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从台湾头走到台湾尾的巴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台湾,提到“音乐之父”,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巴赫,这个尊称代表了许多古典音乐的创作发展都受到巴赫的影响。巴赫的确被视为古典音乐发展史中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G弦之歌》、《勃兰登堡》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平均律》、《创意曲》、触技曲、管弦乐组曲、清唱剧、小提琴与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b小调弥撒曲、受难曲等,他写作的乐种除了歌剧,还囊括了当时所有的乐曲种类和形式。

    巴赫现存已知且有乐谱留下的作品,就有1087首之多,真是个惊人的数字!让人赞叹的不仅是作品的量,更是它的质。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见证了一位生性低调、和蔼可亲的好爸爸,如何不断勤奋地工作,精进自己的作曲技巧与形式,借由对宗教虔诚的信念,让音乐达到完美的境界。

    巴赫曾说:“我非常努力工作:一个人工作多努力,他就会走多远。”(I have had to work hard:Anyone who works just as hard will get just as far.)真是至理名言!这段务实的话,前半句让我们看见巴赫面临生计时的工作态度,后半句则充满发人深省的大智慧。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就像储蓄一样,存了多少就是多少——耕耘多少,收获就是多少。巴赫在历史上留下的丰富的音乐,就是最好的例子。

    巴赫其实是个很平凡的人。他认为自己只是个有良心的工匠(crafsman),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得到主管的满意,同时让伙伴感到愉悦并受到熏陶。最重要的是,他努力工作是为了荣耀、赞美上帝。这在三百年前巴赫的那个时代,可能是许多德国路德教派新教徒的基本生活态度。要是巴赫知道,21世纪全世界有许多音乐家把他的作品当作《圣经》般研究与演奏,甚至跨越古典音乐的范畴,成为一般普罗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相信他一定会惊讶不已!

    1685年3月21日,巴赫生于德国的艾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逝于莱比锡。巴赫家族六代,从1560年左右开始到19世纪,产生许多音乐家,其中有几位在历史上享有名声。巴赫的父亲在艾森纳赫宫廷演奏弦乐器,大哥在奥德鲁夫的教堂担任管风琴手。1695年,巴赫双亲过世后,身为家中老幺的巴赫去投靠了大哥,并向他学习管风琴。大哥的老师就是写了《卡农》的帕赫贝尔!

    在巴赫时代路德教派的世界里,音乐家的就业市场以担任城镇教堂的管风琴手或唱诗班的指挥为主。所以,成为这两者称职的演奏家与作曲家,就是巴赫努力的方向。1703年8月,还只是十八岁的青年巴赫,就受聘为阿恩斯塔特教堂的管风琴手——真是不简单!

    就在巴赫担任阿恩斯塔特教堂管风琴手时,发生了有名的“从台湾头走到台湾尾听音乐会”的事迹。

    当时,北德乐派最重要的管风琴演奏作曲家布克斯塔胡,他的即兴创作演奏风格,深深吸引了那个时代的众多管风琴音乐家去聆听他的音乐会,这也是青年巴赫的梦想!

    因此,当1705年10月,布克斯塔胡要在他工作的吕北克教堂(德国北部边界一带)举办一系列的音乐会时,求知若渴的巴赫向阿恩斯塔特教堂的主管请了一个月的假,走路到吕北克听音乐会!巴赫工作的城镇阿恩斯塔特位于德国中部,从阿恩斯塔特到吕北克,直线距离超过三百千米,大概是从基隆到高雄这么远。你能想象走三百千米的路去听音乐会吗?从这件事可以看到巴赫不凡的人格特质。巴赫显然在吕北克获益良多,因为他一直待到1706年1月中旬才回去。

    1705年夏天,巴赫做了另一件被记录在教堂日志的惊人事件:他和教堂的低音管演奏者发生严重冲突并大打出手。实际原因并不清楚,但很可能是因为追求完美的巴赫,在指挥教堂乐团练习时对团员的要求很高,达不到要求的低音管演奏者忍受不了巴赫的要求而起了冲突,两个人从教堂一路扭打到街上。大家一定很难想象,年轻的巴赫竟会为了艺术而有如此疯狂的举止!

    即使巴赫逾假不归一个月,即使他脾气如此令人难以捉摸,即使他的个性有可能惹人厌,但因为他做事认真踏实、能力非常强,加上要求的事并不过分,因此巴赫依然受到主管重用。

    巴赫的音乐创作风格,融合了当时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不同国家与地区主流乐派的精髓。然而,他这辈子的活动范围,却从未超出艾森纳赫方圆二百五十英里(约402千米)!可说是非常“本土”的德国作曲家。他的作曲风格,为什么能融合各国、各家、各派的精髓呢?

    原因很简单:巴赫通过抄写别人的乐谱,学习别人的音乐语法与创作技巧。这是他开始学习音乐时就养成的好习惯。“动手”永远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一笔一画、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写,巴赫同时也在进行分析、整理与归纳,清楚洞悉乐谱作曲者乐思流动的创作理念后,再慢慢理解吸收,转化成自己的音乐语言。这种一步一脚印的学习功夫,在今天信息化的虚拟世界中已快绝迹。然而,若没有基本功,哪有能力盖起高楼大厦?

    巴赫是位好丈夫与好爸爸。他结过两次婚,一共生了二十个小孩,但因为当时医疗水准不高,只有九个存活下来。巴赫也是一位好老师,从1707年就开始诲人不倦。聆赏巴赫的音乐,就好像经历一次又一次精神文明的洗礼。从那井然有序的声部对话中,我们会发现,和谐的声音是有科学标准的。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从学一样乐器开始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