。《周礼》序官,主旨皆在“以为民极”。《大学》畅发日新又新之旨,有云:“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系传第二章则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天地人三才皆有极,而太极无可踰越,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根源。

    有关存在本体的证悟,系传提太极,其实和彖传及《文言传》不同。彖传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始终扣紧经文的元字立论。乾坤有元,而坤元实即乾元,并非另有来历,只是表现形态不同。乾元统天,为万物之所资始,故立为存在本体的代称。《文言传》即据此发挥,而为人事之运用:“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孔子作《春秋经》,以元立教,是正本清源、贯通天人的极则,可谓直承大易而来。

    《春秋繁露.玉英第四》:“谓一元者,大始也…惟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春秋》记事,不称一年,而称元年,大有深意。一只是开端,元则探及大本,且有终而复始之义。天道人事不能只是得一,还得奉元。《易经》既济后,终之以未济,三画卦发展成六画卦,又特重复卦生生不息的意涵,都与元的精神有关。乾卦彖传岂不云:“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道家重一,可绝未提元,老庄书中颇多印证。因此,改一为元的思想,可谓孔子独创,也可能是受益于问礼老聃的刺激。太极生两仪的说法,和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思维路数相近,也难怪会引发后世“无极而太极”的争议。系传完成时,可能已近汉初,多处呈现儒道交流的痕迹。孔学正脉,恐怕还得由乾、坤二卦的彖传中去深求。

    不称乾之元、坤之元,也不称元生乾或生坤。径谓乾元、坤元,亦蕴涵体用不二之旨。即体成用,切勿于用外觅体。本章太极之称,虽然可能受了道家的影响,易有太极四字仍守儒家本色。天地一太极,而万物亦各有一太极,太极无定在,而无所不在。以此意义而言,太极即乾元,不必另作分辨。

    至于流传已广、争议甚多的太极图,善会其意即可,无须于象上再添葛藤。杭辛斋认为此图出自《道藏》,或由后人拟议绘出。实则太极无形无象,不可以图见,宜正名为“阴阳仪图”,方称允当。熊十力则痛批太极生两仪的学说,认为有古代宗教余习,主张正名为“乾坤一元图”,以符合彖传之旨。

    天爵自贵

    太极论定,往下又引出一堆议论,仍以是故三字相连。法象莫大乎天地,天地乾坤是最大的两仪,显现出来为人所效法。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变通莫大乎四时,四时和四象相应,冬尽春来,夏过秋至,由天地两仪互动而生。一阖一辟,往来不穷。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日自发光,月映日光,昼夜轮替,既示两仪阴阳之义,又有变通之象。崇高莫大乎富贵,则是指人体悟天道之后的修行,富有之谓大业曰富,日新之谓盛德曰贵。《大学》称在新民,孟子主张民为贵,在《易经?小象传》的思想中已经蕴涵。

    鼎卦全民共和,初六代表基层民众,小象云:“利出否,以从贵也。”革除专制余习,尊重民意以治国。颐卦供养众生,居上位者不应剥削基层,而民众亦以自给自足为尚,否则便是自己放弃应有的权益。初九小象云:“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屯卦崛起草莽,艰难缔造,尤须重视民生的基础建设。初九小象云:“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富字在《易经》中多见,除了表示资源厚实外,亦深具资源共享、道德劝说的意味。小畜九五爻辞:“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小象称:“不独富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众生一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本爻爻变成大畜,日新其德,不家食吉,正合盛德大业之象。泰卦六四爻辞:“翩翩,不富以其邻。”小象称:“皆失实也。”以阴求阳,美丽的诱惑后面,可能有致命的伤害;沟通往来的过程中,得小心对方以邻为壑的陷阱。谦卦六五爻辞:“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污染输出、贫富悬殊是社会的乱源,必须动用公权力强势遏止,才能建立公平均富的体制。

    总之,富贵非指有钱有势而言,否则岂能当崇高之称?前述盛德为贵,大业为富。系传第五章:“盛德大业至矣哉!”第六章:“易简之善配至德。”其实,易简之善即与此处所称的富贵相关。人的嗜欲愈浅,天机愈深,愈能冷静客观,大公无私地处理人间事务。

    依传解传,系传第六章结尾数语,正合本段之旨:“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不就是“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吗?

    有崇高之德的圣人,必有创造发明,以服务社会,增进人类福祉。备物致用,将许多自然资源依理依序凑齐,精妙组合后,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再制作出方便犀利的各种工具,供民众使用,以产生无穷的利益。立成器三字的语法稍嫌怪异,有人说应是立象成器四字。如此,则立象为成器的灵感所资,又是前述“制器尚象”之意。

    赜为复杂幽深之意,已见系传第八章,钩为曲而求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八字,充分说明了卜筮探索事实真相的神妙功能。人生行事,欲规模远大,必先下沉潜的功夫,洞察事理的机微,掌握变化的趋势,以作出最好的布局。亹亹是汲汲营营、奋发勤勉的样子。人生竭力拼搏,总是希望成功,不会苦干白干一场。运用卜筮准确预测未来,可能提高成事的公算,这便是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

    由蓍龟这卜筮的工具,便扯到了最有争议的河图洛书的末段。天生神物,显然是指蓍龟,这和前文“兴神物以前民用”虽然呼应,气势已完全不同。在卜法、筮法未发明前,蓍龟这枯草朽骨有什么用呢?下文云圣人则之,怎么则?则什么呢?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固然合于大易取法自然的路数。天垂象,见吉凶,不免令人联想到星象方面的问题,下云圣人象之,更加深这种疑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终于在一片气氛的烘托下,点出正题。此处是不是后人误增,或有意为之的衍文,确实应该冷静思量。河图洛书容有真理,本身自成一套逻辑,但要说必与《易经》有关,且为画卦之所本,实在难通。龙马负图的神话传说,更荒谬之至!汉代阴阳五行之说盛行,迷信难以自拔的学者,在系传中动手脚,并非不可能。同样,《论语.子罕篇》中,一段孔子的感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也大成问题。《春秋公羊传》有微言大义,然而东汉何休所作的《解诂》中,却充斥谶纬迷信的色彩,甚至有孔子预先“为汉立法”的鬼话。逢迎当道,以伪掩真,于此可知。

    本章最后几句怪怪的,跟前文不易衔接。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四象只是八卦定局前的中间产物,如何示呢?若以四时变化当四象,还勉强说得通,也嫌突兀,没头没脑。金景芳认为应是爻象之误,后人因前言“两仪生四象”而误改。易有爻象,指示吉凶,再系上爻辞,明确告知,吉凶既定,便可当机立断,速行趋避之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