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团形成的历史可能比弦乐四重奏稍早,在三百年前巴赫的时代,就有专门写给弦乐团的曲子。例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就是为了弦乐团创作的,另一个有名的例子则是维瓦尔第的《四季》。
从单一一个器乐家族的角度来看,弦乐团大概是所有古典乐团中最“古典”的乐团,它的声音代表了17—18世纪欧洲器乐音乐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许多音乐语法上的基本要求,例如明暗的音色、长短的音符、脆柔的音质、快慢的音速与大小的音量,在18世纪中叶已有专门论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就是莫扎特爸爸在1756年出版的教人如何拉小提琴的专著。
18世纪后半叶的“古典时期”,是弦乐团开始起飞的时期。莫扎特所写的名为“小夜曲”或“嬉游曲”的乐曲,许多都是为弦乐团量身打造的。其中最常被演奏的嬉游曲k.136,或是小夜曲(又名“小小晚间音乐”)k.525,更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法国作曲家罗西尼为弦乐团所写的一系列名为“奏鸣曲”的乐曲,也是古典时期受欢迎的弦乐团名曲。
19世纪可说是弦乐团音乐创作百花齐放的时代。因为古典音乐不再只为宫廷贵族创作演奏,而是成为欧洲全民共享的文化资产。中欧、中东欧、东欧与北欧的作曲家,纷纷写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弦乐团音乐。例如波西米亚的德沃夏克与苏克、挪威的格里格与俄国的柴可夫斯基,他们所创作的小夜曲或组曲,将弦乐团的特质与音乐层次,发挥到崭新的境界。
而交响乐作曲家马勒,还特别将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严肃》op.95与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改编成弦乐团版本。而马勒最常被演奏的第五号交响曲,其中的慢板乐章,也是以交响乐团的弦乐声部与竖琴搭配演出。这首慢板乐章,是后期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弦乐团作品,也是马勒写给新婚妻子艾玛的结婚礼物。
在上述这些作品中,作曲家巧妙地将音乐的个性特质与弦乐团的个性特质结合在一起。精神抖擞的愉悦快板、感性诗意的如歌慢板、优雅华丽的华尔兹圆舞曲或尽情欢乐的终曲乐章,弦乐团开始可以独挑大梁,演出整场音乐会了。
20世纪弦乐团音乐史的发展,是古典与现代交融的世纪。美国作曲家巴伯的慢板乐章,再现19世纪后期浪漫乐派感性的热情;苏联时期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第八号弦乐四重奏的弦乐团版本,表达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受难者深沉的哀悼。英国作曲家布列顿为弦乐团所作的《简易交响曲》,则是将英国民族文化素材融入弦乐团的杰作。到了世纪之末,弦乐团也成为当代许多作曲家采用的创作对象。著名的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就为弦乐团写了极具拉丁美洲文化风格的探戈舞曲。
台湾的作曲家对弦乐团更是情有独钟,地方民歌由弓弦的弦乐团演奏出来特别有味道。当这些带有社会大众熟悉的歌谣曲调,通过西方古典音乐的乐曲形式与乐器音响演奏的同时,台湾也正在通过弦乐团塑造自己的古典音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