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1827年3月29日在维也纳为贝多芬举行的葬礼上,有超过一万人前来瞻仰他的遗容,超过二百五十辆马车跟随着他的灵柩陪他走完人生最后的一程,那个年代整个维也纳的人口也不过三十几万。贝多芬在世时,搬了超过二十四次的家,但过世时,超过一万人自动前来参加他的葬礼,这是多么大的反差!为什么生前死后人缘差这么多?我们就从贝多芬的祖先开始探讨吧。
贝多芬的祖父路易是在德国波昂宫廷服务的乐长,1733年他和玛丽亚·波尔结婚,玛丽亚后来有酗酒的习惯。贝多芬的父亲约翰也是一位音乐家,但他的成就不及他的父亲路易,也有酗酒的问题。由于工作上不得志,约翰就把希望寄托在小贝多芬身上。贝多芬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开始教他钢琴与小提琴,常要他站在钢琴前练琴。此时小贝多芬的眼里经常充满着泪水,他的童年,特别是学琴的过程,是在父亲的暴力阴影中度过的!
贝多芬的母亲则是他成长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他母亲具有虔诚、柔和、亲切与庄重的人格特质,这和贝多芬父亲严厉甚至暴力倾向的个性,形成强烈的对比。父母性格上的差异,对贝多芬性情的影响显而易见。在贝多芬的音乐里,我们可从快慢或强弱的乐声中,明显感受到那可能源自父母性格差异的对比。
贝多芬只接受过小学教育,这在那个时代是很平常的现象。贝多芬生于1770年的波昂,1781年就成为波昂宫廷教堂管风琴师,也是他的恩师尼菲(Neefe)的助理。在尼菲的教导之下,贝多芬进步神速。1782年6月尼菲因事短暂离开波昂,贝多芬成为他的职务代理人,这一年贝多芬才十一岁半!
1783年3月2日出版的《音乐杂志》(Magazine der Musik)中提到,如果贝多芬继续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他绝对可以成为第二个莫扎特(这里指的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事实上,在尼菲的安排下,贝多芬于1787年到维也纳游学了两个星期。虽然没有实际的文字记录,但贝多芬很可能和莫扎特见过面,并弹了他的作品给莫扎特听。然而母亲病危的消息,让贝多芬必须赶回波昂,他抵达家门时,母亲已经死于肺结核。
这年的夏天,是贝多芬人生第一个低潮期。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了他内心的忧郁,甚至已经影响到健康,同时他也缺乏收入,真是祸不单行!
1784年,一份官方报告中提到,身为宫廷男高音声乐家,贝多芬父亲的声音情况不佳,而在贝多芬的母亲去世之前,他的父亲就已经开始严重酗酒。就在这个时刻,贝多芬采取一个毫无前例的举动:向宫廷请愿,由他代替父亲成为一家之主,且宫廷只需用他父亲一半的薪水付给他,让他能够抚养他的弟弟们。请愿被批准了,而这年贝多芬还不满十九岁,父亲的职务也因此被免除。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面对人生困境时,贝多芬勇于承担解决问题的人格特质。
音乐小故事
贝多芬的遗嘱
人生无常,正当贝多芬在维也纳开始大展身手之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听力出了问题。这时贝多芬连第一号交响曲都尚未完成呢!所谓的“海利根遗嘱”就是贝多芬在这样绝望的心境之下的痛苦告白。
这封遗嘱是后人在整理贝多芬遗物时,在他的抽屉发现的。遗嘱上面记载书写的时间从1802年10月6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可怜的贝多芬,这大概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但是这份遗嘱从来没有寄给任何人,就这样静静地放在抽屉里。这封遗嘱好像反而成了贝多芬人生的转折点。从1802年开始,十年之间,他陆续完成第二、三、四、五、六、七与八号交响曲,第三、四与五号钢琴协奏曲,还有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各类型经典的古典名曲。对一个知道自己终将听不见的作曲家来说,贝多芬克服与超越人生逆境的毅力与勇气真是不可思议,他真是一个很有胆量的人!
贝多芬在波昂时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有不少是贵族。这些人后来成为贝多芬一生重要的支持者。贝多芬到维也纳定居,向海顿学习作曲,就是普鲁士的年轻贵族华德斯坦(Waldstein)伯爵从中牵线。而贝多芬在维也纳扬名立万之后,更在不怕得罪当时奥地利皇帝的情形之下,写了一首钢琴曲献给得罪皇帝、穷困潦倒、需要帮助的伯爵,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从这里,我们可以见到有情有义的贝多芬。
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第四乐章《欢乐颂》大概是古典音乐中最能振奋人心的乐章。《欢乐颂》是18世纪后半叶日耳曼诗人席勒的诗作。这首诗主要强调在基督教文明之下,民胞物与、世界大同的理想国境界。
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崇尚、追求个人独立存在意义的运动,这个史无前例的思想运动,被史学家称为“启蒙运动”。这一运动将人类社会从古代的封建专制推向现代民主的制度。当时不知多少年轻的欧洲青年受此激励,为实践这个理想而奉献自己的生命。贝多芬也不例外。他在1792年通过一位波昂的法学教授知道了席勒的《欢乐颂》,启发了创作的念头。
贝多芬最先写的形式是艺术歌曲,之后又尝试了结合钢琴独奏、交响乐团与合唱团的《幻想合唱曲》。一直到了1824年,贝多芬五十四岁时,终于将席勒的《欢乐颂》在第九号交响曲《合唱》的乐声中完美地诠释呈现,传颂至今。此时,贝多芬和他的音乐,已成为人类心灵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
贝多芬不仅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古典音乐的社会地位也因为他而变得不一样。贝多芬,你可以不用生气了!
音乐小辞典
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是贝多芬在1818—1824年间创作,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可说是古典音乐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是位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曲家,最后乐章的歌词改编自德国诗人席勒《欢乐颂》的部分诗句。这部交响曲的别称《合唱》,就是由此而来。
直到今天,《第九号交响曲》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指挥家卡拉扬将它的第四乐章部分音乐整理后,以《欢乐颂》之名成为欧盟的官方盟歌;2003年,这部作品的手稿在伦敦的苏富比以三百三十万美元的天价拍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