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是针对《阴符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来说的,重点在“静”,在道家来说,“静”是第一功夫。
“夫九窍者,在天为九星,在地为九州,在人为九窍”,这一句话又体现了天人合一,人要呼应自然之道,天、地、人是相应的。天也有九窍,就是九星,在地是九州,从大禹的时候起,中国就有九州的说法。在人就是九窍。这是具体说明,在天地人来说,九窍为何。
“九窍之炁不正,故曰受邪”,“炁”即气,精气神的气。九窍当然是通气的,有出入,如果不正,看什么东西都会出问题,就会受邪。只有出入都没有毛病,很流畅,才有生生不息的机。九窍之气要正,如果不正,在人身来说就如同感冒;如碰到小人、嫁错人、找错合伙人,都是受邪。
受邪就糟糕了,“受邪则识用偏,识用偏则不可发机观变,故九窍之急在乎三要。太公曰:‘耳目口也。’”受邪的话,人的见识会偏,偏就是不正,一偏就不全,容易以偏概全,就不可能“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掌握天地人的变化,就不可能“中正以观天下”。受了邪气,见识就有偏执,一旦偏执,“则不可发机观变”,时机和变化都不可能发觉、观察到。“故九窍之急在乎三要”,可见,对机变察觉最快的还是九窍中的三要。如果讲话一不留神,祸从口出,悔之晚矣。还有非礼勿视,看到了不该看的,也是祸。人之精神,在两目,那是灵魂之窗,所以不要看错。耳朵也是一样,要学会辨别听到的,还有要忘记不该听的。这就是姜子牙所强调的“耳目口”。
“夫耳目口者,心之佐助也,神之门户也,智之枢机也,人之祸福也。”耳目口,是人心的辅助、精神的门户、智慧的枢纽,关系人的祸福。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不难理解。《易经》中的坎卦第四爻“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周文王被关在牢里,他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最重要的关口就是耳目口,帮助他判断、吸收信息。被关在一个不见天日的地方,还是要开一个小窗——“牖”,不然与外界脱离,就完蛋了,只要“纳约自牖”,就有脱险的机会。《系辞传》说“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还有,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来的,所以,要自求多福,不要自作孽。
“故耳无聪,不能别其音”,听觉不灵敏,不能辨别音。音不等同于声,比声要细致得多,更趋向于本质,是声里面更细微的部分。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讲的是音乐的五种旋律,没有讲“五声令人耳聋”。要耳聪才能辨别音。“目无明,不能见其机”,目光不敏锐,不能发现时机的变化。“口无度,不能施其令”,乱讲话的人没有办法发号施令,发出来的号令谁也不服。“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易经·系辞传》),话不能乱讲,要谨言慎行。
“夫三要不精,上不能治国,下不能治家,况兵者乎?”这三个关键管制不好,上不能治理国家,下不能治理家庭,齐家治国都不行了,何况行军打仗呢?要知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孙子兵法·始计篇》),更要审慎了。可见,“三要”的控管,做好情绪管理,是基本功。“悬人之性命,为国之存亡,静动之间,不得无事,岂可轻而用之?”“三要”关乎人的生命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一静一动之间,都不能出纰漏,怎么能够不慎重呢?可见,因为牵扯太广,明君良将绝对不可以随便生气、随便动兵,所以一定要有修为,做好感官的控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