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外物》
老莱子[11]的学生外出砍柴,遇见了孔子,回来告诉老莱子说:“我遇到一个人,上身长下身短,背有点驼,耳朵紧靠颈部,眼光高远,一副想掌管天下的模样,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老莱子说:“这一定是孔丘,你去叫他来。”
孔子一到,老莱子就对他说:“丘啊!只要改变你的骄傲外貌,抛弃你的智慧,就可成为君子了。”
第三十节 戒用兵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12]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语译】
用道辅佐国君的人,是不会用兵力逞强于天下的,因为以力服人,人必不服,待有机可乘,还是会遭到报复的。试看军队所到之处,耕稼废弛,荆棘丛生。每次大战后,不是因尸体传染疾病,就是缺乏粮食造成荒年。
因此,善于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算了,决不敢用来逞强黩武,只求达到目的,就不会矜持、不会夸耀、不会骄傲。只求达到目的,就知道用兵是出于不得已,就不会逞强。
持强是不能长久的。凡是万事万物,一到强大壮盛的时候,就开始趋于衰败。所以黩武逞强,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如暴风骤雨,很快就会消逝。
持武力的危险
《庄子》之《列御寇》
圣人从不把别人认为是必然的事看做必然,所以没有相争的事。普通人把别人不如此认为的事当做必然,自然就容易有纷争。有纷争就会动干戈。若习惯了干戈,人的行为随之也暴戾恣睢,终致遭到毁灭的命运。
第三十一节 不祥之器
夫兵者[13]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15]。
【语译】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但人们讨厌它,就是物类也不喜欢它,有道的人是决不轻易用它。有道的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用兵时才以右方为贵。
兵器是种不祥的东西,君子心地仁慈,厌恶杀生,那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用它也要心平气和,只求达到目的就算了。即使打了胜仗,也不可得意。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天下人都不会归服他,当然他也就无法治理天下。大家都知道: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所以用兵时,偏将军负的责任轻,就居左方,上将军责任重,便居右方。这是说出兵打仗,要以丧礼来处理战胜的莅临啊!所以,有道的君子,人杀多了便挥泪而哭;战胜了,还须以丧礼来庆祝。
战胜的空虚
《庄子》之《徐无鬼》
武侯对徐无鬼说:“我老早就想见你,向你请教:为了爱人民和讲道义而停止战争,可以吗?”
徐无鬼说:“不可以。爱民是害民的开始;为道义停止战争,是促成战争的本源。你由这方面着手,恐怕不会成功。美其名为爱,事实上就是为恶的工具,即使你行仁行义,恐怕也成虚伪了。”
“凡是有形的东西必会造成另一个形迹,譬如,有成功就有失败,改变常道会招来战争。切记:不要把兵器陈列在丽谯的高塔前,不要集合兵士在锱坛的宫廷里,不要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不要用巧诈、计谋、战争来得胜。借着杀害别国的百姓,吞并别国的土地,来满足私欲,对谁会有益?而其胜利的价值又何在?”
“你最好还是停止战争,修身养性,让万物各随本性发展,百姓自然就可避免死亡的灾害。又何必劳神谈什么停战不停战?”
庄子反对停战的论点,表面上对野心家来说,似乎非常荒谬,但是他的出发点相当正确。好像现在人们体会到的:一谈到停战,所有停战的策略都会失败。庄子的论点主要还是在谈精神方面的整装。
下面这篇精选,把战争的窘境和“和平”的进退两难,描写得极为透彻。当然,在历史的陈迹中,两千年前,漠视备战和不备战的局面,只给今日的人们造成了一些闲谈的资料。
战争的困境与和平
《庄子》之《则阳》
魏莹和田侯牟结盟。田侯牟(齐威王)背信,魏莹(魏惠王)大怒,想差人去行刺。犀首官听到这件事,认为是一大耻辱,就跑去对魏王说:“你是拥有万乘兵马的国君,怎可叫一个匹夫去报仇?还是由我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攻他吧!先把他的百姓掳来,牛马牵来,让他内心难过万分,再来消灭他的国家。如果田忌(齐国大将)逃走,我一定设法把他抓回来,打他的背,折他的骨,好为王报仇。”
季子听到这番话,大感耻辱,便对魏王说:“人们好不容易筑好的十仞城墙,竟然要把它毁坏,这不是在浪费百姓的体力吗?如今国家已有七年没有战争,这正是王建立基业的良机,王怎可听信公孙衍的话大动干戈呢?”
听了这段话的华子,顿感万分羞耻,说道:“说攻打齐国的人,是鲁莽的人;说不打齐国的人,也是鲁莽,说他们两个都是鲁莽的人,更鲁莽。”
魏莹左右为难道:“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华子回答:“王只要顺其自然就可。”
惠子(庄子的朋友,雄辩家)听到这番话,便去见戴晋人,告诉他怎么应对魏王的妙策。
接受惠子劝告的戴晋人,便对王说:“王有没有见过蜗牛?”
魏王答道:“有啊!”
戴晋人又说:“一个建国在蜗牛左角的触,和一个建国于蜗牛右角的蛮,常常为了争夺土地而战。每逢战事一起,死伤总是几万,那些追逐败兵的军士往往要过十五天才能回来。”
魏王怀疑道:“有这回事?这恐怕不是真的吧!”
戴晋人说:“不,这是真的。我告诉你它的原因吧!你认为天地有没有界限?”
魏莹说:“没有。”
戴晋人又问:“如果让你的心遨游于无穷的境界,身却在有限的国度,你心目中的国家到那时还存不存在呢?”
魏莹说:“当然存在。”
戴晋人紧接着又说:“在有限的国度中,有你的国家——魏,魏国有个大梁(魏都),梁中又有大王。那么,你以为魏王与我刚才说的蛮王有没有分别?”
魏莹回答说:“没有分别。”
戴晋人退出,留下魏王若有所思地坐在那儿。
第三十二节 道似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16]。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17]。
【语译】
道体虚无,永远处于不可名而朴质的状态。即使非常隐微,天下也没有人敢支配它。侯王若能守着这虚无的道体,不违反万物的本性,万物自然会顺其性而归服。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不需人们指使,就会很均匀。
道亦然。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既已定了名称,纷争也就跟着产生,所以人便不可舍本逐末,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
道对于天下人来说,就好像江海对于川谷一样,江海是百川的归宿,也是天下人的归宿;人广受其利,物备受其泽。
本章重述第二十八章的主题,保守本性,与第三十七章对照阅读,其义将更为明显。同时,本章还谈到:统治者或圣人若要保守天性,必须借重一种深获民心的神秘力量或德行方可。
从下文中,读者定不难看出“道”与“德”的不同点:道无法具体表现出来,德却可以。由此可知,道是不可知的,而德却可以预先知道。
寻找不可知的境界而停止
《庄子》之《徐无鬼》
德引人至道的纯一,智慧止于人心不可知的境界,能如此,就是最高明的了。道的纯一,是德不能到达的地步,智慧的不可知,也不是用言语可表达的。为争声名而像儒、墨那样争持下去,灾祸也就免不了。
因此,大海不拒绝向东流的河川,所以能博大深沉;圣人包容天地,恩泽满天下,百姓却不知他是谁。所以他生时没有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他不积财,不树名,所以又称做大德的人,会叫的狗不见得好,会说话的人也不见得聪明贤能。有心想成为伟人的吗?渴望达到伟大的人,不能成就伟大,何况有心修德的人?
世上没有比天地完备的东西,然而它到底是追求什么,才能达到最完备的境界呢?知道完备的人没有追求,没有丧失,没有抛弃,不因外物改变自己,反求自己达到无穷的妙境,因循古迹却不求行为与他们相似,而这就是伟人的德行。
在此,特别以“海不辞东流(或就下)”来解释本章最后两句话。因为,海和道一样,总趋于低处。请参看第六十六章。
庄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限智(不可知论或怀疑论),但承认知识本身的存在,他好几次提到可知的世界和不可知的世界等观念。所谓可知的世界,代表的是有限的知识,而最重要的宇宙真理,却是属于不可知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者所处的地位比前者高出许多。
庄子论“不知”的名言:知止
《庄子》之《养生主》《徐无鬼》《庚桑楚》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无穷,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穷的知识,那就危险了。明明知道它危险,还要拼命追求,可就更危险了。
一个人能够止于他所不知的,就达到知的极点了。
人所能知道的事物实在很少,虽然少,他还须依靠不知道的事物才能够知道天道的含义。
以我们所知的和我们不知的相比,就好像斜眼一样,不能周全。
第三十三节 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语译】
能了解别人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清明。能够战胜别人乃是有力,能够克服自己才是坚强。能够知足淡泊于财货的就是富裕,能够勤行大道而恒久不息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能常处于道的,才能长久。
人既能以道为处所,自然也能和它同长久;既能以道为依归,则虽死却能与道同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老子在本章就知识、学习、力量、财富和长寿各方面,谈了不少至理名言,其中的“死而不亡者寿”非常接近他的“不朽”观。当然,在此他只是点到为止,所谓寿或长命百岁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最高明的贺辞了。
像所有伟大的诗人、哲学家一样,庄子比老子更感叹生命之短促,特别对“死”的感触最深,他最好的作品几乎都接触到生死的问题。反观老子,倒很少提到这方面的观点,不但少,可说是不曾提及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第二十四章已说明得极为详尽。
论财富与贫穷
《庄子》之《让王》《天地》
原宪住在鲁国一栋小房子里,这间房子的屋顶是用青草盖的,蓬草编成的大门破损不堪,他用桑木做门槛,破瓮做窗户,粗布隔房间。每逢下雨,屋顶滴水,地上潮湿时,他便端坐而歌,毫不为意。
有一天,子贡骑骏马,着蓝里白衫去见原宪,到了巷口却进去不得,他只好步行而入。一眼瞧见头戴桦树皮帽,脚拖没有后跟的破鞋,手扶藜木杖,亲自来迎接的原宪,便大叫道:“天哪!你怎么啦?是病了吗?”
原宪回答说:“我哪有病?你没听说:没有财叫做贫,读书不能实行叫做病?我现在是贫,不是病啊!”
子贡顿感不安,露出羞愧的神色。于是,原宪又笑说道:“你可知有些事是我极不愿做的?比方:行动迎合世俗,牵亲攀戚,结交朋党,为别人求学,为自己教人,假托仁义去做坏事,盛饰车马以炫耀富有。”
“知足的人不因为钱财而劳苦自己。”
尧到华这个地方去参观,华地的封疆官对他说:“欢迎圣人到此,特祝圣人长寿。”
尧推说:“不敢当。”
封疆官又说:“祝圣人多富。”
尧回说:“不敢当。”
封疆官再说:“祝圣人多男子。”
尧又推说:“不敢当。”
封疆官迷惑道:“多福多寿多男子,是每个人渴求的,你却不愿接受,是什么道理?”
尧回答说:“多男子就多恐惧,多财富就多闲事,多福寿就多耻辱,这三种不是养德的东西,我怎敢接受?”
封疆官说道:“我原以为你是圣人,现在才知道,你只是个君子而已。天生万民,各有其职,多男子就多给他们事做便是,有什么恐惧的?富有了就分给别人,何来多事了。”
“再说,那圣人居无定所,食如母鸟哺育的小雀,行如鸟飞没有形迹可寻;天下有道,与万物同存,天下无道,便隐居而养心,千年后,当他厌倦了尘世的生活,便离世而进入仙界,驾白云而到仙都。这三种忧患根本不会降临在他的身上,也别无灾祸可言,更别说什么受辱了。”
说完,封疆官便转身离去。尧跟在他身后说道:“我可以跟你谈谈吗?”
封疆官答道:“你还是走吧!”
这可能跟道家“不怕事”的想法有关。所以他们主张,人不应丢弃财富。在庄子的作品中,老子一度被描写为丰足的大谷仓。
下面我为各位收集了一部分庄子论“死”的格言。至于他的“生死谈”,另于第五十章内详述。
骷髅
《庄子》之《至乐》
庄子到楚国的途中,看见一个骷髅,枯干了,但仍保有形状,于是,庄子拿着马鞭在上面敲了敲说:“你是因为生前贪生怕死,行为不合法,被人杀死的呢,还是因为国破家亡被人害死的?是因为生前行为不好,怕连累父母妻儿受苦自杀的呢,还是穷困饥寒而死?或者是你寿品已尽,不得不死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