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在谈到如何正确对待功过时,曾以中国文化的传统做阐发,他说:“中国文化谈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就同佛家讲到菩萨,道家讲到神人、天人一样。就是有好处,也绝没有一点自私,应该是大家的,好处是大家的,不是自己的,自然一点不能要。”正如南怀瑾所言,人要有些推功揽过的气度,这是处世的智慧。
春秋时期晋文侯手下有一名掌管刑狱的官员叫李离,他为人公正严明,素来被百姓敬重。有一次,他听察自己因对案情判决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晋文侯知道后就对他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不为所动,答道:“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又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李离并未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心相篇》有言:“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能够推功揽过是人生一大境界,愿意如此的人往往是厚德载物、雅量容人、能屈能伸、大智若愚之人。如果他是一位推功揽过的领导,他能以其睿智和善德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如果他是一位推功揽过的下属,他能以其厚德重义的品性赢得同僚的尊敬,以及领导的看重。西汉赵广汉做郡守时,就经常“推功善归下”。由于赵广汉“行之发于至诚”,致使看到或听到此事的僚吏们,都“输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赵广汉也因此成为一代名臣,名垂青史。
然而时下,一些人以“功劳显赫”自诩,酷爱躺在“功劳簿”上一劳永逸,认为天底下就数我劳苦功高,所有的“功”是自己的,所有的“过”都是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人往往在处理不符合原则的事情时,喜欢说:“你看着办吧!”,将一切“功过”全推给了别人。长此以往,练就了一身推卸责任的“好功夫”,最终为人唾弃。
三国时期,孙权大败关羽,收回荆州之后,设宴庆功、犒赏三军。筵席上,孙权把大将军吕蒙置于上座,并对众人说:“荆州久攻不下,今天成功夺取,都是吕蒙大将军和大家的功劳啊!”孙权把战争的胜利全部归功于大家,令众将士深为感动。后来,孙权讨伐曹操手下大将张辽时,大败而归,孙权诚恳又地说:“这次失败,完全是我轻敌所致,从今往后我定当改正。”孙权推功揽过的做法,深得将士们的拥戴和敬重。也因此,看似最弱小的东吴集团远比刘备一方团结,并且存活得更久远。
同时代,还有一位风云人物和孙权的交际方略形成鲜明对比,他就是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他的势力一度强大,威震中原。有一回打仗获胜后,他竟当着众将士的面吹嘘说:“要不是我料敌如神,采取侧击包围的战术,我们怎能这么快就攻下来?”众将士面面相觑,不敢多言。后来,官渡之战,袁绍惨遭大败。这时候,袁绍不但没有反躬自省,而是把责任迁怒于他人。他揽功推过的行为,招致众叛亲离,最终抑郁而终,子嗣也为曹操所灭。
与人相处中,推功揽过是一门巧妙的法宝。孙权运用了它,从而很好地树立了威信,赢得了将士们的拥戴,成就了一番事业;袁绍舍弃了它,结果引起众叛亲离,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推功揽过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相互关心、配合默契的心理环境,形成相互激励、相互推动的向上力量,并能给人以信心、鼓励和宽慰,使其放下包袱,放开手脚开展工作。
当然了,推功揽过并不是一味迁就照顾。应该是在坚持原则,遵章守纪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团结、有利于调动群体积极性创造性的原则,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付出。对功,一是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号入座”;二是多把好处让给他人,不要功劳全占;对过,一种态度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一种是对非原则问题亦可为他人承担,绝不逃避责任。尤其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具备推功揽过的风气才能内部团结、上下齐心,则才能够攻坚克难,带来生机活力。
《菜根谭》中写道:“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当我们面对功劳取舍以及过错的承担时,切莫斤斤计较,拈轻怕重。出现失误时,惯于撇清自己的人往往会被群体所排斥。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有一股推功揽过的担当,敢于负责,不怕挫折,不怕担责任。这样才能成长,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铺垫了自己前方的道路。
2.具备听逆耳忠言的勇气与胸怀
南怀瑾说:“忠言逆耳,古有明训。讲话固然不容易,能够接受,能够听话的更难。只有高明的人,才肯接受逆耳之言。”忠言往往就是逆耳的语言,也最有价值。假如一个人听忠实良言感到厌倦逆耳,不仅辜负了他人劝诫的美意,更难以反省自己言行的缺点,失了敦品励行、改邪归正的良机。
公元前207年,刘邦非常幸运地比项羽早一步攻占了咸阳。他踏入咸阳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秦宫察看。秦宫内宝物无数,美女如云,让刘邦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与满足,产生了想好好地享用这一切的念头。随行的樊哙看出刘邦的心思,故意问道:“主公是要做一个富豪,还是要统领天下?”刘邦说:“当然是统领天下。”樊哙继续说:“秦宫里珍宝无数,美女众多,这些都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请速返回灞上,千万不能留在宫中。”但刘邦根本听不进樊哙所言。
军师张良知道后,对刘邦说:“秦王昏庸无道,百姓才起来造反,您才得到了这一切。您替天下百姓除掉暴君,更应该维护形象,节俭度日。现在刚到秦宫就想享乐,怎么能行呢?忠诚正直的话不顺耳,但对行动有利;好药一般都很苦,但却能治病。望主公听从樊哙之言!”刘邦这才听从了樊哙、张良的劝告,马上下令封库,关上宫门,返回灞上。刘邦的及时离开,让项羽打消了对刘邦意图称王的怀疑,也因此在鸿门宴上动了恻隐之心,放了刘邦一马。
《孔子家语》中有云:“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古代明君圣主临朝听政的时候,往往会让公卿献讽喻政事的诗歌,让盲人献民间乐曲,让百工进谏,把寻常百姓的话传语于朝廷,近臣尽规,亲戚补察,才有以事行而不悖。原因很简单,从老百姓中搜集上来的民谣、传说、歌谣、顺口溜等,顺耳的不多,或是插科打诨讽喻时弊,或是嬉笑怒骂责问达官贵人,或是义薄云天谴责皇上,这些话估计远没有近臣的话,来的顺耳好听,也没有国戚的语言称心如意,也不会像那些当官当出个精的大臣们善于溜须拍马,提建议那样婉转含蓄,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实情民意。
唐朝初年,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唐太宗,批评了三件事:“修洛阳宫是劳民伤财;收地租是加重百姓负担;民间女子梳高髻的时髦习俗,是受了皇宫嫔妃的习染。希望陛下能够采取措施,制止和改变这种现象。”唐太宗看到后很不悦,对着宰相房玄龄发火道:“皇甫德参的用意是不让国家使用一个劳役,不让收一粒粮食的租税,不让宫中的人留头发!”希望宰相能够同意他对皇甫德参严加处罚。
魏征看穿太宗的心思,上前劝道:“自古以来,凡是上书的人,大多数都言词激烈,切中要害,不这样就不能打动皇帝的心。言词激烈,看起来好像是诽谤,其实用心是善良的。即使是狂夫之言,有德行的皇帝也不能置之不理,应当听一听,取它正确的一面,抛弃不正确的一面。陛下千万要慎重从事,万不可因一时的偏见,感情用事,随便处置一个勇于提尖锐意见的人,否则以后还有谁敢在您的面前大胆直言呢?”魏征的话使太宗心服口服,他接受了皇甫德参的谏言,并赏赐皇甫德参绢20匹。后来,唐太宗又提升皇甫德参为监察御史,给了他在朝可监督文武百官,在外可巡视地方政事、财政等一系列权力,朝政吏治因此一度清廉。
佛家有句禅语:“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毒中矣。”现实生活中,说“漂亮话”甚至假话者,不仅是自身的一层“保护色”,更是为了逢迎他人,故“漂亮话”颇有“市场”。相反,忠言之所以难听到,看似是因人们不愿、不肯讲真话,其根源还在听者身上。人们往往不习惯于接受监督,不能正确对待批评或意见,有的还视批评为“对手”或“死敌”。渐渐地,在身边讲真话的人自然就少了,讲真话的氛围也消散了,因为没有人会自讨没趣,去触你的霉头,吃力不讨好。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说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辞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因而,让身边的真话有市场,让忠言有渠道进入你的耳中、心中,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去掌握的能力和缔造的氛围。我们必须有勇气与胸怀,能静下心来,听得进去,而且听了不怒发冲冠,暴跳如雷,不给谏言者穿小鞋,扣帽子,真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非原则问题,该让的让,该忍的忍
南怀瑾认为,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忍耐和包容才是让群体延续和安定的关键。在他的著作《金刚经说什么》里这样写道:“所谓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学佛的一个次序。布施、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戒律也很好,那是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打击一来啊,就火冒八丈高了,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也因为这个原故,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
唐朝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玄宗奔逃四川,唐王朝风雨飘摇危在旦夕。幸好郭子仪带领勤王诸军,打败了安禄山,收复两京,迎玄宗还都,郭子仪也因功封王。后来唐代宗继位,把其爱女升平公主许与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
有一回郭子仪做寿,子婿纷纷前往拜寿,唯独升平公主没有来。于是郭暧很生气,两人便吵了起来。郭暧说:“你不就是倚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只不过是不屑于做天子罢了!”升平公主听了大怒,乘车飞奔入宫把这件事报告了父亲,没有想到代宗却说:“此事并非你所能知。他们真是这样,假使他们想要做天子,天下怎么会是你家的呢!”代宗安慰劝说一番,就让公主回去。
郭子仪听说此事后,非常害怕,立马就将儿子郭暧囚禁起来,自己入朝等待代宗的惩处。代宗知道了,却对郭子仪说:“有一句俗话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姑阿翁。儿女闺房中的话,你去管他干嘛呢?”郭子仪这才放心离去。终代宗一朝,郭子仪虽屡遭谗言,却始终没有受到贬谪,不得不说代宗宽容大度,实为中兴之主。
南怀瑾说:“在中国,‘宗法社会’和‘家族’所形成‘大家庭’的观念,有四五千年的传统,在唐、宋时期,最为鼎盛。最有名,也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就在唐高宗李治时代。正当公元660余年时期,高宗到山东泰山去,听说有一位九代同居的老人,名叫张公艺,便很好奇地顺道去他家里看看,问他是用什么方法,能够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这位张公艺请求皇帝给他纸笔,要写给他看。结果,他接连写了一百个“忍”字。高宗看了很高兴,就赏赐他许多缣帛。后来就成为历史故事的“张公百忍”。不知道当时的张公艺是有意对高宗的启示,或是对高宗的警告。无论怎么说,他无意中帮了武则天。同时,也确实是他由衷的心得,说明做一个“大家庭”的家长,等于是担任一个政府机构、大公司的主管,也犹如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自己要具备莫大的忍耐和包容,才能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无事。”
一天,当寺庙里的老和尚回屋,在进门之前发现屋里有个小偷正在翻找财物,老和尚不忍惊动小偷,就在外面等候。等到小偷出来欲走,撞倒守在门口的老和尚,惊恐万分。老和尚看见衣衫褴褛的小偷,脱下外衣披在小偷身上,望着月光下渐逝的背影双手合一:“阿弥陀佛,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
第二天晚上,当老和尚回屋时,发现门口放着一件叠放整齐的衣服。老和尚长叹道:“阿弥陀佛,我终于送他一轮明月了!”
人生的快乐与否,在于是否能够把握住那些需要把握的分寸。譬如说,我们应该与人为善,也应该学会维护尊严和权利。其中的分寸就是二者兼顾,在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上该让的让,该忍的忍,该谅解的谅解。所谓的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捐土壤,故能成其高。茫茫人世间,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是在所难免的事。假如不注意的话,在我们轻动仇恨之时,仇恨便会悄悄成长,最终会导致堵塞了快乐的源头。
有一位名厨曾言:“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努力做菜做饭,都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胃口。厨艺如此,做人亦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别人未必都合自己的胃口,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你又何尝能符合每个人的胃口?”有量才有福,有度量的人才是真正有福之人。
更何况,一旦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的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在非原则问题上的宽容是大度,而非懦弱。这般的豁达宽容,对于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你的事业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人类最大的缺点
南怀瑾说:“领导人对部下,或者丈夫对太太,都容易犯一个毛病。尤其是当领导人的,对张三非常喜爱欣赏,一步一步提拔上来,对他非常好,等到有一天恨他的时候,想办法硬要把他杀掉。男女之间也有这种情形,在爱他的时候,他骂你都觉得对,还说打是亲骂是爱,感到非常舒服。当不爱的时候,他对你好,你反而觉得厌恶,恨不得他死了才好。”这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人性纰漏,无论我们对他人或他物是“爱屋及乌”般关爱,抑或“憎乌及鹊”般憎恨都终归不是正常的,亦非是能长久延续的正常情绪。
明神宗朱翊钧十岁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因为年幼,对权力没有什么概念,加上在太后李氏的严厉教导之下,也没有太多的自由。整个朝政基本上都把持在首辅张居正的手中。张居正由此得以推行“万历新政”。幼年时期的神宗对张居正非常尊敬,有一次张居正腹痛,神宗还亲自做了一碗辣面给他。这样和谐的君臣关系一直维持了十年。
随着神宗的逐渐长大,他逐渐对权力有了渴望,然而在张居正的压制之下,神宗根本就没有掌权的机会。和张居正站在同一战线的太后李氏甚至对神宗说过,三十岁之前不能掌理朝政的话。长期受到压抑的神宗开始对权臣张居正产生了怨恨。并且在外部因素的制约下,万历皇帝只能是隐忍不发,怨恨之情变得更加强烈。
公元1582年7月9日,张居正病逝,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然而,仅在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在神宗的暗示下,言官就开始弹劾张居正旧部,逐渐将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在都察院参劾张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追论。”后来,神宗干脆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张居正险遭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长子也自杀于狱中。
人很容易走向极端,如同剑走偏锋。要能爱之而不宠,恶之而不恨,容得下不同观点,甚至容得下相反的观点。这也是为什么南怀瑾提倡人生须要修炼,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与心态。爱与恶,犹如菩萨与魔鬼,其实很多时候只在一念之间。如果能够把握这一念,不就能够妥善地解决人生本不该有的烦恼吗?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需要控制好好恶心理:在爱时,不娇腻,不纵持,不为日后的恨埋下隐患。
周武王消灭了殷朝之后,召来姜太公问他说:“将如何处置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谁如果喜欢一个人,那么连那个人屋上的乌鸦都喜欢;如果憎恨一个人,连那人的墙壁角落都恨到。全部杀掉我们的敌人,让他们统统死光,怎么样?”
周武王说:“不可以!”姜太公退出,邵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置殷纣王的战土、百姓?”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释放,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邵公退出,周公入内,武王问他:“该如何处置殷纣王的战士、百姓?”周公说:“让他们各人回各人的家、各种各的田,从前、现在没有什么变化,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子张问孔子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人的好恶平衡源自自身修养的高低,与聪明或蠢笨无关,乾隆皇帝智力非凡,仍旧对和绅“爱之欲其生”。可见,聪明的人虽然可以不被别人蒙蔽,可总难免不被自己蒙蔽,自我迷惑了就难免“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一爱一恶之间就难免做错事。这也是为什么南怀瑾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称为最愚蠢的事。
南怀瑾曾说:“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都不同。你要成大功、立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培养自己的学问能力像大海那样深。你要修道,要够得上修道材料,先要变成大海一样的汪洋。所以佛经上形容,阿弥陀佛的眼睛‘绀目澄清四大海’,又蓝又大,就像四大海一样。而我们的眼睛太小了,有时连眼白还看不见呢!当然,观点和气魄都不行了。”我们在评判任何人或事物的善恶,以及表达对任何人或事物的感情时,都要从本心出发,不菲薄,亦不妄抬;不仇视,亦不溺爱;不偏见,亦不优待。
爱或恨往往是内在审美的具象表现,但内在审美对我们常人而言,其实是黑箱。我们不清楚自己的内在审美,我们只清楚,哪些事物让我们有好感,哪些事物让我们有反感。所以常人总是把爱恨的原因归结于外在事物,对外物进行贪爱和嗔恨,而忽视了对自我内在的审察。佛家有言:“心净即佛土净。”多一些平和,多一些自我审视,宽容地去理解他人行为,宽容地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如此般,我们才能弥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缺陷,包容身边的人和事物,与之和谐共处。
5.苛刻要求别人,孤立的只能是自己
南怀瑾说:“人不能有‘察察之明’,太过精明,眼里一点都不揉沙子,不会装糊涂,这就是居上不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是你不能容忍别人有一丁点的缺点,那做你朋友的人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天下无全才,不必求之太严。如果要求过严,希望别人都是圣人、全才,在道德上人人如孔子,而防他又如防土匪,用他又随便用得像机器,这是不可以的。切记居上要宽。
北宋名臣吕蒙正以温良恭厚著称,他从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在他初任参知副宰相时,第一次以这个身份踏入朝堂,就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而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愤怒,同事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则终身不能忘记,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
班固在《汉书》里写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班固看来,是勉励君子独立特行的意思,有些“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意味。我们现在要对它作些引申,即,人不能对别人要求太高,不然就会失去朋友,被人孤立。这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无疑同样具备指导意义。
人们可以自己大声喧哗毫不在意,却很难忍受别人的大声喧哗。我们常常会生气,常常跟人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甚至别人占用提款机的时间稍久了点,就会很不耐,不免口中嘟囔几句。古人说得好:“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世界上最难的事,大概就是去了解并理解别人了吧。如果你的日常生活的的确确会莫名生气,对人苛刻,那么你真的需要去改变心态了。
邴吉是汉宣帝时的丞相,以知大节,识大体著称。尤其是对下属,从不求全责备。对好的下属,他大力加以表彰;对犯了过失的下属,只要是能原谅、宽容的,他都尽可能地谅解他们。
邴吉的车夫嗜好饮酒。曾跟着邴吉出行,醉酒呕吐在丞相车上。他的属官把实情告诉邴吉,并要求赶走车夫,邴吉却说:“因酒醉的失误而赶走他,这人将在何处容身?你只管容忍他,这只不过是玷污了丞相车上的垫褥罢了。”邴吉没有赶走车夫,车夫也因此很感激邴吉。
后来,车夫在一次外出时,恰巧遇见边郡发送紧急公文急驰来到。车夫乘机从送公文的驿骑那求取到了消息,得知敌人入侵云中、代郡,他便急速回相府见邴吉报告这情况。没过一会,宣帝召见丞相和御史,把敌人入侵郡吏的情况拿来问他们,邴吉一一答对。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邴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得到了奖赏。邴吉于是感叹说:“士没有不能容的,才能各有所长。假使我不先听车夫说知此事,还有什么功劳能受到褒奖呢?”众人更加认为邴吉贤能。
孔子说:“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说,少责怪别人,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这样就人就能远离怨恨了。正如孔子所言,生活中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会可以容忍别人的一些缺点,尤其在一些领导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在原则上严格要求下属,但不会抓住下属的小缺点、小过错不放,这样他们的下属才能心悦诚服地追随于他。善交际的人总是给对方留下余地,所以人际关系总是能够稳定延续下去。
《汉书·成帝纪》有这样一段话:“崇宽大,长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这是帝王的训诫。可见,不论是拥有什么样的地位,宽人克己都是美德。好的人缘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金庸在谈他的小说中说,他最喜欢的人物是段誉,喜欢的功夫是“亢龙有悔”,因为两者都是不做绝而留有余地。这恰巧印证了一句俗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有这样一句名言:“聪明要刚刚好。不聪明让人憎,太聪明让人嫉。”我们也许能够明察别人的错漏,但是有的时候选择不说出来,不让彼此难堪才算是真正的聪明。正所谓:“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我们不做一个拘泥于小节小过的人,无菌的环境的确卫生,人却无法生存;手术室里的无影灯之下最亮堂,却也最刺眼。少一点苛责,多一点和睦,你会发现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融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