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施术的过程
我们以为,在任何一次非表演性的、以治疗身心疾病或开发潜能为目的的催眠施术过程中,应包括以下八个步骤:
——谈话;
——暗示性测查;
——术前暗示;
——导入;
——深化;
——治疗或开发活动;
——恢复清醒状态;
——解释和指导。
下面将分别讨论这八个步骤。
1. 谈话
当有人来到催眠师处要求接受催眠治疗时,催眠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当事人以及当事人的亲友进行谈话,以了解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谈话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了解当事人所面临的问题是否可以运用催眠术予以解决,这是因为催眠术并不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可以治愈一部分疾病,但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有些疾病使用催眠术治疗,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不能使用催眠术的情形如下。
(1)精神分裂症和其他一些类型的精神病。因为这些疾病的患者在催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催眠性幻觉、妄想,从而使疾病诱发或病情加重。
(2)脑器质性损伤并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不宜接受催疗治疗。对这类病人,若使用催眠术可能使其症状加剧。
(3)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也不宜接受催眠治疗。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中有所发泄时,情绪可能会明显波动而导致不良后果。
(4)对催眠术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仍不能接受催眠治疗的人,也不宜实施催眠术。
对于那些不适宜使用催眠术的人,可通过劝告的方式,说服他们到其他地方,用其他方法治疗。
其二,通过谈话以及诊断分析,可以对当事人问题的症结所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对于大部分心理问题,当事人的叙述往往是有偏颇的,但即使是“偏颇”本身也颇具价值,它们很可能就是深层问题的线索。如果催眠师在施术前不对这些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进行实质性的治疗时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当然是不可取的。
2. 暗示性测查
催眠与暗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没有暗示就没有催眠。催眠术之所以能够大显神通,究其本质,是由于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的特征或曰本能。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正如地球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人类社会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对人的探究,以及普遍规律在具体人身上的应用变得相对困难。在催眠活动中,情况也是如此。尽管人们普遍具有受暗示性,并且对人类构成暗示的刺激物也是多种多样,但受暗示性的程度却有着不小的量的差异。在催眠施术时,如果对这种量的差异视而不见,以千篇一律的态度与方法对待所有的受术者,成功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即使是成功了,也只是偶然的巧合,而不是必然的结果。为对个体这种量的差异有较为明确的把握,知晓具体受术者的受暗示性的程度,以确定行之有效的催眠方式与方法,在施术之前,有必要对受术者进行受暗示性的测查,测查方法如下。
(1)摆钟测验。准备好一支橡皮头铅笔和一个摆钟。摆钟最好是用透明而且带有小孔的玻璃球或塑料球制成,球上连着细线。在铅笔的橡皮头上按上一颗大头针或小钉子,把摆钟的线头缚在小钉子上。然后,在一张大白纸上画一个圆圈,圆圈的直径为20~30厘米。在圆圈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水平线标上A、B;垂直线标上C、D;圆心标上X。
要求受试者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铅笔,使摆钟对准圆心X。受试者采取直立姿势,两脚并拢,两肘紧靠身体两侧,全身尽量放松。然后,要求受试者的眼睛由A至B往返移动,而头部保持不动。不一会儿,受试者就会感到处于圆心的摆钟在A、B之间往复运动。过几分钟后,再叫受试者的眼睛在C至D之间往返移动,头部保持不动。顷刻之间,摆钟就似乎在C、D之间来回摆动。最后,让受试者的眼睛改为圆周运动。这样一来,受试者就有可能感到摆钟的运动方向是沿着A→C→B→D进行圆周运动。
在测验中,不能感受到摆钟运动的受试者,就是受暗示性较差的人;明显感受到摆钟运动的人,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感受到摆钟运动,但又不很明显者,为受暗示性一般的人。
(2)前倾、后倒测验。要求受试者身体站直,两脚并拢,双手下垂。催眠师站在他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告诉受试者尽管放心地向前倒或往后倒,他是不会跌倒的,因为催眠师可以扶住他。然后,先轻轻地扶着他的头部作试验性的前倾或后倒,然后再要求受试者自行前倾或后倒。
后倒测验还有一变式:即让受试者背对着墙壁,站在离墙约10厘米的地方,两脚并拢、眼睛闭上。之后,催眠师发出指令,要求受试者迅速往后倒。受试者在往后倒时,头有时会撞到墙上,为了避免头部受到伤害,有必要在墙壁上与头部高度一致的地方,挂上一个软垫。
在测验中,受试者毫无顾忌地往前倾或向后倒,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受试者慢慢往前倾或向后倒,为受暗示性一般的人;受试者不敢往前倾或向后倒,或者在前倾、后倒前脚步先移动,为受暗示性较低的人。
(3)放下手臂测验。要求受术者端坐于椅子上,右手向前伸直,注意力集中于手掌心。然后,告诉受试者,现在右手的手掌变得非常沉重,愈来愈重,手掌心有发麻的感觉。之后再令受术者左手向前伸直,给予同样的指令。
在测验中,手掌有沉重感并体验到手掌发麻的受试者,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反之,则是受暗示性较低的人。
(4)合掌测验。要求受试者身体站直,两手侧平举,手掌呈对立方向。再令受试者双目凝视正前方。接着,告诉受试者,他的两只手正分别从左、右方向移动,两手的手掌渐渐地要合起来了,很自然地要合起来了,好像有磁铁在相互吸引一般。
若受试者果真能按催眠师要求的那样,双手的手掌能合到一起,则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如果连手掌相合的意向都很难看出,则为受暗示性较低的人。
(5)手臂摆动测验。要求受试者身体站直,两手自然下垂。然后,催眠师握住受试者的一只手,告诉他:现在我将你的手臂上、下摆动。你不要用力,由我来摆动,一切听其自然。将注意事项告诉完毕后,催眠师便摆动其手,反复若干次。在摆动过程中,催眠师逐渐减小用力程度。若是受暗示性较高的人,其手臂会自觉不自觉地自行摆动起来;若是受暗示性较低的人,如果催眠师用力小,其手臂的摆动幅度就小,反之亦然。
(6)躯体摇摆法。要求受试者身体站直,双脚并拢,双眼微闭。催眠师站在受试者的前面或后面,双手抓住他的左右手臂,做左右摆动。如果受试者毫不抵抗且经几次摆动后出现身体自行摆动的倾向,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如果受试者只是顺从催眠师的摆动,但没有出现身体自行摆动的倾向,为受暗示性一般的人;如果身体既不自行摆动,又有反抗倾向,为受暗示性较差的人。
(7)圈套式提问测验。催眠师准备好若干反映日常生活情景的图片或照片,告诉受试者,这是测验他的注意力的,但只给他20秒钟左右的时间,看完以后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请仔细察看。
在受试者看完之后,把图片或照片拿到一边或翻过来,同时进行一系列带有诱导性的关于图片或照片内容的提问。提问以10题左右为宜,其中大部分是真实问题,夹杂着两三个在图片或照片中完全没有的事项。例如,图片或照片中桌子上是翻开的笔记本,却问道:“桌子上的书是什么书?”再如,图片或照片中花瓶里插的是孔雀的羽毛,却问道:“花瓶中插的蔷薇花是几枝?”
数次都中“圈套”的受试者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反之,则是受暗示性较低或者是受暗示性一般的人。
(8)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笔者经常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来作为检查受试者受暗示性水平高低的手段。上面所介绍的7种受暗示性测查手段更偏重于动作方面,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较之其他测查手段,更能反映出受试者本身所固有的受暗示性的程度。换言之,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是对受试者心理上受暗示性程度的较为直接的测查。并且,它所揭示出的受试者的受暗示性程度不是那种印象式的反映,而是数量化了的反映。因而它的准确程度也优于先前介绍的若干种受暗示性测查方法。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所创立的。这16种人格因素的独特性、代表性及其意义,均经因素分析统计法、系统观察法及科学实验法而慎重确实。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可得到对受试者某一方面人格的清晰而缜密的认识,更可以对受试者的整个人格系统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被当今的心理学家认为是一种最好的人格量表。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中的16种人格因素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每种人格因素都有两极状态,如乐群性:乐群外向——缄默孤独。每种人格因素又分为10个档次记分,最后便构成一条包括16种人格因素的曲线,从中可窥见受测者人格状况的基本轮廓。
我们发现,凡是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得分高者,都是受暗示性较高的人,比较容易把他们导入催眠状态。而那些以怀疑性、紧张性为鲜明人格特征的人,则很难使之进入催眠状态。譬如,怀疑性与恃强性都很高的人,往往要采用反向暗示才能奏效。而紧张性高的人,往往杂念丛生,心情很难平静;那么首先要使他消除杂念,心平气和下来,才有可能将他导入催眠状态。总之,通过《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的测验,我们不仅可以对受试者的受暗示性程度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而且还能对他们的人格特征与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弄清受试者受暗示性程度不够高的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这样,催眠师就可做到心中有数,在施术时便可应付裕如。当然,运用这一量表检查受试者的受暗示性也有缺陷,那就是比较费时。另外,对量表曲线的解释也需要相当的水平。
(9)框棒测验与镶嵌图形测验。这两项测验原是心理学家用来研究人的“认知方式”的,主要用于测查一个人是属于场独立性者还是场依存性者。场独立性者属于不太容易受暗示的人,而场依存性者则属于受暗示性较强的人。可将这两种测验引进作为检查受试者受暗示性程度的客观指标。
框棒测验是由威特金创设的。具体做法是:令受试者在高度注视的条件下,将呈现在面前的位于一个方框中的直线调整到垂直的方位。实验结果发现,当框架偏斜时,它对于中间直线的方位判断有同化作用,而这个效应的大小因人而异。威特金由此指出,凡视觉中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均具有场依存性的特征;凡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均具有场独立性的特征。我们认为,前者就是受暗示性较强的人,后者就是受暗示性较弱的人。
镶嵌图形测验要求受试者在比较复杂的图形中用铅笔勾画出镶嵌在其中指定的简单图形。
场依存性者对这些任务往往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环境刺激对他们的干扰太大,这就表明他们的受暗示性程度较高。场独立性者却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表明他们受暗示性程度比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催眠师对每个受术者都要进行这一系列的受暗示性测查。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将测查受术者受暗示性程度的所有方法全部介绍一遍。催眠师可以根据受术者的不同情况以及自身的偏好及熟练程度选用一种或数种测查方法。总之,只要能够真实客观地揭示出受术者的受暗示性程度就行了。
3. 术前暗示
目前,大部分心理学家和催眠师都承认催眠的心理机制是暗示。事实也充分证明:催眠术之所以有神奇的效果,完全是由于暗示的力量和作用。不过,许多人以为暗示是在催眠师正式施术之后才发挥其效应作用的。这是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往往是许多刚刚涉足催眠术领域的人,在练习施术时未能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受术者与催眠师面谈之时,暗示就已经开始了。这就是所谓的术前暗示。术前暗示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催眠师的服饰与态度,向受术者作必要的介绍,让受术者横向交流,利用“行为感染”。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与催眠施术步骤中的其他部分可能有交叉或重叠,但术前暗示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还是想不厌其烦地系统介绍一下。
(1)催眠师的服饰与态度是一个重要的暗示源。关于这个方面,在催眠师的必备条件中已有阐述。总之,催眠师的服饰要整洁、庄重,态度要和蔼可亲又不卑不亢,从而给人以威严感、镇静感、亲切感、可信赖感。
(2)向受术者作必要的介绍。在施术前,对受术者介绍有关催眠术的一般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通常,受术者对催眠术一无所知,只是感到神秘莫测。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处于对前景不知晓的情境中时,必然处于焦虑状态,而当人们为焦虑所控制和支配时,注意力会难以集中,情绪会处于不稳定状态。一言以蔽之,在这种焦虑心态左右下,受术者很难接受来自外界的暗示。所以,应在正式施术前向受术者作一些简单的介绍,以消除受术者的焦虑。
这种介绍一般包括催眠术的用途功效等,最为重要的是要使受术者知道接受催眠治疗有益无害。此外,介绍要简明扼要,过于冗长,有时反倒使受术者如堕五里雾中,愈来愈糊涂。这样就不是减轻了焦虑,而是增加了焦虑,结果与初衷正好相反。介绍不应是抽象的、纯理论的,而应以种种实例来说明问题。其理由在于,富于形象性的材料更便于人们接受。
(3)让受术者横向交流。有时,催眠师的介绍虽有理有据且娓娓动听,还不能使部分受术者信服。因为,在受术者的心目中,催眠师的介绍或多或少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如果一位已经接受过催眠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人现身说法,效果要好得多。因为他们属于同一类人,彼此的信任程度高,易于沟通也易于接受。
(4)利用“行为感染”。所谓“行为感染”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产生同样的行为。这种“感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譬如,看到有人在排队购买某一商品,自己对该商品并不了解或并不一定需要,但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排队,并在无意识中认定该商品一定价廉物美。
在术前暗示中,也可以利用“行为感染”。例如,让一位尚未接受催眠治疗的受术者观看另一位正在接受催眠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受术者的表现,这将构成强烈的暗示作用。在前者接受催眠治疗时,就比较容易产生与后者相仿的、接受暗示的行为表现。在向那些对催眠术持怀疑态度的受术者实施催眠术时,这种术前暗示本身就构成了施术步骤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4. 导入
所谓导入,就是将受术者从正常的清醒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不言而喻,这是催眠施术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如果我们不能将受术者导入催眠状态,那么,一切将无从谈起。换言之,催眠师的施术是失败的。既然导入是如此之重要,而且导入的方法又多种多样,所以,有关导入的方法,即催眠的方法,我们将另辟专章介绍。
5. 深化
对于一些身心疾病的治疗和潜能的开发来说,较浅的催眠程度就已经足够了。对于另一些身心疾病的治疗和潜能的开发来说,达不到中度或者深度的催眠状态,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有鉴于此,将受术者受催眠的程度予以深化,有时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深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倒数法。当受术者已进入浅度催眠状态以后,催眠师以坚定、有力的口吻向受术者下达指令:“你已经进入催眠状态,但程度还不够深。下面我开始数数,从10数到0,随着我的数数,你全身的气力将逐渐消失,眼皮会完全不能睁开,外面的声音将完全听不见,只有我的声音听得非常清楚……”反复暗示数遍后即开始数数,一般说来,受术者的受催眠程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加深。如能在数数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你将睡着”一类的暗示语,效果则更好。
(2)正数法。暗示的方式和暗示语与倒数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是由10到0,而是由0到10。自然,所数的数目不是机械的,到底多少可由催眠师自行确定,一般说来,不宜太多。
(3)音乐法。所谓音乐法就是让受术者在催眠过程中,暂时不听催眠师的指令,而令其集中注意去听节拍器声、雨滴声或其他听了以后想睡觉的音乐。这是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单调刺激而深化其催眠状态的方法。
在使用节拍器时,必须将节拍器调到一分钟50次的慢节奏上来使用。雨滴声和音乐同样也应该是慢节奏的。在让受术者听这些声音之前,催眠师就应暗示受术者,在听了这些声音以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在受术者听这些声音的过程中,也应间或暗示他们:“你现在愈来愈想睡了,你正在逐步进入较深的催眠状态……”实践证明,这种利用单调刺激加深催眠程度的方法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中断暗示法。有时,在反复暗示受术者进入较深催眠状态时,不能奏效,这使得催眠师大伤脑筋。如遇到这种情况,采用“中断暗示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中断暗示法”,是指催眠师在施予催眠暗示的进程中,有意识地停顿一段时间,以使得受术者的受催眠程度渐趋加深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催眠师告诉受术者:你已经进入催眠状态,下面,我暂时不发出任何指令,在我不与你说话的这段时间里,你的整个身心将变得格外地放松,你将睡得愈来愈深……古人云:“此时无声胜有声。”确实,催眠师有意识地、适当地在催眠的进程中留下一段“空白”,往往胜过不停顿地暗示。
应当注意的是,在采用“中断暗示法”时,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白”时间长度的把握。中断时间太短,不能达到目的;中断时间过长,受术者有可能会突然觉醒或自动进入正常的睡眠状态。至于多长时间最为合适,尚无一个确定的指标,这里面个体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在这一点上,催眠师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经验的催眠师往往根据受术者的反应以及双方的感应而决定这段时间的长度。
6. 治疗或开发活动
如果仅仅是为了表演,当受术者到了适当的催眠深度后,催眠师下达指令,让受术者作出一两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反应,整个过程也就结束了。然而,催眠师的大部分施术活动绝不是为了表演。他们的目的是要借助于催眠术进行治疗或潜能开发活动。所以,当受术者达到适当的催眠深度后(什么样的程度叫适度,是根据具体病症或开发项目而定的),治疗或开发活动便接踵而来了。
在谈到治疗或开发活动时,首先应当弄清的问题是,催眠术本身对治疗身心疾病以及潜能开发具有一定的效应作用。但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催眠术本身还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催眠术要与其他心理治疗的手段以及开发潜能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方能显现出威力。
先说催眠术自身的效应作用。
催眠术本身最大的效应是具有极显著的放松和休息效果。无论是出于治病目的而接受催眠的人,还是出于开发潜能或表演目的而接受催眠的人;不论是进入较深催眠状态的人,还是只进入浅度催眠状态的人,在觉醒以后都会感到特别的轻松、舒适、精神振奋,好像是痛痛快快地睡了一觉。这种放松和休息的效果是如何获得的呢?说到底,是催眠的暗示效应引起受术者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体温、脉搏、呼吸数、血压、基础代谢率的少许降低。其中也有偏高的数值恢复到正常,或者是正常的数值得以稳定。同时,过度的紧张解除了,头脑中的种种杂念渐次消失。这种状态使人们在生理上得到最好的休息,这种休息的效果是通常的睡眠所不能达到的。而这种生理上的充分休息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使心理上产生安定感和舒畅感。
疲劳分为两种:体力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疲劳。所谓心理上的疲劳也就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疲劳。对心理上的疲劳,人们往往不够了解,其实它更难以恢复。它是由过量的脑力劳动或者是苦于无力解决所面临的生活中的难题所引起的。但是,在催眠状态中,这种疲劳能够得到最迅速的恢复。所以,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人们,在接受催眠治疗后,尤其感到轻松、舒适。
催眠术本身的效应除了具有极显著的放松和休息效果外,还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譬如,对于心因性高血压、哮喘、荨麻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脱毛症等疾病,催眠术都具有控制症状发展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催眠术在抑制植物性神经紊乱症状方面有镇静的作用。
在更多的情况下,催眠术是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的。这些方法包括以下五种。
第一,直接暗示疗法。所谓直接暗示疗法,就是将受术者导入催眠状态以后,催眠师以坚决、果断的语言直接暗示受术者:你的某些症状已经消除,并且不会再出现;或者是某种动作、某些行为已经形成或表现出来,并且愈来愈明显。
第二,幻想法。幻想法就是令受术者在催眠状态中,根据催眠师的指令进行有目的的幻想。通过这种幻想,来解除身心上的种种疾病,或者是控制、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
第三,宣泄法。在精神分析学家看来,将自己的观念、愿望、欲求、需要、痛苦、烦恼、焦虑、冲突等压抑在心头而不流露出来,绝不意味着问题已经消失了,不复存在了。这种心理能量若不发泄出来而郁结在心头,将会导致内心世界更大的紊乱与紧张,从而以各种“变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光怪陆离的心理疾病。
然而,我们还需看到,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中,越是那些压抑过深、性格内向的人,越难做到真正的宣泄。克制自身的情感流露,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和习惯。在催眠状态中则不然,由于意识场的极度狭窄,所有的禁忌已不复存在,各种防卫的闸门统统打开。受术者可以将平时郁结在内心的种种欲求、需要、痛苦、焦虑毫无顾忌、淋漓酣畅地尽情吐露出来。通过这种尽情的吐露,压抑在心底的心理能量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从最低限度来说,心理疾病的症状可以大大减轻。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宣泄都不失为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与催眠术结合使用时,效果更是非常明显。
第四,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是行为疗法的一种治疗程序,即当反应处于抑制状态时,连续对患者施以逐渐加强的刺激,使其不适反应最终被消除。通俗点说,当一个人心理上的痼结过于强烈之时,一次性的暗示或者行为指导往往难以奏效。此时,只能渐次地消除其不良反应,渐次地建立其良性反应,才能逐步改变其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恰当的行为模式。自然,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中,通过各种手段也能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如果和催眠术结合起来使用,效果将更快、更好。因为催眠暗示具有良好的累加性特征,更易诱发并巩固系统脱敏的作用。
第五,自信训练。接受自信训练的患者当然是那些自卑、不敢恰当地表现自己,对工作、对他人有恐惧心理,而且经常受到家里人、朋友和同事呵斥和使唤的人。他们并不一定甘于如此,但事实上又不得不如此。长时间的压抑和自卑,使他们往往染上其他种种心理疾病。自信训练,就是使人表达正常情感的训练,从而使压抑正常情感且表露在外的焦虑得以交互性地削弱或消除。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社交场合中,能够充分自信地表达自己并感到满足,以取代他们先前那种对他人表现出的无能的、充满恐惧的反应。临床治疗学家经常在催眠状态中进行自信训练。因为在催眠状态中,最容易根除潜意识中深深地影响着患者观念、行为的病根,最容易建立起自信的观念。
7. 恢复清醒状态
当催眠师完成了一次施术活动后,一项必须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将受术者由催眠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中来。在这一步骤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无论受术者达到何种程度的催眠状态,或者甚至是乍看上去几乎没有进入催眠状态,恢复清醒状态这一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使受术者恢复到清醒状态之前,必须将在施术过程中下达的所有暗示解除(催眠后暗示除外)。例如,催眠师若在催眠过程中下达了受术者的手臂失去痛觉的暗示,而又不解除,那就会给受术者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是不必要的痛苦。
在受术者清醒以后,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轻微头痛、恶心的感觉,甚至极少数人还会有抑郁等不良反应。一般说来,这些感觉很快就会消失。如一段时间后仍不能消失,催眠师可再度将其导入催眠状态,对上述症状予以解除。
在受术者清醒以后,催眠师与受术者的谈话中应以下面的暗示为主,即暗示受术者各方面感觉都很好,不会有什么不适的情况。即使有,很快也会消失。若催眠师本身自信心不强,反复问受术者:“你真的醒了吗?头痛吗?”这种带有高度消极暗示性质的发问,反而会诱发受术者种种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具体的觉醒方法,我们将在催眠方法一章中作详细介绍。
8. 解释和指导
施术的全部工作结束以后,催眠师应对受术者作若干必要的解释和指导。解释和指导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告诉受术者有关进展情况。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还得说明,这不是一两次催眠施术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疗程方能彻底解决,以免受术者产生急躁情绪。②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些什么、避免些什么、注意些什么。③特别重要的是,要竭力消除受术者对催眠师的依赖性、感恩态度,尤其是移情倾向,从而和受术者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以上诸点,虽是施术结束后的扫尾工作,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初学催眠术的人,往往对此有所疏漏。
二 催眠状态
对于催眠师来说,明白无误地知晓典型的催眠状态无疑是一项最基本的素质。这是因为,唯有明白无误地知晓典型的催眠状态,催眠师才能了解受术者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深度,是否达到可以进行疾病治疗或开发潜能的阶段。倘若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催眠施术将陷于盲目的状态。这里将极为详尽地描述三种催眠状态,即浅度催眠状态、中度催眠状态和深度催眠状态。
1. 浅度催眠状态
在浅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会有如下一些表现。
从意识的清晰度来看,受术者的意识清晰度有较明显的下降。受术者肌肉松弛、全身乏力,有一种迷迷糊糊类似于通常似睡非睡的感觉。此时的受术者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认识能力与警觉、批判能力。对外界以及自我的意识仍然比较清晰。在这一阶段,催眠师的暗示如失当或超前,将引起受术者的抵抗。
从记忆方面看,即使催眠师暗示受术者记不住,受术者回到清醒状态以后,仍能回忆起整个受术过程中的所有事情。
在浅度催眠状态下,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是观念运动。这就是经由催眠师的暗示诱导,受术者在意念上的运动引起实际上的运动。这种实际上的运动又进一步加强了原来的观念运动。就这样互为反馈,愈演愈烈,导致受术者的受暗示性愈来愈强,注意力愈来愈集中,进而一步一步导入催眠状态。有的学者指出,观念运动是从觉醒到催眠的中间环节和必经桥梁,此言极是!我们说,对受术者进行观念运动暗示,既是检查受术者是否进入浅度催眠状态的手段,同时也是将受术者导入更深催眠状态的方法。
在浅度催眠状态下的观念运动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1)读心术。具体方法是,在桌子上凌乱地放着若干物品,其中有书、有文具、有水果,等等。受术者站在桌前,握住催眠师的一只手。此时,催眠师以强烈的意念想着某个物品,而受术者就能够伸出另一只手拿起这一物品。这绝非天方夜谭,也非迷信活动,而是观念运动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2)想象中的金属物摆动。用一根30厘米长的线系住一个金属物,线的另一端令受术者用手提起,悬空提在玻璃杯当中。然后,要求受术者集中意念想象这个金属物会自然摆动起来,撞击杯壁,发出响声。若受术者依法而行,系在线上的金属物就会自然摆动起来,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若一面做着,一面嘴里说着,效果则更佳。
(3)肌肉运动的自由控制。在浅度催眠状态中,经过催眠师巧妙的诱导,可自由控制受术者的肌肉运动。
譬如,催眠师暗示受术者:“你的两只手现在感到很重、很沉,不想动了,一点也不想动了……”在反复暗示并达到效果以后,再接着暗示:“现在你的右手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变轻了,愈来愈轻了……手一点一点地被吸往天花板的方向。瞧,已经开始动了,轻飘飘地,轻飘飘地向上举起来了……”若受术者随着催眠师的暗示语而动作,便证明观念运动已经奏效了。
如受术者坐在椅子上,两手放在膝盖上,催眠师暗示道:“你的手将慢慢地从膝盖上滑下去。”受术者往往也会依言而行。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让受术者身体站直,催眠师站在他的后面。催眠师从受术者身后将手伸到受术者的面前。然后,要求受术者凝神直视催眠师的食指,并下指令:“尽量不要眨眼,看着我的指头。”几分钟后,催眠师又说:“现在我把手放到后面去。在我把手向后放的同时,你的身体将慢慢地向后倒。”在反复做几遍这样的暗示后,催眠师将两手极为缓慢地靠近受术者的脸,但尽量不要碰到受术者的脸。之后左右手分别动作,从受术者的外眼角开始,通过鬓角的旁边,逐渐加快速度往后拉。此时,受术者会发生后倾现象,即产生观念运动。有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把手放在受术者的肩上,稍稍地向后拉引,以进一步加强效果。
有时,催眠师不是通过言语暗示,而是通过动作暗示,也能引起受术者的肌肉运动。这种运动在清醒状态下也有可能,在浅度催眠状态中则更为明显。
譬如,令受术者睁开眼睛,催眠师以自己的手掌慢慢向其眼前移去,做出要推的示意动作,受术者也会向后倒去。再如,要求受术者模仿催眠师的一些突然的或者是滑稽的动作,受术者也能迅速准确、惟妙惟肖地模仿。
在浅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在观念运动中的种种表现,事实上是注意力已经高度集中了的曲折反映。这是因为,由观念引起运动,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此观念上。当全部注意力贯注于某一观念上时,会很自然地引起运动。一旦引起运动,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运动上,其他观念则自然会受到抑制。总而言之,观念引起运动,运动强化观念,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只要引起一点点观念运动,就会沿着这一轨道发展下去。若催眠师再作适当的暗示诱导,观念运动将愈演愈烈,从而出现受暗示性亢进的现象。
当出现上述表现之时,便证明受术者已进入浅度催眠状态。催眠师继续诱导,使受术者进入更深的催眠状态,这时就可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或潜能开发的工作。对于以治疗疾病或开发潜能为目的,并非以表演为目的的催眠施术来说,有时当受术者进入浅度催眠状态就可以进行了。当然,一般是以进入中度催眠状态为宜,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2. 中度催眠状态
中度催眠状态的表现比较显著,许多催眠表演都是在受术者呈现出中度催眠状态时进行的。因为这些表现已经足够神奇且令人吃惊了。
从意识状态来看,进入中度催眠状态的受术者,其意识场已大为缩小,呈蒙眬恍惚状态,认识能力、批判能力和警觉性已显著降低,像机器人一样,几乎是绝对地听从催眠师的指令。与此相应的是,自主能力、有意识行为也不复存在。但有时也会出现抵抗催眠师指令的现象。另外,在有些情况下,意识的清晰度呈跳跃状态,摇摆于觉醒与催眠之间。
受术者在醒复以后对整个催眠过程无法回忆,但有时也会出现零星的、片段的记忆。我们认为,能记住的部分内容,可能是处于觉醒状态阶段所发生的事情。
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心理上最为明显的变化表现在知觉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幻觉和错觉的出现。在中度催眠状态下,经由催眠师的暗示,受术者可能出现幻觉或错觉。所谓幻觉就是知觉到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所谓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在正常的清醒状态下,由于客观条件的作用,有些错觉,如几何图形错觉的出现是正常的;而幻觉的出现,就说明身心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变了。而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则不然,由于意识场的极度减弱,催眠师已经完全控制了受术者,换言之,受术者的意识已被剥夺。所以,幻觉与错觉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也不能认为这是身心疾病的缘故。至于出现什么样的幻觉与错觉,几乎举不胜举。只要催眠师指出存在什么,受术者就能“看到”或“听到”什么。
譬如,给受术者一杯清水,却告诉他这是糖开水或啤酒,受术者就能感受到糖开水的甜味或啤酒的清香。催眠师拿来一把椅子,告诉受术者,这是你妈妈,他们也笃信不疑。有一位催眠师拿了一支筷子,告诉受术者那是一根烧红了的火签,然后放到受术者的胳膊上,他果然感觉到很烫,并即刻将手缩了回去。触碰到的部位出现烫伤的痕迹,与常态下的烫伤别无二致。基督教徒所称的“圣痕”事实上就类似于这种情况。圣痕是指基督教徒们在想起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悲惨情景时,有些人的手心和脚心可能会像耶稣那样流血。这既非荒诞也非上天的旨意,而是由于宗教的力量与催眠术有暗合之处。
这种幻觉和错觉的另一变式就是知觉不到客观存在的东西。科学家们把它称为消极的幻觉。在中度催眠状态下,这种消极的幻觉也有表现。
(2)痛觉消失。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如果催眠师暗示受术者身体的某一部分痛觉消失了,特别是在语言暗示的同时加以抚摸,受术者的痛觉就会基本或完全消失。此时,无论是用针扎或用手掐,受术者都将毫无痛觉。催眠术在施术过程中,常用此作为检查受术者状态的手段。在临床上,对于有些不适宜使用药物麻醉的病人,在实施手术时,常利用催眠中痛觉消失的现象作为镇痛手段。特别是在产妇分娩和牙科手术中经常使用,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中度催眠状态下的痛觉消失,并不仅限于表层皮肤,黏膜同样可以。喉咙的痛痒等感觉,亦可借助于催眠术而消失。
(3)感觉过敏。感觉过敏是指受术者在中度催眠状态下,经由催眠师的暗示,某些感觉变得特别灵敏,超过了正常的感觉能力,似乎感觉阈限大大降低。例如,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将手表放在离受术者两米远的地方,受术者依然能够听到手表嘀嗒嘀嗒的响声。而在一般情况下,在几厘米以外的地方放置手表,人们就听不到手表的响声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原因尚未探明,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在催眠过程中毫无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缘故。
前些年,耳朵识字、手触摸认字之类的特异功能颇为流行,是真是假,众说纷纭。据国外的有关报道,在催眠实验中,催眠师令受术者闭目仰卧,给她几张从未见过的名片,让她试着以手指的触觉去辨认。她的判断相当准确,连名片上的住址、电话号码等小字都能“读”出来。
(4)肌肉强直。几乎在所有的催眠表演中,都出现肌肉强直这一节目。因为它既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又无任何做假的可能。肌肉强直的呈现是这样进行的:催眠师先令受术者攥紧拳头,使手臂肌肉紧张,手臂呈90度状,催眠师用力拉其手臂,如未能将其手臂拉平,则证明受术者的肌肉紧张度颇高,具备了全身肌肉强直的可能性。然后,暗示受术者全身肌肉紧张。如果催眠师在暗示某一部分肌肉紧张的同时,用手触摸该部位则更好。不一会儿,受术者全身肌肉绷紧,坚硬如铁,只有腹部肌肉依然松软,没有紧张。若是表演,可用两张凳子,分别将受术者的腿部和肩部搁在上面,这时,在受术者的腹部站上一个人也无妨。这里要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切不可只将受术者的颈部或头部搁在凳子上,那有可能产生头颈部骨折的事故。另外,在表演完毕后,一定不能忘记暗示受术者全身肌肉放松,恢复到正常状态。
(5)自动书写。在中国,有一种源远流长、至今仍时有出现的迷信形式,这就是“扶乩”。具体做法是,在一根长约1米的圆棒中央放一根20厘米长的木棒,使之成为“丁”字形。横棒两端各由一人扶住,用竖棒的棒尖在装满沙子的沙盘上写字。扶捧的两人中以一人为主动者,另一人为助手。据搞迷信活动的人称:在这种情况下神与人便可沟通交流,上天的旨意通过持棒者的手书写下来。果然,持棒者在无意识之中写下了所要求得的答案,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这种方法,常使得观者和当事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还有一种与之相类似的情况。拿一块用桐木或杉木制成的心形木板,约厚1厘米,长20厘米,宽15厘米。心形木板的前面两侧各装上3厘米的脚,在后侧的尖端部分开一个小洞,插上铅笔,再加上前端的两只脚,合计有三只脚。手放在上面,板子会自动移动。实验者待被试内心平静,注意力高度集中后,命令他“动!”最初,被试画出的是一些无意义的图形,不久就有可能画出有意义的文字和图案。实验者若对被试提出一些问题,被试的手会无意识地移动,画出相当于答案的文字。这一方式后来也为迷信活动所采用。
果真是上天“显灵”吗?不!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了它的奥秘,这是在无意识状态中所产生的一种被称为“自动书写”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经过训练而产生。而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则可能自行出现,唯一的条件是催眠师下一道指令。
在这里想顺便提及一下,自动书写现象对于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是很有用处的。美国催眠术权威莱斯利·勒克龙指出:“人手自动写字可能是研究潜意识心灵、取得信息的理想途径。必须了解,潜意识知道现在正在引起情绪障碍和身心疾病的原因。这正是我们想获得的信息。在人手自动书写中,可以对潜意识提问,回答会通过书写表示出来。有时潜意识甚至可能自动提供信息。”因此,在临床上,催眠师常常通过受术者的自动书写来窥探受术者意识不到的、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形成其心理病变的关键因素。
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的认识能力、批判能力已显著下降,自主能力、警觉性也几乎不复存在,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在有些受术者身上,意志的支配作用和具有反暗示性的伦理防线间或还能起一定的作用。例如,若催眠师要求受术者做一些严重违反其人格基本特征或伦理观念的事,可能会遭到拒绝,反复暗示,有可能会使之惊醒。这说明,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还残余着一些自我支配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受术者都是如此。
3. 深度催眠状态
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的意识场已极度缩小,注意力已达到了高度集中。除了与催眠师保持有效的感应关系外,对其他刺激毫无反应。面部表情呆板,毫无生气,绝对服从催眠师的指令。与其相比,在中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或可能拒绝或可能延缓或可能部分改变催眠师的指令。道理很简单,这是由于意识状态不同的缘故。
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的典型表现如下。
(1)记忆的变化。在深度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的记忆能力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双向的,既可能是记忆能力全部丧失,也有可能是记忆能力极度高涨。
先说记忆能力的丧失。
在浅度或中度的催眠状态下,受术者在清醒以后,能够几乎全部或部分记住在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但当受术者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在觉醒后,基本上是无法回忆起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呈完全遗忘状态。唯一能够知晓的是极为舒服、痛快地睡了几个小时,感到精神抖擞,情绪高涨。对于某些心理疾病的治疗来说,这种对催眠过程中所发生事件的遗忘是必要的。如果记住这一过程,对疾病本身的康复不利,还有可能会留下新的阴影。所以,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的治疗完毕以后,一般都要作出暗示,要求受术者忘记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
从另一方面看,在深度催眠状态下,经由催眠师的暗示,受术者的记忆能力会极度高涨。在一次催眠实验中,催眠师要求一位学中文的女大学生记住5个她从未听说过的、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心理学名词,她记得非常牢固,尽管只听了一遍。笔者也曾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与上述事例基本相同。据专家们分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记忆能力亢进的现象,是由于在深度催眠状态下不像在正常的清醒状态下,有过多的杂念和干扰以及人们天生的惰性,也不会因各种无关刺激的作用而妨碍注意力的高度指向与集中。换言之,在深度催眠状态下,“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导畅通无阻,故而能够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治疗学家们还发现,利用深度催眠状态下记忆能力亢进的现象治疗神经症,效果很好。因为,造成神经症的原因,常常是一些过去的经验,特别是会激起强烈激情状况的经验。在催眠状态下,经由催眠师的暗示,可使受术者回忆起最初的体验。于是,当时的激情会逐渐淡薄,从而有助于神经症的治疗。
(2)人格转换。人格是什么?定义起码有50种,最为简明的说法是: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综合。人格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人有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在外部未必显露的、可以间接测得和验证的特点。这些稳定而易于分阶段的特质模式,给人行为以一定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包括身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人格。由此可见,稳定性是人格的一大特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在深度催眠状态下,能够使受术者的人格转化为他人的人格,甚至转化为动物。譬如,催眠师暗示受术者是歌星,他就像歌星似的,边跳边唱起来;暗示受术者是政治家,他马上就能以伟人的姿态,发表施政演说。有位催眠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暗示A少年:“你是B!”然后,喊出他的朋友B的名字时,A就会开始表现出B的态度、声音和外表上的一些显著特征。你问他的名字,他会回答自己是B。问他住在哪儿,如果他先前知道B的住址,就会据实回答。给人的感觉,他就是B。可是,问他出生年月和兄弟姐妹名字时,这些答案A原先不知道,于是便以自己的出生年月作答,再凭空想象出几个名字。一位苏联催眠师曾暗示一名受术者:你现在就是列宾,你现在以列宾的身份来作画。结果,受术者所作的画果然有列宾的风格。我们认为,画中的列宾风格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技法上的相似,而是受术者的人格转换成了列宾的人格。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如果这位受术者对列宾的人格一点也不知道,这种转换当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把受术者由人的人格转换为动物的特性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催眠师暗示受术者变成了鸟,展开翅膀,在天空翱翔。受术者就会以双臂作翅膀,上下摆动,在屋里转圈子。甚至暗示受术者变成了狗,他也会在地上爬。这近乎恶作剧了,如果不是因实验所需,催眠师是不会这样暗示的。如下了这样的暗示,也会严格保密。
利用深度催眠状态下的人格转换现象,可以矫正一些比较顽固的人格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这些人格障碍的矫正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容易的。由于在深度催眠状态下人格可以转换,因而可通过令其扮演正常人格的角色,而最终为该角色所同化。
(3)年龄变换。年龄变换,可视为人格转换的一种特殊形式。受术者可以倒退到童年期,也可延展到老年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年龄变换并不是实际上的年龄倒退或延展,而是角色行为的变化,即受术者表现出童年期的角色行为或老年期的角色行为。
有些人认为年龄倒退的现象,就是使受术者恢复所暗示的年龄当时的记忆,并按此付诸行动。这是一种误解。有位催眠师让一位40多岁的男性年龄倒退到6岁。对他说:“这里是幼儿园,你唱一首歌吧。”结果,受术者并没有唱起他童年时代所唱的歌,而是唱了一首他女儿(正在幼儿园)所经常唱的一首歌。这首歌在他的童年时期是没有的。由此可知,这位受术者是于无意识中自行采取了符合催眠师所暗示的年龄和这一年龄所特有的思想与行动。换言之,这种年龄倒退,并不是让受术者回到过去,而是与人格转换一样,采取了某一种“角色行为”的表现。
诱导年龄变换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这里只介绍两种方法。一是数数法。催眠师说:“现在我倒数你的年龄,随着我的数数,你就会逐渐变得年轻起来。现在开始:30、28、26、24……”最后在那个年龄阶段停止,就会有那个年龄阶段的表现。年龄延展的方法也是如此。二是呼吸法。催眠师说:“现在我让你进行深呼吸,每呼吸一次,你的年龄就减去一岁,我让你停止深呼吸的时候,你就处于那一个年龄阶段,现在开始……”
以上介绍了受术者在深度催眠状态下的种种表现。一般说来,对于治疗大部分身心疾病和潜能开发来说,是没有必要将受术者导入这种深度催眠状态的;如果催眠师的道德品质不良,就有可能利用受术者的深度催眠状态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催眠后暗示,受术者在觉醒后会毫不犹豫地去执行,并且全不知晓是谁指使他这么做的。在西方国家中,经常可以看到罪犯利用催眠术进行性犯罪、盗窃活动、伤害他人等案例。前面所说的“海德堡事件”便是最典型的一例。
三 催眠程度的检测指标
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对受术者的催眠程度要做多次检测。其目的在于:①从其反应看受术者是否已进入催眠状态;②从其反应看受术者的催眠程度是否与治疗疾病或潜能开发活动所要求的催眠程度相匹配;③其检测过程本身也是深化受术者催眠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催眠过程中对受术者催眠程度的检测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倘若催眠师在催眠过程中,对受术者的催眠状态不予以检测,或者是对检测指标模糊不清,催眠施术的成功和治疗疾病、潜能开发活动的成功都是很难有保证的。这里,我们将结合三种催眠状态——浅度催眠状态、中度催眠状态、深度催眠状态,对催眠深度的检测方法、检测指标逐一加以介绍。
1. 浅度催眠状态的表现与检测
(1)眼皮沉重。暗示语:你的眼皮现在非常沉重,不想睁开,完全不想睁开,但是非常舒服……你的眼皮好像被胶水粘上了,越是想用力睁开,反而倒闭得越紧……非常沉重,怎么样也睁不开……好的,你现在可以试一下,睁开你的眼睛,使劲、再使劲……
评分:
0分——不知不觉中睁开眼睛。
1分——眼皮粘住,有沉重感,不过经过努力还是可以睁开的。
2分——不想睁开眼睛,一直闭着。
3分——想睁开眼睛,事实上却无法睁开。
4分——想睁开眼睛,反而闭得更紧。
(2)手臂沉重。暗示语:现在你让全身保持放松,以你感到最舒适的姿势坐着(或躺着)。将注意力集中于右手臂(左利手者则将注意力集中于左手臂)……现在你的右手臂开始有沉重感,整个手臂显得愈来愈重……更加沉重,非常沉重,整个手臂好像灌满了铅似的。你的手臂现在一点也不想动、完全不想动。没法把手臂举起来。你的手臂不能动了,想举起手臂,可是一用力以后,反而更加沉重……你试试看,你抬抬你的手臂看……使劲、再使劲……
评分:
0分——没有什么感觉,手臂伸举自如。
1分——手臂确实有沉重的感觉,不能举高,但努力尝试后,仍可举起。
2分——不想举高手臂,努力尝试,仍举不高。
3分——即使想举高手臂,也举不起来。
4分——想举起手臂,但举不起来,努力尝试后,反而感觉手臂更加沉重。
(3)手指交握。暗示语:请你伸出两手,张开手指,互相交握,全身保持放松状态……现在,请将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交握的手指上,不要有任何杂念。渐渐地,你会感觉到手指上的力量愈来愈大,两手握得非常紧、愈来愈紧……现在,你的手指不能伸直,也不能分开,越是想用力分开两手,反而握得越紧……你试试看,试着将两手分开,使劲,再使劲……
评分:
0分——没有什么感觉,随时可以轻松地将手分开。
1分——确实感觉到两手紧握,不能分开,但是经过努力尝试,还是可以分开的。
2分——不想分开两手,也不能分开。
3分——想分开两手,事实上却无法分开。
4分——想分开两手,事实上却握得更紧。
(4)手臂僵硬。暗示语:现在你的左手臂侧横举,左手握成拳……手臂伸直,紧握拳头……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举起的手臂上。此刻,你想象你的手臂变得僵硬……越来越僵硬……渐渐变硬……变得非常僵硬……你再注意举起的手臂的感觉,手臂已经变得非常、非常僵硬了,好像一根铁棒那么坚硬,完全不能弯曲,一点也不能弯曲,越是努力想弯曲自己的手臂,手臂反倒显得越僵硬。……你试试看,试试自己的手臂还能不能弯曲……使劲,再使劲……
评分:
0分——没有什么感觉,想弯曲手臂时,可以伸展自如。
1分——感觉到手臂僵直、不能弯曲,但是经过努力尝试后,仍然可以弯曲。
2分——不想弯曲,也不能弯曲。
3分——即使想弯曲手臂,但客观上也无法弯曲。
4分——即使想弯曲手臂,但事实上却变得更加僵硬。
(5)腰部僵硬。暗示语:请你尽量采取自己感到舒适的姿势,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全身放松,再放松……渐渐地,你感到背部很温暖,腰部周围也有一股暖流在奔涌……请体验,请体验这种温暖的感觉,继续体验……接下来,你开始感到全身很沉重,身体好像十分疲倦,腰部逐渐有沉重的感觉。整个人好像粘在椅子上(或床上)似的……非常沉重,愈来愈沉重……想要从椅子上站起来(或从床上坐起来),但事实上却无法办到。越是想站(或坐)起来,腰部的沉重感就越大、越强烈……好的,你现在可以试试看,试着站(或坐)起来……使劲,再使劲……
评分:
0分——可以很轻松地站起来(或坐起来)。
1分——感觉上似乎不能站起来(或坐起来),事实上还是可以站起来(或坐起来)。
2分——不想站起来,客观上也无法站起来。
3分——即使在主观上想站起来(或坐起来),可事实上却无法站起来(或坐起来)。
4分——主观上想站起来,但客观上腰部反而变得更加沉重、僵硬。
经验公式:
0~5分:无反应状态。
6~8分:初期反应状态。
9~11分:边缘状态。
12~14分:进入状态。
15~20分:高度进入状态。
2. 中度催眠状态的表现与检测
(1)幻味(酸)。暗示语:现在,你开始想象酸梅的味道,你的眼前摆着许多酸梅。你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口腔,你会发现你的口腔里渐渐变得酸起来,好像吃了酸梅一样。现在你的嘴巴里越来越酸……继续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的口腔,继续体验口腔里越来越酸的感觉……继续体验,好的,现在你的口腔里“酸”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了……
评分:
0分——没有任何酸的感觉。
1分——感觉上是有点酸,可是并没有什么酸味。
2分——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可能是酸味。
3分——有酸味,但感觉并不强烈。
4分——在表情和主观上,都明显呈现出有酸味的反应。
最后要说明一点:幻味的检测不仅仅是幻酸一种形式。幻甜、幻咸、幻苦等均可。这里仅是以幻酸为例。
(2)幻嗅。暗示语:现在,请你在头脑中想象香水,在你头脑中呈现出一个情景,即在你的面前摆满了许多芳香馥郁的香水。此刻,请你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鼻子中,你会发现你的鼻子渐渐地“闻”到一股香味……你再仔细地感觉,你的鼻子闻到了很香、很香的气味,在你的头脑中也感觉到非常芳香的气味了。请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仔细地闻、一定能闻到……好的,现在你告诉我,闻到香水的气味没有?
评分:
0分——完全没有香水味的感觉。
1分——感觉上是有点香,可是并没有闻到香水味。
2分——不知道是什么气味,好像有香味。
3分——有香味,但是感觉并不十分明显。
4分——在表情和主观上,的确闻到了香味。
(3)幻触。暗示语:现在你全身再次放松,彻底地放松……好的,请将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手臂,渐渐地,你感觉到你的手臂有点痒……越来越痒,非常痒……继续体验,继续体验手臂很痒的感觉……现在你告诉我,你的手臂是不是很痒?
评分:
0分——完全没有痒的感觉。
1分——感觉上似乎有点痒,但实际上并不痒。
2分——没有什么确切的感觉,似乎是有点痒。
3分——不太清楚手臂的感觉是什么,可能是痒的感觉。
4分——在表情和主观上,都明确体验到了痒的感觉。
(4)幻听。暗示语:刚才你一直想着其他事情,没有注意听外面的声音。现在你静下心来,仔细地听外面的声音……仔细听,一只苍蝇正在你的周围“嗡嗡”地飞着,渐渐地飞过来了,向你的耳旁飞来……“嗡嗡”的声音非常嘈杂,飞得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大……非常嘈杂,令人不堪忍受……你不用着急,仔细地听,一定能听到……现在你告诉我,你有没有听到苍蝇发出的“嗡嗡”的声音?
评分:
0分——完全没有听到苍蝇“嗡嗡”的声音。
1分——好像是听到什么声音,但实际上并没有。
2分——没有什么确切的感觉,好像是听到了什么声音。
3分——声音不太清楚,好像是听到了苍蝇“嗡嗡”的声音。
4分——在表情和主观上,确实感到苍蝇“嗡嗡”的声音非常嘈杂。
(5)幻视。暗示语:现在,请你想象眼前有一片宽广的草原,在远处可以看到淡淡的、朦胧的山峰,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蔚蓝色的天空一碧如洗……接下来,把你的视线转移到草原上,草原非常辽阔,草地碧绿如茵。你再走近看,前面的花园里,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朵,万紫千红,美不胜收,多么美丽的花啊!……现在,请你集中注意力,仔细看清花的颜色和形状。再仔细一点看,是不是看见了花的颜色和形状?花的颜色和形状是什么?请你告诉我。
评分:
0分——完全没有看到任何东西。
1分——好像是看见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看见。
2分——不太清楚,好像是看见了什么东西。
3分——不太确定,可能是看见花了。
4分——的确是看到了花的形状和颜色,并能描述出来。
经验公式:
0~5分:无反应状态。
6~8分:初期反应状态。
9~11分:边缘状态。
12~14分:进入状态。
15~20分:高度进入状态。
3. 深度催眠状态的表现与检测
(1)年龄遗忘。受术者坐在椅子上,催眠师站在受术者的后方,用两手轻轻夹住受术者的头部。
暗示语:“我现在开始数数。从1数到10,一面数数,一面把你的头向左右轻轻摇晃伴之以实际动作示范。
“在我数数的过程中,当我数到3的时候,你会渐渐地想睡觉;数到5的时候,你就会进入很深的睡眠;数到7~8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头部越来越轻,好像各种记忆都渐渐地淡化了;等我数到10的时候,说一声‘好!’再把放在你头部的手拿开,这时,你头脑中原有的记忆将完全消失。
“好的,现在我开始数数,1、2、3,你开始想睡觉了……4,非常想睡……5,你已经睡得很深了,并且睡得很舒服,只是我的话你还听得很清楚……6……7……你的意识已经模糊不清了……8,你的头脑里现在一片空白……9,记忆逐渐暗淡……10,同时将手放开,许多记忆都已完全消失。
“好的,现在我确信,你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完全忘记了,肯定回忆不起来,不会错的。你试试看,试着回忆自己的年龄,然后告诉我。”
评分:
0分——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年龄,可以很轻松地回想起来。
1分——感觉上似乎是忘记了,但努力回想,仍然可以想起来。
2分——不想努力去回忆,事实上也回答不出来。
3分——努力想去回忆,但客观上回忆不出来。
4分——惊讶自己竟会忘记自己的年龄,肯定地回答“想不出来”。
(2)姓名遗忘。受术者坐在椅子上,催眠师站在受术者的后方,用两手轻轻夹住受术者的头部。
暗示语:“下面我要从1数到5,当我数到3的时候,你的记忆力逐渐模糊,数到5的时候,我说一声‘好的’,然后放开放在你头部的双手。这时,你的记忆力将完全丧失。
“现在我开始数数。1、2、3,你的记忆力已变得十分模糊,4,你的记忆力已经消失了,5,(同时放开放在受术者头部的双手)你已经忘掉所有的事情了,什么也回忆不起来了……你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姓名,不管花多大气力、用什么方法都回忆不起来……越是努力回忆,遗忘越是彻底,你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姓名……你试着回忆你的名字,你到底是谁?请告诉我……”
评分:
0分——并没有忘记,可以很轻松地回想起来。
1分——感觉上好像是忘记了,可是经过努力回忆,仍然可以回想起来。
2分——不想努力去回忆,也回忆不出来。
3分——即使努力去回忆,也回忆不出来。
4分——努力去回忆,却无法回忆出。发现自己忘记自己名字时感到很惊讶,并不假思索地回答“已经完全忘记自己的姓名”。
(3)年龄倒退。暗示语:“请你注意过去的时间,我们从昨天的事开始。昨天的晚餐你吃了什么?午餐吃了什么?请你想想看。昨天早晨你做了些什么事?请你仔细想想看。然后,请你回想学校毕业典礼的情况,只要想想你记得的事情就可以了。毕业典礼的那天发生了什么事?你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当天的心情怎么样呢?请注意!现在我要求你恢复当天的那种心情……接下来,时光开始倒流,你的年纪越来越小,身体也逐渐缩小,像一个少年……现在,你只有10、11岁了,你真的感觉到自己回到小时候了……
“时光继续在慢慢地倒流,你的年龄也越来越小。你刚到进小学的年龄,你的确是个可爱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你今年几岁?……站在你旁边的人是谁?你知道是谁吗?……好的,你现在变得更小了,全身都在缩小,手脚变短,像婴儿一样,请你看看你周围的一切,看看你旁边的那个大人……那个大人正把你抱起来,抱在怀里……你已经回到了婴儿时期,现在我要求你:看清楚抱你的那个人是谁?什么样子?穿的什么衣服?……你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请你把这一切都告诉我……”
评分:
0分——不像暗示语所说的那样,能回想起往事。
1分——回想起过去的事情,感觉到一些幼年时期的气氛。
2分——只有被暗示的部分可发生倒退,而且倒退的情况不能自动出现。
3分——运动并不像幼儿那样,可是,想象年龄倒退的情况,可以随意进行。
4分——说话的口气、动作、态度,都像幼儿一样。
(4)负幻视。暗示语:“现在,请你睁开眼睛,眼睛可以睁大,并能看清周围的物体,但是,你并没有恢复清醒状态,你仍然处于很深的催眠状态中……请仍然保持全身放松的状态,睁开眼睛,看你面前的桌子。”(在桌子靠受术者的右前方处,放一张纸,纸上放一支铅笔。在桌子靠受术者的正前方处,又放一支铅笔。)
(催眠师指着桌子上的纸)“请看这张纸……再闭上眼睛……接下来,请睁开眼睛,你已经看不见那张纸了,而且你完全不知道那张纸的位置,早就看不见了……”
(催眠师一面说一面把纸放在受术者正前方的铅笔下,右边的铅笔就直接放在桌子上。)
“好的,现在你再次睁开眼睛,仔细地看桌子上,你已经看不见纸了,只看到铅笔,你知道有几支铅笔吗?……现在,请你把没有垫纸的铅笔拿起来,请注意,就拿没有垫纸的铅笔,然后交给我……”
评分:
0分——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很自然地拿起了没有垫纸的铅笔。
1分——好像没有看见纸,其实是看见了,却故意选没有垫纸的铅笔。
2分——虽然没有拿纸上的铅笔,可这是反复比较后的结果,好像是故意忽视了低的存在。
3分——没有发现纸的存在,拿起了纸上的铅笔。
4分——注意到那张纸,却无法看见,拿起了纸上的铅笔。
(5)后催眠暗示。暗示语:“现在,请你再度保持放松的姿态。我马上要把你叫醒,使你恢复清醒状态。在你恢复清醒状态以后,你很难回想起在催眠施术过程中我所说的话以及你所做的事。在你记忆中留下的只是非常痛快地睡了一觉。
“下面,我要开始数数,从10倒数到1,数到5的时候,你的眼睛会睁开,但是还没有恢复到清醒状态。数到1的时候,你才能完全清醒。醒来以后5分钟,我要用铅笔轻轻地敲桌子。一旦我敲桌子,你就会从你现在坐的椅子上站起来,走到前面的一张椅子旁。虽然你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你必须这么做,这么样做的原因你不知道,是谁要求你这么做你也不知道,但你必须这么去做。
“现在我开始数数:10、9,你开始慢慢地醒过来了,8、7、6、5,好的,你的眼睛可以睁开了,4、3、2、1,现在你已经完全清醒了。请继续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
评分:
0分——什么也没有做,也没有任何感觉。
1分——想起被要求移动的位置,可是实际上没有动。
2分——确实有想移动到另一把椅子旁的意向,但实际动作没有发生。
3分——从原先坐的椅子上站了起来,可该动作在中途停止。
4分——如暗示语所要求的那样,站起来走到另一把椅子旁,但自己仍不知为何要这么做。
经验公式:
0~5分,无反应状态。
6~8分,初期反应状态。
9~11分,边缘状态。
12~14分,进入状态。
15~20分,高度进入状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