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次年就回到陕西镐京驾崩了,儿子周成王还年少,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这个小主子登基,四方诸侯不怕他,就自己代替周成王摄政当国。于是,周公的三哥管叔就生气了:“按理说,老二(周武王是老二)死了,也应该我老三继位,凭什么你这个老四(周公旦是老四)继位。”于是,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要害死本该继位的周成王,自己当天子。周公连忙向姜子牙、召公等人解释:“我之所以摄国家之政,是怕天下背叛我们大周。现在成王年少,我所以得这么办,是为了成就大周。”
不久,管叔等人果真作乱,并且联合东夷起兵。周公就兴师东伐,诛杀了管叔等人。
周公接着摄政,而周成王则只是当个小孩,读书而已。周公还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去给周成王当伴读的。如果周成王犯了错,比如把玩的尿泥带到课堂上了,周公就打伴读的自己的儿子伯鲁,来吓唬周成王。
后来,周成王长大了,能听政了,周公就还政给成王,自己从天子的宝座位子上下来,北面站在臣子的位子上,歔歔然如同很畏惧的样子。
此时,伯禽也长大了,周公就让伯禽到自己的封国鲁国去,替自己治理鲁国,临走,周公告诫自己这儿子伯禽说:“我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我在天下来讲也是不贱(卑贱)的了。但是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洗澡吃饭总是打断,出来接待士人),起来接待士人,这样还恐怕失去天下的贤人呢。你到了鲁国,一定不要因为是国君而骄傲地对待他人。”
周公死后,周成王就命鲁国可以祭祀周文王。这样,鲁国就有了天子之礼乐班子,这是为了褒奖周公之德的。
鲁国这个地方,和当时山东很多地方一样,自古是东夷之地,伯禽到了这里之后,连续工作了三年,然后才回到镐京向周公汇报,当时周公还没死。周公问他:“怎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来汇报?”伯禽说:“我在那里变掉他们的风俗,革除他们的礼仪,所以花了三年的时间。”姜子牙也被封到了齐国,齐国在鲁国北,都城在山东中东部的临淄,结果五个月就回来汇报了,周公说:“你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姜子牙说:“我把咱们的君臣之礼简单地在那儿推广了一下,顺应他们的风俗而做。所以很快就完事了。”周公于是叹息说:“呜呼,鲁国后世将要北面而事奉齐国了吧。政治如果不是简单平易,民众就不会亲近政府。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伯禽把繁琐的礼仪在东夷地区推行,周公认为会疏远民众和君主的关系。礼仪确实代表着制约,各等级间的差异不可逾越,这样,下层级的人也不敢僭越作乱。平易近民,百姓也参与,有助于发展。
礼仪繁琐,有助于稳定,平易参与,有助于发展。不管怎么样,鲁国从开国之初,就朝着一个礼仪之邦的治国模式去发展了。而齐国则不那么拘束,以发展国力为追求和能事。后来鲁国出了个大圣人孔子,齐国出了个大能人管仲,也就不奇怪了。
伯禽死后,儿子鲁考公继位,随后是鲁炀公、鲁幽公、鲁魏公、鲁厉公、鲁献公、鲁真公濞、鲁武公。
鲁武公这时候已经是周宣王时期,鲁武公九年的时候,带着长子括和小儿子戏,到西边镐京去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很爱这小儿子戏,要鲁武公立戏当鲁国太子。周朝的樊仲山父进谏说:“废长立少,不顺啊。不顺,就会出乱子,而这是你作为王命指定的,出了乱子,你必然要去诛杀那犯事的。所以,出的命令,一定得是顺的。命令如果行不下去,那政权就立不起来了,命令行下去但是不顺,民众也要抛弃上峰。下级的人事奉上级的人,少的事奉长的,这就叫作顺。如果鲁国这么干,把小的立为太子,诸侯必都这么学。这时候,如果你去诛杀这样的诸侯,那是自诛王命。所以诛杀也不是,不诛杀也不是。您好好考虑考虑吧。”周宣王不听。终究让鲁国立了这小的当太子。继位后是为鲁懿公。
鲁懿公九年,懿公的哥哥括的儿子伯御果然和鲁国人一起攻杀了鲁懿公,而立了伯御当鲁君。随后周宣王就去伐鲁,杀掉了伯御,而把鲁懿公的弟弟立为了新君。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诸侯多违背王命。周王再命令或者建议他们干什么,他们就不听了。因为王命下达得太不怎么样。
新君鲁孝公继位二十五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秦国开始封建为诸侯。
鲁孝公死后,他的儿子鲁惠公继位。
鲁惠公执政四十六年,然后死去了。
这个鲁惠公,他的正夫人不能生育,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叫“息”。息长大以后,到宋国娶媳妇,娶来了一个宋国公女,这女孩长得特漂亮,鲁惠公一高兴,就把这女孩收了当自己的媳妇了,生下儿子允,并且把这个女孩扶为了正夫人,允也就当了太子。等到鲁惠公一死,因为允的岁数还小,就叫息来摄政,息被称为鲁隐公。
过了十一年,公子挥对鲁隐公(息)献谄说:“老百姓都觉得你管得挺好,你干脆直接当国君算了。我替你把允杀了,你让我当相国。”鲁隐公说:“我爸爸临终说了,因为允岁数小,让我摄政代他当国,如今允岁数也大了,我正准备还位给他,叫他当国君呢。”
公子挥碰了一鼻子灰,回去想想,又怕自己对隐公说的这些话,未来允知道了,到时候允一接班当国君,就非杀了我不可。于是公子挥反倒跑到允那里,诬陷鲁隐公说:“隐公打算自己立为国君了,除掉您。您快想想办法吧。要不,我替你把隐公杀了。”允的名字叫允,所以他想想就允许了,于是,十一月,鲁隐公外出祭祀,斋戒住在城外蔿氏家,公子挥就派刺客,把鲁隐公杀了,而立了允当国君,是为鲁桓公。
这个事情,主要也怪鲁隐公,当时,公子挥给他出了那个建议以后,他就应该杀了公子挥。当然,老国君安排的俩儿子轮着当国君的事,本来就荒唐隐藏着危机。
鲁桓公继位以后,派公子挥去齐国给自己迎娶来了一个媳妇,名叫文姜,是一个大美女,她有一个特点,就是出阁前曾经跟自己的异母哥哥诸儿有过性的行为,俩人特别相爱,这在那个时代也是够令人惊奇的。这公子挥也不好好调查一下。
鲁桓公十八年,文姜在齐国的哥哥诸儿也接班当上国君了,邀请鲁桓公来齐国国事访问。鲁桓公就带着媳妇文姜去了。大臣申繻进谏,他也知道文姜跟齐襄公(诸儿)有过兄妹恋,建议鲁桓公不要带着媳妇文姜去。鲁桓公不在乎,带着媳妇很有面子地去了。结果到了齐国,齐襄公(诸儿)就和文姜找机会又那个了一次。事情还被鲁桓公知道了,遂把文姜大骂了一顿。
文姜挨了骂,就找哥哥齐襄公告状,于是,下一次饮酒的时候,把鲁桓公灌得大醉,然后找人抱着他上车,这人名叫彭生,力气大的要命,使劲在车上一报,就把鲁桓公的命给要了。居然硬抱就把人抱死了,看来是给鲁桓公的内脏来了个乾坤大挪移。
鲁桓公的死讯传来,鲁国大臣碰了几次头,觉得现在老公(老的已经死了的鲁桓公的简称)已经死了,儿子还年幼,还是不要刀兵相见好。最后决定挽回面子就好了,于是督促齐襄公惩办凶手,免得让诸侯们看不惯,觉得我们鲁国羞丑。
齐襄公听了,觉得彭生也没用了,就把彭生当替罪羊杀了。
随后,鲁桓公的十二岁的儿子同继位,是为鲁庄公。
鲁庄公八年,齐国也发生争位的事情,齐襄公被人杀死,其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利,小白做了国君,大号齐桓公。
失败了的公子纠于是向南跑到鲁国,希望拉鲁国当自己的外援。
次年,鲁庄公九年,鲁庄公打算武力把公子纠送回齐国当国君,于是带兵杀到齐国,跟齐桓公(即小白),打了一场,鲁军战败。随后,齐桓公派使者来鲁国,责成鲁国杀死公子纠,否则发兵击鲁。鲁庄公无奈,杀了公子纠,公子纠有两个大跟班,分别是召忽和管仲。召忽自杀殉主而死,管仲觉得赖活着更好,暂被鲁庄公关进监狱。
齐桓公派人要求把管仲引渡到齐国。鲁国大臣施伯对鲁庄公说:“齐国想得到管仲,不是要杀了他,而是要任用他。这管仲是个大能人,齐国用了他就坏了,对我们就不利了。不如杀了管仲。”鲁庄公不听,于是把管仲装在囚车送回齐国。齐国果然任用管仲为相国。于是齐国国力开始发展,很快和鲁国拉开了差距(原本齐鲁等强的)。
鲁庄公十三年,鲁庄公和曹沫一起与齐桓公(小白)在柯邑会盟,曹沫在盟会上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桓公返回这几年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答应。散会回国以后,齐桓公要反悔,管仲劝谏,终于把土地还给了鲁国,这件事令齐桓公有信义的名声,开始在诸侯国际传递。
鲁庄公十五年,齐桓公开始成为霸主。
鲁庄公三十二年的时候,死去了。
鲁庄公有三个弟弟,最大的弟弟叫庆父(是异母弟弟,其母是鲁桓公的妾),庆父出身低,从前看着大哥鲁庄公当国君,心里羡慕,于是想把鲁庄公的儿子都赶尽杀绝,自己上去当国君。现在看鲁庄公死了,庆父对着鲁国大臣们嚷嚷了半天,最后,硬是把鲁庄公的妾生的儿子中最小的公子启立为了国君,是为鲁闵公。
八岁的鲁闵公登上鲁国大典。
庆父还没有罢休。他立了这个八岁的鲁闵公之后,又后悔这个决定了,他想着还是自己当国君。庆父想杀掉鲁闵公,自己好登基。但这得有有权力的人配合,谁最有权力呢,目前那应该就是从前鲁庄公的正夫人--齐国公女了。于是庆父就花大力气去泡齐国公女,跟齐国公女发生了那个的关系,以自己作为工具,获得了齐国公女对他的亲赖。俩人终于达成共识,杀了鲁闵公,叫庆父当国君。
庆父赶紧行动,派人杀了鲁闵公。结果,庆父的暴行,激起的国人的反对,国人拎着鸡蛋,都来砸庆父,硬把他给打出了国。
庆父的情妇齐国公女也害怕,也只好出逃。庆父跑去了莒国,齐国公女则跑去了邹国。俩人没往一个地方跑,目的是为了表明他俩之间没有联合的密谋,不是同党。以后大家要逃跑的时候需要注意这个了。
于是,鲁庄公的四弟季友扶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妾生的儿子,继位,是为鲁僖公。
庆父躲在莒国,就见季友给莒国发来贿赂,要求莒国引渡庆父回来。庆父遂被押解回鲁,被迫自尽了。
因为庆父行二,庆父死后,他的儿子继承贵族名号,被封为“孟孙氏”,“孟”表示老二。自有封地。
鲁庄公的三弟,叔牙,因为是庆父的同党,也被杀死,他儿子也受封了,称为“叔孙氏”,“叔”表示老三。
而季友,是鲁庄公的四弟,他这回是大功臣了,自然也受封,儿子成为“季孙氏”,“季”表示老四。季友并且得到了汶阳之田和费邑两大块肥地做封邑。
这里的“孙”字,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孙子,所以这三家,孟孙、季孙、叔孙,又号称“三桓”。后来三桓成为鲁国的主政的三大卿族。
鲁僖公十七年,齐桓公死掉。
鲁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即位,很快成为新的霸主。
鲁僖公三十三年,鲁僖公自己死了,儿子鲁文公继位。
鲁文公十八年,鲁文公死了。鲁文公的正夫人生了俩儿子,叫恶和视,次妃生了儿子俀。鲁文公爱自己的次妃,而俀又偷着跟大夫襄仲搞好关系,于是襄仲就杀了长妃所生的恶和视,立了俀做国君,是为宣公。这个襄仲,其实是鲁庄公的儿子,所以有这实力。
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开始强大称霸。
鲁宣公十八年,三桓的季孙氏掌门人季文子(是季友的孙子)说:“襄仲这人很坏,杀了嫡生长子而立了庶子(鲁宣公),导致我们鲁国在国际上很孤立。”鲁宣公听说后,就打算进攻三桓(因为宣公是襄仲所立)。没等动手,自己却驾崩了。
鲁宣公的儿子鲁成公继位,二年,鲁成公与晋国执政官郤克,联军在鞍地战败齐顷公,齐国归还所侵占鲁国的汶阳之田。
鲁成公十八年,鲁成公死,儿子鲁襄公立,时年才三岁。
鲁襄公五年,季孙氏的掌门人季文子(是季友的孙子),死了。他家的小妾都不穿丝帛,马厩里的马都不吃高级的粟,家里也没有金子,生活特别廉洁,但这也是为了家族未来的发展而收买人心。其实他并不穷,有大块封邑。
鲁襄公十一年,三桓把鲁国的军队一分为三,各家占有一军。这时三桓显然已经势力巨大。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丘出生。孔子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君权跌落,而卿家族主政的贵族等级秩序颠倒的时代,这极大地影响和决定了他的学说内容。
鲁襄公三十一年,鲁襄公死去,鲁昭公继位。
鲁昭公继位时已经十九岁了,但是犹有童心。就是说,还跟个小孩似的。这说明智商肯定有问题,傻乎乎的,弱智。
鲁昭公八年,楚灵王建设的章华台落成了,召鲁昭公等诸侯前去观摩祝贺。鲁昭公虽然有孩子气,但是却长着一副大胡子,楚灵王为了搞笑,就找了个大胡子的侍臣陪着他,在宴会上。极尽幽默。随后,楚灵王一高兴,赐给了鲁昭公一件绝佳的美弓。给了以后,楚灵王又后悔了,但是,直接要又不好意思,就派人偷着对鲁昭公说:“这个宝贝弓,齐晋好几个大国也都想要呢,您可得收藏好了,别叫他们来打你,抢你的弓。”鲁昭公吓坏了,赶紧把这宝贝弓还给楚灵王了。
是凡“灵”字,都不是好字,楚灵王就着这种乖张不正经的灵字的代表。
鲁昭公十三年,楚公子弃疾弑杀其君楚灵王,自己继位,是为楚平王。
鲁昭公二十五年,出事了。季氏(也就是季孙氏)与郈氏斗鸡,季氏把鸡羽毛上涂上芥末(想迷对方的鸡眼),郈氏则干脆在自己的鸡爪子上装了青铜套,一下子把季氏的鸡给蹬了。季氏掌门人季平子一下子怒了,恨郈氏,就硬去侵占了郈氏在曲阜的宅基地。郈氏掌门人昭伯也恨了季平子。还有一桩事,臧氏的子弟臧会触犯了家法,逃藏在季氏的家里,臧氏掌门人臧昭伯知道了,就抓了一个季氏的人,也关在自己家里。季平子怒了,就把臧氏的家臣也抓来,关在自己家里--不知道您搞明白了没有,总之,这鲁国的人一点也不文雅。
于是,臧氏、郈氏因为这关人和斗鸡宅基地的事,都恨了季氏,于是跑到鲁昭公那里告状,告季氏的状。鲁昭公很有正义感,于是就带着人去伐季氏,攻进了季氏家院,驱车策马,结队蹲射。季平子猝不及防,被打得没处跑,登上了一处高台,向下面的鲁昭公请罪,说:“您因为听了谗言,不查我的实际情况,就怪责我。如今来诛罚我,我,我请求把我放逐到沂水之外,可以吗?”
鲁昭公不同意。
季平子说:“那,就把我囚禁在费邑。”
鲁昭公还是不答应。
季平子说:“那给我五辆车,让我出亡他国吧。”
鲁昭公还是不同意。旁边子家说:“您都不同意,您想怎么样啊?”
鲁昭公说:“我想让他死去!”
子家说:“您还是别这样的,答应他说的这些吧。现在,政事出自于季氏,那已经很久了(季氏长期多代担任鲁国执政官,且三分公室和军队,家族极其势大),他们的徒众甚多,你逼急了他,就不好办了。”鲁昭公不听。旁边的郈伯也帮着鲁昭公说:“不行,非得杀了他,让他抢我宅基地!”
这时候,叔孙氏就听到消息了。叔孙和季氏、孟孙,正是这三桓,其中季氏家族势力最大,叔孙氏的家臣们就商量:“没有了季氏和有季氏,哪个对我们家族有利。”大家想想都说,那还是有季氏有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嘛)。于是,叔孙氏的家臣就带着武装,跑到季孙的大院里,去抄后路攻打鲁昭公。这时候,孟孙氏同于同样的原因,也攻进来了,季孙也展开反攻,打得鲁昭公落花流水,一直跑到了齐国。
(这一年孔子三岁。)
鲁昭公见到了齐景公(其实齐景公也面临着国内卿族如田氏势大的问题,并且几十年后田氏就控制了君族),齐景公说:“来了不容易啊,我给你一千个社叫你去住着吧,可好。”
随从子家说:“您把周公的祖业丢了,在这儿当他的人臣,划算吗?”
于是,鲁昭公没有接受齐景公的“封赏”。
鲁国毕竟是礼乐治国,强调君亲仁德的国家,三桓虽然把国君打出去了,但是碍于传统的熏陶,心里还是哆嗦,也不敢做的太过分。叔孙氏掌门人叔孙昭子,没有参加这次内讧(去打的是他的家臣),他从外地出差回来了,季平子见到他,问他:“我怎么办啊,你帮我想想。”说完,朝着叔孙昭子就顿首磕头。叔孙昭子说:“你怎么办啊,人谁不会死,你以驱逐了自己的国君而成名,将来子孙们怎么看你啊!”季平子也急了,说:“只要你能让我重新事奉国君,对我真好比白骨重新使之生肉。”
于是,叔孙昭子作为调停人,就跑到齐国去了,见到鲁昭公,说请鲁昭公回来。可是,随后,季平子和孟孙还是后悔了,不希望鲁昭公回来了,于是,这事也就没有办成,只把叔孙昭子活活气死了。
鲁昭公二十六年春天,齐景公发兵进攻鲁国,夺了鲁国的郓邑,让鲁昭公去那里住着去了。并且,齐景公计划随后发兵,直接送鲁昭公回曲阜复位。于是,鲁国内的三桓等人,赶紧花钱贿赂齐景公的大臣们。于是,齐臣子将就对齐景公说:“我们替鲁君办事让他回国,总是出怪异:宋君宋元公为了鲁君能回国的事,去找晋国人帮忙,结果他半路上就病死了。叔孙昭子也来办鲁君回国的事,结果他也好好的,没有什么病就死了。看来,上天已经放弃了鲁君了,或者鲁君哪里惹怒了鬼神。您最好也别急着办了。”
齐景公一听,吓坏了,生怕自己也无疾而死,于是不再说送鲁昭公回国的事。
鲁昭公二十八年,鲁昭公看看齐国这里呆着没希望,就去了霸主晋国那里。向晋君表示,希望送自己回国。季平子赶紧去贿赂晋国六卿,晋国管事的也是六卿,国君同样无权,于是六卿对晋君一说,晋君也就作罢。
这种各国卿族权力压过君族,是分封制所必然导致的,分封是卿有很大数量的封邑,有地有人有军队,自己再发展经营地好,就能压过国君。孔子总想办法改变这种国君吃亏的居民,仁啊礼啊,但不改变其体制,是没有用的。
于是,鲁昭公又回到了鲁国,住在齐景公帮他抢的郓邑。齐景公给他写来书信,文中自称“主君”,鲁昭公看了,颇觉羞辱。于是一怒之下,又离开了郓邑,跑去了晋国。
鲁昭公三十一年,晋国国君晋定公终于又要送鲁昭公回国了,并且召季平子来先说合这个事。季平子来了,穿着布衣,光着脚,在晋六卿的引见下,见到鲁昭公谢罪。但是,六卿受了季平子暗中的好处,依旧对晋定公说:“咱们要把鲁公送回鲁国,但是鲁国内的民众都不愿意啊。”晋定公遂罢休。
次年,鲁昭公三十二年,鲁昭公终于不折腾了,死于晋国。
鲁昭公在流亡过程中还一度骑马--这是史书上关于中原人骑马的首例。估计他像唐僧一样,骑着马,在徒众追随下流外八年,客死晋国。
鲁人立昭公的弟弟继位,是为鲁定公。
同年,晋国执政官赵简子问史官兼占星家史墨说:“季氏对他的国君这么坏,季氏会灭亡吗?”
史墨说:“不亡。从前季友对鲁国有大功,被赐以费邑做封地,做了上卿,随后季文子、季武子,每代都增加了他的产业。自从襄仲杀了嫡子而立了庶子,鲁君就失去了自己的国政了。政治在于季氏,已经有四代国君了。民众不知道自己国君是谁,国君怎么拥有和控制民众。所以国君应该慎重对待自己的器与名,不可以假借给别人。”
意思是,爵位也好,名位权力也好,鲁君都轻易地给了三桓,于是民众眼里只有三桓没有国君。鲁君太轻易地给三桓下放权力了。
鲁定公五年,季平子死了。他的家臣阳虎很有雄心,就把接班的掌门人季桓子(季平子的儿子)给囚禁了,然后以季氏家族的力量,竟然阳虎执起了鲁国之政。
鲁定公八年,阳虎打算把三桓的嫡子都杀光,另改用自己所喜欢的人来做三桓新的掌门人--实际也是自己控制的傀儡。他把囚禁的季桓子装在车上,要运到城外去杀,季桓子说服车夫而载着他逃跑。逃入孟孙家。三桓联手共攻阳虎,阳虎战败,回到自己的阳关城据守。
鲁定公九年,阳虎战败,逃至齐国,又逃到了晋国,投奔了赵简子。
鲁定公十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负责鲁国这面的仪式主持,孔子这时候已经五十岁了,刚刚当上官。盟会上,齐国人要袭击鲁定公,孔子连跳再蹿上了台阶,把齐国的捣乱分子给大骂一顿,齐景公心惧,方才放弃劫持想法。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派徒弟子路去堕毁三桓的城墙,收缴三桓的甲兵。孟孙氏不肯堕城,于是讨伐进攻孟孙,未能战胜。齐景公给季氏掌门人季桓子送来女乐,后者接受,孔子因此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
表面上好像季桓子(是当时鲁执政者)贪于女乐,于是孔子看不惯而离开鲁国。实际是孔子要堕毁三桓的首邑的城墙,目的在于削弱三桓家族势力,还政于鲁定公,从而起到加强君权的作用,这种跟三桓对着干的做法,注定了孔子的下岗。孔子抱着这样的崇君的学说到各国游走,各国实际掌握着实权的卿族,也不可能容他,注定周游一圈也是失败。
鲁定公十五年,鲁定公死,儿子鲁哀公继位。
鲁哀公五年,齐景公死,次年,齐国卿田乞弑杀了齐景公的继承人孺子。
鲁哀公十四年,齐卿田常弑掉齐简公(齐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齐国的情况和鲁国一样,甚至更惨,鲁国三桓还不敢弑君)。孔子知道做也是没用的,但是作为下岗大夫,出于责任,还是劝说鲁哀公伐齐以讨田常的弑君之罪。鲁哀公叫他跟三桓说去,三桓固然不管,遂罢休。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死。
鲁哀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灭掉吴王夫差。
鲁哀公二十七年,季康子(季氏掌门人,同时是鲁国执政官,名季肥,“食言而肥”,就是鲁哀公讽刺他的话)死掉。鲁哀公想趁这机会联络外国诸侯讨伐三桓(试图给自己挽回点权力),于是,三桓反进攻鲁哀公,鲁哀公逃到越国,遂死。儿子鲁悼公继位。
鲁悼公之时,三桓更加强大,鲁君如同小侯,卑于三桓家族。
鲁悼公十三年,赵魏韩三个卿族灭掉卿族智氏,三卿掌握了晋的大权。随后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代。
鲁悼公三十七年,鲁悼公死,儿子鲁元公继位。鲁元公二十一年死,儿子鲁穆公继位。
鲁穆公时代已是战国时代,三桓这时已经衰弱,鲁穆公也顺应和借鉴当时战国流行的法家改革思想,引入郡县取代家族分封,一定程度地恢复了些君权。
鲁穆公三十三年,鲁国这里出现一个爱国主义的女子。当时有一个鲁国漆匠的女儿,她有一天无缘无故地大哭。人家怪问她缘由,她说:“我忧虑于我们国君又老又悖,孩子又小又愚,而国内愚蠢和伪诈之人越来越多啊。”
听者无不大笑:“这事用你来操心啊。”
不久,鲁穆公果然死掉,鲁国果然大乱,齐、楚趁机出兵攻之,鲁国男子扛起青铜武器战斗,妇人转输给养,不得休息。这漆匠女,在混乱中不知死活。
儿子鲁共公继位,二十二年后死掉,儿子鲁康公继位,九年后死掉,儿子鲁景公继位,二十九年后,儿子鲁平公继位。这个时候,战国七国皆已称王。
鲁平公二十年,鲁平公死掉,儿子鲁文公继位,当年,楚怀王客死于秦国。鲁平公二十三年时死去,儿子鲁顷公继位。
鲁顷公二年,秦国白起拔取楚国都城郢都,楚顷王东迁都到陈城。楚的东迁,给鲁带来了压力,楚向西打不过秦,就到鲁国这里找补偿。鲁顷公十九年,楚国伐取鲁的徐州(山东滕县)。鲁顷公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灭鲁国,鲁国并入楚国领土。鲁顷公废为平民,鲁国绝祀。鲁顷公死于柯(就是鲁庄公曹沫和齐桓公盟会并劫持后者的地方,山东阳谷县)。
以上就是鲁国的整个故事,时间跨度是春秋时代以及战国时代,鲁国灭亡时,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中期了。
太史公曰:我听孔子说:“甚矣鲁道之衰也!”我看庆父以及叔牙还有鲁闵公时期,鲁国何其乱啊。鲁隐公鲁桓公的相杀,襄仲杀了嫡子,三桓作为臣子而打跑了鲁昭公。他们的揖让之礼都还有,但是行事为什么这么暴戾呢?(这也只能说明,礼乐不能治国,不能维系贵族统治秩序的和谐,说明孔子理论的破产。)
笔者案:以阶级斗争学说来解释鲁国的历史,肯定是解释不了的,这里,都是贵族阶级内部是事。阶级斗争学说不能解释太多的历史阶段,信也。
这种家族政治、贵族政治,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再没有了,而诞生于这种政体下的孔子思想,到了未来的朝代,固然不可能还是孔子的原装思想了。若说复兴儒家,不知复兴哪个时段的儒家思想。这个尚且解决不了,谈何复兴儒家。
不论重事功的齐国、晋国,还是重礼乐亲恩的鲁国,都出现了卿权架空吞噬君权的现象,只不过鲁国稍微文雅一点,比齐晋的流血少一点,姜子牙和周公的预言其实都不准确,他们开创的分封制使得齐鲁的命运都有了共性,而搞复杂的礼还是简易顺俗的礼,只是第二位的问题,并不是预测命运的大区别点,也不是改变国运的主要因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