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欧洲,特别是西欧地区的国家,进入快速开发成长的阶段。由于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社会从人力、兽力为主的生产形态转变成以机器为主的生产形态。在机器大量制造物品、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形下,欧洲许多国家迅速累积了惊人的财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中产阶级”(一般指经济收入有一定水准、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开始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阶级。
19世纪以前,欧洲大概只有三个不同的阶层:贵族、教会与平民。前两者属于社会金字塔顶端的阶层,掌握了绝大部分的资源。中产阶级的出现,对于欧洲整个生活文化的改变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经济独立、教育水准高,有能力改善自己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的生活状况,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质。居家生活中的休闲娱乐成为他们非常注重的部分。当时还没有收音机、电视与电脑,家人聚在一起最主要的娱乐,就是演奏音乐。
在19世纪前半叶,短短几年内,两家欧洲的钢琴公司就制造了近十万台钢琴,供广大的中产阶级家庭使用。钢琴制造量的骤升,代表学习钢琴的人快速增加,而这些人绝大部分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或是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并不适合他们,好听但简单、容易上手的钢琴小品才符合他们的需求。《少女的祈祷》《致爱丽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少女的祈祷》这首钢琴小品,是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Tekla Badarzewska)所作。后人对她的生平了解很有限,只知道她1834年生于波兰首都华沙,1861年(才二十七岁)就过世了。一生大概写了三四首像《少女的祈祷》这类型的沙龙钢琴小品。1856年《少女的祈祷》在巴黎的音乐杂志刊载发行以后,一共发行超过八十种版本。
《少女的祈祷》这首曲子主要的旋律是由右手弹奏,属于中高音域。旋律曲调一共有八小节,之后就以这八小节主题乐句作变奏发展,共有十四段。左手是以一简单固定的和弦音型,作为右手主题与变奏乐段的伴奏声部。聆听《少女的祈祷》,确实能感受到音乐中那温柔婉约、清纯年轻的女性特质。其在台湾成为垃圾车提醒民众来倒垃圾的信息,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巧妙结合!
贝多芬所作的《致爱丽丝》,则是另一首家喻户晓的钢琴小品。此曲大约是1808年时所创作,但在贝多芬死后才出版发行。近代音乐学者在检视贝多芬的手稿之后,认为贝多芬手写“给爱丽丝”的字迹,应是“给泰瑞丝”(Therese)。但由于字迹过于潦草,可能被当时发现手稿的人误认为“爱丽丝”(Elise)。而且贝多芬认识的女性朋友中,确实有“泰瑞丝”,但没有“爱丽丝”。
《致爱丽丝》弹奏的难度要比《少女的祈祷》高一些,但仍适合业余爱乐者练习。这首曲子为一“三段体”(分成三个乐段)的钢琴小品,第一与第三乐段基本上是同一曲调,中间乐段的音乐则转为较活泼、节奏性强、变化起伏大、弹奏技巧难度较高的特色,与一、三段以音阶、琶音音型为主的旋律线条,形成不同的对比。可能《致爱丽丝》太受世人欢迎,以至于有管弦乐团的改编版本。
谈到钢琴小品,就一定要认识“钢琴诗人”肖邦所写的各类型钢琴小品。虽然其中许多曲子的程度已达职业演奏的要求,却依然是赏心悦耳的钢琴小品。他的钢琴小品按照名称分别有:夜曲、波兰舞曲、练习曲以及圆舞曲。
音乐小知识
肖邦的钢琴小品
夜曲:速度较缓、具有晚祷歌唱特质的曲风,肖邦共写了21首,最常听见的就是op.9第二首。
波兰舞曲:身为波兰人,肖邦的波兰舞曲很能代表那个时代波兰的民族精神,聆赏时颇能振奋人心。
练习曲:在肖邦手中,练习曲一转刻板的印象,转化成为炫技又好听的音乐会曲目。名为“练习曲”,确实每一首都有特别设计要练习的弹奏技巧,但在肖邦的创意下,练习曲开启了现代钢琴演奏艺术的大门。
圆舞曲:将原本属于贵族社交活动的标准配乐,变成家喻户晓的小品,最受欢迎的是op.64第一首《小狗》圆舞曲。
19世纪是钢琴小品大鸣大放的时期。除了前述作曲家的作品,舒伯特的《乐兴之时》、门德尔松的《无言歌》、舒曼的《儿时情景》、李斯特的《爱之梦》与《钟》、德彪西的《月光》与《棕发女孩》等等,许许多多珠玉般的钢琴小品,让钢琴与其音乐成为世世代代孩子学习古典音乐的入门曲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