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来看待“独奏”:在一首乐曲中,有个人在舞台前演奏一种乐器(例如钢琴或大提琴、小提琴),指挥则拿着指挥棒指挥舞台上的乐团,这种形式演奏的音乐称为“协奏曲”。一般协奏曲在音乐演奏上的分工,包括了独奏(或主奏)者、指挥、乐团。
协奏曲这种音乐演奏形式,是古典音乐会演奏形态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例如贝多芬的《皇帝》钢琴协奏曲、肖邦的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或小提琴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的钢琴协奏曲、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或是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广受喜爱的著名协奏曲。
另一种形态的独奏方式也很吸引人,就是只有一个人在舞台上演奏。这种方式可说是真正的“独”奏:一个人单独在舞台上演奏,没有任何人和他伴奏、重奏或协奏。“音乐之父”巴赫为小提琴写的六首无伴奏独奏奏鸣曲与舞曲,以及为大提琴写的六首无伴奏的独奏组曲(许多舞曲的组合,称为“组曲”),就是最有名的例子。
古典音乐历史上,最传奇的小提琴作曲家帕格尼尼,也创作了许多给小提琴独奏的乐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出版编号op.1的24首随想曲(caprice)。其中的第24号主题变奏随想曲可能因为写得太有趣,又很能够表现小提琴炫技的一面,因此不只成为小提琴音乐会常见的曲目,更激发许多作曲家的灵感,将它改编成各式各样不同形式的版本。
例如李斯特的钢琴超炫技小品,拉赫玛尼诺夫写给钢琴与管弦乐团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狂想曲》,等等。可见“独奏”这件事,是如何吸引大家的目光。
在台湾,有一些中学、小学设有所谓的音乐班,专门培养音乐演奏人才。这些音乐班的学生从小就被训练要能站在舞台上“独奏”,例如每学期的术科(技术性科目,现多指体育、音乐与美术这三个科目)考试,每位学生都要在许多老师、同学与家长面前演奏曲子,接受磨炼。可想而知,要有很大的勇气与坚强的性格,才能面对如此巨大的考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而这样特殊的学习情境,也在无形中塑造了音乐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独奏”性格。因为如果要在舞台上吸引众人的目光,就必须要有别于常人的特殊表现。其实,音乐班也有一些重奏的课程,例如大班制50~60人的管弦乐课程,或小班制3~5人的室内乐课程。通过这些重奏的课程,音乐班的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和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演奏一首好听的钢琴与小提琴二重奏,一首和谐的弦乐四重奏或一首震撼人心的交响曲。
音乐小知识
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的拉丁文原意是“在一起比赛”。演奏时,独奏乐器和乐团双方像在对话,也像是互相抗衡、较劲的对手一样,有“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是古典音乐会的演奏形态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因为它不但有乐团的丰富色彩,又有独奏者独特的技巧与细腻的感情,听众可以得到很大的满足。
音乐小知识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巴赫为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出来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巅峰。在巴赫之后,很少有人再创作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了,因为极难逾越巴赫。
音乐小辞典
作品编号
古典音乐的乐曲中,常常可以看到"op.57"或“作品18”的字眼,这就是作品编号,也就是写在作品上的号码。op.是"opus"(著作)的简称,op.57就表示这是作曲家被出版的第57号作品。不过也有后来的研究者或出版社编号的例子,所以编号有时不一定是依照作曲的先后顺序。
以莫扎特作品"K.123"为例,这是莫扎特去世之后,由奥地利音乐史家寇海尔(Kochel)所编,所以又称为“寇海尔编号”。巴赫的作品也有"BWV"这种由后世研究者依照乐曲的种类加以整理之后所编的号码。贝多芬则自己为自己所有作品加上编号,可以说是op.的始祖。
另外,改编的乐曲会写上"op.57a"或"op.57b"的字眼;如果是组曲,则第一首乐曲写成"op.57-1",第二首写成"op.57-2"。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独当一面或需要与他人合作的时刻。而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有站在他人角度来看待事情的同理心。
虽然是一个人单独在舞台上演奏巴赫的无伴奏奏鸣曲,然而,只要有人在表达自己的行为,就会有聆听欣赏的对象。这种台上与台下微妙的互动方式,正是“重奏”的英文名称"ensemble"的另一种最佳的诠释。
每个人从诞生开始,就已经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不断扮演“独奏”与“重奏”的角色,学习被欣赏与欣赏的不同角度。如果你有认识的朋友念音乐班,下次遇到他时,不妨对他说:我们来玩重奏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