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春,野蛮生长-山在那里,我正年轻,我得去看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你翻山越岭,梦想终将实现

    我叫马竞,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里。

    从小我就生活在书台乡,那是一个距离海原县二十公里的乡镇。在十三岁去海原县读中学以前,我很少有机会能到乡镇以外的地方看看。所以当父亲带着我来到海原中学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

    那时候我觉得海原是一个如此广阔的世界,而我也暗自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通过努力走向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

    也许很多看到这里的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就算是初中生,也不能这么没见过世面吧?我只能轻轻叹息一声,毕竟你不了解大西北,不了解宁夏海原。

    《平凡的世界》大家想必都看过吧?这是一部描写20世纪80年代农村的发展历程的作品,通过对多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和命运转变的描写,真实表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和思想带来的巨大变化。

    书里面提到的农村现状很真实,相当一部分家庭贫穷到没钱上学,有些孩子小学毕业就辍学回家干活,大多数人只上到高中毕业就出来打拼。此外,重男轻女的现象极为严重,如果有兄妹和姐弟同时需要上学,那么辍学的一定是姐姐或妹妹。

    平时在家,哪有什么书可看!不论冬天还是夏天,破旧的街上疯跑的小孩永远是脏兮兮的。如果你觉得那个时代已经比较遥远了,我只能告诉你,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那里就是这样的情况。

    我在家里排行老大,有一个妹妹,父母都是传统的农民,基本没什么文化。对于上学读书这件事,他们只是觉得,家里需要有这么一个人能够识字,就够了。而我作为长子,出生在一个传统农民家庭里,就注定要担负起比一般城市的孩子更大的责任。

    我从小就很懂事,在读书方面也不算太笨,成绩一直不错,最终成为书台乡小学少数几个考上海原中学的学生。那时候年纪虽小,却已经有了自尊心,而从小在并不富裕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也往往十分敏感。因此在刚到海原中学的时候,我十分孤傲,几乎没有朋友。城里的孩子不愿意跟我玩,我也不愿主动去结交他们,于是只好每天形单影只。

    在初中寄读的三年里,我很少回家,基本上把心思全部花在了学习上。放假的时候,我经常光顾学校那个破烂的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看书,尽可能地摄取新鲜的知识。

    在图书馆偶尔会遇到同班的一个女生,她叫韦筱。我曾在无意中听到几个男生聊天说起过她,据说她也来自周围一个贫困县。那时候的我又自负又自卑,虽然从来不敢主动和女生搭话,却一直自认为内心的想法是不屑于跟女生聊天。所以,就算在没有认识的人在场的图书馆遇到韦筱,也假装不认识。

    可是每当我看书看累了,眼睛都会不自觉地向她的方向看过去,一般看到的都是她专注阅读的样子。她摆弄着自己的头发,有时看起来若有所思,一种自然的美感竟然让我心跳加速起来。

    有几次与韦筱的目光相遇,我便赶忙困窘地将视线移开,装作是扫视全场时碰巧看到她一样。虽然我心中惴惴不安,但却有一种遇到同类的隐隐的欣喜。她眼神中闪现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未来一样,让我的状态也为之一振。

    时间长了,我和韦筱终于习惯了对方的存在。然后再次目光相遇时,她会冲我笑一下,再迅速低下头,一面看书一面卷着头发。就算如此,三年来我也没有和韦筱说过一句话。

    初中的三年,勤奋和努力弥补了我和城里孩子的差距,我的成绩从某一刻起,也开始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与同班男生的关系渐渐变好,不少最开始对我有敌意的男生,现在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来找我帮忙。这让我十分开心,不仅是因为自己被需要,更是因为自己被认同了。只是我仍然没有一个契机和韦筱交流。

    毕业前夕,班里开始流行同学录,我鼓起勇气请其他人帮忙把同学录转给韦筱,然后观察着她拿到我的同学录的反应。她接到同学录,看到是我的名字先是一顿,然后慢慢放进了桌子里。

    直到第二天,韦筱才托别人将同学录还给了我,不知道她是在学校写的,还是拿回宿舍写的。我十分期待地打开同学录,上面只写了一句话:

    “你也想去看看最广阔的世界吧?加油啊,马竞!——韦筱。”

    一瞬间我简直要热泪盈眶了:她知道我在想什么,她理解我,她可能是除了父母和妹妹以外,最了解我的一个人,甚至比他们理解得更深刻。

    我抬起头往她座位的方向看去,她也在看着我,然后微笑了一下,转过了身去。那笑容现在依旧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中考结束,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六盘山高级中学,来到了银川,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在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通过有限的渠道打听韦筱的去向,但她却音信全无了。大概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当我遇到烦闷的事情,总会想到韦筱的笑容,心里的烦闷就会减轻一些。只是,想到一直打听不到她的消息,还是有些失落。

    其实,对于我的家庭经济条件而言,父母能够出钱支持我读高中,已经是我的幸运了。在我沉浸在失落中的时候,却不知道那时候父母已经做了决定,让成绩差的妹妹退学了。

    直到寒假回到家,我才知道这件事情。这对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不仅仅是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经济实力供妹妹上学这一物质上的匮乏所带来的痛苦,更是因为父母如此轻易地做了这样的决定,完全没有和我商量。

    虽然心里十分不甘,但那时的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现实,只有接受它,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家人过得幸福。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考上大学,到更开放、更繁华的地方去学习。于是我不再去想韦筱的事情,从此一心一意扑在学业上。

    2009年的春节,是高考前我最后一次回家。我跟家里人说了自己的打算后,父母再次沉默了。其实在上高中之后,我就曾跟他们提起过上大学的事,也许是他们觉得时间还早,一切还是未知数,就比较爽快地答应了。可是随着高三的到来,在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越来越沉默。

    在他们看来,高中学历已经足够。但是我知道,高中和大学存在着巨大不同。虽然我不知道读大学究竟能够给我带来什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我对大学的渴望是出于好奇,而不是明确知道上大学的必要性,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

    2009年6月,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沿海城市的国家重点大学。这件事在我们家所在的村子引起了轰动。到我家里道喜的同村乡亲络绎不绝,我陪着父母,跟他们说说笑笑。在说笑之间,我却发现了父母眉眼间透露的一丝忧愁。

    是啊,他们一辈子生活在这里,不曾见过外面的世界。以前,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给我提供一些经验,而如今,他们再也不能给我建议了。最关键的是,他们拿不出供我继续读大学的钱。我跟他们说,幸好学校老师说我的家庭情况可以申请助学金,另外大学课程相对轻松,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勤工俭学。当听到我这样说之后,父母总算安心了些。

    同年9月,我从大西北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几十个小时火车硬座的旅程结束后,一个全新的世界已在我面前敞开了大门。

    我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用不一样的方言和人生经验讲述着他们的故事。作为这所大学的一名新人,操一口带着西北味的普通话,我既骄傲又自卑。带着自己的拼劲和憧憬,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快融入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未来的方向。

    我一边读书,一边参加社团活动,带着一颗好奇心去了解这个学校里的人和事,去了解这座城市,去了解更多我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去学习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错过了的那些东西。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打工,筹集学费。我卖过二手书、网球拍,与人合伙卖过生活用品,还组建过销售团队卖电话卡。

    这每一段经历虽然都不长,但都让我受益匪浅。

    后来,我开始做家教。在两年的家教生活中,我发现厦门的小学生的见识,要比我家乡的小学生广博许多。这不仅因为厦门更加发达,也和他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他们的父母普遍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关系。

    看着那些初中生、高中生,有些为高考而努力,有些学着英语准备出国,有些专攻艺术,有些靠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进入大学,我总会想起自己的妹妹。如果她没有辍学,现在也已经是个高中生了。

    以前虽然也是聚少离多,但在我心中,她一直是一个小姑娘。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为了省车费,加上放假时间短暂,我没有回家。等到暑假回家再见到妹妹,突然有种时间被迅速拉长的感觉,只一年没见,妹妹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

    妹妹看我出神的样子笑道:“想什么呢,哥?”

    我回过神来,说:“没什么,你已经长成大美女啦!”

    妹妹说:“人家早就是大美女啦,你倒是说说,是你的大学同学好看,还是我好看?”

    我扑哧一声笑了,说:“这个嘛,如果说都比你好看,这肯定是假的,但如果说都没有你长得美,那也不客观。嗯……各有千秋吧!”

    妹妹说:“真的假的,眼见为实,你得带我去厦门看看!”

    我说:“你就是想去厦门玩吧?我早就看穿了你的小心思。”

    妹妹说:“哼,是又怎样?你答不答应?”

    我说:“必须答应。我只有你这么一个亲妹妹,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的愿望就是我的愿望!”

    妹妹听得眉开眼笑。在后来的许多个夜里,我总是想起她用满怀期待的神情对我说,要我将来有一天,带她来厦门看看外面的世界。

    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有些事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有些知识可以通过读书获得,但是有些思想和意识上的东西,如果没有经历过,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

    从两个层面举例来说,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小孩儿,比在三线城市生活的小孩儿,见识要广很多。是因为他们有机会见到更多的事物,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而大学毕业生,一般会比高中生思想深刻,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更多的东西,处在一个要求他们进步的大环境中。

    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受到不同的教育,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个生在穷乡僻壤、拼搏在沿海城市的年轻人,我知道什么是贫穷和落后,我也见识了什么叫优雅和小资。经历过各种打工、尝试过各种赚钱方法的我,在读大学第三年时,也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我的未来在哪里?我毕业之后应该何去何从?见过了外面的世界,我应该如何应用所学所得照顾好我的家人?

    这些问题围绕着我,经常让我在深夜难以入眠。偶尔我也会想到韦筱,想到她的笑容,想到她给我写的同学录。她大概是因家境不好而被迫辍学了吧?又或者她正在过着更精彩的大学生活?不论如何,希望她能过得好。

    在迷茫的时候,我突然很想远行,想去看看除了厦门以外这个国家其他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于是在大三的暑假,我先用一个月的时间打工,然后用攒下来的钱作为路费,取道海路从厦门北上,经过上海、北京、内蒙古、新疆、青海,最后来到西藏。

    沿路我感受到了外滩的繁华,膜拜了伟岸的长城;大口喝过地道的马奶酒,也吃过美味价廉的鲜嫩羊肉;我走过西宁、拉萨,呼吸着青海湖自然的气息,向藏民的信仰致敬。

    在拉萨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男孩,他是从云南香格里拉来的。他对我说,每年他们全家都会集体从香格里拉翻越雪山进藏两次。我们聊了许多关于信仰的话题,聊了许多彼此的经历,也聊到对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看法。我发现他虽然只是个初二的学生,却能针对很多国家大事侃侃而谈,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的计划是高中毕业后,到印度去读佛教大学,毕业后回来弘扬藏传佛教。”他说。

    “祝你成功。”我说。

    “你呢,你以后的打算是什么?”男孩问。

    “我?还不确定,我会继续摸索自己的方向。”我说。

    “那,祝你幸运。”

    从西藏回到厦门的路上,我回忆着这趟旅程的点点滴滴。现代、时尚、庄重、严肃、豪迈、自然、平凡、伟大,这些词语在我脑海中交织。男孩的话、妹妹的话、老去的父母的脸,交错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却没有人能够给我一个答案。

    时间没有等我,它继续向前,我毕业了,在厦门开始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我早已学会了应酬别人,学会了应付一个人的生活,学会如何维系自己的人脉。面对客户我滔滔不绝,面对朋友我侃侃而谈,但一个人独处时,我却经常茫然若失。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有种不踏实的感觉,似乎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

    工作之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到了家。这里还是和以前一样,似乎四年多来毫无变化,只是我突然注意到,父母鬓角的头发已经花白。走在路上,流着鼻涕的小孩子跑来跑去,点燃了零星的鞭炮。看到那些纯真的眼神、脏兮兮的笑脸,一股无可名状的哀伤突然袭上心头。

    我想起之前的旅程,也曾经到过比较偏僻的村落古寨。一群小孩儿见到游客就开始跟着唱歌,唱完之后软磨硬泡收钱,那种半乞讨半耍赖的样子,根本不是所谓的“淳朴”。他们只是穷,和我家乡的孩子一样贫穷,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当初吵着要我带她出去玩的妹妹,开始准备成家的事情了,她已有两年没有跟我提过去厦门玩的事。当我提出春节过后要带她去厦门玩的主意后,她却说不用了。

    她说:“哥,我不能去给你添麻烦,何况家里面很多事也离不开我。虽然我很早就辍学了,但我没有怪过爸妈,而且我心中为你能够去大城市闯荡而高兴。我的梦想就是全家都过得好。”

    梦想?听到妹妹的话,我眼睛有点湿润。我的梦想不也是希望全家都过得好吗?不仅仅是家人过得好,我也希望我的家乡会更加繁华,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这才是我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这样的想法一旦产生,就再难消失。

    回到厦门后,我开始筹备自己想做的事——我希望能从专业知识和心理教育两方面,为西部的中小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和资源。我一面搜集资料,一面联络一些校友前辈,打听相关行业的动态。

    与教育行业的前辈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修正着自己的想法。丰富的大学经历与积攒下来的人脉在此时派上了用场,有数位学长和学姐对我想要做的事情十分支持。

    他们不仅抽出时间来和我探讨,还不断帮我联系靠谱的合作伙伴。有几位老乡校友也帮我打通了宁夏的一些关系,保证能够获得宁夏教育部门的支持。

    事实证明,如果你坚定地想做一件事,那么全世界都会来帮你。几个月后,我成功找到了两个优质合伙人。他们俩的人生阅历都比我丰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都小有所成,最终能够说服他们,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也许是你的执着打动了我吧。”

    “但是最关键的应该是,我们是同一种人,我们都有梦想。”

    他们说。

    于是,我们一起辞职,来到了西北,开始做我们想做的事,过我们想过的生活。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工作,每一次我都是在一个陌生的、更加广阔的世界里重新开始。

    而这一次,虽然回到了熟悉的地方,我却感觉人生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及值得我为之奋斗的期待。

    几个月后的某天,我正在查收应聘教师的邮件,打开简历的一瞬间,先是呆了两秒,然后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韦筱,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在我有限的人生里,对于未来的忧虑是呈慢慢递增的趋势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恐惧不仅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清晰和深入,也是一股时刻鞭策我的力量。

    无论何时,敢于正面你的恐惧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几篇文章,大意是许多年轻人都在担忧未来,看着同龄人一个个在各自的舞台上崭露头角,闪闪发光,害怕自己做不到,害怕自己已来不及追上别人的脚步。但是只要你从现在开始努力,就不算晚,所以不要害怕来不及。

    平心而论,这个说法没错。然而,我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还是时常对“来不及”感到惶恐,因为“害怕来不及”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心理。

    人都有七情六欲,恐惧也是其中之一,恐惧本就是我们为了适应这个社会而进化出来的一种情绪。

    想想看,我们什么时候会心生恐惧?

    你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时候,害怕被家人责骂,害怕被同学嘲笑;第一次上台演讲,害怕演讲失败当众出丑,害怕观众不满意;第一次告白,害怕被对方拒绝,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第一次求职,害怕面试失败,找不到工作;第一次在工作上独当一面,害怕没有顺利完成,被同事耻笑,被领导责骂……

    每一次我们害怕,都是因为可能发生一些伤害我们自身利益的事情。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恐惧也帮我们避免了很多风险,让我们能够安全活下去,利益不被侵害,所做的事情顺利完成。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讲,恐惧这种情绪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那个无论何时都不会害怕的人,早就死在了远古时代野兽的嘴里。

    除了“害怕来不及”这一常见情况,“拖延症晚期”也是大多数人的通病。网络上有那么多关于克服拖延症的文章,真正能够克服拖延症的人却寥寥无几。

    拖延症真的能治愈吗?也许你可以看看这个新闻: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会颁发“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Prizes)”,评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

    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佩里发布了“结构化拖延法”理论,主要内容就是劝大家对拖延症放弃治疗——当你做一件事出现拖延的时候,就说明你从心底抗拒做这件事。所以你可以利用拖延的时间做一些你喜欢的、想做的事。

    比如办事清单上第一项,学外语;第二项,翻修厨房;然后你就可以很骄傲地说,我做完了第三项,遛狗。

    拖延者不要从心理上去“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并聪明地利用它。沮丧和罪恶感只会加重我们拖延的欲望。

    与“拖延”一样,我们也应该正面“恐惧”,学会接受自己的恐惧,而不是想着“我不能怕”。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害怕来不及”,而是“盲目乐观”。

    记得初中的时候,班里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但即便如此,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男生,还是会认为不管上课下课都坐在座位上死读书的人是书呆子。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学霸确实非常无趣,但取得的成绩又是我们眼红的。为了证明自己不学习还能取得优异成绩,不少人故意装作一副不听课的样子。

    “我回家从不看书。”

    “周末在家打了两天的游戏。”

    “哎,看什么啊,有什么可复习的?”

    这些话想必大家都听过。而当时的我实在太天真太年轻了,竟然就相信了别人的话。

    于是回到家后我也开始不看书、不复习,一心一意扑在游戏和漫画上,心中还想着,我也要一边疯玩一边拿高分,然后在其他同学面前炫耀一番。但是等到成绩单公布的时候,我就傻了眼。

    那些不复习、不听课、不看书的同学,一个个成绩都名列前茅,而我的成绩则惨不忍睹。

    初中所学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没到比较智商的时候。只要肯看书、用功,大部分人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些声称自己没看书又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同学,只是嘴上说说,希望借此凸显自己的聪明绝顶,实际上是虚荣心在作祟罢了。我却感觉被欺骗了,一度十分生气。

    但后来我渐渐明白,那时候我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对学业和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自我感觉良好,让我忽略了实际的目标和需要为之付出的努力。

    仔细想想,你认为今年一定可以实现的目标,真的能够实现吗?如果什么都不做,事情真的会如你所愿地发展吗?如果不做备选方案,真的不会发生意外吗?

    有多少人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察觉到潜在的危机,觉得一切都来得及,最终却事与愿违?

    当你感到恐惧的时候,你应该觉得高兴,因为至少你知道自己欠缺什么。我的意思是,恐惧能够帮你区分什么是你在意的,什么是你不在意的。

    如果这件事本身不适合你来做,你对此没兴趣也并不擅长,但你身边有人很擅长,你会感到自己被他比下去了吗?比如你是个做文案的,别人编程能力比你强,你会害怕自己来不及去学编程吗?不会。

    从另一个角度说,恐惧不仅让你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清晰和深入,也是一股时刻鞭策你的力量。

    在我有限的人生里,对于未来的忧虑是呈慢慢递增的趋势的。虽然我是一个天性乐观的人,但最近几年,这种恐惧还是越来越多。

    在工作上,有不少和我同龄的人都已经年薪几十万元;在写作上,有太多年纪比我小、写作时间比我长、比我写得好的作者。从许多维度上,我都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到位、不够好,觉得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我想继续深入学习广告的知识,想写好小说、故事和软文,想做好公众号,还想学习编剧的知识和提升英语水平。无论哪一项,我都能发现比我更年轻也更厉害的人,我将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投入到阅读和学习当中,还是无法追上他们的脚步,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过去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对我来说,恐惧就像一个永远比我技高一筹的竞争对手,它时刻提醒我,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知识还远远不够,让我能够保持警醒,持续前进。

    因为害怕考试不及格,我们用功读书和复习;因为害怕演讲失败,我们提前数天做准备;因为害怕工作搞砸,我们针对各种突发情况准备了备用方案……许多时候,恐惧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风险,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超人,当前的自己不但远远没有能力过上想要的生活,还要面对比预料中更加残酷和现实的世界,于是我们在焦虑中迎来一个又一个人生的转折点。

    不过,这种恐惧感虽然时时刻刻伴随左右,但也驱动着我们不断向着自己想要的目标进发,不断变成更好的人。

    所以,无论何时,坦然承认自己的恐惧,正确审视自己的恐惧,你才会真正地成长。

    ——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件事不是因为我们的兴趣就是它,而是因为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在这件事上取得了成就,收到了正面的反馈。于是我们越发地欣喜,也越发地爱上了做这件事。

    你这么努力,为的是什么?

    高中的时候,我所在的班级是重点班,里面汇集了许多从市区和各县选拔出来的优等生。对于一个身处高考大省的学生而言,高中的三年可以说是学生时代最拼的三年了,但是我发现,同样是优等生,大家对学习的努力程度却完全不同。

    当时我有个同班同学,大家都叫他孟主任,因为他作风老派,博学多才,智商奇高。

    孟主任从不会表面上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背地里挑灯夜战,试图让同学们惊叹于自己的智商。因为他的周末真的基本上都在网吧里度过,并且就算晚自习全部用来睡觉,也能够解答一直在奋笔疾书的同桌的疑问,属于真正的天才少年。

    而他的同桌阿进,虽然每天都十分刻苦,甚至利用课间的10分钟休息时间埋头苦学,成绩却一直不理想,还要经常靠孟主任指点。

    孟主任不仅领悟能力极高,知识面也很广泛,经常会在和我们闲扯的时候聊到历史、哲学、宗教、文学,或者游戏、卡牌、电影、动漫等话题,往往在他和我们滔滔不绝的时候,阿进一直在旁边默默做着习题。

    印象最深的是高考前十天,全班都在进行紧张的自由复习,孟主任却有一半的时间都耗在网吧里打游戏。而当最终考试成绩揭晓的时候,他的分数居然比阿进高了50分。

    后来阿进选择了复读。

    凡是在高考大省读过高中的人,是绝对不会想去复读的。再次走上考场的巨大压力,落后于同期同学一年的心理状态,奋笔疾书后依然毫无进步的成绩,都会把人逼疯。只有拥有极强的意志力和好胜心、能够忍耐寂寞、直面压力的人,才会选择复读。

    经过一年苦读,阿进想清楚了很多事情,心境也更加平静。最终,阿进通过复读,花了四年的时间完成了孟主任只用三年所取得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一定要复读?

    他回答我说,因为对自己不满意,因为想去更好的大学,学到更好的知识,看到更好的风景。同时他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站在今天的视角看,当年的高中和同学们多么像这个社会和处于这个真实社会中的我们。

    有些人家境好,从小受到精英教育,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够凌驾于我们的多年努力之上,不仅如此,他们还了解许多我们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我们感到陌生的东西谈笑风生,就像孟主任。

    有些人出身卑微,从小自力更生、艰难生活,他们想要进步,想要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想要过得更好,都只能通过自身有限的天赋与资源,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努力,就像阿进。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生虽然很努力地工作与生活,却无论是工作还是爱情都不如她的一个同学,这个事实让她愤愤不平,郁郁寡欢。

    的确,我们上同样的高中,听同样的课程,为什么他可以上重点大学?

    我们一起打过游戏,一起踢过足球,为什么他可以找到好工作?

    我们在同一个重点大学,我做的实习看的书不比他少,为什么他一毕业就进大企业?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从个体角度来说,家族基因、成长环境、家庭背景,都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差异的原因。

    但如果从宏观的角度讲,这一切又是公平的。有些人能有如今的成就,是几代家族共同努力累积下来的结果。人家的上一代人,甚至上两代人拼了命才换来的优势,当然要比你一个人几年的努力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而上述提到的女生之所以会闷闷不乐、觉得自己的努力不值,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人之所以要努力,并不是为了和别人作比较,而是为了自己。

    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是,她没有想过自己的目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所以才盲目地和别人作比较,最后只能暗自神伤。

    很多文章都谈过“努力”,但很少有人在谈“努力”之前,先明确“努力”的定义:努力指用尽力气去做事情,后来指一种做事情的积极态度。

    基于这样的前提,人努力是为了什么?

    为了逃离

    不少像我一样,从小城市来,去大城市奋斗,并立志要努力留在大城市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法忍受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虽然回家之后,生活压力变小,但生活乐趣也将消失殆尽。

    我和小学、初中同学基本都断了联系,高中同学和大学同学,随着毕业时间越来越长,能够聊得来的也越来越少。我无法忍受回到家乡,过起一眼能够看得到头的生活,满足于和以前的同学一起吃饭喝酒打麻将。

    我厌恶走街串巷,和各种远房亲戚聊着毫无意义的话题,浪费着自己的时间,还无法使别人满意。我厌恶被各种善意的关心搞得心神不宁,被所谓的“我们都是为你好”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所以我只能选择逃离,逃离到大城市。在这里我能够不断学到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可以一直成长,我能够认识更多有趣的人,结交层次更高的朋友。

    这里生活便利,能第一时间看展览、看话剧、听音乐会,接触最前沿的物质和文化。我知道自己的想法很功利,但这就是我目前努力的原因。所以我从来不会和其他比我混得好的人比较,如果我没有实现目标,是因为我做得还不够。

    为了认清自己和世界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我们学生时代都很迷茫,有些到现在也依旧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自己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试想,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对什么真正感兴趣,对什么绝对无法接受,他怎么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掌控自己的人生?

    很显然,光思考不实践是无法真正认清自己的,于是我们努力尝试各种各样的事物。

    有人知道了自己不适合做销售,适合写文字;有人知道了自己不适合做人力资源,适合做金融;有人明白了内向的自己也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有人发现了口吃的自己也能做演讲,做电台……

    很多时候,当你真正努力过,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走另一条路,开始虽然艰辛,风景却更美;一天工作了12个小时,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克服恐惧对欺负自己的人迎面还击,摸清了自己和对方的底线……

    然后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爱上一件事不是因为我们的兴趣就是它,而是因为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在这件事上取得了成就,收到了正面的反馈,于是我们越发地欣喜,也越发地爱上了做这件事。

    为了不后悔

    我的一个同事,原来在武汉从事医药销售,后来因为喜欢广告,从武汉来到上海,从广告AE(客户主管)开始做起。

    他刚来上海的时候工资很低,住的地方离公司也很远,因为并非广告专业毕业,许多广告的相关知识他都完全不懂,因为怕试用期过不了,他随时带着笔记本,不论是设计、文案还是策略相关的知识,他都逢人就问,并一一记录下来。

    后来他由AE转向做策略,便利用一切时间看参考案例,看各种广告相关书籍,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甚至通宵也一定要保证产出品质。这些没日没夜拼搏的日子,让他飞速成长,成为公司的核心人员,薪水也翻了几番。

    如果没有这些努力,也许当初他根本过不了试用期,也许他还是个默默无闻的AE。

    他说,有些事现在不去拼一把,总有一天要后悔。

    有人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有人想让自己的家人过上好的生活,有人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这都是我们努力的理由。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在努力生活,努力也不是生活唯一的出路。这本身就是一条不好走的路,所以如果不想努力,就不用勉强自己。

    一旦你踏上这条路,在到达目标前,你就要承担责任,你要忍受折磨,你要直面压力,有时候甚至要忍耐他人的误解和恶意。

    但当你通过自身的努力,感受着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在心中积累起“我的人生由我来掌控”的自信时,会感到异常地踏实和安定。

    正是这份踏实和安定,让你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沉着应对,面对冷嘲热讽的时候能够泰然自若,面对世俗诱惑的时候能够不忘初心,真正活出自己希望的样子。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整个人似乎走完了一条潮湿闷热又暗无天日的隧道一般。在漆黑的隧道中我看不清周围的方向,只得往前走。

    裸辞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裸辞听起来是一件很可怕或应该避免的事,因为裸辞不仅意味着辞职,还意味着要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找新工作。在找新工作的这段时间内,没有经济收入,却还要负担生活费用。因此,裸辞这一举动,比一般的辞职更有风险,也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

    对于我自己来说,裸辞后的那段时间过得甚是压抑,绝对不能算是一场愉快的体验,在讲述这段经历之前,先说说我辞职的理由吧。

    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工作内容是售卖咨询行业的解决方案,在毕业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很适合做这个。但毕业后没多久我就发现,我自大,情商低,固执己见,不会说场面话,并不喜欢也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有时候,我在座位上猛地抬起头来,看着周围的同事们忙得不可开交,交流着经验和见解,而我的工作内容却好像被忽略了,这让我很失落。因为工作岗位并非公司核心岗位,我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这对于争强好胜的我来说,是绝对无法忍受的。总之,对工作的一个个小小的不满,在入职后短短几个月内,逐渐累积起来。

    我心中隐隐约约地觉得,这份工作没法带给我安全感。这份不安来自内心深处的脆弱敏感,来自危机意识,来自在异乡漂泊的孤独,更来自我对于现在工作的不满和对于前途的迷茫。当这样的不满和不安积累到一个阈值时,辞职的念头就此被引燃。

    在决定辞职的时候,我本可以一边上班一边找新工作。但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我,要想换个新的行业和工种,需要大范围投递简历和大量面试。处在工作岗位上的我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只能辞职后再一心一意地找工作。

    此外,我怕自己找不到待遇更好的工作便无法下定决心辞职,一拖再拖。在内心深处,我怕我的懦弱战胜了勇气,安于现状战胜了挑战自我,我只能裸辞,把自己的退路斩断。

    一切的开始就在放假回来上班的第一天。那天,我偷偷地在QQ上跟HR说:“告诉你个消息,请别做出过分惊讶的表情,以免影响周围同事办公。”

    其实我内心是非常忐忑的,只是仍然忘不了开玩笑。HR是跟我同校的学姐,回答了声:“好。”

    我说:“我想今天辞职。请问应该走什么流程?”

    对方沉默了一下,给出了答案,没有问原因。她一定在想:这人疯了吧?才工作多久就辞职?不过反正也不熟,还是不多问了。

    于是,只用一天的时间,我就走完了辞职的全部流程。由于工作时间不长,工作又不重要,提交辞职的第二天我就完成了全部交接工作,从此开始了奔波的求职之路。

    在裸辞之前,我曾经仔细想过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份我喜欢的工作,并且能让我乐在其中,然后我想到了那时候正火爆的游戏行业。作为DOTA和WAR3资深玩家,以及浸淫日剧、动漫多年的少年,我确信自己有思维、有灵感,能够做好游戏策划的工作,在游戏行业做出些业绩。只是我没有发现,这其实是我当时的主观臆断,并且隐隐约约带有功利目的,因为彼时游戏行业工资很高。

    我四处寻找机会,找了许多学长和学姐介绍相关工作,但总是去时意气风发,回来时垂头丧气。而这还只是裸辞对我的摧残的开始。渐渐地我发现,事实往往比你想象的更加现实和残酷,也更加不留情面。

    那时候校园招聘刚刚开始,有个学长很真诚地建议我去参加一下校园招聘。

    “广州高校挺多的,校园招聘也有很多大企业,工作机会都挺不错。当然,前提是你要先把自己心里的槛过了。”他说。

    在他给我建议之前,我已经考虑过这个方法了,只是一直没办法真正行动起来。校园招聘这种事去年已经经历过了,让我再来一遍?面试的时候HR让我自我介绍,我要如何开口说我其实已经毕业了?

    多人面试的时候,那些大四的学生调侃我说“学长,今年就业形势这么严峻,你就别和我们抢工作了”的时候,我要如何回答?

    开什么玩笑?内心翻江倒海了短暂的时间,我不得不丢下所谓的自尊心,开始准备参加校园招聘的资料。

    当时我住在天河区,经常顶着烈日,先乘公交车再乘地铁才能到广州大学城参加宣讲会,然后从笔试开始接受筛选。到达宣讲会现场的时候,几乎每次都已经是人山人海的场面,有时候由于人太多,现场笔试的试卷都不够用,可见当时游戏行业的工作是多么热门。

    等到真正开始寻找游戏行业工作机会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游戏经验实在不值一提,见多识广又充满激情的玩家到处都是,我经常连笔试都过不了。

    于是在没有面试和宣讲会的空当,我便开始详细地学习与游戏相关的一切知识,尝试对一些熟知的游戏做分析和研究。

    很快我认识了一些游戏圈内的朋友,也获得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将自己的分析拿给他们看,他们也会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然而临时抱佛脚,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个朋友在QQ上对我说:“这已经是你的第三次修改了,恕我直言,我没有看到你的用心,或者你用心还不够……也许是我太挑剔了。”

    他的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很想大声说:“我已经努力了!”但最终还是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记下了他提的修改意见。

    这位朋友从大学开始自己策划游戏,并自学程序语言,将自己设计的游戏实现,算是一位资深的游戏爱好者,也是立志要在游戏行业闯出一番天地的人。我无比羡慕他,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并且正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奔跑着。

    而我呢?

    我经常会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或者在看过一些书和电影之后写一些自己的感受,那段时间对这些事却都提不起兴趣,微博发的少了,朋友圈发的也少了。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说的,当生存需求成为第一需求的时候,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都变成浮云了。

    有时候,毕业季的片段会在大脑中不断闪现,几个月前还在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如今正在自己的道路上平稳地前进着,只有我拐了弯。有许多小东西能够提醒我那些回忆,比如大学的朋友送给我的铁观音。

    每次我撕开一包铁观音,都会泡上一半,另一半留作下次喝。带到广州来的铁观音只剩下最后一盒了,在刚刚辞职的时候,我乐观地想要在所有的铁观音泡完之前找到工作。只是当时的我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旅程会如此艰难。

    其实我很着急。我是一个成就导向很强的人,内心十分要强。

    我希望我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收入来源,更是一份有前景的、能为人生增值的事业,所以我焦虑又迷茫。

    裸辞后找工作的过程让我真实地体验到了从希望到绝望的不断循环。近在眼前的工作机会作废,无数的简历投递没有得到反馈。不管前一晚多晚睡,第二天的闹钟永远定在9点——我怕HR在9点上班后给我打电话我没有接到。

    一起合租的舍友每天规律地上下班,而我每天在自己的房间里感受着孤独、压抑着痛苦。在参加宣讲会期间,我也在各大招聘网站海投简历。从最开始的对公司规模和薪资有要求,渐渐变为只要是游戏公司就投简历,回应依然寥寥无几。

    那时候我做梦会梦到邮件通知好消息,或者梦到HR的电话。那时候我看到陌生的座机打过来,就会很激动。那时候我一次一次坐上公交车,看着珠江夜色,看着小蛮腰在遥远的地方闪啊闪,然后在羊城通“滴”的刷卡声响起的时候,默默叹口气。

    那时候我的自信被一点点打碎,开始在很多方面质疑自己,整个人处于颓废和亢奋交替进行的状态。

    很多人说找工作就像谈恋爱,那我去年“谈恋爱”的时候,显然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恋人”,随便凑合了一下。结果,现在遭到了报应。

    后来我甚至不再坚持一定要选择广州的工作,因此也尝试着回到厦门(大学所在的城市)去找工作。其实厦门并非我理想中的工作城市,因为它和一线城市的奋斗气氛相比,稍显安逸,和北上广深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相比,稍显闭塞。只是我已经没得选择了。

    我在厦门见到了不少老朋友,重新走过一些老地方。我用自身的失败案例警示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跟学长聊了下创业经历,跟朋友谈了心中的各种不安。但尽管内心很焦躁,这座城市还是有这样一种能力,让我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放松中。

    最终,在厦门的面试很顺利,那份工作也不再是游戏公司,我想,也许离那个好的“恋情”的到来,不远了吧。果然,回到广州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厦门的公司的offer,但那时我自己完全没有想象中找到工作后的激动。也许是因为我喜欢广州,不想离开,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接受了这份工作的我,还是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将来。

    我想起了在广州的最后一次面试:

    那次面试我进入了终面,面试官分别和五个进入终面的人进行了单独交流。出来后,我发现有个应聘者还没走,就跟他聊了起来。

    我们互相问了下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猜测谁有可能被录取。

    然后仿佛是冥冥之中要为我这段裸辞经历做出总结一样,他看着我的眼睛问:“你也是非游戏行业不做吗?”

    我一下呆住,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原来他和我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原来他是把游戏行业当作非做不可的事业来追求的啊!从那一刻起,我从心底意识到,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多么重要,也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找到这件事,即使再一次跳槽换行业也在所不惜。

    在离开广州的前一天,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仔细回想裸辞后的这段历程。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整个人似乎走完了一条潮湿闷热又暗无天日的隧道一般。在漆黑的隧道中我看不清周围的方向,只得往前走。因为看不清周围,反而开始思考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当我走出这条长长的隧道的时候,我的世界已经开始变化。

    我很感谢这段裸辞经历,它让我学会了抛开不切实际的幻想,学会了摒弃高估自己的错觉,让我放下了无聊的自尊厚起脸皮,也终于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脆弱和渴求。

    想到这里,我喝了一口茶,发现是最后半包铁观音。

    ——那时候我们都刚刚踏入社会,对许多事情还存在幻想。就爱情而言,在工作之后遇到更加完美的女性,是我们每个人的希冀。后来我们都意识到,这样的希冀多少有些理想主义。

    谁还记得那些年少时光

    去年我独自一人来到广州,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以及第一次合租。

    一起合租的三个人跟我一样,都是应届毕业生。我和其中一个人是同事,平日里我们都叫他硕士,虽然他是本科生,另外两个分别是硕士的同学阿亮,以及阿亮的同事涛哥。

    硕士是江苏人,人如其名,看到他饱经风霜的脸,有些稀疏的头发,很多人真以为他是研究生。硕士即便是放在活儿多钱少的民营咨询公司的环境下,也算是个工作狂了。理性、注重逻辑,喜欢追根溯源,是他的特质。思维能否更到位,方案能否更周全,是他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在合租的室友中,他是跟我最聊得来的。我们聊的东西多而杂,互联网、文学、感情生活等等,什么都聊。因为聊得比较投缘,在我离开这个公司之后我们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阿亮是个基督徒,每个周日的上午,都会去做礼拜。我印象中基督徒分为两类,一类是会不停地向别人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传教徒一样的信徒,一类是默默相信着耶稣从不打扰别人的信徒。我很庆幸阿亮属于后者。

    阿亮是浙江人,性格内敛,眉目清秀,身高出众,虽然跟硕士一样,学的都是商科,却阴差阳错进了互联网公司做起了码农。由于本科对编程了解并不多,阿亮每天晚上都挑灯夜战,看相关的教材。平日里,他话语不多,也基本不与人争论,无论何时他都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而到了周末,除了做礼拜,他还经常去参加一些暴走活动。他说这是在用双脚丈量自己生活的土地,他很喜欢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涛哥是货真价实的程序员,湖北人,研究生毕业。毕业之后,涛哥做起了自己的专业活,虽然他底子好,学历高,但在与众多二本毕业却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程序员共事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涛哥人很好,在阿亮挑灯夜读的时候给予了他很多指导。涛哥也经常参与我和硕士对互联网的讨论,不过一直扮演着被我俩鄙视的角色。在最初那段合租的日子里,海阔天空地扯淡,成为我们工作之余消磨时间的主要方式。

    我们的房子租在了石牌东路,暨南大学旁边。这栋楼目测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非常破旧,孤零零地立在那,与周围林立的高耸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像一个被玩坏后丢弃了的玩具。

    我们的房间在八楼,没有电梯,每天上下班就当锻炼身体。下班回家走入楼梯口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老鼠。偶尔会有水从楼顶流下来,一直流到一楼,像一个小瀑布。我曾经试图寻找流水的源头,但在爬到十楼的时候因为太累便作罢了。

    隔着石牌东路,房子的对面是石牌村,一个城中村。有天我们闲来无事,跑到石牌村中闲逛,一进去就被里面惊人的建筑密度震惊了。走在这个杂乱的地方,抬起头来也许就是一线天,从窗户伸出手去,好像就能够到对面的窗户。

    对于外地人来说,广州既是一片乐土,也是一座孤岛。

    石牌东路一带,聚集了全国各地来打工的人。站街女,洗头妹,大学生,白领,生意人……不够宽阔的路上,每每堵满了车。下雨的时候路人打起伞,穿梭在各种停滞的交通工具间,从空中俯视,好像一条灰暗的大蛇身上,开出了七彩的花。

    而我也是那无数朵花中的一朵,在七八月份闷热的天气中,大汗淋漓。

    老实说,我的第一份工作,跟我的兴趣毫无关系,我也做得十分力不从心。很多个不经意间,累积的一个个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对自己的否定,便将我引向了一股深深的愁绪。

    下班的时候,走在石牌东路,听到Beyond的《海阔天空》,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总会想起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到的:

    “这大都会的黄昏很迷人,可我偶尔会有挥之不去的孤寂,每当看见那些囊中羞涩的年轻职员在商店橱窗之前徜徉,捱到晚饭时间形影相吊地去餐厅填肚子,我知道他们也深有同感——我们这些薄暮中的年轻职员啊,正在虚度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一夜中最美好的时辰。”

    那时候我觉得他写的就是我。

    九月底,涛哥突然宣布他离职了。

    我们都觉得很惊讶,因为他的公司和待遇都非常好。更令我们意外的是,涛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加入了一家待遇和名声都比上家公司差一些的小公司。问及离职原因时,涛哥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归因为一句单纯的,干得不爽。

    而问及为何如此迅速地决定加入一家新公司的时候,涛哥的回答更令我们大跌眼镜,他说:“因为HR承诺说,9月底加入,10月份的黄金周我是有薪水的。”

    涛哥的新公司是国企,没什么年轻人,也不加班。经常出现所有人都离开了,只剩他一人在公司加班的情况。于是他的作息规律也渐渐改变。涛哥辞职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

    在我看来,一份工作至少要做满一年再跳槽才会有工作经验的优势,而涛哥如此草率地换工作,令人无法理解。几年后当我再次想起这件事时,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涛哥有什么难言之隐,才随便说了个理由搪塞我们吧!

    毕竟我们已经过了把每一个行动原因都坦诚相告给新结识的朋友的年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谈论的所有话题中,占比最大的都是爱情。这样的谈话偶尔会让我有种仿佛还在大学宿舍和舍友聊天的感觉,体会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气氛。

    硕士的恋爱史并不丰富,值得频繁提起的是他大学时代的一段爱情经历。我们已把这段经历前前后后的细节都了解了个遍,根据硕士提供的线索,建议他及早忘掉过去,凭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快速开启新的感情篇章。那时候硕士对我们给出的建议总是不置可否,也许是他心里还怀着一丝希望。

    阿亮是我们之中最沉默寡言的一个,他以前的经历我和涛哥也不得而知。相处这么久,我对他了解得最少。不过从他经常读书、喜欢参加徒步等活动来看,阿亮是个热爱生活的好青年。

    后来,他开始频繁地去深圳,我们都猜是去与妹子幽会。只是每次回来的时候,我们问他进度如何,他总回答说,还那样。

    提起爱情,涛哥总会想到结婚。毕竟作为研究生年纪已经比较大了。比较悲催的是,他之前也没什么特别的感情经历,再加上我们也不是很关心他的情感历程,所以在聊天的时候,总是象征性地建议他赶紧找个妹子回武汉结婚。涛哥很赞同我们的意见。

    “再过几年就回武汉。”涛哥经常这么说。

    那时候我们都刚刚踏入社会,对许多事情还存在幻想。这种感觉有点儿像是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幻想。就爱情而言,在工作之后遇到更加完美的女性,是我们每个人的希冀。后来我们都意识到,这样的希冀多少有些理想主义。

    总的来说,那时候我对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迷茫。于是我变得有些压抑。在那段日子里,我爱上了石牌东路的潮汕牛肉丸和暨南大学旁边的山东饺子。一个人待在房里的时候,感受食物充盈了自己虚弱的胃,给身体带来新的活力,是我为数不多的享受。

    后来我终于受不了这样的状态,决心换个环境重新开始。在离开广州之前,跟公司同一批入职的同事一起吃了个饭,聊起几个月以前刚刚入职时我们一起参加拓展培训的事情,仿佛已经过了很久。然后就在冬日里的一个早晨,我收拾好了所有的行李准备走人。临别跟涛哥、阿亮和硕士分别打了个招呼,口中念念“后会有期”。

    又过了几个月,硕士离职去了上海,开始从工作狂的状态中抽出一些精力来,用到更多在之前的他看起来比较无聊的事情上,他希望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生活的人。

    阿亮被问起和妹子的进展如何时,仍然说“只是朋友”,后来干脆就说已没了联系。再后来,涛哥竟然神奇地找到了结婚对象,而且又要换工作了,工作地点在深圳。

    我从社交软件上了解着他们的最新动态,逢年过节偶尔寒暄几句,却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直到我离开石牌东路的那一天,都没能认识一个邻居。

    ——其实阿翔并不指望这个人,眼看着时间临近,紧张的心情像一张弓,渐渐拉满。他会来吗?检验人性底线的时刻就要到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