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王赵元俨登场。这真是个有故事的人,宋朝小说里最脍炙人口的八贤王赵德芳,据说就出自他的原型。他是他父亲的第八个儿子,所以称“八”。说人生,他真正的事迹就一个,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五月二十一日,他府中的一个婢女把大宋的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院、秘阁等地都给点了,一把火烧成白地……业绩伟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宋三百年,他最强!
十多年之后,丧礼隆重,小皇帝悲痛欲绝,八皇叔郑重地说,皇帝,你的妈不是你的亲妈,你的亲妈这么多年都没法当你的妈,现在你在哭的根本就不是你的妈!
赵祯的脑子急剧缺氧,八叔你慢点说,我头晕。于是八皇叔在那高高的金銮殿上,讲述从前的故事,把赵恒、刘娥还有李氏的关系一一复述。中心论题是这一句话:“陛下乃李宸妃所生,李妃死于非命。”
赵祯的心灵慢慢地退进了一个冰冷遥远的地方,一个残酷的事实毫无预兆地降临了,母亲原来另有其人,这么多年以来她只能默默地看着我,却无法相认!而且已经死了,是“死于非命”,再联系起大娘娘刚刚故去,能得到怎样的答案?
六十四岁的刘娥在自己的身体垮掉之前,害死了唯一能威胁到她的人!我的亲妈是被人害死的!
赵祯的心灵突然异变,忍无可忍,他立即要知道自己的亲妈埋葬在哪儿,要看到她,就算在死后也要见她一面,看她受过怎样的苦楚!
马上去查,生母安葬在哪里。没想到答案马上出现——洪福院。赵祯一愣,竟然是很正规的地方……他立即赶去,同时派兵包围了刘娥的“哥哥”刘美的住宅,只要发现生母李氏的尸体有被伤害的迹象,立即抄家拿问。
牛车辚辚,生母面前没有天子,赵祯放弃了玉辂,以牛车代步,赶到了洪福院。下车直奔棺椁,生死天堑,一木之隔,终于打开了。
只见李氏夫人面色如生,平静地躺在水银之中。她身穿着皇太后的服色,没有半点受苦伤残的痕迹。“……陛下乃李宸妃所生,李妃死于非命。”八皇叔的话回响耳边,是的,前半句没有错,我乃母亲所生,但后半句却无从谈起。
并不是死于非命。
心灵平静了,赵祯的底蕴在这里显现。他不迁怒于人,绝不像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于自己手握生杀大权之时大肆杀戮,用别人的鲜血来证明自己的孝心。
当天他平静地放下了棺椁,低头微微叹息:“人言岂可尽信,大娘娘平生分明矣。”随即命令包围刘宅的军队撤走,从此只有哀伤,没有愤怒。
不久之后,赵祯就真的愤怒了。事实上,换了哪个男人都受不了。话说他的皇后姓郭,是已故刘太后亲选的,为的就是抵挡绝色美女对儿子的诱惑,那么她本人的容貌也就可想而知了。更糟糕的是,她出身于武将世家,本性就糙了点,而且在十年的夫妻生活中向婆婆刘娥的作风看齐(要命,你为何学后期的刘娥,不学刚开始时的川妹子啊),不仅面对丈夫时是冰山美人,就连整个后宫都被她冻住了。
有她在,赵祯就别想去亲近别的女人。
某一个寒冷的冬天里,那一天皇帝正和两位美人促膝长谈,渐入佳境,郭皇后突然驾临,一向很乖的尚美人居然开口说话了,而且语带讽刺。震惊加愤怒,不管是不是皇后,一个妻子在自己的丈夫面前被情敌所污辱!一瞬间郭大将军的基因本性发作,郭皇后忍无可忍,扑过去就是一个大嘴巴子。
仁宗陛下护花心切,整个身体都挡了过去,这个嘴巴打在了从没有任何人抽过的脖子上……仁宗大怒,废了她!
当天他怒气冲冲出宫去,直接去了政事堂,把自己的脖子展示给宰相看,那上面还留着郭皇后的伤痕。
“你看怎么办?”赵祯在愤怒中还没忘原则,皇后的废立是仅次于皇帝即位、皇太子确立的头等大事,不是他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的。百官的意见,尤其是宰相的意见才更关键。
只见该宰相看了又看,再看,然后召来内侍副都知阎文应,仔细询问了事发经过,之后清晰地回答——废了她。
郭皇后的命运就这样被确定,因为这位宰相姓吕,叫吕夷简。
吕夷简明确地说出了自己支持废皇后的理由:“东汉的光武皇帝,那是中兴汉室的一代明主,他就曾经废掉自己的皇后,理由不过当时的郭皇后口出怨言、心有不满。何况您的郭皇后居然打伤您的脖子!”
废后诏书就像一声枪令,所有的台谏官都一哆嗦,紧跟着就血灌瞳仁,不必号召,更不必准备,从跪听诏书的那一刻起,所有人都行动了起来。
他们的首领就是御史中丞孔道辅。
“人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这就是当年言官们的原话,意思很明确,你爹和你妈吵架了说离婚,难道你当儿子的拍手赞成?
第二天,晨光熹微,言官们在孔道辅和范仲淹的率领之下向皇宫步步逼近,他们坚信,随着每一步的迈出,皇帝、宰相、大臣,以及所有心怀不轨的人,包括后宫里的那些美人,都会心惊肉跳,寝食难安。随着这次胜利,大宋一国的风气节操都会被清洗干净。
于是大家更加表情庄重,气氛神圣,万众瞩目啊,扬名立万啊,还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吗?答案是有,他们才走到待漏院,也就是官员上朝休息室,惊喜就扑面而来。某位太监捧着圣旨已经等了好久了——诏,权御史中丞孔道辅出知泰州,右司谏范仲淹出知睦州,即刻起程,不必入宫告谢。
瞬间冷冻,被踢出京城了,连见皇帝最后一面的权利都被剥夺,这就是此次斗争的“神圣”结局!
贬官诏书立即生效,言官们被勒令集体转身,马上出宫,回家听候发落。其中孔道辅、范仲淹的遭遇是最经典的,皇宫、家、城门变成了三点一线,太监们、宫使们如影随形,没有半点的停留,把他们直接赶出京城,贬成地方官。
其余人或降职,或罚款,凡参与者无一幸免。不再是什么杀一儆百,而是真正的全军覆没。更加惨痛的是,这件事变成了宋朝言官们锥心刺骨的噩梦,他们的权力瞬间缩水,丢掉了最重要以及最基本的两种武器。
第一,诏书里明文规定,从此言官们再想说什么话,只能私下里偷偷写好奏章,再通过非正式渠道转达,才能请皇上过目(密具章疏)。也就是说,他们连正常上书,让文武百官第一时间知道他们弹劾了什么,都做不到了。
第二,再不准拉帮结伙,一窝蜂地找皇帝、宰相搞集体辩论。这就是说,他们从此丢了要求和皇帝面谈的特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