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是怎么长大的-重心转移:从QQ到微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10年,腾讯盈利能力最强的时候遇到了两个重大的挑战:一个是QQ受到了360扣扣保镖的阻击,一个是在社交环境中受到了新浪微博的冲击。在公司安身立命的价值观和产品都遭到了挑战的同时,也给了腾讯一个很大的机会,腾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的新的可能性。马化腾说,要进入半年的调整期,以更开放的方式面对未来的竞争。

    这个时候的中国正由PC时代走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兴起的时候,马化腾说我们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这说明当时腾讯的处境非常危险。战胜新浪微博的不是另一个微博,而是一个全新的产品。我们现在做自媒体,有人说你投入这么多精力在吴晓波频道上,要是微信垮了该怎么办?这是个不确定的问题。微博就是这样,谁能取代微博?当年谁也不知道。微信之后,也会有一个新的产品出现。这个产品是什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现在都不知道。

    2010年10月,美国有一个叫KIK的小产品出现。ICQ是PC端的IM系统,KIK是智能手机环境下的社交系统。手机由模拟机进入到智能机时代,这时候需要有一个很轻的对话产品,2010年10月19日,KIK诞生了。11月29日,有个人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说现在有一个产品叫KIK,我们广州研发院要做这个产品。这个人就是张小龙。

    张小龙团队是在2004年并入腾讯的。2004年腾讯上市以后经历了三大战役。第一场战役是和MSN打,MSN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邮箱系统,腾讯认为QQ邮箱不行,所以收购了张小龙的Foxmail邮箱团队。腾讯五个创始人之一曾李青在离开腾讯前拜托张小龙把QQ邮箱做好,但是当时QQ邮箱做垮掉了。Foxmail所有的技术都是建立在PC端的,而QQ邮箱是建立在IM环境下的,所以早年QQ邮箱做得非常复杂,后来张小龙做微信做到极简就是从QQ邮箱吸取的教训。

    之前QQ邮箱很重,反应很慢,大量的功能是多余的。所以从2005年到2009年,QQ邮箱就一直在迭代,更改了400多个功能。张小龙和我说,他和马化腾因为QQ邮箱往复了2千多封邮件,马化腾亲自改的各种各样的小功能在300项左右。到2009年,QQ邮箱差不多合格了,那年张小龙得到了腾讯产品创新大奖。

    2009年,张小龙团队在腾讯系统里非常边缘化,因为他不肯到深圳去上班。我在做调研的时候发现,2009年之前,他们就知道张小龙两件事,第一是他抽烟很厉害,第二是他的网球打得不错,在腾讯内部得过双人赛的冠军。张小龙在2011年11月29日和马化腾说了KIK这个产品,我们广东研究院想要开发这个产品,马化腾就同意了,在张小龙给马化腾写这封信10天以后,雷军推出了米聊。米聊上线和KIK上线相差不到两个月时间,一下子就起来了。有人问雷军,中国区最有可能做KIK类产品的是谁?他说最有可能的是腾讯,但是他说腾讯内部没人做这个事情,他们做出来要三个月时间,那这三个月间米聊就可以打下天下了。

    12月初,张小龙团队开始做这个事情,当时抽了三四个人做,其中两个是实习生。外面有一些报道说米聊上线后腾讯才开始反应,这个是不对的,因为那个时候腾讯还没有反应过来。当时腾讯内部有两个团队在做类似的产品,但是历史上所有的产业竞争都有一个大特点——一个人最难革的命就是自己的命。腾讯是一个巨大的既得利益者,在腾讯内部做一个手机端的IM系统有很多制约。很多技术革命都是新进者把既得利益者干掉,不是既得利益者不能干,他有大量的资金和最优秀的人才,但是革自己的命很难。

    2010年11月29日,张小龙团队开始研发,2011年1月21日微信推出。微信一开始并不被看好。马化腾是一个对产品非常敏感的人,在腾讯系统中,如果单月用户不能过100万,那它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产品,而微信刚开始的时候速度非常慢,大概一天只有几千人,而且这些人都是互联网相关人员,所以和米聊这一仗一开始很困难。

    现在KIK不在了,微信已经长成了一个大产品。如果腾讯价值2万亿港币,那么微信可以占到差不多半壁江山。为什么微信会成为腾讯另外一个崛起的业务单位?这还和张小龙团队不断的微创新有重大的关系。KIK的原型是文字输入,中国人很快进行了创新,首先是有了图片分享,图片超越了文字。之后是短视频,视频超越图文,图文超越文字,因为它更快捷。米聊和微信在第一阶段就超越了KIK,都有了图片分享,接下来米聊率先用了对讲机功能。我调研的时候知道,在中国地区,对讲机这个技术最早是网易在2003年左右做出来的。对讲功能出来以后迅速被国家的邮电部门干掉,因为它会影响到移动运营商的核心利益。

    大家知道国外有很多免费对讲功能,但在国内都被屏蔽了。2011年终于有了突破。2011年4月,米聊借鉴香港一款名为Talkbox的同类产品,增加了对讲机功能,用户突然变得活跃起来。这个时候米聊就掉链子了。米聊的对讲功能加入了以后,用户流量井喷,但是整个服务器跟不上。腾讯是建立在十多年的IM基础上的,所以打到对讲功能的时候米聊就差不多了。腾讯和米聊的战争两三个月就打完了,主要原因是米聊的技术跟不上。

    这个时候,腾讯还没有对张小龙开放流量功能。腾讯的最高决策部门是总裁办公室,总裁办公室有15个或17个人,每个月会开一次会,腾讯最高级别的干部无论在什么地方,到这一天都要回来参加会议。这个会议是腾讯最高级别的会议,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流量分发。腾讯有一个赛马机制,总部控制整个流量,这个时候流量分发是一个战略的判断问题。到了对讲机的部分,马化腾还是没有把腾讯QQ流量往微信倒。后来张小龙做了两个产品,一个是摇一摇,一个是漂流瓶。这两个产品在通信工具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交功能,这个时候它已经和KIK有了本质的区别,它从通信工具变成了社交工具。微信的引爆点是在2011年7月,当时增加了一个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我第一次知道微信就是因为这个功能。我当时在惠州出差,那个时候给TCL写的一本书叫《鹰的重生》,和他们的公关部人聊天,他们告诉我,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很好玩。

    腾讯请我写书也是在这个时间点,我见马化腾是在2011年9月,那个时候就是用摇一摇互相加的微信。我在深圳见他,他突然和对面的人说,本来要在北京地区花2000万元广告打新浪微博,现在不用投了,微博这个战争结束了。那个时候微信一天就加20万人。

    QQ部门在这一战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它本来是腾讯的主力部队,现在突然出现了一个广研院,成了新的战争主将。2012年中下旬,QQ部门的老大刘成敏辞职了。我在北京家里见他,他买了一个酒庄开始当农民,现在是做投资人。QQ系统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这个是腾讯内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就是胜者为王。

    2012年的4月,微信推出了朋友圈,这个意味着是中国新的社交时代的到来。2012年的8月,微信推出了公众号。我是2014年5月才开的公众号,我开公众号的时候大家认为公众号的红利已经吃完了。

    朋友圈彻底改变了中国整个社交的模型,这是中国独有的模型。公众号的推出是意味着微博时代的彻底终结。中国的舆论市场经历了从报纸杂志进入到门户,到博客市场,到微博,再到公众号的历程。个人代替了机构,中国舆论进入到广场狂欢的时代,微博把这个狂欢的时代联系得更加紧密了。博客到微博是产品迭代,但仍然是广场逻辑的迭代。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国的舆论市场由广场时代到了半密室时代,整个舆论市场被彻底瓦解。半密室时代是一个更容易被管控的时代,公众号里有关部门对舆论的管控比在博客和微博时代容易得多,中国舆论场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广场时代到半密室时代,迎合了新的消费潮流——消费升级。半密室时代整个中国的舆论市场变成了一个个小的圈层,中国社会的层级化出现。博客时代很多大V有几千万的粉丝,微信时代是看不到这样子的现象的,他们都是在一个个社群里面,这也是整个中国中产阶级社会的投影。所以,这些互联网工具不断迭代演变的过程,一方面改变了中国的舆论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和中国消费升级有关系。

    任何一个产品出现都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到了这个时间点和基础的社会阶层变革带来的结果。

    2014年1月24日,有个小团队开发了一个功能——抢红包,这不是腾讯总办下的决定,也不是张小龙下的决定。这个功能一出来就引爆全国,抢红包让腾讯快速打开了支付通道。2014年的时候,阿里巴巴做支付已经是做了11年,腾讯则由一个小的功能建立起了另外一个支付通道。支付解决了以后,腾讯有了一个天然的电商环境,他由社交一步步走到舆论场,再走到电商,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闭环。

    2016年年底,微信还会出现一个小程序,微信还在不断地迭代。你问我微信死了你要怎么办?这和问人死了要怎么办的道理是一样的。

    2014年中下旬,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分发的时代结束了,流量变得越来越贵了,人都回到了小社区中,社会开始折叠。如果一个大平台仍然依赖流量分发,那它的增长就结束了。阿里投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由大V变成了电商入口。新浪微博把20%的股份卖给了阿里,新浪微博和淘宝形成了结构性的关系。现在新浪微博的用户比微信还要年轻,新浪微博已经开始大规模转型。古永锵离职,那么优土合一会和新浪微博变成一个业务型的生态型关系,图文流量、视频流量和电商变成闭环的关系。

    从野心上来讲,腾讯希望可以为我们每一个内容创业者、中小创业者以零成本开发出一个APP。现在我们做一个APP很烦,需要一个团队来做基础开发。微信新开发的小程序就是一个轻APP,能折叠在微信系统中。

    这就是腾讯的发展过程。马化腾当年用50万元创业,开头想做一个网络寻呼系统,之后做OICQ,OICQ不断迭代,到了亿级用户是仍然找不到盈利模式,后来通过QQ秀、QQ空间、QQ游戏完成了PC端的巨大获利能力,之后又遭遇舆论挑战,在惨烈的环境中被迫开放,然后张小龙让他获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张船票。腾讯18年的历史差不多就这样子,未来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很多创业者有一个疑问,我今天这个企业怎么和腾讯比?它已经是2000亿美金的公司。你今天讲这些旧事对我们这些面向未来的创业者有什么帮助?我做了很多年公司案例研究,我觉得企业成长像一个人一样,从小孩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晚年,这个过程就像一个新产品迭代一样,没有一家企业和人一样是可以永生的。在我的企业哲学中,百年企业就是一个骗局,不可能有百年企业,企业是不断面对挑战的一个过程。

    我们讲企业常常会讲两个东西,一个是不确定,第二是常识。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把不确定和常识加在一起就会有一个新名称——常识常新。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中我们对同一个名词的研究是不一样,就像人一样,常识本身在环境中会迭代,商业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永远无法回到过去。你今天给马化腾5000万他也做不出腾讯,你按它的路重新走一下18年后会成为腾讯吗?不可能。

    常识又是存在的。你总能借鉴一些这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企业文化和能力,这些能力在一个时间点上有普世性。为什么这些案例很迷人,为什么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在今天听到仍很迷人?把这些投影到你的视野中,你会有新的想法,这就是商业的魅力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