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一种奇妙的心理疗法-情绪、情感障碍的催眠疗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情绪、情感障碍及其类别

    要给情绪、情感障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困难的,因为任何变态行为都能被看作一种情绪、情感障碍,至少包含了刺激和情绪反应之间不寻常的或不适当的联系。正因为情绪、情感障碍的外延如此广阔,所以给它们下一个准确、精当的定义是一项相当棘手的工作。若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情绪、情感障碍乃是情绪反应失当(或是过于强烈,或是过于冷漠)、情绪活动与其他心理活动不相匹配,正常的情绪活动规律遭到破坏或产生紊乱现象,情绪、情感活动引起其他心理活动产生障碍。

    有关情绪、情感障碍的详细分类,在朱永新等人所著的《咨询心理学》一书中有所论述。他们把情绪、情感障碍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 激越的情感情绪异常

    主要表现为以下7个方面。

    (1)情感高涨。指情感活动显著增强,表情生动得意、沾沾自喜、兴奋、乐观、易激怒,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这类人是以过度欢乐轻松的状态对周围环境给予反应,其心理活动仍然保持完整。属病理现象,多见于躁狂症。

    (2)情感欣快。表现为异常轻松、诙谐、滑稽,讲话时眉飞色舞,爱取乐于人,这类人从外表上看与情感高涨者颇有类似之处。

    (3)焦虑。表现为惶恐不安,如大祸临头,坐立不安,难以专心工作,并常伴有心慌、出汗或躯体不适感。这类人中,有的与童年时形成的性格缺陷有关;有的属于更年期忧郁症。

    (4)情感爆发。表现为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毁物,常伴有做作、幼稚和戏剧性动作。多见于癔症。

    (5)恐惧性情感。指对某些境遇所产生的特殊畏惧和恐慌。常见有死亡恐怖、广场恐怖、动物恐怖、对人恐怖等。多见于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早期。

    (6)病理性激情。表现为有短暂的情感爆发,自己难以控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暴虐行为。

    (7)易激怒。表现为遇到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怒,甚至怒不可遏。

    2. 低弱的情感情绪异常

    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情感淡漠。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对悲、欢、离、合、爱、憎均漠然视之。如对亲人亡故,无任何表示。

    (2)情感低落。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悲观失望、抑郁愁苦。与情绪高涨相反。常有寻思自杀或自我惩罚行为。

    (3)情感衰退。表现为患者对周围环境发生的任何事物都引不起情绪反应,丧失自己相应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呆滞、行动缓慢、生活不能自理。

    (4)情感脆弱。表现为常为小事而伤感,严重时情感失禁,即其情感活动的自制能力完全丧失。

    3. 情感和情绪错乱

    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情感倒错。表现为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不一致。这是由于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协调性丧失而引起的脱节现象。如对亲人的死亡不仅不悲哀,反而表现出喜悦的情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矛盾情绪。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如既爱又恨。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表情倒错。表现为在不感到悲伤时而号啕痛哭。这是内心体验与表情动作之间不相协调而导致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二  恐惧症的催眠疗法

    所谓恐惧症,就是对某些事物怀有强烈而异常的恐惧情绪。恐惧症与恐惧感有鲜明的区别。恐惧感人皆有之,比如说人们看到蛇,特别是毒蛇都有恐惧感。但恐惧症是对一切蛇,不论是有毒的还是无毒的,甚至不论是真实的蛇还是模型或照片,都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情感。这种不合理的恐惧感就是恐惧症的表现。恐惧症的表现形态有高空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动物恐惧症、江河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等。

    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光怪陆离的恐惧症呢?细加分析,不外有这么几种情况。

    其一,绝大多数情况是由于过去经验中有某种可怕的经历,这些可怕的经历形成了强烈而稳固的条件反射。如果这些经历是在早期发生的,则更可能如此。

    其二,有时,过去经验中并没有类似的恐怖经历,而是由于对其他客体的恐惧“迁移”到这类客体上。这类客体作为先前恐怖事件或事物的替代物而出现。

    其三,神经类型属于“弱”型,对正常情境或客体的反应过敏。这种过敏情绪的常年积累导致了恐惧症的产生。

    下面,我们来谈谈恐惧症的催眠疗法。

    1. 运用描绘法揭示病症的根本原因

    有些恐惧症的表现是已经“迁移”了的现象;有些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是患者意识不到的或已经“遗忘”了的。鉴于此,治疗工作的第一步是要把导致恐惧症产生的根本原因充分揭示出来。对此,可以运用描绘法来进行。描绘法是一种表现人的内心愿望或问题、恐惧的手段。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类似自由联想般的深度主题。这种方法与自动书写法十分相似,不过,描绘法具有梦想的特征,对象征性地表现无意识冲动有极大的帮助。

    具体做法如下。在深度催眠状态中给受术者一支铅笔或蜡笔,要求其尽可能详细地描绘让他感到最恐惧的情境、事件、人或动物。在描绘中和描绘结束后,催眠师向受术者询问图画的意义。由于在催眠状态中受术者意识的抵抗力量已经消失,受术者便不会因罪恶感而感到困扰。因此,可以以绘画投影的方式将其内在的冲动、压抑或恐惧和盘托出。一般说来,在催眠状态中所进行的描绘,大部分可以直接翻译其象征性的意义。同时,有关该问题的意义也可自由地加以联想。特别是在催眠状态下给予暗示,使用绘画编织成一个故事之后,得到重要线索的例子为数不少。

    有位患者在深度催眠状态中描绘了这么一幅图画:图画的上半部分画了一个小孩的头部和一对手拉着手的少年男女;成年男性、女性、老人各一位;一个心脏等等。这是表示某位儿童(其实就是患者本身)的成长过程。也就是说在生命的早期,这位儿童过着十分幸福、愉快的生活。人生犹如一本被翻开的书(意味着非常舒适、纯真)。他期待着喜悦和欢乐的生活。在图画的下半部,描绘着由线条不完整的圆周所围起来的一本大书。圆周之外则描绘着短剑、斧头、指着某个物体的人物、球、铁链、蛇、恶魔、枪支、长矛、箭。

    根据患者的说明显示,这些物体即代表那位人物所指的不幸。中央的缺陷部分所围起的一本书,则表示被歪曲的法律和社会。箭表示烦恼的出发点,而斧头、枪、指着某个物体的人物、球、铁链、蛇、恶魔等,则表示不幸的生活。这些不幸阻挡在他的面前,并企图杀害、陷害他,使他顺从。

    在让患者对这幅图画进行联想时,可发现患者说出了使他形成压抑心理的对象,以及与紧张、不安原因有关的前天晚上的梦。这个梦表现患者在公众面前出现自慰行为,且被人们指责为过度偏激、性情古怪。虽然患者对自己的自慰行为感到困惑,可却无法使之停止。因此,情绪便由漠然转变为恐惧,久而久之,便转化为广场恐惧症和对人的恐惧症,以后又因联想到无意识的阉割而陷于极度的恐惧和不安之中。

    从上例可知,通过描绘法可使心理问题的根源,当然也包括恐惧症的根源昭然若揭。

    2. 运用年龄倒退法让受术者重新体验当时的恐怖情境

    治疗工作的第二步是运用年龄倒退法让受术者重新回到受惊吓的年月,再次或多次体验当时的情境及其自身的情绪反应。通过这样的体验,可使受术者对恐惧症的根源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催眠师还可以对受术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好的,你又回到了当年受惊吓的情境……你又体验到了当年受惊吓的情绪……这种情境、这种情绪多年来一直就困扰着你,使得你的心理世界躁动不安。今天我要求你再次体验这样的情绪,并要求你对这个情境再次客观地认识……好的,现在你清楚了,你当年所遭遇的情境确实没有什么可怕的,只是一起突发事件……你没必要因此而耿耿于怀,更没有必要时时萦绕于心间。既然你今天已对这一情境有了充分的认识,当然它今天也不会再困扰你了。说得更清楚一些,你的恐惧症也就会自动消失了……肯定是这样的,不会错的……”

    3. 运用系统脱敏法使恐惧症状逐步缓解

    对于有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恐惧症患者而言,一两次直接的体验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一种更坏的可能性是,那种爆炸式的、当时受惊吓情境的再度体验可能会因为患者在心理上承受不了而进一步加剧患者的恐惧症。对于这类患者,则需使用催眠状态下的系统脱敏疗法,使其对情境的不良反应渐次消退,这样才既稳妥又有效。系统脱敏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介绍,在此不赘述。我们这里只想再度强调两点:其一,对于恐惧症进行的系统脱敏疗法,前进的步子愈小愈好。其二,在每一步骤中,催眠师都不应忘记,要时时对受术者进行鼓励性的、肯定性的暗示诱导。

    下面以一则学校恐惧症为例,来看催眠状态下的系统脱敏疗法。

    所谓学校恐惧症是指儿童异常害怕上学,经常以呕吐、腹痛为理由而请假不上学。即使勉强来到学校,也是沉默寡言,学业成绩不佳,做任何事情都缺乏主动性,与老师、同学不能进行正常的交往,被老师和同学视为“怪孩子”。据统计,1000名儿童中约有17名由于过度恐惧而不能上学。这种儿童往往不愿意离开亲人或离开家。因为老师和同学不能随时满足他的要求,或以他为中心给予特殊的照顾,甚至对他的缺点经常给予严厉的批评,这就引起他们强烈的焦虑与恐惧,致使出现某种躯体症状。对于这种学校恐惧症,一般性的思想教育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过于迁就既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无补于他们的心理疾病。利用催眠术的方法,可以使他们的症状及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

    W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据他的老师介绍,W的特点是孤独、不讲话、学业成绩不佳。老师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话,所以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想法或困难。

    在催眠师与W的第一次面谈中,催眠师还请来了与W相对较亲近的两位同学X和Y。以三人为一组,事前没有告诉他们面谈的真正目的,只是说:“我想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请你们来谈谈。”一开始三个人都很紧张,催眠师便与他们闲聊几句,接着说:“既然大家到了图书室(面谈地点是在图书室),不如让我们先来翻翻书吧。”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W的紧张感。

    W犹豫了片刻,看到他的同学已采取行动,便模仿他们,从书架上拿下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虽然动作慢慢吞吞,却十分有耐心,看得出来,他并不是不喜欢读书。这种和谐的气氛持续了20分钟以后,接下来就进行谈话。

    谈话不是以单刀直入的方式进行,而是从比较琐碎、愉快的事情开始,逐渐引出核心话题。催眠师问道:“你们现在开设哪些课程?新生训练时对学校生活有什么感想?现在又有什么感想?你们班级的情况怎么样,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与班上的同学相处如何?目前班上流行什么样的游戏?你也参加吗?你喜欢从事哪些活动——读书、游戏、品尝美食、其他,情形各如何?你认为自己怎么样?对将来的前途有什么打算?回家后都做些什么?家庭与家族的情况如何?住宅附近的环境如何?……”由于X踊跃发言,Y也开始积极地讲话,这使得气氛变得十分热烈。一开始W只是偶尔点点头,表示附和。后来,在谈话进入自由聊天阶段时,催眠师间或用目光来鼓励W开口发言。于是,W也开口讲话了,并露出了笑容。由此可见,W并不是真正一言不发的人,只是对环境、气氛的要求比较高而已。W的讲话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功课方面虽然缺乏自信,但并非不喜欢。刚入学的时候害怕高年级同学,现在仍然有一些害怕,同时也害怕几位老师。在班上没有什么特别亲近的同学,但觉得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最厌恶粗暴的行为,喜欢棒球运动。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前途。回家后和弟弟以及邻居的孩子玩,所以,在家里不会感到寂寞。住宅附近的环境不错。

    第一次面谈结束后,催眠师告诉X、Y和W:“三个人一起来,可能妨碍个人的行动,所以下一次希望和你们个别面谈,这样谈话的时间可以长一些。反正只是看看书、随便聊聊。可能的话,不妨将平常所做的消遣的事,也和我谈谈。”经观察,他们三人都没有呈现紧张不安的趋向。

    第二次面谈只有W一人。催眠师让他自由地翻翻书,然后对他说:“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做操,松弛松弛身心,你会感到十分舒畅,精神也很愉快……好的,现在再让我们做深呼吸,你会感到更加舒服……”在做操和做深呼吸时,采用适当的语言,将其导入较浅的催眠状态。接着,要求W读一段书,开始的时候,W只能低声诵读,但经催眠师的鼓励、诱导,声音逐渐变大,大大方方地读完一章。读完后,催眠师再进行一系列的暗示:“你读得很好,原来你的潜能很大,以后在课堂上,你不需要再畏缩,可以积极要求起来读书。相信你今后独处时,也能像现在这样充满自信。你可以轻松地和老师自由交谈,也能够大胆地回答问题。以后你在课堂上不会再胆怯了,能够充分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即使有不懂的,也会去问。你也不再孤独了,而会去主动结交朋友。”

    像这样一次30分钟的朗读与交流之后,按照上一次所约定的,让W谈谈在家里玩耍的情况,结果他滔滔不绝、无所不谈。第二天老师和催眠师见面时,惊喜地说:“W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天早上他面带微笑和我谈了好一阵子话。”

    第三次面谈一开始,催眠师就用呼吸法把W导入浅度催眠状态。先让他朗读10分钟,然后与其他人一起座谈。这次W显得很放松,能与其他人自由交谈,没有任何抵抗或害羞的表现。在解除催眠状态以后,也是如此。

    三次面谈,治愈了W的学校恐惧症。后来,他上课时能积极发言,甚至自告奋勇要当小老师,课外也能和同学一起活动、交往。W的精神面貌大大改变。

    三  焦虑症的催眠疗法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的事情即将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模糊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与恐惧的情绪密切相关。要在这二者之间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十分困难。仅有的不同是:恐惧是对一个特定刺激的反应,并有“现时”的性质。焦虑通常没有显而易见的原因,它对于将来的不愉快的关注更甚于对目前情境的担忧。换言之,它是一种包含着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努力但对此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在身体反应上,则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加,肾上腺素输出量提高,血压和心率增强,皮肤出汗,脸色苍白,嘴唇发干,呼吸加快,肌肉失去弹性,大便和小便率增加。如果这种状态持续相当长时间,那么坐立不安的行为就要开始出现,而且会使消化和睡眠受到影响。

    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现,焦虑症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绪障碍。同时又是诱发其他类型情绪障碍和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源泉。另外,如同前面所说的有恐惧感不代表患有恐惧症一样,有焦虑的表现和患有焦虑症也不是一回事。当然,要在这二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划分是很困难的。一般说来,正常的焦虑是预感到客观上有威胁自尊的危险所引起的。而神经过敏性焦虑症则是由已经受到伤害的自尊心本身所诱发的。焦虑症患者主观上还有夸大自己的失败、忧虑、紧张和恐惧的倾向。时时会出现对恐惧的预期、紧张和坐立不安,以及不安定的、刻板的运动。睡眠和注意力的集中是断续的和贫乏的,并且变得易激怒、脾气暴躁、灰心丧气和不耐烦。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焦虑症的催眠疗法。

    1. 他人催眠的方法

    在以各种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技术中,放松都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这是因为,在放松状态下,各种心理治疗技术的施展才有可能。对于焦虑症来说,放松也是与焦虑症表现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在焦虑症的治疗中,患者没有达到放松状态,他们的疾病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治愈,甚至连症状缓解的可能性也没有。然而,在治疗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有些患者要想达到真正的、完全的放松的境界。因为,不能放松正是其焦虑的典型表现。这样一来,治疗学家就陷入一个“怪圈”——治疗焦虑症需要放松,不能放松又是焦虑症的典型表现。如何走出这一窘境?有人试用镇静剂和肌肉放松剂来帮助患者放松。但显而易见的是,镇静剂和肌肉放松剂都存在副作用,即使要使用也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监督下进行。

    于是,治疗学家就把目光转向催眠术,利用催眠术的效应作用来帮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例如,行为疗法的大师沃尔普就经常这么做。特别是在经放松训练仍无法达到放松状态的患者身上,更是如此。确实,受术者能进入催眠状态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已经进入了放松状态。在催眠状态中放松的效果又是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中所不能企及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催眠状态中,不仅全身的肌肉能达到高度放松,而且心理上也能达到高度的放松,这是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中很难做到的事情。

    在催眠状态中放松的程序是,先进行全身的肌肉放松。受术者全身的肌肉放松顺序按照催眠师的暗示指导语依次进行。

    “现在我要求你面部肌肉放松……颈部肌肉放松……腿部肌肉放松……”这与将受术者导入催眠状态的躯体放松法相似。不过,这里所进行的放松的顺序最好是由上部到下部,这对放松效果有帮助。最为重要的是,要求受术者反复体验放松后的舒适感、愉悦感,并反复暗示受术者在恢复清醒状态以后,仍有此感受。肌肉放松完毕之后,便可进行心理上的放松。心理上的放松方法是向受术者描绘或由受术者在想象中描述一些场景,如静寂的大森林、宁静的湖泊、小桥流水、田园风光、渔歌晚唱等远离大都市的喧嚣、人世间的纷争的景象。先令其专心致志地赏玩,之后再要求与之融为一体,最后再诱导受术者产生宁静、空灵、如羽化而登仙的感受。一旦受术者能获得这样的感受,就证明他的心理上已达到完全放松的境界。在这一程序中催眠师要做的工作是,帮助受术者描绘宁静的气氛;称赞受术者心理放松状态的出现,并要求他们反复体验这种心理放松状态的愉悦感。

    在受术者进入中度催眠状态、幻觉出现以后,可要求焦虑症患者进行想象。要求受术者进行想象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有时,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的认知因素一时难以发现。如前所述,认知因素在情绪、情感障碍的产生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对认知因素弄不清楚或解决不了,整个治疗活动将毫无效果。因此,欲解除情绪、情感障碍,必先探明认知因素。而想象处于某一情境之中,产生最坏的情绪反应,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探察他们的想法,从而得到其不合理的认知因素究竟是什么。

    其二,让受术者想象最令其焦灼不安、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发生了。这样,可使患者产生极端的负情绪反应。然后,再经由催眠师的暗示诱导,要求他们在想象中把这种极端的负情绪反应转变为适度的情绪反应(譬如,对考试的极度焦虑转变为对考试泰然处之的态度,甚至抱有跃跃欲试的态度);患者在这种想象中体验到了情绪的变化之后,可进一步让他们报告后来是怎么想的,使其认识到正是不同的信念系统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如此做法,一方面可使其对某些特定的、原先曾多次诱发其焦虑的情境产生适度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可根除患者错误的认知因素,以从根本上治愈焦虑症。如同放松法一样,想象法也为各种心理治疗技术所倚重。但正如沃尔普所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必须得到患者的合作。如果患者不愿意去注意或想象治疗学家所要求他们去注意或想象的情节,那么,整个治疗程序都将无所作为。事实上,许多焦虑症的患者一方面有意识地、积极地寻找治疗;另一方面又于无意识之中竭力地回避治疗。特别是让他们想象诱发其焦虑的情境,正如同揭他们的伤疤一样,更是他们所十分不愿意做的事。这样,理性中的积极要求治疗与非理性中的竭力回避治疗,就构成一对矛盾。这对矛盾使治疗学家与患者同时进入令人窘迫的境地。正如我们所多次说过的那样,在催眠状态下受术者的意识一片空白,潜意识也完全或基本上为催眠师所操纵。所以,在催眠状态下让患者进行各种想象活动易如反掌,受术者可以轻易、迅捷、高效地从事催眠师所要求进行的想象活动,而不会出现任何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抗。

    2. 自我催眠的方法

    对于不太严重的焦虑症,自我催眠就能够解决问题。下面以社交焦虑为例来谈谈自我催眠技术的运用。

    社交焦虑是一种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在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以演讲、销售、管理等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人群或者是具备完美倾向的人容易陷入此类怪圈。主要表现在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对社交活动有强烈的抵触感。他们在应对社交场景时采取一种警惕——回避的态度,刻意去回避社会交往的场合,如果不得已为之,便会产生脸红、心悸、出汗或颤抖,举止笨拙、惊慌失措。

    首先把自己导入自我催眠状态,然后作如下暗示:

    (以演讲焦虑为例)现在我处于惬意的状态中,潜意识大门在向我打开……

    每次讲话,我都很焦虑,我感觉到大家似乎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这让我很不自在,很紧张。我现在几乎讲不出话来,我害怕我一开口就出错,害怕下面的观众笑话我,害怕自己出洋相,我现在很紧张,很焦虑,很不安……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的焦虑有用吗?事实证明是没用的,越焦虑,我就越不自信,就越慌张……

    我深呼吸几下,吐出心中的焦虑……事实上,现实中的一切好像也不是我想的那么恐怖,我最害怕的情景并没有出现……其实我知道,我焦虑的核心就是我害怕失败。其实,只要稍微回想一下就可发现,许多在别人的眼里很困难的事情,我每次都完成得相当出色……

    我知道我的期望和目标是什么。我就是希望自己变得更优秀,我总是以为一个优秀的人是具有演讲家的风度的……但是,成功的人有很多,演讲家又有几个呢?

    以后,我每天花些时间写下我焦虑的问题,然后放在一边,这样我就不会整天都闷闷不乐。这样做我会逐渐厌倦自己焦虑……

    现在我处于愉悦的自我催眠中,深呼吸……感受身体的放松带来的内心最深刻的安静……感受面颊和身体的肌肉一寸寸地放松,想象自己最轻松时刻的感受,想象一下自己做过的成功的事情,体会当时自信的感觉……

    在脑海里,我把自己的演讲焦虑程度按照高低分为四个等级。

    1级——独自在家作一番讲话;

    2级——在熟悉的环境里对朋友说一段感想;

    3级——在陌生的环境中对熟人演说;

    4级——在陌生的环境向陌生的人群发表演讲。

    现在想象自己来到第1级情境中——家里,面对空无一人的房间,做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讲。深呼吸,躯体不断放松,带来了精神上的放松,我觉得我能够从容自如地表现自己,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接下来,我来到了设想的第2级情境中——在熟悉的环境里对朋友说一段感想……当我觉得紧张不安时,我便把意识集中在体验肌肉的放松上,体会心理的平静,慢慢地,我不再紧张不安……

    想象自己到达第3级情境中——在陌生的环境里对熟人演说……我感觉到有一点不安全,但是还好,都是熟人,他们都认识我……慢慢地,我渐渐地放松下来……

    带着放松的心情来到了第4级情境——在陌生的环境对陌生的人作演讲。我看到周围的一切都不是我熟悉的,我感到很不安全……我很紧张,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这时,我想象自己退回刚才的第3级情境中,我慢慢地深呼吸……感觉身体肌肉的放松……想象自己正在做一些增强自信的附加动作,如挺胸,放大说话的声音,眼神坚定有力,想象自己精神奕奕,信心倍增……不断地暗示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顾虑别人的想法”。慢慢地,我觉得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什么是我害怕的……于是,我又回到第4级情境,我带着放松的心情来想象自己的表现,发现自己跟平时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四  抑郁症的催眠疗法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也是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它具有许多种形式,有时它属于神经症类,有时它又属于精神病类。它可以是正常人们以温和的方式、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内容而体验到,也会因许多情况和疑病症和焦虑而加重并时刻困扰着人们。通常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①一种悲哀的、冷漠的心境;②一种消极的自我概念,含有自我谴责,自我责备等;③一种回避他人的期望;④一种睡眠、食欲和性欲的丧失;⑤一种活动水平上的变化,它经常具有激动的形式,但更经常的是包含着嗜睡症。

    抑郁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胃口不及以前,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

    ·睡眠质量下降,容易惊醒。

    ·感觉精力不如从前,身体疲惫,四肢酸软。

    ·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无精打采。脾气变坏,容易生气发怒。

    ·对大部分事情失去了兴趣,懒得做事。

    ·记忆力也变得很差,容易遗忘。回忆起来的事情,多半是消极和令人不快的。

    ·感到生活变得空虚,生活中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过去比较容易应付的事情,现在可能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

    ·活动减少,常常发呆。

    ·懒得说话,即使开口也是有气无力,说话声音小。

    ·快乐感明显减少,对不快乐的感受与日俱增。

    ·不信任他人对自己的积极态度。

    ·对未来的看法变得悲观、消极。

    ·会变得脆弱,面对逆境或挫折变得不堪一击。

    ·缺乏价值感,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内疚、自责。

    ·会有无助感,即无能为力的感觉。

    ·对待他人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与他人正向的交往减少,而冲突却不断增多。

    ·会发现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去做任何事情,包括看书和看电视。

    ·想做点什么,却不知道该做什么,四处走动,紧张不安,难以放松。

    ……

    临床实践表明,催眠术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这主要是由患者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一般说来,抑郁症患者的智商都达正常或偏高的水平。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催眠师的暗示指令的领悟力比较强。又由于抑郁症患者常有感受细腻、内心体验深刻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暗示性也比较高。以上两个特点,决定了抑郁症患者既有可能较快进入催眠状态,又有可能在催眠状态中很好地接受治疗。

    下面介绍几种对抑郁症有较好疗效、比较常用的催眠方法。

    1. 宣泄法

    笔者曾接触过一位女青年。她才思敏捷、格调高雅,不屑与世俗为伍,因而招来了一些人际关系上的麻烦。她的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情绪压抑、低沉,故而将忧伤与痛苦郁结在心头,所以心境一直处于消极状态,精神不振。在对她的心理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我们将她导入催眠状态。经检查已达到中度催眠状态后,便暗示她:“现在,你放声哭吧,把平时的忧伤、焦虑、不满、委屈统统发泄出来。”在大约一刻钟的时间里,不断地暗示她放声地哭、尽情地哭,要求她尽情宣泄。然后,再诱导:“通过尽情地宣泄,你现在已经感到舒服多了,现在你的心情渐渐转好,不想哭了,已经完全停止了。”通过一番调整情绪的暗示后,受术者恢复了平静。此时,再针对她的问题作一些针对性指导。醒来以后,她果然感到心情舒畅,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一般说来,对于有抑郁型心理问题的患者,对于经常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的人,对于那些蒙受挫折(如失恋等)而心境不好的人,宣泄法都具有良好的效果。鉴于此,在心理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

    2. 电影法

    如前所述,引起抑郁症的因素有许多。治疗学家当然想知道作为个体的患者,他的疾病的根源或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因为,这对治疗来说至关重要。催眠状态下的电影法在这一点上可以给治疗学家一些帮助。

    电影法与催眠梦颇具相似之处。即,当受术者处于中度催眠状态以后,一面令其想象所暗示的情景,一面给予如下暗示:“你现在想象自己在电影院里……大约坐在第十排,你能看到白色的银幕吗?……场内现在灯光很强,所以银幕上没有什么图像……这一切你都看清楚了吗……好的,下面我开始数数,从1数到5,当我数到5的时候,电影院里面的灯光将全部熄灭,银幕上将出现图像。现在我开始数数:1、2、3、4、5!好的,现在灯光全部熄灭,画面出现在你的眼前,而且愈来愈清楚……好的,现在我要求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情境上,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好,你现在在银幕上看到了这个情境……看得非常清楚,你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你在这个情境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别人怎样看待你?你怎样看待你自己?你在想些什么?你在做些什么?把这一切统统详细地、毫无保留地告诉我。”

    很清楚,这里所给予的情境当然是经常诱发其产生抑郁情绪的情境。他们在银幕上所“看到”的自然是自我的心象。上述一系列的问话就可以真切地揭示出产生抑郁症的原因了。

    3. 观念矫正

    我们知道,认知因素在情绪、情感障碍的产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前面也曾介绍,抑郁症患者由于自身认知上的偏差,从而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图式去解释所有的事件。有鉴于此,矫正其错误的观念和信念,是治疗抑郁症的关键问题之一。观念矫正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其一,在受术者的心理防卫机制和先前的心理定式不起作用的催眠状态下,催眠师以坚定果断的语气、简洁凝练的语言、有理有据的论证,铲除深深地根植于患者潜意识中的错误信念。还可以用抹去记忆的遗忘法来清除其错误信念。这一系列工作的意义在于“破”——破除其原先的观念。其二,运用一系列的肯定暗示,把新的、正确的观念输入到患者的潜意识中,并要求受术者深入地琢磨这些肯定暗示的内涵,并要求他们将这些肯定暗示予以内化,直至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自然,这些肯定暗示指导语应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而定。这里想以举例的形式列几条:

    我能够做到××事;

    我正在达到我的目标;

    我的情绪很高涨(或很平稳);

    我现在极其镇静;

    对人、对事,我已有了全新的观念;

    我的情绪活动与其他心理活动非常协调。

    4. 自我催眠法(以职场抑郁为例)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不适应;职场竞争激烈,工作任务重,由此带来工作紧张;老板苛刻,难以沟通;发展空间小,没有前途等因素困扰着上班族。另外,职场上的复杂人际关系也让上班族身心俱疲,这些都是典型的“职场抑郁”表现。感到抑郁的职员在公司内不积极,但在公司外却很活跃;在下班后和休息日精神都格外抖擞,而一到公司就提不起一点儿精神。归根结底,职场压力太大是抑郁产生的原因,即使不是根本原因也应该算是导火索。

    首先把自己导入自我催眠状态,然后作如下自我暗示。

    我现在正在彻底地放松,我已经进入催眠状态,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我的内心,我能够完全控制自己……

    我正走在一条田间小路上,我已经完全被周围的自然风光所吸引,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绿茵茵的草地;天空湛蓝,万里无云,阳光明媚,我脚步轻盈地走着,心情愉悦极了……我沿着小路继续往前走,边走边唱,我的声音非常美妙和动听,在这里我感到非常放松和自由自在,似乎已完全忽略了他人的存在……

    我继续往前走,在小路的前方有许多的石头,几乎挡住了我的路,石头有大有小。我停了下来,看着这些石头,我发现每块石头似乎是我工作中的一个个压力或阻碍物,妨碍我实现事业上的目标。我可能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但无所谓,我知道它们正在妨碍我前进……

    这时,地上出现一把铁铲子。现在,我身上出现了一股超人的力量。我看了看周围的石头,之后就像超人那样拿起铲子在路边很快地挖出了一个大洞。这个洞大得足以将所有的石头都放进去。我低下头往洞里看,看不到底部……

    我开始搬石头,一块一块地把它们搬起来扔进大洞里。虽然石头很重,但没有关系。我有超人般的力量,能够很容易地就把它们全部扔到大洞里……

    好了,我把所有的石头都搬完了。我拿起铁铲子,铲起周围的泥土,这样就可以填满这个大洞。填满后,我用脚用力地踩踩泥土。现在,我的道路被我清扫干净了,所有的压力和烦恼都被埋葬了……我做了一下深呼吸,感到一身轻松。因为所有的紧张、压力和烦恼都从我心里消失了,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我继续在小路上走下去。我感到非常愉快。我真的好开心,又边走边唱起来。我相信这种幸福的感觉会一直伴随着我的工作……

    还有其他一些催眠疗法,如症状排除法、年龄倒退法、心象减感法、思考·预演法等,对抑郁症的治疗都有所助益,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