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细看的大明史-荒唐皇帝,平庸又伟大的岁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人说,明代的成化年间是“太平盛世”。朱见深继位初期,平反了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他还以德报怨,恢复了代宗帝号,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并任用李贤为相,阁臣之中还有彭时、商辂等人,可谓是人才济济,朝政也比较清明,堪称拨乱反正的明君。到了明宪宗后期,后宫干政,宦官当道,挥霍无度。明朝开始出现倒退,他距离“明君”也越来越遥远。

    终登大宝,设立皇庄

    正统十二年(1447年),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出生在北京紫禁城,所以他理所当然是未来皇帝的继承人。用今天的话来说,朱见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可是没有人会想到,仅仅两年之后,他的人生悲剧就开始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就是在这一年,瓦剌人南犯,直逼山西大同。一时糊涂的朱祁镇不顾群臣的反对,在王振的再三蛊惑下,执意要亲自带兵出征。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成了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在大明王朝的最关键的时刻,牙还没长全的朱见深,被皇太后光荣任命为皇太子,时年两岁。两岁的朱见深哪里会知道,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被立为皇太子,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政治斗争。

    当时,朱祁镇战败被俘,朱祁钰顶替了他哥哥的位置。老谋深算的皇太后早已料到这个弟弟不会就此罢手,为了防止皇位旁落,皇太后操碎了心,急忙拥立朱见深为太子,并作为支持明代宗朱祁钰登基的唯一条件,朱祁钰很爽快地答应了。可是,虽然皇太后成功地将朱见深立为太子,但她深知深宫之中人心险恶,说不定哪天朱祁钰心情不好,就会来一个斩草除根的把戏,她也不可能时刻陪伴在宝贝孙子身旁。于是,为了力保他的安全,皇太后做出了一个决定:派自己的一个亲信去保护朱见深的周全。她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决定,改变了朱见深的一生。她派出的亲信是一个姓万的宫女,从此这位宫女开始无微不至地照料幼童朱见深。果然正如皇太后所料,朱祁钰坐稳皇位之后,根本没有归还的意思。他不但自己追求皇权,还想让自己的儿子也能够继位。

    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遣使与明朝议和,表示愿送回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考虑到如果朱祁镇回京,他的皇位肯定不保,所以极其不愿意接回朱祁镇。在于谦等人的再三劝说下,朱祁钰才答应讲和,接回了太上皇。八月,被俘一年左右的朱祁镇终于被放了回来。朱祁钰为了保住皇位,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一直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用大量资金买通了大臣,成功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没想到第二年,朱见济就夭折了,当时被追封为怀献太子。对于这一变动,皇太后虽然心里很不服气,可是又不能说什么。而此时已经五岁的朱见深,自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幼稚的他每天只知道在深宫中闲逛、玩耍。看着他身处险境,周围的人们都认为他地位不稳,被废掉太子是迟早的事情。因此,宫中的那些势利小人都不愿意接近这位所谓的皇太子,对他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待朱祁镇成功复辟后,才第二次立朱见深为太子。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朱祁镇病逝,享年三十八岁。他的长子朱见深继承了皇位,在文华殿摄政,成为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次年,朱见深改年号为成化。朱见深刚刚即位,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都指挥使门达结交东宫内侍王纶,在一起密谋由翰林侍读学士钱溥取代李贤辅政之事。

    门达是何许人也?在朱祁镇晚年的时候,门达深得宠信,而当时李贤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对门达统率的锦衣卫官校总是各种限制和管束,门达因此恨之入骨,所以想设计陷害李贤。可是,门达的各种过分的行为举止,朱见深都看在眼里,但他总是得过且过,不忍心处置他。就在朱祁镇病重之际,门达还不肯安稳,再一次蓄意勾结王纶,想要除掉李贤。他们的阴谋被朝臣揭发,朱见深这次大怒了,王纶被斩,钱溥被贬,门达也因他罪并罚。而与此同时,李贤则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自此,朱见深更加倚重李贤,李贤也在一直尽自己所能,精心辅佐朱见深。

    同年,朱见深还没收了宦官曹吉祥在顺义的田地,并设为“皇庄”。从字面意思理解,“皇庄”就是皇帝一个人的庄田。其实不是这样的,它不仅包括皇帝自己,也包括皇帝的后妃、皇帝的儿子以及在京诸王的庄田。因此,待皇子成年后,分封后离京去了封地,他们在封地取得的田地,就不算是皇庄了。皇庄的设立,其实是开了明代土地兼并的先河。很快,朱见深的皇庄就遍布顺义、宝坻、丰润、新城、雄县等处。上行下效,皇帝既然带头兼并土地,藩王、勋戚、宦官也请求皇帝赐土地,于是便有了王田、官庄这一说。虽然在嘉靖初年,曾在表面废止皇庄,改称官地,但那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看得出,朱见深设置皇庄的做法,无疑是在与民争富,是在毁坏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皇庄的建立,在当时来讲是存在诸多弊端的。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朱见深任命都督同知赵辅为征夷将军,总领所有总兵,征讨广西瑶族的叛乱。三月,四川山都掌蛮又进行了暴乱。十二月,韩雍大破广西大藤峡的瑶族叛乱者,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很快一年过去了,到第二年正月,朱见深结束了团营建制。三月,朱永在南漳大破荆、襄贼地区的乱匪头目刘通,并擒拿了刘通。十月,朱永擒拿匪首石龙等人,荆襄地区的乱匪终于被平定。

    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朱见深授朱永为平胡将军,和杨信一起征讨毛里孩。三月,朱见深封商辂为兵部侍郎,再次进入内阁。十二月,左庶子黎淳再次提出明代宗时期废黜太子的事情,朱见深说:“以前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不会放在心上,况且这些都不是你作为一个臣子所应该说的。”

    成化七年(1471年),朱见深又任命王恕为刑部侍郎,总理河道事务。十一月,朱见深拥立皇子朱祐极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可不幸的是,在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朱祐极就去世了,随后被追封为悼恭太子。

    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见深又拥立皇子朱祐樘为皇太子。英明宽仁的朱见深,在年底的时候,不仅恢复了明代宗朱祁钰的帝号,还平反了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人治国理政,可以说颇有一番君王的风度。时代风气清明,朝廷多名贤俊,朱见深能够宽免赋税、减省刑罚,使社会经济渐渐复苏。但是在位期间他曾经任用奸邪,不能说没有缺陷。

    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为了加强特务机构,朱见深设置了西厂,由太监汪直担任提督。四月,汪直将郎中武清、乐章,太医院的院判蒋宗武、张廷纲,浙江布政使刘福等人下了西厂大狱。同年五月,方贤又下了西厂狱。大学士商辂、尚书项忠等人纷纷上书朱见深,请求速废西厂,朱见深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六月,朱见深又罢免了项忠为民,又复设西厂。不久后,商辂也辞官了。

    成化十八年(1482年)正月,朱见深眼见身边的重臣都离他而去,于是下旨废置西厂,希望可以挽回身边的重臣。

    镇抚广西,重用良臣

    朱见深登基之初,不仅为于谦平反,还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并且以德报怨,把曾经废掉自己太子之位的叔叔朱祁钰追认为皇帝,并且为他重修陵寝。一时之间,博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称颂。此外,朱见深在镇抚广西期间,还重用李贤、王翱等贤能大臣。

    先来说李贤,是明代邓州人,曾经辅佐过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四朝四位皇帝,在朱祁镇天顺年间、明宪宗成化初年被任职内阁首辅,人们还称他“李文达”、“李阁老”。李贤的先祖为蓟(今北京城西南隅)人,唐朝的时候,他的祖先在邓州做官,因为喜爱邓州的山水清秀、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于是就在邓州安了家。

    成化二年(1466年)三月,内阁首辅李贤的父亲不幸去世,家里人写书信给李贤,要他速速回乡奔丧。李贤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立即请求朱见深回乡守制。朱见深被李贤的孝心所感动,下旨追封李贤的父亲李升为少保,并告诉李贤:“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我允许你驰驿奔丧,但葬毕后就要速速回京。”李贤这次回乡,本来打算在家替父亲守孝三年。于是,他再次乞求终制,上奏说:“自古以来都是以孝治天下,仕者官无大小,父母之丧皆终三年之制,我作为儿子必须要尽其孝、亲之心。”朱见深继续回诏:“我希望你能够在我身旁辅助我成明朝大业,别无他求。”李贤再次上奏:“臣自出仕,离开父母足有三十五年,如今父亲八十七岁而卒,我如果还不能替他守孝三年,我的父亲在天之灵也会抱此终天之痛,死不瞑目啊。皇上既然允许我回家奔丧,为什么不能让我在家守孝一段时日呢?再说了,内外大臣就不是只有我一个重臣,差我一个也不为少。况且我只需要离开三年,三年很快过去了。”固执的朱见深任凭李贤说破嘴皮,都不肯轻易放人,只允许他速去速回。

    同月,李贤从老家奔丧回来,朱见深便立即命李贤复任首辅。李贤再次上奏,可是历经了请求守制的艰难,以情动人也不管事儿了,说大臣夺情非太平之幸事也没用,真的是好话歹话说尽,都说不动朱见深。李贤本来打算归家葬毕,派人驰奏,只要在家赖着不走就行了,务求终制。可没想到的是,朱见深居然派了内官跟着他一同到家,丧事还没结束,内官就催迫李贤上路。无奈之下,李贤只好速速办完丧事,速速回京。

    李贤终究还是没能拗过朱见深,正式夺情视事。李贤上奏:“前段时日我奔丧回家,经过了郡县,发现其间民情利病,我亲眼目睹那些事件,现在我都列举出来给您过目。”一下子列出了十几条见闻和建议对策,朱见深看完后一一听从。从那以后,只要是李贤的上奏,朱见深无不照准。朱见深对老臣的依赖,不仅体现在治世良臣、一代贤相李贤身上,在两广总督王翱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来说王翱,他是永乐年间的进士,一生历经七朝,辅佐过六位皇帝,堪称是文臣中的“活化石”。王翱在后世留下了许多的典故,无需多言,就以天顺年间为例,王翱与李贤在当时可谓是一对“黄金搭档”。大将石亨专权,视王翱为绊脚石,所以想要除去王翱。王翱不喜欢勾心斗角,于是请求致仕,当时朱祁镇已经批准了,在李贤的劝阻下,王翱才得以继续留下。等到石亨准备向李贤下手的时候,又被王翱救下,他们两人相得甚欢。朱祁镇非常信任李贤,所以每次用人都要咨询李贤,而李贤极力推荐王翱,王翱正是在李贤的举荐下,才得以施展其志。

    王翱的辞职堪称是“史上最难辞职”。天顺八年(1464年)三月,吏部尚书王翱第一次奏请辞职,朱见深说道:“我刚刚即位不久,你作为朝廷老臣就要离开,我不允许。”王翱只好继续留下来辅佐朱见深。同月,户部尚书年富因陕西边储供给繁重,想要罢黜左布政使孙毓,而进右布政使杨璇、左参政娄良、西安府知府余子俊。这时候,吏部尚书王翱埋怨年富侵占己职,而且擅自注拟,于理不合,两个人就这样结下了梁子。

    朱见深对年富也还不错,为了满足他的要求,就私下里命孙毓主动辞职,而没有责怪年富。这让王翱心中甚是不悦,觉得朱见深有私心,于是再次奏请朱见深要彻查此事,年富知道此事后气急败坏。过了一个月后,好强的年富就因为愤懑王翱专恣,疽发而卒。当时年富刚刚七十。朱见深闻之震悼,赐年富谥号“恭定”,遣官谕祭,并命有司营葬事。

    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王翱第二次请求辞职,朱见深回复说:“你忠勤老成,我还需要你继续辅佐我,我不允许你离开。”那时候的王翱已经年过八十一,就这样王翱又在朱见深身边待了一年。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任职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的王翱已经八十二岁了,第三次提出辞职,奏请朱见深:“如今我年事已高,应该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候了,再说朝廷也不需要我这样老的人了,我为朝廷也做不了什么大贡献了。”朱见深还是不允许。三月,王翱又从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升为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凡是遇到雨雪天气,他都不必上朝。五月,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翱第五次提出辞职,朱见深有旨:“朝廷任用老成,还是不能让你走。”六月,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王翱第六次恳求辞职,朱见深回复王翱:“爱卿虽然年老,但是我还是舍不得你离开,辅佐的重任非你不可,为了让你清闲点,以后你只要每月初一、十五来上朝就可以了。”王翱见朱见深都退让到这个地步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只能继续为官。

    成化二年(1466年)二月,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翱已经年八十三,第七次提出辞职,那时候的王翱虽说年纪老到连话都听不清,觐见时还得带一个侍郎当秘书。但是在选官方面却毫不含糊,朱见深更舍不得放王翱离开,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王翱的所有要求,希望王翱在职期间能够再帮他选拔一些优秀的官员。

    成化二年十一月,王翱因为身患疾病,真是没有精力再去处理朝中一切事情了,于是第八次提出辞职,诏曰:“爱卿德望老成,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我还需要你再辅佐我成大业,以成用贤图治之功,还是不允许你离开。”于是,朱见深命太医每天都要前去诊视王翱的病情。每有政事,朱见深第一个想到的人还是王翱。

    成化三年七月,王翺已经卧疾超过五个月,第九次提出辞职,家人也奏请皇上,要在家养病,言辞十分恳切,当时王翱已经有八十四岁了。这一次,朱见深看王翺实在没有精力辅佐他了,终于不情愿地同意了王翺的辞职。操劳了一辈子的王翱想要回故乡安心养病,可是还没来得及出京城,就于同年十一月去世了。王翱虽然历仕五十三年,但是身后却没有多余的财产。人们都称赞他始终清白、名节不失,视古大臣无愧云。

    朱见深正是在李贤、王翱这些老臣的精心辅佐下,才顺利地坐稳了皇帝之位,并开启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老臣们一个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抚治荆襄流民

    流民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病态,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洪武年间,曾制定了一项极为严厉的户籍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把百姓们永远地束缚在土地上,以保证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明中叶以来,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加剧,大批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再加上赋役的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如此一来,“流民”和“逃户”就越来越多,荆襄山区很快便成为了一个流民最大的聚集区。

    提及荆襄的郧阳地区,主要在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交界的地带。向北走,有秦岭;向南走,有大巴山;向东走,有熊耳山;居于中间,有武当山和荆山。那里山深林密、沃野千里,成为封建统治的最薄弱环节。在元代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是流民的聚集区。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聚集区的百姓也会时不时地与朝廷武装对抗。明朝初期,开国名将邓愈奉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平定了这一地区,随后便将那里的百姓全部迁移,腾出了这片地方,并下令严禁百姓进入此处。但是到了永乐年间,这一封锁就已经被打破,郧阳山区依然源源不断地有流民进入。宣德至成化年间,聚集在这里的流民已经达到150万,真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千百为群,为了寻找生存之道,便就地开荒采矿,流徙不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天顺八年(1464年)的时候,明朝政府还特意设定湖广布政司参议一员,专门负责管理荆襄、南阳三府的流民的各种事宜。

    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在荆襄流民中有个叫刘通的人,被人们举荐为这里的首领。有一天,刘通联合另外两个兄弟,在房县大木厂聚众4万人进行起义,这两个人曾经跟他患难与共,后来结拜为兄弟,他们分别叫石龙、刘长子。这几个月以来,刘通一直盘踞在梅溪寺,并自称汉王,年号德胜,还任命了将军、元帅等。

    同年五月,朝廷指派抚宁伯朱永为总兵官,兵部尚书白圭提督军务,太监唐慎、林贵监军,会合湖广总兵李震、河南巡抚王恕入山征讨这群流民。当时的刘通在襄阳房县、豆沙河等处万山之中,还分为七屯,一边耕田,一边作战,日子过得倒是挺滋润。在梅溪附近,刘通的起义军打败了湖广总兵李震,杀都指挥以下的军官达到38人。总兵官朱永不幸生了重病,只能暂时留在了南阳。兵部尚书白圭率官军分兵四路,分别从南漳、远安、房县、谷城犄角一同并进。白圭、唐慎、李震在南漳小胜义军,并进至潭头坪。

    就在同一时间,林贵、鲍政自远安进兵马良坪。喜信、王信自房县进兵浪口河。王恕、都指挥刘清等自谷城进兵洞庭庙,四面围攻刘通。这一次,刘通吃了败仗,率部撤到了寿阳,欲出陕西。苗龙走大市,欲出远安。明军已至寿阳,刘通起义军的退路被截断了,随后遂退至大市,与苗龙合兵,拒战明军。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通的儿子刘聪以及苗虎等百余人战死了。明军乘胜进逼,刘、苗率众退保山寨,这里山险谷深,易守难攻。正好又赶上大雨泥泞,明军猛攻了三天三夜,都没能攻下山寨。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白圭率兵前来增援,刘清领兵千余,由小路绕到寨后,纵火焚义军营寨。正面,白圭率大军进攻,义军数万迎战,见营后起火,腹背受敌,顿时乱了阵脚,被明军斩杀了万余人。刘通、苗龙等40余人被生擒。送到京师,磔杀于市。义军余众男子10岁以上者都被斩杀。刘长子、石龙两个人在乱军之中逃去,收集余部,聚众于四川巫山。白圭派参将喜信、鲍政、都指挥白玉追蹑其后,进兵巫山。

    同年十月,刘通义军粮草都用光了,军心也开始有所动摇。白圭派指挥张英打探,知道他们缺少粮草,于是想趁机进山诱降他们。刘长子见明军气势汹汹,临阵动摇,起了投降之心,五花大绑把石龙绑了,送到了喜宁营。而他自己则率领众军到喜宁营乞讨粮食,随即投降。过了不久,刘通的妻子连氏以及义军将领一共600余人都被诱降。刘长子因为出卖石龙等义军领袖,终究还是没能逃过一死。同年十一月,明军班师回朝,众人都被押送进京,石龙与刘长子等均被杀于市。为了能够彻底安抚流民,朝廷又任命原户部右侍郎杨璿为右副都御史,前去抚治荆襄、南阳流民。

    刘通组织的流民起义失败后,流民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连续几年的干旱,使许多小农无以为生,于是大批入山。很短的时期内,流民入山者就达90余万。成化六年(1470年)十月,荆襄流民李胡子、王彪、小王洪等刘通旧部又聚众起义,他们在南漳、内乡、渭南之间活动。李胡子称太平王,立“一条蛇”、“坐山虎”等名号。

    同年十一月,朝廷又派都御史项忠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与湖广总兵李震前往镇压,也没能解决流民的问题。从那以后,朝廷为了有效防止流民再一次进入,便制定了一个严刑峻法,凡是违反的人都要被治罪。规定中这样写:凡是闯入山中的人,带着枷号示众一个月,全家都要被谪戍边卫。此外,朝廷还命人在12个通衢要路设立营堡,并驻兵200人常年戍守在那里,又在8个水陆要塞设立巡检司,凡是路过此地的人,都要进行一一盘查。即便如此,流民偷偷入山的趋势依然没有减少,这让朝廷伤透了脑筋。

    成化十二年(1476年),聚集在荆襄山区的人数又达到几十万人。对此,朝中的一些官员两次出兵,但是并没有实际效果,这都是当年项忠滥杀无辜酿成的恶果。为了改变这一政策,祭酒师傅周洪谟特意写了一本叫《流民说》的书籍,在这本书中总结了东晋时设侨置郡县的办法来处置和安抚流民,还主张“听其近诸县者附籍,远诸县者置州县以抚之”的做法。这时候的朝廷,实在想不出其他的办法,只好采用这种办法,于同年二月,命都御史原杰经略郧阳,再次去安抚流民。

    同年十一月,朝廷正式开设湖广郧阳府,又在其他地方开设湖广都司、卫所及县,迁回流民113000户,遣返故土16000户,愿留者达到96000余户。为了真正做到安抚流民,朝廷还答应他们可以自占旷土,开垦为业,以供赋役,并设置郡县进行管理。湖广割竹山地分置竹溪具,割郧、津地,分置郧西县;河南割南阳、汝州、唐县地,分置桐柏、南召、伊阳三县;陕西析商县地,分商南、山阳二县,以商县为商州,以郧阳府统郧、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六县,卫设于郧阳。就这样,流民问题才暂时得到了解决。

    项忠使流民“堕泪”

    项忠,是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是明朝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正统七年(1442年),项忠顺利考中进士,并被授予刑部主事职。因为功绩不错,后来被晋升为员外郎。

    正统十四年(1449年),项忠跟随朱祁镇北征蒙古瓦剌,在兵败之时,情急之下,他不顾一切地去掩护朱祁镇逃脱瓦剌人的追捕,自己却不幸被俘。一夜之间,他便成为瓦剌人的俘虏,他们命令项忠替他们喂马。身手敏捷的项忠乘着敌军不注意,挟持二匹马急忙往南奔逃了。他骑着马不停地跑啊跑,日夜兼程,终于马跑不动了。为了不耽误行程,项忠抛弃了马,光着脚丫子徒步走了七天七夜,总算逃回宣府,进入府第那一刻他便累晕在了地上。

    景泰年间,项忠由郎中调升为广东副使。天顺初年(1457年),项忠又被任职为陕西巡察使。当时陕西正在遭遇严重的饥荒,项忠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救灾的事情过去没多久,他的母亲就病逝了,于是他辞官回家服丧。陕籍军民舍不得这样的好官就这样一走了之,纷纷到朝廷请求留任项忠,得到了朱祁镇的同意。

    天顺七年(1463年),陕西饥荒还是没能彻底解决,这一次项忠自作主张,命令部下开仓,以180万石粮食救济灾民,并奏请免陕西税粮91万石,朱祁镇一一答应。同年十一月,朝廷又以大理卿召项忠赴京,陕西父老又一次要求朝廷挽留项忠。朱祁镇看到项忠人缘如此之好,只好将项忠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

    当时,陕西的水质多碱,不能饮用。为了解决百姓的吃水问题,项忠组织人力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进城。又疏浚泾阳郑、白二渠,灌溉泾阳、三原、礼泉、高陵、临潼五县田地七万多顷。战乱总是不断,不久之后,居住在洮(今属甘肃省)、岷(今甘肃南部)的羌族闲来无聊,便无端起事。项忠上疏说:“羌族入侵,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劫掠财物,如果将他们全部斩杀似乎有伤仁慈,可是如果一味地抚慰他们,也显不出我大明的威武,请让我见机行事,如何?”经过朱祁镇的同意后,项忠便率领陕西子弟兵到边境,先是占据了险要之处,之后就摆好阵势,准备讨伐羌族。说是讨伐,其实只是在虚张声势,吓唬那些羌族人而已。羌族首领见项忠声势如此浩大。没等项忠出战,他们就一个个吓得投降了。项忠利用自己机智的头脑,打败了羌族,让边境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成化元年(1465年),因为陕西总是不断受到战争的骚扰,为了整饬军纪,为了选拔优秀的武官,项忠进言说:“三边大将每次遇到敌将就停留不前,不仅仅是因为胆怯,还有一个原因是权轻。为何士兵害怕敌人,而不害怕自己的将领。现如今,朝廷要推举一些将才,可是一年过去了,还是没人主动应招。在陕西这个地方,民风强悍,自古以来就出名将,怎么能说没有将才?只能说他们不能应对策问罢了。如今天下善于对策的人太少了,一百人中居然不到两个,又怎么能以此苛求那些武人?”朱见深很看好项忠的意见,允许项忠在作战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选拔一些武将,但是项忠的下属却依然恪守成规,迟迟不肯采用项忠的意见。

    成化元年(1465年),蒙古族毛里孩又大举入侵延绥各地,朝廷打算提前做好准备,于是立即下诏书命项忠与彰武伯杨信二人商量对策,共同抵御,可惜还是没能取得成功。第二年,杨信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率领士兵大举搜索河套地区。为了以防万一,朱见深又命项忠任提督军务。他刚一赶到延绥,毛里孩便开始大举攻陷开城,深入到静宁、隆德等几个州县,大肆抢掠一番便撤离了。这时候,兵部开始弹劾项忠,有说他办事不利的,也有说他不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的。可是朱见深却依然信任他、宽容他。过了一年,项忠又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务。

    成化六年(1470年)冬天,朝廷又指派都御史项忠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与湖广总兵李震一同征讨李原。项忠认为兵将太少,战斗力肯定不强。他要求增调永顺、保靖士兵,合兵25万人,分八路进攻义军。同时,项忠还派人招谕流民出山。流民附和李原起义的虽然达到百万之众,但因为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没有合适的武器,所以他们只能在这里得到土地,得以生存。后来听闻项忠在招谕,于是扶老携幼,纷纷出山了,算起来一共有40万流民受抚。王彪率领几十人前去侦查敌情,并劝阻流民出山,竟然也被官军抓获。瞬间义军势孤,李原只好退入深山,等待机会再出山。项忠派副使余洵、都指挥李振进山追捕,与李原部在竹山县相遇,李原战败后被擒。小王洪所部500余人屯于钧州龙潭,都被生擒,起义就此失败。项忠指挥官军对手无寸铁的流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

    当时,流民中有些是来自洪武年间就进山耕田的人,他们并没有参加任何起义。可是明军入山之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的流民都进行了大屠杀。凡人尽草剃之,死者枕藉荒野山谷。短短的时日,就有万余人被编戍湖广、贵州,集体乘船而往。有一些人因为染上了疫病,不久后就病故了。可是他们连尸体都不肯放过,弃尸江浒,臭不可闻。对于那些被招出山的40万流民,项忠强迫他们各回各家。适值溽暑,多数人因忍受不了饥渴而死,其他的流民有在路途中染上瘟疫的,押送者害怕被传染,将他们故意推入江中,大部分流民因此丧命。

    大屠杀过后,项忠在流民的累累白骨上,立“平荆襄碑”以记其功。后来,这个碑被人们称作“堕泪碑”,以嘲笑项忠心狠手辣、滥杀无辜。再到后来,项忠因平流民之功升为右都御史。还朝后,项忠因为滥杀无辜的传闻,不断受到朝中大臣的弹劾。

    只知有汪,不知皇上

    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明朝就推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皇帝越来越不相信朝中大臣,慢慢地宦官便成为皇帝的“耳目”与“爪牙”。到明朝中期,皇帝便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放心地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宦官们便趁机窃取军政大权。

    成化年间,一度形成汪直专权的局面。汪直,明代权宦之一,广西大藤峡瑶族人,自幼便入宫,原来在万贵妃身边当小内侍,以年少狡猾、办事麻利得到朱见深的赏识。一位愤世嫉俗的少年,一位驰骋沙场的重权监军,一位被文官口诛笔伐数百年的太监,他就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宦官汪直,西厂的缔造者。

    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后,朱见深继承皇位,是为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后,便立即册封了在“土木之变”后叔叔明代宗朱祁钰执政期间,一直照顾他的万贞儿为贵妃。过了没多久,幼童汪直就被招入宫中,并被分配到圣宠不衰的万贵妃身边当差。因为汪直伶牙俐齿、做事周到,很快就得到万贵妃的喜爱。后来,汪直也因为万贵妃的提拔,还不到14岁,就已经掌管禁军御马监,成为内廷的“二号人物”。

    成化十二年(1476年),汪直才刚刚十五岁,就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当时皇宫中突然出现了一种叫“黑眚”的现象,宫中上下顿时人心惶惶。据当时宫中的老人说,这种奇怪的现象象征着灾祸。后来经过朝廷的仔细调查,发现是宫中有一些太监勾结妖道,并让他们私自进入大内。朱见深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气恼,突然觉得自己常常处于被蒙蔽的状态,对宫内外的信息知道太少了。于是,他就派机灵古怪的汪直出宫去刺探情报。很快,汪直就出色地完成了朱见深交予他的任务。之后没多久,朱见深就决定设立西厂,并任命汪直为统领,其在规模和权力上,新建立的西厂都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东厂和锦衣卫。

    当时的汪直,虽然年轻气盛,但他并不畏惧朝堂前辈们。刚刚成为西厂统领,他就收到了四朝元老“三杨”中杨荣的曾孙、福建建宁卫指挥同知杨华和父亲杨泰为祸乡里的情报,汪直也没做具体调查,就直接把他们下狱了。南京镇守太监覃力朋上京进贡后,在回去的路上用船运载私盐,还骚扰沿途州县,汪直也还是二话不说就将其拿下了。至此,朱见深认为用汪直为监察官吏很有功效,对稳固皇权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从此更加看重和宠信汪直了。

    但是,汪直的活动也触碰到部分朝臣的利益,对汪直的所作所为,他们总是持反对态度。在合适的时机下,元老内阁首辅商铬等人一起联名,强烈要求废除西厂,声势十分浩大,不得已之下,朱见深在西厂成立一年后,就下令将其废除了,并命汪直到南京赋闲。很快两年过去了,汪直终于还是等到了“第二春”。当时的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陈钺,一直想巴结汪直,这一次他以女真入寇为理由,请求出兵进剿,并一再要求能够和汪直一起出征。此时的朱见深为了让汪直将功补过,爽快地答应汪直和陈钺一起出征建州女真,结果非常喜人,他们大获全胜。

    到了第二年,汪直在朝中的好朋友、兵部尚书王越也纷纷请求和汪直一起出征。他们两人在当时算是配合极好的,他们趁着雪夜,率领精骑向威宁海大军方向奔去。他们兵分几路,打了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蒙古人大败。转眼到了第三年,鞑靼军闯入大同境内肆意剽掠,汪直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截杀他们,追到一个叫黑石崖的地方,敌人无路可退只好投降。第四年,大批虏寇进入延绥,汪直、王越二人分兵抵御,再次获得大胜。可以说,那几年里,汪直为朝廷的确做了不少贡献,也打了不少胜仗。

    然而,汪直毕竟还太年轻,好多事情都考虑得不够周全。在他认为,只有不停地建功立业,就能让朱见深更加赏识他、宠爱他,却始终不懂得“盛极必衰”的道理。因此,在宫中,他从不懂得谦虚谨慎,不但不把朝廷的文官武放在眼里,就连自己的宦官同僚,他都要找机会极尽打压。久而久之,便引起了宫中大臣们的公愤。于是他们内外廷联手,密谋扳倒汪直,让他不能继续嚣张下去。

    当时,朝廷有个演戏的太监,名叫阿丑。他心地正直、性格滑稽,每次在皇上跟前做院本,都能非常机智地回答皇上的提问,很有东方朔谲谏的风范。他当然也免不了受到汪直的挤兑,所以也一直想把他赶下台。有一次,阿丑装作一副喝醉酒的样子,有个人对他说:“有官要到了。”阿丑听到后,不予理睬,依然在说醉话。旁边又有一个人对他说:“刑部侍郎来了。”阿丑依旧烂醉如泥。那个人又继续大声喊:“皇上驾到。”一听是皇上到了,阿丑反而醉得更疯。这时候,只听另外有个人小声地告诉他:“汪太监到了。”阿丑立刻就醒了,并恢复了常态。那个人问他:“你这人好奇怪,皇上来了你都不怕,居然会怕汪太监,这是什么道理?”阿丑故意放低声音回答说:“天下之人,不知有皇上,只知有汪太监,谁敢不怕?”这时候,站在一旁的皇上听到了这句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好像明白了什么。从那以后,汪直便逐渐地不被重用了。

    成化十九年(1483年),是汪直镇守大同边疆的第五个年头,那时候的汪直才刚刚20岁。这一年,汪直上书朝廷,称鞑靼可汗小王子要率领大军来犯我朝,请求京师驻军支援他。兵部得知是汪直上书,始终不允,反而拿巡抚郭镗的上奏大做文章。郭镗上奏称,汪直在关外和总兵许宁已经水火不容,干了很多荒唐事情。比如,汪直认为在A处布防比较好,而许宁认为在B处布防比较好,汪直便把军队从B处调往A处,许宁则马上又下令从A处调往B处,汪直又下令回到A处……就这样,反反复复调动好多次,他们动的是嘴皮子功夫,可是把士兵折腾得够呛。后来,他们二人吵架不止,最后达成一致,决定把军队一分为二,一人指挥一半等等。郭镗的奏章呈上来之后,群臣讨论的结果就是把汪直调走。此时,朱见深和汪直的感情已经淡了,很快批准了这个意见,下令把汪直调往南京担任御马监太监,并把他的好友王越也降职召了回去,从此他们二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就在汪直和王越离开不久,鞑靼可汗小王子真的攻打过来了。许宁等人觉得他们不足为患,所以一直消极抵御,没想到狡猾的鞑靼可汗小王子不仅诡计多端,还阴狠手辣,致使明军死伤上千人。但是,这些官员们都不敢把实情报告给朱见深,一直隐瞒着,等到大同战败一年后,朱见深才在无意中知道真相。朱见深大怒,并因此诛杀了大批官员。朝中大臣都知道,这次惨败,就败在不该在那时候调走汪直、王越他们二人,让鞑靼可汗小王子有机可乘。

    此后,史书上就再也看不到有关汪直的消息了。过了三年后,万贵妃因病逝世。又过了没多久,朱见深也病逝,终年41岁。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孝宗朱祐樘准备召回汪直、梁芳等旧朝太监,当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极力反驳,有一些官员还因此愤而弃官。之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