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易经系辞传-明道若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尽善尽美

    本章为《系辞上传》末章,从《易经》特有的象征符号的表达方式谈起,检讨易与乾坤的关系,道和器的贯通连系,最后归结于社会群体的实践。首段为孔子对大有上九爻辞的发挥诠释,和后文不相干,应属错简。有人认为原在上传第八章,其实下传第五章亦有可能。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观念,在系传中出现三次:上传第二章、下传第二章及本章,可见孔门思想对此爻意涵的高度重视。以下即是孔子第一手的解释:

    上天所帮助的,必是那些顺天理行事的人;人会帮助别人,一定因为对方值得信赖。一个人若能依诚信行事,思维顺乎天理,再懂得尊重贤者,必蒙上天福佑,获致成功,且无任何后患。

    尚贤之说,应与六五君位上承上九有关;天助人助,实皆由于自助。孔子简洁明快,剔除了天佑可能涵蕴的迷信色彩,履信思顺,又是知行合一之理。遏恶扬善,方能顺天休命,一点也不含糊。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孔子此言道破了语言文字的局限。书写的文字有篇幅的限制,完全畅所欲言很难,即使已经说出写出的话,也没有办法充分表述我们心中的意念。一般生活经验的传达,尚且如此,那些形而上的终极真理,就更难与人分享了!《老子》五千言,开章便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家不立文字,明心见性,所谓:“语言道断,心行路绝。”都于此有深刻的共识。

    那么,《易经》作者悟道后心中的意念,要怎样传达予后人知晓呢?孔子以一连串五个尽字的组句,作了最圆满的回答。

    立象是《易经》最大的发明,由爻象而卦象,由三画卦而六画卦,所组合而成的庞大象征系统,其精致实用,已为易学中人所深晓。只要熟悉卦爻的基本喻意及衍伸应用,其诠解表述的功能,真是无穷无尽。

    设卦透过人为的设计,将立象规范化,所谓天下万象难逃周易,八八六十四这个数字,意义非凡,恰与生命遗传基因的组合数相当,看来应非巧合。情是真实情状,伪是虚妄,设卦以尽情伪,卦象恰如浑沌魔镜,既观自在,又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伏羲当年立象设卦,还在前文字期。文字发明以后,继之而有卦爻辞的创作,运用精简的文字,以总结前人的经验,这便是系辞焉以尽其言。由于已有数千年锤炼成型的卦象在先,卦爻辞的文字皆有原有本,且息息相关,本质上和直接说理的文字截然不同,是以前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此处却说系辞能尽其言。立象、设卦、系辞,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步骤,已充分圆熟了《易经》的象征体系,使之具备强大的解析功能。

    变而通之以尽利,讲的是从理论到实践,从悟道进而证道之事。系传第五章:“通变之谓事。”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累积产生的易理,后人必须借着本身的实践,学而时习之,才能真正了悟,也才可能与时俱进,而有更新的创造。易象易理是活的,决非刻板僵硬的教条,载之空言,永远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着明。尽利的利字,取义于秋收以刀割麦,看来习易真要丰收有成,还非得懂得变通!

    《序卦传》云:“蛊者,事也。”干父之蛊,改革有成的关键即在通变,逝者已矣,合于古者未必能行于今。彖传称:“往有事也。”勉励后继者当惕厉奋发,自行解决当代的问题。初六小象云:“意承考也。”意字真用得好!承其意不承其法,正是基于时变的考虑。圣人立象以尽意,后人学易当观象以知意,得意尽可忘象,不必于象上再生执着。象尚可忘,层次更露的卦和辞,自不用说,所以王弼又说得象忘言。

    蛊卦上止下巽,为密闭空间中风气不流通的象,容易滋生病菌,正和皿中有虫的蛊字原义相合。时光流逝,封闭体制内的任何东西必生败坏,株守恋栈无益。蛊卦六爻一路干父之蛊,至上九终于打开新局,尽除依傍。爻辞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其是自己之意,树立了当代人自己的风范,不再依循旧轨。爻变成升卦,升之前为萃,萃取前人的精华,发扬光大,提升至新的境界。卦序蛊之后为临卦,其《大象传》称:“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开放自由,鼓励参与和创意。蛊上九小象云:“志可则也。”从意承考到志可则,蛊卦的天蚕再变,推陈出新,都从真诚任事而来。变而通之以尽利,孰不云然?

    改革变通之事欲成功,必须争取群众的支持,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开放群众参与。这由临卦初、二爻,爻辞皆标榜“咸临”即可知。同样,鼓之舞之以尽神所揭示的,也是号召、激励群体行动的意境。圣人作易,不是只为个人的趋吉避凶,而在群体的开物成务。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而后与天地参。由真知而力行,由个体到群体,这才是易学精神的极度发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是道体发用的最高境界。《荀子.儒效篇》有云:“尽善浃洽之谓神。”

    不言之教

    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象的表达又特有不言之教。习易者须善会弦外之音,才能解悟更丰富的意涵。

    以六爻爻辞而论,爻辞中嵌入卦名是常态,但其中一些极端的例证值得注意:

    需卦初至五爻皆言需,仅上爻不言需。表示最后需求已获满足,勿须再焦灼等待。故云:“敬之,终吉。”

    师卦初至五爻皆言师,仅上爻不言师。表示战争已经结束,当论功行赏。故云:“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蛊卦初至五爻皆言蛊,仅上爻不言蛊。表示改革已经成功,特权瓦解,全民参政。故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旅卦君位六五独不言旅,表示“王者无外”。在文明创造上有伟大贡献者,属于全人类的资产,而非任一国族的专利,已无所谓旅不旅。故爻辞云:“终以誉命。”

    兑卦君位九五独不言兑,一则表示为君难,执政不在多言,喜怒不形于色。再则先天下之忧而忧,高处不胜寒,也的确没有多少喜悦可言。正因如此,极度孤寂的心境下,才会被上六君侧之人所迷惑,而影响了统御的威望。故其爻辞云:“孚于剥,有厉。”

    剥卦君位六五独不言剥,反有整合群阴、顺承上九之意。表示其默察大局,见识深远,虚尊已过气之孤阳,而为下一卦“七日来复”在作准备。彖传中所称:“顺而止之,观象也。”正指此爻而言,剥极而复的真正关键在此。

    明夷上六独不见明夷,而云“不明晦”。可见其为黑暗中心,本身不光明,却能伤人之明。谦卦君位六五独不言谦,反有侵伐之辞。为了维持国际和平,不得不以战止战。另外,如颐卦六五不言颐、损卦六五不言损反言益、咸卦九四不言咸、蒙卦六三不言蒙、遯卦六二不言遯、涣卦初六不言涣等,仔细推敲起来,都别有深意。

    依前例类推,六爻皆嵌入卦名者,亦有其强调之意。临、观二卦,六爻全言临、全言观,表示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和观想,这是无从摆脱的生存情境。震、艮二卦,六爻全言震、艮,人生动静行止亦然。万物出乎震,成乎艮,终而复始,悠悠无尽。贲卦六爻全言贲,人生在世难免色相习染,归真反朴,谈何容易?复卦六爻全言复,灵明自性恒存。履卦六爻全言履,待将全程历尽,方知如是因果。其它如比、蹇、困、井、鼎、渐诸卦,六爻亦全言卦名。善自体会,皆有甚深义蕴。

    爻辞创作善用对比,合而观之,文意自现。例如否卦六三,精简到只有“包羞”二字。而泰卦九三却长达二十字,反复申诫,唯恐人一路通泰,攀登峰顶后,生骄侈之心,遂致形势逆转。一旦泰极否来,跌落否六三的谷底,多言无益,只能善自遯藏,以期熬过痛苦后,有复苏的机会。否六三爻变,即为遯卦,其《大象传》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否卦世道太坏,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切沟通抗告无效。“包羞”二字,真有悲极无言的况味。

    泰九三登峰造极,为时甚短,六四起由天入地,一泄千里,至上六“城复于隍”,一切跌回原点。由于泰卦三阴三阳互通顺畅,上六和九三相应与,故而上六的下场,在九三时可以感测得知。九三爻辞中遂出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预警,进而作“艰贞无咎,勿恤其孚”的调整,终至趋吉避凶,“于食有福”。

    否六三深处谷底,漫漫难熬。九四起的复苏,至上九“倾否”,恢复正常,相当吃力。由于否卦阴阳闭塞不通,对六三而言,完全看不到前景,也只有苦撑忍耐。

    泰极否来的例证,明示我们建设维艰、破坏轻易之理。所谓“为善如登,为恶如崩”,类似的情况,亦见于剥、复、夬、姤四卦。

    剥卦五阴剥一阳,形势岌岌可危,卦辞仅云:“不利有攸往。”区区五字,消亡指顾间事。复卦一阳来复,重生再造得费时经年,卦辞花了二十一个字叮嘱,最后才称:“利有攸往。”姤卦五阳下一阴生,危机初见,卦辞云:“女壮,勿用取女。”见微知着,如临大敌。夬卦五阳决一阴,占尽压倒优势,卦辞却仍用十九个字,集思广义,力持戒慎。

    元亨利贞为乾卦四德,代表天理流行及人事应然之理。蒙、需、同人、离、咸、恒、遯、萃、兑、涣、小过、既济十二卦,卦辞皆有亨利贞,独欠元字。可见该卦元德不显,须修持以复元。蛊卦卦辞有元亨利三字,独不见贞。贞者事之干,故须干父之蛊,以拨乱反正。

    必诚其意

    总括以上的讨论,我们发现圣人之意,其实是透过象、卦、辞,甚至实际行动,种种不同的方式在巧妙地表达。研易习易的关键,就在能否真正会通其意。

    意字若依《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志也,从心从音,察言而知意。”而志字又云:“意也。”以心之所之取义。志、意二字互训,但揆诸经典的用法,应有细微的不同。

    志字应指意念已成型、主张已确定而言。孔子自述年十五而志于学,又称有志于大道之行。何休称:“仲尼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人志向一定,就想付诸实践,终身行之而不悔。王船山以“心之所主”释志,可谓卓识。

    意字才是心之所之,念虑初动,尚未完全定型,还有很多发展的可能。前述干父之蛊,先是意承考,最后志可则,受前人创意启发,终于自立风范,即揭示此义。《大学》八条目,诚意在正心之前,若说修齐治平为志,则先得从诚意入手。以心音、心声释义,不如以“立日心”释之,更为精当。

    《易经》旧版中有两个特殊字:一是无,无妄、无咎、无悔,虽通有无之无,字源上应与天、元有关。另一则是恒卦的恒字,较正常写法少了一横。常体恒字,取义亘古之心,此心永远不变为恒,固是正理。易经恒字,以一日心为恒,更见亲切。一日之间昼夜交替,具阴阳变化之义,要维系此心常定,已属不易。《论语.里仁篇》孔子即感叹:“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以颜回之贤,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孔门高才,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曾子一日三省吾身。《大学》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云:“一日二日万几。”一日心为恒,大有深意。

    恒卦《大象传》云:“君子以立不易方。”既然一日心为恒,则立日心为意,正点出诚意工夫。益卦与恒卦相错,上九求益过度,爻辞即称:“立心勿恒,凶。”

    诚意正心恰为无妄之象。无妄后为大畜,彖云:“日新其德。”前为复卦,七日来复,以见天地之心,皆以日计。《大学》论诚意前,先谈慎独。复卦六四爻辞即云:“中行独复。”小象再释:“以从道也。”其修行的义理层次,完全切合《中庸》的论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复卦六四爻变,成震卦。《说卦传》称:“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为一切众生之象,其《大象传》云:“君子以恐惧修省。”又合戒慎恐惧的慎独之理。易理精微,息息相关。由此亦可见,《易经》经传必经过孔门儒者一番精心整理,所谓金声玉振集大成,绝非虚言。

    《大学》又言:“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依据本书在系上传第四章的讨论,格物致知之知,指良知而言。复卦见天地之心,复以自知,正是良知发用。良知发用并非空泛的精神运作,必与万物接触交感、测度印证,而生出各类知识和智能,此即致知在格物,能知和所知合而为一。在字表示当下即是,和三纲领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在同义。称致知在格物,而不称“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即表示能所不二,实无时间上的先后可言。

    论证至此,又可回到系传首章的命题:“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乾坤合德,心物合一,才是宇宙存在的真相,才有生生不息的创化历程。上古圣人格物致知的结果,诚了圣人之意,立象、设卦、系辞而创作了《易经》。后人欲解悟圣人之意,也得格物致知,自诚其意,由言观象,悟象得意,才能真正豁然贯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往下遂又谈乾坤。

    道器一贯

    依熊十力的见解,乾为生命、心灵,坤为物质、能力的总名。宇宙即由心物或称乾坤所组成,一切生生不息的变化,皆乾坤相反相成,相激相荡而来。缊本为衣服内的棉絮,引申为内涵之义。乾坤为易之缊,乾坤成列,即两仪相对,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故称易立乎其中。乾坤若以天地取象,又成了系传第七章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乾坤毁,失去了相对激扬的力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自然无法显现生生的变化。生机一停滞,乾坤也就几乎不能再继续存在。或几乎息四字,说的可真有意思,究竟息了没有?恐怕还是既济未济,又会有意想不到的新的变化。以天地成毁而论,我们所存身的这个浩瀚宇宙,在一百五十亿年前是什么?一两百亿年之后又会如何?永远是个思之不透、耐人寻味的问题。有人学易,喜欢追问:乾卦之前、未济之后是什么?究竟有没有所谓先后?

    以宇宙论的角度看,自然的演化是有先后,以本体论或存有论来看,则无先后可言。作为最高存有的道,无定在又无所不在,本章以形而上者称之。至于一切有具体形质的存在,则称形而下者谓之器。上下并不等同于先后,而是指存在的层级而言。《杂卦传》称:“离上而坎下也。”上有向上提升之意,下学而上达,即由器悟道,因用证体。前章有云:“形乃谓之器。”换言之,所谓形而下者,应包括形在内,形而上者,却不可以定形拘之。

    乾卦彖传说的好:“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元即道,由体起用,才有形形色色的万物出现。流形的流字用的神妙,造化自然,随缘触机,确确不可思议。由万物而品物,有了演化层级的差异。人为万物之灵,见天地之心,为物形中最上品。孟子有云:“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人身难得,人形不易,圣人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充分实践和发扬光大了人的天赋。

    乾彖传接着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很明显,也是看重人在万物万形中的殊异性。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精神文明的光辉灿烂,薪尽火传,堪称宇宙造化的奇迹。

    系传本章所称的形上形下,贯通道器的关键在人,由下文紧接着谈变通行事,即可得知。化而裁之谓之变,化指自然的造化,变指人事的变革,裁即泰卦《大象传》称“裁成辅相”之裁。自然的造化未必宜于民生,人还得斟酌裁度,加工改造,以推动文明进步。故而又云:“推而行之谓之通。”泰卦的主旨,不就在求亨通么?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明确表露系传作者福国利民的思想,以及重视社会群体实践的精神。这和前段变通以尽利、鼓舞以尽神的主张,完全切合。

    往下一大段,已见于系传第八章开头,但并非错简重出,而是反复申明。本章既谈到立象的问题,遂以“是故夫象”四字作连结,将已有规范定义的象、爻整段套用,然后再拉回议题,和变通鼓舞的主旨结合。

    赜是复杂幽深、形形色色。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极力赞叹易卦的包罗万象、曲尽人情。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对各种变化的掌握,精确充当,足以鼓舞天下人积极热情地行动。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将前段“谓之”改为“存乎”,理论的定义,转为行动的功效矣!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谓全章主旨的画龙点睛。神为道体阴阳不测之用,明指人文光显之功。神能明之,完全得靠人的作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苟非至德,至道不凝焉。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作为全章的总结,以呼应一开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问题,真是豁然开朗,劲道十足。一连六个存字,本章明示的习易之道,继往开来,永世长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