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佛学中有句话非常好:‘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就会出毛病,这就是说要做到泰而不骄。”
米查尔·安格鲁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有一次,一位参观者问他的工作室为什么推迟了这么久才开放?他说:“我在这个地方润了润色,使那儿变得更加光彩些,使面部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块肌肉更显得强健有力;然后,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显得有力度。”
那位参观者听了不禁说道:“先生,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并不太引人注目啊!”
雕塑家笑着回答道:“可能的确如此,但你要知道,正是这些细小之处才是决定这件作品是否完美的关键,让一件作品完美到细小之处可不是件小事情啊!”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漫长的道路需要一步一步来完成,辉煌的事业,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世上那些成功人士,往往并非智慧最高、计谋百出之辈,而是那些凡事全力以赴、追求一百分的人,他们身上有很多为人忽视的闪光点。其一,他们做事会精益求精,不轻易满足。所谓“艺无止境”,世事也如此,你认为做好的事往往还没有到达极致,你认为付出了很大力气,也往往没有尽全力。这一点在学习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有的时候当你认为你精通某项技能时,却不过境界一般,在你之上还有很多,想要超越大众,具备杰出,就必须付出更多。
其二,不求最好,但求更好。这是从竞争日益剧烈的现代社会,脱颖而出的最佳途径,好中求好,哪怕好上一点一丝也是好的。百米世界冠军和亚军之间,只差零点几秒,但让世人记住的只有冠军。
其三,细中求细。中国在农耕社会有一条信念薪火相传,那就是“精耕细作”。成功也是这样,小事、细事不能忽视。
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而当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有的人认为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了,轻视小事和细节,所行之事难免诸多疏漏。大方向固然重要,但这不足以让你成为胜者。因为“罗马大道”上往往都人满为患,而“羊肠小道”却渺无人烟。紧靠抓大方向非长久之计,也非制胜之道。只有点滴皆求,把大小事情都做得更细、更好,才能有做赢家的一天。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政事无巨细咸于亮。”说朝廷政治之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也许你会说诸葛亮因此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不正确的,诸葛亮之所以这般作为,是因为当时蜀汉恶劣的政治环境所致,他必须要大事小事一把抓,并且都要全力以赴地去解决,也因此,他让蜀汉能够在“夷陵之战”惨败后还能延续下去。
曾有人计算过,人的显能只有潜能的1/30000。可见,并非我们不能做到更好,而是无心做到更好。有一个小孩搬石头,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最终孩子未能搬起石头,他告诉父亲:“我已经拼全力了!”父亲说:“不,你没有拼尽全力,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请求我的帮助。”其实,全力以赴就是想尽所有办法,用尽所有可用资源。
尽力而为与竭尽全力,所取得的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当你愿意把小事也做到极致的好,极致的细,你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2.过程的精彩才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南怀瑾非常提倡打坐,因为他相信在打坐的过程中,人的心境可以得到提升。很多人也跟风式地去打坐修行,却只是为了打坐带来的好处,希望能够让自己的“道行”更进一层。其实,被我们忽略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修行,个中的精彩才是值得去追求的。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改变以往过分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心态。
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件逸事:“有一次,我从台北坐火车旅行,与我坐在同一个双人座的旅客,正在看我写的一本书,差不多快到台南站,见他一直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我俩交谈起来,谈话中他告诉我说:“这本书是南某人作的。”我说:“你认识他吗?”他答:“不认识啊,这个人写了很多书,都写得很好。”我说:“你既然这样介绍,下了车我也去买一本来看。”我们的谈话到此打住,这蛮好。当时我如果说:“我就是南某人。”他一定回答说:“久仰,久仰。”然后来一番当然的恭维,这一俗套,就没有意思了。”
南怀瑾重视的是与那人交谈的过程,相处的平淡气氛,而不是报上自己大名之后得到的仰视和客套。这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对于人生的理解,过程也许平淡,但决不失精彩。班廷曾说:“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追求快乐,却不知道在追求快乐的过程里,一路上的景致往往是最大的快乐。幸福快乐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美景,是一个不断渴望的过程,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
其实,有的时候,当你抵达所谓的终点,得到的也未必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诗云:“高处不胜寒”,梦想在还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最美的。我们的一生都在奋斗,从年少时为学业奋斗,青年时为不确定的未来奋斗,中年时为家庭奋斗,老年时为身体奋斗,如此观来,人生哪有什么目的地,只不过是一座高山接一座高山。当盖棺定论时,再去议论是否幸福快乐,岂非晚矣。忽视过程,也就否定了一生,这显然是非正确的。
有一只小狐狸来到一座葡萄园,可它太胖了,钻不进栅栏里去。于是它三天三夜不饮不食,终于使身体消瘦了下来。小狐狸钻进栅栏,大饱口福。等它心满意足想要出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太胖出不去了。小狐狸只好故技重施,又是三天三夜不饮不食,饿的和先前一般瘦,才从栅栏里钻出来。
小狐狸想想自己的遭遇,觉得自己白饿了六天六夜,什么也没落着,因此很伤心。它的朋友乌龟知晓后对它说:“你并非一无所得,你证明了自己,你可以为了目标而付出艰辛努力,吃很多苦,并且你的的确确尝到了美味的葡萄,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禅宗有一句诗:“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意在提点世人,不要只为达到理想的彼岸忙忙碌碌,忽略了美丽的“海”。过程不仅是美丽的,也是充满现实意义的,并非相较于结果就一文不值,有的时候结果的不尽人意也不能否认过程的精彩。
台湾作家三毛在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过程中对生活不断领悟与反思,于1975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贝多芬在失聪后,继续顽强地用心灵去碰撞钢琴的黑白键,这才写下了无数动人的曲子;梵高作画时,总是无比地投入和亢奋,去世之前却并没有暴得大名,只在身后作品卖出天价。这就是过程给予人的赏赐,可能是“令人口渴”的思考,可能是失明的磨难,可能默默无名的生活。也许,那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好,却不能有丝毫缺失。过程是铸就结果的第一功臣,我们不该贬低它。
同样,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孔子寄望“闻达于诸侯”,然而孔子事鲁,仅被授以礼乐之官,这与他的“彼岸”相去甚远。这时,他看到了“海”,于是收三千弟子,著作《论语》,成为至圣先师。可见,过程的充实与丰富,使人生命中充满欢乐,使结果拥有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重视过程,如同明月照花,在形成风景的同时自己也成了风景。有一首诗写的好:“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过程和结果是相互承接的,当我们选择把过程的精彩作为人生追求时,我们也就超越了平凡与固执,拥有了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3.稳重做事,不急不躁
《论语·子张第十九》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叫他们的弟子做做打扫、接待客人、拜见尊长的工作,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罢了,至于根本却没有,这怎样可以呢?”子夏听了这话,便说道:“子游你说错了!君子所学的道,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最后讲述呢?用草木来作比喻,是要区别为各种各类的。真正君子所学的道,怎么可以被歪曲呢?能够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罢!”于子夏而言,做人是根本,做事是末节,而“洒扫、应对、进退”是做人的第一步,绝不能忽略,要稳重对待,不急不躁地去完成做人、做事的每一步。
对此,南怀瑾也曾说:“中国的古礼,周公之礼,六岁就读小学,小学就从这种生活规范学起;进一步八岁十岁认字;十八岁入大学,那是学大人。所以中国文化,小学这个阶段,就是求做人的知识,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可见,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大大小小的磕磕绊绊都在所难免,焦躁和妄图谋求捷径都非良方。
公元前226年,秦国灭韩、赵、魏三国,数破楚军,燕王逃亡被灭。秦始皇嬴政欲灭楚,轻信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需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起初,李信一路高歌猛进,连破楚国数城。但是楚国名将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李信攻楚失利后,秦王政请王翦复出。公元224年,王翦率六十万秦军攻楚,大败楚军。第二年,楚国灭亡。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仅仅强调了坚持不懈,也强调了做人做事要沉稳。因为沉稳的人能够时刻保持着大脑的清醒,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去做、怎么去做,他们能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和判断,也能冷静地规避掉不该有的风险。看似沉稳的人走了最漫长、最疲惫的道路,实际上他们选择的是一条最光明的路线。
稳重做事、做人不仅影响在某件事情上,更是影响人一生的重要属性。汉文帝刘恒为母亲尝三年汤药,他的举动把他自身的修养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清圣祖康熙大帝,他自幼苦读好学,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可见,稳重做事,是值得一生去坚持的习惯。
诸葛亮在人们眼里的形象总是手持鹅毛扇,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传说鹅毛扇是其妻黄月英送给他的一件礼物。在诸葛亮打算出山辅佐刘备前,黄月英用其父赠给她的一只大鹏鸟翅做了一把扇子,扇柄上画着八阵图,要诸葛亮随身携带,一则不忘夫妻恩爱,二则对行军作战大有裨益,三则告诫他息怒。
黄月英对诸葛亮说:“你与家父畅谈天下大事时,我发现当你说到胸中的大志,就气宇轩昂;谈到刘备先生想请你出山,就眉飞色舞;一讲到曹操,就眉头深锁;一提到孙权,就忧戚于心。大丈夫做事情一定要沉得住气,我送你这把扇子就是给你用来遮面,挡你的脸的。”因此,诸葛亮离开草庐后,手不离鹅毛扇。
急躁的人做事情容易冲动,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容易感情用事。或过分看重名利,导致忘记做人的本分和应有的品质;或急于求成,希望用最小的付出赢得最大的回报;或过度自信,以为自己能够掌控一切变化。但这些人只能得到和自己的希望相去甚远的结局。因为急躁注定是无法得到成功的,只有稳重做事、做人才能缔造出你所期盼的“一饮一啄”。
当然了,沉稳的个性也非一朝一夕间就能拥有的,它的养成需要我们具备三个方面要素。其一,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而是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大事?其二,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享乐之中而不“思蜀”,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其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三国时,蜀国谋依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无它,稳重第一。打造自己的沉稳个性,非朝夕之功,我们不能“起调”太高,要从小事着手,试着用不同以往的沉着心境去应对;从身边开始,试着用不同以往的稳重姿态去面对旁人。稳中求胜,这不仅是兵家之道,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4.不要抱怨怀才不遇
抱怨是我们常发的声音,抱怨怀才不遇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仿佛唉声叹气就能挽回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能重视自己的才干。对此,南怀瑾说:“大概人们都有的一个通病,就是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们说错一句话,脸红了;但三秒钟以后,脸不红了,自己马上在心里头找出很多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完全对,再过个把钟头,越看自己越对。人,就是这样,所以人总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对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别人这个问题,就不去考虑了。”有的时候,并非是你怀才不遇,而是你怀才未露,或者未遇伯乐。
楚庄王是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公元前597年,楚国大败晋军。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终名列春秋五霸之一。
《论语·学而》里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说人不能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如果你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怀才不遇”,你就会一直处于消极的状态中,这种不被重视的不公平感,会使得你心中充斥不满、抱怨,乃至愤怒。
孔子还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孔子看来,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是君子的修养。抱怨并不能改变怀才不遇的境地,只会进一步增深别人对你的错误看法,也拉低了自己的水平。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人的自信心,为将来持续的怀才不遇埋下祸根。
曾有一个自称“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多次的失败让他伤心绝望,他悲观地认为世上已经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痛苦绝望之下,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有一位路过此地的老人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年轻人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这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当然可以!”“那你明白了吗?你应该知道,现在你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才行。”
抱怨怀才不遇还可能给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经不起挫折,承受不住压力的人。三国时期的祢衡就是典型,他先是获推荐来到曹操阵营,生怕自己怀才不遇,为了突显自己才干,竟把曹营的武将、谋士贬得一文不值。他高叹“天地虽阔,何无一人也”。曹操列举出他的得意部属几十人,祢衡却不屑地说,这个人只适合吊丧问疾、念念有词,那个人可以去看守坟墓、放牛养马,反正都不能做大事,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之徒”,而他自己则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这么一来,连极度爱才的曹操也难以忍受他,就给了他一个闲职,不敢放在身边重用。事已至此,祢衡还不自知,仍旧认为曹操不理解他,甚至“击鼓骂曹”,被曹操送到刘表那,最终为刘表部将黄祖所杀。
可见,怀才不遇的抱怨是非常惹人讨厌的。因为在他人看来,你所谓的怀才不遇,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讽刺其他人尸位素餐,没有才能却占了上位。更何况,抱怨是耍嘴皮的作风,最容易招惹是非,惹人不快。
换个角度来看,其实所谓的怀才不遇,问题不一定处在外界,也可能在于自身。才干是需要实践检验的,不然只是“胸有千秋下笔难”。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从小跟着其父赵奢研读兵法,辩论时常辩得父亲哑口无言。但赵奢不怎么高兴,反而说:“战争是死生大事,赵括谈起战争来却很随便。他若当统帅,使赵军覆灭的,一定是他。”赵国名相蔺相如也说:“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随机应变。”但是赵王却很欣赏他,长平之役赵括担任赵军主帅,结果全线崩溃,四十万赵军惨遭活埋。可见,我们有的时候也需要去反省自己是否是真的怀才不遇,还是只有纸上谈兵的能力,需要慢慢地通过实践来点滴积累。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年轻时遇到文帝喜欢老成持重的,不赏识他,年稍长而景帝又喜欢年轻的,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稍晚的李广马上功夫赫赫有名,可惜生不逢时,汉初对匈奴求和,他有才而无用武之地,武帝时候终于大规模开战,他又多次迷路延误军机,始终不得封侯。可见,怀才是需要时机的,机会未到始终只是才干而非功绩。
简而言之,抱怨改变不了怀才不遇的境地,反而让贵人不赏识我们。怀才不遇的可能性也并非一定就是外界所致,不如多一些反省,多一些改变,多一些淡然。不管原因何在,在遇到表现机会之前,我们必须不断充电,默默耕耘,一步一步脚印,累积人生阅历,才有大显身手的一天。
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意思是说,不担心没有一个位置让你发挥作用,担心没有能力把工作做好,在社会上立身。其实,这和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不谋而合,虽说找工作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但更关键的是你能不能把一样工作干好,有没有真本事,有真才实学才比较容易找到安身之所。否则,即使通过不正当手段把你安排在某个岗位上,如果不能胜任,也一样没有好前途。真正能在社会上立得住脚,前途光明的,都是有能力的人才。
南怀瑾说:“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好地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发财不一定。只要努力求学问,有真学问不怕没有前途、没有位置,不怕埋没。”他还说:“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这个‘立’,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出身贫寒,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师从古代著名谋略家鬼谷子先生,可是出徒后先后游说周显王、秦惠文王失败。他失望至极,回到家中,盘缠花完了,衣服也破了。母亲见其狼狈就辱骂不止,妻子端坐织布不肯下机相见。他饿极了,向嫂嫂讨饭吃,嫂嫂竟托言没有柴火,不愿下厨煮饭。苏秦不禁落泪感叹:“一旦贫贱,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不谋正业。苏秦听到后,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重新发愤学习。
他“头悬梁,锥刺股”,把自己十箱子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又找到周朝姜太公的《阴符》,伏案钻研。用了整整一年的功夫,终于把握了真谛,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他激动地说:“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于是他决定再度出山,出来游说诸侯。这一次,苏秦向燕文侯献上六国“合纵”抗秦之策,一说见效,立即被封为宰相。并且靠着自己的能力,六国拜相,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当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回到家乡,妻嫂都出外远迎,并且匍匐在地,侧目而不敢仰视。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幸运的消长系诸外界的偶然之事,但一个人幸运的造成主要还是在他自己手里。”幸福的生活,荣耀的地位,都是争取来的,而非天上掉下,地上捡来。如何争取,全看你能够做到何种程度,能够有何种才干去应付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任何担心、忧虑,都没有实际作用的,反而会拖累你成长的脚步。如同杞人忧天,白担心一场,费心又费力。孔子说三十而立,这十分值得年轻人去认同。也许我们现在的步伐还算不上快,但是只要我们在行动,就有赶上别人的一天。而当我们停下来去担忧时,你也就丧失了超越平凡的可能。
有一次,佛印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而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佛印禅师:“这要问你自己。”苏东坡:“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佛印:“求人不如求己。”
有的人“不求诸己,但求诸人”,乞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如此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时常流泪的人是不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时常担心自己不能拥有好的地位的人,同样也不会被人们看成有才干,值得给予希望和提拔的人。其实,所谓地位、职位、目标,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正印证了这个道理嘛?
南怀瑾学佛,不是为了求佛,而是为了立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自修自悟”“自食其力”,成为禅者的榜样。因为人本身就蕴藏着无尽的潜力,只要自己愿意去努力奋斗,去完善自我,就有摘取明珠的机会。所谓宝藏在身边,而非登临某个位置才能看到的。
人的一生不论你追求什么,都是一个“立”的过程。这个“立”包括自立、独立、屹立,以及立志、立功、存立。这是一项循环渐进的功夫,需要我们付出庞大的心血以及长久的坚持。当我们愿意去付出,去先“立”己,也就无谓于地位或职位的暂时缺失。因为该你得到的必将会得到,瓜熟会蒂落,水到则渠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